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读后感
《马说》是韩愈的名篇之一,他向我们阐述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一个道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马说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马说的读后感1
不知是否是因为属马的缘故,或许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匹千里马,所以对《马说》情有独钟。既然是“情有独钟”,就必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马说》中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世上先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只可惜伯乐不常有。
而我却认为伯乐常有,而相中好马的伯乐极少。为什么?
一是因为称其为伯乐,自然就被慕名的人弄成一官半职中。而伯乐们大多都去“经纶事务”了,哪有空余时间去相马?
二是因为惟恐千里马不听驾驭。“艺人胆大”,既有千里之能,为何还像常马般任人摆布?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识得的千里马飞黄腾达之后,而自己则贬为常马,于心不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又有多少人甘愿将自己的饭碗拱手让人?
在人才不被重用的情况下,即使有千千万万个伯乐,千里马还是不能被选出来。所以诺贝尔获得者迟迟没有中国人,最多也就是外籍华人领奖。
如果人人都自视为伯乐,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起着伯乐的作用,千里马又怎能不现身?
马说的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韩愈的《马说》。
这是一篇关于“马”的议论文:借议“马”而论“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而且开门见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识别、选拔、使用的。然后回到现实,谈“千里马”也即人才的命运。最后提出“天下无马”还是“不知马”,即“有没有人才”、“识不识人才”的问题,正是和开头呼唤“伯乐”相呼应。
这都是文字本身所表达的意思,但在文字的背后,还隐含着一层些意思,需要我们去琢磨,去体会。比如我在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这连续的三个“不”中,我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怀才不遇”的无奈和痛苦:他是如何急切地等待着一个“伯乐”。我想,这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因和主旨所在。
这种寓抒情于议论之中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更是一次阅读方法的实验:如何在弄懂了文字本身的意思的基础上,再去体会其“言外之情,之意”。
马说的读后感3
看完了《马说》,突然发现,我与作者韩愈有着不同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我的观点则是“世上伯乐与千里马同在。”读完《马说》,我不禁有许多疑问。
为什么韩愈会怀才不遇而写文章呢?而为什么他在被拒绝的同时只选择写文章呢?他为什么不再努力试试呢?就算统治者们不识人才,他不可以做出点什么事而让他们刮目相看呢?
许多许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中产生,《马说》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可是他这样光抱怨又有什么用呢?我想,当时如果是我,或许我会一次次的毛遂自荐,不放弃,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我的才华的,也或许我会在被拒绝之后,再次奋发努力,做出点成绩出来,让他们知道当时他们的决定是个错误,再让他们请我做官,那样,不是比写文章来诉说更实际么?但是韩愈两样都没有做。
我认为“伯乐”与“千里马”并没有先后之分,有的只是身份上的差别,“伯乐”是发现千里马的,而千里马则是被发现的,当千里马没有被伯乐识用时,应该先反省自己,然后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的地方,更加完善自己,再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名气大增,在没有那些统治者的帮助下,自己应该做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被他们所发现,所任用,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到头来,你的所做与所为就会被人民所广为传颂,那样,你的名气不就大了么?名气大了就自然会传到统治者的耳里,那到时,统治者就会自己来找你的,到那时候,你还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伯乐与千里马都常有。“千里马”太多,而怎样才能让你脱颖而出呢?那最根本的就是好好学习,做出一番小成绩,再让“伯乐”来发现你,那时,就不愁该怎样施展才华了。
第二篇:马说读后感
第一篇:《马说》读后感
《马说》里有这样几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刻画出一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千里马”,对于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谴责。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年代,人才需要学会表现自己。我们需要伯乐,但我们更要学会自己去找伯乐。只要有本事就应该展现出来,姜太公钓鱼式的等待已不适应社会需求了。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是一句管理者的口头禅。可是,如果如果金子被埋在地下,那么它所发出的光又有谁知道呢?那么这块金子有还有意义吗?
千里马的才能被食马者埋没,令人婉惜,无知的食马者应承担大部分责任,这是外界因素。但千里马没有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也是一个因素,这就是千里马内界本身的因素了。
社会给了人才一个施展本能的舞台,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竞争社会,让每一个人靠真才实学赢得社会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你确实有才,那么你就应该展示自己的风采,让伯乐发现你。这几年最红的电视节目“超级女声”、“梦想中国”等等,都为大家铺展了平台,有多少怀着音乐梦想,怀着明星梦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和勇气。
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有才不露还不如毛遂自荐,如果你没有勇气和自信去向大家推荐你自己,那么你就已经间接的被社会淘
汰了。
谈到选拔人才,大家必然会联想到教育的培养,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自古就有一个传统美德——谦虚。在这里,我并不是认为谦虚是错的,只是如果大家都过分谦虚,有才不露,那么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没有什么前程可言,社会也就不会再进步了。
因此,我觉得要想成功的培养出一代代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勇气,让他们敢于地向社会推销自己,让自己这匹“千里马”被伯乐所发现,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用武之地。
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你是一块被深埋在地下的金子,如果你想要成功,那么就请你自己去寻找伯乐和“识金者”吧!不要再做无谓的等待。我们的青春是短暂的,让我们去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第二篇:《马说》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马说》这篇文章,读得即认真又仔细。
《马说》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此文写于贞元11年至贞元16年间,这时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没有达成,便写下此文来抒发“伯乐不常有”的情感。
《马说》这篇文章写的是刻画出一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千里马”因为得不到“伯乐”的发掘,又因为“食马者”用不适当的方法去饲养和对待这匹“千里马”,从而导致了“千里马”被埋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当作“千里马”,把发掘他的“伯乐”当作是“伯乐”,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是“食马者”,在最后,食马者
还因不懂的是别“千里马“而感叹:”“其真不知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于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谴责。这篇文章巧妙的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韩愈本人比做“千里马”;将重用韩愈的人比作“伯乐”。
在现实生活中,人才需要学会表现自己。我们需要“伯乐”,但我们更要学会自己去找“伯乐”。只要有真本事就应该展现出来。
社会给了人才一个施展本能的舞台,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竞争社会,让每一个人靠真才实学赢得社会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你确实有才,那么你就应该展示自己的风采,让“伯乐”发现你。
这就引发我们深思。在愈加强烈的社会竞争中,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必须的才能以外,我们必须要进取、必须要自主、必须要坚强、必须要争取一切机会。如果甘于做个平凡人,那纵然有成万双手托举你,你仍然只是个平凡的人。振奋起来,抓住机会,真正能够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珍珠总会发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会发出耀眼的光芒的。第三篇:《马说》读后感—韩愈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人们所说的'千里马'通常是指那种德才兼备,有才识或有特殊技能的人.然而,由于世间的伯
乐不常有,就这样,即使是千里马,最终也只能被埋没.在《马说》里可得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便是导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根本原因.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的情况是常有的事.比如一个满腹才学的研究生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同时受聘于一家公司,不善交际的研究生只懂埋头在事业工作中,而不懂与上司套近乎,善于观颜察色的大学生却很会对上司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就这样,上司便很看好那位大学生,而忽略了那个满腹才学的研究生,没能提供更好的舞台来让研究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由此而埋没了很好的人才.同样的条件,不同的个性和人生观决定了各人不同的命运.都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问题是出在千里马总是不能出现于伯乐的视线范围内,而导致'怀才不遇'的情况很无奈地重复出现,并由此衍生很多人间悲剧,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很多事的健康发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贤人志士,由于无幸遇到伯乐,由此只能在默默中,痛苦地度过原本可能辉煌的一生.因为统治者的不识人才,才会引发人们的疑问:'其真无马耶 '其实,这不过是他们不知道罢了.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述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读了课文后,我希望天下的统治者能够学会善于识别人才,不要让千里马怀才不遇伯乐的惨剧屡屡重现.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也一样常有!
第三篇:《马说》
导入: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唐代韩愈写的一篇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
2、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三、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四、指导朗读及字音
五、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4、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5、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得议论方法。
六、梳理结构与探究课文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问题分析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七、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八、当堂训练: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释加点词:伯乐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九、活动迁移: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总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马。
第四篇:《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设计说明:首先,用小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多遍的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增强对附文大意的理解、体会。再者,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复述能力。)
2、解读标题,复习“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休状态,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三)再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2、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你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5、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起示范作用,并由他们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课前可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个别指导)
6、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四)研读课文,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
2、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搜集到的相关材料,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当时创作背景的认识。
3、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各自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设计说明: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5、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
(设计说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朗读中增强文言语感,加深对作者心境的体会。)
(五)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1、边读边画,画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指出:
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3、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设计说明: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七)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希望每位同学通过磨炼,都能如愿地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设计说明: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托物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设计说明: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篇:读后感马11M10
校 区:四川绵阳
科 目:硕士
课 目:一般书信
老 师:黄老师
学 生:马11M10
时 间:2013年12月
《希伯来书、大公书信与启示录要领》读后感
《希伯来书、大公书信与启示录要领》主要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将希伯来书、大公书信与启示录那些深奥的神学学术理论阐释出来。本书分卷介绍希伯来书、大公书信与启示录,对每卷书而言,前面部分主要介绍该卷书的历史背景、写作目的、正典的形成过程,后面又逐章逐节的解释经文,除此之外,针对每一卷书的类别,作者按其文学形式、历史背景、神学主题作出了提纲要领的分析,又从每卷书中挑选出具代表性的经文及课题加以讨论;另外,本书又加查了一些专题讨论,每卷书结尾处又加入了温习及思考问题,这些都帮助读者进一步的加深印象,能够更好的掌握这些内容。如此的内容加上浅显易懂的语言当然让人受益匪浅。下面依次来说说读后的一些感悟和领受。
一、《希伯来书》部分
第一章希伯来书的介绍,在开始部分,作者对本卷书写作背景和目的的介绍让我们清楚的知道希伯来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的初期教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脱离犹太会堂等种种原因所带来的压力,其中包括受到来至罗马政府的压力。对历史背景的介绍,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希伯来书所论道的某些问题。比如书中对那些背道基督徒的警告,这是因为那些受到外界各种压力的基督徒有人想重新回到犹太教怀抱,当我们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时,就很容易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了,作者又为什么会这样写。
作者对希伯来书内容的介绍,大大的丰富了我们的基督论,使我们知道—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独特性和远超其他天使的地位。读过本卷书的介绍之后,我们知道耶稣是我们救恩的元帅,引导我们进入到荣耀里面去,他因为受苦而完全,因为完全的顺服而完全,也因为他的完全使我们得以借着他得以完全。在旁边的黑色备注中,作者还有对元帅和完全这两个词的解释,这些解释让我更好的理解耶稣基督的职分。在后面介绍的耶稣的另外一个职分,就是耶稣是大祭司的这个主题作出阐释,耶稣是忠信的使者和大祭司,是奉上帝的差遣来到人类中间,完成使命,在十字架上将自己作为完美的祭物一次性的献上,成就了永远的救赎,三天以后,他复活显现,现在在坐在父神的右边,日夜为我们祈求。我们想到,上帝是公义的上帝,是圣洁的,必要审判罪恶,可是他仍然爱我们,所以派他的独生儿子来到世间,道成肉身,这是为了我们的罪而献上上赎罪祭,献上的确是他自己,他也作为我们的大祭司,这个祭司却超越亚伦谱系的祭司,因为他是按照麦基洗德而设立的大祭司,是神设立的大祭司,是永远的,也不是按肉身的律法设立的。由于祭物的超越性、大祭司耶稣的超越性所带来的功效,就使我们得到更美的新约的应许。
二、雅各书
雅各书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的讨论可以使我们更了解雅各书所要表达的真实的意思。内容方面,雅各书面对当时世俗化的处境,告诉我们如何运用从上帝而来的恩典及从天上而来的智慧,行耶和华看为正的一件事,过一个圣洁而得胜的生活,对雅各书经文的解释可以使我们知道真正的信心是可以带出行为的。
三、彼得前后书、犹大书与约翰书信
我们知道作为基督的门徒如何在这个社会中活出上帝子民的身份,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忙碌而迷茫的世纪,人们总是莫名奇妙的忙碌在各种各样的事务当中,对于基督徒来说,在这个忙碌的世界应该分别出来,就如耶稣基督所说的,你们要做这个世界的光和盐,所以我们应该影响这个世界。犹大书与彼得后书有相像之处,就是告诉我们应该警醒的地方,不要被迷惑了。约翰书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爱的源头在什么地方,使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局限在哪里。
五、启示录
启示录的解释一直以来都是难以统一的,但是在内容上我们却可以拿出比较统一的大纲,其实只需知道启示录的主角是上帝、是耶稣基督,是上帝在时空中掌权,是耶稣荣耀的再来并全然的得胜。
圣经的导论书籍或是注释书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主要的矛盾,就是人们往往会忘记圣经的真正作者是圣灵,我们有时候会过于注重历史背景、文学体裁等等的研究,这个当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圣灵这位超越文化和历史的作者,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希伯来书、大公书信与启示录要领》这本书文字浅显易懂,使我读起来不费劲,读过后会让人有很大的收获,在内容的解释分析上也让我对这几卷书有了一些认识。
我已经再一次读完《希伯来书、大公书信与启示录要领》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