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22:4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近中医》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近中医》读后感》。

第一篇:《走近中医》读后感

《走近中医》读后感

一般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无外乎是说中医的原理无法被实证这一理由,说的明白点也就是中医的理论来自阴阳五行,因为阴阳五行是伪科学所以中医是伪科学。这种观点全然不顾中医数千年来的经验积累与实际功效,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当前人们对中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人们也经常向医生专家咨询、探讨中医的问题,但需求的旺盛不可避免地导致众多并不成熟,甚至是粗制滥造的作品出现。少数商人专采中医文化当中的奇谈怪论以大肆宣扬,故弄玄虚,混淆医巫,以迎合求各种奇怪需求者的口味;甚至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无限夸大中医的诊疗范围,将某些只适用于特殊情形的治疗方法不加选择地大力推广,以蒙蔽病患,在利益驱动下,市场上充斥着编造的并不符合中医理论的普及读物。

应该说,唐云所著的《走进中医》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普及中医理论的著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着重强调了中医讲究一个整体,讲究动态平衡,讲究人体自愈。中医其实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玄,甚至可以说,掌握了中医的基本原理,已经足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毛小病了。

让我们一起从《走进中医》开始,对中医有个全新的认识。

第一章 走出信任危机与第二章 让中医走下玄坛,这是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误区的纠正,尤其是将中医归于“玄”,这是对中医产生不信任最重要的原因。而中医真的玄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三章 健康的本质、第四章 疾病的产生与第五章 外邪致病,讲述了从中医角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必须要注意的是,中医的健康是真正的健康,是以人对自身的感觉来判断是否健康,而不是通过仪器检测出来的不健康,这种判断方式也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一个方向。

第 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第八章 情志与疾病、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第十章 内生五邪与第十一章 痰饮和瘀血是对中医基本理论的一些阐述。在这里可以发现,中医的基本理论与所谓现代科学是完全不相同的,而中医本身处于不利地位也正是因为中医本身的一些基本理论难以用数据来体现。但事实上,就如同之前中医对健康的定义一样,中医其实并不需要数据。

第十二章 察言观色话望诊到开始,则是中医治病的一些实例与解惑,这对作为读者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小毛小病也是有帮助的。

第十九章 中药是如何治病的,这里解答了中医治病的原理,真的非常简单。

第二十章 汤头揭秘开始,则是中医治病常见的一些手法。再回过头来看,正因为中医是从整体动态平衡来看问题的,那么要求中医在局部问题上给出实证就是没有意义的。中医和西医作为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体系,用这种体系的方法来解释另一种体系,其本身也是不科学的。对于尚未获得现代科学充分证明的内容,实在不宜向非中医专业人士大肆宣讲。将这些内容盲目地公之于众,以求新求异、哗众取宠,必然招致非议,令中医成为众矢之的。

此外,中医是相信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原因。

现代社会中人们很习惯于先求西医,西医无望再求中医。这一方面是由于西医治标见效快,另一方面也在于人们对中医的不信任。西医的特点是以实验为根据,引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与临床,善于对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新对策,提出不了,就会产生临床上所 说的不治之症。然而西医所提出的新对策可能存在很大的二重性,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副作用很多。中医是按传统的经验积累与黑箱探索的方法认识医学规律的,所采用的措施也基本符合自然疗法,对看

准了的东西,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容轻易改变,因此在世人眼里,中医比较保守、落后。由于中医对新事物的认识与挑战能力有限,因此中医也有很多的不治之症。

而且,中医入门简单而深入难,优秀的中医难以像西医那样速成,中医所依托的理论也难以在仪器上体现,但这些并不应该成为中医发展的障碍甚至是反对中医的理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中医理论体系也是有它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的。相对中医和西医的比较,绝不能陷入到谁对谁错的批判中去,应当允许互补的观点、方法并存,重要是善于比较,做出取舍,让中医这一传统医学融入现代医学,为我们的健康做出贡献。

第二篇:《走近中医》读后感

提到中医,很多人的反应也许是:西医看不好才去看中医。这一普遍的心理,反映出中医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不高。前几年,方舟子更是提出的“消灭中医”的口号。不得不承认,中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西医院校的医学生严峻的多。读完《走近中医》,我对中医有了初步的了解,很庆幸自己能拜读此书。它触发了我中医及其生存状况的思考。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中医不仅是一个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更是反映中国古代人思维方式的一门哲学。中医处处体现着辩证和整体的哲学思想。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来确定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中医在认识疾病的时候,不仅辨病而且辩证,区别“证”的不同,进一步确定不同的治疗方式。例如,感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西医开的药通常是康泰克、白加黑、泰诺、快克等等,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作用都是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西药在治疗感冒的时候是针对感冒的症状用药,只是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感冒。感冒在中医上的说法就显得复杂一些。感冒依据病因可以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和暑热型。风寒感冒的表现有无汗、身痛和流清涕等,常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如正柴胡饮冲剂。风热感冒的表现为喉咙痛、浓涕等,应用清热宣肺的辛凉解表药,如桑菊感冒片、羚羊感冒片来治疗。中医强调的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不给外邪入侵的机会,因而在用药的时候将中药和人体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某个病毒、某个细菌。

用针灸治过病的人,应该有这样一个疑问:我明明是这里痛,为什么医生在那里给我针灸?治疗胃痛一个很好的穴位是足三里,它在小腿上。如果从西医的观点来看,这两个位置根本不搭界。那么针刺足三里这个穴位到底是怎样治疗胃痛的呢?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简单地说,足阳明胃经从头一直到脚。刺激足三里这个穴位,气血在整个足阳明胃经都会流通,所以能把看似毫不关联的两个部位联系起来。

第二,中医不仅认为人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给结合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有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还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中医上有个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夏天的阳气旺盛,人的阳气也达到了四季的高峰,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里就是把人和人所处的环境给结合起来了,利用特定的气候条件来治疗将病之病。治疗未病之病、将病之病,体现了中医学注重预防的特点,中医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疾病,而不仅仅是等到疾病发生、发展时再采取措施。

第三,中医很务实,它有独到的实用性。

中医治疗疾病不仅仅依靠中药,它还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放血等等疗法,这些疗法往往具有疗效好、价格低的特点。小时候不爱吃药,有时候感冒了就会去刮痧。刮完痧身上热乎乎的,很舒服,很快感冒就好了。有次看到一个学中医的同学的状态,说她去病房看望亲属,旁边床位有个病人咳嗽不止,她听到了实在觉得心疼,就帮他按揉了一下合谷穴,结果咳嗽马上好很多。住院的这个病人他肯定用了止咳的药,但是可见效果并不十分满意。按揉穴位,没有挂水、没有用药就有了这么明显的效果。目前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普通群众的生活还停留在维持生计的水平。条件较差的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缺医少药的情况。中医一些疗法的廉价性正好能很好的满足这部分群众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人民的健康状况。

中医并不会因为其价廉而降低疗效。西医在其强力而对抗性的指导思维下,治疗疾病都是通过用药、动手术、放疗等等。在目前以药养医的体制和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医生开一些贵药,不仅效果不佳,其副作用更是给人体带来一定的伤害。有时候面对一种疾病,用尽了各种西药还是没治好,中医却往往手到擒来。

上面谈到了中医的思想及其好处,但是目前中医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医是古代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由于时间久远并且基础理论都是古代文字记载的,对现代人来说,理解肯定比古代人困难一些。中医不像西医那样把什么都说的很清楚,它更多的是依据长期实践活动形成的经验。这就需要中医学院的学生能更加静下心来,坚定理想,潜心学习,认真研究。目前,社会上有很多打着“中医”旗号的伪中医,一些按摩店等等也使用穴位、经络理论,但是这些人很多根本不了解中医,他们利用群众对中医的不了解而忽悠群众。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医在群众中的形象。另外,不得不提,普通百姓对中医的了解太少,他们生了病首先想到的是求助西医。政府在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和扶持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活动,让群众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中医是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医学体系,它不仅仅着眼于治病,更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维方式。要是没有中医,古代中国人民根本不可能战胜疾病,中华民族就不能繁衍至今。那种认为中医无用,应该消失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群众、社会、政府各方面都要重视起中医来,努力扶持它的发展,这样才不会让这样一门科学渐渐衰落。

第三篇:走近毛泽东读后感

不平凡的一生

——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外婆家的黄泥墙上的几句《毛泽东语录》以及那句“无产阶级人民万岁”至今还在,似乎反映着大跃进以及文革时期的人民,尤其是农村人民对毛主席的狂热的崇拜以及无比的尊敬。也正是这些话,让我在小时候第一次知道了毛泽东,这个改变中国的伟人。

相比于毛主席,我更喜欢直呼其名。在我看来,毛主席是占全中国多数的无产阶级人民和其他阶级的人民对其的尊称,其崇拜和爱戴多过于尊重。而直呼毛泽东,才更是真正的尊敬和理性的崇拜。

《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以一种平凡的角度,依次讲诉了毛泽东的少年、青年、中年、壮年以及晚年的生活工作经历,让我们全面客观的了解了毛泽东,真正的走近毛泽东,去探究他的不平凡的一生。

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了解毛泽东,是通过我的父母和爷爷。我的爷爷比毛泽东晚出生二十年,从小就在当地的地主家打长工,直到中国解放。小时候爷爷经常和我说,是毛主席解放了全中国,打倒了地主,让我们穷人翻身,还分给我们土地。所以,在我幼年的时候,我心里的毛泽东就是一个十分伟大和正义的形象,他拯救了千千万万被压迫的中国人民,给中国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点,然后翻开了新的篇章。而在我的父母那里,毛泽东则是一个强硬、睿智的革命家和伟大的中国领导人。经历过大跃进和十年文革的他们,对毛泽东有着无与伦比的服从性,他那伟岸的形象早已深深的刻入他们当时那年轻的身体,无法抹去。而作为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们对党的领袖的忠诚和尊敬是发自内心的。

影片开头有一句话:“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却精辟的概括了毛泽东的一生。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毛泽东最大的印象有三点,他的好学,作为军事领袖的指挥才能,以及他的平易近人。

毛泽东一生热衷于读书。进入私塾的毛泽东开始接触《三字经》、《孟子》、《论语》等书,当时的毛泽东就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他更喜欢看一些进步书籍。在17岁的时候,毛泽东告别父母,走出家乡独自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临别前他给父母留下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时的青年毛泽东就已经有了坚定的志向和决心。进入学校后,毛泽东显示出强烈的交友和读书的欲望,他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各校贴出《征友启事》,一时引起关注。而后,在校期间的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立了“新民学会”,旨在于创建新的国民意识。参加革命的毛泽东,闲暇时时常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一首《沁园春·雪》让全中国人民领略到一个革命领导人的文采。晚年时的毛泽东,也曾公开表示,希望能在退休后当一名记者或者老师,写写文章或者为学生上上课。在政治生涯后期,毛泽东把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看书和修改自有关自己的书上,一字一句无不亲自过目。可以说,正是由于读书多,见识广,才使得毛泽东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从而能够完成革命。

反观我们当代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我们拥有着优越的条件,更应该加倍努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树立自己的志向,并且坚持不懈地去实现和完善它,为国家,为家庭,为自己去努力。

都说乱世出英雄,毛泽东就是一个在当时混乱的中国成就的一个英雄。他以他惊人的胆识和坚韧的精神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无产阶级人民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使中国重新成为一个主权国家;他率领解放军同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作战,解放了全中国;他成立了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建立了新中国。

1921年,年仅28岁的毛泽东在上海和其他人一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而后回到长沙又成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以此奠定了革命的基础。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破坏北伐成果。一个国民党反动派的小军阀轻松地把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镇压了。这件事给毛泽东的打击特别大,他深刻的意识到了革命没有枪杆子的被动和悲哀,他想把农民运动做大,就必须要有武器,农民用武器夺取政权,才能实现革命成功。毛泽东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战略,体现了毛泽东坚毅果敢、强硬的性格,也正是这种性格,使得毛泽东能够实现革命成功,进而解放全中国。

毛泽东作为一个革命家和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我觉得最大的魅力在于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毛泽东意识到战争的必要性。他在湘赣边界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带领农民举起武器反抗国民党暴政。从没有领兵打仗的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打长沙,虽然计划不出意外的失败了,但是毛泽东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开辟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国民党作为抗日的主力部队抗击日本侵略者,毛泽东率领的共产党主要负责敌后游击工作,影片也没有具体讲述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的事迹。1945年赶走日本侵略者后,中国面临新中国的筹建以及两党如何共存的局面,毛泽东在与蒋介石的谈判破裂后,和国民党军队爆发了解放战争,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将他作为一名军事统帅的才能发挥的淋漓精致。尤其是在攻打锦州的战役时,毛泽东果断下令,而蒋介石却下令死守锦州,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决定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势,而两党领导人的军事指挥才能高下立判。

身经百战的毛泽东作为一个国家元首依然不改随和的性子,在会见各国领导人和官员时常常不拘一格,所有见过毛泽东的外国官员都觉得毛泽东平易近人,表现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我记得在影片中有一个场景,美国的基辛格携夫人再次访华,又见到了毛泽东。那时的毛泽东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但是从他的身上依然能看得出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所特有的活力。毛泽东见到比基辛格高出一大截的基辛格夫人十分有趣,还对此调侃了他们一番,可见毛泽东的风趣幽默与平易近人。

作为军事统帅的毛泽东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对于治理国家依然很有能力。他常常坐火车视各地,在火车上办公,事事亲力亲为,眼见为实,所以常有人说毛泽东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虽然毛泽东的晚年犯了一些错误,制造了大跃进以及文革这样的左倾错误,但是相比于他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毛泽东依然是新中国人民所崇拜和尊敬的伟人,没有他就没有新中国。就像邓小平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可见毛泽东为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个平凡的长着一张大中华的脸的人的不平凡的一生,他必然会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所铭记。我很庆幸能接触到这部影片,让我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全方位的了解毛泽东。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希望用我的才能和我自己的方式去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不希望称为毛泽东,但是我希望用毛泽东的精神,去创造适合这个时代的财富。

第四篇:走近马克思 读后感

捧着一本书,要先看看它的封面,看看它的字眼,然后才或挑灯夜战或废寝忘食地细细品味。有的书有五彩的画面,有亮眼的字眼,但未必有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好比康师傅跟统一以及牛肉排骨方便面不管是袋装还是桶装,外面的包装使人一见就五味飘香,但其中的营养大部分是减肥的成分。以前很少读马克思的原著,所以在谈《形态》的读后感时,我是带着漫谈读马克思的原著以及读马克思这个伟大的“大家”本人的意识流进行的。

以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都是啃别人吃剩下的骨头,或者说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嚼别人嚼过的馍馍”。而读原著的感觉就不一样,效果就非同一般,不是对那些“原理”、“方法论”枯燥乏味的生厌,而是有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那种探险的刺激和丰收的喜悦。那里的观点不是来自遥远天堂的上帝和神灵,而是来自生活实际;那里的文字是多么的优美,不是法国人一贯失的高谈阔论,不是美国人经常使用的花言巧语,而是角度的全面、观点的新颖、论证的深刻。所以马克思在告诫人们联系实际之前,他自己已经那样做了。他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马克思不是在桃花源里作田园诗,他的处境是非常“糟糕”的。反动政府要驱逐他,权力派要指责他,还有许多流派和哲学家对他指手画脚,但马克思正像恩格斯说的那样----把那些东西“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的生活条件也极端艰苦,如果没有恩格斯在经济方面的支持,他可能要用上倍多的时间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这将占去他作理论研究的大量时间。“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工作”,对于这句话,马克思他本人也是有着切身感受的。所以马克思一些伟大的经典的论点的原材料都来自生活本身。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 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马克思并不是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马克思活着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他关心的是全人类。他的胸怀如此豁达,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为他的整个心都装着全人类,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类的灵魂。所以他不是一时半响的地懒洋洋地哼着“人类赞歌”,而是用他毕生的心血为人类谋福利。当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把全球闹得天翻地覆之时,把工业文明“哺下”到世界每个角落之时,马克思没有随着资产阶级一起 庆祝干杯,他噙着泪水的眼睛看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们----无产阶级,这些占世界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处境让他不得不为人类设想一个更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如果说“一个人死去只是躯体的死去而灵魂仍活到世上”有几分道理的话,那么马克思的光辉思想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是永垂不朽的。读马克思的著作不像读武侠小说,不像读《草样年华》或《大路朝天》,读他的著作需要一颗虔诚的心

静下来读,这样思想将受到重大启发,灵魂会得到全新的洗礼,读一遍不行,要反复地读,其思想涵养、文字艺术才能被真正领悟到。他的著作不能呆在“小屋子”里读,而要带到生活中、世界中去读,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第五篇:走近毛泽东读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语言与传播学院外语1002严慧玲10321043

毛概课上,我们观看了《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曾经的我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偏向于看到他的错误,但随着对历史了解的深入,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偏见。后来看到的是他秋收起义的英勇,农村包围城市的智慧,“枪杆子出政权”的豪迈和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杰出军事才能。看了这个纪录片,我看到了更生活化,更加亲切的毛泽东。我对他--中国革命伟大领袖,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也更加尊敬与敬佩。

这部纪录片记叙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让自己名垂青史。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地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就是少年的毛泽东,他写下了给父母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然后离开了家乡在外求学。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他在外餐风露宿,毫不退缩。他坚定的志向,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让我觉得十分佩服。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志向,这也是他后来成为一代伟人的基础。想想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依赖,不坚定的意志,脆弱的心灵让我们必须向伟大的毛主席学习,学习他的精神意志。

还有一个地方是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何尝不是凭着这种没有路也要走出来的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开拓创新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三年饥荒时期,年迈的毛主席陪着全国人民一起受苦受难。他固执地拒绝吃自己最爱吃的红烧肉,到最后全身都浮肿了起来,身边的人看不下去心疼得求他为了国家和人民好好照顾身体他才肯吃肉。儿子女儿过来他

也不肯给他们吃,他说他是主席,他是为了人民才要好好保重自己,而孩子需要跟人民一样受苦。这个地方也让我想起了毛泽东多灾多难的几个孩子。流亡在异国吃尽苦头,而身为主席的父亲心系国家和人民,从来不偏向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十分严格。这个以身作则,大公无私的主席让我感动,让我敬佩。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就是这样一个伟人,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光明,开拓明天,这样一个慈祥的老人,这样一个高尚的伟人。

纪录片里虽然没怎么涉及毛主席的文采,但是一直以来我都很佩服他的文采,“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骄傲,他,伟大的诗人就有这个骄傲的资本,一生写下无数伟大的诗篇。

虽然他晚年犯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但是他的初衷也是为人民谋福利,只是用错了方法,加上小人的从中作梗。他是人不是神,是人就要犯错,但是错也掩盖不了他伟大的人格和才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地向毛主席学习,向毛主席致敬。

下载《走近中医》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近中医》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小编整理)

    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 俗语讲:久病成医,这也是我能进入中医这条艰涩诲深道路的因缘。关于中医的多条名言至今听起来也是铿锵作响,从医者“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

    《走近伟人邓小平》读后感

    在这漫长的暑假里有许多有意义地事,我看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使一个封闭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中国,使一个落后的中国......

    走近孔子的读后感

    坐在窗前,桌子上放着一杯热茶,手中捧着一本书,这个有些诗意画面经常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是一个书虫,深信着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走近孔子的读后感。我认为一本......

    《走近伟人》读后感(合集5篇)

    平凡的伟大 ——《走近伟人》读后感 十二队文昊 深夜,我终于读完了王鹤滨老先生写的回忆录——《走近伟人》!掩卷沉思,遥望天际,月明星稀,思绪翩飞…… 我看过很多写毛主席的书,老......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 回顾中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都是中医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医。我历来认为中医是中华的国粹,我也曾就诊过中......

    思考中医 读后感

    对中医的小彻大悟 ——《思考中医》读后感本着怀疑与揣测的态度阅读了刘力红教授《思考中医》这部书后,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不甚彻底的了解,但是对中医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的改......

    思考中医读后感[精选合集]

    思考中医读后感(一)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

    《走近最理想的教育》读后感

    重拾遗落的理想 — 读《走近最理想的教育》 矿区刘赵村学校赵惠玲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作为教师的我也不例外,只不过我的理想可能多在工作中实现,譬如我希望:学校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