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漂泊的灵魂》读后感
《漂泊的灵魂》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漂泊的灵魂》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美的事物总是在伴随着满足。”每一个“漂泊的灵魂”都应该拥有这份诗意。
克努尔普,这个可爱的流浪汉。他的一生都在流浪,于城镇乡间、他人居所,享受着别人的喜欢、爱慕和馈赠,带给别人欢乐和对自由的思考。他无所事事的一生,自由快乐,不被任何琐事所束缚,不被他人的灵魂所干扰。因为他明白“每个人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灵魂。那是不能同别的灵魂交杂混合的。两个人可以一起行动,互相交谈,处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灵魂却像花朵一般植根在不同的地方。任何灵魂都不能到别的灵魂那里去。”人们总是劝他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天赋安定下来,做个教师或者牧师,有份稳定的工作,娶一个勤劳的老婆,过一份健康的日子,但是他选择流浪,在流浪中亲近着自然,感受着美丽,享受着自由的同时,也再默默的享受着孤独。他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永远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
可爱的流浪汉,本可以获得更佳身份和富足生活的他,却选择了这条流浪的道路,年轻时风光无比,动听的歌喉,绅士般的气质于修养分分钟让人为之倾倒,但最后却选择了终身流浪。就是这样一个狂放不羁的人,病危时最挂念的地方居然是故乡,长久以来的流浪生活仿佛变得无足轻重,相反的,充满神秘的故乡,则增添了一层特别的魅力,所以即便深受着肺病的折磨,他还是毅然放弃了医生的治疗,拖着沉重的病躯,走在故乡的路上,故乡的小镇早已变换了模样,漫步在回忆里,深切地怀念着十四岁时爱恋的那个女人,她改变了他的一生,为了爱情他放弃了良好的教育,却得知被女友玩弄感情,最终流浪他乡。在故乡漫无目的地徘徊,他心力交瘁,开始怀疑这一生是不是走错了。在一场暴风雪中,严重怀疑流浪意义的克努尔普,迎接了神,叹息着14岁时他就已经死了,本可以在年轻时多学点东西,成为一个正经的人,但他竟然错过了。
当克努尔普在生命的尽头时,他自己也质问了,“在错误的一生的纷乱中愈陷愈深,他找不到任何意义和一丝安慰。”
黑塞在最后借着神的名,给这个“漂泊的灵魂”安慰。
神说,“我要的只是原来的你,你用我的.名去漂泊,把一些对自由的向往和情绪带给那些安定的人”。这也安慰了我。克努尔普的流浪是洒脱的,自由的,也是孤独的。而我们大多数人经历着与克努尔普一样的孤独,却没有勇气有他一半的洒脱。一生漂泊,到底是对自由的追寻,还是一事无成?看到神的时候,克努尔普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我想,是痛苦的。即使神告诉他是幸福的,是为了给芸芸众生带去对只有的一点思念之情,但他还是痛苦的。儿时对人的不信任,使其一生蒙上了悲剧的色彩。就像无脚鸟,看似自由,实则孤独,痛苦。
第二篇:《第七天》读后感:灵魂的漂泊纪(范文)
《第七天》读后感:灵魂的漂泊纪
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定位,我看得十分清楚,不过是个仍追捧郭敬明,辛夷坞等青春文学领军人物,时常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文艺小青年罢了。我涉猎的图书实在算不上广泛,至于很多真正的文学大家的,倒是一篇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过。
因为上述种种,我总算下了个决心,不管读时有多么枯燥乏味,死板深奥,都要耐着性子攻克一本大家之作。我选择的这第一个突破口便是号称“七年磨一剑”的《第七天》,它出自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余华。也许这个介绍未免太假大空,那么我也可以抛出一个重磅炸弹,他可被外界公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虽然孤陋寡闻的我一直未曾听闻,可现在终于知晓。
在书店里被这本书打动,出于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听起来可能有些幼稚可笑,然而事实的确如此。封面上有一颗特殊的水滴,它就像是泥人张手下那龙飞凤舞的泥塑一般逼真,是一个人的大体轮廓,它呆坐在青黑色的石阶上,也许不可以用“呆”来形容,因为它没有五官,并看不出神态,但无端给人一种寂寥空灵之感,却又让人感觉这颗水珠转瞬即逝,有种无法扭转的悲哀。周围的一切都是模糊的,像是晨雾中那灰洞洞的世界,有人影忽隐忽现,指引人进入余华那荒谬,绝望的黑色幽默的世界。
事实证明,阅读一本大师之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熬。这本书就好比是一个灵魂的漂泊纪,引用余华本人的话,这叫“借尸还魂”。七天的日子,是杨飞对这个世界的最后记忆,更是一出荒谬绝伦的戏剧,使得我们对这个世界更多了一点看破红尘的失望。的确,我们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心中一半明媚,一半哀伤,却要装出怀揣着对生活无尽美好热情的样子,作为新世纪的青年,继续斗志昂扬走在未来的阳光大道上。
我对这本书感触最深,思考最多的地方与别人依旧不同,是在最后几天杨飞到达的那个名为“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恐怖得堪比人间地狱吗?初读我也有些震悚,最后却发现它是如此名不副实,这是一个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的地方,人人死而平等,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我们脑海中所能幻想出来的最美好的境界,这里全都占尽了,至于我们想不到的,那里也是一应俱全。可是,不要忘了,除了死亡,你再没有一条通往它的道路。不知道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我们的悲哀呢?人世间,总算是没有一个如此好的境界!说来也可笑,倘若桃花源真实的存在于人世,那么现在的它岂不是成了土豪们的私家花园,即使竖立上“穷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冠冕堂皇的告示牌也不值得诧异了。说不定,它会成为领导们闲暇之余的度假山庄?可是我敢肯定,如果要舍弃前生的所有享受与荣华,义不容辞地投入那“死无葬身之地”,恐怕他们也会吓得屁滚尿流,离那地方敬而远之。要做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没有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
“死无葬身之地”是这本苦难巨著中难得的欢乐色彩,其实它身处的大背景仍然是层出不穷的小人物的悲剧故事。鼠妹因为男友的欺骗而跳楼,她的男友又为了给她买一个墓地而去非法组织卖肾,导致最后自己因为身体的原因死亡;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被强拆致死的郑氏夫妇等等。当然这其中也有令我久久不能释怀的,这也是前段时间闹得轰轰烈烈的事儿了。一群生下孩子却没有钱支付后期费用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被医院偷偷地扔进了小河沟里,当事情被李月珍发现,被报纸杂志披露出之后,医院竟然还敢明目张胆地将这些无辜的小生命称作应该被处理掉的“医疗垃圾”!也许真的,他们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良知,他们那空洞的躯壳背后,只有一副狰狞的吃人面孔!
这是一本叹而观止的书,里面有太多的悲哀太多的无可奈何,因为它实在被浓缩了太多的观点,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一次性让我们全部接受实在太困难,所以它被许多网民称之为新闻大杂烩也情有可原。
只是,我们在何时才可以真正将这些意义全部读懂呢?
第三篇:想到漂泊读后感
论文学的价值
——读《想到漂泊》(艾芜 著)有感
《想到漂泊》是艾芜先生所著的一本散文集,主要讲述一个苦闷的知识分子形象,流浪在西南边地的所见所闻所感。他在书中写到,“穷困的漂泊,比富裕的旅行,就更令人感到兴味而且特别神往些。单着需要有着长期苦闷心情的人,才能领略这种意味的——倘若他并没有实际漂泊过的话。”看到序言中的这句话的时候,正好从凤凰古城旅游回来,产生共鸣的我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因为对文学类书籍的偏好,读过的书中大部分都是此类书籍,在读《想到漂泊》的过程中,突然产生了以此书为例来思考文学类书籍价值的想法。
结合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我认为文学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点:
首先,以当时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为后代人研究前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生活的辛酸赋予了艾芜一颗赤子之心,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写作素材。他所描述的时期在上世纪30年代,读《想到漂泊》的过程中,还对那个时期西南边地人民的生活环境、政治状况进行了一些了解。现代学者通过对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历史时期的情况。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学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
其次,文学作品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想到漂泊》中描绘的异域的风光,未曾经历过的时代,不曾了解过的民俗风情使人兴趣盎然。作者通过写作将自己的经历传播给更多的人,读者通过阅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风景和经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或遇到的。但是,通过阅读,通过对文字在读者大脑中的印象,更多的人接收到了某种文化的传播。为《想到漂泊》作序的余秋雨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其实更具有这方面的影响。文化功能令文学产生独特魅力,而文学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众多读者,从而将文化的内容更广泛的传播。
最后,文学作品的主流思想是在向读者传递真、善、美。流浪的艾芜虽然是一个苦闷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肯定的。他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他看得到西南边地普通人民的淳朴,他对漂泊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通过对他的文字的阅读,我不仅产生了对西南边地的向往,甚至对流浪的向往,还对上世
纪30年代边地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一些了解,以及对艰辛的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意。书籍是思想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一个时期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大凡流传久远的书籍,其共性必包括传达人性的真、善、美或者呼吁人性的真、善、美。毕竟这样的文学才有流传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篇:少年漂泊者读后感
《少年漂泊者》读后感
在看《少年漂泊者》之前特意找来蒋光慈的传记认真地读过,让我对这位革命作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理解他的作品也有一些帮助。蒋光慈从小就满怀“侠义”之心,好打抱不平,对社会的黑暗深恶痛绝。从他的《少年漂泊者》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整部作品就像是一部血泪史,满满的都是无尽的黑暗与悲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时那个极度扭曲的人间炼狱的强烈控诉。
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中较多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比如对乱坟中的平等自由的议论,以及那些学生运动,有些就是作者曾经亲身参与过的,所以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作家真实情感的流露。但也正因如此,文章过多地掺入作者本身的观点与议论。通观全文,关于漂泊者自身的悲惨经历的叙述中,描写、记叙的比重比较小,更多的是“我”对于这黑暗和悲哀不停绝望悲观的呐喊与咒骂。这样一来文章的感染力定会受到影响,作者并不打算通过对这些黑暗事实的细致描写与再现来唤起读者的共鸣与愤慨,而是用自己的强烈的呐喊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社会太黑暗不公太丑恶可怕了,漂泊者的命运太悲惨了!然而这样一来虽然结论深深烙在读者脑海里心灵上,但并没唤起最深刻的共鸣与怜悯。我认为如果能更深地从内心打动读者,其引起的震撼一定会更强烈。
另外,文中塑造的“漂泊者”形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还仅仅是个“漂泊者”,远没达到“反叛者”的高度。当父母惨遭毒手时,他也只能是在脑海中幻想一幅为父母报仇雪恨的场景,而现实中却无能为力,只能束手无策忍气吞声。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他真的像武侠小说中的孝子似的孤身犯险去复仇,但与蒋光慈小时候的叛逆行为相比的确是软弱了些。蒋小时候会因痛恨地主残酷剥削农户而集结同学将其轿子砸烂,会因觉得教育局长没有礼貌轻视自己而捏泥人砸泥巴羞辱他…而文中的漂泊者更多的是哭泣而不是反叛。也许你会说,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他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哪有那么大的能耐去和整个社会反抗?对此我并不否
认,我只是觉得每当遭遇不公与压迫时,我们的这位漂泊者并未真正有反抗的念头,更多的时候他只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比如玉梅为了自己卧病在床,并准备以死来守卫自己的爱情时,他所能做的只是一夜的哭泣,然后第二天向主人做无希望的哀求。及至主人因此辞退打发他走时,他也毫无他言,只是在城中隐蔽着打听爱人的消息。而这打听的目的只有两个,“倘若她的病好了,则我可以放心离开H城;倘若她真有不幸,则我也可以到她的墓地痛哭一番,以报答她生前爱我的情意。”对于自己心爱的人,他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没想过或者是没勇气起来和这黑暗做战斗。也许蒋光慈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揭露抨击当时社会的阴暗丑陋,以唤醒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意识,但结果却没有指出条如何反抗如何斗争的“明路”,当汪中终于走上革命反抗的道路时,却又英勇牺牲了。
第五篇:漂泊者们读后感
漂泊者是否都如垂死者拼命抓牢救命稻草一般顾念着早已离去远逝的精神故乡?漂泊者又如何确信自己的旅程不再是新生的行脚而重返故乡会不让自己陷入更深刻的失望乃至绝望?漂泊,是出于无奈的选择还是意志坚强凭着信心开始的?希望不是因为有可料定和可见得着的目标才出现的,希望是在前程一片虚无中才迸射出的心地之光,于无所希望的希望中行路,才真得救。
中国的老人大都沉浸在用旧袋装新酒的双重麻醉和快慰中不愿睁眼,结果酒与袋都得不着,他们老了,死了,就是一堆供人凭吊、抒情的朽骨,他们永远也无法体验《老人与海》中那个生命如基督般始终竖起、坚忍、炽烈、无法击败的老人的魂灵,他的信念带着他伸开双臂拥抱一切困境,慢慢走向新的精神彼岸,他死时,是一种救赎式的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