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津门往事》读后感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最近,这两句印于日本赠送给中国紧急医疗物资上的诗文流传甚广,危难之际见真情,让无数齐心协力同新冠肺炎抗争的国人感动不已。
巧合的是,这两句诗文的意旨与吕舒怀先生近期出版的新书《津门往事》的主题极为吻合。《津门往事》是一部以情义为主题的中篇小说集,讲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普通中国人在苦难中的各种坚守和人性之美:侠义心肠,披肝沥胆,真诚相待,与人为善,恩怨分明,有恩必报,一诺千金,为“情义”二字,不惜所有……由书及现实,无论是当下疫情灾难中的种种人间温暖,还是《津门往事》中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故事,都让我们认识到:不幸可以打击我们的生活,但不能击倒我们内心的美好。
“南有上海,北有天津”
二十世纪上半叶曾有“南有上海,北有天津”之说,那时的天津可以说是中国第二大繁华地,繁荣程度超过北平。作为一座华洋杂居的城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天津卫那片土地上产生了无数传奇人物与故事。
以上海滩为背景的小说、影视等文艺作品不胜枚举,但以天津卫为背景的似乎还不够丰富,《津门往事》这部小说集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同一段历史,换一座城,带来别样的阅读新鲜感。
《津门往事》由七部中篇小说组成,以天津卫各阶层人物的传奇人生为题材,从底层和中层社会切入,涉及政界、军界、商界、文艺界,多方位立体地展示了老天津城的社会风貌。
七段传奇故事都充满了人间真情。水铺姑娘二唤为了解救素未谋面的亲姐姐,不惜一切,历险设局复仇;落魄少爷温少云为报答无意中救其性命的一饭之恩,倾尽全力搭救沦落风尘的俄国伯爵夫人;热血青年舍身救国与敌特殊死斗争,退隐江湖做寓公、隐忍冷峻的前代理总统坚拒侵略者的利诱和威逼;评书少年对爱情和评书执著一生……这里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得人恩果牢记回报的恩情,有超脱世俗坚守到底的爱情,有一心救国的家国大义,有对艺术终身的热爱……
书中每个故事情节设置巧妙又自然无痕,矛盾冲突激烈却毫不突兀,故事走向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于一体。
作家吕舒怀以细腻而简约的笔触描绘再现了老天津的民俗与社会生活,诸如水铺、小白楼、公馆、澡堂子、戏园子、学校以及引车卖浆者、寓公、政商人士、师徒、学生等各阶层人物,无不细节生动,年代感十足,主人公们满口的津腔津韵方言鲜活又生辣,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让读惯常规书面语的.读者耳目一新,有一种吃麻辣豆时嘎嘣脆的爽感。整部书仿佛再造了一座历史老城,让人恍如穿越时空,置身于百年前天津卫的风土人情与市井生活。
小人物的人性赞歌
《津门往事》中的众多小人物本是平凡无奇之人,但因义字当头,重情重义,于非常关头做出非常的侠义之举,因此,他们又是英雄,淹没于芸芸众生的平民英雄。不知情者以为他们只是不值一提的凡夫俗子,但了解他们曾经的侠肝义胆之后,读到最后,看着他们苍老落寞的背影,不禁肃然起敬,油生感慨。
看书中的《小白楼往事》一篇时,几次泪目,尤其快到结局时,心中暗忖“千万别让他死”,希望主人公温少云能够躲过一劫。
《天津大寓公》中的罗少是个小配角,却是此篇刻画最为立体生动的形象。他是个复杂的小人物,胸无大志,但“时穷节乃现”,大是大非面前,他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当然,这个转折并不突兀,前文有不少铺垫和伏笔。他也是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缩影,没有彪炳史册的英雄壮举,有不少缺点和不足,但内心深处埋藏着人性的美丽因子,关键时刻才能看到它绽放的光芒。
书中主角除了徐公是前政界大人物,温少云、康家会、常德兴、沈义生、顾念娇等均是小人物,他们或多或少都具有如上所说的人性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津门往事》也是为中国小人物书写的一曲人性赞歌。
该书通过一座城里的七段传奇人生,让读者领略到恩义情仇笼罩之下的人间世情百态,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与百年沧桑。
读罢此书,对该书封面上的一句话深有同感:一部三小时可以读完的书,你却会用一生来忘却……作者:傅兴文
【《津门往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1.往事读后感
2.作品往事读后感
3.红色往事读后感
4.冰心的往事读后感
5.往事依依的读后感
6.《倾城往事》读后感
7.《天宝往事》读后感作文2000字
8.往事冰心读后感
9.关于往事的作文:往事如风
第二篇:美国往事读后感
《美国往事》观后感
管理学院物流管理100
1美国往事的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初期的纽约,在纽约街头逐渐成长起来了4个贫穷的犹太孩子,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那个群体:没有家庭,没有关爱,有的仅仅是都市中的暴力与对未来的迷茫和憧憬。少年“面条”和几个同龄朋友一起认识了聪明狡黠的“麦大”他们开始从事走私活动。不久,面条在一场械斗中杀伤人命,被关进监牢。若干年后,“面条”出狱,当时的小伙伴们已经变成了健壮的青年人,在“麦大”的带领下,他们开始了一系列抢劫、盗窃、敲诈活动。随着犯罪活动的不断深入,“麦大”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列入了行动目标。“面条”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毁灭,偷偷打电话报警,想逼迫“麦大”收手。警察与“面条”的朋友展开激烈枪战,“麦大”等人全部被杀。“面条”带着深深的悔恨和痛苦,离开纽约,回到年少时生长的地方。三十五年过去了,几近垂暮的“面条”重新回到纽约的伤心地,他遇见了少时的朋友和旧情人,而当年“麦大”他们的死,背后竟然包含着出乎意料的阴谋。
下面我就电影里面的一些记忆比较深刻的镜头说一说我的理解吧。首先是童年的面条在厕所挖了个砖洞偷看仓库里头的少女黛博拉翩翩起舞的情景。黛博拉那种稚气中隐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就已经预示着这个女孩会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女人,面粉仓库里的面粉在黛博拉轻柔娇小的舞步摆动下,四处飞扬,似雪非雪,像雾非雾,画面凝聚着一种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朦胧,仿如仙子的女孩,激荡着情窦初开的面条的心,面条那双不断转动的眼睛,注视着那个仿如舞台的地方,原来他从一开始恋上黛博拉,就已经是以一个观众的身份,看着属于她在属于她的舞台上起舞,这个暗示最终成为他俩一生最大的讽刺。当小黛博拉发现了面条,把他唤到身边,跟他读圣经的时候,是他们最纯洁的爱情印象确立的时候,当面条想轻吻那个仿如仙女的少女的时候,迈克斯的出现打断了这个纯洁的初吻……面条在选择面前,还是优先选择了朋友,而放弃了爱情。这个场景也暗示了迈克斯与黛博拉将成为面条终生的羁绊,迈克斯老是利用他,同时夺走本属于他的一切,包括那个认错人的狂乱的情妇。而面条从失去初吻的一刻开始,就永远地失去了黛博拉。如果当时他不顾迈克斯,选择了黛博拉,会否可以改变这个过早地理智考虑问题的女孩的一生呢?面条,包括我们观众在内,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了。
第二个镜头是出狱后的德面条强暴黛博拉。黛博拉这个女人太自私了,面条再次希望追求失落的爱情的时候,她竟然连一丝温存的机会都不给他,你既然早就不对你们之间的爱情抱有希望,那为何你又要见他呢?无论是出于报复还是为了永久地占有这个男人,黛博拉的行为都显示初足够的可耻与自私。这个场景表达的意味,个人认为较多是导演的倾向问题,他倾向表达男性在得不到的爱情的时候,那种无法挽回的痛苦,于是,黛博拉处于这个独特的表达需要的位置,为作品的主题服务,这里带有某种程度的不真实性。而面条在有了强暴黛博拉的念头并将其付之行动的时候就已经表明面条的心已经死了,因为一个男人,如果真正的爱一个女人,他甚至不忍心去触碰这个女人,更别说是强暴了。黛博拉第二次与面条重逢的时候,她在不断抹去脸上的妆,直到不知是泪水模糊了妆粉,在诺德斯面前,这层面具终于被戳穿,她——一个自命不凡的艺术家——最终也沦为黑帮分子的情妇,而这个黑帮分子除了财富以外,在诺德斯面前,竟是那么的渺小和阴暗,这对一贯不齿诺德斯身份的黛博拉而言,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于是,黛博拉的面具在此时非但不能显出她的荣耀,反而使其厌恶和羞耻,她抹去油彩的行为,实际上充满了“洗净铅华”的寓意,是她自我否认的一种心理暗示。为什么会有背叛呢?这就要说到第三个镜头。在电影的最后面条和贝利部长见面后说的那段"You see, I have a story too„„”。那句“he's my uncle”在我的耳边不停的回放,让我久久不能释怀,那是他们友谊的开始,纯真,友爱,不掺任何杂质。从影片一开始,就是因为背叛一直逃亡,逃亡仇人,逃亡自己内心的愧疚。一直不明白,这么好的四兄弟,面条为什么要告密,为什么要在禁酒令废除的前一天告密揭发,这明明是迫害自己兄弟,这么坚韧的友谊为什么会这样?随着影片的发展,谜底才慢慢揭开,面条是怕禁酒令废除后麦克斯做出疯狂的事,麦克斯对金钱和权利的欲望很大,为了让兄弟们保住性命,面条只好在禁酒令废除的前一天向警署告密,进监狱总比死的强。可是没想到,这样却害死了最好的朋友。35年,面条一直受着折磨,直到白发苍苍。我以为这就是结局,影片到这就该结束了。可惜不是,影片的深度就在于此,直到麦克斯的出现。我一直都没看明白,当大卫出现时,我没明白,当麦克斯出现时我还是没明白,当麦克斯说他抢走了面条的一切,包括那一百万和黛博拉,我还是没明白,我只是知道麦克斯没死,他让面条背了35年的愧疚。与其说是不能明白,不如说是不敢相信。我不敢相信麦克斯是整件事的策划者。我困惑,是因为不相信这是真的,总以为是自己对影片理解得不够。其实是我过于单纯,想法过于美好,接受不了丑恶的一面,接受不了麦克斯和警察勾结,演了一出戏,目的是独吞一百万,除掉自己的好朋友好兄弟,然后独自向政界发展。“why don't you shoot?”当听了这句后,我震撼了,颤抖了,怀表还在,有50年了,那句“he's my uncle”还清晰在耳边,也有50年了,这意味着他们的友谊也存在了50年,至少面条愿意这么想。从十几岁的孩子起就认识,一起打拼,一起被人打,一起分脏,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面条没有开枪,因为如果开枪就说明他承认了,他宁愿活在回忆里,宁愿活在亲手害死兄弟们的愧疚里,也不愿相信这一切,开枪只能证明这一切是真的。麦克斯想救赎,想让面条来了结这一切。片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面条是“我有的,兄弟也将有”的有福同享梦想,麦克斯的金钱权利梦想,黛博拉的好莱坞明星梦想。35年来他的梦想从高空摔落,粉碎,不仅如此,还深深折磨着他,让他一辈子活在阴影里,活在愧疚里。而麦克斯却又将这年近古稀的老人拉到悲恸的悬崖边上。真相太残忍,对于我来说,我宁愿相信麦克斯死在警察的枪下。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美国往事》有着它特殊的背景:禁酒令、黑帮、工人运动、腐败、暴力、荒淫、浮华、贫穷,但在这个大时代下,所体现的芸芸众生却显露出的人性的各个侧面:纯真、勇敢、机智、浪漫、忠诚、责任、傲慢、狡猾、虚荣、贪婪,美国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大舞台,它给了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也从不阻止他们忘乎所以,因此,《美国往事》的故事就是一个人类的故事,人的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在这里充分地显示出来,不加修饰、毫无遮掩,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度,但却是一个忠实于人性的国度,它让你成功,又令承受欲望的折磨与考验中,它让你失败,却又赐给你最宝贵、最朴实的道理——所谓文明,难道不就是在这“正负极”的辗转、沉浮中积累、升华而成的大智慧吗?
第三篇:红色往事读后感
铭记历史,忠诚党的保密事业
——《红色往事:镌刻在党旗上的保密事业》读后感
翻开《红色往事:镌刻在党旗上的保密故事》这本书,一个个鲜活的革命先辈的动人保密故事展现在眼前,让我在精神上、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这本书向我诠释了革命先辈为严守党的秘密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为追求真理而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了我党保密工作优良传统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党的保密历史是无数革命先辈秉承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用铁一般的纪律约束、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的保密历史。这种精神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这种保密的精神有着多方面的体现,作为涉密人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
一要秉承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鼓舞和激励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信念就没有实现目标的动力。1928年12月的,时任高密县先为书记的王全斌在济南参加完省委扩大会议后在返程的火车上被国民党南流区头子宋法玉逮捕,并妄图“撬开”王全斌的嘴,进而将潍县、高密的共产党员一网打尽,但是宋法玉的企图不过是一枕黄粱。王全斌在酷刑的折磨下失去耳、舌、手、脚、甚至双眼都被挖出,仍然顽强的同敌人做殊死搏斗,为党的事业、为革命献出了全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全斌虽死犹荣,虽死犹存。他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不但在当时激人奋进,而且永为后世敬仰。在新形势下,我仍然要时刻铭记王全斌的英雄事迹,要像他一样怀着对党的绝对忠诚,继承党的保密工作的优良传统。
二要坚持铁的保密纪律。“凡党员泄露本党的秘密者,该地方执行委员会必须开除之”,严明的纪律历来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纪律严明,党的战斗力就会增强,党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纪律松弛,党的战斗力就会削弱,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革命战争时期如此,建设、改革开放乃至以后的历史时期,同样如此。在历史中汲取营养,遵循规律、传承和发扬党的传统和优势。才能使党的保密工作做到根本。
三要紧紧的依靠人民,构筑保密系统的铜墙铁壁。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革命同志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掩护才在日军强势的搜捕中获得生机。当我党的情报人员传递消息的时候,也正是依靠人民群众对当地的熟悉才能准确的找到送信的路线和安全的方法。我党来自于人民、殖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历史无数次的向我们阐释,只有紧紧的与人民联系在一起,才能取得不断的胜利。
四要不断学习保密知识,以完成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当今世界,保密工作早已不在是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迭,我们必须知道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我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的同时要做到切实加强保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的提升技术抗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保密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在这个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要从自身做起,让保密工作融入到工作中去。“保守机密,慎之又慎”是毛泽东主席早在1941年给中办机要处的题词。起由是毛主席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中办机要处一位同志递给他的一份秘密电报并没有用信封封装,而是从这位同志的口袋里掏出来的。他便严肃的对这位同志说:“秘密文件放在衣兜里传递,是很不利于保密的”。自此机要处便将此题词作为保密工作的“座右铭”。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保密工作上细心与谨慎是我们的楷模。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领导干部的在保密工作上的优良传统,真正把保密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谨慎的是对待,切实推进保密工作的深入开展。
保密工作的历史故事,让我了解到如何将保密工作融入到我的日常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我们既把握保密工作的优势又看到不足,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和应对可能预见的或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从而不断开创我党事业的新辉煌,继承和发扬保密工作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崇高品质。
第四篇:读后感-《爱尔兰往事》
社会鞭笞,入木三分,人物刻画,丰富饱满
《爱尔兰往事》读后感
【前言】
这是美国文坛大师里昂.尤里斯的一部长达60万字的长篇巨著。好久没有看这么长的小说了,尤其是西方文学。2012年4月到5月间,几乎每个晚上都要抽出一点时间来看,差不多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书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间跨度大。要知道国外人物的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向不是很容易记住的,人物一多,那更加有这种感觉了,有时候看看还要往前翻翻,终于在五一节几天里看完了它。
【感受】
不得不承认,这是我近一段时间来,我认为最值得看的一本书,书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饱满丰富,以爱尔兰长达两百年的错综历史为背景,为我们讲述了爱尔兰那很多令我们不知道的点点滴滴,那关于爱尔兰共和国、爱尔兰天主教、新教徒、英国殖民者之间复杂的斗争,通过主人翁康奈尔.拉金及他的爷爷、父亲的斗争史,向我们娓娓道来,长了很多知识。
翻开小说的序我便喜欢上了,这是我喜欢看的一类文章,带有历史背景,娓娓道来的一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还可了解各地的人文风俗。
书中第一章《我的故乡》刚开始,我便有些诧异了,远在万里之遥的爱尔兰死了人之后,居然和中国习俗一样,需要守灵,而且同样也是三天,街坊邻居会自发前来。而为了不让精灵把死者的灵魂带走,需要去牛棚、蜂房等把死讯告诉奶牛、马、蜜蜂等。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文化习俗。
小说一开始的安排便是书中的主角康奈尔的爷爷吉尔迪的死。由一个叫戴德的说书人,向我们的主角康奈尔诉说当年他的爷爷是如何的一个爱尔兰英雄,同时也介绍历史,17世纪来,爱尔兰遭到英格兰入侵,天主教徒们屡次反抗失败。英国新教主导的都柏林会议针对爱尔兰天主教徒颁布的“惩治法案”,更是将原住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推向了苦难和深渊。一场马铃薯“霍乱”造成的大饥荒,给爱尔兰人造成了极大创伤,上百万人移民海外,又有上百万人命丧途中,而留下的人经过了圈地运动,失去了土地,在承受欺压的同时,也展开了风起云涌的斗争。但是爱尔兰运动的成分很复杂,城市的知识和政治精英们,包括一些工人以及大批移民过来的苏格兰人,大都信仰英国的圣公会新教,而农村的确大都信仰天主教,还有长老会教徒(他们转么和天主教作对),他们之间,时而联合,而更多的是无尽争斗,英国政府利用矛盾和冲突,则分而治之,维护着王权、贵族、工业巨头的统治。
康纳尔的父亲汤姆斯,同样秉承了拉丹家族他太公、爷爷影响力,在他们家乡,也是一个极其具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最出彩的一件事情是他面对新教徒的冲击,奥兰治人的敲诈勒索、甚至是生命的威胁,依然不为所动,带着未成年的儿子小康纳尔参加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投票,令小康奈尔接受了一次斗争的洗礼。他们支持的凯文等爱尔兰党成员赢得了英国议会的大选。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惧任何威胁的凯尔特人的后代,爱尔兰的英雄。然而,汤姆斯的英雄气概似乎就那么昙花一现,他接下来的愿望就是想让康奈尔,继承他的土地,过好安稳的日子。也许他是看到了革命这条道路的太多艰辛和叵测,他寄予厚望的大儿子康奈尔却不愿甘心守着这么一块地。而二儿子又远去新西兰移民,妻子则被教会控制了思想,汤姆斯心死,最后在酗酒中老死去。
主人公康奈尔就是出生在这么一个有领导传统的家庭,长的高大壮实,还心灵手巧,打得一手好铁匠的活。具体有上进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争取,能读书写字还写诗。从很小时候,便展现出来了不一般的领导能力。在父亲的有意无意的培养下,康奈尔逐渐长成。逐渐长大的康奈尔不愿意像父亲一样,被圈在农村贫瘠的土地上,他学了一手好的铁匠手艺,来到了阿尔斯特的伦敦德里。在这儿,在爱尔兰议员凯文的帮助下,靠着自己出色的能力和身体条件,他很快在城市里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拥有了铁厂,还当上了橄榄队的核心球员。同时他还参加了兄弟会,一个爱尔兰地下组织,甚至有个叫雪莱的高傲的姑娘对他另眼相看,一切似乎顺风顺水,然而,他错了。在那个年代,天主教徒低人一等,是属于被征服的对象。社会是不允许他一个天主教徒该拥有那一切的,在一笔生意竞标中,他中标了,但是他破坏了当地的平衡和游戏规则,结果是他的铁厂瞬间被一场意外的大火化为乌有,他的领路人凯文,一个为了理想而奋斗了一生的爱尔兰政党知名人士,也无法脱离现实,他向统治者妥协了。结果在一场纺织厂的大火后,懊恼的他被莫名奇妙的失踪了。以及事后的调查结论,让人彻底看清了资本主义的金钱和权利的诱惑以及那建立在累累白骨上的财富和罪恶。我们的主人公康内尔从一件件事件中成长了。经过一年多在外的游历,当他的发小好友谢默斯召唤他回到这一片曾付出过汗水的地方时,他成了一名地下爱尔兰兄弟会的战士。他利用自己身份的掩护,为地下武装运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军火,然而不幸终于有一次,他们栽了,被抓进了监狱。
在这儿,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得不提一下,叫雪莱,是一个美丽、善良、心气高傲的姑娘。他们相爱了。即使她知道康纳尔在从事一些秘密的地下运动,知道这里蕴藏着无限的危险,她依然爱他。然而作为新教徒,她的爱却被世俗所不容(虽然她得到家人默默支持,这儿体现了一种亲情的爱),然而因为她爱的是一个天主教徒,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在马克神甫的煽动下,一个个本来应该安分守己的女人却,却自认为是新教的护法人员,像是发了疯的恶魔,成了杀人凶手。最终。雪莱被发现绑在了电线杆上,身上被多把刀戳了几十个窟窿,胳膊也卸下一旁。旁边是杀人者的惩戒宣言“天主教的婊子”。看到这儿,我不禁震惊了。终于,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宗教,作为统治者的工具,宗教所拥有的狂热魔力足可扭曲人类的心灵,让人不可小觑,而世界范围内的宗教派别之争,更往往是你死我活,甚至是灭绝人性。而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康纳尔正在监狱里备受折磨。雪莱的死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疤,直到死的那一刻,他依然在惦记。
被营救出狱后的康奈尔依然从事着爱尔兰兄弟会的地下运动,期间,他得到了另一位女性的爱,那是他的战友—艾蒂,一个伟大的女性。康奈尔在最后一次成功地组织并炸毁了阿尔斯特志愿军放置在雷特尚布城堡的军火库。但是我们主人公康纳尔也在那一次战役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从那一刻起,和爱尔兰历史上的许多人一样,他成了历史英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可以让人铭记的英雄是一个可悲的名族,是一个注定要消亡的名族。爱尔兰和我们中华民族一样,无数的民族英雄串连起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名族历史,必将源远流长,不朽于世。
读后感写到这儿,似乎可以搁笔了,却总是还觉得缺了些。书中除了将康纳尔的一生作为主线描述之外,还隐藏了另外一条主线在描述。那就是阿尔斯特地区的工商界大佬韦德大人及其女婿罗杰.哈勃,他们所代表的是新兴的工业代表,也代表着英国贵族保守派,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用尽一切方法压榨着天主教教徒,演绎了一场和自由党、新教、天主教、骑士团之间一场场你死我活的争斗。里面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大部分时间他们成功了,但是,最后,小说对他们安排了一个悲剧,韦德大人的两个外孙,都战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土耳其战场上。
小说描写了太多的悲剧人物了,都让人印象深刻。康奈尔的妹妹——布芮吉,一个被天主教束缚了思想的少女,虽然曾经追求过爱情,但最后,服从于世俗,什么也没有得到,没过多久便死了。韦德大人的女儿卡罗琳,这是一个美丽、喜欢奢华的有性格、能干而聪明的女人,呼风唤雨过,最终得到的却是丈夫的怨恨,而具有很讽刺意味的原因是因为她分娩时当时呼唤的是不是他丈夫的名字,而是他父亲的名字。她的大儿子杰里米,帅气、阳刚,正直,但是爱上了一个天主教的姑娘,不为世俗所容,最终在父亲、外公的的干预下,没有勇气继续他们的爱。
里昂.尤里斯,给我们奉献了一部思想意义深刻的鸿篇巨著,一件件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串起来,反应了一个西方现代文明中的黑暗世界,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吃人世界,充斥着对人性的摧残。揭示了一个金钱利益至上的,一个划分了明显社会阶层的西方社会,揭露了占领者(英格兰)对被统治者(爱尔兰)的从身体到精神上的奴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爱尔兰人民的斗争必将生生不息。
【后记】
看完此书,我打算去做两件事,一是去了解和学习一下爱尔兰历史,英伦三岛的北爱尔兰为什么没有回到爱尔兰的怀抱而是在英国的版图下,而爱尔兰又是如何独立的?第二件事是找个机会拜读一下他的另外一部力作《出埃及记》。
2012/5/2 夜
第五篇:《天宝往事》读后感
《天宝往事》读后感
江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倪爱珍
长篇小说的创作难度很大。它是举一人之力,创作一个可能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要像真的一样,还要给现实世界以启发、以思考,所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读《天宝往事》,可以感受到作者完全具有驾驭长篇、完成这个巨大工程的能力。小说从一个家族的变迁来折射社会的变迁,从一个小村庄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来透视时代风云、思考人生人性。
整个故事框架的设置非常合理,但又显得自然流畅,不露雕琢之痕。从时间上看,选取清末民初这个富有转折意义的时间段。这样的时间段容易“有故事”——波澜起伏、内涵丰厚的故事;从线索上看,三个人设置三条线索,即刘开柏的科举之路、刘家玉的入仕之路、李秀珠的经商之路,其中又以李秀珠这条线索为主,以此来表现600年江右名家——刘氏家族在衰败中如何求生存、如何发奋图强、寻求复兴。一方面,它展现了人们在蜕旧变新中所经历的疼痛(如老芳爷被李秀珠经营纸棚、刘家玉自请驱逐之事吓死;大六爷废除“只许耕读、不许经商”的祖训的无奈;科举废除后很多秀才跳河自杀;皇帝退位后人们痛哭流涕等),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穷则思变、破旧立新的必然性、必要性(如刘开柏科举失败后办了乡村职业书院;李秀珠的土纸生意扩展到平江、南洋;刘家玉立志为民办实事、蠲免丁税等)。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诠释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历史的河流永远向前奔涌,一切不合时宜的事物如果固步自封便只能被淘汰,如果革故鼎新便能融入历史的河流继续向前。
从小说的表层故事来看,李秀珠在刘家玉的帮助下打破了刘氏家族“只许耕读、不许经商”的祖训。那么,为什么李秀珠能打破了呢?因为她是外来者,会带来不同的眼光和思维。为什么必须有刘家玉的鼎力相助李秀珠才能成功呢?因为刘家玉是这个家族的一份子,他对这个家族的人与事知根知底。所以,从深层结构来看,这两者一是外因,一是内因,他们的联合才能使这个家族如凤凰涅盘般新生。而这个家族的命运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显示了一定的历史纵深感和思考深度。
小说的另一个亮点是对传统宗族文化、民间文化的精彩叙述。充满地域风情各类婚丧嫁娶场面的描写以及富有个性化、紧贴活泼泼的生活的人物语言可以见出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之根,它既是作者精神栖居的庭院,也是精神飞翔的平台。从这里出发,才可能飞得高、飞得远。
读《天宝往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或者是电视剧《乔家大院》这一类以家族为主体的小说、影视剧。林语堂的女儿曾这样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它就成为了现代中国的一部伟大小说。如果以这些名着为参考,对作者要求更高一点的话,那么还有一些可供探索的写作空间:
1、小说所反映的生活面不够开阔,不够丰厚。三条线索似乎都没有充分地展开,不仅刘开柏与科举、刘家玉与官场这两条线索写得不够,而且即使是作为重点书写的李秀珠经营纸棚这条线,也没有很好地展开。李秀珠经营纸棚之艰难困苦没有得到有力的表现。有些笔墨花在可有可无的事情上,造成叙述有点枝蔓。三条线索相对独立,没有很好地水乳交融在一起。比如写刘家玉,就必须另辟一章“另类知县”,以专门写他在外地做官的事。
2、人物有一定的性格特征,但不是很鲜明,文化的内涵和厚度稍微缺了点。刘家玉是塑造得最好的,这个人物有个性,不同于以往的官场人物,但是鲜活感、立体感不够。大六爷、拐子举人都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人物,值得开掘。
3、结尾,赵晋林和李子卿看到三只雀儿在大树间飞舞,有点画蛇添足了。首先,小说的重心本就不在李秀珠、刘开柏和刘家玉三人的情感纠葛上,所以结尾落笔于此,似乎不能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其次,这种传统作品经常采用的“化蝶”式的结尾有点落入俗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