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曾经自卑》有感
读《曾经自卑》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曾经自卑》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在《读者》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有一个自卑的男孩,因为怕同学嘲笑自己来自农村,不敢与同学说话,不敢展示自己的才华;有一个女孩,因为肥胖的身形,一直生活在极度孤独自卑中,就连体育课也不敢上。就是这样的一对男女,最后成为了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
这篇《曾经自卑》,给了我很多启示。
它让我知道地球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上帝造人时就注定了这一切,因为有了缺点,人的其他优点才能更加完美的.体现出来;因为有了差异,人类中才有竞争,才有超越自我。可是这种美丽的差异有时竟成了人们互相嘲笑的导火线。
于是世上就有了“自卑”这种恶劣的心态。人们就是因为有了自卑,才有人被自己心里的黑暗所埋没,才有人过分在意其他人的言语而伤害自己,才会有人一辈子在自责与惭愧中生活。可是自卑是可以彻底摆脱掉的。书上的男女就是这样,他们曾经自卑过,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的束缚自己展示自己的自卑。
这篇文章还让我知道人可以战胜自我。
那位男孩就是现在著名的主持人白岩松,那位女孩就是现在的才华横溢的主持人xx。按理说做主持人是非常需要从容自信的,可是曾经极度自备的人也可以成为著名主持人。他们战胜了自卑,战胜了自我。我想他们上台演讲时需要的勇气比别人要多一千倍,一万倍,可是他们做到了,他们战胜了自己的思想与恐惧,登上了成功的顶峰。我想是因为他们明白了,一个人的出生与外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它们的内心。当我们判定一个人时,最多的是看他的文化教养,心理素质,而不是他的出生与外貌。就算你长得再漂亮,家庭再富裕,你如果有一颗恶毒的心,人们会鄙视你,会讨厌你。如果你又一颗善良美丽的心,就算你生长在偏僻的农村,你长的丑陋,人们也会尊敬你,会喜欢你。
通过这本篇文章,我真正的认识到了自卑的伤害性与战胜自我的重要性。以后每当我感到自卑时,我就会想到这篇文章里的主人翁,他们从极度自卑到从容自信的过程。然后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第二篇:读《超越自卑》有感
读《超越自卑》有感
心理学,最初对这个名词没有太多的了解,后来逐渐在生活中,在影视中,书本中课程里都出现了心理学这个名词,慢慢的开始理解。开始总是觉得心理学很悬乎,好似学心理的都会读心术都能从别人的一举一动看出心中所想。后来有了更多的了解,才发现心理学是一门有理论有依据的科学学科,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极广,包括知觉,认知,情绪,行为等。通过对这些行为以及环境的因素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心里学的流派也很多,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各种各样。其中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相当精彩的存在。《超越自卑》一书就是阿德勒理论的核心表现,成书于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超越自卑》单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中心思想。自卑在我们生活中应该也不少见,发生在自己,朋友或者陌生人身上都有可能。外貌,学习成绩,家庭等等。但是我们都未曾想到自卑这个所谓的不良的情绪竟然也会是促使我们努力改变,日益进取的动力。这本书的开头就介绍了阿德勒的一生,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发展个体心理学,并总结出自卑以及如何超越自卑的方法理论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莫大的联系。
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故而他认为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他还认为各种心理疾病或障碍都是“生活的失败”,是由于错误的生活风格导致的。如果一个人缺乏多社会的兴趣和与他人的合作精神,而自己的生活目标又遇到困难不能达到,人的心理就不平衡不正常了。阿德勒的治疗方式就是通过分析病者的生活风格,帮助病者提高社会兴趣,面对现实,做出新的生活选择。这一点是个体心理学相当独特的特征,也是它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阅读过后,我认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有两个。一是自卑感(获取优越的需求)是人类共有的。区别在于懂得合作的人通过合作为其他人创造价值。不懂合作之道者,选用错误的手段,只获得了虚假的个人优越感。二是生活的意义在于通过夜他人合作,在工作、婚姻和社会三个侧面获得价值。
先谈谈自卑感,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往往认为自卑的人是心理出了问题,很可怕的一类人。但是在看完《超越自卑》一书过后,深刻的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往往会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融入书中的文字。的确,关于自卑感这块,我觉得我自己就是有的,以前刚上高中的时候,成绩不算很好,很多时候就会有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成绩比我好的同学,往往就会认为他们很成功,感觉自己什么都比不上他们。在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自己也曾自暴自弃过一段时间,觉得反正自己怎么样也不会好的。但是在自暴自弃的时候,我也并没有忽视过学习的关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尝到了学习上有进步的甜头,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自此之后,我便努力的学习,总想着,学习好了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以及重视。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是奋发图强,在阅读了这本书过后才发现,当时自己的感觉那就叫自卑,也庆幸自己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来改变自己自卑的情节。
自卑与自尊,在阿德勒看来是不可分离的两兄弟。这也与我的性格相当的契合,在很多学习上我对成绩持不太看重的态度,虽然心里还是会着急,但就是不够努力,似乎潜意识里觉得如果努力但得不到好成绩是重大失败,不太努力而得到这种成绩就不那么难受。这与我在大学的生活极为相似。由于在初中以及高中我都是一个比较散漫的人,学习也不是很认真,但是我的成绩居然也很不错,偶尔也还能一鸣惊人。对于不好的成绩,我总觉得是因为我自己不够努力,要是我努力起来一定可以学得很好。这就是我放纵自己的恶性循环,上到大学之后,我也是经常翘课,经常抄作业,一开始是因为懒,后来考试出来才知道后果的严重,可是我竟然还心安理得的告诉自己这只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学习,我这么聪明,如果我认真学习一定可以考得很好。我就只会这么给自己找借口。我的高自尊以及我的自卑感同时存在。
其实我认为,自卑和高自尊本质上是相通的。自尊的定义现在依然很混乱,比较受人接受的自尊是自我能力和自我喜欢的整合,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但我觉得这不确切,因为个体对自我形象的感觉也是多方面的,很难用一个高低维度来说明。比如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但不太能接受个人不足之处,那么这到底是高还是低?各个维度可以加权吗?至今没人能回答。表现出高自尊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卑而用自信的肢体语言来掩饰,表现得不怎么出众的人也可能对自己很满意以至于不需要用争取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我认为区别只在于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是否让自己满意的关注程度的强弱,即:有人很在乎自己的能力如何,有多少有缺点;而有的人却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对自身是否称得上优秀不太在意。用现在的理论来看,前者自卑所以很想摆脱自卑而很在意自己对自己评价,后者不自卑所以对自身关注较少。所以,阿德勒说将注意力投向社会和他人以超越自卑,是个非常明智的命题。
在阿德勒看来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合作。个体心理学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明白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所有真正“生活意义”的标志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够被别人认为有效的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以见到,听到人们在赞扬合作的美德。许多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在倡导人们要学会合作,学会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其实学会合作真的是解决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书中的“家庭对人生的影响”一章中就深刻的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一章中讲到了母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极为远大。母亲是婴孩第一个接触到的人类,是他通往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母亲的技巧是否优良影响了孩子的所有潜能。
所谓母亲的技巧,就是指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些技巧都会对孩子以后在生活中在社会上的合作能
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会合作不仅仅是为了使事情完成得更圆满,更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着想。在合作中人才能找到个人的价值以及存在的意义,在合作中才能找到成就感。《超越自卑》中提出了合作是婚姻的首要条件。我们甚至可以说,要完全解决这种两个人的合作问题,每一个配偶都应该关心对方更甚于关心自己。通俗的来说就是奉献。在奉献中感受被需要的快乐,在奉献中享受合作的乐趣。
正确的看待自卑,学会通过合作之道改变自卑。这就是我读完这本著作的最大的收获。我想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不会再害怕自卑,也不会羞于将自卑藏在心口,我会大胆的说出来,我会勇敢的面对。
化学系师范(1)班周春
10121550117
第三篇:我曾经自卑(初二)
我曾经自卑(初二)
别看我现在是个乐天派,整天蹦蹦跳跳,吵吵闹闹。
追忆往事,我曾经自卑。
在小学,我是一个极为自卑的女孩,认为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成绩比不上别人,相貌也比不上别人„„升入初中,班里要公开竞选班干部——先自荐,然后同学投票。我可想当班干部了,因为我未当过班干部,甚至连小组长也没有当过。可是,我又不敢,因为我没胆量,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班主任龙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犹豫,亲切地对我说:“自卑,没有理由。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优势与不足。既要看到短处,更要看到长处。去吧!我相信你会成功的。”龙老师的话给了我力量,我看到了光明,壮大胆子,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名字,充满激情的讲了奋斗目标。再次回到座位时,我知道已从自卑中走出。
之后,我不再自卑。我充分挖掘潜能,发挥特长,学会放开自己。学生会干部竞选有我大胆的身影;演讲比赛有我洪亮的声音;辩论赛场有我丰富的论辩。班会则是我大展风采的时机。
人一生的转变是比较多的,但关键的、令人刻骨铭心的只有那么一两次。我的那次转变太让我难忘了。我很幸运,能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是她鼓励了我,改变了我;是她帮我走出了曾经的自卑,让我寻找到了一片蔚蓝的天空。指导老师:陈荣华
评语:仿佛讲述别人的故事,不动声色地。追根又溯源,捧出成长的经历。人的成长,离不开饭,更离不开鼓励。每一脚成功,都会垒高自信。不讲道理的人,才浇灌自卑。烧一回山吧,让自卑化成上等的肥。
第四篇: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
《自卑与超越》是心理学先驱阿徳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对不同出生顺序孩子的关注度会对后期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母亲是孩子第一个关注的“别人’,母亲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当母亲和孩子关系变得稳定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将这种关系引导到父亲身上,而父亲不能将自己是做当做家庭的权威,而只需将自己视作家庭的成员,只有和睦的夫妻关系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而孩子不同的出生顺序导致的孩子对于父母的关注度的竞争关系也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需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对于儿童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生活考验,本次考验会毫不留情的暴露其成长过程中的缺点。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环境,教师需要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纽带,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用正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长项。我们必须清楚,对于所谓的“另类的孩子”,打骂、批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教师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卑这一情感,同时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自卑与超越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构成生活意义的理解。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2
我第一次触及心理学类的书籍,很是新奇。我像是重新审视检察了自己,在作者深度剖析人的情感和性格时,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时而自卑,时而有优越感的我。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谈及到自卑与优越感的问题,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比较零碎,但每句话都富含哲理,只是需要细细品读,里面存在许多心理学科理论,对外行人来说也许会有一些难度。但如果抱着对心理学的极大兴趣,认真品读这本书里面所阐述的理论和观点,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这句话倒是一针见血,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其实都有一些自卑感,而不是只有我,就是程度不同,自卑的方面不同。我当然有充满优越感的时候,但有时候也会感到自卑,别人常夸赞我的成绩,我兴趣的.广泛,我优异的成就,但我总是忘掉这些,我只记得我不敢独自一人上大舞台,我没有别人自信大胆。每当看到别人在舞台上大胆自信地表演,那股耀眼的气质和光芒令人羡慕,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但总是因为自己无法做到而更感自卑,这种感觉一直围绕着我。说实话,这本书刚开始吸引我,就是因为它的书名,我想摆脱自卑感。
作者告诉我,“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这些话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是啊,自卑感只会局限一个人的潜力,浪费青春的大好时光。人生苦短,如果因为当前的自卑而失去了人生中难得的的机遇,让人生蒙上了灰暗的阴霾,就得不偿失了。人生是五彩斑斓、趣味横生的,自信是其中星星般耀眼的光芒,唯有活出自信,才能活出生命的风采。克服自卑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一步一步地去努力。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勇敢地超越自卑感吧,穿过自卑的迷雾和阴霾,将是明媚耀眼的阳光和蓝天!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3
当我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这是一本关于成长和家庭,具有一定启示意义的书,或许每一个人读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是《自卑与超越》,而它的英文译名是《Whatlifeshouldmeantoyou》,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或快乐,又或者辛苦,有幸福也有悲惨,也许对生活最好的诠释就是不单调。人也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生,童年,每个人面对生活的困难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走向不同未来但并不是每一个选择都是光明的,启示的意义便是在我们还未做选择前,让我们看清前路,也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意义。作者举了许多的例子来表达他的观点。他在书中从出生到婴儿期到青春期,对我们会经历的生活问题进行自己的解读和看法。让我们也见识了生活中一些我们不曾见过的样子,或好或坏,或丑或美。作者以一个人的成长为一条线,表现了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因素,对他的影响,比如刚出生时身体构造上的不足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后天家庭因素,父母的态度周边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塑造,有些性格从孩童时就会产生,可能会保持一辈子,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自卑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的东西,或许是因为先天的残疾,因为别人的关爱不足,父母的偏爱,又或许是生活对我们的捶打,所以自卑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卑就是缺少勇气与自信,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外貌而自卑,有时也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够好而感到自卑,不敢与那些优秀的人交流,其实这种落差感是非常正常的,“人生而平等”,但不平等处处可见,我们所经历的不平等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点一直都存在,我也曾羡慕别的同学的富有,多才多艺,善于交流而感到一些失落,甚至自卑,但是这难道就是终点吗?不,如果我们一直陷入自卑,只会使自己一步步堕入黑暗,自卑不应该成为压在我们身上的山,让我们透不过气,而应该成为我们的动力,成为我们去努力,去改变的勇气,“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者在书中表达:精神病人与自闭症患者其实都是生活的失败者。成长需要我们去表达自我,在社会中也需要我们去表达自我,“自卑与超越”,我们要怎样去超越?合作是表达最好的'实践,人类是脆弱的,在幼年期我们需要被保护,但我们是这个星球唯一的高级动物,因为我们可以交流,合作与思考,群狼的合作可以战胜比它们大许多倍的大象,而成千上万的蚂蚁可以摧毁一切。合作,这是大自然已经告诉我们的生存之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是残酷的,人类本身并不是多么强大的生物,要想生活下去,只有合作,所以早期人类祖先通过群居生活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存下去。但我也觉得作者过分看重了合作,他人的重要性,但却忘记了个人思考的独一无二,我们的独特便是因为我们思考的不可控性,人类天生脆弱,但人类能够不断发展进步靠的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而进步,突破实现超越。
在我们的成长中,家庭与学校一直都是早期最重要的塑造者,在本书中,作者也用了大量的篇幅也讲述家庭与学校对我们成长的影响,对我们性格的塑造。家庭从我们出生便对我们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人很容易对音乐产生兴趣,因为当他们在幼儿最具有好奇心的时候,他们遇到了音乐,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如果在一个多运动员的家庭,可能出生的孩子体育天赋很好,或许有基因的影响,但也有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因为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使得我们既容易向好的发展,也非常走向错误的方向。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应该对他有非常仔细的观察,观察孩子的行为与兴趣,如果有多个孩子,那家长更应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以及几个子女的关系,使他们良性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早熟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学前教育变得异常重要,但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家长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对孩子的教育时间就会大大缩短,有些家长选择直接把孩子抛给自己的父母来带,但实际上,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教育。当我们成长到一定程度学校便对我们产生影响,学习与兴趣开始发展,学校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与更大的世界,而一个学校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正因此,许多家长宁愿花很多钱也要将孩子送去一个好的学校,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好的学校一定对学生有益,这个想法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有益的。校园时光正是我们青春期阶段,是恋爱萌发的阶段。对于我们,产生对异性的而好奇是不可避免的,在学校中学习也是不可逃避的许多人会因为学习与感情上的问题,不敢与家人,学校的老师交流,陷入自己的世界,变得孤僻,失去自信,甚至走向极端。这时候家人与学校的疏导尤为重要。我觉得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发生过的事,也有许多作者自己童年的故事,作者也有个悲惨的童年,但他实现了“超越”。本书也带着较大的主观臆想,这或许片面,但也有好处,它给了我们思考,人之所以成长,便是思考的深入,人类的发展是思想的进化。审视自己,发现不足,不要自卑,实现超越。感悟生活的意义。不要惧怕,不要活在别人的眼界里,用一生来与内心做斗争,不要停歇,在挑战的路上,不断超越自我。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4
读《自卑与超越》时,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内容是说如果我们会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必将会灭亡,所以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令我感触最深的内容是“家庭的影响”。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如果家庭是美好、幸福的`,那么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一定是开朗,阳光的,但是如果一个家庭支离破碎,不幸福,父母天天吵架,家庭氛围僵持不下,那么那个家庭的孩子一定是自卑的,因为他们没怎么感受过家庭温暖的。比如我,我感受过来自家庭的温暖很少,我爸我妈从我还没满月就开始吵架,有时候爸还会打我妈,每一次都是因为我爸喝酒,我曾劝过我爸但都是白费口舌。如今已过去十几年,我爸还是那样,只要有朋友叫他去吃饭,他每次都说:“不喝酒,不喝酒。”但每次他都喝得烂醉,每次喝酒就会闹出点事情,每次都闹到大半夜。所以从小,我就喜欢多愁善感,和“阳光”挨不上边。
读到:“如果家庭中没有权威的存在,那么其中心定不会有真正的合作。但父亲和母亲都不应在家中占有太突出的地位。”我感觉,就是因为家庭中的父母有权威才会使孩子的人生有方向,生活、学习都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我在这本书中懂得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实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家庭种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如果你还没有从自卑里走出来,你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它会教你怎样正确走出困境,获取新的人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5
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于是我便顺手将其加入“我的书单”里,而今总算阅读完毕了。每天我都会利用一点琐碎的时间,在手机上翻阅着这本引发我好奇之心的书。
与此同时,我最近正在写一篇虚拟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与自卑相关。谈及“自卑”一词,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颗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个时候,因为自卑,整日胡思乱想过呢?你是否也在某个瞬间,因为自卑,羞于与他人说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自卑,我们总表露出许多的“不敢”。
不敢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视着,也不敢在老师提问问题时踊跃举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实的自己,抑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当然,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为的对立面,也不是说一个人敢胡作非为就是不自卑的表现。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越是为非作歹,不满的心态越是在他们心里作祟着。而那些不满,多半源于自卑。
书中也说到,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许他的心里正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然而,想要跨过自卑这道坎,宛如攀岩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我们到达了山顶之后,放眼一看,将会是一览纵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对我们克服自卑心理也会有些许帮助。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样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们可以从此多一份警惕,不让其一直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很多时候,自卑往往是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卑情结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后所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想的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因为,愈是逃避,就愈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把有自卑心的人当成异类来对待,毕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现却是合乎情理的。谁都想做得很好,谁都想成为一个很棒的人,当别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时候,或者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我们往往会自卑起来。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话,从而循序渐进,日后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抛开“自卑”谈“优越”,倘若一个人自信过度,他将会迷失自我,甚至认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读过木心先生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是:
“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让自己持有过分的优越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6
今年暑假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收获颇丰,给了我不一样的体会。这本书是由十二个章节组成的,涉及到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所谓自卑,就是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持怀疑的态度,严重对自己不相信,这是人格上的一种缺陷,是一种失去了平衡的行为状态,经常会表现为嫉妒、紧张、羞怯、孤僻、不安等等。自卑会使人变得敏感,受不了刺激。自卑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多坏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说明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但处理的好,就会超越自卑变成优越,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也就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很多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都会有所不满,自然而然产生自卑感,他们想要追求更加优越的地位,以此获得优越感。在书中他提出了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孩子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该有的爱与关心,长大后就会很内向,很自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应有的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去鼓励他,以此来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如果过于宠爱孩子则会让孩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与其他人合作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限度是绝对无法预测的。假如一个孩子知道他智商很低,他可能觉得全无希望,成功已与他无缘。在教育过程中,应设法增加他的勇气和信心,并帮他消除由于他对生活的解释而为自己的能力定下的各种限制。老师可以看到孩子的许多层面,孩子造成的错误是会持续下去,还是会被纠正过来,完全是像在教师手上。
我们的学校班级也是一个小的群体,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每个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于自己的成绩也有一定的心理预期。马云在新浪微博上的名字是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他在今年七月份举办了乡村校长论坛,意在关注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在讲话中提到自己以前的成绩也不怎么好,还比较淘,现在招聘入职人员也会想要成绩中等的而不是最好的学生。
对于我们在一线的教师,马云也提到要做的是教育,可现实是许多只做到了教而没做到育,没有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成绩的过度关注导致学生的不协调发展,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当我们说应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想想我们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兴趣需要培养。
每个学生都想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的舞台,这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在各个学科,生活的各个方面,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体现出他们的价值,扮演好他们的角色,从自卑走向超越,才能走好他们以后的人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7
阿德勒认为,我们一直都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的,但我们所感受的并非现实本身,而是被我们赋予了意义的现实,或者说我们的感受其实是我们个人对于现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生活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一般情况下,人类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是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顾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无不体现出他本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理解。他的行为让我们相信,他似乎对某种与生活有关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身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为来向世人宣告“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世界就是那样的'形态”,这便是他赋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义。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是指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所谓的“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真实”的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因此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三个重要的现实,这也是他必须随时牵挂于怀的。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得不受这三个现实的制约,他所面临的问题也都是这些现实造成的。由于这些现实无所不在地缠绕着人类,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回答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一个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体现出他本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
第一个现实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的表面去讨生活。换句话说,我们无处可逃,我们必须在这一现实的制约之下,依靠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提供给我们的资源来繁衍生息。我们必须保障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必须解答的问题,没有人能够逃过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我们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它们显现出我们心目中认为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但是这些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事实所限制。
第二个要考虑的现实是,个人自身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在我们的四周,还有其他人,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们发生联系。单个的人是非常脆弱的,他要受到种种限制,这使得个人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单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并且只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来应对一切问题,那他只能面对失败和灭亡。单个的人是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的,人类的生命也因而无法延续下去。个体必须和他人发生联系,因为个体的人是脆弱的、无能的、受到种种限制的。
我们无法避开的第三个现实是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现实。由于这一现实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产生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联系,这是每一个男人或女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类面对这一现实时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对生活做出的某种解答。人们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现实所带来的问题,他们的行为能够表现出他们认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
个体心理学给我的启示意义不仅在于对自卑问题的解答,更多的是对我长久以来的困惑给出了一个最为科学的思考。我看宇宙和早茶餐厅,看被雾霾遮掩的气层,看朋友写的短诗和墓志铭,看脑神经系统的种种谜团,看漆黑的夜里失眠憔悴的脸,看中年男女逐渐消失的活力,然而我不明白我存在的意义。我总是迷惑和恍惚,陷入某种悲伤然后用现实的芝麻绿豆事搪塞过去所有困惑,我承认他所说的现实,承认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幸会阿德勒。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8
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人生的三大基本问题,即:职业,人际关系,婚姻。
我们始终要与社会产生联结,而职业,人际关系和婚姻正是我们与社会产生联结的一条纽带。可以说,我们的人生也是围绕着这三条主线来奋斗的,当我们完全解决好这些事情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已经充分的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能力,生活也将是非常有趣的。
阿德勒博士讲: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社会!
超越自卑的唯一方法是:学会合作。
那什么是自卑呢?自卑就是当某个人面对某个事情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时候,这便是自卑情结。可以说自卑是人类进步的力量源泉,人一生的奋斗都是在寻求优越感的征途中,超越自我,从而超越了自卑。
我们都在追求优越感,正确追求优越感,超越自卑的.方式是合作。很可惜,有一类人把犯罪当成优越感的追求方式,他们想凸显出自己的勇敢和强大,但是又不想与他人合作,所以只能用偷、盗、抢,或者以暴力使别人屈服方式,来使自己获得优越感。
每个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也就导致每个人的行为模式,生活态度也都截然不同。总的来说,自卑是一件好事儿,是人人都会有的,只是我们每个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例如;逃避和退缩,单打独斗和自私自利。
毫无疑问我就是逃避和退缩的典型代表,在我面对一些使我自卑的问题时,我会变得无所适从,所以就采取了逃避这一令我舒服的方式。这恰恰证明了我没有学会合作,所以我恐惧必须要面对的事情,逃避问题。
所以向各位强烈推荐这本旷世奇作,阿德勒博士所著《自卑与超越》。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9
自卑,这个词在我之前的概念里属于一个贬义词,但是,在阅读完阿德勒先生的这个章节之后有了新的体会。
每个人都会自卑,几乎是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会出现,当一个人面临困难,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害怕,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自卑情节。而这个时候我们要勇敢的直面这个现象并理智的找到处理事情的方法并为之努力。有些人会选择回避这个情节,不承认自己自卑,盲目自信以掩盖自己的自卑,自卑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并不是表面上成熟镇定就代表他真的不自卑,那么这样的话,长期积累下来会形成自卑心理,因为他不能直面自卑,所以没有办法击溃自卑。
当我们发现一个人有自卑感的时候,应当适当引导他直面自卑,自卑并不是坏事,不用否认也不用回避,自卑是很正常的心理,每个人都会害怕,都会担心自己会搞砸一件事,但是我们不用花时间去害怕这种害怕,应该花时间去积极处理它战胜它,自信起来。
超越,它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每个人天生就渴望超越,渴望优越感,但是真正的优越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很多实际的行动要面临和处理很多的问题,所以有些人就会下意识选择逃避这些麻烦,转而选择某些捷径去达到容易达到的目标。
通过实现这些错误但是简单的目标来获取暂时的优越感,如果这时候我们去否认他的行为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他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尝到了甜头,所以阻止他们的这件行为他们也会去想别的类似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取优越感。这时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他们改变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目标是错误的,才能让他们认清真正的目的,改变方向。
就好比一个人在迷宫里走着,他看不到出口的方向,于是他胡乱的走,相信只要一直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能走出去,这时候他当下的目标是沿着这条路走,你告诉他你走的这个行为错了,这对他来说没用,他或许会接受你的意见改为跳着走?你只有告诉他,你往这边走才能走出去,让他站到对的角度,看到他内心真正的目标,他才能真的明白并改变自己的方向达到真正的超越。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0
刚刚读完这本书《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真的是用心去读了,把一些想法和感受在还没有忘记之前,写下来,这就和灵感一样,如果不及时记录,过后一定会忘,进入正题。
个体心理学发现,生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划归为三大类:职业问题、同伴问题、两性问题。这本书的所有讨论,也是基于这三大问题展开和讨论的。贯穿整本书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之前在大学的课堂常常听老师们讲,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很多的成功人士,还有很多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们的童年。那个时候,只知道原来童年如此重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重要,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能表明个体对生活的'独特解读已经存续了多久,并提供他最早确定生活态度时的背景。所有记忆中最早的记忆,地位非常重要,原因有二:第一,他包含一个人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基本定位,这是他第一次总结所看到的世界,第一次用某个模糊或是清晰的东西来象征自己和约束自己。第二,这是他精神成长的起点,是他为自己谱写的自传的开篇。所以,我们常能在这里找到根源,他感觉自己哪方面有 不足或是缺陷,他认为理想中的有力量、安全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以及两者之间的落差。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他认为的原初记忆是否真是最早的记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是因为他们被当作了什么,以及他们的解读对现在和未来生活产生了或者会产生何种影响。早期记忆有特殊的意义。首先,他们提供了生活风格的起源和最直白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这个事实,早期记忆才对职业指导具有极大的价值。至于记忆是否准确,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个体做出了什么判断:“我从小就是这样的人”或“我从小就知道世界是这样的”。从而揭示其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只要发现并理解了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就找到了打开这个人整个人格的钥匙。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鼓励儿童参与合作,让他们在与同龄儿童一起游戏、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儿童对抗一般只会失败,你永远打不赢孩子,更无法通过对抗培养其合作精神。孩子第一次感受到的他人之间的合作就是父母的互动,如果家长都无法良性合作,那孩子怎么能学会?而且,儿童会从父母的婚姻中得到最初的婚姻观念和两性合作观念。父亲的义务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孩子、所有人的好朋友。他必须正确处理生命的三大问题(职业、友谊、爱情),与妻子平等合作,照顾和保护家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很多孩子一生都把父亲当作偶像或是最大的敌人。惩罚,尤其是体罚,一定对孩子有害。父母必须一起努力商量下一代教育方面的一切问题。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1
大家早上好!今天读《自卑与超越》的第一天。读后感受颇多,作者62岁写作的书《自卑与超越》,也叫《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或《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
这本书有12章,涉及童年期,青年时期,职场期间等。作者从小有佝偻病,身体残疾,但是不妨碍他成为优秀的人。身体有缺陷的.人们要么奋发图强,成为有影响力的人,要么自甘堕落,活在尘埃里。富兰克林·罗斯福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他却依旧成长为了美国总 体。尼采从小羸弱,不妨碍他成长为哲学家,创设了权力哲学。
我们活着有三个事实,第一个人都在地球上讨生活,第二个每个人都要与他人发生联系,第三个是两种性别,延伸总结就是职业,社会和性。我们就是通过职业获取生存的能力和资源。通过不同的地位获取成功。通过爱情和婚姻获取个体和人类集体的繁衍。
学习别人的经验,长自己的智慧,做智欢迎大家加入早起读书的队伍。喜欢文章的话点赞加在看加转发。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2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说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响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开展自己的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表达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开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奉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表达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开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母亲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让父亲成为孩子的典范,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拿捏好处理问题的“度”。
这样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会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别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学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于交往、乐于助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通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领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学观点,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3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气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敬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用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诞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始终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相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验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
阿德勒告知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相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起先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定经验无限苦痛与熬煎,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起先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需做出困难却重要的确定!历经一个非常苦痛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假如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宏大的人类应当更英勇!“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漂亮的波浪!”只有经验蜕变,才能呈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需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4
书里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时期就对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对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满,进而展现对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们会用很多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男性的这种仰慕:有时她们会表现出对男性的厌恶和逃避;有时,虽然她们喜欢男性,却会在男性面前表现的异常羞涩,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她们无法面对有男性参与的集会,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会非常尴尬。当她们年纪增大时,虽然也会口头表达出想结婚的意思,但却迟迟没有任何行动,她们不和异性接触,也不去交异性朋友。
看到这一段给我非常大的感触,因为这些特征,在我青春时期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但我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是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我自认为是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从小就有独立的性别平等意识。但当我真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过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比如,在我小的时候会认为女孩子必须得成绩好,否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会认为,在异性相处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动才行,虽然这个想法早就被我摒弃掉了,但当真实和异性相处时,我还是希望他们是主动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还是希望他们是热情主动,并且是他喜欢我是先于我喜欢他的。我还是很难承认主动喜欢男生的事实。
但我一边又觉得这样不好,但一边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变扭的模式,我也从未探究过这类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家庭关系中妈妈总是依靠爸爸开始的吗?还是从无法接受父亲的强势开始的?还是从电视剧里?又或者是那些女性被不公对待的新闻里?
我不知道,这些我从未怀疑过,我只觉得自己很变扭,并且一直处在这种别扭当中。
所以当我遇见异性,和异性相处,想要进入一段感情的时候,我也会开始纠结,既希望对方热情主动但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对对方的喜欢,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欢过。
这么一想,或许用对性别身份的自卑解释起来更相符一点,既然找到了这么一点,那么原本纠结和之后的烦恼,就更容易知道该如何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重拾对性别的自信以及对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类似的情况。挺好的,一条探索自己的方向。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5
“Happy Teacher's Day
第36个教师节如期而至,这是老师们最幸福最有获得感的一天:当下的学生的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声声诚挚的祝福;从前的学生,五湖四海,通过各种媒介诉说着对老师的祝福与感恩。方塘读写也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对我们辛苦的老师们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节日快乐!
老师自己似乎从来不会自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会把自己的职业当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只会兢兢业业地备好每一节课,诚诚恳恳地关怀着每一个学生。他们对于时间的概念是“我再讲两分钟就下课”,他们对于学生的概念是“这是我们家的孩子”……他们对教育的热忱是流淌于血液的,甚至连读的每一本书都有他们对教育的反思:
不可否认,很多教师可以像母亲一样,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会看到很多失足少年,在老师的感化下,生活被他们重新赋予了意义,走上了正常的成长之路。
那么,身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发现学生言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知呢?
下面让我们在杨洋老师的这篇读后感中,在书香的浸润中,一起度过教师节的愉快时光,倾听一个为人母为人师内心感悟。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第五篇: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这本书的主线大致从以下三个命题出发的:人活在地球,必须以群居方式生存,人与他人是联系的;人必须通过劳动来推动社会进步;人有两性,必须以爱情婚姻的方式繁衍。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那么,如何超越自卑?他的答案是:合作、常识、理性与责任感。自卑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本书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人类是生活在充满“意义”的领域之中。然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所有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错误理解生活意义。这种人对他人和社会都毫无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职业、友谊等各方面问题上,他们不愿用与人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生活中不能不面临失败。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私的生活意义,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一句话,“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心灵只能在肉体的能限之内指使肉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的地位。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这个地位努力的,因此肉体的每种活动都能体现出心灵的目标。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反之,不正确的优越感和目标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人只想避开困难,心灵不能命令肉 体趋向真正优越地位,自己的行动也无法超越自卑,这样的人结果往往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已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人类的自卑感是始终存在的,原来的被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的,人类决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那些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错误目标。总之,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
“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真正能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合作的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包含了对社会的奉献,因而最终必定成功。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事实上,一般人都误认为自卑不是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大多不愿正面去谈论它,可是自
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态度.自卑心愈强的人,如果个性又较为刚强,加上旺盛的企图心,将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超越心理。,希望在其它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藉以弥补心中自卑的部分。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有些人因为自卑而畏缩,对于外界事物怯于表达本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结果演变成自暴自弃,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
个人认为自卑和不善意的超越心理将是失败的起源。
09级文艺新闻
魏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