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读了由徐则民、洪晓琴,两位作者编写的书《走进游戏走近幼儿》,学到了很多实际性的东西,因为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多实际性的案例,本书就是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讲出了一个个道理,这些道理透出的是老师们向幼儿学习的心得,我看到,他们在读游戏的同时,也读懂了每一个幼儿。本书共有六章内容,分别讲到:
一、游戏的作用包括。
1,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2、游戏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3、游戏是教师解读幼儿的窗口。
二、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1、还幼儿真正的游戏自由。
2、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
三、追随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支持。
1、适时介入适度回应,推动游戏发展。
2、充分发挥共享交流的作用。
四、确保时间与空间,践行各类游戏。
1、遵循主流价值,落实幼儿园基本活动。
2、让环境材料推不动游戏发展。
五、带领教师在游戏中“学研做”。
1、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
2、落实“追随幼儿,师幼同行”的过程。
3、追求从游戏中来,到游戏中去。
六、确立快乐玩有效学的理念,在游戏设计中和积累。
1、教师设计个体游戏。
2、对集体教学游戏的思考。
本书内容全面,细致的解剖了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最深的几点: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不管是从书中的案例看,还是从现实幼儿的日常生活看,都证明这一点,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用自己的方式,玩他想玩的各种内容。好像就是这样,很多类似的过程,每天每时每一刻好像都在发生,游戏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幼儿就是在游戏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那做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走进幼儿的游戏呢?
首先就是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还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自由,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站在幼儿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想问题。那到底幼儿的自由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书中介绍了一个故事《不可少的开场》,故事中讲到在玩游戏前一定要聊一下,“想玩什么,谁想去玩”这样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还能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使老师在游戏前,尽早扫除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障碍。经过经验研究,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主题,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情节,自由选择同伴及玩具。但是,当给幼儿很多自由时,幼儿就会自己生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那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幼儿的需要?怎么回应?回应程度如何呢?研究者发现可以从两个不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是生成的内容是否接近课程目标。二是活动是否满足群体需求,研究者画了一个坐标,从而得到四个象限,再根据象限内容的不同,分别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已发展的眼光看待游戏中自发产生的各种内容。通过研究各种案例发现,幼儿生成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参与活动的人数也不断变化,一些在第一象限,是应该发展的内容,由于和老师和幼儿不同步,没有及时跟进,最终远离课程目标,而一些不起眼的内容却被老师睿智的回应,师幼间的互动转化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这里动态的实施价值判断,回应策略,是保证幼儿快乐、自由游戏的关键。
我们始终倡导让幼儿拥有一个快乐资助的游戏过程,但是为什么老师在参与时会变得如此乏味且有负担呢?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把游戏作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追求即使目标的达成,责任过多而失去趣味。事实上,我们应忘记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年长者玩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就会经历不一样的.过程。那我们如何才能走近幼儿?让幼儿充分自主游戏,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教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了解幼儿。根据皮亚杰观点,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应,因此,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游戏就成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看懂了游戏,就看懂了幼儿。这就要求教师要静下心来看有而游戏,耐心观察分析,游戏的行为,这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那应该在游戏时,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呢?首先要看幼儿在干什么,这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兴趣需要,其次看幼儿干的怎么样,这但应出他们的经验水平,包括语言、动作、想象力等,再看幼儿的态度,这个能反映幼儿情绪情感,个性特征,只有教师在读懂这些的基础上才算走近幼儿。通过书中案例会明白,只要我的回应得到了幼儿的积极呼应,在提升幼儿水平的同时,支持和维护幼儿的游戏进程,帮助幼儿更好的实现了游戏意愿。
一般而言,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的活动,幼儿顺利进行游戏并积极投入其中。但是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支持帮助时,教师应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构思。以下几种情况,老师可以进行介入:
一、当幼儿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根据幼儿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不同回答,对于简单的要求,老师可以给出建议,并鼓励幼儿自己解决;当经验高出幼儿水平很多时,教师应该直接帮助幼儿解决;当幼儿的问题要求不现实时,老师要直接指出问题所在。
二、当幼儿的游戏行为材料有安全隐患时或当幼儿行为过激时。
三、当游戏纠纷无法自己解决时。
四、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准备放弃时。
五、当教师发现游戏可以提升经验,且不影响幼儿意愿时。
六、当教师遇到个别儿童时。
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次游戏,通常在结束时,会组织一次总结交流,因为有的幼儿尽兴,有的幼儿遗憾,有的幼儿意犹未尽。围坐在一起,引导幼儿回忆情节,提出问题,引发幼儿争议思考。讨论的时间根据,问题情况、年龄不同,控制在5-20分钟不等。交流内容包括:分享快乐,总结经验,解决纠纷,征集方法,纠正错误等。陈鹤琴先生曾说:孩子生来好动,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实践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了解游戏,就不了解幼儿。因此做为一线老师,更应该把理论付诸于实践,认真研究幼儿游戏的真谛,才能走进游戏,走近幼儿。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1.走近你,走进春天小学作文
2.走进幼儿游戏的教育随笔
3.《走近中年走进智慧》的读后感范文
4.让数学走进生活走近学生的教学反思
5.走近可以但不可以走进散文
6.走近孔子,走进文言文
7.走近流年走进心灵的憩园散文
8.走进文字,走近你抒情散文
9.走近华阳,走进白云洞散文
第二篇:《走进幼儿,走进游戏》读后感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读后感
十一国庆期间,我读了由徐则民、洪晓琴,两位作者编写的书《走进游戏走近幼儿》,学到了很多实际性的东西,因为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多实际性的案例,本书就是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讲出了一个个道理,这些道理透出的是老师们向幼儿学习的心得,我看到,他们在读游戏的同时,也读懂了每一个幼儿。
本书共有六章内容,分别讲到:一,游戏的作用包括。1,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2,游戏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3,游戏是教师解读幼儿的窗口。二,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1,还幼儿真正的游戏自由2,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三,追随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支持,1,适时介入适度回应,推动游戏发展2,充分发挥共享交流的作用。四,确保时间与空间,践行各类游戏。1,遵循主流价值,落实幼儿园基本活动2,让环境材料推不动游戏发展。五,带领教师在游戏中“学研做”,1,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2,落实“追随幼儿,师幼同行”的过程,3,追求从游戏中来,到游戏中去。六,确立快乐玩有效学的理念,在游戏设计中和积累。1,教师设计个体游戏2,对集体教学游戏的思考。本书内容全面,细致的解剖了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最深的几点。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不管是从书中的案例看,还是从现实幼儿的日常生活看,都证明这一点,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用自己的方式,玩他想玩的各种内容。好像就是这样,很多类似的过程,每天每时每一刻好像都在发生,游戏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幼儿就是在游戏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那做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走进幼儿的游戏呢?
首先就是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还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自由,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站在幼儿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想问题。
那到底幼儿的自由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书中介绍了一个故事《不可少的开场》,故事中讲到在玩游戏前一定要聊一下,“想玩什么,谁想去玩”这样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还能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使老师在游戏前,尽早扫除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障碍。经过经验研究,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主题,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情节,自由选择同伴及玩具。但是,当给幼儿很多自由时,幼儿就会自己生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那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幼儿的需要?怎么回应?回应程度如何呢?研究者发现可以从两个不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是生成的内容是否接近课程目标,二是,活动是否满足群体需求,研究者画了一个坐标,从而得到四个象限,再根据象限内容的不同,分别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已发展的眼光看待游戏中自发产生的各种内容。通过研究各种案例发现,幼儿生成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参与活动的人数也不断变化,一些在第一象限,是应该发展的内容,由于和老师和幼儿不同步,没有及时跟进,最终远离课程目标,而一些不起眼的内容却被老师睿智的回应,师幼间的互动转化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这里动态的实施价值判断,回应策略,是保证幼儿快乐、自由游戏的关键。我们始终倡导让幼儿拥有一个快乐资助的游戏过程,但是为什么老师在参与时会变得如此乏味且有负担呢?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把游戏作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追求即使目标的达成,责任过多而失去趣味。事实上,我们应忘记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年长者玩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就会经历不一样的过程。那我们如何才能走近幼儿?
让幼儿充分自主游戏,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教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了解幼儿。根据皮亚杰观点,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应,因此,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游戏就成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看懂了游戏,就看懂了幼儿。这就要求教师要静下心来看有而游戏,耐心观察分析,游戏的行为,这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那应该在游戏时,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呢?首先要看幼儿在干什么,这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兴趣需要,其次看幼儿干的怎么样,这但应出他们的经验水平,包括语言、动作、想象力等,再看幼儿的态度,这个能反映幼儿情绪情感,个性特征,只有教师在读懂这些的基础上才算走近幼儿。通过书中案例会明白,只要我的回应得到了幼儿的积极呼应,在提升幼儿水平的同时,支持和维护幼儿的游戏进程,帮助幼儿更好的实现了游戏意愿。
一般而言,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的活动,幼儿顺利进行游戏并积极投入其中。但是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支持帮助时,教师应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构思。以下几种情况,老师可以进行介入:一,当幼儿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根据幼儿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不同回答,对于简单的要求,老师可以给出建议,并鼓励幼儿自己解决;当经验高出幼儿水平很多时,教师应该直接帮助幼儿解决;当幼儿的问题要求不现实时,老师要直接指出问题所在。二,当幼儿的游戏行为材料有安全隐患时或当幼儿行为过激时。三,当游戏纠纷无法自己解决时。四,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准备放弃时。五,当教师发现游戏可以提升经验,且不影响幼儿意愿时。六,当教师遇到个别儿童时。
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次游戏,通常在结束时,会组织一次总结交流,因为有的幼儿尽兴,有的幼儿遗憾,有的幼儿意犹未尽。围坐在一起,引导幼儿回忆情节,提出问题,引发幼儿争议思考。讨论的时间根据,问题情况、年龄不同,控制在5-20分钟不等。交流内容包括:分享快乐,总结经验,解决纠纷,征集方法,纠正错误等。
陈鹤琴先生曾说:孩子生来好动,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实践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了解游戏,就不了解幼儿。因此做为一线老师,更应该把理论付诸于实践,认真研究幼儿游戏的真谛,才能走进游戏,走近幼儿。
第三篇:《走近中年走进智慧》的读后感
中年是一个人生的重大危机点。
人到中年,不论事业有成还是默默无闻,都会遇到困惑和挑战。近30年的工作经历,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也平平安安地过来了,从一个无知的青年,成长为一名高级电测仪表工,基本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客户服务好。所里开展的“一岗多能”的培训,给我们这些进入中年的人敲响了警钟,以前的计划经济正逐步淡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我们直接面临的是有时活多得来不及做,要加班加点;有时干脆没活可干,而这时兄弟班组却在加班加点;由于工种的不同,我们只能袖手旁观。面临这样的危机我们将作何选择?
中年是一个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我们的职业已经达到了顶峰,开始慢慢失去了成就感,该如何寻求新的生活和工作的目标;我们的身体在走下坡路,容颜衰退,力不从心,该如何寻求内心的宁静,焕发出中年人的光彩。面对市场经济的重重挑战,我们不是让市场来适应我们,我们应首先去适应市场。面对挑战,自己要做好应战的准备,如果需要“一岗多能”的培训,我也会义不容辞的参加,接受市场的挑战。不管在哪个岗位,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干一行,爱一行,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做好。我觉得,无论干什么工作,心态一定要摆正,是要我做好工作,还是我要做好工作,主观上分清做好工作是为了谁?目的不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实现自我,那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什么工作,无论什么人去做,都一定能做好。因此,无论把我放在哪个岗位,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首先要态度端正,这次做得不好,那是我的技术不到家,我会去钻研、去请教、去探索,找出技术不到家的症结所在,以便下次改进,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中年是一个人生的重大变化点。
我们的子女渐渐长大,不再那么依恋父母了,该如何摆脱忙忙碌碌的状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人到中年,我们要审视内心的宁静,心灵变得开放自由,让安宁的感觉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接受衰老这一现实,展现自己在经历岁月的磨练之后思想和心灵的成熟,展现内在的美;接受生活中失去和改变,不要悲伤,有失就有得;找到表达自己创造力的方式,摆脱以往的束搏从而进入真正的自我。面对市场的挑战和生理的变化,我们要深入生活的真谛,坚定地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通过对生活经历所蕴含的精神领悟以及我们对智慧的渴求,逐渐形成中年人的智慧,展现中年人的智慧。
面对这些中年时期的危机、转折和变化,面对中年时期的失去和改变,我们将更加珍惜现有的工作,珍惜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珍惜体制改革给予我们的机遇。
第四篇:走近名师 走进新作文
走近名师 走进新作文
——参加“全国新作文联盟暨海峡两岸‘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3月29日——30日,我国新作文联盟暨海峡两岸“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在贵州师范大学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是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学一线教师,共一千余人。主讲的老师有5位,他们分别是管建刚(江苏省特级教师,吴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吴勇(江苏省特级教师,“童话作文”倡导者)、何绮华(台湾阅读剧场团长及作坊培训讲师)、张祖庆(江苏省特级教师)、何捷(福建青年名师作家)。
课堂上,教师们幽默风趣、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及朴实自然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老师们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成功之路,让我们明白了作文教学的路子该怎么走。下面我把这次学习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一、从学生想象入手,还作文以灵性。
喜欢想象,乐于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和特长。在新作文课堂上,不少教师紧紧抓住了这一天性,放飞学生想象,让学生心中活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比如: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光听这名字感觉很陌生,不知所然,但是一节课下来,我终于知道张老师的创意写作,其实就和我们平时的想象作文差不多。在创意写作时,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老师在执教时得注意,不能否定孩子的想法,也不要及时评价,这是创意写作的原则。
整堂课在“猜测——视屏揭秘----大胆想象——小组交流-----个人发言”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想象力得到最大发挥。再加上教师文学素养好,课堂上机智幽默,学生热情高涨、思维充满灵性,教学效果好,让人印象深刻。
二、做有兴趣的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何绮华老师和张祖庆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个示范,何老师在课前让学生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张老师在有趣的视频中,播放了荷兰某图书馆的智能借阅卡,让学生一片哗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从而顺利地引出了当天的习作内容。我想,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也能多下功夫,成功也并不是很遥远的事。
三、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打开思路也许并不难,但是一但要从思想变为文字,就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了困难。管建刚老师在他的习作教学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的课题是《一次争吵(争论、讨论、辩论)》,首先让大家解决作文字数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做到“人物勤开口,人物会说话”(人物多对几次话,说话的内容较多)就可以了。其次,还要让作文辞意兼美,他出示例文前后对比,把文中开始的“说”了换成其他表达说的词语,再在提示语前用上逗号,这样句子就优美起来了。
四、新名词“101行动”
在何捷老师这堂课上,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名词——101行动,所谓的“101行动”,是由美国小朋友发起的贴“话”活动,征集101句小伙伴们最希望听到的或最不希望听到的话,任意贴在家中,家人能看到并能常说或避免说的,在教学中,何老师从句到段,逐步引导学生先写一句话,然后写这句话背后的故事,进而就成了一篇文章,这让我们看起来,习作教学其实不是那么难,也让学生感
觉能说出心中的话而开心。我想,作文教学之“新”字的诠释就如此吧。
永和完小:江书珍
2014年4月2日
第五篇:走近孩子 走进童心
走近孩子 走进童心
我对遥远逝去的童年知之有限所以我将允许儿童来教导我
我不是圣人有时也会犯错所以我将容忍孩子的错失之举
我并非全知所以我无需强求孩子如此
我需要爱与被爱所以我将对无邪的孩子开放自己
我喜欢被表扬的滋味所以我会肯定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
我需要安全的庇护所以我也要为孩子们撑起一方晴空
我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我认
可孩子们一切个性张扬的举动我害怕孤独无助所以我将以善良亲和温柔之心
轻触弱势儿童的内心世界
我是成熟的大人常渴望童真再现所以我会永保一颗不老的童心
与其同行
走近孩子走进童心
一起感受阳光的明媚
一起承受风雨的侵袭
孩子伴着爱成长
我携着童心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