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元智能读后感
多元智能读后感(一)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教授认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除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外,还有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这些智能对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世界是多元的,人的智能也是多元的,因而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多元的。通过读《多元智能》这本书,使我对教学有了一些新的启发。
在加德纳理论中,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这种多元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人们将不断地对人的智能种类进行开掘,某种能力只要得到实践的和生理解剖的足够证据的支持,就可以进入多元智能的框架之中。
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了解到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对于同一种事物,每个人都会运用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它,理解它,表现它。可以说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好方法,因为在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师应该寻求一种复合、多变的方法,因材施教;同时,教学内容涉及到各种智能,可以说内容的多元化也要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现代的课堂应当关注学生智能的差异,关注每个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我在上“童画三国”一课时,首先课前让他们反复阅读《三国演义》,收集许多与之相关的图片,为创作打下较好的认识基础。在“童画三国”系列的整体构思中,我极力想用色彩配合技法来展现“三国”。毕竟已经过去两千多年,它在时间上给人很远很“旧”的感觉,而我用何种技法能做得旧并且又很有画面效果呢?首先我为了让感觉统一,先定了一个主色调---赭石。然后寻找能够做“旧”并且能够显示出“三国”历史沉淀感技法。最后我们确定了现代彩墨,仿壁画,立体灯柱,立体草人四个部分。人物现代彩墨部分,是以单独的人物展现为主。让孩子们看完“三国演义”后,选择最喜欢的人物去表现。先和孩子们探讨人物的特点:外型的特征,面部,服饰以及武器等。让这些八九岁的孩子在2米长的画纸上构图,因为面积大,所以构图比例变形得生动而有趣。仿壁画部分,是以“三国演义”的着名故事情节为题材,例:火烧赤壁,桃园三结义等。孩子们在认真地反复地看了《三国演义》故事后,根据他们理解的故事情节进行构图,运用废旧报纸与立得粉先堆出人物和事物的形象,然后上色。
灯柱部分是以仿古铜的技法制作的。背景是一年级的孩子用蝌蚪人物画的战争场面,很是生动。高年级孩子制作仿古铜面具,没有具体要求,允许他们任意地去设计与创造立体的人物或怪物的脸。有的孩子选择做马,我们也不予否定,毕竟这是孩子们的作品。老师只是教会他们技法而已。草人部分,是用最原始的乡间材料制作。稻草,竹条,棕麻,树皮等。张飞,战马,关羽在这些材料切割组合中诞生了,每每看着这些草人与马,我都会联想到老师和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的点滴,现在我们最爱说:创作过程是最快乐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在今后的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创设这样的学习活动,以满足不同智能组合和学习方式学生的不同需要。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增,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当今大班授课的情况下,能逐步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最直观的、最自然的环境中,各项智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启发我们的教师“通过多元智力来教”、“为多元智力而教”。前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看作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摈弃原来只围绕一科而设计的惯有思路,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的发展。“通过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理解多元智力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新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一个学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教学中应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水平,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并通过恰当的评价强化他的特点,增强其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
多元智能读后感(二)
读了《多元智能》这本书,我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孩子们不缺少天才,缺少的是发现天才的眼睛。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有“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不是每个人都达到一样的目标。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差异,才能制定“存异”的教学目标。传统上了解学生,主要相信考试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了解学生智能状况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要观察学生真实的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非常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外做什么。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并承认智能的生物基础,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甚至预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还承认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机会。所以,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方法就是给每个孩子找到一个可以尽情释放才能的地方。中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13-16岁的孩子。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从生理发育来看,他们的身高、体重等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生长发育相对缓慢;大脑的重量几乎接近成人,大脑的兴奋功能逐渐减少而抑制功能逐渐增强。从心理发展来看,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有了发展,有意注意的时间增长了,注意的范围广泛了。他们的记忆开始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渡,记忆的内容与生动、具体的事物或情景相联系进行记忆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主要记忆方法。他们的思维已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自我意识和交往的欲望明显增强。这些特点说明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尚待开发的多方面潜能。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素质的教育。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成功的潜质。之所以要培养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是因为每个人先天就有这些素质的基础,只不过是如何通过开发使其形成良好的结构。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理念和我们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多元智能读后感(三)
美国着名教育家加德纳教授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动最起码包含了七种可改变命运的智能要素。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这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指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这些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区别有差异的个体,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
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和信念,作为一名教师,理念和信念非常重要,能使我们自内而外地有所改变,一旦我们真心实意地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就会有可喜的发现。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均是独立的个体,不论成长背景、经验、资质和需要都各有不同,因此教育者须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启发每个孩子,使他们能“各得其所,各得其乐”,这比单纯以学生的文化分数为重的评价要客观、全面得多。因为我们还知道,受教育者的发展决不是统一的、程式化的、同步的发展,而是有不同倾向、不同标准、不同速度、不同特色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教育者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有善于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质的能力,并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积极而富于智慧的指导,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地为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而努力。同时,不以成绩最终评价一名学生,可以保护更多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可更轻松、愉快地求知、问惑,各个学生身上不同的智能优势又能让他们在群体中得到认可和尊重,当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时,他们身上的潜能又可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有心人呢?
首先,尊重每个学生个体,接受他们的现状态,并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至少一个闪光点,然后用自己的慧眼去发掘。其次,不片面追求单个潜能的培养和发展,只要有因势利导的机会,帮助学生实现多种智能综合发展的可能。最后,要想更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并将理论服务于实践,必须向相关理论的同类书籍学习,多思考,多行动,才能发挥读书的效用。
第二篇:《多元智能》读后感
《多元智能》读后感
大石桥市三中 刘芳
读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书,有一种浴火重生的感觉。这本书,综合了人类学、生理学、发展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因而读起来十分吃力;但读了以后,却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在教育教学中许多困惑的问题,在多元智能理论中都找到了答案。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它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的潜能,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智力倾向去发展这些智力。通过学习、领会“多元智力理论”,对“‘多元智力理论’如何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切实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乐观”面向学生。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也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据此,我们应该树立起这样的学生观: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被区分为“好生”、“差生”,他们只是些各具自己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为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是我们应该确定的努力方向,尽力做到——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并将自己的成功敢于向他人展示,这样就能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最恰当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实施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的内容的选择,对其他智力方面的材料则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造成教学内容的狭窄化。而特别是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个体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筛选,使之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多元化、生活化。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情境性教学”也是加德纳非常强调的,他强调智力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能有效表现。他认为,理解智力不能脱离学习者所持的文化,只有在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智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情境教学中,他非常重视“项目学习”,他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使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智力、发展各种智力。有效的问题情境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因为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求知心理和教材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而诱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成为可能,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
四、“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多元智力理论”特别强调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智力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情境而有所不同;每一个体都有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这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关键领域,当然每一个个体也有其弱势的领域。据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特殊的巨大潜力,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佳的发展。
总之,多元智力理论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为我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参考框架……现在,仿佛从尘嚣中走向了宁静,从混沌中来到了清晰,醍醐灌顶,清新宜人。上帝给每个孩子都安排了适合的生存、生活方式,孩子的生活不应我们的评判而分为三流九等。我们是引导孩子走向天堂的天使,而不是阎罗殿中的判官。我们应该不断发掘孩子的多元智能潜能,促进多元智能的优化组合,使每个孩子都获得合适的发展,最终走上各自幸福的人生之路。
第三篇:多元智能读后感
《多元智能》读后感
霍德华·加德纳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在其所著《多元智能》这本书中表明人类认识和思维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除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外,还有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这些智能对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世界是多元的,人的智能也是多元的,说到底,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多元的。通过读《多元智能》这本书,使我对学科教学方面的多元化有所启示。
《多元智能》书中阐述,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这种多元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人们将不断地对人的智能种类进行开掘,某种能力只要得到实践的和生理解剖的足够证据的支持,就可以进入多元智能的框架之中。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了解到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对于同一种事物,每个人都会运用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它,理解它,表现它。可以说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好方法,因为在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的学科教学也应该是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师应该寻求一种复合、多变的方法,因材施教;同时,教学内容涉及到各种智能,可以说内容的多元化也要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现代的课堂应当关注学生智能的差异,关注每个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则呈现了学生不同的智能组合和智能强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创设一些学习活动,以满足不同智能组合和学习方式学生的不同需要。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增,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逐步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最直观的、最自然的环境中,各项智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多元智能》书中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如今的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
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启发我们的教师“通过多元智力来教”、“为多元智力而教”。前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看作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摈弃原来只围绕一门学科而设计的惯有思路,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的发展。“通过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理解多元智力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新课程。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但它们也总是在协调一致地工作,发挥大脑整体的作用。该书提到:“智能在过去一直被视作是固定的、静态的、天生的,伴随人的终生。”“事实上,通过有意识地在更多的层次上激活智能,我们可以变得更加聪明、睿智!”不论是对于幼儿还是成人,都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获得各种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我个人认为有五点极为有益的启示。
(一)我们的课改应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
(二)我们的课改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三)我们的课改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
(四)我们的课改应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五)我们的课改应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通过读《多元智能》这本书我知道了智能包括: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都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上了,只拿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主要相信纸笔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至于出现了差生,美其名曰:后进生或落后生。任课老师对其“另眼相看”。但我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我们老师和家长认为的“差生”只是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表现不够好,但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可能相当出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差生,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也早已习惯用成绩好坏来给自己定位,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是做什么都行的能手,而成绩差就干什么都不行,这样便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成绩好的,自信,全面发展,成绩差的,自卑,全面落后。原本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身有一些特长,譬如唱歌不错,但因为成绩不好,所以不敢出声,不敢在很多人的场合展现自己,埋没了自己的才能。他也不会为自己有某些特长而感到骄傲,很不自信,做事也小心翼翼。
作为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他们的智能,更不能一棒子打死。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而我们看待学生,也应由以关注“你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一个学生的智商可以测试,但一个学生的智能是不能通过笔来做文章的。
总而言之,从该书的阐述中,我觉得:多元智能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虽然这种指导意义是从整个教育层面而言的,是理念上的。作为一线的教师,理论的研究始终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的主要精力仍会放在如何切实地“应用”之上。现代教育需要全面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激情、创造力的人,小学的科学教学将会义不容辞的发挥其独特作用,而多元智能的引入也必将会为教学开创一片新天地。
第四篇:多元智能理论读后感
多元智能理论读后感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教授认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除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外,还有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这些智能对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世界是多元的,人的智能也是多元的,因而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多元的。通过读《多元智能》这本书,使我对教学有了一些新的启发。
在加德纳理论中,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这种多元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人们将不断地对人的智能种类进行开掘,某种能力只要得到实践的和生理解剖的足够证据的支持,就可以进入多元智能的框架之中。
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了解到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对于同一种事物,每个人都会运用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它,理解它,表现它。可以说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好方法,因为在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师应该寻求一种复合、多变的方法,因材施教;同时,教学内容涉及到各种智能,可以说内容的多元化也要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现代的课堂应当关注学生智能的差异,关注每个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我在上“童画三国”一课时,首先课前让他们反复阅读《三国演义》,收集许多与之相关的图片,为创作打下较好的认识基础。在“童画三国”系列的整体构思中,我极力想用色彩配合技法来展现“三国”。毕竟已经过去两千多年,它在时间上给人很远很“旧”的感觉,而我用何种技法能做得旧并且又很有画面效果呢?首先我为了让感觉统一,先定了一个主色调——赭石。然后寻找能够做“旧”并且能够显示出“三国”历史沉淀感技法。最后我们确定了现代彩墨,仿壁画,立体灯柱,立体草人四个部分。人物现代彩墨部分,是以单独的人物展现为主。让孩子们看完“三国演义”后,选择最喜欢的人物去表现。先和孩子们探讨人物的特点:外型的特征,面部,服饰以及武器等。让这些八九岁的孩子在2米长的画纸上构图,因为面积大,所以构图比例变形得生动而有趣。仿壁画部分,是以“三国演义”的著名故事情节为题材,例:火烧赤壁,桃园三结义等。孩子们在认真地反复地看了《三国演义》故事后,根据他们理解的故事情节进行构图,运用废旧报纸与立得粉先堆出人物和事物的形象,然后上色。
灯柱部分是以仿古铜的技法制作的。背景是一年级的孩子用蝌蚪人物画的战争场面,很是生动。高年级孩子制作仿古铜面具,没有具体要求,允许他们任意地去设计与创造立体的人物或怪物的脸。有的孩子选择做马,我们也不予否定,毕竟这是孩子们的作品。老师只是教会他们技法而已。草人部分,是用最原始的乡间材料制作。稻草,竹条,棕麻,树皮等。张飞,战马,关羽在这些材料切割组合中诞生了,每每看着这些草人与马,我都会联想到老师和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的点滴,现在我们最爱说:创作过程是最快乐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在今后的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创设这样的学习活动,以满足不同智能组合和学习方式学生的不同需要。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增,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当今大班授课的情况下,能逐步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最直观的、最自然的环境中,各项智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启发我们的教师“通过多元智力来教”、“为多元智力而教”。前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看作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摈弃原来只围绕一科而设计的惯有思路,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的发展。“通过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理解多元智力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新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一个学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教学中应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水平,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并通过恰当的评价强化他的特点,增强其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
第五篇:多元智能新视野读后感
万花筒下的风景
------《多元智能新视野》读后感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一个个疑惑就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何为多元智能?多元智能包括哪些方面?和我们学生有何密切关系?我想答案就在书中,因此我对《多元智能新视野》产生了兴趣。
从序言中我了解了《多元智能新视野》的作者,也是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德华·加德纳。1943年加德纳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小城斯克兰顿,父母从德国移民而走,躲避纳粹党的屠杀。他在如此混乱的生活背景下,却有着“自己的一生中应该是有所作为”的信念,凭着这股信念他也确实做到了有所成就。
多元智能理论虽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理论,但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让我们用另一个角度看教育。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八个方面:音乐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一个人都具有这8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这不禁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我们所擅长的不同罢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自然让我想起了自己班里的学生:有些爱讲话,有些爱唱歌,有些安静,有些特别爱打闹„„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换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潜能。这也让我反思自己:我是否有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呢?我是否以分数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
《多元智能新视野》告诉我们,用另一种角度看待每一位学生。对每位学生都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这让我想起班里的一个女生。还在一年级的时候,才刚刚组建这个班级。她是班里一个长相很普通,也很安静的学生,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既不发言也不做小动作或者讲话,成绩也是一般般,很容易让人忽略。后来,我渐渐发现她的作业很整洁,写的字比较端正,我便夸奖她。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的字比以前进步很多,写得越来越好,我便让她帮忙出黑板报。后来她还参加了各种校内、校外的写字比赛。有了自信的她,现在担任语文课代表,表现得也很出色。我想,如果当时没有挖掘她写字这方面的才能,她或许也还是坐在一角默默无闻的一个孩子吧。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说过“因材施教”。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透过万花筒,我们能看到每个孩子不同的闪光点,发现不同的风景线。让我们去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们的多元智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自信、自尊、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