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监察》第三集观后感_聚焦脱贫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时间:2020-01-15 23:4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监察》第三集观后感_聚焦脱贫观后感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监察》第三集观后感_聚焦脱贫观后感心得体会》。

第一篇:《国家监察》第三集观后感_聚焦脱贫观后感心得体会

脱贫攻坚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地帮助每家贫困户制定好一个切合实际、有效管用的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脱贫攻坚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脱贫攻坚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一)

中国梦,是近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是2020年完成的目标任务。然而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用心扶贫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用新扶贫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白塔畈镇项冲村为例,镇村两级干部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茶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万盛集团制定养鹅计划、发展光伏扶贫、通过村里种养殖大户带动群众、与石料厂签订协议雇佣具有劳动能的贫困户等切实可行地措施帮扶贫困群众,同时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帮助生病的群众和学生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

脱贫攻坚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二)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总书记日前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脱贫攻坚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三)

20zz年以来,zz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战略性任务,以农民致富增收为重点,以全面脱贫摘帽为目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周密部署,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各项工作。

一、强化保障,夯实基础,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责任落实,规范工作程序,强化考核监察,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保障。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各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配齐设备,建立健全以农业服务中心为主阵地、贫困村为主战场、贫困户为主攻点的工作网络。

二是建立层级责任保障。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各辖区的直接责任人,各村党支部书记及各包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镇、村、组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脱贫任务、时限及责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精准发力,强化落实,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在精准分析上动脑筋,在精准帮扶上求实效,真正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要求,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严格按程序清退,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重新识别纳入,确保底数清、对象真、信息实。全面完成全镇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信息采集工作,并建立完善动态管理体系,非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是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在摸清地数的基础上,详细统计贫困对象基本情况、收入构成、对政府的诉求等情况,分门别类地归纳梳理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婚致贫、因房致贫等六个致因,强化数据支撑,其中低保贫困户占zz%,因残因病致贫人数占zz%,因残因病致贫人数占zz%。

三是精准制定脱贫措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原因,充分结合实际,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与帮扶措施,截止目前已完成z户zz人脱贫工作。

三、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抓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充分利用zz等贫困村的土壤特点与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培育蔬菜制种基地,目前z个贫困村发展蔬菜制种面积zzz余亩,预计每亩年收入zzzz余元。同时充分发挥zz等村的薄皮核桃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品种改良与产业拓展,加速农业提质与群众增收步伐。

二是抓基础设施,优化脱贫载体。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强化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zzz余万元,完成zz沥青混凝土道路工程和zz村危桥改造工程;投入zzz万元,实施zzz安全饮水工程,目前已完成机井建设,正在进行管道铺设;投入zzz万元,建设zz新建小型拦河坝,新增有效灌溉面积zzz余亩。

三是抓技能培训,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对贫困户技能培训,我镇联合人社局、扶贫办累计培训贫困人员zzz余人,实现劳动力转移zzz余人,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产业发展技能与脱贫致富技巧,切实增强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后劲。

四是抓扶贫开发,做好民心工程。计划投资zz万元实施zz村二级提灌工程,新建提灌站z个,新修蓄水池z个、泵房z个,铺设管网zzz米,地埋管线zzz米,目前正在进行招投标。投资zzz万元完成校庄老区村建设项目,新增灌溉面积zz余亩。

五是抓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保体系;加强卫生事业发展,加速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巩固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完善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补助政策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政策;进一步实施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工程;积极为贫困家庭学生办理高校助学贷款;对贫困村优先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自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镇、村、组三级的共同努力下,贫困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进一步扩大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劳动力大量流失。当下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增加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工作难度。

二是产业扶贫难度较大。由于尚未形成优势新型产业,贫困户传统种养殖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且农村留守人员中老弱病残居多,缺乏劳动力,获取技能渠道较少,接受培训能力较差,仅依靠农户自身发展,规模小、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导致种植、养殖等产业扶贫的落实程度较差。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坡头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底子薄,税源不足,没有充足的财力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比如水利建设滞后,交通路网结构不完善,这都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坚持精准扶贫,完善扶贫详细规划。按照全面脱贫的目标,对照精准脱贫标准,算好明细账、倒排工期、细化措施,落实任务,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严格对照脱贫攻坚任务台账,确保20zz年底实现脱贫zz户zzz人的目标。

(二)坚持产业主导,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着力围绕蔬菜制种、薄皮核桃种植与中药材种植方向,积极鼓励和支持扶贫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加速脱贫步伐。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坚持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加速实施

扶贫开发民生项目建设进程,加快解决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行路难、用水难和产业发展瓶颈的问题。

(四)强化智力扶贫,完善教育培训体系。针对贫困户劳力技术素质低的实际,采取综合培训和转移就业相结合,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加强与劳动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切实抓好贫困户劳力的务工技能培训和劳力转移工作,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家。

(五)强化政策保障,做好制度兜底。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将生活自理困难的重度残疾人,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照城乡低保最高补差予以救助。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人口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

第二篇:旗帜第三集观后感

纪录片《旗帜 建国创业》有感

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早早来到天安门广场,期待盼望已久的开国大典。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前言

在老师的要求下,我观看了纪录片《旗帜》。刚开始的两集《开天辟地》和《浴血奋斗》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成立过程及重大意义,近代中国历经屈辱,先进中国人进行着不懈探索和抗争,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近代中国历史我们都耳熟能详。可是现在通过视频,唤起不仅仅是那些尘封在大脑里的知识,更是中国人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的记忆。翻开中国近代史的长卷,曲曲折折地写着两个大字——屈辱。经过鸦片战争的炮火、甲午海战的硝烟、八国联军的践踏、各路军阀的纷争,我们的祖**亲,忍受着一次次的重创,已被蹂躏得满目疮痍。有压迫就必定有反抗,虎门硝烟的火焰、太平军的呐喊、戊戌变法的宣言、黄花岗烈士的赤诚、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无一不昭示着革命先烈对压迫人民的反动势力抗争。

然而在这时,一个值得被永载史册的声音从嘉兴南湖上传来——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她代领着我们这个东方巨狮再次挺起她那巍峨的身躯,发出她那震撼世界的咆哮声。1949年10月1日,在万众瞩目下,随着毛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按动电钮,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28年光辉历程。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坚决维护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废除了帝国主义各国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主张在坚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基础上,与各个友好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新生的我们面对着种种困难,在国民党政府溃逃后,留下的中国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失业严重,民生困苦。人民质疑中国共产党的能力。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用了三句话来概括:“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他说,我们有办法克服困难,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就在开国大典隆重举行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兵分两路,以雷霆万钧之势,追歼盘踞在中南、西南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到年底,迅速解放了其中的大部分地区。至此,除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及香港、澳门外,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在邻国朝鲜遭受美国的轰炸时,相信唇亡齿寒,派出援兵,经过三年浴血奋战,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维护了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第一次建立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和电子工业。全国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为了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勇前进!

就像毛主席在开幕词中豪迈地说:“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相信我们的祖国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成为世界上屹立不倒的超级大国!

第三篇: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

(一)昨天学校让我们看了一段关于《复兴之路》的视频,感觉不过瘾,有头没尾的,最郁闷的还是要我们写观后感 最烦的就是这种制度式作业,其实看了之后还是有点感触的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截大概是刚考完《企业战略管理》吧,很自然的就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了。

觉得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经营一个企业一样,只不过这个企业很大很大而已,要想让这个企业发展壮大,战略制定的正确与否是非常关键的,而一个强大的领导队伍更是至关重要的,想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在国际上我们更是孤立无依的,除了苏联愿意和我们结为同盟国,但是在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队伍的带领下,我们团结一致、雄心勃勃,用来七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计划18年任务,这个成果不能不让所有的中国人振奋。然而接下来的“十年浩劫”却让我们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停滞不前就是一种倒退!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领导的失误,错误的方针路线让我们走了一大段弯路。

不得不感受到战略的重要性,不论是经商还是治国!

而好的战略还要加上一个好的领导!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

(二)1953 年11月30日鞍山钢铁公司的数百工人被紧张和兴奋包围着,他们期待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9时许,中国第一根钢轨诞生了,近百年来中国机车只能行驶在外国重轨上的历史于这一刻终结。就在这一年鞍钢诞生了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中国最大规模的>自动化高炉也在这里投产。毛泽东亲自发来电报祝贺,称赞鞍钢的三大成就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此时,新中国经过3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被突出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庞松)在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党中央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基本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那么,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同时进行,这将给中国带来一场什么样的变革?

在1945年的中国共产党七大上,毛泽东表达了对于未来的美好设想,他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建设要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但是,当中国人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时候却发现想要描绘出美丽的画卷是如此之难。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政治与外交的角力,军事上剑拔弩张,世界被划分成两大阵营。冷战的阴云与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忧虑笼罩了整个世界,也给新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柯伟林)冷战孤立了中国,毫无疑问美国是这么做的,美国实施了对中国的禁运,这就切断了中国产品和许多传统的西方及日本市场的联系。

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邢广程)我们和苏联签定这个条约之后,就对中国国家的安全稳定乃至世界和平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法律上的保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是非常大的。

条约签订后迅速回国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情。然而,此时却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建设的步伐被打乱了,1950 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 约瑟夫·奈)美国犯了很严重的错误,美国低估了中国对这次战争的重视程度。我想美国越过三八线就是错误的开始。

1950年时美国的钢产量是8700万吨,中国只有61万吨,双方相差140多倍。在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较量中,志愿军战士用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扞卫了新中国的安全。而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也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刚刚获得独立的民族距离真正的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沈志华)在这个时候呢就面临一个问题,你搞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怎么搞,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学苏联,因为中国没搞过社会主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社会主义苏联创造的人类历史上崭新的计划经济模式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正是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在建国后短短十几年间,就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这一发展模式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刚刚实现民族独立的后发国家。

1952年中苏两国就经济援助问题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谈判,两国政府最终商定,今后5年苏联给予中国必要的援助,开工建设骨干工程。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在苏联的帮助下加快了进程。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方式全面展开。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副院长 约翰·奎奇)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于直接、高效,特别是在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这对当时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到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新中国的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突破,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1951 年9月生活在贫困太行山区的农民李顺达第三次受到了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接见。为解决生产资料匮乏的问题,早在解放区时期,李顺达就和6户农民成立互助合作组,将各家的生产工具集中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个经验与毛泽东是想法不谋而合。1951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出台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中,毛泽东亲自加上了这样一段话:“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1952年年底全国出现了农民自愿组织的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开始了。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开始。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朱佳木)主体是工业化,“三大改造”是两翼,就好比是一只鸟。这个“三大改造”是鸟的两翼,就是两个翅膀,有了这两个翅膀,我们的工业化才能够真正地能够得到实现。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彼得·诺兰)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空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是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这是一幅在20 世纪50年代非常有名的照片,照片的主角名叫李绍奎。1953年,毛泽东曾亲笔写信祝贺他创造了快速炼纲新记录。李绍奎和千百万新中国建设者们的热情来自哪里?这位炼钢工人常说的一句话透露了答案:“给自己干活,难道还能偷懒吗?”几千年来,普通百姓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人民代表大会自下而上逐级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人民民主进入全新阶段。与此同时,伴随新中国一起诞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延续在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尊雕像为后人记录了一位新疆普通农民与国家领袖的>故事,库尔班·吐鲁木,一个在旧政权时期被奴役被欺辱的农民,60多岁才第一次从属于自己的土地里>收获了金灿灿的玉米。从此,库尔班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他要骑着毛驴去北京,感谢带给他>幸福生活的毛主席。库尔班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北京在哪里?他只知道向东一直走下去,就一定能到北京。

(库尔班的同乡 卡斯木·热合买提)1958年,库尔班大叔作为劳模第一次去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回来的时候毛主席送给了他十多米布,库尔班大叔回来后把它做成了大衣穿上了。1959年,库尔班大叔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又去了北京,走的时候村里的乡亲们告诉他,这次去不要说别的了,就说要一台拖拉机的事情。到了北京之后,毛主席问这次你有什么要求呀。库尔班大叔说能给我解决一台拖拉机吗。毛主席就批了一台拖拉机。这是我们这里头一次来了拖拉机。

库尔班的故事后来经王洛宾谱曲,成为脍炙人口的民歌——《萨拉姆毛主席》,直到今天仍被广为传唱。

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波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

1956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原计划用18年实现的目标只用了7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基础,中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1956 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系统阐述了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等问题,第一次提出体制改革的问题,认为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到集中到中央,而应当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林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随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大做了理论准备。

(毛泽东录音)我们并没有孤立的感觉,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石仲泉)这个时候主要矛盾几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搞阶级斗争就变为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当时的我们国家的生产还不能满足这个需要这个矛盾,因此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地要发展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

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也作为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依次重要会议,八大既对建国以来七年的经验作了总结,也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中央党校教研部主任 柳建辉)八大提出关于主要矛盾的思想、关于经济建设的思想,有好多都是富有创意的创新精神,包括社会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包括执政党建设,这样一些思想,从目前来看,八大在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还是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1957 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进一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作出了一系列理论创造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领袖和普通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然而,当对梦想的追逐变得狂热时,人们逐渐忽视了理性的声音。“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央和地方的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此时社会主义阵营取得的成绩也让中国领导人备受鼓舞。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要在15年内赶超美国。为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而来到莫斯科的毛泽东在大会上发表演讲,提出中国将在15年内钢产量赶超英国。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大跃进”,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对于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以及何时迅速地实现工业化,有很多理论,当时就想出了一些方法,像“大跃进”“后院炼钢炉”等等,虽然这其中大多数想法的初衷是很好的,但在经济上却过于理想化。

对速度的渴求同样出现在农业领域。1958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合并成为2万6千多个人民公社。

正常的经济秩序被破坏,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出现了。1960年,粮食和棉花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

1957 年极少数右派分子乘全党整风之机,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开展了一场反右派斗争,但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这是杭州市庆春路上的一栋两曾小楼,中国最早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曾经生活在这里。1958年,79岁的马寅初因为《新人口论》遭到批判,这篇充满科学论断与调查研究的文章被一些批判者说成是政治阴谋,计划生育被指责为让中国断子绝孙,学术的正常表达变得异常艰难。这也意味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已经变得不正常了。

渴望迅速摆脱落后面貌的愿望遭遇>挫折。在1960 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和中国签订的600个合同,撤走全部1390名在华专家,停止供应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使250多个大型建设项目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新中国失去了唯一的外援,处在了建国以来国际、国内环境最为困难的时期。新中国追赶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速度慢了下来。而这一时期,中国的近邻日本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国民收入在7年里增加了一倍。1964年东经奥运会的举行,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猛增了一倍多。1968年日本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在曲折中探索的中国将如何摆脱困难局面呢?

(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程中原)由于我们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很大的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但这样的做法很快就被停止了。而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被削弱和破坏,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段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出了严重错误估计,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才能解决问题。1965 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下发,“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这是山东即墨市的一个普通村庄,1968年王家后戈庄因为劳动力不足,决定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割草,为调动积极性每斤草奖励5厘钱,这引起了一场大争论,“物质刺激”、“5厘钱的报酬”被形容为腐蚀人们灵魂的“砒霜”。

(王家后戈庄第三生产队原书记 王衍怒)农村说那时候没别的,就是一灌尿还两行道,你是这灌尿撒在集体地里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把这灌尿你撒在个人自留地里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一场值得中华民族永远记取的悲剧!多年以后,这段沉重的历史依然令人慨叹。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年轻的共和国曾经经历过如此艰难的历程,而正是为了国家的真正独立和富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新中国的探索也完全没有停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尤其是在外交领域,在与亚、非、拉国家的友谊不断加深的同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开始摆脱冷战思维的禁锢,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赢得了国家广阔的空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入江昭)我认为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及其他领导人也认识到,即使“文化大革命”仍在进行它早晚也是要结束的,同时对抗美苏两个大国是不实际的,于是1970年左右毛泽东开始向华盛顿发出了一些信号。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时殷弘)中美破冰也为中国建交打开了一个新局面,西方主要国家和西方这些国家的盟国在很短时间内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一来基本实现了中国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有外交关系这样一个大好局面,最后也可以说,中美破冰也为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重要条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王缉思)从美国方面来说,是它开始日益认识到1949年以后成立的一个新中国,它是真正政治稳定的经济发展的国际影响正在扩大的一个国家,虽然有“文化大革命”中间的一些混乱,但它不可能动摇这个国家的一个根本。

就在尼克松访华的4个月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几年后,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对此评价说: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一大批艰苦创业的知识分子和英雄模范,构筑了新中国的精神家园,历史赋予了每一代人各自的使命,任何人都难以超越自己的时代,历史将会公正地记录每一代人走过的足迹,历史也将忠实地把发展的课题留给后来者。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

第四篇:《巡视利剑》第三集观后感

《巡视利剑》第三集观后感

《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深刻阐释了巡视制度的必要性,要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就应让巡视这一党内监督“利器”震慑常在。

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党内巡视工作实现全覆盖,为党内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明确新定位、探索新打法、形成新常态。巡视的震慑作用彰显,其强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得到了中央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巡视制度有效破除了“关键少数”缺乏有效监管的格局。长期以来,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虽然有上级党委、同级纪委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但却难以有效落实,形成了“上级不知、同级不愿、下级不敢”的局面。而巡视制度犹如一把利剑,打破桎梏,强力反腐,使得领导干部不再有“铁帽子王”,而“巡视组来了”也成为领导干部最不愿提及的话题。

巡视作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在不断打虎拍蝇的同时,形成了有效震慑。巡视是插入腐败中心的一把利剑,一些腐败分子纷纷在巡视面前滚鞍落马,巡视不再是走过场,巡视监督的常态化长效化,使之成为腐败分子难以爬过的坎、难以渡过的河。尤其是中央巡视组祭出的“回马枪”绝招,更是让腐败分子防不胜防。因巡视在反腐斗争中精准打击、定点清除,所以其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使之成为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中的杀手锏,更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永远的警钟,震慑常在。

第五篇:第三集《清浊之辨》观后感

《清浊之辨》观后感

“宁做清官流芳百世,莫当贪官遗臭万年”。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饱含了古代先贤们的谆谆教诲!阐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更道出了民众对清官的期盼。

《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了在历史转折点上以屈原、文天祥为代表的清官能臣和以贾似道、魏忠贤等为代表的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告诉人们什么是清,什么是浊,在清与浊、正与邪之间到底该作出什么样的抉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只有英雄能够力挽狂澜,能够名垂千古,每个普通人也能够做到。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清浊从来就是区分正与邪、廉与贪、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尺。激浊扬清,追求公平与正义,不仅仅是执政者的一己之任,更应该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责任。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已经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去清除附在权利大树下的污垢。纪检监察人员更是要经得起全体人民的监督,以踏石留印、铸铁有痕的精神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政治的清明、政府的清廉!

《清浊之辨》的播出对我们当前全国的反腐形势、廉政风暴是一次有力的配合。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和民族心理进行一次总结和认知,使人民群众增强对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还有我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一次综合性的文化解剖,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历史课。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下载《国家监察》第三集观后感_聚焦脱贫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监察》第三集观后感_聚焦脱贫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百年潮·中国梦第三集观后感

    观《百年潮·中国梦》有感 华夏文明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从伏羲明道到精卫填海;从女娲造人到大禹治水;从秦王扫六合到汉唐盛世;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元曲;......

    大国崛起第三集观后感(走向现代)

    《大国崛起》第三集观后感 看了关于英国的故事后,我们不难发现,近代英国的兴起始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这位女王的远见卓识和开明宽容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第三集观后感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第三集观后感 吴承闿 第三集的主题为“第一书记”,讲的是密云、怀柔、房山区的三个基层农村第一书记带领农民脱贫的故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决胜全面......

    2020年扶贫小组学习《国家监察》 第三集感想

    2020年扶贫小组学习《国家监察》第三集感想扶贫小组学习《国家监察》第三集感想一看完《国家监察》第一集后,网友“pp宝贝”最大的感受是,艾文礼、秦光荣的主动投案,从侧面反映......

    聚焦物流顽症观后感

    聚焦物流顽症观后感 看完《聚焦物流顽症》,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但从视频中的物流行业现状仍然让我们看到物流行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问......

    《聚焦物流顽症》观后感

    《聚焦物流顽症》观后感 物流业是复合型的服务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物流事业面临的经济和政策环境持续改善,发展步伐加快,进入到全面发展的......

    扶贫小组学习《国家监察》 第三集感想(共五篇)

    《国家监察》专题片共5集,分别为《擘画蓝图》《全面监督》《聚焦脱贫》《护航民生》《打造铁军》。讲述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巩固和......

    《筑梦中国》第三集正道沧桑观后感

    《筑梦中国》第三集正道沧桑观后感 《筑梦中国》以历史的厚重感、鲜明的博物馆特色和深邃的政论,彰显了复兴之路的宏大主题和中华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坚定信心,兼具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