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
《生命,生命》是现代作家杏林子的散文,选自《杏林子作品精选》。作者呼唤的“生命,生命”,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不虚度光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学习了课文《生命生命》。我思绪万千。
《生命生命》主要通过写飞蛾求生、砖缝中顽强生长的小瓜苗和静听心跳这三件事,写出了生命的宝贵。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珍惜生命的例子:史蒂芬霍金是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战士。有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也被划破了,缝了13针。大约两天后,他有回到了办公室工作。虽然霍金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但他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1985年,霍金做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
雷锋叔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做许多有意义的事,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我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生命生命》。
课文内容是写作者捉了一只飞蛾,飞蛾努力求生;砖缝里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长出了小苗;作者倾听自己的心跳,知道了他的生命,通过了三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我们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以前我不懂善待生命,经常破坏小树、小草、蚯蚓、蜗牛、小鸟的生命,见到鸡就拿石头砸,见到鸟就捉,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以后再也不会做这些破坏生命的事了。
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已的名誉留住人间,做一件好事让人们一直受益。比如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我们夜晚有了光明,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牛顿发明了地有引力,让卫星上了天,我们现在用卫星探测月球;雷锋虽然只活了短暂的二十几年,但他做了数不清的好事,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在飞蛾求生的欲望中,我们看到生命;在小瓜苗那绿油油的新芽上,我们看到了生命;在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上,我们看到了生命。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以三件小事,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小瓜苗生长的勇气和作者静听自己的心跳来点亮了一个呐喊的主题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给我的震撼非同一般,在没有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也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看了这篇文章后,我的心尖瞬间明亮了,生命是勇气!生命是顶着烈日开放的向阳花,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条清流,生命是刺骨寒风中挺立的傲梅。
文章在结尾说,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说得多好啊!海伦凯勒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是,她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她成为巨星,她的灵魂永生!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更优秀,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看了作者的简介后,我的心怦然一震这么优秀作品的作者,竟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总会有顺流与逆流。这在许多人眼中非常可怕,它一旦猖狂起来,就能击溃人的斗志,让人彻底崩溃,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败战胜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脚下,那么,成功必定属于你。人生的道路曲折而坎坷的,遇到失败是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失败,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最近,我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篇课文,叫《生命生命》。我被课文中“飞蛾求生”所感动了。
课文中主要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静听心跳”等热爱生命的三件小事。说明了生命的意义。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我深深地领悟到了,作者对生命的了解有多深。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领悟令我敬佩。读了这篇课文,我想起了贝多芬。他双耳失聪,本来这个消息令他绝望了。但是,后来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凭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创作了许多音乐名著。
读完了这篇课文,我领悟到了:生命只有回头看时才了解,而生活必须向前,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我们对它的使用。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读了《生命生命》我懂得了“跃然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从“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体会到了我可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白白地浪费。
作者忍不住放了飞蛾,这说明了: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我从“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体会到了:小小种子的生命力顽强和勇气,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精神。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好的命运,就比如说:刘伟。他从小就想当足球运动员,可是因为一场事故,剥夺了他在足球场上奔跑的权利,最后他当上了钢琴家。
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第二篇:让生命更有意义(读书心得体会)
让生命更有意义
——读《你在为谁工作》有感
这个学期,中心校组织全镇教职工学习了一本所有公务员、公司职员的必读书《你在为谁工作》,读了这本书,我体会颇深。
《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从“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了吗”、“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态度”、“绝不拖延,立即行动”、“从优秀到卓越”五个方面阐述了本书的内容。虽然我已是一个有着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但还没有真正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读了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了:工作是社会安排的任务,工作是社会赋予的使命,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没有哪种活动能有如此高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
你在为谁工作?答案已经很明显,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在为自己的人生工作。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负起天经地义的责任,义不容辞做好自己的工作。
时光匆匆,岁月无痕。不知不觉间,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几十年。我挚爱我的事业,总感觉做老师的收获,是“春种一粒籽,秋收万棵粟”;总感觉做语文老师的味道,就像窖藏的老酒,愈久愈醇香„„
二十三年前,县教育局第一次设立中考优秀指导奖,我就有幸获得了语文中考优秀指导二等奖及优秀班主任奖。那时候,对班主任工作及语文教学的热爱是我孜孜不倦工作和读书的十足动力;在往后的教学中,我也有几次获得这类奖项。特别是1995年,我获得中考班主任奖和语文指导一等奖,并在全县中高考表彰会上发言。那时候,备一节课舍得花费许多心血,讲一节课愿意听取很多意见。记得有一次讲公开课《岳阳楼记》,事先已经精心准备了好几天,一堂课下来自我感觉良好,但还是捧着本子挨个儿向各位听课老师虚心讨教,一圈下来居然又记了四十多条意见!而今再想想那时候的收获,真是日进斗金啊!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可能有许多人很不喜欢眼下的工作,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眼看着原来比自己能力差的人都已经升官发财,加上现在的学生那么难教,教师的地位是那么低,责任又是如此重大,每天神经都要高度紧张,从工作中得不到丝毫的乐趣。因此认为工作只是领导逼着我做的,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意义不大,反正一个月也就是为了那几百块钱。我们到底是为谁工作呢?我反反复复地问自己。
工作是什么?这本书中写到:“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是我们需要用生命去做的事。”这与工作仅仅是“为五斗米折腰”“为别人干活”的想法完全不同,揭示了工作的真正内涵,为点燃工作激情打下基础。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工作经验的积累,逐渐让我明白了工作是人性的励练,惰性的考验,感恩的回报,责任的答卷。有句话说得好: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必定要去努力找工作。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工作,即使是为了生存。工作决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的消极心理,重要的是对待工作的态度。
在工作中,不管有任何事,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把每一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任何事情不要拖延,对工作充满热情,把工作当成一个使命来完成。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们工作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一种价值。如果对工作没有热情,那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不仅不进步,还很有可能倒退,最后被社会所淘汰。
树立正确的理念和心态。正确的工作理念是转变观念的基础,也是工作的动力。归根结底,作为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确定的工作任务就是一份责任,我从事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作为一个中学教师,责任重大,意义也更重大。不论何时何地,我都应该对所担负的责任充满责任感。
未来,是靠自己闯出来的,有时也是逼出来的。有人曾说假如上帝把所有的门都关上了,还有一扇窗子为你开着;如果连窗子也关上了那还有堵薄墙让你去凿。你说咖啡本来是苦的,加点糖和奶就变得香甜,但决不能没有苦味,否则就不是咖啡了——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一句话,我们要为自己而工作,为自己而努力工作。
第三篇:生命如水读书心得
《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有感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是快乐生活每一天;有人说幸福是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担忧,有充裕的经济基础。也有人说,幸福是当自己肚子饿时看到别人在吃面,别人好幸福;当自己孤单一人,而看到别人成双成对的时候,他们好幸福;当自己骑着单车,看着别人开着奔驰宝马的时候,他们好幸福。这就是对梦想和目标的向往而产生的幸福!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各自对幸福不同的见解和定义。随后听了老师的分享,原来幸福还有一种定义和总结,就是富有而不加忧虑的生活。
或许你今天很富有,可是你过得并不幸福,有的只是金钱上的收获,为了赚钱,忽略了家人,忽视了孩子,淡忘了朋友,失去了健康,得不偿失,谈何幸福?
或许你拥有圆满的家庭,可是你不懂得经营夫妻关系,不懂得教育子女,不懂得孝顺父母,你谈何幸福?
当今社会的三大问题:1.有婚姻没爱情;2.相爱容易相处难;3.子女教育最头疼。当你正面临以上三大问题时,你如何拥有幸福?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有待我们去寻找和开启我们人生幸福之门的钥匙,而唯一能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就是——学习。现代社会,男人不学习会被社会淘汰,女人不学习会被家庭淘汰,父母不学习会被孩子从精神上淘汰。所以学习力才是竞争力,才是生产力!
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条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我们自己就是上游,而夫妻情感是中游,孩子是下游。当我们自己上游的水清澈了,中游和下游的水才会清澈。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变得优秀了,才会去让更多的人变得优秀,只有先懂得好好爱自己,才会知道如何更好的去爱别人,当你自己都不会爱自己的时候,你是不会给到你的伴侣和孩子真正的幸福,因为无知的爱是一种伤害。而当你上游清澈了,中游的夫妻相处才会和谐,懂得如何去经营你们的夫妻感情。自然而然当上游和中游的水都清澈了,下游必定就会清澈,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才能更好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唯一的答案。让我们真正去读懂人生的幸福,共同去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珍惜才能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知福、惜福、造福;
知恩、感恩、报恩!
芦新村学校
刘彩娜
第四篇:读书报告-敬畏生命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及评阅书
课 程 名 称:自然辨证法
读书报告等级
任课教师姓名:秦桂秀
任课教师签字:
著 作 名 称:《敬畏生命》
重点解读章节:第二章节
学
院
名
称:研究生学院 专
业
名
称:口腔修复学 研 究 生 姓 名:王芳
导师姓名职称:邓华颉(副高)
上
课
时
间:2011
年月——
2011
年月
《敬畏生命》读书报告
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是一部了不起的伟大作品,它的出现为伦理学开辟了一道光明而深入的道路,它将伦理学的范畴扩展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
著作背景和内容概述:
为了更好的解读这部作品,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伟人。阿尔贝特·史怀泽(1875~1965年),1875年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他先后获得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史怀泽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9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史怀泽与妻子一起于1913年来到非洲,在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直至90岁的高龄逝世。其中在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从此,“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成为了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对西方动物权利、素食主义、绿色和平主义的影响极其深远。阿尔贝特·史怀泽也成了欧洲20世纪特立独行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5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在诺贝尔奖的讲坛上呼吁:“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是他几十年坚持的信念,也是《敬畏生命》探讨的主要的伦理内涵。
《敬畏生命》是一本关于生命伦理学主题的小册子,由他的一些回忆录、演讲录、专著片段集合而成,内容有个人生活历程、思想与道德流脉的追忆,也有伦理与文化关系的论述,还有道德真谛的阐释,字里行间同时流淌着哲学洞见与宗教悲悯。写作的基调是温宁的、谦恭的,但他并没有扔掉思想的“弹弓”,而是把它高高举起,瞄准战争狂热与技术崇拜。作为个人生活是大不幸,而作为伦理学家却是一种幸运:他亲历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厮杀于战壕,却因为其当时的交战国德国公民的身份蹲过法国的战俘营,结交了一位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监狱长,体验了太多的痛苦、颠沛、苦役、冷酷,目睹了人类间各色的杀戮、折磨和压迫,也感受了苦难环境中烛火般细微脆弱的人间温情,由此唤起他于心灵深处对战争与和平、掠夺与谦守、贪婪与节制、文明与野蛮、征服与敬畏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反思。
重点解读章节的主要思想:
在本书的《敬畏生命》这一章节中的内容,是作者第一次公开阐述敬畏生命这一伦理学。本章的开头便是“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道出
了作者的伦理观,即伦理不是只是针对人的伦理,而是应扩展到一切生物的伦理。接下来作者提到了自然的在伦理上的矛盾,“它以最有意义的方式产生着无数生命,又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着它们。”自然界中所有所有生物都是共同的生命体,但却进行着自我分裂,互相争斗和残杀;如此出现了自然的规律与我们的道德要求发生的冲突,作者对此的思想观点是:“我们不能在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和统一的上帝概念中坚定我们的德性,我们必须始终使德性免受世界观矛盾的损害。”作者保护着“德性”,希望其免受损害,但是随即提出了对我们的这种意识有毁灭性的四种诱惑:休戚与共的能力和意志无济于事”、“不能如你所愿帮助生命”、“同情就是痛苦”、“共同体验发生在你周围的不幸是一种痛苦”。提出这些,作者不是让我们感到无望,正好相反,“是为了不让你们麻木不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与你们的灵魂有关。如果这些表达了我内心思想的话语,能使在座的诸位撕碎世上迷惑你们的假象,能使你们不再无思想地生存,不再害怕由于敬畏生命和必然认识到共同体验的重要而失去自己,那么,我就感到满足。”这就是本章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即尽管敬畏生命的伦理和与一切生物休戚与共的意识在自然中得不到体现,实践敬畏生命的伦理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困难和阻碍,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更显重要,才会更加被需要,只有敬畏生命,才能使我们变成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有灵魂、有思想地生存的人!
解读的难点问题及个人思考:
本章解读的难点在于理解作者关于敬畏生命的出现对于人认识的发展的重要性的论述。部分原文为:“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仅停留在山峰之上。所有生命都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只有一种生命能摆脱黑暗,看到光明。这种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这一认识是存在发展中的大事。真理和善由此出现于世,光明驱散了黑暗,人们获得了最深刻的生命概念。共同体验的生命,由此在其存在中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波浪冲击,达到自我意识,结束作为个别的存在,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于我们之中。这个认识包含着许多奥秘。”这段话作者把敬畏生命的伦理观的地位和能发挥的作用形象而又深刻的表述了出来。当人认识到敬畏生命,从伦理上认识到到世界上除了我们人类之外还有其他生物,承认它们与我们一样的存在性,把伦理扩展到所有生物的层面,这样我们才是在认识上完整的摆脱无知的人,我们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才是最完整最深刻的认识。换句话说,人类并不是这个星球上的唯一物种,成千上百万的其它生物和人类一样,共同演化,共同生活在这星球上,它们和人类是一样的、平等的生命体,只是戴着不同的面具而已,这样的话我们理所当然的应该像对待人类一样对待它们并相信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情感、有不可思议的意识能力。本章还有另一解读难点,是作者关于对其它生物互助和休戚与共是人的内在必然性的论述,原文是:“这是对我们的三大诱惑,它不知不觉地毁坏着产生善的前提。提防它们。首先,你对自己说,互助和休戚与共是你的内在必然性。你能做的一切,从应该被做的角度来看,始终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你来说,这是能赋予你生命以意义的唯一途径。无论你在哪里,你都应尽你所能从事救助活动,即解救由自我分裂的生命意志给世界带来的痛苦;显然,只有自
觉的人才会从事这种救助活动。如果你在任何地方减缓了人或其他生物的痛苦和畏惧,那么你能做的即使较少,也是很多。保存生命,这是唯一的幸福。”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这段话呢?由于我们是自然中共同的生命体,在地球上共同产生、共同进化、共同生存,我们与其它的生物无论是在外在还是内在早已形成了不可抹灭的联系,作为地球上主要的生命力量,我们彼此联结根本无法相互隔离,这是我们与其它生物存在的客观统一性。由于这种统一性,其它生物就如同我们的手与足,共同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完整性,而自然的自我分裂的意志就如同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自残,我们只有解救和减少这种自残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才能维持自身整体的健康性。我们对其它生物的救助既是内在联系的要求,也是伦理和情感上得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们的生命的意义才得以体现。只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才能获得内在的幸福。
扩展性的讨论问题及个人观点:
敬畏一切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马上会有人想到,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不可能对一切生命都同等对待,为了人的生存,人常常要消灭一些生命。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纪录片,叫《地球公民》,它应该算得上是声像版的《敬畏生命》了,它会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史怀哲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在影片开头,是茫茫宇宙中一颗蓝色的美丽的星球——我们生活的地球,接着是都市街道上拥挤忙碌的人群、海洋中五彩缤纷的鱼类、草地上玩耍的两只狗、一个学走路的小男孩、野外的幼狮、鸟儿、青蛙、蛇等等地球上居住着的生命,在下一秒,便看见耸向天空的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西班牙斗牛场里受暴力对待的野牛、黑奴被贩卖等等,一场由人类自导自演的血腥恐怖的剧目拉开了帷幕,里面充满了对其它生命的欺凌、虐待、伤害和残杀,血淋淋、赤裸裸,让人毛骨悚然。其中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片中中国毛皮动物饲养场中,一只貂活生生的被剥掉毛皮的场景。为了人们所穿的皮革,一只貂被吊挂着,一个人从它的臀部着手,从割开的口子强力剥拉下的整块皮毛,貂是活生生的,被放下地,它血淋淋的面目全非的头颅回头望了同样是血淋淋面目全非的身体,眼神奄奄一息、恐惧和绝望。还有日本诱捕的海豚,就是为了超市里冒牌的“鲸鱼肉”的供应,每年冬天,捕猎者利用声纳干扰仪诱使成千上万的海豚到达他们所布下了罗网中,捕猎者就用渔船包围,对海豚或刺或砍,因为海豚从不抛弃受伤的亲人,所以它们就被成群的捕捉上岸,不久,毫无怜悯的被活活砍死,与此同时,学校的孩子们经过,但从孩子的样子看来,我感觉他们似乎对这种场景已经习以为常,看不到惊恐和害怕的跑开,而只是安然的走过去。这是带来的怎样的一种教育?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我家的狗咬死了羊羔,父母决定把狗卖了,来买狗的是一个做狗肉生意的收购人,那只狗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一直没给那人逮它的机会,直到我母亲呼唤它,它才贴到我母亲脚下,一把被收购人抓到。我记得它被铁夹子夹住项颈拖上车时,我10岁的小弟弟在旁边哭的稀里哗啦,声嘶力竭,那哭声让我印象深刻;而到后来几年,当我看到弟弟亲手吊死自己养大的灰兔来烹饪时,我意识到当初他对动物的怜悯在他心里已经不剩多少,他已忘记自己曾经那样哭泣过了。这就是现身教育带来的后果,我们必须承担的悲哀的后果。
如果说我们现在对动物所作的一切的不伦理行为还不足以引起部分人的关
注和承认的话,那让我们来看看在史怀哲的敬畏生命的伦理提出之前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对人的伦理又是怎么样的呢?从过去的两次世界大战到近现代的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以及无数大大小小种族之间的冲突,死伤人数不计其数,单是在二战中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就有600万,在中日战争南京大屠杀中有30万的中国人被屠杀。当时纳粹党卫军上校阿道夫·艾希曼说:“100个人死是灾难,500万个人死是数字。”这还有何伦理可言?有人说有时候战争是无奈之举,是为了消灭另一个失去伦理的政权,可是在伊拉克战争中,除了被消灭的塔利班政权,却还有近万的无辜的伊拉克人死伤和包括大部分美国士兵在内的数千人的伤亡,他们难道是战争前就被预算的成本,所以他们的死成了可预见的可接受的必然?如果是这样,是谁有权利决定让他们死?在战争中,人们似乎成了发起战争的人手中的工具,而不是和他本人一样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我们该拿什么样的伦理标准来衡量这些呢?我无从解答。史怀哲说,只有敬畏生命的信念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思想,才能在当今世界开辟和平的时代,而所有对于和平的表面的外交努力则始终没有成果。在此,我只能希望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能尽快在全世界被人们所接受并予以实践,虽然人类出于生存需要必须要消灭一些生命,但施韦泽指出,尽管这不可避免,但人必须有“自责”的意识,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有权力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这种“自责”是对“敬畏一切生命”原则的妥协,同时是一种自觉。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
最后,引用《地球公民》里最后的台词来表达我的希冀:在荒野中,里尔王问格罗斯特伯爵:“你是如何看世界的?”盲人格罗斯特伯爵答道:“我满怀情感地去看”,请充满感情的去看、去对待我们周围的一切生命吧。
第五篇:生命读书
生命读书
当听到同学们在议论着影片如何感动,并为之落泪时,我偏执地认为,感动不必用眼泪诠释。这是我在未观看这次讲座影片之前的想法。由于某些原因,那天中午我缺席了,可能是这个原因,所以我才会有如此偏执的想法。
周末的时候,在家里独自观看《让世界充满爱》,我才发现,原来,当被感动到内心深处的时候,眼泪是不受控制的。可能邹越教授的演讲有一定的煽情作用,可,泪的确在眼角划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是凭着一股爱国热情在读书,后来他成了我们伟大的周总理;非洲黑人小男孩,在那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用他的坚持与尊严,向世界说明着,黑人也是人,黑人是不应该受到歧视的,他带着对民族、对国家的爱,在最后一程满身伤痕攀爬着,他没有得到冠军,但他却赢了。看到这里,泪水早已泛滥,可能因为生活之中的感动太少了,所以此刻才如此不可抑制地渲泄。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我何曾有过?是什么让我对民族的爱淡漠了?安逸的生活让我忘却了民族、国家的意义?我感到惭愧!
听到邹越教授讲到他在维也纳的一家商店前对国歌及电视上升起的国旗敬礼时,我并没有任何惊讶,那是不需要理由的。是无数先烈的血才染红了咱中国的这面五星红旗。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灵魂,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还需要什么理由。视频中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我随之在电脑之前行礼,可看见南京的学生却安然地坐在原位,在场的老师似乎也不为所动。那一瞬间,我以为自己太幼稚了,可对国歌及国旗敬礼不是本该从小便有的理念么?那一瞬间,我真的怀疑了。可邹越教授的话让我明白了,我没有做错。后来,听说那天中午到场看这一演讲短片的,也没有人对国旗敬礼,在第一次的时候!为什么?南京的小学生不懂,但作为高中生的我们竟也能淡漠到如此地步。曾经无数先烈浴血奋战,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先烈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好生活,可好的生活却让我们淡漠了何为国,何为家,别用“爱国要在心里”的借口来搪塞,连最起码的敬礼,对国旗、国歌的肃立你都无能为力,便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成为理由了。
突然想起一位同学的话,集体观片的气氛特别重要。当时我便反驳了,如果如此,那观片便失去了意义了,是被内容所感动?还是被气氛所感动?大概找不到答案吧!我相信那天看片的人都懂的,只是那天没有一个带头敬礼的人,所以他们沉默着,当被邹越教授的话狠狠地扇了一巴掌后,他们才醒悟,才在后悔自己前几分钟的行为。这就是所需要的气氛么?也许我该庆幸那天的缺席,否则我也没有勇气当那个异类吧!
说完了对国之爱,邹越教授讲到了对老师应有的爱。的确,像李静、殷雪梅这样的老师,值得我们去爱,但我想说的是,那些兢兢业业的老师都值得我们去爱,并不需要在他们付出了生命抑或在牺牲了许多之后才被人们高声称颂。不需要,我们爱老师,只因为他们教我们以知识,教我们如何做人,不需要那
些凄美、悲凉的结局。我们爱的是老师,不是那些死亡的结果。只要是无私地授学生以知识、教导学生真正的做人道理的老师,都值得我们去爱。
可能是教育政策的指挥棒出了差错;也许是金钱迷乱了学生的世界观;或许本就不该有那么多的也许存在。没有面包,谈何发展?所以许多的读书的人,为的只是上一个好的大学,以后有一份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理所当然地,便认为交了错,从老师那学知识,都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我们忘却了感恩,忘记了爱。但在我们心中,也许还有那么一两位老师的印象难以磨灭,可我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教我们如何取得高分,倒是在生活上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启迪!
说到对父母的爱,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好。问着自己,是不是所以的付出,慢慢地就会变得理所当然?彭清一教授的话是对的,我真的不懂得爱。我们不是羞怯。为母亲洗手,为生病的父亲捶背,那么简单,却羞于表达。如果这一份爱让你如此羞怯,那么它的位置也太轻了吧?
摩娑着病床上母亲的手,我的心在颤抖。我不敢在她的面前落泪,在来医院前,泪,已流干了,前几天的夜修课上,泪水早已止不住地流。现在,我害怕将母亲也给惹哭了。
„„
看短片的时候,我们都被感动了,可感动过后,我们还保留着什么?也许,我是对的,眼泪无法诠释感动。因为行动被淡忘了。
我不清楚,是否爱需要在那样凄凉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可是,生活中,爱,早已淡漠。谁能明白,那是一种悲哀!
是什么让爱,在生命中淡漠?我想要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