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推荐阅读)

时间:2019-09-16 11:2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

第一篇:《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

《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

情节A:雪地追杀:具体来说是三个镜头,倍速版滑雪橇、悬崖边上的突然袭击、逃亡前的致敬。印象深刻的原因可能是:1、电影的情节设置很好的调动了我紧张的情绪,最后的反转又让我在出乎意料的同时大松了一口气(果然观众都是站在主人公视角的)2、在一整部色彩华丽的镜头里,茫茫白雪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可能我真的想念雪山了;3、看了豆瓣影评之后再映射到主人公的行为身上,才会明白那不是迂腐而是坚持

情节B:监狱逃亡六人组;情节C:俄罗斯套娃式的酒店管家营救联盟。对这两个情节印象深刻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永远无法预测下一秒的设计感,就像我喜欢姜文的那句 让子弹飞一会儿再说一样,无法预测的未来才会有希望,也更有意义。正如最近在读的《系统之美》里面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我们认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都只是一个模型,虽然我们的模型确实与现实世界高度一致,但远未达到能完整的代表真实世界的程度----好像这里引用这句话有点不应景??? 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面就冒出了这句话,果然我的思维是流动的。

情节D,应该是全篇最感人的结尾部分,以为是和以前一样的一个戏剧化的场景,结果镜头切回,原来古斯塔夫居然就这样死在了纳粹的枪下。经历过了前面的九死一生,还以为会是一个happy ending,命运的突转让我作为观众的情绪也急转直下,说不出的唏嘘。

老实说我每次看电影都没办法看到很深层次的意义,所以必须要从豆瓣影评里面去找线索来让自己重新去思考。这次也不例外。看了影评才知道关于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的故事,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里面有这么多实力派明星(开头那个老太太就是神秘博士里面的古一法师真是让我跪了,完全完全看不出来啊,神演技神造型。。)但我想表达的是,看了几篇影评之后我对这部电影以及主人公古斯塔夫的理解更深刻,更一致了。就好像是说我从电影里面只看到了情节,从影评里面才找到了他的生涯主线,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构建出他的生涯故事。原来古斯塔夫的所有看上去有些不合时宜的举措,都是他内心的坚持以及对这个时代的不妥协。就像zero在结尾时候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早在他步入之前就已经逝去了,但是毫无疑问,他用超凡的魅力维持了这种假象。”我不了解欧洲历史,也不了解二战对欧洲文明带来的伤害,但是我明白古斯塔夫坚持的绅士风度,就是对他所坚持的信仰的致敬。他成就于他的坚持,也死于他的坚持。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在听张潇雨老师的商业经典案例课的时候讲到的关于乔布斯之死那一节,满让我震惊的。众所周知乔布斯死于胰腺癌,但是其实他最开始只是被诊断为胰腺炎,而且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他拒绝医生的治疗,坚持用自己的方法,比如喝蔬菜汁,而不接受西医的治疗,导致他的病从并不严重而发展到癌症,最终夺走了他的性命。我们往往会不理解,像乔布斯这样一个天才的人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乔布斯的选择才正是体现了他人格的一致性。正是他强大的自信和不被束缚的精神造就了伟大的苹果公司,给全世界的人类带来了革命性的产品体验,而这种无比强大的自信也为他的生命结局埋下了伏笔。如果乔布斯像普通人一样,生病了就乖乖看医生,不去质疑这个社会普遍认可的医学至上的价值观,那么他必然也无法做出那么耀眼的产品。他选择了这条路,坚持了他的信仰,享受了他的坚持带给他的成就和满足感,那必然也要承受他的坚持带给他的结局。古斯塔夫也是一样,他坚持做一个善良,有爱,有良知的人,他收获了客户对他的信任,收获了zero夫妇对他的舍命相救之情,收获了他为后世人赞叹的人格光环,那他也会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我想,对于乔布斯和古斯塔夫这样的人来说,与其违背内心的活的更久,不如从心的活得更精彩更绚烂。

从这一点来说,他们都是忠于自己内心的人,他们的精神力量,他们的意识是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生命的有限性而无限的存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我看不懂,但我可以感受的到,也许这就是神告诉我们的路径:在这个二元的世界里,如何证明一个人真正存在过?

第二篇:影评布达佩斯大饭店

《布达佩斯大饭店》影评

导演韦斯·安德森(WesAnderson)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最后感谢了茨威格,这部童话般的电影没有明确使用茨威格任何一部作品,却像被茨威格灵魂附体:回忆嵌套回忆的设计来自《象棋的故事》,奢华优雅的大饭店背景来自《邮局姑娘》和《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时》,费因斯扮演的古斯塔夫和裘德·洛扮演的作家都直接指向茨威格本人。而整部电影里混杂的忧伤、乡愁与微弱却坚持不肯熄灭的理想主义,当然来自茨威格最后的一本书:《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图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海报)

《昨日的世界》写于1939年至1940年,在那两年中,茨威格失去奥地利国籍,先去英国,再到美国,最后经纽约抵达巴西。他喜欢巴西,觉得欧洲虽然沦亡,但欧洲文明所创造的一切能够在南美以其他新的形式得到延续,“我在南方的十字星座下又重新开始有了希望和信仰”。

在这本书的开篇,茨威格用他惯有的优美文字说:“纵使我们今天怀着惘然若失、一筹莫展的心情,像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从这深渊里不断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昔日星辰,并且用从父辈们继承下来的信念安慰自己: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有朝一日终将成为仅仅是永远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间歇。” 作家的乐观主义有时候是一种谎言,试图欺骗自己,但最终还是走向失败。文字创造泡沫,生活却戳穿它,在给朋友写的信中,茨威格坦承“出于绝望,我正在写自己一生的历史”,1942年2月22日,他和第二任妻子服毒自杀,没有看到这个世界从倒退再次恢复前进的那一天。

茨威格用这样激烈的方式与自己曾经眷恋的一切告别,但与其他犹太人相比,很难说他经历过什么真正的苦难:他出生于巨富之家,一直沉浸在文学和艺术的志趣之中,连拉丁文语法书的封皮里,都夹上里尔克的诗。17岁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26岁成为德语世界最重要的岛屿出版社的固定作者。从来没有经历过为出版和出名烦恼的时期,茨威格自己也不无骄傲地说过:“我的每一本书,当它第一天在德国公开发行时就要销售两万册,而且报纸上还没有登过任何广告。”一战时他写出反战剧本《耶利米》,茨威格一心等待来自读者的强烈抗拒,但这本书首印的两万册依然很快销售一空,他几乎是炫耀地写下:“我曾有一切的思想准备,只是没有想到这一点。”

即使在犹太人处境日益艰难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茨威格依然住在自己位于萨尔茨堡山上的豪宅之中,几乎欧洲大陆上所有的艺术名流都访问过这个优美舒适的家。出版的作品销量惊人,这让茨威格有充足财力沉溺于自己的各种爱好,比如收藏名人手稿,他拥有巴赫、海顿、肖邦甚至莫扎特11岁时候的乐谱,墙上挂着布莱克的素描和歌德一首诗的手迹。他从未佩戴过代表犹太人耻辱身份的黄色大卫星,更不用提被送往集中营,流亡后他获得英国国籍,美国和巴西也待他甚是友好,所有这些都指向同一个疑问:茨威格为什么要死?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古斯塔夫越狱后第一件事是要用一种名为L'Airde Panache的古龙水,这个意为“华丽香氛”的名字代表他视之为尊严的一切:美酒、华服、爱情,友谊,以及面对死亡时也要吟出的诗句。茨威格也是如此,一战时他和挚友罗曼·罗兰在日内瓦见面,两个人一方来自同盟国,一方来自协约国,但他们采取了完全公开的方式,茨威格说“两个老朋友并不因为恰巧各自属于不同的国家而在战争期间偶然相遇时突然彼此回避……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世界变得荒诞而自己随之变得乖戾”。最后这句话可被视为茨威格一生的信念,但当希特勒征服欧洲时,那些他以为会万古长存的优雅秩序一去不复返,而“结识一个可以使你缩短等候时间的领事馆小官员要比和一个托斯卡尼尼或者一位罗曼·罗兰结成友谊更为重要”,这是茨威格不能忍受的堕落与羞辱。

在三十年中经历两次大战,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坠入噩梦深渊,他引以为傲的欧洲文明在权力和欲望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当这个世界用枪炮轰炸掉所有诗意,他唯有一死。

茨威格的遗书已经说出了一切:“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这段话用他挚爱的德语写成,却自有中文译本,比如陈梦家在1966年上吊自杀前说:“我不能再让别人当猴子耍。”再比如早在1927年,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前就留下的十六个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后人对王国

维的死有各种猜测,有人说他为清亡殉葬,有人说因为被罗振玉逼债,在我看来,他和茨威格一样,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向昨日世界告别,颐和园园丁曾说,“先生约上午十点钟左右进园……初在石舫前兀座,久之,复步入鱼藻轩中,吸纸烟”。王国维死得从容,茨威格亦如是。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古斯塔夫两次在火车上救下没有身份的酒店门童Zero,电影里这句台词也是两次出现,“你看,在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在闪动,那就是人性所在。确实,那就是我们仅有的谦卑的温和的方式”,但文明的微光并不能永恒照亮人性,第一次古斯塔夫遇到对自己友好的法西斯军官,第二次他则被执行队(暗喻纳粹党卫军的行刑队)毫无迟疑地枪杀。这就像茨威格说过,罗曼·罗兰虽然在《约翰·克利斯朵夫》整部作品中赞美了艺术的不朽,但他却对茨威格忧伤哀叹:“艺术能使我们每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 一战之后,法语里出现了一个新的词语,belleépoque,美好年代,专指1900年到1914年这十四年,这就是茨威格念兹在兹的昨日世界,那个时候他相信站在面前的是人类文明必然前进的二十世纪,即使在一战结束后,他也依然相信那几年不过是一场噩梦,现在梦已经醒来。他丝毫没有想到噩梦会越做越深,直至成为总也醒不过来的梦魇,而这个世纪剩下的时间,人类会被前所未有的灾难笼罩:战争,法西斯……枪炮并没有因为莫奈的睡莲或者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停下脚步,茨威格不愿意承认这是他的欧洲。他离开奥地利的原因是几个秘密警察进入他家搜查,他们并没有搜出任何东西,这不过是一场恐吓。这样一件今天看起来并不让人怎么吃惊的事情,却被茨威格认为是莫大侮辱,并不惜因此离开家园,直至离开人世。在他死去的1942年,奥斯维辛已经建造出第二个集中营,操作一次可以一次性屠杀12000人,焚尸炉每天可焚烧8000具尸体,茨威格的同胞们坐着火车走向死亡,死亡地点正是他深爱的欧洲,启动焚尸炉的人,很可能是他的读者。

那个时候集中营里的屠杀尚未公开,茨威格不知道这一切,否则也许他连遗书都耻于使用德语。乔治•阿瑟•歌德施密特(Georges Arthur Goldschmidt)在犹太人大屠杀之后拒绝再讲德语,几十年只用法语写作,保罗•策兰(Paul Celan)则无法面对自己和杀害父母的凶手说着同一种语言,在1970年投入塞纳河,在他最著名的诗《死亡赋格曲》中,策兰绝望地说“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如果认真想起来,也许茨威格之死带来的疑问并非“他为什么要死”,而是“我们为什么活着”。

作为茨威格的读者,我并不纠结于他的死亡,他幸运地死于昨日世界。

第三篇:布达佩斯之恋观后感

美丽动人的伊罗娜,精明仗义的犹太老板沙布,忧郁压抑的钢琴师安德拉斯,忧伤动听的钢琴曲,由爱生恨的德国人汉斯,感情、战争、尊严都静静地发生在30年代的布达佩斯。从影片的结构上来看,影片开头处处埋下伏笔,而且一些场景的设置与后面相互对应,使得这部影片拍的耐人寻味,是一部注重细节的电影;从影片的内容上来看,女主角对三位男士的感情的起伏变化推动着剧情的一步步发展,加之以二战为背景,黑色星期天的音乐,更加渲染了影片的基调,丰富其内涵。因其极强的逻辑性,看了让人不停的回味。

80岁的汉斯说:有有生之年一定要重游布达佩斯,这句话他已经说了50年,想必这句话中包含着他对伊罗娜的思念,愧疚;而后他对餐厅现任老板说:我和纱布是深交,也许在自己到了耄耋之年时,想起有恩于他的纱布,心中不免也有一丝愧疚。而现任老板回答:那是我上任之前的事了,一句看似简单的回答,背后隐藏着一个大的阴谋,当然只有看完整个影片回头回味的时候才能感叹剧情安排之巧妙。

之后给牛肉卷上面的“80”标签一个特写,这与影片最后老年时的伊罗娜清洗蘸过毒的标签相呼应,在结尾瞬间让观众明了原委。

在汉斯吃下第一口牛肉卷时,现任老板略带紧张的深深的注视着汉斯的一举一动,隐隐的暗示着汉斯的死亡。

再来说说感情这道主线,印象最深的是纱布说的一句话“既然不能独自享用,那我宁愿分享,也不愿意失去。”伊罗娜对纱布的感情是亲情,对安德拉斯才是爱情;而沙布深爱着伊莲娜,也许是爱她的身体胜过她的灵魂,他希望她能永远躺在他的浴缸里,但他也明白,他无法把握住伊莲娜自由的灵魂,伊罗娜说过她希望顺其自然;而安德拉斯的出现则明显互补了这一点,他爱她的灵魂多过她的肉体,他俩的灵魂更能共通共融,而三个人相互之间都存在不同的情感,可是却能够和谐、从容相对。至于汉斯只会更加加深伊罗娜对这两个男人的爱,而对汉斯,伊罗娜由开始的毫无感觉到最后的憎恨至极。

伊罗娜深爱这两个男人,同时对他们也付出了很多,汉斯又来到餐馆吃饭,他要求安德拉斯弹奏《忧郁的星期天》,他拒绝。为了保住他的性命,本来声称只有孤单一人的时候才会唱歌的伊罗娜唱起了这首歌,但是当他们以为危险已经过去的时候,安德拉斯却突然自杀。结合影片所传达的信息,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安的行为:伊罗娜曾经说过,她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唱歌,而现在她竟然要为了保护钢琴师而在汉斯面前献唱,钢琴师觉得心爱的女人收到了侵犯,而自己却无力保护,所以他在完成了自己的诺言(她唱他就弹琴)之后,就自杀了。他在自杀前并没有怨恨女主角,因为他看到她唱歌时的眼神和反应的动作就知道了,他的死也是用自己的方式向汉斯向纳粹表示不屈的尊严吧。墓地里,纱布对伊罗娜说了他明白了这首歌的真正含义,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不能没有尊严的活着,不然就应该有尊严的死去。

后来伊罗娜为了救纱布,献身于汉斯,而汉斯确没有遵守他的诺言,也许这次回来就是带着复仇的心回来,就是从纱布的手中抢走伊罗娜。如果没有战争,汉斯也不是纳粹的士兵,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故事和结局,将背景设在战争的大环境下,更能凸显人性的本质吧。

还有一个细节汉斯之所以退钱给老夫人 是因为他扫了一眼珍珠项链(而这串珍珠项链正是后来他妻子脖子上被扯断的那条,可见这串项链价值不菲不然不会戴在年老的他妻子脖子上,更可见当时汉斯把项链留下,把寥寥几张纸币退给老夫人是在已经衡量过项链价值的前提下的)另外,他之所以救了老夫人的叔叔

那个老教授,是因为老夫人提到过他是犹太议会的成员,这是他日必有口碑用处的人,况且他在老夫人出门时再三叮嘱要记得报恩,如此机关算尽的男人,为何没早被杀死。

伊罗娜是用一小瓶药水杀死的汉斯,这瓶药水是当年安德拉斯想自杀用的,后来被纱布拿走,在被逮捕时放在了钢琴旁,被伊罗娜收藏,这瓶药水仿佛一根线把三个男人的结局串联起来。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个孩子也就是现任老板是纱布的孩子,但我觉得若他是汉斯的孩子,那么汉斯死得就更恰到好处,同时加强了伊罗娜的复仇效果,纱布的毒药加上肉卷,伊罗娜的下毒,安德拉斯的音乐,汉斯骨肉的引导,完美的复仇!

EL104

曹思宇《布达佩斯之恋》观后感

第四篇:《布达佩斯之恋》观后感专题

《布达佩斯之恋》观后感

EL 103张亚楠

《布达佩斯之恋》观后感

电影《布达佩斯之恋》主要讲述了二战期间,在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中一家餐馆里发生的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情爱故事。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描述了汉斯在《忧郁星期天》的乐曲声中猝然死去,为故事拉开了帷幕,音乐引发着观众去探究那隐藏着的秘密。

女主角伊罗娜的身影已牢牢占据了餐厅老板沙布的心,同时也震撼了在餐厅弹琴为生的钢琴家安德拉斯的灵魂,接着伊罗娜又征服了来餐厅用餐的德国青年汉斯的意志。《忧郁星期天》的出现打破了伊罗娜和沙布之间爱的平静,使她爱上了钢琴师安德拉斯,又给汉斯内心种下了失望和怨恨的种子。这音乐扰乱了原有故事的秩序,重新分配了四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故事进行到此突转直下,先是为保持尊严和原则,拒绝为纳粹军官演奏的安德拉斯在曲终人散时开枪自杀,接着沙布被送上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最后伊罗娜为营救沙布被迫遭受了汉斯的侮辱。半个世纪过去了,昔日的纳粹军官汉斯在 80 岁生日那天回到餐厅重温旧梦,却意外死亡。在餐厅的后厨里,一个老妇人轻声哼唱着《忧郁星期天》,影片在歌声中有了圆满的结尾。

我认为这个阴郁的钢琴师不应该如此迅速地离开人间,这是他人生的开始。然而,当伊罗娜不得不忍受内心的愁苦伤痛而歌唱时,敏感的钢琴师切身地感受到了这种痛苦,于是他选择了死。影片中的生与死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当整个社会都只为某种人的意志而运转时,人的生命就像是润滑剂——活着或死去都是为了让这台残酷的机器更好的运作。所以沙布无辜的死和汉斯卑鄙的活都显得合情合理。

安德拉斯死了,留给伊罗娜一首甜蜜而忧伤的《忧郁星期天》伴随她一生;沙布死了,留给伊洛娜衣食无忧的财产与永久的温存。他们都毫无保留地爱着伊罗娜,而伊罗娜也再没有多余的爱情可以分给其他任何男人。经过漫长岁月的流逝,她终于在那个纳粹军官80岁生日时将他不留痕迹地谋杀。为这段不幸却又无比幸福的爱情划上一个句点。伊罗娜的恋人们没能与她白头偕老,却被她永远追忆。而纳粹军官那位陪他走到80岁的发妻,在丈夫倒下那刻,居然还忙着去捡她散落的珍珠项链。也许爱情的忠诚,并不在于这个人是否只盯着你一个,是否陪你白头到老,而在于在她/他的心里,你是否无可替代。

影片中每个人对爱的理解是不同的。汉斯眼里的爱是征服是占有,最终遭到了报应;安德拉斯对伊莲娜的爱热烈真诚也是旁若无人,最后在自己创作的音乐里结束了爱情与生命;沙布的爱情最复杂也最贴近人性。爱情没有对错之分,即使是三角恋,也可以很唯美,也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

第五篇:布达佩斯之恋观后感

布达佩斯之恋

故事发生在布达佩斯的一家餐馆里。萨伯和伊罗娜经营着这家餐厅,他们想要聘请一名钢琴师,安德拉斯凭借他的技术获得了这个岗位。同时他也被伊罗娜的美貌吸引,为她创作了《黑色的星期天》这首歌。凭借着这首歌曲这家餐厅也闻名四方。伊罗娜也喜欢上了安德拉斯,萨伯也感觉到了伊罗娜和安德拉斯的关系。三人都为此感到不快,想要分开生活,不再影响到其他人。正当要决定时,伊罗娜收到了汉斯给她拍的相片,一会儿后萨伯得知了当地的富豪协要同他的妹妹来他的餐馆就餐,听《黑色的星期天》的消息,三人就彼此缓和,共同为了这家餐馆生活下去。三个人就这样还算和睦的过下去了。世事难料德国纳粹来到了这里,曾今被萨伯救过的德国青年汉斯回来了,他曾被那歌曲吸引,也被伊罗娜的美丽迷倒,一见钟情,甚至向她求婚,可惜被伊罗娜婉言拒绝。回来后的汉斯成了德国军官。他任然迷恋着伊罗娜和那首歌曲,但是他也改变了不少,安德拉斯不能让自己的尊严受辱,在弹完《黑色的星期天》后自杀了。萨伯要被送上到集中营的火车,伊罗娜委身于汉斯,只求他能救下萨伯。但汉斯见到了却不去救他。伊罗娜怀孕了,在安德拉斯的墓前,她轻轻抚过地上青草,垂泪而泣,最后还是决定离开。若干年后,汉斯80岁生日之时,也在那家酒店庆祝,伊罗娜用原本安德拉斯和萨伯都想服用自杀的毒药毒死了他。当时他看着伊罗娜年轻时的相片,耳边演奏着《黑色的星期天》……

一首《黑色的星期天》在整部影片中不断被奏响。它听起来平静,却让人心里不能平静,好像有什么东西压在心头,又不知道是什么,好像它根本不存在,但从心里明白它是真实的。又好像在诉说一件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打开了听众的心扉,将那种不明的感情深入到听者的心窝。让人平静,让人忧郁,让人烦恼,让人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歌曲经钢琴、小提琴的演奏,将悲哀和欢喜非常平衡地融合在了一起,营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气氛,它好像在传播什么东西,但就是抓不准其中的意思,还是它就是为了找到表达的意思。

黑色的星期天,很快就到了晚上。阴暗的影子在享受着孤独。闭上眼睛,你在我前面走过。在你睡觉的地方,等你明天过来。看到你的影子,告诉她,要让天使站在我身边。黑色的星期天,多少个星期天。都是我一个人孤独的影子。夜已经过去了,我已经充满了眼泪。朋友,别感叹,我的心很脆弱。非常绝望我回到了故里,在充满阴影的国度里迷茫。黑色的星期天~~~

下载《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情定大饭店观后感

    《情定大饭店》观后感 《情定大饭店》是一部有关爱情的经典韩剧。剧中的美丽浪漫剧情都让人记 忆犹深,耐人寻味。不过对于从事饭店行业或者正在学习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我......

    偶遇“布达佩斯大饭店”式金牌礼宾,讲一个昨日世界的故事

    偶遇“布达佩斯大饭店”式金牌礼宾,讲一个昨日世界的故事 文华东方酒店在香港中环干诺道中5号,它所在的酒店集团1963年注册于伦敦,后收购泰国曼谷的“东方酒店”,最终在香港上市......

    大饭店读后感

    《大饭店》读后感一早就拜读完了领导借我的这本《大饭店》,隐隐的有所收获却是不知从何说起,只是思绪万千,却又不是很能把握到自己得到了什么!就像听完一个故事,做了一个梦一样,觉......

    浅析《布达佩斯之恋》

    浅析《布达佩斯之恋》 ——凄美动人的三角爱情 摘要:在二战的阴影下,有一场三个人之间的爱情:匈牙利美女,犹太店主,年轻的钢琴艺术家。他们之间有着浓浓的深情和爱意,他们本可以幸......

    布达佩斯之恋影评

    《布达佩斯之恋》观后感终于将《布达佩斯之恋》看完了,最后的结局凄美而又不失完美。有人说这是一部爱情故事,也有人说这是纳粹时期欧洲人用浪漫和幽默来释放内心苦楚的故事。......

    布达佩斯之恋(影评)

    布达佩斯之恋《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布达佩斯之恋》;提起笔,我不禁想到曾看过的前两部电影;它们有着异样的风格,表达不同的主题,拍摄的国度时间都没有任何相似度。然而......

    五星大饭店读后感

    刚读完一本书,海岩的‘五星大饭店’,五星大饭店读后感。其实这本书早在三四年前拍成了电视剧我也看过但是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看了起来。以另一个角度体会了书中男女主......

    《五星大饭店》读后感

    写在前面的话:这是大一写的一篇读后感,那时我的生活里还没有爱情。现在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再读这篇读后感,幸庆自己最初的爱情观和现在的爱情观还是差不多。真爱难寻,是真爱,便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