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学后”读后有感
“放学后”读后有感精选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放学后”读后有感精选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学后》是东野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开启了他写作生涯的新篇章。和东野的其他作品相比,放学后在故事情节、表达主题和写作手法上都相对有点生涩。
在阅读这本作品前,特地去了解了下导读内容,“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金钱、爱情、友情更珍贵的东西存在。”,脑海中下意识地去想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更珍贵的东西。但是,沉思良久,始终找不到说服自己的答案。带着这一疑问完成了作品的阅读,体会到东野认为的更值得珍惜的东西。
东野在这部作品中构思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由一串串凶杀案组成,在主人公的调查下,终于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主人公的学生们为了维护各自内心的和平,设计了如此缜密的连环凶杀案。当听到学生平淡地叙述整个凶杀案的起因,设计过程及善后处理时,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高中生在阅读了相关悬疑推理书籍后设计出的凶杀案,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此之强却因缺少教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而走上错误道路。
其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发生这些凶杀案的起因,学生的心理扭曲。
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大多数国家中都存在,不仅仅是中国和日本。过去的中国式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现在,虽然国家已开始紧抓学生素质教育,但实施效果有点差强人意。青少年跳楼轻生案例,校园暴力等不良事件频发,针对这些问题,除了教育局,学校,教师外,家长同样有着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在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青少年成长时期,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应积极引导,保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二篇:《放学后》读后感
《放学后》读后感
《放学后》读后感1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已经感觉到真正的杀意已经一点点埋下伏笔,这是一条暗线,最后杀意兑现了;另一条明线是为了杀死另外两位老师而故意制造的假象。明暗交替,这就是东野先生作品的巧妙之处,读完深感钦佩。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主人公对父亲责任的逃避、强迫妻子流产,对妻子造成了伤害,恨意洒下了种子;对妻子缺少更多的关心,疏于交流,让恨意渐渐滋长;妻子工作后的外遇,就是恨意的果实。外遇可能是出于裕美子的报复,最终恨意变为杀意。对于前岛老师来说,他可能没做错什么大事,日本社会就是这样,男外女内,男人对家庭关注很少,都交给女人打理,只需要把钱一部分交给女人,剩下的很少管。结了婚还让夫人出去工作的很少,其实可以感觉到前岛是爱裕美子的。只是这种默默生活的.性格,让他没有把爱更多的表达出来。
抱着默默生活态度的前岛老师没有太多热情,对学生不多干涉,这竟然还能赢得很多同学的支持至少不反感。反过来说,学生们可能缺少太多的被尊重,被过多干涉。
《放学后》读后感2
侦探小说是我抹不去的爱好,《放学后》是我看的东野圭吾《神探伽利略系列》外的第一本,不得不说,两者都太棒了。
对于情节方面,总体感觉后半段相对于前半段精彩许多,尤其是结尾。虽然猜到了一个凶手,然后就是裕美子有外遇会是最后的BOSS,但是让我完全没有料想到的——帮凶主谋居然是我一直认为可以信任的惠子,这个让我感觉到相当意外。其实在快要结尾,真像浮出水面时,我一直有个期待,希望东野圭吾写的结局,真相和我想的不一样,要让我有点大吃一惊的感觉。
最后证明,作者做到了这一点。就像看悬疑电影一样,结局把你之前所有的猜想,推测全盘否定,然后再推出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真相。这种感觉有点像过生日时,朋友给你准备的一个惊喜,非常享受这种感觉。
虽然是1985年的小说,但是作为东野圭吾的`成名作,并且荣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的作品,现在看来也是比较有意味的。给我的感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恨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美丽、纯粹、真实的事件被另一个人所破坏,那么恨意就产生了。若是彼此不沟通,开导不顺利,那么恨意就会变为杀意,文中的惠美便是如此。
《放学后》读后感3
以前写书评非常标准:写某本书写了什么,想告诉我什么,我学到了什么……现在不想写那样中规中矩的书评了,毕竟我的书评一般也就自己翻翻看看了
一个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同学以为我看过就直接跟我讨论这本书,但是我真的没看过,赶紧翻开看。
书中有一个矛盾是:在村桥和竹井看到惠美ziwei后,他们无论怎么做在惠美眼里都是一样的,要么他们死,要么她死。所以,在透过门缝看到的那一瞬间,结果就决定了!
至于说一个高一女生为什么那么早熟,我不想讨论,不知性教育与性行为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并没有。书中对高中的友谊写的非常到位,明知在做一些不应该的事,甚至非常可怕,也要帮助朋友。那时候的友谊很简单,她是我朋友,我就要帮她。
说到前岛的.妻子裕美子,婚前两个人都是非常独立而且嫌麻烦的人,这点可以从他们工作时的交际看出。但是婚后,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两个人的生活,裕美子做出了改变,但是前岛并没有,观念的转换在婚姻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插句题外话:日本真的不能提离婚吗?或许只是那个阶段罢了
唉 不写了,回去睡觉了
《放学后》读后感4
《放学后》,当代日本长篇小说,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成名作。
东野圭吾(ひがしのけいご),日本推理小说家,1958年2月4日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科。1985年以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得奖作《放学后》出道。《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xx年《嫌疑人X的献身》获134届直木奖。代表作有《白夜行》《暗恋》《信》。
第一次读东野圭吾的书,这本书让自己瞬间陷于推理的世界,无法自拔。
这本书主要以一名不爱教学的数学教师为主人公,对于主人公所处的高中环境以及部分生活环境设计了巧妙的推理故事。不仅惊叹推理的跌宕起伏,而且让我更能体会高中时期学生,老师的心理活动。
这本以高中时期为背景的推理书,让我想起来今年9月份电影院看的《声之形》,对于日本的`高中生活以及学生的心理了解更充分。
总体感悟,这本书是一本清晰表达时代背景而又情节难以捉摸的推理经典。
《放学后》读后感5
在扑朔迷离的谜团中,推理也在一步步的进行着,说实话,整个案件构造其实十分简单,绝大多数读者应该都能想到最后的真相。但精彩的正是真相慢慢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当然从一开始我就怀疑惠子是不是这个案件的关键人物,但从高原阳子说到充分的不在场证明反而显得可疑的时候,我才确实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花样年华的年轻女子们,确实在意的并不是金钱,权利之类的东西,而是令我们神往的单纯,友谊,爱情等等。
惠美自认为的人设崩塌,被村桥和竹井视觉攻击的时候,惠子的出现让她仿佛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与活下去的.勇气,正是因为这种友谊,让原本能够顺顺利利毕业的女高中生犯下如此令人发指的错误。
但这种错误并不是不能让人理解的,毕竟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再怎么灰暗的人内心也有块干净的圣域,再怎么纯洁的人内心也有未知的秘密。
从裕美子神情显得不自然的时候,大概就能够推断出裕美子要么是出轨了,要么是因为孩子的原因对前村怀恨在心,但结局的设置却让人大吃一惊,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
《放学后》读后感6
小说中说到“我”的家庭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但却总让人无法忽视。在谈到“我”的妻子开始买衣服首饰打扮自己时,我就莫名其妙的觉得是她的妻子出轨了,并且想除掉他,后面又写到妻子接电话时小心谨慎的情形,就更加确信了这种想法。虽然“我”只会对裕美子索取自由、快乐和孩子,这让她觉得婚姻不幸福。但对婚姻不满,可以和丈夫开诚布公地谈谈,实在不行,也可以离婚呀,裕美子把这作为她出轨后还和奸夫合伙杀了“我”的理由,让人觉得荒唐和不可原谅。
关于两个老师被杀案却总是一团雾,理不清,看不明,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敏感的`,一些小小的事情,或者大人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容易多想。很多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看来却及其重大,足以与命相论。对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说话、做事,都要小心谨慎,因为你的行为举止都可能给她们纯洁脆弱的心灵带去致命的打击。
《放学后》读后感7
刚开学,顿感无聊就读了东野圭吾的《放学后》,虽然不算是很有文学性质的文章,但是这本书却大大的开拓了我的思维。这本书看似是娱乐性的书,实则是一本悬疑性质的小说,此书以主人公一名高中老师的视角讲述了一件有预谋的.连续杀人事件,杀人目标看似明确,实则不然。
通过这一篇小说我明白了事实不一定就是我们见到的,也不一定是我们所读预想到的,杀人犯的行为不是我们能理解到的,人心也是复杂且黑暗的。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实则暗藏真相。
在故事的背后看似纯洁的人实则内心黑暗,主人公看似是杀人犯主要目标实则只是一个引子,老婆看似忠贞爱戴主人公,在故事最后实则是伤害主人公的罪人,在故事中看似亲近纯正的人实则为杀人犯。
读完此书后我意识到,无论是什么都要带有疑问。只有不断的疑问才能得出真相。
《放学后》读后感8
本月利用十几天的时间读了东野圭吾的《放学后》这本书。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经典的推理小说。
读罢小说,深深佩服东野圭吾的`故事设计能力,从有人多次要杀主人公开始,故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谋杀案扑簌迷离,引人入胜。作者不愧是学理科的,也和故事主人公一样理性十足。我对故事主人公有一个印象,他很像个机器人,他的机器性格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剧。在家因为太理性了,精于算计而剥夺了爱人生育的机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在学校也是因为像机器人一样没有人情味而被学生利用,成为连环杀人案中的一枚被人设计的棋子。
书的结尾:“一直以来有人要我的命,其实只是被利用而已——今天我才明白这一点,却是以这种方式,并且是被自己的妻子追杀,多么讽刺!”他最终被刺倒在马路上,还在想着怎样开脱他爱人的罪责,“但我不能死,死在这里也留不下什么,只会让裕美子成为杀人犯”。主人公多么富有理性,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有算到被爱人追杀,实在是一个笑话。
《放学后》读后感9
本书讲述了校园私立清华女子高级中学的两起凶杀案,两名老师先后被杀死,然后各种推理,各种误导,各种不停地寻找凶手,最后结局出入意料。
故事设计得很精巧,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一个,到最后才揭示真相,却是完全想不到的凶手和杀人动机,两名女学生合伙杀死了两个偷窥的教师。
这本小说的主体是在学校里,而发生的事件又全都是在放学后,那些大人们认为的纯洁孩子,其实,远比大人们想象的复杂,她们很天真,可是有时候又成熟的可怕,就像书中所写:“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很难预测她们的.行动。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我从未预测到她们的行动——这一点,不管是第一年还是第五年当老师都相差无多。”
在对杀人动机的追寻中,男主或者读者不解,也许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很多成人所不屑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弥足珍贵,就像帮凶所说的“我能理解她,因为我们有拼了命也要保护的东西。”
本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细心品味。
《放学后》读后感10
女子高中的前岛老师一直遭到暗算,每次都差点丧命,怀疑有人想杀死他。利用密室杀死训导主任村桥,利用调包瓶装酒杀死另一名男老师竹井,本以为这些暗算冲着他来的,然而实际上却是为了掩人的耳目,真正的目标就是这两人。当前岛老师找出两名真凶后,不会再危险时,却被利用这一切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所用。结局很开放,大概警察也会以为有人长久以来想杀死男老师,所以最后的命案也不会怀疑到妻子身上。
像书上所说,“如果人能够因为一点的小事就对他人抱有好感,那么也能因为一点小事对他人产生憎恶。”问题少女高阳原子有想杀死教导主任的想法和行动,只是被别人抢占了先机,而杀机是因为教导主任剪短了她的头发;高阳原子却又会在前岛老师被妻子谋害时,勇敢的冲到车前面。真正的凶手的杀人动机是因为惠美的私生活被两个老师看到,不堪心里压力,自杀未遂,救她的室友惠子与她一起策划的谋杀案。
说起杀人动机,如警官所说,成人更看重财、色、欲,这些女高中生却更难判断其动机。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敏感叛逆,他们看重的是美丽、纯洁、毫无虚伪之物。
《放学后》读后感11
还剩二百多页的时候,一口气看到最后,有点心累,有点奔溃,有点不知所措,甚至还有点恶心。
凶手是惠美和惠子,尽管凶手结局没有交代,案件中的谜团一步步揭开,也够让人释怀的了。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无意中看到评论里有说凶手是谁,所以在看的的过程中,一直沉迷于作案动机和手法,甚至自己也苦苦寻找密室杀人的各种方法,但结局总是那么的出乎意外。
我感慨,作者描述凶手的`杀人动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一个把死都看的无所谓的叛逆期青少年,杀人有何畏?只不过是求一个内心的安稳。就好比一个人身上的缺点,拿放大镜去看自然是越放越大。惠美放大了自己的缺点,放大了别人眼中的她,造成自己内心的扭曲,造成两个老师的死,从而去寻得一个心安理得。
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各种伏笔,各种猜测,铺垫也很多,觉得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作用,不可小觑。让人崩溃的三个转折点,第一是知道凶手作案手法,第二是了解凶手的作案动机,第三就是“我”的妻子也要杀我,虽然是最后一章,看的也是热火朝天,引人深思。
第三篇:《放学后》读后感
东野圭吾的《放学后》阅读完了,这是一篇十分细腻的文章,文字中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一般侦探小说的冷静风格迥然不同,这也是东野小说的特点:除了推理与侦破之外,他的文章中总是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放学后》读后感。
《放学后》开篇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尔遭受不知名的偷袭之外,没有出现其他的案件痕迹,这常常令渴望尽早进入推理过程的读者有些不耐烦,然而,读完全书之后你会发现,东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案件发生后,东野通过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同时也一步一步地误导这读者。由于我自己习惯于边看书边自己进行推理,所以,对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选,我并没有落入圈套。然而,东野除了如此明显地误导读者之外,还在更深层次对我进行了误导,应当认为,这种误导是有意的,这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1、每当主人公听说刑警获得新的线索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追查,并且表现得非常紧张,这让我感到十分可疑;
2、主人公几次遭遇袭击、他与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换了化妆的内容,这些都没有第三人可以证明,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说辞,真实性令人怀疑;
3、刑警怀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据主人公的推断来锁定的,这让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纵案件的侦破进程;
4、每次刑警对证人进行侦讯过后,主人公都会主动询问侦讯内容,在他与惠子的对话中,对话内容都是围绕问题和答案进行,听起来很像是两名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除此之外,根据案情来看,主人公如果与惠子合作杀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时间,读后感《《放学后》读后感》。至于动机,东野也通过其妻子的反常表现给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凶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动机就是,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妻子与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两名死者呢?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锁抽屉的细节:主人公因为遭遇袭击,一直有给抽屉上锁的习惯,然而,当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认为完全没必要给抽屉上锁;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紧张起来,还是决定继续给抽屉上锁——这当然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对袭击的恐惧,但是由于我已经被误导,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给抽屉上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需要谋害的对象已经被杀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来。而第二次上锁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必须提到在给抽屉重新上锁之前的一个细节:刑警大谷曾经用一块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对这块白色手帕产生了特殊的感觉,紧接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给抽屉上锁……根据以上推断,我得出了所谓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为妻子红杏出墙,并且在校园内遭遇袭击,从而怀疑第一名死者与其妻子有染,遂与一直对自己有好感的惠子进行合作,进行了第一次谋杀,并且放松了警惕,连抽屉也不再上锁;第一次谋杀之后,他发现妻子的神态没有改变,说明与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进行了第二次谋杀——这次谋杀惠子也应当参与,这从第二次谋杀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测到几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谋杀之后,主人公偶然发现大谷刑警用来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与妻子有染的其实是大谷,自己的敌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紧张起来,重新将抽屉上所。在整个侦破过程中,为了误导侦查方向,主人公总是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关于密室的问题,既然主人公是与惠子同时发现的密室谋杀,并且他们又是同谋,那么完全可以认为,所谓的密室一开始就不存在,雅美关于更换锁头的推断,只不过是为了提供不在场证明的一个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样的结论,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着大谷刑警被谋杀——意外的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出现。当高阳原子证明了密室更换锁头一事的确是障眼法,并且将此事告诉了主人公时,我为她感到非常担心——因为她的目击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断,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凶手”的主人公一定会将她杀害以灭口——然而,意外又发生了,主人公虽然隐瞒了她的口供,却并没有杀害她。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当主人公在射箭场发现了那支箭的事情时,他头脑里轰然一响,我的头脑里轰然一响,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确包括惠子,但是与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学生——这从他们在案发当时的表现可以看出来。
案件就这样被侦破了。
不能不佩服东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却毫不显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动机也令人感叹,日本学生那种特殊的心态展露无遗,让人在叹息的同时也差生深思。
而关于其妻子的伏笔,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释:主人公遭遇的袭击并非谎言,这一切都是其妻子与第三者之间的合谋,而主人公在最后终于遭遇了终极伏击,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个惊心动魄的感叹号。
《放学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现场证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环节,用来构筑密室的木棒实际上只是伪装,真正构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现场证明这个环节,关于锁头交换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并且这种说法并不是凶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过辗转再辗转,几乎让人毫不怀疑地揭示出来,这点很令人欣赏。
总的来说,《放学后》是一部逻辑严密、文笔细腻的小说,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细心品味。
第四篇:作文 放学后
热闹的校门口
没等下午放学,校门口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家长。丁零零!清脆的放学铃声响起来了,同学们一个个蜂拥而出,潮水般向校门口奔去,进的进,出的出,热闹非凡。
来接学生的家长真多,有和蔼可亲的老人,有年轻的爸爸妈妈。他们神色不一,有的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左顾右盼,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孩子;有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嘴里叨念着:“唉,怎么还不出来?”有的坐在电瓶车上,耐心地等待着;有的等不及了,就拿出“入校卡”,进入学校找孩子;还有的三五成群,谈天说地。
孩子们出来了,有的大踏步地跑到家长身边,说:“爸爸妈妈,我放学了!”有的拉起爸爸的手,高高兴兴地往家走去;有的三步并作两步,扑到妈妈的怀里撒着娇;有的焦急地等待着家长;还有的和同学们一起去坐公交车。
放眼望去,校门口的车真多呀!有汽车、公交车,有电瓶车、自行车。这个时候,非常容易堵车。你看,那边的汽车叫道:“嘟!嘟!嘟!”自行车喊道:“零!零!零!”各式各样的喇叭声组成了一首美妙的歌曲。这首曲子并不单调,因为旁边还有人在伴唱呢!“让开!让开!靠这边。”只有交警来了,校门口才变得有了秩序。
这个时候也是校门口的小摊最忙碌的时候。孩子们都跑向摊点,买油炸食品、饮料、面包、麻辣烫……每个小摊前都挤满了人。
一直到下午5点多,校门口还是有许多孩子和家长。放学时的校门口真热闹哇!
放学路上
叮铃铃,下课铃打响了,我背起书包,与小芳一起走在放学的路上,互相诉说今天在学校发生了哪些趣事。
这时,迎面走了一个大约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只见他衣衫褴褛,手中拿着一个破罐子,那罐子里全是毛票,让人见了都心酸。“行行好吧,小姑娘。”那个人嘴里念叨着。我叹了口气,把身上仅有的五角钱塞给了他。刚要递到他手里,小芳拽了拽我的衣袖,我暂时把钱收了回来,她对我说:“红红,你不要同情这些人,现在这世道,没准他们都是骗子!”我听了,不以为然,朝她摇摇头,还是把钱给了那个人,只见那人面无表情地接过了钱,转身就走了。
小芳见他走远,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不相信我啊!”“你看那个人那么可怜,穿得那么烂,怎么可能是骗子!” “他不穿烂点儿,你能给他钱吗,你看他身强力壮的,怎么就不能是骗子?”听了小芳的话后,我有些质疑了,是啊,没准她真说对了呢!一向认真的她说:“走!我带你去跟着那个人,看看会是什么结果。”我和她一路小跑,追上了那个人,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我们一直远远地跟着那个人,只见他坐在路旁,好像在等着什么,不一会儿,来了一辆面包车,停在他身旁,那个人跳上车,车里的人问道:“你今天收获怎么样?” ……
我惊呆了,没想到那个人真的是骗子。唉!这些人为什么要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呢,难道为了钱连尊严都不要了吗?靠自己的双手付出一些劳动来挣钱,真得有那么难吗?
第五篇:放学后读后感
《放学后》 读书心得 故事发生在一所女子高中学校,因有两名男教师接连被杀而展开一系列侦查活动。作品中的主人公前岛老师为了生存在女子高中教书,但他本人对教书无一点兴趣,私下被学生称作“机器”,但由于前岛三次在放学后浅遭人暗算,内心十分紧张。前岛是射箭社的指导老师,在一次放学后的社团活动结束时,与射箭设社长惠子同学一同前往更衣室时,发现在男更衣室中毒身亡的村桥老师,警方随即展开一系列调查,因为一直遭到暗算,所以前岛老师对此案也十分挂心,并了解到该校麻生老师与村桥老师关系密切,但案子总是并无大的进展。然而不久后的学校运动会上,原本扮演乞丐的竹井老师提出要与前岛老师更换角色扮演小丑,却不料被小丑的道具酒瓶中的毒水毒死。而这毒刚好与村桥老师所中之毒一样,这是巧合还是?警方知情后,认为凶手真正的目标可能应前岛,前岛将其事告知妻子,没过几天却被一辆日产轿车撞杀,幸好得到学生高原阳子的救助,同时从高原口中听到案件的真正隐情。前岛经过自己的分析与取证,终于找出了凶手,解开了谜团。
人会在什么时候恨从心起?
日本的推理小说尤其东野圭吾的推理,更多地掺杂进了有关人性的荒凉和青春的疼痛。这部处女作则是一部标准的本格推理——略微古典式的密室杀人占掉整部小说的彩头,又不乏秘密被狠狠侵犯时萌生出难以想象的恨意,以及最后理所应当地出乎意料的震撼式结局。学生对老师的暗恋,明显的或是隐喻的,老师们隐蔽的同居关系,夫妻间平淡乏味的生活,看似与案件的发生没有多大关系。我并不认为东野的这些描写没有必要,相反,东野正在通过尽可能多的描述来展示当时真实的校园生活,让案件的发生更加可信。表面平静祥和的校园,下面却是暗潮汹涌。我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心态很平和,没有急躁地去寻找答案。这可能是因为校园的环境相对恬静,不似光怪陆离的大社会浮华喧嚣。因而也带动着我静静地随着主人公上学下学。
小说的第一章初次读来不算出彩,我甚至企图用没什么回路的大脑认为这是一部年轻教师躲避凶手追杀的故事。然而当再次翻看时,才发现得了第一章的微妙,它完美地领导着这部小说的伏线,而结尾正是狠狠揪出这条线,给读者带来无限的快感。同时,对惠子冷静的性格描写和对家庭的不和谐的描写也紧牵着两条线,让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案件结尾和年轻教师的人生结尾都合情合理。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至于推理方面,可以说一条伏线藏得很深,但仍旧能从文中寻出答案。其实在案件结尾时,仅剩的没有解决的遭遇红色摩托车袭击的事件只是被惠子一句“可能是惠美说要再做一次袭击”带过,教师夺走妻子的孩子和生活令妻子生恨,以及妻子反常的妥协,结局就已经呼之欲出——教师妻子的外遇对象刺伤教师,与妻子逃之夭夭,留下丈夫在柏油路上挣扎求生。明线的精彩则是密室和毒杀。营造密室的手法关键是一支箭,这也正是与射箭社这个背景紧密相连的设定,对这一用具能够熟练使用的人物作为最终的凶手更是不会令人觉得突兀。使用双重解答的确让人有畅快淋漓的感觉,而每一种解答都写出了自己的新意,发生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又让人觉得很可信。
更加细腻和悲剧的则是情感与人性的描写,具体来说是这一系列杀人事件和袭击的动机。当内心深处最深的秘密被无情地撕破,而这个秘密又是如同暗室内的胶片一样丝毫无法曝光于阳光之下的。如同一片新叶,在名为生长的动作下溃烂。当这个秘密在一次无意的窥探后被光明正大地玩弄于股掌之上,恨意开始随之萌发,肆意蔓延,给了一个弱不禁风的女生超越年龄和性格的冷漠杀意。正如文中的杉田所说:“我也问过惠美害不害怕,她说,只
要闭上眼睛,回想这16年来开心的事情,然后再想想那次集训时发生的事,很奇怪,心里会涌上一股冷静的杀意。我能理解她,因为我们也有拼了命想保护的东西。”每一个杀人事件都会有它对应的动机,而将这一动机润物细无声地安排在文中,读来令人可悲,则是东野大叔的高明之处。撇开时代与社会不谈——一部本格推理原就是远离这些杂物的——这样一个悲悯的动机,随着一个花季女孩粉碎的青春和作恶者终结的生命,被彻底地埋葬,才是这本书最本质的BAD ENDING。
“看来,这次放学后的休息时间会很长了。我心里这么想着。”
如同所有无良的作家一样,留给我们一个无限的遐想,就在“我”的生死未卜中,大幕轰然落下,心的角落里,却突兀地滋生出一阵轻淡的感伤。
上有本书没有什么趣味的故事梗概,还是希望能够在放学后,仔细品读这一本《放学后》吧。喜欢东野先生的推理,说到下一步的计划,我认为可以试着读读《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时生》《超杀人事件》吧,都是东野先生的作品,而且是日本推理中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