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潮的故事读后感
听潮的故事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听潮的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听潮》鲁彦30年代的作品,是《听潮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描述了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作者抓住大海落潮、涨潮初起和涨潮达到高峰时,声音、情态的不同,感受的不同,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听”为中心,用细腻的笔触,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依次描绘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具有音乐美,意境美,突出了“海的美,海的伟大”这一中心。
全文22个自然段,从第 段到第4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总写潮来的情景。从第5段到2 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潮落、潮涨的情景,描述“当天晚上第一次欣赏海潮由落到涨的过程,描述海景和人物的感受,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从 8段到2 段,写作者和妻子对涨潮的不同感受,作者借对比来突出海潮的凶猛是“伟大的乐章”。最后一段是本文的第三部分。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他溺爱 大海,尤其是溺爱 海潮的感情。
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表达潮涨潮落“一样的美”的见解,表明了对大海富于变化的理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的言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歌颂。这就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人们要热爱生活,要勇于在生活 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标题一个“听”字,意境全出,“潮”本来是一种视觉形象,用听觉来写,别有一番韵味。鲁彦在文中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以抒情散文的语言,景语亦为情语,景中寓情,情融于景。从描写大海的角度看,人物的心情感受起了衬托作用;从表达人的心情角度看,描写大海正是表达对大海的溺爱之情。因而写景从来就不是单纯写景,而是要借景抒情。本文作者简直把大海写活了,这与其说是在写大海,毋宁说是在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人生见解。
第二篇:听潮的故事- 解析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幽静:幽雅寂静。
赏鉴:欣赏鉴别(多指艺术品)。
云汀t‰ng:这里指云白色的海面。汀,水边平地。琼台:玉石筑成的台。琼,美玉。芳醇ch‟n:芳香纯正。恍huƒng惚h„:神志不清。慵y•ng懒:慵困。酣h•n梦:甜蜜的梦。汩g“汩:水流动的声音。战栗:战抖。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溺nŒ爱:过分宠爱。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鲁彦(1901─1944)现代小说家。原名王衡,又名王返我,字忘我,浙江镇海人。文学研究会成员。长期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桂林创办《文学杂志》。作品多取材于乡村生活,反映旧中国悲惨的现实与世态的炎凉。著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长篇小说《野火》后改名《愤怒的乡村》等。
鲁彦是现代作家。1901年出生,原名王返我,又叫王鲁彦,笔名鲁彦。浙江镇海县人。在家乡上过几年小学,后被父亲送到上海学徒。后到北京参加了蔡元培、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还进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当旁听生。受“五四”运动思想潮影响,开始文学创作,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他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二十多年,写了不少作品,解放后出版了《鲁彦选集》、《鲁彦散文选》。鲁迅先生把鲁彦的作品归入“乡土文学”一类。后来一些评论家也说他“以描写乡村小资产者和农民生活见长”。鲁彦热心提倡世界语,精通世界语,用世界语翻译了许多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像《波兰小说集》、《显克微支小说集》等,当时,还把他称作“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家”。1944年,鲁彦就在逃避日寇炮火的**生活中,贫病逝世,年仅43岁。
本文原载1934年9月1日《中学生》第47号,后收入《驴子和骡子》。据作者夫人覃英谈:“鲁彦是现实主义作家,他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四面环海的普陀山。作者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
2、相关知识:
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科搞世界语翻译。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他十分不满。当济南发生一起惨案时,他如实地向世界作报道,触怒了国民党政府,被撤了职。后来,当局要他搞书报检查,他不干,于1927年夏跑到上海,先是失业,后是教书,并由此开始专业文艺创作。这一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那里,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据覃英同志说,“鲁彦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象大海。”于是写出《听潮的故事》这篇优秀的作品。创作的缘起
“那是一九二九年暑假,鲁彦同我到浙江普陀山避暑。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听潮的地点就在那里。同去避署的还有楼适夷、任钧等人,郁达夫和王映霞稍后也到了那里。楼适夷先生最近给我写信还提到那次避暑。”
覃英同志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在岛上与鲁彦一起听潮时的情景:
“我和鲁彦在岛上住了一个月的时间。鲁彦非常喜欢听海潮的声音。他喜欢大海,对潮声特别欣赏。当时,我听到潮声,感到很害怕。而他不然,他听得出,仿佛是千军万马。他常常一个人走到门外听潮声。我们住的楼房濒临大海。海潮起伏,潮声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声音。” 节选时删去的故事
课文《听潮》是从《听潮的故事》中节选并作删改而来的。《听潮的故事》写“我”和妻来到海岛听潮,被大海的美景所吸引,准备在这儿住上半个月以尽情地享受一下大海的美。可是岛上忽然来了“两个肥胖的外国人”,他们看中了“我”住的那间房,当家的和尚为了多得钱,讨好洋人,逼“我”搬家,遭到“我”的拒绝。后来势利的当家和尚又千方百计地想赶走“我”,“我”便故意穿起了“军队里的制服”(其实此时“我”已脱离军队),和尚一见到军人,吓得立即改变态度,慌忙对“我”奉迎拍马。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某些人的势利与卑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专横。写景的逼真、生动,是鲁彦散文的特色,课文的编者从中摘取了描写海潮景色的一部分,将“故事”的叙述基本上删去了,着眼于文章的景物描写上,从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我们读这篇散文,犹如亲临东海之滨,和作者一起饱览了大海的风光。海潮与心潮
“我们不能自然主义地来理解鲁彦的作品,”作者的夫人覃英强调说,“鲁彦是位现实主义作家,他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四面环海的普陀山的。作家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这或许就叫情景交融吧。当时,我与鲁彦生活在一起,对他的起伏的心潮,我是感受到的。” 大海与人生 “鲁彦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象大海。”覃英若有所思地说:“我想,这句话也许能帮助读者理解《听潮》。应该把作家对大海的感情和作家对人生的态度联系起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追求作品的意境同追求人生的道路是一致的。作品描写的意境往往表现出作家思想的境界。我是这样的理解鲁彦的。” 刚柔相济,物我为一
“夫妻对话”不仅衬托了海潮的气势,而且引出了作者对奔腾的大海的赞美,炽热的情感在“对话”中自然地喷泻而出,行文流畅不显雕琢。大海动时雄健奔放,静时柔情脉脉,刚柔相济,相得益彰,起潮的雄壮美同落潮的柔和美得到和谐的统一。妻子的恐惧心理固然是女子性格柔弱的表现,也是含有爱妻的娇嗔亲昵。夫妻性格一刚一柔,和谐统一。刚强、温柔而又偏于刚强的人性美和雄壮、芳醇而又偏于雄壮的大海美,自然交融。心潮之起伏,海潮之起伏,桴鼓相应,融合一体,给人以博大、旷达、灵动的境界美的享受,使读者心中回荡饱满的浩然之气和壮志豪情。三支乐曲
从大海退潮涨潮的音响来分析,我们可以把这音响当作三支乐曲来欣赏:轻音乐——交响乐——战斗进行曲。
一阕沁人心肺的轻音乐——表现大海的平静和温柔。海潮“吻”着岩石退下去了,那退下去的海潮声如何呢?作者对这声音总的印象是:像诗人一样沉吟。那声调“仿佛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令人惬意;那音色“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令人心甜;那音质“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那么动听;那音量“像落花飘零在水上”,那么轻飘。这落潮音响,多么温柔,多么甜蜜,多么动听,多么和谐,简直是一阕优美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轻音乐。
一首振奋人心的交响乐——表明大海的觉醒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大海涨潮了。海浪“发出汨汨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这是交响乐的前奏曲。接着,作者运用了博喻,形象地描绘出海潮冲击岩石发出的声音:“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大海是多么兴奋,多么热烈,多么激动,在演奏着一首雄壮的、振奋人心的交响乐。
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进行曲——表现大海的壮丽和充满力量。海潮涨到高峰了,这时大海愤怒了,像凶猛的野兽咆哮着。海潮冲击着岩石,“冲进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音响越大了,越杂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从这巨大而复杂的咆哮声中,我们似乎置身于两军混战的战场:一方击鼓进军,杀声震天,奋勇直追,另一方鬼哭狼嚎,落花流水,抱头鼠窜。千军万马在混战,在拼搏,在流血,多么惊心动魄,多么伟大,多么壮观。那音响,简直是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进行曲,所以作者赞美说:“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海潮的音响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逼直,其中主要原因是作者听中有观,观中有听,各种音响都配上相应的画面,以画托音,以音显画,相互交错,融为一体。【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通过写海潮由落到涨到落的声响的不同,写出了海潮的美,通过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真正体现了“伟大的乐章”的雄壮美,表达了作者对海的喜爱,对光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润湿着房中的一切”),点明听潮的时间、地点,交代听潮的环境和心情,渲染佛国的氛围。
第二部分(“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至“她仍愿陪着我住在这个危楼”),写观赏海潮看到的景物和感受。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至“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写潮落时的景象。——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的海睡图。
第二层(“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至“她仍愿意陪着我住在这个危楼”),写“我”和妻子听潮时的不同感受。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主题: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点明“听”潮。
三、写作方法
1.抓住景物特征,从各个角度进行描写。(1)动静结合。
作者为了将景色写得生动细致、层次丰富,对大海在静态和动态时的样貌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观察,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全方位展现大海的魅力。比如课文的第6、8、9段,对海的静态进行了描写。13—17段,对海的动态(海潮涨落)进行了描写。在行文节奏上波澜起伏,时而舒缓平静,充满柔情,表现了大海优美的境界和诗情画意的风光;时而雄壮、激越,激情奔流,表现了大海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场景。这样,大海“优美”和“壮美”的双面性都有所表现,动静结合使大海更具魅力。(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体会海潮。
对于海潮,作者既描述了眼睛能看到的景致,又谱写了充满声音的乐章。视觉和听觉角度的描写在文章中到处可以找到,海潮音是波浪撞击岩石而产生的,作者抓住大海上的特有的景物波浪、岩石、月光,调动人体的每根神经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多方位描绘了海潮的声音。我们面前的文本是一个配好了音乐、组织好了画面的精彩的DV片断。更为奇特的是作者还调动了嗅觉、味觉、触觉。比如:“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在“海睡图”中,作者四个比喻,从不同方面,调动人的不同感官,来表现这种声音的美。“温柔”有情,“芳醇”有味,“低低”“轻轻”有声,“微风拂过琴弦”有形有声,“落花飘在水上”有声有形还有色,作者把无形的抽象的声音用文字塑造成看得见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它宛如一支甜美的小夜曲,更像一支温馨的摇篮曲,大海的静谧被作者写神了。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为文章增色不少。本文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一绝。正因为修辞的使用,文章的描写生动传神,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像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在“海睡图”中,作者几个比喻,从不同方面,来表现这种声音的美。朦胧月光——神秘;玫瑰晨雾——温柔;情人蜜语——芳醇;微风拂琴——若有若无;落花飘水——轻微柔和。除了各自的突出点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体现了这种声音的若有若无,紧扣一个“静”;同时还扣一个“美”,一切柔美得让人觉得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禁不住也要同海一起沉人甜蜜的梦境。“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高音区的休止符。在“海醒图”中,文中有一系列描写梦醒后的大海兴奋的动词:一个“激”和一个“掀”字就写出刚从梦中醒过来的大海躁动不安的情态。“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则将一个因惊醒而恼怒的巨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这是拟人、排比手法。如果前面表现的是海的阴柔美,那么这一节所表现的则是海的阳刚之美。3.丰富的想象,驰聘的联想。
修辞和想象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作品中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本身就充分发挥了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作者通过听觉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海潮变化的过程。如描写海潮达到高峰时,作者运用“愤怒”、“咆哮”、“吞没”等词拟人化地写出海水的汹涌澎湃,“……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啼声,车轮声,机翼声,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读者可以从听觉角度,想象涨潮时的声音、情态。又联系前两幅图,涨潮前(海睡图)海潮像柔美的淑女,涨潮初起(海醒图)海潮像顽皮的小孩,涨潮高潮时(海怒图)海潮又像哪类人呢?通过挖掘这些比喻句、排比句所蕴含的联想、想象,读者自然想到了血雨腥风;想到了怒吼厮杀;想到了千军万马的疆场,你死我活的搏斗;想到了这时的海潮是一位无畏的战士、英雄,驰骋战场,奋力拼杀。由此,这些修辞的生动性、形象性,加上想象、联想,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海雷霆万钧的磅礴力量,势不可挡。
四、重难点导析
(1)这个“伟大的乐章”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作者将海涨潮时的汹涌澎湃的声响称为“伟大的乐章”,因为作者喜欢海、溺爱着海,更因为作者当时渴望战斗,对生活充满了爱,对未来充满了热烈的追求,所以当他听到如同千军万马混战的海潮音时,他的心情也随之澎湃了。这体现了作者的积极追求。(2)对本文的朗读。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关键在朗读,作者写了落、涨潮时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声响,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在朗读中加深理解,领略大海的美。(3)第二部分的细读,领略海潮的美。
三大乐章分别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三幅图的标志非常明确。“海睡熟了”“海自己醒了”“海终于愤怒了”。“海睡图”中,作者营造的是个宁静的世界。作者用了一串神奇的比喻,调动着人的各种器官,描绘了一个平静的世界,万物在享受上天赐予的安宁。“海醒图”中,海在慢慢醒来。作者用各种音响来描摹此时海的声音,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的变化,用一系列动词“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准确地传达出海在涨潮时带给人们的种种感受。“海怒图”则是海潮达到高潮时的情景。着重描写了音响的巨大、海浪的气势。在作者眼里,来时的凶猛和去时的平静是一样的美。这与作者的经历坎坷是有关的,在作者看来,领略大海即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即热爱人生。【练习解答】
一、“海睡熟了”“海自己醒了”“海终于愤怒了”。
二、作者笔下的大海,具有幽静、和平、愉悦、雄壮之美。作者是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声音进行具体描述的。如:①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花飘在水上。②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三、总的来说,朗读要用抒情的语调,速度由慢到快,最后稍慢稍平缓。情绪由轻松平和转向欢快兴奋,再发展到炽热,最后转入恬静。
8~12段,写潮落,读时速度舒缓,表达出静静入睡的感觉。
13~17段,写涨潮,声音由低到高,自轻而重,节奏从缓慢到急促,即较快,快,很快。情绪由欢快到炽热。
18~21段,写作者与妻子对涨潮的不同感受,这部分要用感慨、赞美语气,语调要舒缓而满怀深情。
四、可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调用各种感官,将声音写出来,注意抓住声音的特征。
五、略 【类文品读】 阳台上的花木
长沙的夏足总是匆匆而来。满城桐花刚落,正准备着酝酿情绪伤春,天就已经热了。我有时候遗憾地想长沙出不了大诗人,只因为春天和秋天大短。一年仿佛只剩了冬夏两季,看不够春花秋月,不是挥汗如雨,就是冻得手指僵硬,怎么写得出诗呢? 今年我手植的三株玉兰树第一次在我的屋顶花园里开花。它们以香气袭人的方式轰轰烈烈地向我宣告夏天的来临。这种花另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叫玉簪花,曾经频频出现在唐诗宋词里。玉簪,状其含苞欲放时的姿态。盛放之后,就像一只佛手,花瓣娇软地翘着,散着清幽的香味。这种花,无论形色味,都像美人。玉兰花一开过,我前年从云南带回来的三角梅又要开了。三角梅是亚热带植物,在福建、云南,一年四季如火如茶,浓绿中蓬勃着大红大紫,匍匐在人家的大门边上,喜气得很。我用小瓦盆装着,带回来两棵,想着它长得快,赶紧又给换了一尺五的大绿陶盆。果然噌噌地直往上窜。到七月份,花开了,真个是姹紫嫣红,烂漫一片。别人从我家楼下过,忍不住要抬着头往这蓬花望,直望到眼酸脖拧,才艳羡不已地走了。到了冬天,我一直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三角梅受不住湖南漫长的阴冷潮湿,枝叶全部冻死了。看着那些枯枝败叶,想着它夏天时的繁盛美丽,我心里真有点幻灭感。生命如斯,真如一梦。不久,我的舅舅来长沙小住。舅舅文雅如诗人,却是家乡远近有名的种西瓜好手。他来到我的屋顶花园,用小刀拨开三角梅根部的树皮,说,这花没死。他三下五除二,贴根儿把三角梅的枝叶全部剪掉,手法果断,毫不怜惜。他告诉我,只要根部的树皮还是青色的,树就还有生命。这三角梅,暴露在外面的枝叶冻坏了,可根在土里埋着,土里暖和,根冻不死。只要根还活着,来年开春会长好的。也是去年夏天,我兴致勃勃地买回几盆栀子花,正当花期,满树绿玉一样的蓓蕾;可赶上几个阴雨天,花苞一个未放就全部掉了,我苦苦等了一年,想着今年花期来了,总该开几朵花吧?谁料不但花苞无有一个,连枝叶都是奄奄一息的样子,只能勉强说是还活着。妻从朋友家回来,告诉我朋友家的栀子花开得密密簇簇,银光四射。朋友的诀窍只有一个,剪枝。凡是细弱的多余的枝叶,一概当机立断剪掉。每一次花期一过,要尽可能剪去冗枝,千万别心疼。
我还有一盆铁树,连盆带树已有一人多高。我曾焦急地守着它长。可它真像一盆铁做的树,好几个月不动一点声色,毫不体谅我的殷切之心。我都不耐烦了。可是到了深秋,它仿佛一夜之间,冲出一簇绿箭,满披白细的茸毛,油光水滑,既给了我一个惊喜,又是对我浮躁心态的嘲笑。
我一向不爱读那一类生命感悟的文章,总以为过于做作,又俗套,又小家子气。可是,这些花花草草确实让我想到很多。有些对于花花草草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放到人的生命里就不那么容易被看清楚了。1.快速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给写了几种花木?重点写的是哪一种? 2.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状其含苞欲放时的姿态
状:(2)要尽可能剪去冗枝
冗:
3.文章第一段认为春花秋月是诗人写诗的素材,根据你的积累,各写一句含“花”或含“月”的诗句。4.文章对阳台上花木的描写,读来形象感人,特别是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很有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运用的妙处。
(1)花瓣娇软地翘着,就像一只佛手。(2)果然噌噌地往上窜。
(3)谁料不但花苞无有一个,连枝叶都是奄奄一息的样子。
5.文章末尾一句说:“有些对于花花草草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放到人的生命里就不那么容易被看清楚了。”从所描写的四种花木中任选一种,说说从中体现了什么样的道理? 6.文章虽然写的是花木,但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读了文章后,你得到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文章共写了玉兰树、三角梅、栀子花、铁树四种;重点描写的是三角梅。2.(1)描摹、体现(2)多余的。3.略 4.①写出了玉兰树袅娜可人如同美人一般的神态。②形象地描写出三角梅生长极快、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样子。③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没有得到适当的修剪,显得萎顿而即将丧失生命的情景。5.三角梅:虽然因为环境的关系,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但只要将生命保存下来,一旦碰到适宜的时机,仍然能够活得很好。栀子花:处理事情要抓住重点,突出中心,保留主要的,去掉冗余的,当机立断,不要犹豫。铁树:遇事要有耐心,不应浮躁,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美好的结果。6.既可以从作者养花木悟到的道理方面谈,也可以从作者留心身边的事物,从中发现道理的方面谈。
第三篇:听潮教学设计
《听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散文的特点,理解课文中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以景抒情的散文艺术力量。
2、通过朗读训练,领略大海刚柔相济的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体味大海的雄壮美,领会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
1、用语言塑造声音的形象。2、抓住海潮的音响变化来写景。教学难点
1、作者对大海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2、启发式提问法。3、四步读书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森无限,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邃奥秘,令人遐思神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板书:听潮)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欣赏海潮,一般是用眼睛看,作者则别出心裁━━听潮,鲁彦用文字成功地塑造了声音的形象,实在难得,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出示目标,指出学习重点及难点。(用投影片)
三、分析课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习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把不明白的地方指出来。(激发情趣)采用四步读书法完成教学。第一步:快速读课文。
要求:1、给自然段标序号。
2、参看旁批,标注朗读有关段落语速、语调、表情等要求的句子。3、描写了几种潮音?
板书:落潮(睡)涨潮(醒)高潮(怒)第二步:表情朗读,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完整地描绘了大海落潮时、涨潮时、高潮时的不同景象。“听潮”如同在欣赏一曲“伟大的交响曲”,而落潮、涨潮、高潮则是这部乐曲的三大乐章。海潮音是波浪撞击岩石而产生的,作者抓住大海上的特有的景物波浪、岩石、月光,调动人体的每根神经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多方位描绘了海潮的声音。板书:波浪 岩石 月光 声音 第一乐章: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5-12段朗读要求。
教师范读第6段,请一同学读8、9、10段,要求读出诗意,语调要轻柔。并播放录像(其余同学把书合上,耳听、眼看,体会大海落潮时的美)。出示练习题(用投影片),学生讨论完成,用做题的方式完成有关教学任务。答案要点:①.落潮时的大海,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②.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③.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在学生的答题中)板书:吻 银鳞 沉吟
学生讨论:四个比喻句的作用,概括这时潮音的特点。
教师小结:这里用了四个比喻,“温柔”有情,“芳醉”有味,“低低”、“轻轻”有声,“微风拂过琴弦”有形有声,“落花飘在水上”有声有形还有色。作者把无形的抽象的声音用文字塑造成看得见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它宛如一支甜美的小夜曲,更像一支温馨的摇篮曲,大海的静谧被作者写神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高音区的休止符。(抓住重点)第二三乐章:
教师范读13、14段,请一男生读15、16、17段,要求读出力量和气势。其余学生把书合上,耳听、眼观、体会大海涨潮、高潮时的美(放录像)。
1、如果说大海落潮时它的特点是温柔、静谧,那么涨潮、高潮时的大海有什么特点?给人以什么样的美感?从哪些角度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答案:凶猛、激烈;视觉、听觉;雄壮美;比喻、拟人。
2、讨论分析:①.让学生在14段中画出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各写出了海的什么情态。②.着重分析“战鼓声,金锣声……”等比喻的作用。教师小结:这里八音齐发、声威壮烈!有唤醒沉沦、振奋弱者的“战鼓”、“呐喊”,有横扫沉渣障木的“马蹄”、“车轮”、“机翼”,有新生与腐恶较量的“叫号”与“啼哭”,这一切交织成摧枯拉朽、翻天覆地的“千军万马”。古语说:“千万军声半夜潮”,以“军声”喻海潮的确是再恰当不过了。在教学过程中板书: 掀 银龙 奏鸣
3、面对海浪汹涌,潮声大作的海,“我”和“妻”的感受一样吗?
教师明确:1928年,鲁彦到南京政府国际宣传科搞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济南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做了报道,被撤了职。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深处的最强音:“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的火热生活,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突破难点)
第三步:跳读课文,标注作者直抒胸臆,抒写喜爱大海的语句。1、强调“溺爱”是贬义词褒用。
2、体会“欣幸”前后照应的感情变化:前面表示领略海景的心愿实现了,后面是在听了“伟大的乐章”后的满足心情。触景生情,情从景出,把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抓住重点)第四步:赏读。
1、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美。2、教师范读有关段落,学生把眼闭上体会大海刚柔相济的美。(完成教学重点)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让学生总结发言,学到了哪些知识。
2、用录音播发汽车、摩托车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完成“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的片段练习。
3、布置课外作业:以《夜听风雨声》写一则300字左右的文章。
结语:在惊涛骇浪面前,胆小怯弱的人会感到恐惧,勇敢坚强的人却感到愉悦,并认为这是一种享受。我们的人生道路,有时平坦宽阔,有时坎坷曲折,我们要向鲁彦学习。记住马克思的名言“斗争就是幸福”。【板书】 听 潮
落潮(睡)涨潮(醒)高潮(怒)波浪━━ 吻 掀 冲 ━━岩石 月光 银鳞 银龙 消失
声音 沉吟 奏鸣 混战
┗━━━━━━━━━━━━━━━┛
伟大的乐章(情)
第四篇:听潮》教案及练习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造型:创造出来的形象。
穹qióng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极目:用尽目力(远望)。浩浩荡荡:形容壮阔或壮大。
沸沸扬扬:原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这里指浪花多。无穷无尽:没有穷尽。盘旋:环绕着飞或走。
遐xiá‚想:悠远的思索或想像。
缥piāo缈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驰骋:(骑马)奔驰。
蜿wān蜒yán:曲折延伸。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眷恋:(对自己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休憩qì:休息。
反璞pú归真:去掉外面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相关知识:
本文选自《名家点评当代散文》,“海思”,由大海引起的沉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海引起的联想,产生的沉思,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写大海的壮阔图景及自己富有哲理的思考,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希望人类应像大海一样有着博大的胸怀,极强的生命力,并像大海一样纯真,表现了作者对大海与人生的理解。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海的美丽图景。第二部分(3、4),写大海引起的联想。第三部分(5、6),写面对大海的沉思,抒发了作者对大海博大精深、包罗万物以自己为独特的魅力赐予人类新生与活力的赞叹之情。
三、写作方法
1.跨越时空的联想
本文的成功首先体现在思想的魅力。课文取名为“海思”,着重点应在“思”上。面对大海,多数人可能也会想到赞美海的壮美,可是谁会想到由海的博大联想至海的包容力?从海底世界的神秘到海所融会的世间的水,从自然界的水循环到跨越时空的对历史和文明的包容。从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学者独特的感受力,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呼吸到的却是海魂。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使人感受到的是有生命力的海。更为奇特的是感受着海浪对船的颠簸,竟使作者联想到大海就像生命的摇篮,更像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们对大海的依恋正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大海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赐予人类新生与活力。作者的联想与沉思使文章的主题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大气磅礴的语言
文章吸引人的还有它气势磅礴的语言,能让人的精神为之一爽。比如:“本来,地球上并没有生命,是大海这个母亲,她亿万年来哼着歌儿,不知疲倦的摇着,摇着,摇出了浮游生物,摇出了鱼类,又摇出了两栖动物,脊椎动物,直到有猴、有猿、有人。”“科学家说,物质是不灭的,那么捧起一掬海水,这里该有属于大禹那个时代的氢,也该有哥伦布呼吸过的氧。”“那清风碧波,像是从天上,从地下,从四面八方,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起涌过。”无论是写景,还是由景致产生的联想,都显得特别的大气。品读这样的语言,让人的眼界变得开阔,胸襟变得恢宏。生活中的点滴不如意又算得了什么?人的心灵在接受着洗礼。3.生机盎然的景物描写
文章的第二段描写了大海波澜壮阔的场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海雄壮的美。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大海里,我们看到了水构成的天与地,时起时伏的波、星星点点的雨、湿湿蒙蒙的雾,构成了这个庞大的世界。天边垂下的波涛、地心里泛起的浪花,像大军、像野马、像棉垛„„作者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人手,将海的壮美浓墨泼洒,极尽描绘之能事。特别是描写站在礁石上感受海风、拇浪的洗礼这一段,作者已将心这一特殊感官与大海融为一体。为了将景致表现得更为真切,作者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如冲锋陷阵的大军”,“她们笑着、叫着,舔食着天上的云朵,吞没了岸边的沙滩,狂呼疾走,翻腾飞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后场面显得格外壮观,又特别真实可感。同时,作者又选用了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将场面的动感与恢宏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重难点导析
⑴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本文看起来写了很多的地点,内容很多,但只要结合每一段首句、段末句去思考,思路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一、二段写大海的壮丽图景,三、四段写作者的联想,五、六段写沉思。(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文章通过对海的博大、壮阔的描述,引出有关海的种种联想,进而引出海与人类的关系。作者纵情赞美了海的壮阔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人类乃至人类历史在大海面前的渺小。从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们懂得了大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心灵的家园。读到此处,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对大海深沉的爱。【练习解答】
一、本文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大海的壮丽图景,第三、四、五、六段比较集中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些段落是借过渡语句衔接在一起的;第二自然段的结尾“又激荡起我浑身的热血。海啊,原来是这个样子。”暗示下文写自己的感受;第三自然段结尾“我这时却觉得这茫茫的大海蓝得像一个神秘的梦。”神秘在何处?第四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自己的联想,本段结尾“于是,我明净的心头又涌上一汪蓝色的沉思。”引出下文的思考。文章就是这样巧妙地、自然地进行了过渡与衔接,上下文浑然一体。
二、由眼前的大海,作者联想到了大海的神秘及博大;引起了作者对人与大海的关系的沉思:大海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正因为大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最终又成为了人类心灵的归宿。
三、作者借助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采用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的顺序将海的壮美浓墨泼洒,将大海写得情趣盎然,又特别真实可感。同时,作者又选用了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将场面的动感与恢宏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阅读提要:
第一部分:先点题,然后写海的壮丽图景。
第二部分:由自己散步所想引出自己对大海的联想,抒发自己对大海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由大海引出的沉思。
第五篇:百年潮读后感
《百年潮·中国梦》共5集,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等层面对 “中国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论述。第一集《百年追梦》主要讲述“中国梦”的由来,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引发的“世界回响”,以及“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第二集《中国道路》论述了中国向何处去,指出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第三集《中国精神》讲述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论述了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以及中国精神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人精神家园不竭的源泉。第四集《中国力量》论述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同时论述了凝聚中国力量,基础是经济力,核心是文化力量,关键是制度保障。第五集《筑梦天下》论述了“中国梦”是人类社会共同梦想中的一块美妙拼图,因此,“中国梦”是维护世界和平之梦,是推动合作共赢之梦。论述了“中国梦”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用丰富精美的视听语言,多维度、全方位地宣传阐释了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一个个生动可感的“中国故事”讲述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深刻道理和根本路径。对于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各大中院校师生全面理解中国梦提出的历史逻辑、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强大力量,具有积极的引导和鼓舞作用。
不仅了解到中国百年梦想的历史变迁,从兴盛到衰败,再到民族复兴,既有历史维度的纵向展示,又有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横向对比,更体会到中华民族百年逐梦的艰辛,同时也坚定了所有党员干部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必将结合实际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另一个口号比“中国梦”更令人眼热心动、勾人心魄的了。当我们听腻了那些铿锵有力而又高蹈云天的口号,忽然来了一个略带“小资情调”而又活泼清新的说法:中国梦。她像一声春雷,顷刻之间滚过神州大地,也滚过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让你感到春天的温暖,也让你感到生机和活力。“中国梦”弹响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那根沉睡了百年的琴弦,不能不让你从心底涌起感动。
《百年潮·中国梦》立意高远、气势恢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是形象阐释、深入解读中国梦理论的精品力作,对广大师生正确认识中国梦、充分了解中国梦、奋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将下发通知,部署安排各地各校切实做好观看学习和集中学习,把观看学习《百年潮·中国梦》与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与学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理念和表达方面实现了四个创新:一是故事化细节表达。以人物带事件、以事件带历史,寓理于事、融史于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二是平等式互动交流。把公文表述转化为百姓语言,以思想、意境和充满思辨的逻辑力量与人思维互动。三是深邃的历史视角。着眼中国当代实际,并把视野拓展到历史深处,站在时间卷轴上,更能让人理解中国梦的来之不易。四是宏阔的全球意识。以国际视野引入第三方视角,在中国与世界的对比中,深入探寻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中国精神的独特魅力、中国力量的不竭源泉。
《百年潮·中国梦》第一次以电视表现方式,准确全面、系统生动地阐释“中国梦”,不仅对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全面论述进行了充分而准确的阐发,也将镜头对准当今中国的普通百姓,通过对一个个小人物梦想的追问,连缀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煌煌大梦。《百年潮·中国梦》将政治化的语言进行了口语化的加工、电视化的呈现和诗意化的表达。“这部电视片选取典型的人物和事例,鲜活地勾画了如火如荼的改革进程,以雄辩的力量说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百年潮·中国梦》使观众真切地体会到,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部政论片以立体呈现的方式,从内容上把国家大梦和百姓小梦有机统一起来,使中国梦这个重大政治命题的思想力量,富有感召力和亲和力地呈现了出来。
《百年潮·中国梦》有强劲的思想震撼力、强大的现实针对性和强烈的审美感染力。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将现实主义的稳健、浪漫主义的幻想,与贴近受众的亲和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沸腾时代积极向上的热烈氛围。从历史、现在和未来,国家、民族和个人,中国和世界的多维视角,全方位地揭示了中国梦之真善美,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可,深入地推进了中国梦的大众化。
《百年潮·中国梦》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奋进号角。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必须以更大的智慧和力量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国企宣传也要创新,让中国梦在企业落地、深入人心、固本强基。向我们、向国人、向世界提供了一个解读中国之谜的科学答案:当代中国的一切成就,都与道路问题联系在一起。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影片中大气流畅、气势恢宏的解说词,赋予了这部影片更多的力量,深深鼓舞了观看影片的每一个人。而清晰的条理,精辟的论理,更加深入浅出,全方位地解读了中国梦的内涵与实质,拓宽了中国梦的价值诠释空间,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中国梦、充分了解中国梦。看完影片后不禁感叹影片荡气回肠,拥有十分震撼人心的力量,希望某一天我们能够共筑起中华民族梦。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千年不衰的力量源泉。
我认为这部大制作给人一个突出印象是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阔大的历史胸襟,整部作品用了那么多崇高的意象:喷薄而出的红日、巍峨的皑皑雪峰、大江、大河、大海、掀天动地卷来的大潮,最重要的还有作者奔涌而至的激情,难怪观众会有自信、自豪、自强的感受了!是镜像解读“中国梦”的成功尝试。用视听审美的时代表达给予了透彻而又响亮的回答。这部政论片追溯历史、审度当下、憧憬未来,融合思想的力量与艺术的张力并使其鲜明彰显,解说充满哲思,画面富有内涵,音乐饱含激情,是一部解读中国梦入脑入心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