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_看《中国有故事》有感(范文大全)

时间:2019-12-06 17:2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_看《中国有故事》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_看《中国有故事》有感》。

第一篇:《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_看《中国有故事》有感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依托珍贵的历史影像,挖掘梳理新中国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建设工程、突破性成就,以青春风格讲述背后鲜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一代代平凡的中国人为祖国建设发展敢于牺牲、勤于奋斗的奉献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5篇_看《中国有故事》有感,希望你喜欢。

《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篇一

为讲好中国奋斗故事,使微纪录片呈现完美的效果,主创人员深入档案馆、资料室,接触当事人,寻找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精心筛选素材,挖掘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每一集的剧本都数易其稿,有的甚至改了十几遍,力争讲得曲折动人。

《中国造“星”记》和《那一眼,看破星辰》,讲的都是科学领域重大成就。一个讲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另一个讲的是“中国天眼”FAST提出者、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从字面上看,一个讲的是物,一个讲的是人,但其实都是中国科技成就背后的人文故事。

不管是“东方红一号”还是南仁东,都是各家媒体已经反复报道过的题材。当记者和中科院对接时,对方一开始也有疑问,还有什么新的报道空间?

一位关心节目的领导在和节目组讨论时说:我们当然可以说,节目有穿越设计的新意,但当用户看完一期节目之后发现,很多东西他之前都知道,那就会对节目丧失兴趣。“新闻新闻,你不新,别人怎么会愿意闻?”

对撰稿人来说,挖掘出旧题材中的新内容,筛选出旧故事中的新角度,就成了重中之重。“务去陈言”四个字,被传达给每一位团队成员。

《中国造“星”记》前期团队进行了两次深入采访。一次前往北京郊区的航天城,采访造卫星的航天五院的相关同志。遗憾的是,只得到一些间接线索,并确认当年造卫星的这家科研单位并不具备影像录制的能力。第二次采访是在一位参与造卫星的老人家里。聊到一些比较鲜活的故事,也翻拍了很多老照片。可惜,这位老人的故事和整体脚本并不完全契合,最终不得不舍弃。

通过这两次采访,记者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就是东方红卫星升空之后,人们抬头睁大眼睛找寻的这颗中国“星”,并非卫星,而是它的“围裙”——观测体。和团队交流之后,发现用户对这样的细节挖掘非常有感觉。

顺藤摸瓜,发掘了类似其他细节。比如当年为了保障通信顺畅,出动60万民兵,每一根电线杆底下都站着一位民兵。这样的细节,这样的影像,就是那个年代中国集中资源干大事的最好写照。

“铁人”王进喜也是一个被反复报道的老选题。最初的脚本设计是描述大庆三代“铁人”的传承,从而展现新中国石油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记者查阅了大量石油产业数据,读了行业论文和中石油、中石化的年报。讨论剧本时,“砍”掉了其他所有副线,只保留了王进喜一人的故事。而他在鞋子里藏了300元钱,临终前交给弟弟,嘱咐他“给母亲买些奶粉”的感人细节,是从大庆博物馆提供的上百张资料照片中发掘出来的。

为了写好南仁东的故事,记者读了有关南仁东的报告文学、南仁东报道集,看完10多部长短不一、总时长将近20个小时的纪录片,终于找到一个此前未被聚焦的细节——“小飞人”试验。那一年,南仁东69岁,主动要求被吊到半空中,第一个做这项关乎着“天眼”锁网成败的试验。节目组好不容易找到当时试验现场仅有的两张照片,并对照片进行技术处理,把静态的照片变成动态的,还原了南仁东做试验的现场。

参与的记者们都很感慨,《中国有故事》是一个融媒项目,但好新闻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综合素质。最让人感动的细节或者故事,很可能还是“带着泥土味儿”的,一定是用脚板“踩”出来的。

《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篇二

半个多世纪前,为了对抗大面积侵袭全国的流行病,在云南花红洞的一片荒山中,几位病毒学家默默炼起了“仙丹”。

有时候,饲养员会饿得去偷实验猿猴的饲料做口粮;还有的研?a href='http://www.xiexiebang.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保谷徊幌в米约耗暧椎暮⒆永醋鲆┪锸笛椤?/p>

在如此艰苦卓绝的工作条件下,他们成就了一项“甜蜜的事业”。

这份甜,你我都有幸品尝过,它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跟着“糖丸爷爷”顾方舟细细品味。

你小时候吃过糖丸吗?

这个病叫脊髓灰质炎,老百姓习惯叫它小儿麻痹症,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这样恐怖的传染病,半个多世纪前,曾大面积侵袭全国。最后,居然被一颗小小的“糖丸”完全消灭了。

1955年,病毒学家顾方舟临危受命,牵头研制疫苗,对抗脊髓灰质炎。在云南花红洞的这片荒山中,团队用9个月的时间,建起了实验室。

研发的过程,赶上自然灾害,每天只能吃几两粮食,重体力活、高强度脑力劳动却一天也不能停。一次,实验用的猿猴室发生骚乱,饲养员偷吃猴子的粮食被发现了,令人既愤怒又心酸。人居然饿得去偷猴子的口粮。

疫病爆发,顾方舟跟死神争分夺秒。面对未知的风险,他甚至用自己的孩子试验疫苗。幸运的是,实验终获成功。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开来,流行病的高峰退了下去。

欢欣鼓舞的同时,新的难题又来了,要保证疫苗活性,同时能让疫苗有效地覆盖全国,储藏和运输成了大问题。当时的中国没有冷链运输条件,城市还好说,可疫苗怎么运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呢?

一筹莫展的顾方舟想到了孩子们爱吃的糖果。

对啊,用摇汤圆的方式,把液体疫苗包在糖和奶粉里,做成“糖丸”,装在保温瓶中,再把冰块放进去,就解决了储运问题。

“糖丸”好吃又方便,“土办法”可是解决了大难题!就这样,顾方舟成了大家口中的“糖丸爷爷”,这一叫就是半个多世纪。

2000年7月11日,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在顾方舟从医55年的聚会上,白发苍苍的顾方舟和老同事们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回首往事时,不应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同志们,我们为消灭小儿麻痹,奉献了一生,值不值?”

大家齐声说道:“值!”

《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篇三

在1984年的时候,联合国评出了“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第三名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二名是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那第一名它是什么呢?

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它其实是中国的一条偏僻的铁路——成昆铁路。

这儿地质环境极为恶劣,被外国专家称作是“铁路禁区”。

在那个装备技术落后的年代,建设者只能凭借血肉之躯去挑战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埋骨他乡的23座烈士陵园至今仍静静地守护在铁路两旁。

在老成昆铁路建设期间,仅铁道兵就牺牲2100多人,平均每一公里就牺牲一名铁道兵战士。

他叫韩礼芳,曾是成昆铁路30万铁道兵的一员。1965年,他挥别了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

多年后,家人仅仅收到了一张他的照片,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转眼到了2016年,中铁隧道集团重返大凉山,再战成昆线。新成昆线的建设队伍中有一位名叫母永奇的年轻人。

在他离家时,外婆叮嘱他:“你呀,是替外公去完成心愿的,一定要把他没打通的隧道打通。”

2017年的一天,母永奇和同事们来到附近的一座烈士陵园给先烈献花,在一座座墓碑中,他看到了一个名字和自己的外公同名。他急忙拍照发给了母亲,等待确认的电话,像是等了整整一个世纪。

铃声响起,电话那头的母亲已经是泣不成声,85岁高龄的外婆连夜赶来,颤抖着双手捧出外公留下的唯一照片,在墓碑旁长跪不起。

母永奇和外公两代人半个世纪的青春接力,使成都到昆明由19个小时缩短到6个多小时,促成了成昆铁路从通车到高铁的质变,也换来了新中国铁路网建设的蓬勃发展。

《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篇四

它是工业时代的劳动号子,却依然在新时代的工人中口口相传。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它能够流传至今?为什么它激昂澎湃,却诞生于一把吱吱呀呀的二胡?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作者写出了如此铿锵的旋律?

一把二胡震天响。本期《中国有故事》,随着歌声,凝神追溯,一起回到那个叮叮当当的钢铁年代......“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每当我听到这个旋律,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火红年代。这样一首热血澎湃的歌曲,很难想象最开始竟然是在一把二胡上拉出来的。

那时候东北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却毅然承担起了为全国发展工业的重任。

滚烫的钢水,黑灿灿的煤块,伴着工人们劳动的号子结成钢锭,被送往全国。

这份热情鼓舞着新时代的建设者,同时也鼓舞着初到东北的音乐家马可。

来到车间的马可被工人师傅们问到,有没有唱我们工人的歌啊?没有准备的马可也只能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回到驻地,马可始终忘不了工人师傅们发梢的汗和殷切的脸,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工人们创作一首属于咱们工人自己的歌。

他随即拿起身边的二胡,胡弦的吱吱呀呀声正是《咱们工人有力量》最初的样子。

马可记录下了这段旋律,并写下歌名叫《我们工人有力量》,几经修改,才成了现在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从“我们”到“咱们”多了一股子人情味儿,也拉近了工人师傅们的心。这昂扬的旋律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在神州大地上传唱。

转眼几十年过去,新中国出落成了现在蓬勃的样子,东北老工业基地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不变的是那熟悉的旋律依旧传唱在工人们口中,它在坦赞铁路的铁轨上,在援建非洲的扳手旁,在“一带一路”的背包里,当然它还在我们心里。

《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篇五

95后年轻记者借助特效手段实现“青春穿越”。她们明白,自己不是流量明星,但必须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点亮老资料”。本版图片提供:张勇 胡果果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祖国?

用“讲好中国故事”来献礼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中青在线一群以90后为主体、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默默地开始制作系列微纪录片,而节目的名字,就叫《中国有故事》。

70年恢宏历史,值得书写和报道的事件不计其数,又该聚焦哪些故事?很多重大工程、重大历史事件人们耳熟能详,但其中一些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瞬间,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鲜为人知。创作团队就从这里下手了。

最先进入视野的,是成昆铁路的修筑。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听说了一个动人故事:韩礼芳是30万筑路大军中的一员,当年牺牲在施工现场时,只留下一张照片和一份没寄出的家书,家人连他埋葬在哪里也不知道。几十年后,他的外孙母永奇参加新成昆线的建设。在母永奇离家时,外婆叮嘱他:“你呀,是替外公去完成心愿的,一定要把他没打通的隧道打通。”在一次祭拜先烈的活动中,母永奇发现了外公的墓碑。

几代人的青春接力,换来了中国铁路网的蓬勃发展。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没听过的中国人恐怕不多。谁能想到,它激昂澎湃,却诞生于一把吱吱呀呀的二胡:音乐家马可来到东北工业基地,被工人们的热情感染。他在二胡上拉响了心里的旋律,写下歌名《我们工人有力量》,几经修改,才成了现在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从“我们”到“咱们”,多了一股子人情味儿,也拉近了工人师傅们的心。这昂扬的旋律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在神州大地上传唱。

如今的小伙伴,很难想象“铁人”是怎么个“铁”法。每次看到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的画面,总是感到非常震撼。如果不是这么拼命,就没有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实在不知道,在这个星球上,还有哪个国家的创业者会这样干。这,就是中国人!

还有开发“北大荒”,贯穿了新中国几代人的记忆。现在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么大的事业,竟然始于一个青年,他叫杨华。当年他的一份洋溢着年轻人冲动与血性的去垦荒的申请书发表后,全北京都轰动了,由此诞生了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真要做好,太不容易。北大荒,功劳不是杨华一个人的,但先驱者总是特别可敬……

不了解这些,或许就不能更深地理解中国、理解时代。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每一集时长约3分钟,展现“一段如雷贯耳的往事+一个从未听说的故事”,已经播出9期,目前是中国青年报融媒体周播节目。

第二篇:《中国有个河南》之观后感

《中国有个河南》,重塑河南形象

近日,河南卫视播出了连续演唱、主演、作词、作曲的一部宣传河南的公益音乐电影《中国有个河南》,在楚河汉界逐鹿的狼烟里,我们似乎能听见战马的嘶鸣和刀光剑影的厮杀,导演通过干裂的土地,凛冽的古筝,震撼的大鼓述说和展现河南历史的沧桑以及悠远的文明;通过美丽的古筝少女、豪迈的古代将士,展现了河南人的坚贞不屈,铁骨铮铮,还有诸如殷墟、甲骨文、太极、高铁、福塔等河南古今元素,我承认我被深深地震撼啦,但随即我却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河南需要一部这样的短片来宣扬自己,影片中所展现的大气魄、大写意,为什么不是大家所认识的河南?为什么作为河南人的我也对这种形象很陌生?

近年来,大家对河南的印象并不是很好,河南人有时也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嬉笑怒骂的谈资,为此我一度觉得很是失落。大家骨子里都有一种爱家乡的本位主义心态,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家乡的侮辱抑或是践踏。因为这片故土生我,养我,已经将属于它的印记烙印进我的身体中,这一点是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承认的。我也一直在很努力做好自己,表现给别人看,河南人不是他们口中所说的那样。我会把身上的零钱给那些有需要的人,我会主动给他人以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相信像我这样做的河南人其实有很多,历年在“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中几乎都有河南人的身影,这就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可为什么没人拿河南人实诚、踏实、能干、勤劳、敢于担当的形象来谈论呢?

中国本来就是这样的国家,“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就像一个小品“马季下蛋”说的一样,以讹传讹,越传越夸张.扪心自问,你们觉得不是吗?同一件事,我打个比方,炒股,做成功就是年少有为,很有头脑;做不成功就是异想天开,不务正业。见义勇为也是如此,见别人被打劫,自己去帮忙,打的好了,就是抱打不平,社会主义好青年;可是没打好让别人给扁了一顿,受伤啦,就是窝囊废,瞎逞什么能啊,对吧?中国的文化虽悠久,可是中国的文化也全都是两面用意,所以河南人纵然再怎样,总有好坏之分。我不能说我就是个好人,但我肯定的是我也不是坏人。中国之大,到哪个城市除了本地人就属河南人最多了吧,河南本来就是人口大省,所以一个人犯错,坏事就被传着。这几千万的人不可能只有一个人才做错,每个城市都有做错的,只是他们人口没河南的多,挨骂的永远是人最多的。因此对于河南人,我只想说我们没必要脸红脖子粗的与他们争论谁对谁错,我们需要的把自己放低,努力学习吸收别人的文化,我相信最终自己会成长,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对于那些说河南不好的人我只能说河南就是中国,中国到了世界上就是河南,我们都是中国人,要互相帮助,至少将来到了国外,帮你的可能还是中国人多,外国人少。想当年为什么八国联军联合起来要打中国呢,难道就因为天朝物产丰富,究根揭底还是因为中国人虽然多,可能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太少,要知道在外国人的眼中只有中国人之说。

《中国有个河南》这部影片已经将河南人不畏艰险、敢于担当、包容宽厚、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形象塑造出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

传承并发展河南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来将我们曾经遗失的那些可贵精神找回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文明在今天成为历史的主流,一切野蛮都在被鄙视被抛弃被教化之列。河南自然不会例外,只是这个历程会更长,更艰难曲折。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个人的力量或许还不够强大、声音还不够响亮,但只要努力了,就问心无愧。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盛世的辉煌正升腾在东方蔚蓝的天空。此时的我们唱响《中国有个河南》,为的就是传承历史,展望未来,为的就是心怀河南,把它的博大,它的深沉,它的精髓化作一股温暖的潜流浸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第三篇:中国有个追风小组的纪实故事

十余年来,有一群人,始终深入台风、沙尘暴等灾害天气的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镜头和气象资料,他们是中国气象频道“灾害天气特别报道小组”,也被人亲切地称为“追风小组”,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追风小组,就是他们的眼睛。

卞 是气象学专业毕业生,如今已经“追”风3年,是中国气象局气象频道“追风小组”的一员。他和他的团队都是专业追风者,在别人遇风则逃时,他们要扛着机器设备,迎风而上。最近的一次任务,是6月底“追逐”2012年第6号热带风暴“杜苏芮”。这次追风小组由4人组成,两名队员负责摄像;一人背着海事卫星接收天线和笔记本电脑,以备追到风时与后方连线;卞 则是小组负责人。

随着“追风”次数的增加,小组成员们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装备及追踪方法。比如身穿分体雨衣,要戴防风镜罩,摄像机事先都捆好保鲜膜以防水,拍摄时腰上系着绳子。此外,选择拍摄地点也非常重要,最好有半室内的场所,可以遮蔽;或者在最佳拍摄地点附近,有能够随时躲藏的建筑物,以备风雨太大时提供保护。

即使如此,受伤依然是难免的。追风小组成员,摄像宋晓甫的小腿正面至今还挂着一块五角硬币大小的伤疤,那是去年追风时踢到钢筋磕坏的,当时就露出了骨头,他疼得眼泪差点掉下来。但是涂抹上防水的药膏后,又继续工作了。

卞 坦言,“追风干的实际就是个摄制的粗活。”这一行业在国外早有传统。2001年,国内第一支追风小组在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成立,成立的最初目的,是用摄像机记录下台风的第一手资料。12年来,追风小组慢慢从“拍摄者”向“记录者”和“报道者”转变。华风集团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朱定真说:“灾难是不可再现的,追风小组拍到的资料能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为防御和救援工作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帮助政府和公众了解灾情,这些珍贵的资料保存下来还可以用于科研和教学。”

第四篇:中国有哪些职业

中国有哪些职业

2009-6-25 21:52

提问者:匿名|浏览次数:20228次

中国有哪些职业,给我罗列一下~~~~~~~~~~谢谢

我来帮他解答

2009-6-26 07:43 满意回答

国家职业标准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8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中包括5个中类,16个小类,25个细类;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室内装饰设计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其中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79个细类;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中包括4个中类,12个小类,45个细类;

秘书*公关员*计算机操作员*制图员*话务员*

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工,其中包括8个中类,43个小类,147个细类;

营业员*珠宝首饰营业员房地产销售员

用户通信终端销售员推销员*出版物发行员*

服装模特采购员农副产品收购员中药购销员*

鉴定估价师*中药调剂员*医药商品购销员*冷藏工*

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

调酒师*茶艺师营养配餐员*餐厅服务员*前厅服务员*

客房服务员*插花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按摩师*

足部按摩师职业指导员*心理咨询师物业管理员*

锅炉操作工*美容师*美发师*摄影师*冲印师

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

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照相器材维修工*钟表维修工*

办公设备维修工*保育员*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

电子商务师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其中包括6个中类,30个小类,121个细类;

菌类园艺工棉花加工员动物疫病防治员*

动物检疫检验员*沼气生产工*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其中包括27个中类,195个小类,1119个细类;

防腐蚀工*车工*铣工*磨工*镗工*加工中心操作工*

组合机床操作工*铸造工*锻造工*金属热处理工*焊工*

冷作钣金工*涂装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

锅炉设备装配工*电机装配工*高低压电器装配工*

电线电缆制造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

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机修钳工*汽车修理工*

摩托车维修工*精密仪器仪表修理工*锅炉设备安装工*

变电设备安装工*变配电室值班电工常用电机检修工

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音响调音员*手工木工*

精细木工*贵金属首饰手制作工*装饰美工

土石方机械操作工*砌筑工*混凝土工*钢筋工*

架子工*防水工*装饰装修工*电气设备安装工*

管工*汽车驾驶员*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

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评茶员纺织纤维检验工*

棉花检验员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玉石检验员*

第七大类:军人,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标有“*”为就业准入职业(工种)}

第五篇:中国有创新吗

中日两国创新力究竟差在哪?

2012年12月21日08:15 作者博客我要参与(63)

4日,外国机构发布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美日欧韩包揽,中企无一入榜。笔者检索发现,在评论意见中,“反省”的声音占绝对主流。

很多网友留言道,“革命远未成功,国人仍须努力”、“垄断和国进民退埋葬了中国经济的未来”、“中石油中石化电力烟草华为中兴,跑哪儿去了?”、“都忙着搞房地产赚快钱,创个鸟新”、“山寨能力,无人能敌我强大祖国”。

另一方面,紧随美国后的日本共25家企业入榜。尽管如此,日本国内也充斥着“反省”的论调。与中国媒体报道标题多加入“中国榜上无名”、“中企无一入榜”一样,日媒的报道标题都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日本25家减2家”,或干脆将“25家”去掉,核心是质疑“为何减少了2家?”、“是否意味着日企创新力在减弱?” 其实,从研发投入来看,中国并不逊于日本。联合国2011年发布的《全球知识产权报告》称,中国的研发投入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三。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10月25日联合公布的《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也显示,2011年中国研发投入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占GDP比重升至1.84%,“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那么,中日两国的创新力究竟差在哪儿?

山寨:青出于蓝需胜于蓝

谈到企业创新力,“山寨”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在中国,“山寨”恐怕与“高富帅”(抑或“糕富帅“)一样热门,这背后反映出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一直遭美日等国诟病。

在日本,经常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普遍存在的„山寨‟”,这无疑被视为是中国风险(China Risk)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笔者每次都不会全盘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说,“山寨”是每个国家走向近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必经的阶段,美日也曾是“山寨大国”。

据传,狄更斯1842年到访美国时,曾吃惊地发现作品被大肆盗版,他呼吁美国保护著作权,非但无人理睬,还遭美媒谩骂“只是一个贪得无厌的无赖”。当时的美国正“山寨”得不亦乐乎,正是依靠模仿欧洲的技术和创意来巩固自身的经济基础,这一现象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日本当然也不例外,其“山寨”历史甚至更久远。今天走在日本列岛,京都、奈良等地的中国痕迹仍随处可见。明治时代起又开始模仿欧美,直到1930年代,丰田还在模仿美国汽车同行,先模仿克莱斯勒,后又“山寨”福特,并美其名曰“逆向分解”,这一历史也持续约50年,直到1980年代才确立了自主品牌。但不得不强调的是,为“山寨”寻找合理解释,并不等于认可其存在,更不构成让其持续的合理理由。日本即使在“山寨”阶段也在为创新做准备。1885年颁布《专利法》,1955年将4月18日定为“发明日”,1960年又将4月16日至22日定为“科学技术周”,并设立天皇奖、总理大臣奖、内阁大臣奖、发明协会奖、全国发明奖等,都是鼓励创新的做法。

总结历史,美日对“山寨”的摒弃,皆源于自身发明创造的增多。当假冒伪劣、山寨产品从中国市场消失时,也将是中国成为成熟经济体之日。

日本的创新力何在摆脱“山寨”的关键在于加强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但如上所述,中国的研发投入实际上已超过日本。

对此,正在日本进行新能源考察的某大型国企部门主管曾表示,“中国的研发经费存在普遍的重复申请,比如就国企而言,以某项技术研发课题的名义,往往可以向科技部、能源局等多处机构申请经费,但其实项目只有一个”。

该国企部门主管也认为,“在中国,控制着资源、能源行业的国企资金雄厚,但很难有创新的动力,在短短的数年任期内为做出政绩,领导往往会倾向短平快,宁肯引进也不愿创新,创新有风险,引进则立竿见影,很难立足长远来进行技术研发。”

此外,邓鸥认为,“日本的技术研发是企业主导,大企业往往只研发最核心、高端的部件,其他部分交给与其一体化生存的中小企业负责。比如,丰田汽车公司如同组装厂,核心部件由丰田自主开发,其他的来自中小卫星企业,各部分有机配合,组装完之后代表的是丰田品牌。日本的很多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市场营销能力,但技术研发能力很强。”的确,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优秀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only one企业”(独此一家)。

笔者查证,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两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且这种研发的主力军是民间企业。

“与之相比,中国是政府主导的研发模式。政府主导的研发或许能在导弹、太空等领域取得成绩,但就产业技术而言,政府主导鲜能成功。另一个创新源是大学,但中国并没有如日本一样建立起真正的产学研模式,大学的科研成果很多无法实际应用,甚至二者南辕北辙”,邓鸥补充道。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冯昭奎也认为,“在20世纪,许多科技发明出自欧美,但将欧美的新发明或试制品最终变成批量生产的工作,大多是由日本人完成。日本的经验告诉人们,从科技论文出来的东西往往易于移植易于引用;从科技实践出来的东西往往易于保密难以借用,我们应克服„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

此外,该国企部门主管举例称,“我们和日立、东芝等多有合作。日企有技术优势,但有时会败给德法。日企在技术上追求完美,当自认为技术还不够完善时会怯于拿出手,不会夸大地宣传,日本为此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他强调“精益求精的研发精神值得肯定”。

正如刚卸任的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所言,“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中日在经济基盘建设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在国际市场上风光渐失,但在很多领域仍是不可小觑的“隐形王者”。

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除了房地产、金融、IT之外,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中国企业要想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强者,除了盯着现金流、资产负债表等内容之外,还要好好拿日本企业做一个参照。

作者:蔡成平

(责任编辑:吕阳)

下载《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_看《中国有故事》有感(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有故事》最新观后感_看《中国有故事》有感(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有哪些民主党派

    中国有哪些民主党派 1、中国有哪些民主党派? 中国有8个民主党派,他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

    中国有句古语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有多大的成就。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他们的产生内涵分别是什么呢?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除夕 1、春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

    中国有哪些汽车生产厂家

    中国有哪些汽车生产厂家? 中国的汽车生产厂商比较多,不过集中度还不算高,记住前十名就可以了。 据2006年数据,国内十大汽车厂家为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哈飞、奇......

    妈妈说 中国有一句话

    妈妈说 有一句话爸爸说 我听着它长大 奶奶说 做人要勤劳 爷爷说 活到老学到老 姐姐说 该学的真不少 哥哥说 书里书外都重要 老师说 他是手中的宝 我们说 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

    中国有梦青春无悔演讲

    中国有梦,青春无悔 闫小波 跨越五千年的岁月的沧桑你依然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一个怀揣这梦想的国度一个充满希望的热土 因为有你——中国,我们就有追梦的目光见证历史的巨变的色......

    中国有几次载人航天试验

    中国有几次载人航天试验?现在共有4次。 1、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2、2005......

    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

    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 《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