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寅初读后感
读马寅初《北大之精神》有感 1927年12月19日,在杭州北大同学会举行的纪念校庆二十九周年集会上,刚刚脱离北大的经济系教授马寅初(1882-1982)发表演讲,题为《北大之精神》。
马寅初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为我们所熟知。1951年5月,马寅初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57年7月,马老提出用普遍宣传避孕节育的方式来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需要勇气的。我一直认为,马老的实事求是、敢说真话,除了自身的性情使然,与北大这片沃土是分不开的。纵观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有人说,北大精神就是五四精神,而对于北大精神、北大传统的概括历来五花八门,其中马先生的说法最为别致。不但“精神”,而且“主义”,在外人看来,或许有“大北大”的嫌疑。可将为了国家与社会,“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作为“北大之精神”,我以为还是抓住了根本。身为北大的首任教务长,马寅初五十年代方正式出任校长,时间长达十年。五十年代的大学校长与三十年代的大学校长,其所处环境及责任、权利等均有很大差别。即便如此,你仍能感觉到马校长不时露出的棱角。发表《新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上述“北大之精神”若合符节。
马老提到的北大之精神,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变革。北大大概是中国最敢于变革与创新的学府了,这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和强大之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可谓举世闻
名,可谈到创新精神,尤其到了近代以后,却不得不承认与西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认为,北大称得上是中国创新与变革的地标,尽管在历史上几经波折,但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声誉,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虽然没有机会亲身融入到北大的怀抱,北大之于我,也并非高山仰止,但在我内心中,仍然对北大怀有敬意。遥想1919,北大,作为民主与科学的阵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航母,孕育着民主的理想,播撒着科学的火种。北大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投身革命,潜心钻研,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中国革命的跌宕岁月,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奉献着自己的心血和力量。他们的身上,不但有从北大得来的学识,更发扬着北大学子的精神。马老这样说北大精神是故以北大之精神,牺牲于社会,对于全国,或以范围过大,尚须相当时日,若仅浙江一省,则改造之目的,诚可立而待也。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举凡战胜环境,改造人心,驱除此等奄奄待毙不负责任之习俗,诸君当与寅初共勉之!对于马老来说,北大精神,就是牺牲精神,为真理而牺牲,为民族而牺牲,为公民意识的觉醒而牺牲。秉承着这个信条,马老的一生说真话、办真事,无愧于北大之精神,无愧于灵魂之信条。
不可否认,马老口中的北大之精神,也恰是马老所信仰的人生信条。北大之精神,折射成为马老之精神。即使遭受大批判,马老仍然坚持真理,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荣辱,而是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兴衰,为了唤醒国家,自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马老奔走呼号,换来 的却是批判与迫害。马老为学为师,实事求是,亲力亲为,他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获得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数据。不可否认,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马寅初先生都堪称典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马寅初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烈一生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先生的道德文章,必传之千秋万代。篇二:参观马寅初纪念馆有感
参观马寅初纪念馆有感
来到杭州念书两年了,每次走在庆春路上都会看到穿着长衫的马寅初先生的塑像,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马寅初先生是位名人,计划生育,新人口论的创始人,但也因此曾被批判了二十年。至于先生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均不甚了解。带着这样的疑惑,上周末和同学一起走进了纪念馆。众所周知,马寅初纪念馆是马寅初的旧居,1936年至1937年夏,马寅初先生曾在这里居住,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1949年8月至1951年5月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也曾在此居住,先生的部分经济学论著和演讲稿在这里撰写。远远望去,纪念馆相当别致,它是一座三层中西式砖木结构花园别墅,三楼阳台墙上镌刻着“竹屋”两字,也称“竹屋”,马寅初先生喜竹,可以说竹“虚心劲节、宁折不屈”的品格,正映衬了马寅初一生坚持真理的崇高气节和不屈风骨。
走进纪念馆后,我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大门处,是一尊马寅初先生的塑像,先生坐在椅子上,正在看书,后面蓝色的墙壁上是几个耀眼的金字:“民族瑰宝——马寅初1882——1982”。纪念馆的一楼就相当于会客大厅一样,大方宽敞。二楼拜访者先生生前使用的一些家具。其中一张高凳引起了我和随行同学的注意,高凳的说明是这样写的:1968年马寅初右腿行走不便,每天早晨起来后,他就用双手扶着这个高凳,咬紧牙关,在院里非常吃力地挪着步转圈。为了帮助计数,他在上衣口袋里放了50粒蚕豆,每转完一圈,取出一粒放在另一只口袋,直到全部取完,锻炼才告一段落。看到这里,我的内心顿时心潮澎湃,对先生这样顽强的意志所折服。
马寅初先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l939年,面对黑暗的独裁势力,处于苦闷、徘徊、迷惘之中的马寅初得到了共产党人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的帮助,看到了国家的前途,认清并找到了救国救民之路。解放后,在参政议政中,他真心拥护共产党,以主人翁的态度建言献策,提出新人口论,受到批判,并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蒙冤二十年,他仍坚持捍卫真理。可以说从他的生平事迹里,我们也能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离开纪念馆时,我们再一次瞻仰站立在庭院里的穿着长衫的马寅初先生的塑像,先生朴实、豁达、坚定、自信的形象,在红灿灿的晚霞中,显得更加英气勃勃,更加光彩夺目。入党积极分子:夏川理 学号:3090104222 班级:人文科学试验班0908篇三:学子铭读后感
立于教学大楼的“二铭”,《师德铭》与《学子铭》,与学校图书馆的“六先贤”铜像形成北南呼应的“暨南精神”标志性建筑。开学伊始,学校老师就带领我们学习了暨南大学的《学子铭》,教导着我们如何成为一名现代有思想有素质的合格的大学。
铭文的第一句上庠百载,声教流芳。作为一名暨南人,了解学校的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创建于1906年的百年暨南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三次停办五度迁址,辗转南京,上海,建阳,广州等多个城市。经过百年的考验,最终成为我国的华侨教育史上的一璀璨明珠。从一百年前到现在,暨南在各地播撒着桃李。不少名流人士都和暨大有着不解之谜,比例刘人怀,黄炎培,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钱钟书。也培养出了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暨南大学校友吴学谦等等。同时暨南大学也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海外华侨子弟和港澳台学子。目前,澳门的七成的医生毕业于暨南大学,香港不少暨大校友在政界,企业界及新闻媒体工作作出了贡献。这所侨办的美丽大学为大陆与港澳台增进感情提供了一个舞台。百年暨大在经历了那些艰苦的岁月后依然焕发出它的光彩,怎么能不让我感到钦佩呢? 尊师爱校,志在兴邦。进德修业,誓作栋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作为一名新生代的大学生,不应该忘记古来老的教诲。对授予我知识的老师,给我们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学校,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谢这些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个群体里的一份子,热爱集体是理所当然。个体的表现会影响到一个整体的形象。我们吃喝住行在外面都是以暨南人的身份出现。大家不会议论你的个人行为,而会议论到暨大的教育,暨大的风气。大学不是寒窗十载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我们之前的学习都只是做个垫脚石,大学是我们知识飞跃的天堂。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在这里开始修身养德,开始定位自己,开始养成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在大学我们要开始学做人再学知识。当我们好好的利用大学的资源,我们才能像前贤一样为我们深爱的祖国献上我们的力量。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无论是不是贤者都是我们生活学习上的一面镜子!我们通过别人的言行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学习别人的好行为好习惯来提高我们自己的生活品质。而培养自己成为坚强的人更能帮助我们面对未知的困难。不自强的人在面对困难也就只会求助与别人。然而别人毕竟不是自己,谁能保证他们就能帮你走出困境呢?靠山山倒,靠人人倒。让自己坚强才是硬道理。同时我们也应该有颗悲悯之心。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们每个都献出一点爱心,那小爱汇聚便能成海。当我们左手接住爱,右手传递爱,那爱就会长存不朽。在今年广东的大水灾面前,我们尽力献出我们自己的微薄之力,用我们的爱帮助受灾的同胞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没有爱世界就变得灰暗。作为一大学生,未来的世界由我们主宰!我们若没有爱,那未来的生活是一片死寂。
摈弃虚浮,实践恒常。强身健体,唯事铿锵。民主成风,自治为长。多元共融,并蓄八方。学子铭的写这四句教导我们要做人要脚踏实地,空想主义不能得出常里,唯有实践能让我们知道真相。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不仅要爱别人也更要学会爱自己。同时,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要做民主的人,专制独裁的人只会与别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历史的轨迹告诉我们专制制度不会长存。当我们成为有一定权利的人时不应该忘记学子铭曾经教育我们民主自治是我们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的现代社会的最佳的待人方式。学习学学子铭,我从中明确了我的大
学目标。做学问前做人。一个合格的暨南人一个合格的现代大学生就应该会做人,会学习,会约束自己,端正自己。篇四:读后感
《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读后感
书名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作者 : 王福重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 2010—01 内容简介: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本书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叙述方式,生动准确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勾勒出经济学的全貌,是最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经济学书,精彩有趣,明白晓畅,既容易理解又非常亲切。
身为著名经济学家,作者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叙述方式,准确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作者用流畅生动的语言,把经济学融入到日常生活、古往今来的有趣故事中,行文如行云流水,清晰透彻,妙趣横生,使读者既有知识上的莫大收获,又有非常的阅读享受。
读后感: 这是一本非常难得、通俗易懂的讲述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普及性经济学读物。
最近看了《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刚刚读完,颇为赞同对顺差的分析,不能将追求顺差作为一种目标。好像当全世界的债主就能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欧美之所以放弃制造业,盖因其发展已经不需要更多智慧参与。能免费役使中国劳力充当廉价机器自是好事。如果中国人自己也把受人奴役当成了最高成就,那就未免荒唐。这是一本非常难得、通俗易懂的讲述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普及性经济学读物。
而且是通过西方周转到日本,再传到咱们这里来的,是倒过几遍手的。对一个泱泱大国来说,不能不说是非常可悲的事。近三百年来,西方经济学界名家、大师辈出。从经济学开山派的鼻祖亚当斯密,到异类马克思、再到凯恩斯,从《国富论》、到《资本论》,再到《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及我们经常听到的马尔萨斯、米赛斯、哈耶克、萨缪尔森、佛里德曼等等,真正是流派众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群星璀璨。我们却是一片苍白,解放后有一个马寅初,却被批判打到,结果多生了几亿人出来。如今,马克思的经济学不但在西方,而且在号称以其思想学说立国的东方也没有出现一个半个的公认有作为的衣钵传人。现在,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刺激政策,莫不以凯恩斯的印钱救市、增加社会总需求为指导。凯恩斯经济学已然取代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篇五:读后感 1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读后感
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教育闪闪发光的魅力,不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主要体现为人的魅力、教师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 品读《教育魅力》,使我意识到,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除了于漪老师的教育故事之外,书中还讲了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迷人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古代的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郑玄、颜之推、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等,近现代的有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钱梦龙等等,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这么多的教育故事铺排开来,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教育魅力“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辉。2 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教师的教育魅力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如积淀知识、发展思维、形成人格等等,都有极大的意义。但与传统教师相比,现代教师教育魅力给予学生的影响,最为独特之处则应当是激发他们探求真知的热情,培育他们探求真知的精神。每个人都有好奇心,都有求知欲。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更要保护、发展这种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这种好奇心与求知欲已沉睡,就应唤醒、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是现代也只有在现代才普及的。
中国传统教育中,虽也倡导“格物致知”,但总的来说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特别是进入科举时代,只为圣人立言,基本没有了“致知”。现代教育一百年,从学习西方分科教育开始,到今天基础教育要求全面落实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这里就隐含了“激发学生求知热情”这个现代教育主题。从这个角度说,所有的现代教师,他们的课堂都散发着“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教育魅力。确实,在今天,即使是一位普通教师的普通课堂,也散发着这样的魅力。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的时间将一个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尤其是那些家庭有特殊变故的学生,我们要用真诚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帮助,让这些孩子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的确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更多些再多些爱心、热情、信心、勤奋和责任。
教师的工作是有不同的应对能力的,班级里学生的性格不同,学习方法不同,老师教育的方法也不一致,对待性格比较胆小腼腆的学生,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积极参与班集体里的活动,多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对学生的关注要持之以恒,对做得好的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要有耐心,不要怕反复,作为老师要有一股韧劲,要有恒心。要在老师的期待中让学生学会自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自己充满希望让他们走出自卑,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变得有自信,那么从任何事情上就会积极主动起来,就会表现的大胆,敢说敢做了。
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教书育人是我崇高的使命,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教师甘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说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在职业,我对这份职业有极高的热情,真正的爱学生,喜欢倾听学生。“责任”就是要做分内应做的事。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做每一件分内事。所谓“使命”就是派人办事的命令。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千教万教教人成真,千育万育育做真人”。教师虽然有分工的不同,责任的不同,但承担的使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培养好祖国的花朵。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教师,需要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终究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通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教育的目的。”书是心灵寻找宁静的阶梯,不读书,我们的心灵就会积满灰尘、脆弱无比。读书,应该成为学习型教师的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口”。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多学习多实践,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3 读《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有感
读完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闭上眼睛,细细回想书中的内容:这本书主要由教育魅力调查;现代教师教育魅力的基本构成、功能价值、彰显方式、修养锻炼等几个方面构成。他铿锵有力、掷力有声的告诉我们现代教师应具备、提升教育魅力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书中对我帮助最大,印象最深刻的是,针对教师教育魅力存在的问题给出的几个建议:
一、教师要成为“学长”“知己”和“引导者”。学生与家长对教师盼望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已,还有如何传授知识背后的情感、态度、道德力量。所以老师除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以外还应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做他们生活上的引导者。
二、老师要有“责任”“师德”“学识”和“爱心”
“责任”“师德”“学识”和“爱心”这四个方面非常清晰的勾勒出了教育魅力的全貌。工作于生活区,我认为“爱心”应放在第一位,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彼时,在我看到那个很调皮经常惹事的孩子摔得伤痕累累的时候,我一边责怪他不小心,一边吹着他的伤口心疼得落下泪来,那是带着爱的泪水,我相信那个孩子也同样爱着我。
三、老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这要求我们必须仔
细观察,寻找、发扬他们的优点,慢慢引导改正缺点。在生活区中总有那么一些孩子动作缓慢,但他们可能脑子聪明、做事沉稳细心;有一些孩子脾气暴躁、爱惹事,但他们乐于助人、仗义;有一些孩子卫生习惯不好,事事都要老师督促、检察,但他们心地善良。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一样可爱的,值得我们用同样的关怀和爱心去对待,只要用心,没有一个孩子是“坏孩子”。
2、教师要与学生多些平等交流,放下架子和他们对话,我们今天教育的许多失败往往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而造成的。当老师高高在上,摆出严肃的面孔和孩子对话时,孩子们的内心是紧闭的,他们不愿意敞开心扉倾诉内心深处的感想,这就无法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很多时候,我会跟孩子们一起玩牌、一起玩游戏、一起勾肩搭背,我会跟他们一起坐在宿舍的地板上听他们津津乐道、如数家珍的说着他们的家中趣事,然后从他们的谈话过程中偶尔适时的插进几句教育的话,或是真诚的夸一句“你太牛了”“没错,就该这样”“我也得多向你学习”。然而,以上的种种交流却只是发生在我与那些经常留校的孩子之间,以后,我将把这种平等、友好的交流带到所有的孩子当中,让每个孩子的心扉真正的向我敞开。4 拿到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一书,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吸引了我的眼球——“如果你想让一个孩子的生命有所不同,成为一位教师吧!”来到英才后,接受过校内校外多次培训,感怀极深的一句话是:“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虽然教育仅仅是一个职业,但确实是一份良心产业。
刚刚接手的班级,从低段变身为高段,孩子们不适应,作为老师也不适应。孩子们的淘气,总是让我又气又笑。有时甚是无语,有时会无奈的责问自己:这些孩子们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可转念一想又噗呲笑出声来,真是单纯得冒傻!可这不正是孩子们的可爱之处!她们并非有意要惹你生气,只是太容易兴奋。在她们面前表达出老师的失望、生气时,孩子们也是很难过的。此时,我并没有再过多的去批评她们,孩子们已有愧疚之心,此时指责反而增加了情绪上的负担,而非对事件本身的认识。
阅读这本书时,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几十年如一日。而且耐心、细心、毅力一样都少不了,教育急不来!我们都读过《牵着蜗牛去散步》,文章的最后,我们大彻大悟,原来是蜗牛带着我去欣赏世界。我们要反思,是否在教育的过程中太过急躁,要慢慢来,学会等待。现在,我与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对你有信心,老师对你有期待,老师有耐心等待你慢慢改变!”
《教育魅力》是一本给教师的通识教育书籍,系统的阐述了时代呼唤教育魅力;教育魅力的内涵;关于教师教育魅力的调研、以及教师教育魅力的传承、功能、彰显和修养锻炼。读完这本书,我第一次这么具体详细的了解了教师教育魅力的意义,它包含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爱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而且惊讶的发现:人格魅力竟是教育魅力之首;形象魅力竟然也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许很多习以为常的言行,孩子们却耿耿于怀,甚至会受到伤害?? 阅读这本书,除了给我教育理念上的极大充盈,亦勾起了我特别的回忆和思念。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爷爷、奶奶、外公、爸爸、姑姑??都是教师,从小住在教工家属大院,奶奶、爸爸的朋友也大多是教师,再加上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现在工作了,始终没有离开过校园这个氛围,接触的最多的人就是老师。我是幸运的,一生遇到了许多优秀的,给我启迪,助我成长的老师。其中,我的父亲、奶奶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而最令我尊敬与怀念的是小学六年级时的数学老师——惠荣老师,和大学时代的外教——鹤丸老师。我渴望成为像他们那样富有魅力的教师,让人敬爱,令人怀念。
从我记事起,奶奶已经是一个退休多年的老教师,我无从得知她当年的风采,只是与奶奶结伴同行时,总能在路上遇到奶奶的学生,他们大老远的就和奶奶打招呼,毕恭毕敬又满腔热忱,这些学生中,有好多人已经是子孙满堂的爷爷奶奶了。我毕业后尝试过不少工作,迷茫不知所往,奶奶给我极大的鼓励:年轻人果敢地去尝试,做自己喜欢的。定下方向来就要“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父亲从19岁起执教,教龄已超30年。我虽然从未在他直接授课的课堂学习过,但是小学时,同在一所学校里,我深切的感受到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乖学生亲近他,淘学生信任他。玩的时候,和学生打成一片,严肃时无尽的威严。包括我在内,学校里的学生都能和他尽情尽兴的游戏,但是心中又无比的敬畏。他是我引以为豪的榜样,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可亲、可敬的老师。鹤丸老师,是我大学时代的外教,已经60高龄的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授课。第一节课,老师送给班上每一个同学一份见面礼,是她千里迢迢从日本专门买来的小册子,并附上一张她自己亲手制作的书签,每张书签上都是一句励志的话,没有一张重复的。这是老师给我们的第一次震撼,礼轻情意重,她的用心让我们感怀不已。因为日本的电子设备和中国的不完全匹配,每天老师从宿舍区早早出发,背上背包,骑二十分钟的自行车到教学区,那个背包里有笔记本电脑、录音机、播放器、她自己整理编撰的材料、练习卷??每天,第一个到教室的永远是她,鹤丸老师说,上课时间珍贵,她要提前到把材料准备好,调试好所有的设备。我们试过提早到教室,总是没她早,又或者不能每天坚持,而她却总风雨无阻的第一个到教室。期末,有几个男生挂科了,去找她求情,老师毫不留情面的批评了他们:“成绩是自己努力过的痕迹,不是求情得来的,这是原则问题”。周末,同鹤丸老师一同出游,老师5点半就起来为我们做便当,有好几种口味的饭团。而且非常细心的削好、切好了梨,剥好了柚子,用卫生饭盒装着,还带了湿纸巾给我们擦手,用方巾包好了牙签方便我们吃梨。有一次,老师在路上摔倒了,着实摔得不轻,我们很心疼,想着要回去了,老师却因为不愿意扫我们的兴,坚持下来了。老师并不年轻,那重重的一摔竟半个月才痊愈,可是她坚忍着。??一年来的相处,老师无论在教学上还是生活上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了。她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细致和不苟。在鹤丸老师期满回国前的谢师宴上,我们满满的不舍,痛哭流涕,第二天,不少人翘课去机场送鹤丸老师,这一次翘课,没有任何老师批评我们。鹤丸老师与我们约定,两年之后回中国看我们。毕业一年后,同学们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职场,几次筹谋的聚会都聚不齐。直到我们期待的两年之约到了,为了再见鹤丸老师,同学们从全国各地排除万难的赶来。老师,您知道大家是多么喜爱您,敬重您啊!肺腑里满满的想说的太多,冗言难表万一。百感交集成笑颜溶在集体照里,千言万语只一句感谢您!
曾经作为一个学生,我对于教师有着很多的想法,希望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好的老师。而现在看来,作为一个老师,我还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更好。
第二篇:马寅初名言精选
马寅初名言精选
1.投资等于储蓄。储蓄仅为一消极之观念,使储蓄能发挥作用,则有赖于积极之投资。
2.内价与外价同时稳定不可兼得时,与其牺牲内价维持外价,反不如牺牲外价维持内价之为愈。因内价稳定,利率无忽涨忽落之必要,企业家无所顾虑,可专心致志于国内事业之发展。
3.要发展国外贸易,就要发展资本,尤其要注意人才。否则,愚昧无知,只有处于被动,各种有利的事业,都要被别人操纵了。
4.从经济的原则上说,农业国家是不能达到富裕的,事实上比较富裕的国家大都是工业国家。
5.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老夫年过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制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6.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7.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8.大炮无论如何要做,憨大是决计要做到底的。
9.我今年六十六岁,六十岁是本钱,我已经有六年的利息了。还怕什么?
10.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11.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
第三篇:马寅初经典名言集锦
1、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马寅初
2、绝不向以力服人而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马寅初
3、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马寅初
4、投资等于储蓄。储蓄仅为一消极之观念,使储蓄能发挥作用,则有赖于积极之投资。——马寅初
5、要发展国外贸易,就要发展资本,尤其要注意人才。否则,愚昧无知,只有处于被动,各种有利的事业,都要被别人操纵了。——马寅初
6、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马寅初
7、从经济的原则上说,农业国家是不能达到“富裕”的,事实上比较富裕的国家大都是工业国家。——马寅初
8、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马寅初
9、老夫年过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制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马寅初
10、一不做官,二不发财。——马寅初
11、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马寅初
12、大炮无论如何要做,憨大是决计要做到底的。——马寅初
13、我今年六十六岁,六十岁是本钱,我已经有六年的利息了。还怕什么?——马寅初
14、内价与外价同时稳定不可兼得时,与其牺牲内价维持外价,反不如牺牲外价维持内价之为愈。因内价稳定,利率无忽涨忽落之必要,企业家无所顾虑,可专心致志于国内事业之发展。——马寅初
第四篇:马寅初经典名言
1、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
2、老夫年过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制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3、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4、要发展国外贸易,就要发展资本,尤其要注意人才。否则,愚昧无知,只有处于被动,各种有利的事业,都要被别人操纵了。
5、从经济的原则上说,农业国家是不能达到“富裕”的,事实上比较富裕的国家大都是工业国家。
6、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7、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8、内价与外价同时稳定不可兼得时,与其牺牲内价维持外价,反不如牺牲外价维持内价之为愈。因内价稳定,利率无忽涨忽落之必要,企业家无所顾虑,可专心致志于国内事业之发展。
9、我今年六十六岁,六十岁是本钱,我已经有六年的利息了。还怕什么?
10、大炮无论如何要做,憨大是决计要做到底的。
11、一不做官,二不发财。
12、投资等于储蓄。储蓄仅为一消极之观念,使储蓄能发挥作用,则有赖于积极之投资。
13、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
第五篇:马寅初纪念馆观后感
马寅初纪念馆观后感
一个人,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所欲言者难,言人之所不敢言者,更难,在强权和铺天盖地的大批判面前,更不用说了。‚碎身粉骨不必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面对艰难的选择,八十高龄的马寅初先生,为了坚持科学真理,不惜牺牲个人名誉地位,单身匹马,严正立场,深刻地展现了一位学术宗师坚持真理、无畏无惧的学术力量和知识分子不畏强权的崇高气节。
————前言
2016年3月26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马寅初纪念馆,为的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怀着敬仰之心来到了马寅初纪念馆。马寅初纪念馆是马寅初的旧居,位于杭州庆春路210号,门外矗立着穿着长衫的马寅初的铜像,其高大身影在阳光格外耀眼,一身正气,坚定的眼神,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这是一座三层中西式砖木结构花园别墅,地方不大,面对着喧嚣的马路,却显得格外清幽与别致。竹‚虚心劲节、宁折不屈‛,先生生前喜竹,而竹的那种刚正不屈的风骨,也正映衬出了先生的崇高气节,因而三楼阳台上镌刻着‚竹屋‛二字。
走进纪念馆的正门,映入眼帘的是先生的塑像,他坐在椅子上,从容的看着书,身后则是几个耀眼的文字:‚民族瑰宝——马寅初 1882——1982 ‛再往里走,一幅幅彩图,照片,娟秀的书法字等,见证着这位伟人的历史,顺着他的生命足迹,我们走进了他的生命中,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使我们对他的了解又上了个层次,马寅初先生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嵊州,1982年5月10日走完了悲壮绚丽的百年人生。
那时的马寅初坚持‚一不做官,二不发财‛的人生准则,毕生致力于‚教育救国‛。抗战时期,马寅初一身正气,针针见血的演讲使国民党的腐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丑恶无处藏身,他抨击了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的事实,对此,蒋介石恼恨交加,先采取拉拢的办法,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封官、批给外汇,统统遭到严辞拒绝。即使后来马老被抓进了牢房。但他依然没有屈服,出狱后,仍发表文章,批评时政,成为著名的民主斗士。也正是先生这种坚持,执着,文豪郭沫若曾经这样称赞:‚你这个马寅初啊,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虽然先生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与地位,面对着各种恶势力的压迫,其仍坚持自己的观点,敢说敢做,丝毫不动摇。
马老一生辛苦,在《民族瑰宝马寅初》这一书中提到马老童年并不幸福,求学也并不顺利尽管如此,他却毕生都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仅是中国当代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人口理论更是闻名中外,在多学科、众领域皆有建树。
马寅初年轻时曾留学美国的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过以科学方式进行的中西对比,能用更敏锐的目光来审视中国。当时的马寅初以惊人的胆识提出了主张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虽然因此蒙受冤屈与不公正待遇,但事实证明‚新人口论‛是相当伟大的远见卓识。为表彰他在人口学领域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1993年8月19日,首届‚中华人口奖遴选委员会‛授予已故的马寅初先生特别荣誉奖。当时的这一发表意义重大,至今仍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马老不仅是个铁打实的汉子,为了坚持自己的思想,把民族之荣辱当成自己为之奋斗的信念,同时马老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勤俭节约的人,他不会去随随便便的浪费,从他的身上我真真正正的看到了坦荡和真实,他不注重外表不注重物质方面的需求,有记载就谈到马老青年时期学习非常刻苦,生活也很清贫。白天上课,晚上还要挑灯读书。他用不起电灯,油灯用的是相对便宜的菜油做燃料。有一次,一位朋友来他宿舍探望,发现灯光非常昏暗,便为他点上了两根灯芯。马发现后,立刻把其中一根熄灭,歉意地对朋友说:‚我点不起两根灯芯,请别见笑!‛还有就是1936年马寅初住在杭州时,经常带着他的儿子去澡堂洗澡,因此与澡堂里的服务员混得很熟。服务员见马氏父子夏天穿的背心总是有洞,冬天穿的长袍也很破旧,忍不住疑惑地对马寅初说:‚马先生是省府委员、经济学博士,还穿这么破旧的衣服?‛马寅初风趣地说:‚夏天背心的破洞穿着很凉快。‛又说:‚衣服的作用在于保暖,新旧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能穿就行,不必讲究!‛的确,在现在注重物质和精神追求的现实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抛弃世俗的眼光,抛弃那些虚荣与自私,但是从马老的例子我们要相信那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很难。所以说马老给了我们这些后辈们的不只是他事业上的成就,更多的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做人方面的事情。
走上纪念馆的二楼,我们看到马寅初先生用过的一些家具,其中一张高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高凳的说明是这样写的:1968年马寅初右腿行走不便,每天早晨起来后,他就用双手扶着这个高凳,咬紧牙关,在院里非常吃力地挪着步转圈。为了帮助计数,他在上衣口袋里放了50粒蚕豆,每转完一圈,取出一粒放在另一只口袋,直到全部取完,锻炼才告一段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漫长的坎坷的境遇中,马寅初先生仍能寿享遐龄,一方面得益于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也得益于他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持之以恒锻炼身体的方法。
在纪念馆中看到得一切都让马老的形象生动地浮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位乐观旷达的老人,那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那更是一位勇于批判的勇士。因此现在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里,陈列着五千年来,对中华民族历史有着深刻影响的四十位文化名人的铜像,马寅初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纵观马寅初先生的一生,不管在什么朝代,什么时候,先生所关注的是国家民族的安危,是国计民生。为了国家和民族,他大声疾呼,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不畏强权,为了捍卫真理,他‚决不向专以力压服而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这就是我们敬仰的马寅初,马老。一个即使身体逝去但情怀、精神永留于世的民族瑰宝,一个用灵魂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未来的璀璨灯塔。
两个小时的参观,我们得益非浅,马寅初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人格力量,坚持真理的不屈意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令我们感动,令我们敬仰。纪念馆里陈列了很多马寅初先生的黑白照片及其亲笔书写,字迹清俊有力,让我们不禁联想当时是怎样波涛汹涌的情怀才能书写出这些字字珠玑。默默凝视这些遗物,我们能想象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怎样的挣扎,才创造出了这位伟人?
参观完后,我还特意和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攀谈了一下,更是对先生的人生经历相当佩服。马寅初先生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嵊州,1982年5月10日去世,先生一生坚持真理,严谨治学,才华盖世,品格高洁,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宋庆龄曾称马寅初先生 ‚是我们中华民族难得的瑰宝‛。作为我国赴美研习经济学并获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他坚持‚一不做官,二不发财‛的人生准则,毕生致力于‚教育救国‛。抗战时期,他抨击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的事实,得罪了蒋介石,被关押监禁数年,但他没有屈服,出狱后,他仍发表文章,批评时政,成为著名的民主斗士。1957年,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马寅初先生以超人的胆识,提出了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新人口论‛, 1958年、1959年,先生的‚新人口论‛遭到了全国规模的大批判,马寅初先生被横加了‚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国的马尔萨斯‛、‚反党反社会主义‛等帽子和罪名。一个人,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所欲言者难,言人之所不敢言者,更难。何况,在强权和铺天盖地的大批判面前,那就难上加难了。‚碎身粉骨不必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八十高龄的马寅初先生,为了坚持科学真理,不惜牺牲个人名誉地位,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的严正立场,深刻地展现了一位学术宗师坚持真理、无畏无惧的学术力量和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
我们走着,深思着,现在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在马寅初先生的故居待了良久,感觉到了浓浓的名人的气息,有些东西在我们心底萌芽,我们应该要行动了,身为当代的大学生,要做党的后补军,要尽己所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我们相信,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