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四史”个人学习体会最新
“四史”学习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通过学习“四史”,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那你知道认识“四史”个人学习体会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认识“四史”个人学习体会5篇最新。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认识“四史”个人学习体会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下称“四史”)结合起来。“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引用)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四史,利用四史带给我们的教训与教育,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成长的纪录史
中共党史,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这么一个过程。学习中共党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党,了解党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样就像一幅中共党史的成长纪录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我们学习中共党史需要掌握的一种从思想到平时普及的方法,也是帮助我们尽快入门的必修功课。
二、新中国史是中国成长的历史
新中国史,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从成立到现在这么一个过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新中国的诞生犹如刚出生的太阳,朝气蓬勃,一扫旧中国的沉沉黑暗,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解放战争等艰苦时期。我们要从中华民族崛起的奋斗历程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我们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中学习,时刻忠于党的政策方针,忠于党的组织,进一步坚定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三、改革开放史是新中国逐步变强的现代史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中国,中国从刚开始的闭关锁国,到至今的完全开放,不仅提升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时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从木质独轮车,到现在性能极具人格化的汽车,从工艺扫帚到智能扫地机,无处不凸显出改革开放的好处。
四、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成长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从最根本上解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要求,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社会主义发展却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路途,只有不断学习社会主义发展,才能逐步走向共产主义。
认识“四史”个人学习体会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将成为日后每一位党员的必修课。
一、学不止步、常学常新。5月9日,书记在上海市委“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开展“四史”学习是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部署。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将学习“四史”作为提升自身的重要途径,要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学有所悟、走深走心。“四史”的学习不应只单单停留在表面,要用力、更要用心,“四史”蕴含所有人共产党人的智慧,是我党一路走来的宝贵结晶,学习历史,不仅学习历史事件,更要学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由表及里,通过历史事件思考自身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学贵有“悟”,通过所学所思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本领。
三、学以致用、笃实前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自身工作,通过“四史”学习,我们更应掌握“四史”的精神内涵,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工作上务求实效、讲究实干,传承共产党人的不畏艰苦的韧劲、善作善成的毅力,书写出属于新时代的动人乐章。
回望历史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在今朝,我们要前不负历史长河里无畏牺牲的英勇烈士,后不负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学习“四史”,就是回望99年的前共产党人一路披荆斩棘而来;就是回望71年前的新中国诞生、改天换地的时刻,就是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最本质的内涵。
认识“四史”个人学习体会3
4月30日,静安区召开“四史”学习教育部署会暨区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部署,推动全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开展。区委书记陆晓栋强调,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任务重大,意义深远,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学好“四史”,坚守初心使命,增强信仰信念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
一、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提升党性修养。“四史”学习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利用“三会一课”及“学习强国”的党员学习的平台,认真学习“四史”,结合“四史”学习,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党员从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辐射到现实工作生活中,自觉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
二、“四史”学习教育是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需要。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通过学习“四史”便可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反复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再加以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灵活运用到工作中,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理论指导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
三、牢牢把握基本要求,全力确保“四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按照市区委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四史”学习的实施方案,把学习教育各项任务抓紧、抓实、抓到位,推进学习教育。领导干部要学习在前,立标杆、当表率,带头在“四史”学习教育中领悟党的理论创新,学出历史思维,学出忠诚担当,学出人民立场,以实际行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另一方面要全面加强统筹协调,利用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形成通力协作、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四史”学习教育扎实有效开展。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基层社区涌现出了一大批无私奉献的优秀的党员志愿者。他们坚守在防疫第一线,在此非常时期,白天昼夜连轴转,做好小区看家护院工作,值守在小区大门,做好排查测温登记外来回沪人员信息工作,为小区的一方平安默默做着无私奉献。总之,建立健全“四史”教育长效机制,不忘初心使命,宣传“身边的榜样”的正能量精神,真正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
认识“四史”个人学习体会4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四史”可以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激发斗争精神,肩负起责任和担当。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我们在“四史”学习中反思自己,把工作摆进去、把责任摆进去,从而推动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而把学习着重落实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学“四史”以守初心。通过学习“四史”,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巩固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使之入脑入心,深植于骨血。只有深入学习“四史”才能认识到为什么中国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是无数有信仰的共产党人站了出来,在斗争中成长,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创造了非凡而伟大的历史。只有通过重温那段血泪史,奋斗史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初心,共产党人永远守护的信仰,从而给自己的补足精神之钙,筑牢党性之魂。现在的我们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更要强化党性修养,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学“四史”以激斗志。在那个无比动荡的年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我们党为了救中国而成立,自成立以来,一路艰辛,充满着血雨腥风,但是无数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了信念为了人民不懈的奋斗和拼搏,最终成立了新中国使人民站了起来。之后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探索,不怕失败,终于摸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让人民富了起来。伴随着深化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这一条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康庄大道,前面充满着未知,只有要一步步的探索才能前行,前方充满着荆棘,只有靠坚定的斗争精神才能使我们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通过学习“四史”来激发自己的斗争精神,无论将来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都绝不做软骨头,坚持奋战,勇于斗争。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坚持奋斗。
学“四史”以勇担责。“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在动荡的年代,无数有理想的青年人先醒悟过来,并扛起了救中国的重担,在改革开放中,无数的青年人挥洒着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建设新中国。进入新时代,更是要靠无数的青年人肩负起强国圆梦的使命。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迅速席卷全球,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无数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共产党人站了出来,挡在群众的前面,为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的逆行,保护群众的人身安全。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通过回顾革命先辈的伟大事迹,从而反思自己所应肩负起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才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有机结合,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和担当。
认识“四史”个人学习体会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修好这门必修课,不是无的放矢,而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与党共同发展,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一种独特政治优势。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史”学习教育要把握正确方向、创新内容形式,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灵活运用各种载体方法,做到有声有色、入脑入心。我们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认识“四史”个人学习体会5篇最新
第二篇:个人学习体会
个人学习体会
樊城区45中学 周祥林
4月2日我通过参加2015年第一期小学数学教师培训,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我仔细聆听了襄阳名师:
胡青华《回顾2014年 展望2015年》;焦莉《细品变化 走实教材 》;曾庆丰《中小学教学衔接的若干思考和策略》。
一、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培训的历程、工作团队人员、名师讲座、资源共享及丰硕成果,在2015年要实施的4月 2日《新教材培训》、6月 4日《信息技术的培训》、10月15日《数学研究与写作》、12月10日《教师才艺展》,使我学到了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以后的工作积蓄了力量、理清了思路,更加明确了目标。
二、我了解了在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特点:调整顺序、注重理解、侧重运用、突出步骤、渗透思想、强调积累及培养兴趣。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今后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时,有效教学通过“分析、处理、探索、解决”等数学手段和工具,以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为载体,通过引导、扶持、点拨,实现知识、空间观念、数学思想的建构,如何通过合情推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我了解了在小学阶段注意回归本源、来龙去脉、反哺归真。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作为一种演绎系统,它的重要特点是,除了它的基本概念以外,其余一切概念都是通过定义引入的。”其次知道了逻辑推理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正确地运用逻辑推理的原则可以将学生的认识结构分化的程度提高,教师会不断注意新知识的稳定性、清晰性,新知识的固定点、生长点,到有效教学与数形结合思想的辩证关系,有数学思想的教学才有效。有效教学是方法,知识是载体,数学思想的建立是根本目的。我们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有效教学。简言之,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做为一名教师,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掌握了新形势下的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掌握了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先进策略和方法,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落实,逐步地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地按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所教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2015年4月6日
第三篇:个人学习体会
个人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2010年6月2日的党员入党培训,使我更加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我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首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提高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能力,学习既是党员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适应党的建设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对党员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良好习惯。当然,不只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作为城建系统的一员,我们更应该学好科学知识,并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实践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坚持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服务国家、创新实干,努力塑造新时期党员的良好形象。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拥护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对单位与社会有用的人。以上是我学习新《党章》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四篇:史记前四史
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二十五史中的精华。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本纪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 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 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 第七(虽非皇帝,司马迁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 第九(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 第十(原篇己阙,从《汉书》补)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 第十一(原篇己阙,从《汉书》补)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己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三皇本纪(司马贞补,有些版本收录此篇)
表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 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书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 第一(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礼记》《乐记》来代替正文)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 第三(原“兵书”篇散佚,后人把原“律历书”拆分成“律书”和“历书”两篇)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 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 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第八
世家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 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 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 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 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 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 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 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 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 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 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 第三十 列传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叔齐列传 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 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 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 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十四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十五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 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汉书》又名《前汉书》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删去“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自班彪起即以著《汉书》为己任,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从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东观藏书阁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历时四十多年。注疏汉书者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补注。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后汉书》
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地。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特别是《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清代乾隆年间的邵晋涵评价《后汉书》创新之功说:“范氏所增《文苑》、《后汉书》中华书局版《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进而又评价其论赞的影响说:“《旧唐书·经籍志》又有范氏《后汉书论赞》五卷,殆以范氏文体高于六朝诸人,而爱其文辞者,遂摘取其论赞,别为一书欤!”这是赞誉范晔《后汉书》史论对后世史学的影响。他还指出“司马彪《志》详述制度,较《史》、《汉》诸《志》为稍变其体,后来《晋》、《隋》诸《志》,实仿其例。”(《后汉书提要》)揭示出司马彪《续汉书》志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
《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朝代兴衰历变,历史大事件等等,诸如党宦之争、党锢之祸、图谶盛行等史实,皆赖其保存记录。《后汉书》还学习了班固的《汉书》,保存了东汉学者大量有价值的论著,于人物传记中附载,如《崔寔传》中载其《政论》一篇,《桓谭传》中载其《陈时政》一篇,《张衡传》中载其《客问》、《上陈事疏》和《请禁图谶》等三篇,《蔡邕传》载其《释诲》一篇,等等。这些论著,都是研究东汉社会的珍贵史料,且对后代社会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若不是范晔附录书中,恐怕早已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了。
《后汉书》继承了前代的纪传体制,但又有所创建。清人赵翼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史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范晔在《后汉书》中亦继承了前人的纪传体制(保留“纪”、“传”、“志”的体例,在人物传记中亦采用独传、合传、类传的形式),但又有所创建:凭着自己对史学的领悟,他在《后汉书》中取消了“表”,以后史家竞相效法;在人物类传方面,除承袭《汉书》的《循吏》、《酷吏》、《儒林》等类传外,凭着对社会的更进一步的剖析与理解,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他又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而后6种类传为后世大多数纪传体史书承袭,“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消”(邵晋涵:《江南书录》),使缘乎东汉历史的体例获得了超越时序的永恒的史学价值;在合传方面,范晔受类传编纂的影响,不拘时序把有相似点的人物放在一起撰写(但又不同于类传),这使编者更易于编写,而读者更易于理解把握所传人物,对后世史学编纂亦有很大影响。范晔新增类传对后世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了。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范晔所新设置的七个类传,除《党锢列传》以外,对后世史家影响是比较大的。多数类传都为后来的史家所沿袭。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虽比不上司马迁所著《史记》那样,创立纪传体史书的宏规,也没有如班固撰《汉书》那样,建立纪传体断代史的范例。但是在完善纪传体断代史方面,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类传的设置。《史》、《汉》类传比较少,一方面是社会历史现实反映还没有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还没有顾及到这些方面。例如刘向在西汉末写了《列女传》,《汉书》为设置这一类传是完全有条件的,而班固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又如儒林、文学的分别立传也是有必要的,《汉书》没有分立,到范晔才实现了这一客观需要。从《后汉书》新增了七个类传以后,纪传体史书的类传名目,大体上就齐备了。后来的纪传体史书只在个别传目有所增减外,基本固定下来了。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后汉书》附《狱中与诸甥侄书》)的宗旨。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篇,仲长统《昌言》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于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字的总论,对王符等人的言论做出评判,由他们的得失之议,引向更高层次的历史变化之论。范晔论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他说光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诛杀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举。此论深合秦汉政治实际,颇具史家识见。
《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为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纪传体是一种综合体裁,在这种体裁中如何统筹全局,详略得当地再现史实,是个很棘手的问题。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通过他的妙手剪裁,《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这方面的成就。
范晔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本传中说他“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而尤以“善为文章”著称。他修撰的《后汉书》被列为“四史”之一,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举世公认。至于他的诗文,范晔自言所作不多。其临死前于狱中所作的《狱中与诸甥侄书》,内中包括他的自我总结、写作的甘苦感受、关于写作的心得体会及对《后汉书》的自序等内容,内容丰富,曲折详尽。关于作文,文中论曰: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时虽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缋,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趋,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
可见范晔正确地认识到了写作中“文”与“意”的关系及声韵运用的重要性,这可作为理解其文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范晔还富有音乐才华。他长于弹奏,犹擅长演奏琵琶,且能谱制新曲。文帝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为自己弹奏。另外,又据其本传载:“(晔)性精微,有思致,触类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损制度,世人皆法学之。撰《和香方》„„”可见范晔的才华是多方面的。
《三国志》
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
二十四史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汉书
东汉班固
后汉书
南朝宋范哗
120
三国志
西晋陈寿
晋书
唐朝房玄龄等
130
宋书
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
唐朝姚思廉
陈书
唐朝姚思廉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北齐书
唐朝李百药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隋书
唐 魏征等
南史
唐 李延寿
北史
唐 李延寿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新唐书
宋朝欧阳修、宋祁
225
旧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新五代史
宋 欧阳修
宋史
元朝 脱脱等
496
辽史
元 脱脱等
116
金史
元 脱脱等
135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10
明史
清朝 张廷玉等
332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第五篇:四史讲堂观后感
四史讲堂观后感
四史讲堂观后感1
压力,可以想象成一种美妙的词句,轻巧的魄力,天然的华丽;可是你们却那么忍心地把我一个丢弃在被快乐践踏过后的我忧伤岁月里。我们打闹,我们说笑,我们在树荫下谈天,不知天高地厚。无里一片寂静;在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多孤独啊。我也顶着大雨,去一家商店问叔叔要不要买报纸,可惜最后还是没有卖出去!
儿时,梦想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路,总是望不到边,那是朦胧的;现在的梦想,宛如一朵花,含苞待放;未来,我的梦将会是一支蜡烛,把那灯芯点燃,让梦想燃烧。拾一片落叶,捧鼻轻嗅;捏一片花瓣,轻拢慢起。如此心境下的我们,会否继续我们的追梦之旅?一边的我们清心寡欲,而另一边的我们却疲于奔波。我想,多数人会选择处之泰然吧。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曾经的纯真早已被现实磨去棱角,处事圆滑渐渐成为了我们的代名词,这就是梦想吗?理想中的梦想是站在高峰,但是,却需要不断地攀爬,而不是依靠外力。我想,我们享受的`是付出带来的成功。不是吗?任何人都不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许,在我们迷茫时,几度沉沦,几近放弃,但是,成功只会留给付出。上天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梦想需要去追,去奋斗,这样的来的成功不是更有价值吗?
很形象的一个比喻:梦想如空气,努力像磷火,两者兼备时,就会擦出绚烂的火花,绽放它惊人的美丽。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站在高山之巅,点亮那梦想的灯芯,一览众山,喃喃一语:“我成功了。”
四史讲堂观后感2
接下来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陈锋为我们做了精彩的道德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儒行道心,让生命轻盈飞翔》,陈老师引经据典,将“道德”这一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教,演绎成春风化雨般的温馨,他的演讲幽默不失深刻地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选择,学到了如何舍弃,学到了如何正确追求。是啊,世风日下,社会风气浮躁已让我们司空见惯,面对名利,面对不断升级的物价和收入差距,我们也曾动摇过,也曾懊恼过:“坚守这份职业,到底值不值?”无数次徘徊在坚守和放弃的边缘,一边是面对生活必需的物质需求,一边是学生清澈而纯真的求知目光,何去何从?内心的挣扎,道德的坚守,最终,我们依然选择了继续坚守!是的,物质的追求是有限的,而精神的追求却是无穷的。同事们经常打趣说:“我们的幸福要求太低了,学生能够说一句通顺的话,能写一个工整的字,能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就是幸福的。”如若依物质的`标准,我想我的同事们是坚决不会从事特教事业的,他们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无论在哪个单位,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能做得风生水起。而能紧紧栓住他们的就是简单的三个字——“放不下”:放不下这些残障孩子,放不下这些残障孩子家长充满期待和希翼的目光,放不下那些本已丧失希望的家庭再度重升的希望之光。而放不下的根源,不就是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么?原来,我就生活在一群道德模范中间,原来,我就拥有这么宝贵的财富啊。
道德讲堂在主持人优美动听的歌声中结束了,而这次道德讲堂留给我的感悟,却是终生难忘的,因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身从事职业的价值,让我感受到了我所拥有的集体,以及这个集体身上宝贵的精神财富——道德的力量。
四史讲堂观后感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这个百花争奇斗艳、处处“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大好时节——春季,我们通过道德讲堂,领悟了道德的力量,感受了道德的真谛,更另我百感交集。
在电视中,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令我过目不忘;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令人不禁潸然泪下。鲜血状元——朱沙,她每时每刻都投身于鲜血事业,不仅身先士卒,还鼓动更多人加入鲜血队伍。她虽然贫穷,但她谦虚乐观,她不平凡的事迹令我感慨万千;“信义夫妇”在遭遇晴天霹雳的情况下,不忘奔波借钱,在年前支付工人工资,他们的感人故事像一根蜡烛,温暖着你我,折射出常州人的诚实守信……其中,天爱儿童康复中心校长扬建军,他本可以安居乐业,但因为一个如同晴天霹雳的事实——他的孩子是智障儿童,使他下定决心从事特教。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在天爱儿童康复中心他含辛茹苦,由于面对的是智障儿童,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最终,他成功了,他用关爱,使每一个孩子有了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自立根生。“风雨过后有彩虹”,他经过不懈努力,用全心全意的爱感动天地,震撼人们的心灵。此时此刻,我想说,道德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难。只有我们人人都尽心尽力,从小事做起,为社会作贡献,才能使常州城更美好。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生活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双友谊的手,都会成为常州道德的缩影。道德,说简单它又不简单,说难也不难。只有从心底里为社会无私贡献,从小事中体现道德的耐人寻味,才能使常州更美好!
四史讲堂观后感4
191月北平城外的一辆普通的马车上,两个不平凡的人相约:他们在南北两地分别建立共产党,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约定却在他们分离后的半年实现了;这本不起眼的册子《共产党宣言》出版了没几天便被人们一抢而空;一首《革命进行曲》在李大钊教自己的孩子时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大声唱!而没多久所有人都敢高声歌唱这首豪迈的.歌曲了……这一件件无一不象征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正在崛起!
共产主义精神迅速的传播就好比春雷一般惊醒了正在沉睡的嫩芽:向警予、朱德、毛泽东、刘伯坚、池育华……一个个青年挺身而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神州大地,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与亲人的离别会致使他们天人永隔但他们并不后悔,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为作文后人开创一个朗朗乾坤!
当然,个人的意愿与集体的利益的冲突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法避免的——要想击退日本人就必须与国民党连和。但谁能想到一次和并,红军战士的心里上承受了多少痛苦?他们要被迫摘下红军帽并与这些迫使他们妻离子散的集体握手言和,但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们只能毅然接受。如此的大义凛然问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国功臣。
距中华民族成立已有七十多年了,在这短短的七十多年里沉睡的雄狮苏醒了!我们已经从之前的那个被他国侵略的弱国慢慢跻身进了世界这个大舞台。而新中国的迅速崛起靠的便是革命先烈们留下的那股红色精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领航员,我们更应该传播发扬这股红色精神,在脱贫攻坚战、防疫等作战中再次创造出不朽的红色传奇。
四史讲堂观后感5
在认真学习道德模范事迹之后,有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动、翻腾。我十分感动于他们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于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感动于他们奉献青春热血,力争上游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标兵。
通过此次道德讲堂的学习,我感触良多:首先,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以主人翁的.决心和责任感弘扬道德文化,以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力、使命感和创新精神把握时代脉动,争当精神文明、道德文化的模范。其次,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坚守忠诚的品质。正如《公民道德歌》中所高唱的“明礼讲诚信,不负天下人”,坚守忠诚是一种习惯,是忘我的投入,是一种道德信念。他们对待生活对待工作一直是坚守忠诚的态度,他们的不懈追求,诚信待人见证了志愿服务工作者的奉献和忠诚。
最后,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以文明使者的名义,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担,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人格、品行升华的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弘扬道德文化。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在经历这次精神教育和学习后,像是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投身道德文明建设的洪流中以践行我们今天的倡议与承诺!
四史讲堂观后感6
这个星期,我们在电视上看了一期《道德讲堂》,了解了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有孝心模范,助人为乐模范等,每一个事例都令人感动,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有孝心的周丽芳女士的事迹。
通过电视上的短片我了解到,周丽芳女士的父亲身患重病,每天只能躺在病床上,只有给他换一个肾才能痊愈。周丽芳女士不忍心看到父亲受病魔的折磨。于是,她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虽然父亲极力反对,但她仍没有犹豫,将自己的肾捐给了父亲。因为她的孝心,所以父亲也很快痊愈了。看完这个短片,我的心里不禁被深深地震撼了。周丽芳女士明知道换肾是有一定的'危险的,但她竟还无怨无悔,她太勇敢了,真不可思议!这时,主持人把周丽芳女士和她的父亲一同请上台来。周丽芳女士微笑着向大家鞠躬,而站在她身边的父亲,已是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完全看不出得过大病。主持人问她:“你在做手术之前都想了什么?有没有害怕或后悔?”她没有犹豫,说:“我当时没想什么,就是希望父亲能快点好起来。”她刚放下话筒,台下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也被她深深打动了。她为了救父亲,让自己置身于险境中,而面对危险,她心中竟还想着父亲,她之所以有常人没有的勇气,是因为她心中的那颗炙热的孝心。再想想我,每天都要爸爸妈妈来“伺候”我,有时还会发脾气,很少想到爸爸妈妈为我付出的汗水,以及怎样回报他们。想到这儿,我不禁感到万分羞愧,我看着周丽芳女士脸上恬静的微笑,不禁低下头来,决定以后要像她一样孝敬父母。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只有人人怀有一颗孝心,才能创造和谐社会!
四史讲堂观后感7
在学校,我观看了《道德讲堂》这个栏目,有一个故事让我既感慨又感动。
家住新北区的周伯伯全不幸患了肾功能衰竭,59岁的他只能每周到医院做两三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两个孝顺女儿为救父亲生命,争相提出要为父亲捐肾,大女儿周阿姨与周伯伯血型相同,配对项目检验完全吻合,所以周阿姨毅然决定献肾救父。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被这对父女的亲情感动。成功地为父女俩进行了肾移植手术。献肾救父,孝女周阿姨的故事在龙城广为流传。
看完后,我不禁想到了现在不少伙伴们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传统的孝道观念开始淡化。歧视、虐待老爷爷老奶奶的事件时有发生。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自私自利、哪还知道孝敬父母长辈?而周阿姨却与他们不同,关心父亲,愿意为他做出任何奉献,可能对阿姨来说,捐肾都是微不足道的吧。生命与生命的搀扶,可歌可泣;生命与生命的接力,轰轰烈烈。周阿姨的无私与孝心,值得我们少先队员不断学习。
而我在生活中,父母对我的关心我却视而不见,有时还会嫌他们啰嗦,无聊,他们批评我我都不耐烦。而看了周阿姨的.事迹就让我突然明白;我们能生活在这美好、精彩的世界上,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他们教会了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走第一步,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说第一句话,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认第一个字……如果没有我们亲爱的父母,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要感恩,长大要奉献与父母,报答与父母,学习周阿姨的所作所为。
感恩父母,真心报答他们。一起行动吧!
四史讲堂观后感8
学校在中午为我们播放了《道德讲堂》,他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好人,这些好人往往就在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好人,许许多多的好事,一个个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令我感动不已。
常州市民周莉芳是一位母亲,她有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庭。但当父亲病危,她却毫不犹豫将自己的肾脏捐给了父亲,从而保住了父亲的生命。“您已经有了家庭,做了妈妈是什么让你将自己的肾脏捐给病危的父亲?”面对观众的提问,她微笑着说:“我只有一个爸爸,我不能丢下他不管。”她还告诉观众,她的妹妹说,如果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什么影响,她会将自己的肾脏捐给她!这时,周莉芳的`父亲走上了舞台,说:“为了这件事,莉芳劝了我很多次。可是哪个当爹的愿意让女儿冒险?后来她发动了所有亲友全来劝我。现在我身体里跳动着的是女儿的心脏,是女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看到这,我顿时百感交集,从那跳动着的肾脏中,从那朴实平常的话语中,从那感天动地的事例中,我看到了生命的可贵、坚韧、伟大,也看到亲人们之间的博大无私、情深似海、骨肉相连的亲情,更看到了“孝”,孝敬父母是中国的古训,也是所有人所必须做到的,它是中国古训中最重要的一点。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这贯穿了岁月的磨练和考验的孝道。
一位位好人,一件件好事,让我知道也明白了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爱,是我们忽视了它。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只有学会感恩、发现爱,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