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馆观后感
历史的见证,社会的缩影 ——读《茶馆》有感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茶香氤氲,古老中国缓缓走过五千年历程。茶馆林立,更是茶文化的物质和人民休闲生活的真实体现。至康乾盛世时期,茶叶、丝绸、陶瓷远销海内外,中国俨然成为天朝大国。然而,一旦统治者满足于自己的成绩,自傲自大时,繁华便不会再延续了。封建统治者保守自大,闭关锁国,加之中国封建制度僵化,官员腐败,表面浮华的大清帝国背后却已经隐藏着巨大的危机。1840年,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彻底击垮了中国这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于是中国从此陷入了风雨飘摇的耻辱百年。茶馆作为老北京的一大特色,也见证了这段历史,茶馆里发生的一切故事,更是社会变迁、市局动荡、人民生活苦难的真实写照。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以其卷轴式的特色,集中展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茶馆中所发生的故事。
第一幕,清朝末年,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此时的裕泰茶馆,生意兴旺,门庭若市,三教九流,社会各色人等皆集聚于此。故事主人公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此时他年轻有活力,刚刚从父亲手中接过茶馆,谨遵父亲的话,为人处世,多作揖,多鞠躬,态度恭谦,办事圆滑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小商人的形象代表。封建贵族旗人常四爷,松二爷经常于此歇脚喝茶,聊天遛鸟。松二爷是那些封建贵族依靠国家俸禄度日,身无所长的代表,可以说是社会的寄生虫。常四爷虽身为旗人,但一身正气,是心怀民族大义之人,因谈论国事,被封建势力的爪牙特务吴思子和宋祥子抓去,送入了监狱。茶馆里还有依靠相面蒙人的唐铁嘴,拐卖人口的刘麻子要把劳苦大众康六15岁的女儿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也要办工厂,搞维新,但却遭到庞太监的诟病。第一幕中各色人物出场,茶馆生意兴隆,但也暗示了各色人物的命运,反映出了戊戌变法之后,封建势力的顽固,民族蛀虫的横行,人民大众的困苦,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撅崛起的社会现状况。
第二幕,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此时茶馆惨淡。尽管王利发艰苦改良,生意依旧不景气。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内战连连,民不聊生。李
三、难民和康顺子反应了当中人民生活的苦难。巡警大兵、吴恩子、宋祥子、刘麻子、唐铁嘴表现出了当时恶势力的横行猖獗。松二爷这个封建阶级遗老哀叹时局动荡,常四爷自食其力,成为立志反抗的人民的典型代表。王利发虽处事圆滑,精明强干,谨小慎微,但是仍受到恶势力的欺凌与剥削。王利发的悲剧,是就中国广大市民人物命运的真实写照。第二幕生动展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众生的生存状况。人物按照自己仿佛安排好的命运一样发展,正直善良的人都无法避免厄运的侵袭,道德败坏的人依旧以卑微无耻的形象苟活于钻营。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冲突也表现出人物和时代之间的冲突。李三对劳苦生活的抱怨,巡警的敲诈勒索,难民的痛苦哀号,逃兵的蛮横无礼,都表现出了帝国主义国指使的军阀混战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苦难。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蚀,恶势力德尔横行,人民生活的困苦,表现了封建社会已经岌岌可危,即将灭亡的先兆。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的裕泰茶馆已经在勉强维持了。这一幕中,主要人物都已年老体衰并且有了自己的后代,他们继承了父业,做起坏事来更加无耻,这是恶势力变换着方法巴结谄媚军官,一心想着捞钱,甚至连老茶馆也未能幸免遇难。主张实业的秦老爷工厂被人霸占,这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惨遭失败的厄运。常四爷、松二爷生活依旧困苦,表明了劳苦大众依旧处于水深火
热的悲剧,这一幕交代了人物最终悲剧式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生活的阴暗,所有政治的人都陷于无法摆脱的困苦局面。
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茶馆中所发生的故事。清晰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命运。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屈辱近代史背景下人民的真实生活。茶馆的变迁还是历史的变迁,从人物的语言特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满清覆灭、政局动荡、通货膨胀、半殖民地时代、官僚生活腐化堕落等等时代特点。小茶馆,大社会,作者行文并非以某一个人为中心,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之间没有直接具体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作者把所有的矛头都直接指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旧时代、旧社会
茶馆读后感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一、王利发(茶馆掌柜)
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
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茶馆》观后感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一部不朽著作,电影《茶馆》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谢添指导拍摄而成。茶馆本是一个人们休息、消遣和消费的场所,但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成为社会的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演绎了最底层社会人民的艰苦生活。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不断的进行着“改良”,从清朝灭亡后,设立“公寓”,到解放前期聘请“女招待”,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的破碎,五十多年的裕泰茶馆风雨飘摇,茶馆中发生的各阶层人物不同的故事,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茶馆》分为三幕,每一幕都是由大傻杨的数来宝开始,使得三幕的衔接十分的流畅。第一幕是满清王朝即将灭亡时期,此时的裕泰茶馆依然是繁荣的景象,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普通人生活的艰难,卖儿卖女者有,遭逮捕的爱国者也有,还出现了太监买老婆的事情。第二幕是民国初年,连年的内战使得大部分茶馆都关门歇业,而王利发改良经营,在茶馆后院设立了公寓用来租给大学生。改良的心是好的,但在那社会**的年代,社会是那么的黑暗,侦缉队员不断敲诈,当兵者则直接抢钱,茶馆生意举步维艰。第三幕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是中国陷入了内战之中,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然支撑着茶馆,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他已是有心无力,流氓特务还想尽办法要霸占这座茶馆,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
有故事则就有人物,尽管茶馆中的出场人物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茶馆》中的核心人物就是茶馆掌柜王利发,此外还有胆小但人品很好的松二爷,十分爱国的旗人常四爷,一心想要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时间发展,历史变迁,人物形象也在不停地变换,正是通过这样的转化显示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动荡以及生态炎凉,让人深思。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安排便是“子承父业”,尽管时间不断的向前推进,衣着也不断前卫起来,但是人的思想却是停滞不前。看相的唐铁嘴、说媒的刘麻子、特务吴祥子,他们的儿子依然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甚至是“发扬光大”。
故事的结局十分的悲惨,当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时,王掌柜绝望了。而此时,常四爷来了,秦二爷也来了。常四爷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正义之士,却惨遭清政府的逮捕,最终靠卖青菜自力更生。秦二爷是一个渴望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结果却被政府将苦心经营了四年的工厂拆了。三个人都遭受了不同的磨难,三个人甚至是都没有为自己买棺材的钱,最终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哭着,最后只剩下王掌柜一人,拿起腰带寻找了结这悲惨一生的地方。
茶馆,一个供人休息、消遣的地方,却折射出了如此多的社会问题,而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语言文字使茶馆更富有现实意义。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父亲早逝,家庭窘迫,靠资助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许正是接触了很多的底层生活,才能将茶馆的故事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导演谢添,运用电影的特有手段,将老舍先生的文字搬上了荧幕,深化了《茶馆》的内涵。
通过观看《茶馆》,我感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思想的落后。在当时,尽管有着渴望通过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尽管有着有爱国之心的常四爷,但大部分是不思进取、思想腐化之人,在加上同样黑暗腐朽的统治者,这样的旧中国怎么能不饱受别国列强的欺辱。我想老舍先生也是想通过这样的片段来揭示旧社会必然灭亡。在历史课上,我学过当时的那段历史,知道当时社会的黑暗,但也仅仅是了解,对于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则知道的很少。通过《茶馆》我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在第一幕中,庞太监竟然叫嚣“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要掉脑袋。”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社会已经是破败不堪,而统治者还是如此顽固,不肯接受维新主张。在第二幕中,侦缉队员跑到茶馆公然敲诈勒索,为了生存的王掌柜还不得不
接受这种敲诈。在第三幕中,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的工厂,不仅没有好好经营,反而是将机器当破铜烂铁卖了。这是三幕中分别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底层的人民面对强势是那样的无力,当时中国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很难想象当时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而且到处都在打仗,可以依靠的土地已经是弹痕累累,在北京城内都能听到炮火的声音,可见生活之艰难。难道都像剧中那样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卖女?《茶馆》一共写了50年的历史,50年中有那么多大的变动,《茶馆》并没有写那样的大事,而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欢来反映这段历史,恰恰是这种小人物的生活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最能让后人理解当时的黑暗统治。
在众人物中,我最欣赏常四爷,作为一个满族人,能够说出“大清国要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为了这句话他还做了一年的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运动,跟洋人打仗,常四爷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了自己的祖国不惜自己的生命,他希望用自己的奋斗是国家不在那样黑暗,然而腐朽的统治已经使他的梦想破灭。常四爷依靠自己的双手贩卖青菜为生,面对生活的重压从不服输,他有着一身的正气,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黑暗的社会压迫的抬不起头来,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哀。
《茶馆》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表现了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生存而痛苦挣扎和悲惨的结局。和当时的社会相比,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和当时相比岂能是“幸福”可以形容的。有人抱怨现在的生活不容易,可想想当时连生存都是问题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体会到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第二篇:《茶馆》观后感范本
《茶馆》观后感范本
实在不知该如何开个头,因为实在不知该用何种方式表达笔者对于老舍先生的敬仰。毫无争议的,老舍先生是中国文坛一颗过早陨落的明星,怹的作品真实生动的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了每一个读者。早年间读先生的(养花),一直认为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为何会在文革时选择轻生的道路呢?后来看了先生的(骆驼祥子)才知道,原来先生不光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更是一个热爱百姓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同胞兄弟充满了热忱的人!可是即便如此,即便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先生也不该选择绝路啊!因为先生是见过大世面的,先生见到过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先生见过八年抗战的惨烈,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先生依然在用自己的纸笔激励着无数中国人。先生就好比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青年心中的黑暗。可是后来,当人民翻身的时候,先生的这盏明灯却熄灭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能够击垮先生这样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先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折磨?看了(茶馆)才知道,原来先生不光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光是一个热爱同胞的人,他更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一个对自己的民族充满了深厚感情的人!先生是留过洋的人,他本可以选择国外安逸的生活,他本可以安心于自己的创作。可是在先生眼里,一个国家的振兴与富强却比什么都重要得多。就像秦二爷说的,只有开工厂、办实业,国家才能富强。为什么要让国家富强啊,在先生眼里,只有国家富强了,百姓才能安康啊!于是乎先生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就同无数怀着同样抱负的莘莘学子一样,他们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也是一条不归路。一个庐山会议,把中国的天翻了过来,愚昧和无知是那个岁月的代名词。即便像先生这样的人,也无力回天了。其实觉得先生蛮像秦二爷,年轻时意气风发,想要轰轰烈烈做一番事业。就像崔久峰说的:“办了工厂、银号又怎么样呢?他说实业救国,他救了谁?救了他自己,他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 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这话一点都不错,如果先生在天有灵,不知道会不会苦笑自己倒是把自己的命运给写出来了。是啊,先生您写了文章、话剧又怎么样呢?您说文化救国,您救了谁?您谁也没救!可是您那点事业,哼,大官老爷们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您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每每看到这里,笔者总要潸然泪下,祖国,现在不也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么!可惜堂堂七尺男儿,却不能救一民于为难!
大概到了最后,先生也绝望了罢!秦二爷最后绝望了,他眼睁睁看着自己二十年的心血被那些愚昧无知的大官老爷们糟蹋,他们把他的希望给毁了,看不到希望,他还有什么活头?“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您一件事吧。工厂拆平了,这是我由那儿捡来的小东西。这枝笔上刻着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签过多少张支票,写过多少计划书。我把它们交给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 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 笨蛋!”看不到一点希望,大概就是如此的感觉罢!知识分子总是在大谈特谈救国、富国、强国,可是大官老爷们不跟你谈,你有什么办法。五七年是如此,八九年也是如此,现在还是如此。要不怎么有那么一句老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呢!寒心,万分的寒心!想来先生临走前也是如此的寒心。当看不到一个民族一丁点未来的希望,那就只有选择永远的安息了!中国的未来,在五七年就亡了;中国的希望,在八九年就死了;现在剩下的,只有苟延残喘了罢!说到这里,笔者一定会被人谩骂成迂腐、老脑筋、不能与时俱进。王掌柜说的好:“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看看现在跳出来叫嚣的那些所谓的爱国者吧!他们都是些什么东西!整天说着语无伦次的话,满口的为民为国。可是他们哪一个不是过着锦衣玉食的腐朽生活!自先生那一代人之后,中国人的思想生活就已经死了!笔者是爱国的,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可常四爷说了:“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可是谁爱百姓呢!谁来爱在地震中绝望的百姓,谁来爱在洪水中挣扎的百姓,谁来爱在国家信访办前告御状的百姓!大官老爷们是不会去爱人的,他们要的只是别人爱他们!先生写了一个(茶馆),却把自己的一生给写进去了。是天意弄人么?还是使然!应该给(茶馆)写一个续,写到新中国建立,写到公私合营,写到月盛斋酱肉合营50年后终于实现扭亏为盈。可惜王掌柜是看不到那一天了,先生也看不到了,笔者能不能看到,也是一个未知数罢!还好有韩寒,还好用,还好有郎咸平,还好有一批尚存良知的同胞,让中国尚存着一丝希望!但愿在笔者的古稀之年,能够看到中国的未来,这,不算是一个奢望吧?
第三篇:《茶馆》观后感
《茶馆》观后感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一部不朽著作,电影《茶馆》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谢添指导拍摄而成。茶馆本是一个人们休息、消遣和消费的场所,但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成为社会的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演绎了最底层社会人民的艰苦生活。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不断的进行着“改良”,从清朝灭亡后,设立“公寓”,到解放前期聘请“女招待”,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的破碎,五十多年的裕泰茶馆风雨飘摇,茶馆中发生的各阶层人物不同的故事,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茶馆》分为三幕,每一幕都是由大傻杨的数来宝开始,使得三幕的衔接十分的流畅。第一幕是满清王朝即将灭亡时期,此时的裕泰茶馆依然是繁荣的景象,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普通人生活的艰难,卖儿卖女者有,遭逮捕的爱国者也有,还出现了太监买老婆的事情。第二幕是民国初年,连年的内战使得大部分茶馆都关门歇业,而王利发改良经营,在茶馆后院设立了公寓用来租给大学生。改良的心是好的,但在那社会**的年代,社会是那么的黑暗,侦缉队员不断敲诈,当兵者则直接抢钱,茶馆生意举步维艰。第三幕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是中国陷入了内战之中,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然支撑着茶馆,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他已是有心无力,流氓特务还想尽办法要霸占这座茶馆,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
有故事则就有人物,尽管茶馆中的出场人物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茶馆》中的核心人物就是茶馆掌柜王利发,此外还有胆小但人品很好的松二爷,十分爱国的旗人常四爷,一心想要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时间发展,历史变迁,人物形象也在不停地变换,正是通过这样的转化显示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动荡以及生态炎凉,让人深思。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安排便是“子承父业”,尽管时间不断的向前推进,衣着也不断前卫起来,但是人的思想却是停滞不前。看相的唐铁嘴、说媒的刘麻子、特务吴祥子,他们的儿子依然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甚至是“发扬光大”。
故事的结局十分的悲惨,当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时,王掌柜绝望了。而此时,常四爷来了,秦二爷也来了。常四爷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正义之士,却惨遭清政府的逮捕,最终靠卖青菜自力更生。秦二爷是一个渴望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结果却被政府将苦心经营了四年的工厂拆了。三个人都遭受了不同的磨难,三个人甚至是都没有为自己买棺材的钱,最终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哭着,最后只剩下王掌柜一人,拿起腰带寻找了结这悲惨一生的地方。
茶馆,一个供人休息、消遣的地方,却折射出了如此多的社会问题,而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语言文字使茶馆更富有现实意义。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父亲早逝,家庭窘迫,靠资助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许正是接触了很多的底层生活,才能将茶馆的故事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导演谢添,运用电影的特有手段,将老舍先生的文字搬上了荧幕,深化了《茶馆》的内涵。
通过观看《茶馆》,我感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思想的落后。在当时,尽管有着渴望通过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尽管有着有爱国之心的常四爷,但大部分是不思进取、思想腐化之人,在加上同样黑暗腐朽的统治者,这样的旧中国怎么能不饱受别国列强的欺辱。我想老舍先生也是想通过这样的片段来揭示旧社会必然灭亡。在历史课上,我学过当时的那段历史,知道当时社会的黑暗,但也仅仅是了解,对于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则知道的很少。通过《茶馆》我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在第一幕中,庞太监竟然叫嚣“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要掉脑袋。”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社会已经是破败不堪,而统治者还是如此顽固,不肯接受维新主张。在第二幕中,侦缉队员跑到茶馆公然敲诈勒索,为了生存的王掌柜还不得不接受这种敲诈。在第三幕中,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的工厂,不仅没有好好经营,反而是将机器当破铜烂铁卖了。这是三幕中分别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底层的人民面对强势是那样的无力,当时中国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很难想象当时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而且到处都在打仗,可以依靠的土地已经是弹痕累累,在北京城内都能听到炮火的声音,可见生活之艰难。难道都像剧中那样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卖女?《茶馆》一共写了50年的历史,50年中有那么多大的变动,《茶馆》并没有写那样的大事,而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欢来反映这段历史,恰恰是这种小人物的生活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最能让后人理解当时的黑暗统治。
在众人物中,我最欣赏常四爷,作为一个满族人,能够说出“大清国要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为了这句话他还做了一年的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运动,跟洋人打仗,常四爷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了自己的祖国不惜自己的生命,他希望用自己的奋斗是国家不在那样黑暗,然而腐朽的统治已经使他的梦想破灭。常四爷依靠自己的双手贩卖青菜为生,面对生活的重压从不服输,他有着一身的正气,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黑暗的社会压迫的抬不起头来,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哀。
《茶馆》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表现了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生存而痛苦挣扎和悲惨的结局。和当时的社会相比,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和当时相比岂能是“幸福”可以形容的。有人抱怨现在的生活不容易,可想想当时连生存都是问题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体会到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第四篇:《茶馆》观后感
茶馆深深......历史的见证,社会的缩影
——读《茶馆》有感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茶香氤氲,古老中国缓缓走过五千年历程。茶馆林立,更是茶文化的物质和人民休闲生活的真实体现。至康乾盛世时期,茶叶、丝绸、陶瓷远销海内外,中国俨然成为天朝大国。然而,一旦统治者满足于自己的成绩,自傲自大时,繁华便不会再延续了。封建统治者保守自大,闭关锁国,加之中国封建制度僵化,官员腐败,表面浮华的大清帝国背后却已经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于是中国从此陷入了风雨飘摇的耻辱百年。茶馆作为老北京的一大特色,也见证了这段历史,茶馆里发生的一切故事,更是社会变迁、市局动荡、人民生活苦难的真实写照。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以其卷轴式的特色,集中展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茶馆中所发生的故事。
.大茶馆,老裕泰。我想,老掌柜取名的时候想的可能是富裕与着安泰,哪怕是在当时的社会。可是,我们也都知道,很多时候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在今天。所以一开始裕泰茶馆的出现注定只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出现在一个残酷的现实社会中。底层的奋斗史注定只能是小人物的挣扎,哪怕名字再好听......三教九流在这个小小的茶馆得以演绎。王利发、李
三、常四爷、松二爷、秦二爷、宋恩子、吴祥子......,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段段跟时代紧密相连的故事。然而,既然作为社会的缩影,是谁我想已经无关轻重,更值得去看的却是那推动各种遭遇的根源:时代。
剧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一组矛盾:感谢时代与埋怨时代。对于刘麻子,唐铁嘴、官差们来讲,他们无疑是应该感谢时代的。“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这样的时代里,这些东西当然只能让那些“有本事”的人来获得。而作为没有“本事”的人,遛鸟的松二爷、爱国的常四爷、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这个不属于他们的时代里,他们只能付出,得不到什么回报的。因为在这个世道,他们是真真正正“没有本事”的一类。作为周旋在这些人当中的王掌柜,看的听的都多,自然也有着更多的感触。有些感触哪怕只是以无声的形式反映出来的......整个一部剧看下来,我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精心。因为不论是谁去看,可能都能找到自己那时或者是现实的影子......大傻杨是一条线,开头第一句到结尾的最后一句。但是哪怕是这个线索人物,从晚清就是以要饭为业,到吟唱“西山的神兵已然逼近了北平城”时依旧是要饭,时代更迭中他没有获益。换做今天,或许他还是一个只能要饭的,因为,因为这世道......王掌柜心好,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我想,不论是茶馆岁月,还是我们现在,他顶多也只能如此。谁叫他没有那个“富贵的命”呢?
一把火点着了裕泰茶馆,这个在污浊社会里靠着善心建立起来的理想国最终被掌柜的带走了。死的时候,我想老掌柜明白了:这个能让茶馆红火的日子暂时是没有多少盼头了,哪怕新政府马上就要胜利了......作为新一代,常富贵,王二栓、秦利民......,他们的任务是以暴制暴,用武力去消灭不平等。他们有一种承诺:不灭净坏人,他们不回来。呵呵,可笑,我想这个时候他们或许还在外面忙着吧,到了这二十一世纪......生活总是平等的这句话不是一个正常人说的,他不懂。相反,生活有着太多的无奈却是正常的。我们常说不要给自己太多的灰色,但是作为没有多大世道需要的“本事”人,包括我,肯定也只能自己给自己喊喊了......明目张胆的不平和现在这隐晦的不平是会一直存在的,关键是我们自己如何更早的看清这个世道,看清这个人心?
“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到临死老掌柜还没有彻底放弃挣扎,苦痛有谁知道?现如今,我们过的仍是同一种日子,只是我们的更隐晦罢了......想要活得自在,不在于去推翻谁?不在于一定要再创新中华,今天的这个模板可能就是我们中国最理想的一种,在现在。邓爷爷说稳定是一切的前提,或许是看到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变的是人心,尤其是现在这更复杂的人心评价标准......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茶馆中所发生的故事。清晰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命运。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屈辱近代史背景下人民的真实生活。茶馆的变迁还是历史的变迁,从人物的语言特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满清覆灭、政局动荡、通货膨胀、半殖民地时代、官僚生活腐化堕落等等时代特点。小茶馆,大社会,作者行文并非以某一个人为中心,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之间没有直接具体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作者把所有的矛头都直接指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旧时代、旧社会。
《茶馆》,历史的见证,社会的缩影,读罢心思,其味深长
第五篇:茶馆 观后感
《茶馆》观后感
唐朝至今,在千年历史的长河里,茶馆承载了多少文人雅士的豪情壮志,也启蒙了多少市井之民的曲艺才华。今天,一个“浓缩的小社会”给我们上演了怎样的惊涛骇浪呢?
一部旷世奇作带着神秘的面纱,把我们领进了不一样的中国。它经历了从1898年戊戌政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三个时代的变迁。这正是中国愈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不甘受辱,逐渐觉醒,反抗斗争的时代。老舍通过对茶馆中各色人物的活动的描写,将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展现在历史面前。在老舍的意识里,茶馆作为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应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茶馆老板王利发对茶馆的执着,从侧面反映了茶馆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但随着中国愈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入侵,原汁原味的茶馆逐渐黯然失色,为了避免被淘汰。茶馆穿上了西方外衣,逐渐失去了最真最纯的本质。多少市井之徒迷上了靡靡之音,贪恋声乐茶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传统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萎缩与没落。传统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瑰宝,是一个国家能持久发展的基础。《茶馆》通过描写不同时期茶馆从充满活力与色彩到逐渐衰落破败,变的萧条阴冷,再到变了味的茶座,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现实下的逐渐消失。当今的我们更值得反思,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好地处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光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亦要处理好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正确地引进新思想。在整部剧中通过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的遭遇的描写,集中突出了当时社会对弱者的冷漠,对正义者的折磨,表现了当时社会那种让人看不到希望的绝望。掌柜王利发处事老练圆滑,对强者曲意逢迎,对弱者漠不关心。常四爷正直刚强,不畏强暴,充满正气,同情弱者。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底层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迫于生计不得不卖儿送女,达官贵人却生活逍遥,压榨贫苦百姓,整个社会一片黑暗。正是如此,注定了旧制度要被推翻,资本主义革命的失败,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奇迹。
如今,茶馆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茶馆文化却在历史的时空中留下了弥新的印记。《茶馆》带给我们的传奇也将还会震撼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