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巷管家》最新观后感心得(共)
影片中的“小巷管家”,他们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他们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但他们工作热情饱满、方法智慧、态度积极。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小巷管家》最新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
《小巷管家》最新观后感心得1
近期,由北京市委组织部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策划制作的《小巷管家》正在热映。影片以“小巷管家”平凡而伟大的先进事迹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为主要内容,将北京市的基层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生动讲述了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感人故事。
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北京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新要求,着眼首都改革发展大局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积极探索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管理服务资源和力量下沉,引导街乡增强服务群众功能,有力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把群众的需求当做哨声,建立健全群众需求的全响应机制,吹好哨、报好到、办好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全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小巷管家》的主人公赵建国,就是北京2.3万名“小巷管家”中的一员。“小巷管家”不是什么领导,但心里装的都是街坊四邻的事,小到邻里纠纷、占道停车、私搭乱建,大到公厕改造、环境提升、照顾空巢老人等诸多和老百姓直接相关的难题。工作头绪多、事情杂,平凡而又普通,都是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但又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新时代,在社会基层治理的深入推进下,无数“小巷管家”饱含热情、担当履职,用智慧和辛勤服务百姓,获得了认可,赢得了民心。正是这些可敬又可爱的“小巷管家”在平凡之中孕育了伟大,在细微之处书写着深情,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小巷管家》最新观后感心得2
小巷管家,刚听到这部电影名字的时候,我有点迷茫,这是一部什么电影,纪录片吗?还是专题片?也许又是一部理论性比较强的视频吧。脑子里幻想出了无数起场景。终于,忍不住百度了一下。
多渠道了解终于知道,《小巷管家》是一部聚焦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表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工作的电影,由北京市委组织部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策划制作,以全市2.3万名“小巷管家”平凡而伟大的先进事迹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为主要内容,将北京市的基层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集中表现了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感人故事。
说到基层治理,我们党可以说良苦用心,基层减负、《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的实施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基层治理的脉络已被初步打通。下一步,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才是基层最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无外乎是有效的解决手段之一,就像电影里所展示的那样,只有各个职能部门互相协作,联动发力,才能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困难。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也感触颇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要时刻做到:民有所难,我有所助;民有所想,我有所办;民有所愿,我有所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不平凡的力量。
《小巷管家》最新观后感心得3
近日,一部真实反映北京基层治理工作经验的电影《小巷管家》震撼上映,影片将北京市的基层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集中表现了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感人故事。
影片中的“小巷管家”,他们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他们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但他们工作热情饱满、方法智慧、态度积极。作为基层干部,要从《小巷管家》看出收获,找准定位,品悟基层之道,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在“默默守护”中点燃“基层之火”。影片中的赵大爷只是胡同中的小人物,他帮助老街坊解决生活问题,改造厕所、美化街道、清理煤棚……虽然过程中受了不少委屈和埋怨,但随着胡同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他的“默默守护”最终也得到了街坊邻里的认可。基层工作难免会遇到不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就此放弃,还是耐心劝解?是听之任之,还是将心比心?我想我们只要保持一颗“默默守护”的真心,一颗不念旧恶的公心,一颗忠贞无悔的诚心,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真正看到我们基层干部干事为民的真心,总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默默守护”中点燃“基层之火”。
在“贴心服务”中照亮“基层之路”。“小巷管家”不是什么领导,没工资、没职务、没权力,但在居民心中,他们有热心肠、有行动力、有威信,时时刻刻想的都是街坊四邻家门口的事儿。在北京市街巷治理的工作中,小巷管家”们不为小家、只想大家,用贴心的服务,使北京市的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街巷社区小胡同的改观非常之大。众所周知,基层工作多且杂,基层干部面对的问题更加具体、遇到的困难更加繁多。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基层干部主动深入基层群众,做群众最贴心的人,用热情、暖心、实干的精神去高效地解决每一件事,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发挥好表率、模范作用,在“贴心服务”中照亮“基层之路”。
在“精益求精”中擦亮“基层底色”。影片中的“小巷管家”一般都是社区居民,很多是年纪比较大的退休人员,他们的工作鲜为人知,但是他们却用精益求精的工作方法,让北京的胡同变得越来越美,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在基层工作中,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环境治理中“无例可循”的“新问题”、“无从下手”的“棘手事”已经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基层干部要有不断创新、突破传统的“闯劲”,去不断研究新举措、寻找新对策,不断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为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出“金点子”、为村民脱贫致富找“新路子”,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担起一份责任、干出一番事业,以优质的服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精益求精”中擦亮“基层底色”。
《小巷管家》最新观后感心得4
影片《小巷管家》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通过“小巷管家”来呈现和释读“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改革。通过一条小巷的变化,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小巷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彰显出广大基层党员和社区工作者在实践中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自觉。
总书记指出:北京“要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北京提出的要求。”“背街小巷是最能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电影《小巷管家》选取街巷治理这一“小切口”,艺术化地展现了北京市委推出的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推动基层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的一场系统性变革,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的“大主题”。
影片主人公赵建国,不仅心系胡同保护,关心胡同里居民的生活,帮大家解决抢车位、公厕改造、清理院落等问题,还积极引导居民自治、协商共治,使人人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巩汉林饰演的这一角色朴实亲切,是北京市2.3万名“小巷管家”的一个缩影。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电影《小巷管家》的推出正逢其时,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会主题的生动诠释,是对落实总书记强调的“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重要指示精神的艺术表达。
作为基层工作者、党员,我们要学习主人公“小巷管家”赵建国尽心尽责、勤奋工作的工作态度,不忘初心使命;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体现出来,把诺言和担当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干字当头,勇于在困难和任务面前显身手,履职尽责,当好基层工作的“小巷管家”。
《小巷管家》最新观后感心得5
年近70、瘦小的身子,却骑着自行车来到几十里地以外的花圃,就为了订几十株盆花摆在胡同里美化环境,回来时腰都直不起来了;为了改造臭味熏天的厕所,半夜里让老伴守在门口自己跑进女厕所统计厕所情况,画出图况协助厕所改造……这就“小巷管家”赵大爷,调解邻里纠纷,忙的里外不是人;拆除煤棚,遭到发小的冷眼对待,但是,赵大爷却用他的真情、真心、真干,赢得了胡同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这座承载着北京厚重文化的老胡同迎来了蜕变。
电影中的“赵大爷”是北京2.3万“小巷管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不是什么领导干部,无职、无权、无待遇,只是一群有着热心肠、有着责任感、有着爱国爱家情怀的普通党员干部群众,心里时刻装着街坊四邻家的事,履行着“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的职责,将群众的所需、所急、所难上报到街乡政府,为“街乡吹哨、部门报道”工作机制真正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发挥了大作用。
“小巷管家”用心、用情、用干“管家”,促进了工作顺利开展,赢得了群众理解与信任。用心“管家”,用手中的小笔记本记录着小巷中房屋、树木、花箱等位置,记录着房子里的户数、党员数、低保数、残疾人等情况,做到心里“明镜儿”、脑袋“跟转儿”;用情“管家”,走街串巷找居民谈心,认真聆听群众诉求,为他们跑腿办事,满腔热情中还带着真情、真意,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福利;用干“管家”,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有时还会去帮着群众疏通马桶、捡拾垃圾狗粪,他们用真干、实干、敢干感动着小巷里的每个群众,也赢得了群众们的信任和口碑。
有“管家”当然也得有“家里人”。电影里那些小巷中的老街坊,他们有的为了抢一个车位争得面红耳赤,有的硬说自己煤棚里有祖上传下来的宝贝,不愿拆,其实他们本质上都是善良、通情达理的,尤其是要拆除烂肉面馆时,老板娘含着泪水支持了小巷治理工作。就是这些可爱的人们,在北京市街巷治理的工作中,他们为了北京这个“大家”牺牲了个人利益,使北京市的面貌焕然一新,街巷胡同甩掉了“脏乱差”的代名词,成为了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打开历史记忆窗口的新名片。
总书记2017年视察北京时候强调,“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需要穿针引线的“小巷管家”,也需要动手建家,用心爱家的“家人们”,“小巷管家”与“家人们”共同携手绘就一幅和谐繁荣的美好画卷。
第二篇:观看《小巷管家》有感
观看《小巷管家》有感
《小巷管家》这部电影给我感触很深。影片通过赵大爷的热心肠,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人的热情和令人感动的邻里情,非常温暖,京味实足。时逢建国七十周年,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北京的胡同正在变得越来越美,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这背后离不开小巷管家们的辛勤付出,我看完之后,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与收获。
故事中的主人翁是一位热心肠的北京大爷,作为小巷管家,他义务帮助老街坊解决生活问题,改造公厕,美化街道,清理煤棚,虽然过程中受了不少委屈和埋怨,但随着胡同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他的辛苦付出得到了街坊邻居的理解。
这部电影演得非常朴实,接地气,反映的全是社区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看完以后真的感动的流泪了,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居民的认可。作为社区工作人员的我,在《小巷管家》的电影中,有许多的共鸣,因为我们社区工作者,就相当于这样的存在。相比之下,电影里的小巷管家比我做的好很多,但他经历的哪些事儿,遇到的哪些困难,我都亲身经历过。世上最难做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为一名小巷管家,他一直努力工作,民有所难,我有所助,民有所想,我有所办,民有所愿,我有所为。
现在社区正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小巷管家》这部电影是激发社区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最好教材,作为党员的我们,想要真正做到“小巷管家”自然就要明确党员如何发挥先进性,要走在前,行在前,赶在前。
“小巷管家”,我们为他们点赞,他们是我们城市建设的基石,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是70年来党和国家最伟大的成就。我们的工作和影片中的小巷管家一样,岗位虽小,一言一行皆是政府形象,工作虽杂,一事一项都是民之所需,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始终默默无闻的在平凡中坚守。这部电影让我对有温度有热度的社区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身边真心为居民着想,切实为居民办事的社区工作者充满敬意。总结起来就是,你需要和群众一起前进,但是你的脚步要更大,眼睛要更亮,思路要更清,你要为居民群众排掉前方阻碍,这是我们基层干部的存在意义。
对照“小巷管家”我们做的还不够,还应加倍努力,埋头刻苦工作,发扬“小巷管家“的忘我工作精神,勇于无私奉献,想方设法,把工作做细做透。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为居民做好服务工作。其欠,在工作中,做好调研总结,不断提帝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为建设和谐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的最后,看到小巷管家帯上党徹庄严的拍照的时候,我心中的作为党员的骄做和荣耀也顿时浮现。通过反省自身,我会更加的清楚自身的定位,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如何做好带头作用,我会永远**,学习《小巷管家》中尽心尽责、勤奋工作的工作态度,更好的为居民服好务。
2019年11月18日
第三篇:小巷总理观后感
小巷总理,情牵小巷
12月18日观看了影片《小巷总理》,这部电影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谭竹青的人生经历,细腻感人地展示了一位社区主任甘当人民公仆、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无私情怀。这是一部非常好看而且有很好教育意义的影片。因此,我想谈谈我的电影观后感,与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一同走近谭竹青,认识这位平凡的共产党员,学习她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学习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党员干部必须通过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来体现和实践先进性,谭竹青做到了。我认为,无论是她朴素的工作作风,还是随叫随到的工作态度、敢于负责的责任意识、艰苦奋斗的事业追求,都印证了这一点。谭竹青的事迹证明了一个道理:群众工作说难做非常复杂,说容易也确实简单,只要怀着对群众的真情实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需,党员的先进性就能得到群众的认同。
谭竹青精神,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最平凡的岗位的工作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工作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求名利,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就是完全彻底为基层居民秉公办事,急群众所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工作精神;就是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群众宁可自己吃亏的无私奉献精神。总之,就是无论时代变迁,坚持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毫不动摇的党性精神。
谭姐、谭姨、谭妈,从人们对她的这些称呼我们可以看出,她已经作为党的化身,融入了千家万户,成了他们最亲的人。她这种无私的情怀使我们深受感动,她的立足平凡、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我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变电站的一位站长,将会以谭竹青精神为榜样,坚持党的宗旨,爱岗敬业,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第四篇:小巷总理观后感
0903149 佘海山
小巷总理观后感
影片通过一条街道在三个时期的不同变化,表现了谭竹青几十年如一日,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感人故事,塑造了谭竹青真实,生动,感人的人 物形象。把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贯穿始终。她钟爱街政事业,她以智慧和力量创下了一流业绩。她牵挂着百姓的牵挂,她幸福着百姓的幸福。一 生长居寻常巷陌,一生献给社区事业,“俯首甘为儒子牛”,她慷慨地把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风范留给了她深爱着的这方水土、这方人。她的一生,虽然平淡简朴,却内涵丰富、震撼人心。她用一生的奋斗和付出来诠释着再也普通不过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电 影《小巷总理》中,社区主任谭竹清在面对群情激愤的拆迁户说“是共产党员的举起手来!”,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你敢于举手你就作 出了如下承诺:我是共产党员,我倍感光荣;我是共产党员,我听从党的安排;我是共产党员,我接受群众监督;我是共产党员,我不惜牺牲生命。
作为和平时期的共产党员,没有了血与火的洗礼,也没有了生与死的考验,我们拿什么来证明一个共产党员的不同呢?《小巷总理》的主人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用一个党员的无私奉献践行了执政为民,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上历经48个春秋的“小巷总理”谭竹清在操劳着,始终将党员标准坚持如初。五千居民的社区哪里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经常是出了张家进李家。居民们说,她是操持社区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大事小事不能没有她。小事操心,一家一户的事她要管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哪家丈夫没有工作生活困难,哪家孩子老人没人管,这一切统统装在“总理”心里。她找来砖头拉来沙为人建起了小食店,拆了自家半拉房为孩子老人开办了幼儿园和敬老院„„难事挂心,只要是小区的“不平”事她都要管。谭竹清所在社区是棚户区,整个小区路不平,灯不明,每逢下雨路泥泞。每当看到老人小孩滑倒,谭竹清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硬是捡来废砖头把路铺平了。
大事尽心,小区建设她也敢管拆迁对一级政府来说都是头等大事、难事,别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她敢管。寻找建筑公司、拆迁安置样样她都想管。小区改造完成,一个在任48年的“小巷总理”也因积劳成疾走完了人生历程。谭 竹清大事小事、急事难事什么事都管,就是没有管好自家事,女儿结婚的房子被她拆了半边修敬老院,儿子刚刚经营好转的游乐场被她送给了无工作的居民„„。作 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谭竹清打点着崭新的每一天,抹亮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她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丰功伟绩,只有爱心、热心和执著的追求,以及甘于奉献 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她,用赤诚的心浇铸着一种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辛劳和汗水诠释着一种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看了这部电影,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小巷现在的繁荣,更多的是思考,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学习谭竹青的这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牢记党性、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
第五篇:小巷名流观后感
观《小巷名流》有感
我个人觉得一个时代的最大悲剧不是它曾经发生过什么让人不幸的事!最悲剧的是有那么一群人,如高编辑一样的人,在亲身经历这一场浩劫之后,直到离开都还没有认识到文革。就像旧时代的农民一样,即使被地主剥削,都不觉得自己是受压迫的人一样。他里面所谓的深刻,就是与卓文娟恋爱?就是写一个圆满的结局?在看到疯掉的卓文娟,看到性格完全不同的丁香,并没有触动他的神经,他也只是感慨一下一个人变疯了,一个人变残暴了而已,仅仅而已。就像我们看到美丽的花谢了一样,感慨而已,并没有意识也许自己也会成为那一只花瓣,只不过他现在是幸运的那一部分,并没有这样悲惨的经历而已。他没有选择进一步去思考这件事,而这个人为代表的群体不占少数的,可谓是一个国家时代的悲剧。
其次,是丁香和卓文娟。我觉得看到卓文娟最后的结局,让我想到了《雷雨》的鲁侍萍,她们都是中国最纯朴的劳动妇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对命运一直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卓文娟被的嫁给国民党员,被成为一些些分子,被人们嘲笑欺负,他们别无选择,因为他们没办法反抗。即使他们勤勤恳恳的去做事,没做过什么坏事,默默去接受苦难,去守护自己的子女,但是不公命运把最后守护都毁坏了,在这种绝望中,他们走向了疯癫。她们自始至终地关爱他人,以最大限度忍耐别人给她们造成的伤害,不断退让地守着生命的底线,展现了人的韧性。也许,更深一步就是,人啊,是会经历苦难,别无选择,只有默默接受,面对,这才是生活的常态。卓春娟的悲剧不仅仅是文革造成,也许是社会对寡妇,对一些弱势群体的态度所决定,而发生在文革中,特殊的背景使她更加悲惨。而他的结局的设计,倒是一种与以前的沉默接受更加剧烈的反抗,抗议文革的压迫,他对那个时代是充满仇恨的,用疯癫来保持对文革的抗议。她倒是文革之后最清醒的人,与高编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没疯,但是大脑跟抽疯一样,一
个用疯保持真正的“清醒”。
至于丁香,最后进入新时代的时候,她的子女被说为小杂种,大家面对文革对周围人造成的不幸,并没有给予同情,而是嘲笑讥讽。即使到新时代,依然如此,这何尝不也是一个悲剧?这时候长远的看,这母女到底是时代的悲剧,还是人性的悲剧呢?是文革中非人性的对待,不公平的对待,以及强奸使她压垮,还是人们到最后,时代在改变,什么都在改变,但是人们对这种不幸的人态度没改变的冷酷造成的呢,没有包容所导致的呢?她母亲接受这个流言蜚语,她也接受这种流言蜚语,她的女儿也必须接受。她母亲用沉默包容,她用愤怒反抗,但是都是无力的挣扎。
最后,就是大人物,司马二哥,他最后成为“名流”。这个结局是很有意思,可能一方面就是他处事圆滑,而且过去常帮人,又有小聪明;另外一方面,惯有传统知识分子的“仁”,对以前斗过他的人,都能很好的宽容和相助。而这个人物设计很有意思,就是通过幽默来表现深刻,通过喜剧夸张表现反抗。而我对他影响最深的一个是,指鹿为马,通过这个讽刺文革这个主导者的丑陋。讽刺的文革是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这让人深思。文革或许真的就是一种指鹿为马的笑剧。其次,就是他装死。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文革,对于人性的抹灭,一方面他对儿子是有情,但是通过要求儿子无情来表现有情,儿子对他也是充满爱的,但是要通过无情来接受表达这种爱。这一不表现出文革对人性的践踏,对人性扭曲。而司马二哥有一点,是表现传统知识分子,如忍和仁。这是无意识的,但是侧面表现出,传统儒家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影响,而正因为这种读书人的这种思想,这种忍 这种仁,这种克,让他们坚持到最后,自我调节,并没有发疯,也没有变成泼妇,而是继续生活在当代。我觉得,国学,或许何尝就是一本心理学。我们觉得这个抹灭个性,这种中庸是不幸的,是悲剧,但是有时候,对比丁香,这不也是一种喜剧,每个人都定义不同,但是司马的确成为名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