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12-30 10:1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别裁》读后感》。

第一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是一本由只言片语构成的伟大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一

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毕竟这本书也比较有分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很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则道:“仁者核之心也。”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则难辞生搬硬套之咎。总而言之,后人对仁的解释,漫无限制,就像纪晓岚批评学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诗评语一样“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远。

南怀瑾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古代“仁”字的写法分析说起,先解释“仁”字为什么是人两足走路旁边加个二,他说:“‘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就会发生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南怀瑾先生分析说,仁从文字上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其实南怀瑾对“仁”的解释通篇都有留痕,这里仅是一个方面或者是一个小的部分。我只是觉得奇怪,中国古代的“仁”字应该不是孔子发明的吧,如果是孔子发明的那从文字层面上去解读孔子的思想未尝不是一种便捷靠谱而又愉快的好方式。但倘若不是孔子发明的,那就是发明文字的人就孔子“仁”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才发明了“仁”字,也就是说南怀瑾先生的这种文字层面的解读也是基于前人的解读的,不是最透彻、原汁原味的,也难逃偏颇之嫌。不过不得不承认,南怀瑾先生对孔子“仁”的解读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贴切的。

恕吾愚钝,只能借前人之解读来理解孔子之“仁”意,我不知道哪一种解读才是孔子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但我觉得哪一种解读都无所谓正确与否,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去吸收、理解、消化然后转化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落实到自己生活的点滴。读书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过程,读一本书,看一个世界,多一种经历,拥有好的思想并付诸实践……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二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从小读到大,也曾细细读过。对于其中教诲般的言论,也曾冥思苦想,并且熟记于心。然而毕竟才疏学浅,并不能完全理解《论语》里那些金玉良言。对很多篇幅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深入地再读《论语》,一是百家论坛的于丹的心得领入,再就是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让我又一次沉醉在《论语》里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怀瑾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当时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南怀瑾先生在当时说,此时教育的最大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和谐更无从谈起。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南怀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怀瑾先生认为狭义的讲是行为、品德,广义的讲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我们要教育学生的行为品德,首先要正己。“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说:使民如此,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庄严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尊敬你。

在正己修养方面,最使我心有戚戚是南怀瑾先生对樊迟与孔子有关修养的那段解释。樊迟问孔子:“敢问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匿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读《论语别裁》,学习了《论语》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不可坐而论道,玄思辩难,所谓知性合一。作为党员教师,我再次学习了《论语》,领悟到关于教学的见解,应把这些圣人的见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的进步和革新。这才算真正读过《论语》,才算真正接受圣人的教诲。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三

《论语》为四书之一,经典之一,过去考取功名的教科书,这个过去指的是科举时代,明代起,还必须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谓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只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论语》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读过。觉得那是旧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如果去看是个搞笑的事情。

这是南怀瑾老师讲解《论语》的书,南老谦虚地称为《别裁》,原来自己曾经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论语》,如: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后生可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南老师娓娓道来,用平直易懂的语言,亲切地述说着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战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权威,重新诠释被误解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我去解读儒家真正的意义。读来不枯燥,不是老学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释一句,那样肯定会打嗑睡的。《论语》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后连贯,不可分割。都在说明一样东西: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完善自己的品格修养。

南老师以自己半生修习佛法的经验,从“体、相、用”上来解释儒家思想的“仁”,也说了宋代理学家盗用佛、道家的观点来解释儒家学说,最后又打击佛道的不应该,让人心中一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原来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学问”,这个学问不是通常的知识,是做人做事的修养,这一点是始终贯穿整部论语,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这是南老师的观点,让人信服。书中这样被先儒们误读的词还很多,“里”、“命”…。儒学能够流传几千年,孔子能够尊为圣人,听了南老师解读才觉得原来他是名至实归的,原来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过。看来一种学说或思想流传久了也有流弊,后人总是以自己的认为来解释前圣先贤,传统文化离我们竟渐行渐远。

第二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读《论语别裁》有感

最近门店组织的读书会,我们集中读了一点《论语别裁》来充实自己。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二而撰写成《论语别裁》,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述、诠释,希望自己从《论语》中学到一点道运用到我的工作、生活中。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

经历了10年的社会生涯,有时候会对社会有悲观的想法,对人生有无奈的想法,现在周围,好象始终是那些有关系的人吃得开,利益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会的宠儿,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为手头的工作而生存,有几个人可以超脱的生活,有几个人可以做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毕竟说什么生活还得继续。正因为工作的辛苦和无奈,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快乐,混日子的感觉很厉害。我们的生活,得为“利”字。在这个前提下,那论语的做人学问,仁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呢?毕竟这个不管我们饭的。我结合自己,想了一下认为其实是我们还是没有理解人生之道。

首先,不管我们怎么样一个人,其实都有一个做人之道,诚实之人,狡诈之人,其实都在修炼自己的人生的道。这个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有些高人,如南怀瑾先生,就会去把做人理论化,找到人生的修炼理论,可以更好的指导做人。而大部分人,则是根据自己的教育和周围人的影响,在无理论的实施而已。

其次,做人之道,其实并不与谋生之道不相容,它可以知道我们更好的谋生。可以认为,做人之道,是和做事的态度和方式相辅相成,只是做人之道越明确,做事就越清晰,不会出现原则的问题。

最后,做人之道,其实是给人寻找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根本。始终人生必须明白,财富和享受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疾病、穷困、死亡、失败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情况,真正人生不败的境界就是人生的修炼。一个人做人明确了,他可能事业失败,可能遇到疾病,但是他始终还是会有生存的勇气和决心,因为他可以面对。否则,则可能会由于某个原因,他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论语别裁》是一本好书,有助于理解孔子《论语》传授的做人之道,我会继续仔细的品读下去,以便更好的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古人的道理。

第三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李勇

假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回顾这个假期,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唯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读了一点《论语别裁》。但惭愧的是只读了上册,下册才刚刚开始读。宋朝的赵普,能做到半部《论语》治天下,希望自己也能像赵普那样,从《论语》中学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论语》这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书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的话。聪明的学生问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问他同样一个问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孔子说话,是因人而异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他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论语》中有“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办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样的。孔子提出了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就是“有教无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初读南怀瑾先生著作的《论语别裁》,虽然以自己现在的学识和眼光还不能完全领悟本书的真谛,但看完本书之后,使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对国学有了新的认识,对教育也有了新的认识。南怀瑾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当时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他认为,当时之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在这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和谐何从谈起!我们当今的教育是否存在以上所说的缺陷呢。学习了孔子的教育宗旨“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后,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一、文。南怀瑾先生认为应该是广义的,包括一切知识和文学。我认为“文”就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一切知识的范围太宽泛了,如果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固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同时我们也要遵循孔子说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人的智慧不是一样的,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学到叫深奥的知识。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教导方面,对他们就不要做过高的要求,不妨做低一点的要求。我认为只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管是什么资质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会取得成就的。另外,“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认为教育是诱导的,特别是当前学生叛逆心理特别强的特点,如果处理不好,一点反感慢慢积累,到最后会对一切事物都有了反抗性的习惯。就很难达到我们想达

到的效果。

二、行。南怀瑾先生认为狭义的讲是行为、品德,广义的讲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我们要教育学生的行为品德,首先要正己。“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说:使民如此,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庄严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尊敬你。注意,这庄严的态度,不是见到学生就做出一副嘴脸,一副庄严宝相,显示自己的威严;而是对待学生应该从心底里对他们表示尊重,而不把他们当作可以任意支配的实验品。以爱自己的儿女或弟妹一样爱护学生,学生自然会心存感激,把老师的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对学生的爱,就是严格要求他们去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而不是放任,名之曰“培养个性”。表扬好的学生,教育一时跟不上的差学生,使学生知道明确的目标和差距,学生就都会努力学习了。这里的“劝”是勉励、使努力的意思。教育出好的学生是教师一生的成果也就是“行”,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的行为和品德,用我们的一言一行示范给学生,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行为和品德。

三、忠。南怀瑾先生认为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者谓之忠。是指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应了的话就贯彻到底、永远不渝的诚心。从对学生的教育方面讲我认为忠指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是曾子做学问很简单,每天用三件事情考察自

己。一是答应别人的事情办了吗。二是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三是老师教我如何做人做事实践了没有。教育学生学习应该采取“三省吾身”的办法,增强他们的修养,养成对一事一物尽心尽力而为的习惯。这种好的习惯将受益一生。

四、信。南怀瑾先生认为就是信义。我认为是指诚信,是人的修养,是人格的造就。“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我们岂有不教好学生“信”的理由。

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孔子说“修己以敬”。孔子的学生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这个学生又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就是说教育并不是让你去打坐念经,“修己”是让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社会目标,就是“安人”。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这个教育观念是新的。教育并不是为自己,为的是一个社会目标。所以《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基础,而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社会的目标。所以孔子时代的这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就是将教育个人与社会连贯起来。教育的目标不是为自己自私自利,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安人、安百姓”,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这个使命,就感觉到“仁”------受教育的人。人本来有人的尊严,到了做到自己感觉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使命时,就格外感觉到一种责任。所以《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说,必要时,宁可杀身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就是《论语》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说受教育的人要有大气魄,要有毅力,因为“任重而道远”。“任”就是担子,把“仁”拿来做担子,担子自然就很重。孟子说:“自任以天下之重”,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以整个人类作为我们的担子,就是2500年来一个了不得的传统。后来宋朝的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修己以安人”而感觉到“任重而道远”的缘故。明朝的顾亭林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这个道理。

《论语》是一本由只言片语构成的伟大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论语》的深邃,是即便南怀谨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也要穷数十年的精力才能入其堂奥的巨制。我作为一个后学晚辈,只希望随着人生经验、阅历的增加,对《论语》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对于我的教学和生活不断带来更大的帮助。

第四篇:《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中的企业管理道理

——读《论语别裁》有感 经济093 宫晴晴 091940

看过《论语》没有?坦白回答,除了初中、高中时课本上要背诵的那几小段,我以前从没有认真系统的读过这本书。看到这本厚厚的《论语别裁》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不够还好作者的解释很明白,让我能从《论语》深奥博大的儒学文化中收获不少东西。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一下子涌入中国,不可否认,企业家们从国外的经营理念中获益不少。可是在盲目的吸收西方文化时我们却忽略了古老的中国文化,其实它从不落后甚至还会超越西方文化。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中蕴含着多少管理哲学,下面就谈谈我从论语中学到的企业管理的道理。

一、企业管理的学问也是要学从经验来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论语《学而》中的第一句。学这句话中我们不仅可以明白人生的道理同样也可找到企业管理道理。作者认为这是说要我们随时随地的学习,而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不是你读了厚厚的关于管理的书籍,你就能够妥善的管理企业,我们不能做赵括,纸上谈兵。没有经验只会一败涂地。要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同时要说明,没有那一个企业会一帆风顺,其实从失败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化为自己今后在企业管理的经验,积少成多。经验多了,自然会经得起风雨。

二、企业管理者要懂得取长补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认为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要想到到达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的成就;看到不贤坏的人,最好当作自己的借镜,借以自我反省。也可以从一个普通人身上学习他的优点,反省他的缺点。其实,企业管理也要取长补短的,不管是从成功企业管理中汲取他们的长处,还要从失败的企业中寻找教训,借以自警。不要生搬硬套,每一个管理模式中都会有局限性,应该去之糟粕,取其精华。

三、企业管理要讲究人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就话是对当时的国家管理者所说的,其实也可以用来提醒企业管理者的。“敬事而信”就是要对一件事认认真真的做,让下面的人信服;“节用而爱人”是对经济要节省,不是为

自己,而是为员工。试想剪掉那些毫无意义的文山会海的支出,而用来抚恤员工,效果当然不一样;最后是“使民以时”也就是要理解员工,体恤员工。这一点富士康可能是没有做好,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这样一个优秀先进的企业,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是偏偏有人接二连

三、前赴后继的不惜生命代价的“纵然一跳”。究其原因,难道说是企业“包身工”式的劳动与生活,“拿摩温”式的管理方式所致?还是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致使这些员工与机器捆绑在一起,进而也变成了机器?或许是这些人根本看不到通向城市安居生活的可能性时,打工的意义轰然坍塌,前进之路被堵死,后退之路已关闭,他们进退维谷?还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里扭曲”等等。总之,他没能达到人和,为能让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也就无法为企业尽心尽力的工作。

四、企业无信不立。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人无信不立,而对于企业来说“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所说的“信”不光是要对企业的顾客要诚信,也包括对企业的雇员要诚信。对顾客要保证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信誉,这点的反面例子很多,就拿三鹿来说,弄虚作假,最后注定会垮台的。而对员工来说,处理事情,管理者要多想想,骤然下决定,以致随时改变,使部下无所适从,这就是管理者言而无信了,员工自然会反感。论语中还有一句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我想也可以化为管理者使员工以信,员工事企业以忠吗。

五、企业要知人善任。

子曰:无求备于一人。

书中对孔子的弟子都有介绍,而孔子个人对弟子的性格、学识、修养都很了解。子路,性格鲁莽,刚直,冲动,是天生的武将; 颜回,也就是颜渊,大家都知道,“好学”。所以可以做学问家。冉有,孔子说“可使为宰”,是个很好的内政官。子贡,白手起家,头脑精明,而且能说会道,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公西华,孔子说“可使与宾客言”,其口才了得,是个外交官的料。对于企业来说也应该知人善任的。因才施用,用其所长。让员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的服务企业。

好了,其实《论语》中,蕴含的管理思想太多了,我只不过讲的都是些皮毛,只是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无暇去研究它,利用它。我们是华夏儿女,就应该充分的运用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知识的,用它来创造中国特色的管理系统。

第五篇:《论语别裁》的读后感

读《论语别裁》的心得感悟

说到《论语》,没有人不熟悉,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对论语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于我们所学的课本,对意思的理解也基本来自于书本的注解和老师的分析。如果不是对它特别有研究,大抵是没多少人去看的。毕竟古文虽说文字的功能比白话文更强大,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总感觉和现代有些脱节。当我看到《论语别裁》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由袁腾飞老师著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本人学习历史时不是很认真,历史上的大事件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真是掌握不好,但我又很喜欢看历史,所以当我读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关于明朝部分时,我对袁老师佩服之极!那种历史问题现在化,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我觉得能把历史讲解到这个份上,真是大师!当然,南怀瑾先生通过《论语别裁》,给我们还原论语的现代版,同样是让人钦佩之至!深觉南先生学问的博大精深,在著述中,他广征搏引,谈笑自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传统深奥的经典,或引诗句,或讲典故,或解学术,循循道来,不管是朴素道理还是人生哲理,都能让读者有所感悟。

翻开《论语别裁》,在前言里,我就看到了一位谦虚的南怀瑾先生。他写道“本书定名‘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愚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其实南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任何人都不应该说我是最好的,因为是别裁,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拿条条框框来界定,要挑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张中行老先生的一番言论,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别裁”。我欣赏南先生谦虚、低调的性格,那是对我做人的一种启发。

当我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中领悟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在解释这段话的时候,南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 “可求”与“不可求”是针对人生道德方面讲的,如富贵符合道德规范,符合“道”,即使是很苦的事情,也愿意做。如果富贵靠不择手段去求得来,这个富就很没有道理,很难接受。认为是不可以做的,富贵与我们是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走自己的路,干我们喜欢事情吧,宁可保持那份物质上的清贫。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

从《论语》中处处能够明显感觉到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对我也是很大的启发: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有深浅以及侧重不同的解释,很讲究针对性,从中也能够感受到那时候人的生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为人处事虽有原则,但也要因人而异的,连孔子这么一个如此有坚持和自己理想的人都懂得处处变通。想想自己,有时候太过较真实在没有必要,何况从道家的角度,更要懂得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自己去深入理解和消化的,通过阅读《论语别裁》,学习《论语》的精髓,让我明白,很多感悟不单停留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论语》中给我们阐述的学问的真谛,孔子关于教学的见解,这些都应该贯彻到做人做事之中,贯彻到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当代合格的教师。

下载《论语别裁》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别裁》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别裁读后感(推荐阅读)

    行走在乱世间的教书人 ---读《论语别裁》读《论语》是延续很久的一个过程,读过原文,读过数本不同时代关于论语的注释,也看过台湾徐醒民老先生的讲解视频,印象不深。原因有几个:......

    《论语别裁》读后感[推荐阅读]

    《论语别裁》-读后感 这几天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老师的《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

    论语别裁读后感(共5则)

    论语别裁读后感 5120309127吴威辰 最近在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现在的心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觉得在以前,我看问题的角度都是被固化......

    《论语别裁》读后感:生活启示录

    生活启示录——《论语别裁》读后感曹晶晶当年在什么目的,什么情形下买的这本《论语别裁》,我已经全无记忆。只是扉页上记录是在2011年12月19日买的,却是在2017年才读完它的。每......

    论语别裁有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读后感 ——不让权威禁锢自己的思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一书是由南怀瑾先生的讲课记录整理所得,南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对论语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虽有别于正宗儒者,但......

    再读《论语别裁》[最终版]

    再读《论语别裁》 从来到这所小学那天起,我就和大家一起捧起了南怀谨老先生的《论语别裁》这本书。初读时,对里边的很多东西,都是一知半解,只求数量,不注意琢磨思考。现在再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