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医案助读》读后感专题
《医案助读》随感
《医案助读》书如其名,是医案阅读的入门导向类书籍。它解决了什么是医案、医案的重要性、怎么读医案三个基本问题。用具体的名家医案作为论述观点的串珠,边引用边议论,阅读印象尤其深刻,学习氛围也比模式学习更为轻松。引用的医案病案也有来源可循,书后的推荐医案也是实用性较强。
作为一个未入临床的医学生来说,医案可以算是最初的临床体验。不同于以往生病就医的被救治,读医案是从医者的角度,看待“治病”这件事,注重的是辩证和论治。医案中医生辨证论治的思路比课本上的理论清晰,甚至能通过这样来进行跨时代的教与授。医案的重要性,有前辈用中医理论基础与之相类比,作为丰富医治灵活性的重要渠道,不可谓不须重视。
在读《助读》之前,我对医案的了解不多,印象里的医案是模式又客观的,像说明文一般,科学却死板。读过之后才知道,我混淆了病历和医案的概念,看到的病历和医生记录的医案是不全相同的。像实录性医案就有六种分类,每个分类下的医案不仅是客观的,有的会写明辨证施治的过程,有的会穿插医者的想法,有的甚至还是医者用来“秀文采”的手段!可爱又温暖的微微一笑,就是我在看到这时,对“医者仁心”的实在印象。而真正死板、条框分明的医案被称为病历式医案,虽然条理明晰,但给我一种又硬又沉的感受,思路也有断层,在真正临床实践时,如此模式的医案倒是有些像应付任务了事的样子,寥寥数笔地将病痛飘然带过,不应该是一位医务人员应该有的态度吧?
无论上什么课,做笔记都是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好方法,对于阅读医案来说也是如此,只是把“笔记”两字换成了“评注”。评注不仅是为了能理解的更透彻,还可以表达作为医者的读者的自我观点,对医案著者的医学思想、治学方法和理论术语等进行评头论足。《助读》只列举了三条评注的益处,不过我认为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论,是中国式教育里所稀缺的,评注的存在对中医文化的多样化发展绝对有利而少害。
在对初学者的指导上,《助读》中给出的要求重视不同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入门级别应该怎么选择医案,想提高某项能力的人又应该选择哪位医者著的医案。悉数举例道来,不乏名师的气概。挑选合适的医案读本和了解著书背景的建议给了我不小启发,中医虽是需要灵性的科学,但学习方法却还是要从理性出发。又或者说,死的知识和活的方法,都还是从医书来的。医案作为一种医书,它的价值之高正是体现在这儿:既记载科学的知识,又蕴含灵活的方法。只是作为我这样的小菜鸟来说,光是记忆医案里的知识,就有够呛的了。值得高兴的是,《助读》不仅记录各家医案病案,也有作者黄堭前辈对病案的注解,在读到难理解的案子时比较方便,不用拿着原书注解对照着参考,医者的思路也解释的非常清晰。黄堭前辈对医案的这番了解,想必也要建立在熟读医书与医治经验的基础上吧。
《助读》作为读医案的指导性书籍,对不同类型的医案,也做了众多详细的重点规划。读起来比较像老师课堂上幻灯片的文案,存在着小繁琐,但又是重点中的精华。想象起来倒是有点像一句话:“我讲的这些考试都会考到!好好记着!”如此的知识密集度,稍微想象都觉得喘不过气啊。真是越来越感觉像课堂上的老师了。
这时就会想起,上学期错过了跟随一老前辈抄方的机会。虽然良机已逝,良师不得,现在想来也是不亏——初入茅庐的黄毛丫头,虽是抄得金方,也是不解其意;纵使求得辩证论治如此那般,也仅是一家方法,眼界受限;抄得却不得施用,岂不郁闷?现在大一年纪尚小,知识经验也是不足,轻率跟师抄方,习得的没有知识基础支撑,又能如何阐发运用呢。反而是在打下长久沉淀的基础后,金方妙方才能拨的云开见日出了!
经过沉淀的量才有机会升华为突破的质,只能勤奋地充实自己而不能急着来的职业,大抵就是现在的我对名中医望尘莫及的原因吧。
第二篇: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
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
我是2012级电子信息班的一名学生,我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医学方向),其实是喜欢学医的,结果没想到学的是与医学无关的,所以希望在选修课上可以普及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所以选了《中医医学案概论》这门选修课。学习后深感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伟大。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及一些感想。通过学习中医学,我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古以来,行医者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封为圭桌,更以行动诠释着,他们以德养性,以德修身,德艺双馨,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敬仰的伟大先师。精为先,诚为辅,只有具备精诚着,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之品德。纵观慢慢中华几千年医学历史,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施人道不分贵贱:叶天士谦逊好学承先启后重树医德。他们撰写的每一篇医案谨慎真实让我懂得实践真理的统一。医者中的智者应是众智者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担负着挽救生命和发扬中医的双重责任,每一篇医案便是他们留给后人们最好的纪念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学习这门课后有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老师可以看看。
有时候,对我们这种初学者授以长篇大论的医学知识其实我们是吸收不了的,比如我相比之下更喜欢看一些图片啊,实时的医学视频等,可以提高大家的兴趣。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在讲课中给我们加一些相关视频,或者相关图片及新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实在很多时候,不论是我们的这个专业还是医学专业学生都会多少有些迷茫关于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可以用到哪儿,如何可以让他们运用得更好,希望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为我们指点一下。还有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加深对中医学的印象,老师可以在课程的初期给我们放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引入到课程内,或者实践教学,其实我们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也想过把医生瘾,老师可以实际教我们如何把脉,如何辨别疾病的发生之类的,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前实习。以上是我对这门课的感想及建议。
第三篇: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蒋 ** 男 75岁, 11月 5日初诊, 患者 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 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 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 尔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 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晕, 查血压 125/78mmhg,心率 76次 /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 15 白术 15 天麻 20 钩藤 15 石决明 30(先煎 陈皮 15 茯苓 20 丹参 代赭 石 30(先煎 枸杞 15 枳实 15 甘草 10夏枯草 15 蔓荆子 15 生姜 3片 五剂 令以清 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 16日
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 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 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 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 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 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 30 菊花 15 枣皮 15 山药 15熟地 20 茯苓 15 泽泻 20 丹参 陈皮 15 半夏 12 白 术 18 天麻 20钩藤 20 首乌 20 寄生 20 石决明 当归 20 蔓荆子 15 甘草 五剂收功
例一 潘 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 2月。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木上升而 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 便不利,舌 绛苔薄, 情势颇急, 可能发痉。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桑叶 9克 杭菊花 9克 粉 丹皮 9克 黑栀子 9克 大 白芍 9克 细生地 24克 姜川连 2.1克 法夏 6克 姜竹茹 12
克 黄郁金 9克 羚羊镑 1.2克另煎兑 苦丁茶 9克 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 见宣,眩晕立止,唯 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依前法去羚羊加安胃品以 止 呕吐。桑叶 9克 菊花 9克 丹皮 9克 栀子炭 9克 夏枯草 9克 苦丁茶 9克 细生地 18克 大白芍 9克 法夏 6克 姜竹茹 12克 干苇根 15克 左金丸 4.5克(分二次送服。上 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剂泄肝安胃善后。
例二 魏 X X,男, 60岁。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病有数载, 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辨证:此证心 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治法:渗利水饮之邪。方药;泽泻 24克 白术 10克 此方服 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 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例三 伍 X X,女, 74岁。初诊日期;1977年 5月 23日。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肢 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血压 250/160毫米汞柱。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 12克 代赭石 24克 生龙骨、生牡蛎各 15克 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 6克
二诊;服上方 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 血压降至 230/110毫米汞柱。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女贞子、茺蔚子各 9克,丹参、首乌各 12克,磁石 15克。、三诊:投药 3剂,血压降至 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 肿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 血藤各 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
例四 杨 X ,女, 44岁。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 厥阴为 风脏,相火寄焉。风火相煽,上窜于巅,故致晕痛。兼之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症 情非轻(血压达 230/135毫米汞柱 ,须防突变,急予平旰潜阳,和胃降逆,势见缓和 乃吉。玳瑁片 6克(先煎 姜半夏 9克 生石决明 15克(先 煎 菊花 6克 竹茹 6克 薄 荷炭 3克(后下 炙僵蚕 9 克 姜黄连 2.4克 钩藤 9克(后下 牛黄清心丸 1粒(化服
二诊:头晕痛,纳呆泛恶,心悸气短,苔腻薄黄,脉沉而小滑,与症状未合,是因脾土 失运则痰生,因痰生热,因热生风,血压过高,风阳亢逆,故拟予化痰浊,和胃平肝, 不斤斤于泻肝也。北沙参 9克 竹茹 6克 竹沥半夏 9克 陈皮 6克 白蒺藜 9克 北秫米 9克 橹豆衣 9克 炒枳壳 4.5克 菊花 6克 生石决明 15克(先煎 钩藤 9克(后下 生 苡米 9克 朱茯苓 9克
三诊:用和胃平肝化浊法,中焦痞闷顿舒,脉象亦起, 头晕痛渐瘥,纳渐增,泛恶亦 止,然腻苔尚未尽化,再宗原法损益之。北沙参 9克 生石决明 15克(先煎 竹茹 6克 陈皮逆于胆。法当解热清中, 利胆安胃。鲜竹茹 10克 赤茯苓 10克 煅赭石(布包 10克 枇杷叶(生姜汁炒 10克 旋复花(布包 7克 金铃子(酒 炒 7克 左秦艽 7克 广陈皮 5克 酒黄芩 5克 炒山栀 5克 炒枳实 5克 川黄连(吴萸水炒 2克 益元散(布包 10克
[评按 ] 厥证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逐渐苏醒的病证。有时也可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内经》论述颇多,后世更分为气厥、痰厥、血厥、食 厥等。例一证属寒痰厥逆,状若假死,惊为怪病,以三生饮 作汤一剂神效。三生饮中 均为辛烈有剧毒,并能令人麻醉,近世医家用者稀少,但大病当前,出奇应变,往往可 以化险为夷。例二为食厥,系因食非所宜致令中毒而致。本例食用生附子、醇酒,毒热 炽于胃而逆于胆, 虽见四肢厥冷, 憎寒 腹痛, 但舌质干赤, 呕吐苦水, 决非阴寒之证。治宜解热清中,利胆安胃、方中陈皮、竹茹、枳实清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 茯苓运脾;杷叶和胃。审证求因,辨别寒热之真伪,立法遣药,别开生面,药后转危为 安。
第四篇:读《吴鞠通医案》有感
读《吴鞠通医案》有感
朱章帅
前言:想要更好地学习清代临床大家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其中一个著名医家不得不学,那就是温病大家吴鞠通。
吴氏非常善学,如众所周知的是他所著作的《温病条辨》就是仿照《伤寒论》的模式所写,且里面多数内容均可以在叶氏医案中能找到依据。放到现代,他有侵犯叶氏的著作权的嫌疑,但是在那个年代,于他而言,还要他自己出资印刷,为的是能够将圣贤之学传承下去。然而,要想更好的学习吴氏学术,他晚年的一本医案,不得不学。我读此书,收获颇多。以下我浅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吴氏学术特点如下:
1.宗仲景,继叶氏,学百家,是其整个脉络。其医案中,仲景心法比比皆是,如小建中治虚劳咳嗽,旋覆花汤肝胁痰饮,木防己汤化裁治热痹,桂枝汤表虚证,柴胡桂枝汤治疗太少外感,白虎汤治疗消渴,大承气治阳明腑实证,半夏瓜蒌薤白汤胸痹,麻杏石甘汤治喑哑,乌梅丸法治肝胃不和,黄土汤治便后血,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吐血,白头翁治疗热毒痢,五苓散治水饮病······同时又继承叶氏了三仁汤法、甘露消毒丹法、络病法、通补法、甘寒养阴法、苦寒养阴法。其犹善用玉女煎、天台乌药散、芍药汤、芦荟丸、普济消毒饮、千金韦茎汤治疗咳嗽、金沸草汤治咳嗽等百家诸法。
2.寒温统一的思想,吴氏不仅善用寒凉药,而且善用辛热药。这点他与叶氏一样绝对善学仲景心法,且在用辛热药上,似乎比叶氏更有胆量(当然我不是贬低叶氏的意思。相反在我心中,叶氏的博学真的是历代医家中没有几个能够比拟的)。其医案中大小青龙比比皆是,附子、巴豆、干姜亦为常用药。在他另一本医著《医医病书》中提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可见他十分重视人体阳气。
3.关于疾病新旧用药原则提出:新病宜用急,旧病则用缓。如他言“昔李东垣有方用药至三十余味者,张仲圣鳖甲煎丸,亦有三十几味,后人学问不到,妄生议论。不知治以急,急则用少而分量多。治络治以缓,缓则用多分量少。治新则用急,治旧则用缓。治急可用独,治旧必用众。独则无推诿而一力成功,众则分功而互相调剂,此又用药多寡之权冲也。”这一点能够很好地告诫我们判断一个医生的医术不是通过其所开药方的药味多少而定的,并不总是药味少才是好医师。有时,一个慢性疑难病真的需要众多药方可力敌。一张好的大处方更需要深厚的功力才能开的出(这里需要与那些为了买药而开大处方相区别)。
4.治大病投重剂是其一大特点,如痰饮桂枝一两,痘症用大黄四两、犀角一两,痹证用生石膏一斤(大家只知道张锡纯先生善用石膏,而吴氏也善用),()肺痈用桔梗三两、甘草一两等。可见其胆识非常人所有!
5.重视《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思想,其案中多处提到五运六气方面的术语,这点继承了历代大家重视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还有非常善用内经言“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思想,尤其善用内经中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当然后世之黄连温胆汤效果亦非常不错。
6.其断证之准确,用药之魄力,犹如鬼神也!如其用大承气汤治疗一孕妇重疾。如其用天台乌药散治疗脐周隐痛,患者不大便已四十九日,服用天台乌药散数次后,竟下黑亮球四十九枚,且此球坚莫能破;再服数次,亦下十五枚黑亮球,然破之能碎,后用香油熬川椒敷于坚处,内服芳香透络,月余化净。此案真乃神仙手笔,绝妙无比!
7.治呕血之人,其有良法,如其提出“右脉坚搏,治在上焦气分;左脉坚搏,治在下焦血分。”虽然温病学家非常重视舌苔,但从此中亦能看出吴氏尤其重视脉诊,这一点无疑是继承了张仲圣平脉辨证的思想。
8.善医心病,其言“无情之木难疗有情之病”.如一妇人,其夫逝后患重疾,留下一幼儿,吴氏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其妇人,后渐愈。这个仿佛让我看到了韩剧《医道》中的大医许浚。
9.善于针药并用,如其中风先期,先用针刺开窍醒神,后用针药并用调治,疗效甚佳。
妙哉,妙哉!吴氏不愧为一代大家,可谓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
第五篇:中医医助总结
2015年中医医助总结
2015年过去了,这一年里,在院长的领导下,在科室主任及同事的帮助下,我求真务实,踏实苦干,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在技术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非常感谢医院给我这个成长的平台,让我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才能。现将自己这一年的总结如下:
一、遵守规章制度,强化工作纪律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热衷于本职工作,我平时注重强化自己的作风纪律观念,严于律己,认真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律己”工作态度,坚决避免和克服工作中拖拉、浮躁和差错现象,做到工作之前有请示、完成工作有汇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自控能力。
二、强化业务学习,增强业务水平
中医是门博大精深的科学,自工作以来,本人深切认识到一名合格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为此,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阅读大量书刊,学习有关针灸知识,充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扎实保证。在工作时间,我积极参与病人的诊治工作,积极与主任和同事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科室主任和同事的指导下熟练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积极学习,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增强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一直以来,本人始终坚持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一个标准,牢固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积极主动帮助病人解决就诊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本着以关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的思想理念为病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让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体贴,为医院赢得良好的口碑。
在新的一年里我会继续积极进取,提高自我,勤奋工作,履行好岗位职责。我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向院长、科室主任和同事们学习,争取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成为医院的优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