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马上》读后感(精选五篇)

时间:2020-04-23 05:0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墙头马上》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墙头马上》读后感》。

第一篇:《墙头马上》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墙头马上》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朴的《墙头马上》是根据白居易的诗歌《井底引银瓶》改变而成的。《墙头马上》虽是喜剧,讲述的却是一个既美好又悲凉的爱情故事,它一方面揭示了封建礼教思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突破封建礼教思想所需具备的品质,剧中的李千金敢爱敢恨、坚持原则,正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墙头马上》讲述的是尚书之子裴少俊与李千金私定终身,将李千金偷偷安置在后花园中,很多年后被男方家长发现后,裴少军被逼休妻。经历种种后,二人最后又复合了。封建社会,女性的低位都是低下的,李千金却不太一样。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奔放的女子。对于爱情有自己的追求,“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突,梧桐枝隐凤双栖”。为了自己的爱情,主动追求裴少俊,传情书,翻墙头约会……为了自己的爱情,她什么都愿意去做,她认为自己有权追逐自己的爱情。特别是在两人私会被撞见之后,她一边恐吓一边求情的场面让人哈哈大笑。白朴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显然在她身上融合了市井女性胆识过人、敢作敢当的个性特征。另外,李千金还是一位非常重视自己人格的女性。当她的人格遭到诋毁时,她会毫不留情的.反击。例如在第三折中,裴少俊的父亲骂她伤风败俗时,她敢于说出“姻缘天注定,只爱裴少俊一人”。美好的爱情是她的理想,为爱情可以付出一切,但是当爱情与人格尊严产生冲突时,她毅然决然的放弃爱情。

相对于李千金而言,裴氏父子的形象则单薄、虚弱了很多。裴行是封建礼教的代表,而裴少俊则是在封建礼教思想熏陶下成长的一代。裴行之所以赶李千金出家门,只是因为她与裴少俊的结合与礼数不符,并非对李千金本身抱有成见。装少俊在其父发现李千金之后,为了求得父亲的谅解,而果断休妻,也正说明了封建礼教思想对他的毒害。他们一对父子顽固、保守的形象,与李千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凸显了李千金敢于追求、坚持自我的独特个性。

作为一部爱情喜剧,《墙头马上》的喜剧成分不仅体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上还集中体现于剧中诸多的诙谐情节。比如在第三折中,裴尚书在后花园撞见了李千金的一双子女,向看管后花园的老仆人询问他们的身份。善良的老仆人试图遮掩他们的身份,但两个孩童却天真无邪,几乎道出了真相,累得老仆人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整个场面让人忍俊不禁。

好的作品往往就是突破世俗的束缚,这是他们共同的主题。也正因如此,这些好的作品才被后人传颂,就如《墙头马上》一样。

【《墙头马上》读后感】相关文章:

1.墙头马上的成语释义

2.读后感:卢勤文集读后感

3.《活着》读后感700字读后感

4.读后感:我の读后感

5.《慢养读后感》读后感

6.读后感:几米的书读后感

7.《乌塔》读后感读后感

8.《程门立雪》读后感及怎样写读后感

9.《我为何而生读后感》读后感

第二篇:墙头马上故事

墙头马上故事,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中写道:“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那么这个墙头马上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本期戏剧文化将为你介绍墙头马上的故事梗概,以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折

唐高宗驾幸西御园发现花木狼籍,不堪游赏,便叫工部尚书裴行俭在天下选拣花木。裴行俭年老,便叫儿子裴少俊奉命前往洛阳承宣驰驿,代他而行。

李世杰乃皇上之族,家有一女,年方十八,名叫李千金。李世杰得罪武则天,被贬为洛阳总管。他曾与裴行俭议婚,答应将李千金嫁给裴少俊,只因在政见上与裴行俭不同,遂将婚事不提。

裴少俊与家人张千来到洛阳正是三月初八,春景美好。李千金丫环梅香也来后花园赏春。恰巧被骑马游玩的裴少俊看见,二人一见钟情。裴少俊给李千金送贴儿,李千金也给裴少俊还贴儿,二人约定月上柳梢之时在后花园相见。

第二折

已是夜晚,李千金对裴少俊思念不已,着梅香来接。裴少俊跳墙进入后,与李千金私会,被家中爱管事嬷嬷发现,吓得裴少俊与李千金给嬷嬷下跪求情。经协商,嬷嬷放话,提出两个条件,李千金认可第二个,即今夜放了她和裴少俊,让裴少俊将来得了官,回来再认李千金父母。

第三折

转眼已过七年,自从离开洛阳,裴少俊让李千金在自己的后花园隐居了七年,生下儿女。适逢清明节,父亲要他去郊外祭奠,他只得前去,并叫老院公照料好李千金及子女。

老院公喝了些李千金给的酒就睡去了,裴行俭来到后花园后,发现李千金两个子女。经查问,才知情由。责骂李千金是淫妇,坏了裴少俊前程。李千金坚称这是天赐姻缘。裴行俭要他夫人将玉簪儿摘下来,让李千金在石上磨成针儿般细,若不折,便是天赐姻缘,结果折断;裴行俭又叫拿一个银壶来,用游丝系住,让李千金到井内打水,游丝不断,便是夫妻,结果瓶坠。裴行俭认为这是天要叫他们分离,便叫裴少俊给李千金写了一道休书,撵李千金离去;同时他让裴少俊拾琴剑书箱,上朝应举求官。

第四折

裴少俊科考得中状元,被封洛阳县尹,换了衣服,特来看李千金,李千金不认。裴行俭带着夫人及孙儿孙女也来看李千金,说明情况。并说他不知道李千金就是李世杰女儿,当初他曾与李世杰就为裴少俊和李千金定婚。现他承认错了,牵羊担酒来为李千金陪话,并让李千金喝酒。李千金无奈,在众劝说及孩子们的央求下,只得认裴行俭夫妻,最后裴少俊和李千金夫妻团圆,全剧结束。

第三篇:墙头马上论文稿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元杂剧《墙头马上》是元代真定人白朴创作的一部婚姻爱情剧。这部杂剧题材源于唐代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1]剧作者白朴一反这首乐府诗“止淫奔”[1]的主题,代之以对人性自由和美好爱情的嘉许与褒扬。作为一部杰出的喜剧作品,它的成功不仅在于作者巧妙地构思戏剧冲突,精心地安排情节结构,还在于作者充分调动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在充满浓厚喜剧色彩的氛围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典型李千金。李千金是洛阳总管的女儿,她在墙头看花时与骑马买花的尚书公子裴少俊“墙头马上遥相顾”[2]而一见钟情,当晚便与裴少俊私奔,藏匿在裴家后花园,并与少俊生得一儿一女,七年后被裴父发现,赶出裴家家门。少俊中了状元后裴尚书全家去请千金回裴家,千金执意不肯,最终在一双儿女的哀求下才同意回裴家。

在剧作中,作者将大量的笔墨集中于李千金心灵、情感世界的描述,李千金勇于捍卫女性尊严和独立人格,体现出传统女性对自我生命的珍视,也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扼杀人的生命本能的理性思考。本文试从李千金人物性格和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时取得的艺术成就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李千金性格分析

(一)大胆追求爱情

李千金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中,她向往自由、真挚、美好的爱情。未与裴少俊相遇时,她就说:“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这千金良夜,一刻春宵,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 [2]见到裴少俊后马上感叹说:“一个好秀才也,” [2]她处处采取主动地态度,毫不掩饰自己对裴舍人的爱慕之情:“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2]央着梅香为她传送简帖,约裴少俊跳墙相见。并认为二人的幽会是“天若知道和天也害”。[2]面对嬷嬷给出的两条路:一是教裴少俊求得功名后来接她;二是放他两个私奔。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晚私奔,而且还理直气壮地说:“哪里有女孩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女孩儿是你十五岁寄居的堂上客。”[2]李千金不羞羞答答,也不装模作样。她敢作敢为,深信自己争取爱情的合理性,这种对爱情热切的追求与大胆的表白是同时代女性所缺乏的。“李千金具有志量过人的胆量”[3]正体现出了这一点。

因此,李千金不像一般官宦家庭中的少女,羞怯柔弱。“李千金

第 1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更像是在道学家看来浅露无状的市井女性,那种义无反顾的侠义之气 甚至有些倡优酒肆之家的味道”。[4]追求爱情的直率大胆是李千金性格特征的一个突出表现,由此人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禁锢、勇敢追求自主婚姻的叛逆女性,看到了一个倔强、泼辣、真率和爽快,具有独特思想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可爱女性。

(二)勇于反抗封建家长

李千金这样大胆追求爱情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排挤和打击,而裴尚书正是这样封建势力的典型代表。

李千金在裴家后花园藏匿七年,生得一儿一女,被发现后,做出了强烈而激愤的抗争。当她被裴父发现,院公极力为她隐瞒,她却主动说:“妾身是少俊的妻室。”[2]裴父对她百般辱骂,她道“我则是少俊一个,这姻缘也是天赐的”。[2]这进一步说明她确信自己行为的合理性。裴少俊迫于家庭压力写了休书,她彻底愤怒了,发誓再也不踏入裴家半步,并批评了丈夫的软弱,讥讽他“读五车书会写休书,兀的不笑杀汉相如”。[2]裴少俊考中状元,裴父也知道了李千金是官宦之女,都前往李家赔礼。李千金先是继续维护自己行为的正确,拒不出门,继续以自己的行为坚定地蔑视、抨击着封建礼法,表现出了她刚强的性格。后来,在母子天性前,儿女的哭求让李千金妥协了。李千金作为大家闺秀,并没有娇羞、矜持这些特性,而是具有一种新的性格因素,也就是思想中提到的市井女性的性格。她的感情方式和行动方式带有民间市井女子的豪爽、率真和泼辣的特征。在冲破封建礼教的习俗的枷锁时,她表现得更强烈、更坚定、更大胆。她对裴父诟骂的回击,对他所作所为进行揶揄和奚落,又一扫大家闺秀的敦厚和蕴藉。虽然李千金的形象大胆、泼辣,但并不流于轻浮。她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骨子里还透着执着。所以面对家长的反对时,李千金特别清醒,裴父百般刁难,她都没有一点畏惧,是一个敢于直面人生,敢作敢当的人物。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她在爱情的追求上最为可贵的一点是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她不注重功名、富贵和封建的门第观念,而是注重感情。而李千金在这一方面表现的不够叛逆,当嬷嬷责备她与裴少俊私会时,她就说:“他承宣驰驿奉官差,比画眉郎多气概,骤青骢踏断章台。”[2]她注重门第,希望丈夫得中高官,“凭男子豪杰,平步上万里龙庭双凤阙。妻儿真烈,合该得五花官诰七香车”。[2]最后与裴少俊和好后,又说:“今日个五花诰准应言,七香车谈笑取。”[2]虽

第 2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然剧中描写的李千金陈旧的重视功名门第的思想并不突出,“但正如张大新所言:李千金在从热恋到私奔过程中时常表现出对夫贵妻荣、五花官诰的期盼和向往,与其自主泼辣的性格形成较大的反差。不过,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李千金坚定的反叛女性的光辉形象。因为她用自己的语言与行动批判并揭示了落后、陈腐的封建礼节与家长制。这是我国妇女在封建礼教长期压迫下的觉醒”。[5]

二、李千金形象塑造方面所取的艺术成就

(一)多彩的语言描写

在剧中,作者借裴少俊之口将一个美丽的女子表现出来:“雾鬓云鬟,冰肌玉骨;花开媚脸,星转双目。只疑洞府神仙,非是人间艳冶。”[2]虽为贵族小姐生活在深宅大院,但是李千金并不刻板,相反内心却有着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李千金唱出了“流落的男游别郡,耽阁的女怨深闺”[2]就表现出她渴望爱情。“柳暗青烟密,花残红雨飞。这人和柳浑相泪,花心吹得人心碎,柳眉不转蛾眉系。为甚西园陡恁景狼藉?正是东君不管人憔悴!”[2]这支曲子描绘了暮春的凄凉景象,寄寓了人对春归无限惋惜的心情。曲词清新绮丽,对仗工整而有变化,景物描写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其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衬托出被拘禁于深闺的少女的幽怨,低沉的感情倾诉中,有不平,也有反抗,“东君不管人憔悴” [2]蕴含着对摧残青年的封建礼教的愤懑!这为塑造李千金形象埋下伏笔。在李千金眼里裴少俊也是俊美的:“他把乌靴挑宝镫,玉带束腰围,真乃是能骑高价马,会着及时衣。”[2]简简单单的描写,就将一个英俊少年展现了,也流露出在李千金眼中的美好和喜爱之情。

李千金约裴少俊晚上后花园幽会。在这里,作者不惜笔墨,对此作了夸张而又真实的发掘,写来颇有情趣。在月夜中,她急切地等待情人到来,甚至按捺不住害相思的心情,时时催促梅香去门外迎接裴少俊,这把李千金对爱情的炽烈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场面描写得很成功,其中许多曲辞极富才情,如第二折中:

早是抱闲怨,时乖运蹇;又添这害相思,月值年灾。(带云)休道是我,(唱)天若知道和天也害。(云)梅香,这早晚多早晚也?(梅香云)是申牌时候了。(正旦唱)几时得月离海峭,才则是日转申牌。(梅香云)小姐,日头下去了,一天星月出来了。(正旦唱)怕露惊宿鸟,风弄庭槐。看银河斜映瑶阶,都不动纤细尘埃。月也你本细如弓,一半儿蟾蜍,却休明如镜照三千世界,第 3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冷如冰浸十二瑶台。禁垆瑞霭,把剔团圞明月深深拜,你方便,我无碍。深拜你个嫦娥不妒色,你敢且半霎儿雾锁云埋。[2] 这支曲子先叙说了相思之苦,然后转写盼望时光流驶的焦急心情。面对如水月色,李千金不禁萌生异想,希望它“半霎儿雾锁云埋”。以便幽期不被发现,这就把少女密约偷期时的复杂心情写出来了。词语绮丽婉转,描写极富诗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采特色。

由此看出,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非常强,恰如其分。能够在特定的场景下将人物的性格用对话表现得很突出,很鲜明。使读者的心随着主人公的语言此起彼伏,波澜壮阔。充分体现了语言丰富性。这是成功塑造李千金形象的基础之一。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心理从对话言语中就可以体现出来。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微妙的心理状态,纯朴天真,耐人寻味。李千金这一形象在花园定情,月夜私奔,父逼休妻,寻亲团圆四折戏剧矛盾冲突中个性得到鲜明的突现。当她游园赏景时,暮春景物的变化,泛起了人物内心的阵阵波澜,从“绿暗红稀”中,李千金联想到自己年华渐逝,愿望无法实现,不禁无限感慨。如[寄生草]一曲展示了她的内心世界:“柳暗青烟密,花残红雨飞。这人和柳浑相泪,花心吹得人心碎,柳眉不转蛾眉系。为甚西园陡恁景狼藉?正是东君不管人憔悴!”[2]物景与心境交融中,显现出了女主人公的心理于是以诗为媒大胆传情“深闺拘束暂闲游,手拈青梅半掩羞。莫负后园今夜约,月移初上柳梢头”。[2]这已大大超越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界限,表现了李千金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情感的纯真性格。作者将一个情窦初开,却毫不掩饰,大胆表露的女性形象刻画出来了。李千金对裴少俊传书递简非但不嗔不怒,反而赋诗相答“休道是转星眸上下窥,恨不得倚香腮左右偎”。[2]大胆落款署名“千金作”,主动而热情,磊落而坦荡。这也将李千金的内心表现出来了,她对爱情并非羞羞答答的女子,而是渴望去拥有,去追求。

当裴尚书发现自己时,李千金又展现出了顽强,敢于反抗的一面。在“瓶坠簪折”[2]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场面中,李千金表现为坚韧不屈,刚毅而倔强,不仅追求人生权益而且维护理想的人格尊严。这一折中语言描写为主,透过辩驳的激烈言语中读者才能体会到李千金有着坚强不屈服的内心。虽然遭到裴尚书的羞辱,她依然不肯低头,就此而无语,而是证明自己因为爱情而付出是值得的。

第 4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李千金虽是孤军奋战,但丝毫不服软。到被捻回家时,她并不哀求、乞求,具有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的刚毅。临别之际,她以不无调侃和挑战的口吻向裴少俊提出:少俊,你也须送我回家去来!虽是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在这特定的语境中却别有深味,表现了她的内心,来时未必光明,迫于封建势力,去时却要磊落坦荡,可见她精神上很坚强。但当李千金后来认亲之时,虽然怨恨少俊懦弱,“读五车书会写休书”,痛恨婆婆“无那母子情”,公公“怎肯相怜顾”。[2]但后来看着一双儿女,李千金的内心又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这种爱抵消了多年积聚的仇怨。她维护了人格尊严,但是她最终还是拾起了曾经被迫放弃的家庭。这就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性格的饱满,李千金内心世界也是千转万变的,绝不具有单一性。

(三)典型的细节描写

剧本中的细节描写也很突出,开场裴李父亲的一段“自报家门”很有必要,因为它点出了这对青年产生爱情的客观环境和相爱的基础:由于两人出身官宦之家,而且一个“才貌双全”、“不亲酒色”,一个“深通文墨”、“容颜出世”,[2]所以他们才能互相赏识、一见倾心。在李父的简短自白中,还交代了裴李二家曾议婚姻的往事,这就为结尾裴尚书妥协认亲埋下了伏线。总之,戏的开端为后面情节的法杖作了必要的准备,这样,全剧爱情故事的描写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从李千金观赏屏画到游园中景物,作者都详细进行描述,以使读者能够体会人物内心,并突出了人物性格。显现出李千金骨子里有想要冲破封建牢笼,追求爱情的向往。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当李千金初遇裴少俊时:“你觑这一所花园。(做见旦惊科,云)一所花园。呀,一个好姐姐!(正旦见末科,云)呀,一个好秀才也!”[2]“惊”字传神巧妙的写出了他们内心的澎湃。整部戏详略有致,在小姐与丫头的对话中,作者巧妙地安排一个小小的插曲:李千金让丫环替她传诗递简,谁料小丫环梅香突然发作,她对小姐说道:“你往常打我骂我,今日为甚的央我?着我寄与谁?”[2]甚至还威胁说要把简帖送到老夫人那里,吓得李千金十分惊慌,哀告求饶。这时梅香说道:“我逗你耍哩!”[2]原来她并非真的不肯帮忙,只不过是开个小小的玩笑。这个地方的安排使场面增添了喜剧气氛,剧情也显得变化有致。这里的描写是为了剧情调剂的目的,同时对李千金形象的丰富也有一定作用。在剧中,老嬷嬷的地位很微妙,她既是奴仆,可又是承受主命得

第 5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管家。她有一定权力,因而敢对李千金“不遵闺训”的行为提出指责,她和裴李的矛盾,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礼法和追求爱情的青年一代的矛盾。另一方面,她毕竟不是封建家长,因而李千金和她抗争,不致造成与家庭彻底决裂的局面,这就为日后被休得以归家留一地步,这种写法是别具匠心的。

全剧的高潮部分,当矛盾激烈时,裴尚书以谴责的口吻质问李千金,气势汹汹,显示了卫道者的凶暴面目。这一折是重场戏,从矛盾的冲突上看,它是向前推进的,但在情节发展上却是一个重大转折,它是主人公的命运发生巨变,因而能扣人心弦。为了使读者注意这场激烈的斗争,作者在此之前先作了铺垫,即裴尚书上场前,让裴少俊和李千金多次嘱咐老院公千万不要让老相公撞入,如第三折中:

我掩上这门,看有甚人来此。(院公持扫帚上,云)哥哥祭奠去了,嫂嫂跟前回复去咱。(见科,云)嫂嫂,舍人祭奠去了。(院公云)老汉有句话敢说么?今日清明节,有甚节令酒果,把些与老汉吃饱了,只在门首坐着,看有甚的人来。(旦与酒肉吃科)(院公云)夜来两个小使长把墙头上花都折坏了,今日休教出来,只教书房中耍,则怕老公相公撞见。[2]

在这样的情势下,人物间的矛盾激烈地爆发了,这样剧情就能紧扣人心,又富于变化。在这场戏中,作者还有意识地把李千金和裴少俊对照描写。裴少俊软弱无力,屈于父亲的淫威,这更反衬出李千金的刚强不屈。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裴少俊写成薄幸的负心汉。少俊还是有情义的,所以在千金被迫离去时,他“瞒着父亲,悄悄送小姐回到家中”,这一笔不仅为后面中举认亲埋下伏线,同时也映衬了女性叛逆形象的反抗斗争。作品的这些艺术处理,都取得了预期效果。后来裴少俊上朝取应,状元及第到李家认亲时,李千金蔑视功名、拒不认亲,是戏剧矛盾发展到高潮后的又一波澜,李千金的反抗性格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展现,至此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了。

最后,李千金在儿女的哭声中动情了,和裴少俊夫妻相认。这一地方的安排,并不表明叛逆者妥协退让,而是由于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需要。这也符合了主题思想。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就越鲜明。

综上所述,在元代,许多剧作家创作爱情剧,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所以白朴借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一诗,反

第 6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其意而用之,创作了《墙头马上》。“白居易看到了妇女常常被始乱终弃,这种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命运,并作诗以讽喻,确实有醒世意义。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白朴却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从而将批判的矛头从妇女身上移向了社会制度,移向了在这个社会制度中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6]在这个戏里,作者就是通过裴少俊和李千金的恋爱故事,歌颂了封建社会青年一代对爱情的追求,肯定了自由恋爱的合理,表现了反对封建压迫、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倾向。李千金最然出身名门贵宦,却丝毫也容不得封建礼教的拘束,在青春觉醒的时刻,对于她一见倾心的恋人,她敢于主动地去爱,且“志量过人”。[3]为了婚姻的美满而进行抗争,更可以不顾一切地以私奔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婚姻自主。李千金的反叛精神更为强烈,她敢于承担责任,毫不羞涩地表示自己对裴少俊的爱。在第二、三折中,李千金的反叛性格得到了最出色的体现。在戏的最后,作者运用了一句“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2]表达了剧本的主题。在白朴眼中,李千金是他理想中的叛逆女性的典型形象。在她身上作者赋予了大胆反抗勇敢泼辣的性格。作者让人们从李千金身上看到了渴望爱情的李千金,所看重的不仅仅是爱情,而注重的是自己理想和独立人格。白朴清醒的认识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伦理道德,束缚着男女不平等社会中女子们的思想,禁锢着她们的灵魂,残害着她们自然的天性。于是在剧中,作者赋予了李千金最大的反叛性。在整个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对个性自由的渴望、对生命冲动的热烈表现以及对幸福爱情的理想主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彭飞.中国的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2:179-181.[2]白朴.墙头马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余霞.试论两个典型的叛逆女性[J].山西: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出版,2008.6(2):62.[4]赵维江.李千金身份之谜试解[J].广东:暨南学报出版,2006.3(3): 116.[5]路迪.李千金与崔莺莺反叛意识浅析[J].河南: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122.[6]王季思.中国古代戏曲论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227.第 7

第四篇:读后感

观《小英雄雨来》有感

石横镇电厂小学六年级王艺璇

雨来,一个平平常常的名字。但是他却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他的英雄事迹让我感慨万千,我由衷的敬佩他面对日本鬼子面对危险时沉着冷静的神态,更赞叹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小英雄雨来》。电影主要讲了雨来的老师——启秀老师被日本鬼子抓走了,雨来知道后怒火不已。面对着佐佐木的问题和诱惑总是镇定自诺。后来雨来组织几位同学编好了周密的营救方案,最终趁日本人漫不经心的时候风驰电製的救走了老师。还灭了日本人的威风,成了小英雄。

看了这部影片,才感到雨来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有着泰然自诺、大智大勇的精神。虽然他调皮淘气,爱玩,逃课,恶作剧地把癞蛤蟆放在老师做饭的锅里来捉弄老师,但当日本鬼子侵犯时,他神机妙算的捉弄鬼子,面对日本人狡诈的面孔,无所不惧。如果当时是我的话,恐怕我早就吓得手脚发抖、抱头鼠窜了吧!

记得以前我数学一碰到难题就懒得思考,每次都找爸爸讲解,自己根本不放在心中。自从这次看了《小英雄雨来》后我感觉意味深长,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使自己认识到了困难就如同敌人,我们要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解决了一个难题就如同战胜了一个敌人。而且还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我要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学习小雨来敢于同日本侵略者做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更要做一个有节气、有想法、有正义感的好学生!

虽然战争离我们已经久远,但我们时刻要有一颗爱国之心。我们

一定会踏着他们的足迹永远走下去。祖国有了战争时期的雨来,有了和平时期的我们,一定会变得强大无比!

观《小英雄雨来》有感

石横镇电厂小学六年级

王艺璇

指导教师:刘瑞香

第五篇:读后感

对于马克思的著作,我读得不多,所受到的马克思上义理论的教育,上要还是来自十儿年耳濡染的课堂宜讲,以及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因此只能说是间接地、零星地接触了马克思。最近老师要我们写一篇关于《共产党宜言》的论文,于是我怀着崇敬的心丨仔细阅读了《共产党宜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感觉收获颇丰。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宜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这不仅在于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理论,还在于它鲜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足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断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宜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a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宜言》发表后数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注意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断革命、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严整的科学体系。

通过《共产党宜言》,马克思,恩格斯给了我们一块“照妖镜”,一个看阶级斗争问题角度,一套阶级斗争的思想。我们运爪这_法宝看问题,一切资产阶级的虚假和掩饰都无济于事。无论资产阶级如何变化,从资产阶级的本质出发分析2今世界的形势,才能不被表而现象所迷惑,看清楚事情的本来而口,从而坚定立场,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才是我们在新形式下学习和发扬《共产党立言》桁髓的实际意义。

这是一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立言,不仅对治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

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2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农衬包闱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_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逑设社会主义quot这个根本问题,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深刻地祸示了社会土义的本质,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力史性跃。这次跃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

面对充满挑战和希销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怡办好,完成领导中平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关键取决于党的建设。

下载《墙头马上》读后感(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墙头马上》读后感(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后感

    走进巴金散文 品味经典美文 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勤奋多产、文质兼美的 杰出的散文家. 我最近看了’他的散文 之鸟的天堂涉,文章真挚亲切, 以恪动人,以赤子之寞......

    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鲁滨逊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去冒险,但始终未能完成。终于有一天,他离开了家,不听父母劝阻,去海外历险,在航行中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

    读后感

    《飘》读后感 这本《飘》是刘珂宇“飘”到我这边的,看着它1000多页厚厚的一摞我就害怕,当时我还瞪了她一眼,什么不好“飘”,“飘”本这么厚的《飘》,我哪有信心哪有耐心把它看完......

    读后感

    读《恐惧俱乐部系列丛书⑥》有感(一) 沿滩区仙市镇大岩学校——卢宇 我不敢说我读过许多书,真正算得上课外书籍的大概只有不超过十本,可其中最让我感触深厚的属这本《恐惧俱乐部......

    读后感

    读《笑猫日记——幸福的鸭子》有感 这个寒假,我看了《笑猫日记》系列,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幸福的鸭子》。 故事讲的是一个暑假,笑猫和马小跳他们一起,来到了乡下张达外婆家......

    读后感

    中华少年读后感读了《中华少年》这篇文章,我感到无比自豪。 本文预示中华的少年心系祖国,为中华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的绝心。中华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他们植根于祖国的沃土, 未来......

    读后感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今天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故事。我读完这个故事后,被故事中高尔基读书时那种专心、认真的态度所吸引。高尔基读书的时候很专心,把世界上的一切......

    读后感

    读教育名著《守望教育》有感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张广深 有些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