读《褚时健传》有感与《看见》读后感合集

2020-02-04 15:3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读《褚时健传》有感与《看见》读后感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褚时健传》有感与《看见》读后感合集》。

读《褚时健传》有感与《看见》读后感五篇汇编合集

读《褚时健传》有感

一生传奇两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

旅途匆匆,在机场购得《褚时健传》,只为打发无聊的旅程,粗略一翻,便被书中人物的传奇经历所吸引,夜不能寐,直至看完,感慨良多。

褚时健,这是一个在中国烟草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字,毕其17年之功将玉溪卷烟厂发展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的龙头企业,临近退休却折戟沉沙。十几年后,褚时健的名字因为橙子享誉大江南北,以75岁高龄重新创业的故事,激励和造就了无数不甘平庸的创业者,成为他们的精神教父。

一、命运多舛,百折不挠

公历1927年12月24日,褚时健出生在云南省华宁县矣则村的一个彝族家庭,父亲褚开运是一个做木材贩运的小商贩,家里六个孩子,其为长子。褚时健幼时嬉戏于南盘江畔,善水、捉鱼更是一绝,既能卖掉一些贴补家用,又能拿回家改善生活。上小学期期间,父亲在做生意时被日本飞机炸伤,后病故,家道中落,日子过得艰难,作为长子他经常回家帮母亲在自家的烤酒作坊里烤酒后出售,艰难的维持生计。

为了能让他有出息,母亲倾其所有送他去昆明读中学,由于善动脑,将自己捉襟见肘的生活打理的有声有色,落得“会生活”的名声,而被老师同学推选为生活委员,使得学校的食堂很受同学的欢迎,一个初中生为全校同学管伙食,确乎不易。在这期间,有机会回家后帮母亲干农活、烤酒,维持生计,两个年幼的弟弟因痢疾治疗不及时而病故,生活日益维艰。1948年,褚时健回乡做了一名小学老师,同时受两个堂哥影响,先为共产党做些传递情报等外围工作、后参加了游击队,被整编为正规部队后,由于文化高、作战勇敢,被任命为连队的指导员。他的堂哥、堂弟均在战斗中牺牲。

1949年12月,云南解放,他在宜良县地方工作,褚时健在土改工作中表现突出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又被送到省委党校学习,后在玉溪地委宣传部和人事科任职,他最擅长和人谈话,化解对方的思想心结,也有了办事能干的名声。工作期间结识了军转安置的小学教师马静芬,后两人结婚成家,育有一双儿女。

1957开始的“反右”运动中,褚时健任地委人事科科长,对上级设定的反右比例打折扣执行,落得同情右派的罪名。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他对虚报产量有质疑,又对地委专员过分的私生活要求置之不理,从而在“反右补课”运动中被定为“右派分子”。1959年至1979年,被下放劳动改造,种过地、养过马、榨过糖,生活艰苦,心中极为苦闷,但在那里都能和身边的右派和周边的群众搞好关系,打成一片,苦中有乐。

二、善于管理、百尺竿头

还是右派分子的劳动改造期间,就被任免为一个入不敷出的县办糖厂的生产副厂长。他到厂后,蹲在一线,找出亏损的关键,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时改善职工生活,职工工资也大幅度提高,厂里所有人都对他很服气,虽然是右派分子,也没有被斗争过。

他被平反摘帽后,结束省委党校的学习,他拒绝了组织上地委组织部长、分管经济副专员职位的工作安排,不计较个人得失荣辱,坚决要去企业,投身到百废待兴的企业改革一线中去,他觉着只有干具体工作才最实在。

1979年9月,52岁的褚时健去了玉溪卷烟厂,一干就是17年,经历千难万险,铸就了人生的第一座丰碑,直至69岁时戛然而止。

他初到烟厂时,员工是软、懒、散,车间是跑、冒(气)、滴(水)、漏(原料),厂内还有成群的鸡鸭乱跑,工人无心上班,产品被退货后积压严重。他冲破重重阻力,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要回企业自主权,避免“文革”刚结束后帮派和人事斗争;打破陈旧观念,树立竞争和利润意识;规范企业运行方式,建章立制,看事说话而不是看人说话;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向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改善职工生活水平,提高职工住房条件,做到安居乐业;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烟叶,惠利烟农,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明确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观念,扩大规模,多元投资,铸就红塔集团企业帝国。当时,红塔山香烟成为中国香烟第一品牌,集团年上缴利税300亿元,他也被云南省政府决定无限期延迟退休。

三、奋发向上、百炼成钢

1999年1月,褚时健因经济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减刑至17年。彼时,爱女已自杀,天人永隔;妻子也身陷囹圄,失去自由,他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2001年保外就医、2004年获假释,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一天也离不开药。2002年,他壮士断腕般在哀牢山中承包2400亩地,成立了果业公司,种植冰糖橙。已年近八旬,拖着病弱之躯,风餐露宿,亲自带人拓荒、引水、改造土地,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优选良种树苗,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大规模工厂化种植水果。他又一次发挥爱琢磨的特点,通过理论学习,和长期奔走于田间地头,细致观察,不断实践创新,精细化、规范化、工厂化操作,使他成为果品领域的技术专家和卓越的企业家。2007年他还清了1850万元的所有借款,2009年冰糖橙产量达到4000吨,盈利超过千万元,2011年,产量超过万吨大关,2015年每亩产果4-5吨,超过了美国和澳大利亚每亩3吨的国际水平。这在他的人生中是第二次,在烟草领域他60多岁,打败了英美发达国家,而这一次他已经80多岁了,铸就了人生的又一座丰碑。

褚时健从75岁到88岁,13年间,他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创造全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橙子-“褚橙”。褚橙的热卖是因为褚时健的故事,更因为自身的品质,褚橙的胜利是褚时健对产品精益求精认真态度的回报,褚橙树立了当下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农业规模化的可能,褚橙的成功提高了农业从业者的地位,褚时健以一己之力为传统农业带来了工业化操作的模板,可谓居功至伟。

褚时健自己说过,一个人工作、过日子都要认认真真,对产品要认真,对周围的人也要认真,要对得起做过的事,对得起相处过的人。王石曾经评价,褚时健是中国当下社会难得的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巴顿将军有句名言“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他在谷底的反弹高度”,“褚橙”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它是名不虚传的“励志橙”。

掩卷太息,褚时健是一个豪壮悲情的悲剧性人物,甚至褚橙的成功也显得悲壮。他以耄耋之年深入哀牢山,对所受的遭遇毫无反抗和辩解,远离尘嚣,自我放逐,直至创业成功。他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品质和乐观主义,给了我们全新的启迪。

《看见》读后感五篇

【篇一】

这本书记录了多年前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比如赶赴新疆地震前线,看到了灾难后无助的老人和让人心疼的孩子;进入人人惧怕的非典病患住院区了解疫情真实情况等等。

“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神话它”,因为新闻记录的是事实,不是态度和偏见。就像考察干部也要保持公正客观一样,不能只同一类人谈话,不能只听取单方面的意见,确保考察结果的真实。通常,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能看到、感受到的真实也是有限的,不能就此认为自己看到的那点片面的东西就是真实。一个人常常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但不能忘记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因此轻易下论断,作评判。

三国时期《人物志》作者刘劭列举了考察人才时容易出现的七种失误:“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曰度心,有小大之误”,“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考察人才一要考察实际,做全面评价,不能人云亦云,以声誉取人;二要公正客观,避免个人爱好偏见;三要考察心胸和志向,能否担当大任;四要不拘泥于年龄;五要避免好同恶异,做到无私举才;六要对富贵者和贫困者一视同仁;七要不被外在表象迷惑,避免遗漏踏实能干的人。要进行全面的考察,比如谈话时可以同他的领导、他的同事了解情况,也要接触他的管理对象、服务对象,综合各方面意见建议,做到考察真实、评价客观,才能绘出干部的形象,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

【篇二】

《看见》作者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盛产煤老板的山西临汾,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过《新青年》节目。2001年到央视工作,担任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做过十年《新闻调查》记者,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的《穹顶之下》。

2013年出版了带有自传性的作品《看见》,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经陈虻介绍,进入央视,没有学过新闻的新人,经过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成长成为央视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这本书,也是柴静对自己的一个小总结,是她个人的一个思考。她在经历事件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反躬自省,不停的反思和追问,这也是柴静之所以能成为柴静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见》中的所有事件,没有刻意选择影响国家、世界的重大事件,也没有选择改为写历史的重大人物,而是更多地在写那些曾经带给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给予她方向的人与事,那些真正触碰过她心灵深处的人与事。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在于,让我看到更多真实发生的事情。我们人一出生,就决定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我们看起来很自由,却像卢梭所说的,人生而自由,却无住不在枷锁之中。就是生活在一座围城中,我们被牢牢的锁定在一个叫肉身的东西上,我们的目光所到之处,就是我们监狱的围墙。

把自己形容为井底之蛙一点都不为过,其实我们能看见的东西很少,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可能不会超过一个拇指长度。而柴静的《看见》恰恰让我看见了,许多以前我没有看见的,也没有认真思考的现象和事件。还有一些如非典、华南虎照片、药家鑫事件,当时就存在许许多多的问号,但苦于一个小老百姓,那能知道这么多的事实真相,所以在心中一直存留着一连串的逗号。通过她在新闻第一线的真实记录,可以更真切的了解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社会,就在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人和事,知道它们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解决了我多年的迷团,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所以对柴静报于感谢的感叹号。

而发生的这些人和事,各色各样的人,无论是英雄、罪犯、贩毒、拉皮条、三陪女等,作为这个社会发展的一员,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看到了一个个人的内心世界,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在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在这过程中认识自己。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也恰恰在于真实。我们的媒体宣传、评价制度、或者历史教科书,习惯于非黑即白,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上没有百分百的好人和坏人。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人性中既有好的成分也有坏的成分,如果一定要说好人、坏人,只能说此时此该,他是好人的成分多还是坏人的成分多,这一刻是好人,下一时可能就是坏人。

哪怕是看起来是低贱的人,还是罪犯分子,《看见》给了我一个机会。不管好的,坏的,她都写给我们看了。她观察的实质就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而已。她没有强加评论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她给我们看,让我们知道真相后,自己评论。比如虐猫事件中一系列的人,她们要的并不是同情,只要求得到公正,这个公正就是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她。

归根结底,柴静在追求真实,她要明白,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她还要建立真实——真实的从容的自我,不为了煽情而煽情。真相常流失在涕泪交加中,也不为了克制而克制。她要将人还原为人,而不是一个概念或某种符号,以最谦卑的心态去了解、理解,去掉装饰,关注细节,看见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那个看不见的纽带。

【篇三】

读完了《看见》,这是一部非常尖锐,非常深刻的著作,来自一个调查记者近十年的经历和感悟。豆瓣评分8.8,它值得这个分数。书中有大量的金句,上面只是摘抄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大部分都精彩而有哲理,不像《后会无期》一样矫揉造作。

这本书的主线是对一个细节的思考:作者在做《双城的创伤》的时候为留守儿童擦了眼泪被摄像师记录了下来并且在电视上播放了,这个举动引起了大家的争论,关于记者的角色,究竟应该完全客观理性,不带一点情感,还是说应该有感情的渗透才能浸润出一个好的采访作品呢。作者丰富的采访经历使得她对这个问题不断有反复的观点和视角。有时候真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了,很多人看到一个新闻的时候,先感性地判断好人坏人,或者强者弱者,然后对弱者同情对强者愤恨,以此为基础的采访必然是不客观不全面不理性的。

希拉里在耶鲁的毕业演讲中说我们首先要支持真相和逻辑,不仅仅在学术讨论中这样做,而且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践行这个理念。柴静也有强烈的这个理念,一方面追求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全面的真相,一方面用逻辑把整件事穿起来,这不仅是记者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和可以做的事情。

还有一点感受很深的是归属感,很多人纯粹是因为没有归属感所以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所以选择加入犯罪团体或者作出很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归属感的重要性在于,当我在一个集体中的时候,大家做同样的事情,我会觉得我做的事是对的,从而有一种安心。有人说中国现在的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信仰,我深以为然。中国人曾经是很有信仰的,人们信仰共产主义,在五六十年代,一首国际歌,一本毛泽东语录就可以把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像雷锋焦裕禄那样的为了集体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人大有人在,人们在集体中愿意付出,他们是幸福的。宗教也有这样的力量,我觉得倒不一定是对神的信仰,而是每周聚集在一起祈祷或者一起唱歌给人们带来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会让人们觉得幸福。(广场舞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恐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另外,基督教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是神父的制度,人们做了错事可以找到神父忏悔,这种忏悔是一种心理的排解,能大大减少人们发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没有神父的我们,有其他人可以倾诉就还好,否则只能把所有的痛苦压在心里,就像弹簧一样,压得太紧可能会突然暴起,像药家鑫和最近的滴滴顺风车杀人案一样,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一方面是归属感的缺失,一方面是心理咨询制度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现在很多人的心理疾病。出现心理问题最多的集体,一类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另一类是父母性格存在缺陷的情况。总而言之,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所以当自己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的时候不应该急着去做父母。做父母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自己是爽了,可以如果没有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那么对孩子的伤害是一辈子的。

还有一个感想是原来柴静也有很多缺点,原来她也为自己的缺点而倍感痛苦,比如矫情,比如暴躁,她问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卢安克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这里深深震颤了我,那一章叫做“无能的力量”,我们不是完美的人,必然的会有力所不能及的事,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事物自己会发展的,我们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好。我也觉得自己有很多缺点,比如短视,软弱,也对此感到很痛苦,但是其实没有必要,我会越来越好的。毕竟,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篇四】

有人说,读一本书,就是在跟作者对话。

我想,的确是这样的。不过,我读的这本书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写的——既是记者又是作家。她叫柴静,是一个在读这本书之前并不知晓的央视记者。但我深信,我是在跟作家柴静对话,而不是记者柴静对话——作家不同于记者,作家可以站在自己的世界里没病呻吟,也可以躲在一个角落里跟一群人斗争,所以,我喜欢作家柴静。

我喜欢她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她的文章都是真实的。我曾经在读《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时候,想看看她是否真的前赴第一线去采访,看看文中的那些细节描写是否真实。搜出来的影像已经不清晰了,但仍可看到与她书中的描写是几乎丝毫不差的。因此,我被感动,因为真实,我看见了。

我喜欢她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她好玩。是的,她是七零后,被一个正在上高中一年级的人说“好玩”未免有点太不可思议了,毕竟还是有代沟的!“好玩”的确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层次,但当我读到《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的时候,的确被她和老郝,老范比纯牛奶还纯的友情打动了。她曾经这么说老郝:“她纯洁,心里没有这个“我”字,一滴透明的心,只对事坚持。而我说道理时,往往却是‘应该’如何,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内心倨傲,只有判断,没有对别人的感受。”好像只有她们在一起的时候柴静才不会瞪着大眼坐得笔直翘着二郎腿一副记者样。所以,我也挺感谢这两个人的。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的朋友也很像柴静朋友对她一样,就像柴静在文中说的那样:“他们对我,像丝绸柔软地包着小拳头,它在意想不到的温柔里,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了,生锈的指节在嘎吱声里欲张欲合,还是慢慢地有些松开了。”都说当今社会没有纯洁的友谊,我想很多人看后,又会觉得现实很美好了吧!

最感动我的,是那篇《无能的力量》。其实我读的时候,是觉得卢安克是有点变态的,“心想他为什么要抛弃城市来到这么一个地方呀!”后来才渐渐明白,对,他是奇怪,可他不变态,他单纯的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世界,没有强迫别人做什么。在这一章我做了很多笔记,摘抄了很多话,印象最深的是节目里制片主任的一句话:“这个人不需要为他抒情,他的行为就是他的力量。”卢安克说:“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自由下定义,这个定义的影响要远远小于马克思和一些教材里面的定义,但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脑子里没有障碍,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呀!最后,卢安克走了,离开了小村庄,离开了中国。我想,这是一个必然的事情,他终究还是会走,但是,他好像又没有离开我们,就如柴静所说:“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文章,都是很让人感动的,或者是很具有震撼力的,比如《事实就是如此》,华南虎的事情,在当时谁都有权利去质疑,但谁也没胆量去揭露,直到几年前,真的有人去揭露了,才有人在文章中写下:“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她在关注,就像她在采访虐猫视频的主人公,在采访同性恋者,采访杀死丈夫的妻子,采访吸毒的人……她在诉说,她说“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她说“将来有一天你爱上一个人,她也爱上你,从她看你的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就是真正的洁白。”

这本书里,有很多让我感动的话语,我都摘下来私自藏着,印象中最深的一句话,是陈虻说给柴静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或许这句话插在这里略显突兀,就当这是心血来潮的胡言乱语吧。

我不是记者,也不是作家,但我清楚地知道,纵使她已经身在央视,但她还是有不足。有人说,柴静是一个任性的记者。这是我所不关心的,因为我关心的,是一个作家,是作家柴静,至少,我没有从书中读出她的任性。或者说,她的任性,在作家面前,是那么微不足道。

【篇五】

翻看柴静《看见》,全书二十章,看了非典那章再没拿起,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沉重,她用以诉说的语言又那么细腻动情,读完之后就像是张飞吃了个蟑螂,欲咒骂这上苍制造的苦难,又他大爷的早已痛苦之中。

今日看《无能的力量》讲一个外国人在广西山村支教的故事。“不带目的的去生活“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不能做到的,反思8年前,我也在农村支教,但是我根本没有“生活“在那里,即使学生带着我去山沟里放羊,教我怎么用鞭子裹上石头驱赶羊群,我的心仍然在别处。远处有生活目的,近处有每天教学目的,有每天要逼自己做的事。我不能没有目的,不能缺少意义,只能在目的中找寻意义。

反思自己缺点多多,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还好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成长。性格决定命运,家庭和自身成长背景决定了性格,性格也许无所谓好坏,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裸奔放火骂街拉屎撒尿都无所谓,但是,人无法离群索居,一旦相互取暖,就要变,变得喜欢别人和让别人喜欢。

世俗的苦难也好,宗教的罪恶也罢,我们总有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欲望的时候。看一本书,走进别人的故事,感谢作者独特的灵魂,以此恰是尼采所说,直面人生的悲剧,证明人的高贵和伟大。

下载读《褚时健传》有感与《看见》读后感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褚时健传》有感与《看见》读后感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褚时健传》有感

    读《褚时健传》有感 从褚橙看中药材种植 ——读《褚时健传》有感 春节前,老公带回家几个橙子,兴奋的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橙子,据说是以前玉溪卷烟厂的董事长退休后种的,因为他......

    读《褚时健传》有感1500字

    读《褚时健传》有感1500字雷李子这一周加紧时间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从褚时健小的时候一直看到至今近90岁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1他从小出生在一个算是当地比较有钱的家庭,......

    读《褚时健传》有感1800字

    读《褚时健传》有感1800字原创: 王琼的价值投资褚老一辈子做好了4件事。一、烤酒褚时健15岁丧父之后,从母亲的手里接手了家族的半间烤酒房,通过烤苞谷酒、卖酒贴补家用、赚取学......

    褚时健传读后感850字

    我与《褚时健传》的缘分,源自图书馆的一次偶遇,这也开启了我对褚老的了解和迷恋之路。我羡慕他,因为他的故事紧贴着共和国一个甲子的时代变迁;我敬佩他,因为他在与时代和命运的碰......

    《褚时健传》读书笔记

    《褚时健传》读书笔记 《褚时健传》读书笔记1 抛开作者对褚先生的崇敬和敬爱之情,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细读的。尤其是褚先生的视野,格局以及踏踏实实做事的干劲。书中看到很多......

    褚时健读后感

    褚时健读后感 褚时健>读后感(一) 樊基远 活着、干事;干事、干好 很早就在网上粗略的了解到烟王>故事,但那只是个梗概,本次细读传记,油然而生的伟大浸入心底,那是尊重、是理解、是启......

    读《褚时健》有感1000字[大全]

    读《褚时健》有感1000字李昂种过田、打过仗、当过右派、当过厂长、集团董事长、坐过牢、74岁重新创业。这丰富多彩的故事居然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阅读他的传记,让我体会到了人......

    褚时健传心得体会2

    褚时健传心得体会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不是你有多少人脉和辉煌,而是你遇到贵人如何抓住机遇和你影响多少人。我读整本书,最感动的莫过于,两位贵人对储老的帮助,因为他们慧眼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