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共5篇]

时间:2019-10-16 12:1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守望教育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守望教育读书心得》。

第一篇:守望教育读书心得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

学生都在放暑假,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假期,在假期里,闲来无事,我就经常买一些好的书籍来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量!最近我在读《守望教育》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书中的观点和我的教学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我觉得我应该继续读下去,读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等撰写的童话故事,一代代少年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德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信。”“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不利用美丽动听故事把道德伦理贯穿到其中,循循善诱给孩子一个净化心灵途径。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心里,那就是孩子们的道德品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网络科技的不断发达。这进步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利,也带来的弊。一些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在目前一些领域中道德的示范,对道德期望与对道德行为要求和道德投入与产出效果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旋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二)教师不要让学生成为你的观众。

(三)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四)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二、启发:

(一)关注孩子的童年,多关心我们的学生,给学生以爱的教育,让他们留有美好的回忆,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给孩子们提供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让他们拥有健康、活泼、充实、明亮的自我。

(三)教师要成为永远的思考者,与学生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

(四)教师专业成长道德修养,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他们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教育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十分陌生的事情了,我对自己说,我应该做的更好了。现实条件下,我应该将我在书中所学的东西用在现实的教育中来,我相信我会是一个好的老师。

教师的工作就是如此,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范文2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范文3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美好的道德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儿童世界何处寻》开篇第一段刘教授就引用了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一书中“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只要一个少年儿童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仅仅属于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他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桔萎和生命力的过早消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成年人的任何教导。”的言论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的理念。刘教授认为:“教育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他们,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在此基础上再去积极引导、扶助儿童去创造那属于儿童的世界,让他们能真正体会到“儿童世界”的感觉。

作者的观点点醒了我,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迫于应试教育的导向,迫于学校间竞争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教师常常好心的霸占了学生的体育课、电脑课,常常下课时,还舍不得离开教室……整天埋在作业堆里,奔波于辅导班间,孩子哪有快乐而言?非但如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常常把成人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很少顾及他们的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观念,写的文章是满口的成人腔。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却很少耐心地去倾听他们犯错的根源……孩子哪有自我而言?

一位心理专家在一次专题讲座中对近几代人的童年做出了这样一个总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玩泥巴中度过童年,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在游戏加学习中度过童年,而如今的孩子却在沉重的负担中去经历自己的童年。”虽然这样的总结可能不很准确,但却大体上反映出了过去和现在孩子童年时代的巨大差别。从这个总结中不难看出来,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孩子们的童年也越来越缺少乐趣和快乐,越来越缺少自我了。

如何尊重儿童,让儿童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呢?身为教师,我想: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如刘教授所说的:我们不能够在目前更充分实现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尊重,但我们至少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行动的理念纳入到我们的实践中,用以纠勘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的不合理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树立崇高的理想。让他们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老师、为了父母、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从而养成积极的心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再次,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求让学生在课上就能掌握新知识,避免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趣中探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

然后,要关爱后进生,尤其是问题生。当他们犯了错误时,不要一味的批评或惩罚,应该从儿童本身的特点出发,采取恰当的办法,使他们在自尊方面受到激励,从而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进行改正。

最后要努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儿童以喜欢的、需要的教育,给儿童以生活中的亲切的面孔出现的教育,带着儿童走出书本的世界,走向活泼泼的生活世界,努力去除行政化、成人化的主题活动色彩。

总之,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顽皮的、富有童趣的;儿童的世界是彩色的,是快乐的,不是被成人化了的灰色调或单色调。我们要把儿童看成儿童,要善于蹲下来看儿童;要重视对儿童的观察;重视观察儿童的生活。我们要尊重儿童,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遵循儿童的自身的发展规律,好好地让孩子享受童年的乐趣。当然,尊重并不是迎合,如果儿童有不良的兴趣,教师要加以引导,而不是听之任之;尊重也不是一味的顺从,即使儿童不感兴趣的,但如果是儿童成长必需的我们也要想办法引导学生感兴趣。

第二篇:守望教育读书心得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1

看了刘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他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比如应试教育,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传应试教育应该被素质教育取代,并且早早地就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一方面虽然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贴的“忠诚守护者”。教育,始终是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息息相关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终出路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上。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成功的课改,都需要大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的高低的。一所优质的现代学校,应该是以极力学校人的创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创造性的教育生活,是学校人优质的学校生活。教师的学习既可以是个体的、自发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怎样把学校建设成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在课改中,一线教师如果只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存在,用强制统一的要求来代替教师个体的参与理解和实践的话,那么,想要获得教师的深入理解和支持是很困难的。所以,面对课改,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与空间,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热情与理智相结合,批判与反思相并举,稳步推进相关体制与制度的改进。

我常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为然的目的至少应该包含这么一条,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交还给教育的实践者本身,真正让他们成为教育生活的切实主体,充分地激发、解放每个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潜能、创造性和教育的实践智慧。

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认为道德法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全书共分五辑,第五辑是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先生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我们心中的教育。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2

教师成长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娴熟的过程,也不仅是把教育教学技术逐渐变成了教育教学艺术的过程,这其中更主要地包含着的内容,或者说教师的成长的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来自个体对教育的真实悟知。

一般说来,教师的成长会经历这样几个过程:适应或者说顺应常规——对常规性教育行为的抗争与个人教育意识觉醒的萌芽——教育艺术的成熟与个人教育意识的觉醒——个人教育意识的不断完善与个体教育实践中的自觉创造。教师的成长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反思,把自身的教育经验作为文本来解读,真正把自我纳入对个体教育生涯的觉知之中,从中获得教师自主意识的提升。

教师正是在对自身教育实践不断适应——超越之间,通过外来思想资源与个体内在教育经验、教育知识的不断碰撞,获得个体教育意识的生长生成。

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并不是个体教育行为模式中的简单创新,并不是简单地跳出常规,跳出他人,自产门户,独立特行,它更多地涉及到教师对其职业生涯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的`自我解答: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个人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有意义?以教育为业的个体人生怎么才能更有意义?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反省和觉悟。

教师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首先意味着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整体参悟,即对教师职业活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我理解与独到发现,并尽可能地在自我与外在社会要求的协调中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和职业生活。更深层面的教育意识的觉醒,还包括对个体教育人生的领悟与觉知,即把教育生活与个体人生内在地结合,把个体在教育实践中的探求、创造、悟知转化成教师个体职业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的发现。

换言之,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教师作为职业人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是作为人的成熟与发展,是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人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师个体不断将外来知识融入个体内在教育意识之中,转化为个体对自我教育世界的发现与觉知,这种觉知扩展到其整个教育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与觉悟,从而促进教师个体教育人生的整体觉知。

教师的成长与教育意识的觉醒并非一而就,特别是在一种开放的社会与开放的教育中。个体教育意识的不断觉知,意味着个体对日常教育生活的不断超越与提升,以及对自我既有教育知识不断超越与提升。一个相对成熟的教师要超越自我经验、超越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习惯,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个体教育意识觉醒的更高层次,乃是个体能把自我教育意识提升到民族、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自觉地把自我教育意识纳入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之中,不断领悟时代教育的真谛,经由个体的本真性的教育理解、探悟,达到对历史发展中社会整体教育意识之本真性的理解与接近,从而把个人教育意识的觉醒上升到历史与人类的教育理想探寻的高度。说到底,个体教育意识并不是一个纯个体性的问题,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与群体、社会整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密切关联,从而把个人自身的教育努力自觉地纳入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脉络之中。

在此意义上,“活到老,学到老”,就不仅仅是一种谦辞,而是当代教师成长和教师教育意识发展的需要。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3

《守望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著作。在书中,刘铁芳教授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是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刘教授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教授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共有六辑,本书充分展现了在当今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我非常欣赏这一段话。是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不是教学改革的先锋者和勇士,但是并不代表我不锐意进取,我坚持每节课都做教学反思,不断反思自己我班级教育管理,尽量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虽说在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作为教师,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仅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而且有利于我们书香校园的建设。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吧。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4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5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是斯宾塞所说的“为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杜威所说的“让儿童更像儿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学会生存”?是新课程所提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觉得,这些都是。在这些追问中,我们可能不会达成共识,但却能够以诗意的心境看待教育问题,对待每天的教育生活,就能够走出嗟叹和自闭,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心灵写诗”“聆听花开的声音”,像薛瑞萍老师那样“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像窦桂梅老师那样与学生进行“爱与爱的交流”,“为生命奠基”……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第三篇:《守望教育》读书摘录

很喜欢读刘铁芳的书,去年曾写过《邀君共读刘铁芳》的博文。

这本《守望教育》2004年第一次出版,我买的是2013年第十三次出版的版本,足见此书的广泛影响和刘铁芳教授的知名度。他对种种教育现象和实践的质疑、追问、探索、建议总有独到之处,他凭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对现实的教育和现实中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抱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各种教育问题给及理性的批评和必要的反思。他说我们“要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是的,正如孙云晓所言:“今天的教育虽然面临了无数的问题,但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希望了,我有一个观点,孩子的年龄越小,微环境越重要。每一个学校、家庭、父母都可以有很大的作为.” 教育的发展进步并不是坐等自上而下的大改革,需要我们教育人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正是这种对于教育的孜孜守望给我们平凡而朴素的教育生涯增加一抹亮色。

以下为读书摘录。

第一辑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

1.教育要不要言及将来,要不要为将来生活做准备?这当然是必要的,任何教育都是要提高个体的文化的、社会的适应性,并最终使个体以健全的方式参与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关键在于,教育究竟要以什么方式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让儿童在儿童生活的阶段生活得好,不就是对将来生活的一种准备吗?

2.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不是陶冶居于教育的中心,教育完全不是灵魂转向的艺术,而更多的是人才培养的“加工厂”。

3.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并不是让人变得不平凡,他恰恰就是要以平凡的姿态让人首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能像平凡人、普通人那样生活的“人”,而不是“神仙高人”,更不是高智商的“机器人”。

4.如果我们的教育条件的改善,教育的发展,只是为了让儿童学得更多更快,也相应承受更大的压力,把童年变成一段紧绷的弦,而不是儿童生存状态的不断优化与提升,那么教育发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恰恰在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中,由于教育不公平所带来的教育的近乎恶性的竞争,大大强化了学生在教育中所承受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不断地迁移……

5.现代教育在提高其科学品格和效率的同时,失却的是那种抚慰个体独特的、其实原本孱弱的生命织体的温情。知识与故事,其实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之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6.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的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些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生命成长的细微脉络就可能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该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途径。……我们讲故事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地回溯、观照、发现我们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教育生活路径的过程。

7.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教师日常工作的研究方式,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庸常化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惯性思维的重要路径,既提高了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反思、批判的能力,也提升了我们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品格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改造、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质量。

8.知识生活是学校生活的基本内容,不断的、开发性的学习,是提升学校生活品质的基础。……怎样吧学校建设成为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为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

9.……我们长期奉行整齐划一的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更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希望工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含着“城市取向”的话语模本……

10.我所理解的大学教学应该是一种智识的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的心智洞开与灵魂的吸引,我把教学看成是一场师生之间作为知识人的精神相遇于对话。

第二辑 我在,故我说

11.永远保持教育理想的“缺席的权利”,给现实中的每个个体永远地留下想象与探询的空间,保持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走向“好教育”的理想——“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12.功成名就的魏书生、到处演讲的魏书生、身兼数职的魏书生,实际上已经无法在继续深挖下去,而更多地停留在他80年代的知识视野和教育视野之中,他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都没有质性的改变。这样说好象还是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之所在。……蔡朝阳的文章中标出的魏书生两大基本的特点是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应该说基本抓住了魏书生教育理念在当代教育发展中的要害。只是魏书生的技术主义决不仅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表现在班级管理等方面。

13。维特斯根坦在《逻辑哲学记》中提出:“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王蒙曾这样说:“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把解决复杂的问题说得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14.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即言称教育改革如探囊般容易者,也许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改革的最大

第四篇:《守望教育》读书摘录

很喜欢读刘铁芳的书,去年曾写过《邀君共读刘铁芳》的博文。

这本《守望教育》2004年第一次出版,我买的是2013年第十三次出版的版本,足见此书的广泛影响和刘铁芳教授的知名度。他对种种教育现象和实践的质疑、追问、探索、建议总有独到之处,他凭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对现实的教育和现实中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抱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各种教育问题给及理性的批评和必要的反思。他说我们“要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是的,正如孙云晓所言:“今天的教育虽然面临了无数的问题,但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希望了,我有一个观点,孩子的年龄越小,微环境越重要。每一个学校、家庭、父母都可以有很大的作为.” 教育的发展进步并不是坐等自上而下的大改革,需要我们教育人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正是这种对于教育的孜孜守望给我们平凡而朴素的教育生涯增加一抹亮色。

以下为读书摘录。

第一辑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

1.教育要不要言及将来,要不要为将来生活做准备?这当然是必要的,任何教育都是要提高个体的文化的、社会的适应性,并最终使个体以健全的方式参与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关键在于,教育究竟要以什么方式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让儿童在儿童生活的阶段生活得好,不就是对将来生活的一种准备吗?

2.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不是陶冶居于教育的中心,教育完全不是灵魂转向的艺术,而更多的是人才培养的“加工厂”。

3.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并不是让人变得不平凡,他恰恰就是要以平凡的姿态让人首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能像平凡人、普通人那样生活的“人”,而不是“神仙高人”,更不是高智商的“机器人”。

4.如果我们的教育条件的改善,教育的发展,只是为了让儿童学得更多更快,也相应承受更大的压力,把童年变成一段紧绷的弦,而不是儿童生存状态的不断优化与提升,那么教育发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恰恰在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中,由于教育不公平所带来的教育的近乎恶性的竞争,大大强化了学生在教育中所承受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不断地迁移……

5.现代教育在提高其科学品格和效率的同时,失却的是那种抚慰个体独特的、其实原本孱弱的生命织体的温情。知识与故事,其实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之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6.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的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些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生命成长的细微脉络就可能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该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途径。……我们讲故事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地回溯、观照、发现我们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教育生活路径的过程。

7.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教师日常工作的研究方式,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庸常化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惯性思维的重要路径,既提高了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反思、批判的能力,也提升了我们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品格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改造、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质量。

8.知识生活是学校生活的基本内容,不断的、开发性的学习,是提升学校生活品质的基础。……怎样吧学校建设成为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为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

9.……我们长期奉行整齐划一的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更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希望工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含着“城市取向”的话语模本……

10.我所理解的大学教学应该是一种智识的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的心智洞开与灵魂的吸引,我把教学看成是一场师生之间作为知识人的精神相遇于对话。

第二辑 我在,故我说

11.永远保持教育理想的“缺席的权利”,给现实中的每个个体永远地留下想象与探询的空间,保持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走向“好教育”的理想——“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12.功成名就的魏书生、到处演讲的魏书生、身兼数职的魏书生,实际上已经无法在继续深挖下去,而更多地停留在他80年代的知识视野和教育视野之中,他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都没有质性的改变。这样说好象还是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之所在。……蔡朝阳的文章中标出的魏书生两大基本的特点是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应该说基本抓住了魏书生教育理念在当代教育发展中的要害。只是魏书生的技术主义决不仅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表现在班级管理等方面。

13。维特斯根坦在《逻辑哲学记》中提出:“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王蒙曾这样说:“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把解决复杂的问题说得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14.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即言称教育改革如探囊般容易者,也许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改革的最大

受益者。

15.我们的教育其实首先不是如何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可能地保护儿童已有的创造性,让他们在年少的时候,尽可能地减少那种机械、平庸的训练式的教育,给他们的情感与精神空间有着自由舒展的可能……

16.真正的教育理论就不只是实践的操作行为指南,而是提供精神的引导,是一种实践的精神。教育理论应更多地作为实践精神而走向实际,充实、照亮、引导、激励实践的走向,这或许是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真谛。

17.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18.王晓明《“横站”的命运》(《读书》2001年第5期)一文,反复读之,使人胸臆怵然。“今天的社会黑暗的很大一部分力量,正来自我们头脑中的那些简单机械的思维习惯,来自我们对‘现代化’之类的空洞名目的崇拜和迷信。旧的桎梏还为崩溃,新的专制已经登场;旧式愚民的数量依然庞大,新‘愚民’的群落却已初具规模。”一百多年来,为什么我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从一个苦难陷到另一个苦难?我们所承受的苦难实在太多,但太多的苦难却并没有让我们学会成熟的思考,我们太习惯于“听从”,听从权威,听从潮流,听从时尚,要么就听从“感觉”。也许,我们今天都远没有学会真正的思考,自由、独立、清明的思考,我们的思想要么跪着,要么翘到了天上,我们的思想总难以心平气静地沉浸于我们周遭的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总免不了被愚弄或者愚弄他人的命运,我们在受伤害的同时,又以牙还牙,不知不觉地施害于他人,“愚民”的烙印始终难以抹平。

19.我们一方面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的考验时,我们同样服服贴贴地表现为应试教育的忠诚守护者。在一个均等的教育机会远不能达到保障的社会里,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从很小就摆在受教育者的面前,任何对于教育的美好人文期待,很可能在现实残酷的竞争法则面前都变得软弱乏力。

20.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课程改革,如果没有大多数教师的参与和支持,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这意味着改革者们应该更多地理解、尊重老师,理解、尊重教师已有的理念与行为方式,理解教师的生存境遇,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或集中到教师身上,不把现实教育教学实践的弊端完全归结于教师的理念与实践,从而尽可能赢得教师们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

第五篇:读书心得《守望家园》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读《守望家园》有感

宁东第一小学 陈丹

假期读了王会宁老师的《守望家园》,刚好正处于寒假,马上将要过大年,感触比较多,更是回家心切。

王老师用自己最朴素的,最真挚的情感彻底地诠释了亲情的崇高和伟大,用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守望幸福的人,也是幸福的守望者。兄弟姐妹几人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情,对子女的爱,对朋友的情……让人不由的为之感动,也为之落泪。现在的社会亲情越来越淡,亲人之间有时也会变得很冷漠,有时会行同路人。我们生存的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利益决定一切。亲情被彻底地改变,亲情在人们心中逐渐被遗忘,淡化。

马上年关,读完《守望家园》后,就更加想念父母,就更加想要回家过年。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像王老师家那样一大家子,几代人,几十口人一起过年了。自从高二的那个寒假奶奶去世以后,快十年了,大年三十再也没有像过去那样,不管怎样,全家几十口人都要聚在一起,男的一桌,女的一桌,孩子们一桌,吃喝玩乐,喝酒的、聊天的、打牌的、看春晚的、放鞭炮的……好不热闹!同样,初一一大早就跑到奶奶炕头前等着拿压岁钱,虽然钱不多,从最初的几块钱到最后的几十块钱,但还是乐此不疲,因为那是一份祝福。随后的几天,也是分别在几个叔父家度过,这也是我们所期盼的,每个叔父家造一天,家家都有拿手的好吃的,新鲜的小玩意!我童年的年味就是这样的,这也是我觉得过年应该有的模样!自从奶奶去世以后,虽然还是会在每个叔父家过年,但是显得格外冷清了。不知道是年三十大家没有聚起来的原因,还是我们都长大了的缘故,感觉年已不是过去的那个年了,已经没有了儿时的年味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以前,对这句话没有更深的理解。在一次无意的聊天中,大哥说过这句话,能感觉到大哥对父母的那种思念以及心里的孤独与落寞。大哥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小包工头,大爹在大哥十几岁因车祸去世,大妈比奶奶早去世一年多,因癌症晚期,大哥也是尽了最大的能力了,还是无法挽回。几个叔父可能就是大哥心灵的归宿了吧!父母是我们的根本,我们是父母血脉的延续。为人母以后,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我们的一切都来自于父母,来自于他们无私的关怀,无私的爱。最大的幸福不是我们事业上有多成功,能搛多少的钱;而只在于我们的父母是否安康,是否快乐,这才是作为父母最大的幸福

我们一天天在长大,结婚生子,展开了新的旅程。我们的父母们却在一天天的衰老,变得孤单。每次想到这些,总让人心酸,让人恐惧。我们的父母们依然在默默地奉献着,他们依旧把所有的爱倾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倾注在自己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身上,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们,平凡而伟大的父母,永远想着自己的子女。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对父母说过谢谢,其实一直想找个机会跟他们说声谢谢。父母算是半个农民,父母在外地做点小本生意,从小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因为户口不在本地,从小学到初中都比其他的孩子多交些钱,从来没有抱怨过,小的时候不够懂事,学习上不够努力,导致考高中时差了几分,父母又要掏一万二的择校费,当时父亲有让我上职业中学的想法,我给父亲说了我想上高中的想法后,开学时父亲准备好了择校费让母亲带着我去新学校报到,虽然父亲什么都没说,我想这个决定一定是父亲想了很久才决定的,当时一万二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和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父亲还是尊重我的想法,在学业上支持着我,能力虽然有限,但是总是把能给你的都给你,给你创造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条件。我很庆幸,父母没有让我变成留守儿童;我很庆幸,我享受了好的教育;我很庆幸,你们把最好的都给了我……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我们精神的归宿就在。

下载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守望教育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推荐]

    篇一:《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的作者是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先生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

    守望教育

    《守望教育》读后感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

    守望教育

    《守望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

    《守望教育》读后感(共五则)

    《守望教育》读后感《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

    教育读书心得

    教育读书心得 教育读书心得1 朱xx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

    教育读书心得

    有关教育读书心得 有关教育读书心得1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

    教育读书心得

    篇一:教育读书心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无论是“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教育即解放“,还是“真诚的言说”,均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着......

    守望读书的幸福

    守望读书的幸福 南乐县实验中学 翟趁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与大家交流、分享我的一些读书感悟,以及读书对我的影响。 一直都把自己归为读书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