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观看《红高粱》心得体会
《红高粱》整部电影用的都是红色的基调。鲜艳的红色,夺目的红色。还有黄色,大片的黄土高坡,满天的灰尘,以及红色的花轿。红色,代表什么呢。代表鲜血,热烈,革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组织观看《红高粱》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组织观看《红高粱》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一】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是要透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好处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红高粱》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明白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一样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书籍,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红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红高粱》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小说不一样,《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作者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淡化情节,靠纯粹的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作者在这部下小说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透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作者是如何透过具体的方法来到达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文字感受来完成。《红高粱》一开始,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此刻时进行回述的读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好处。因此,这个读点是十分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作者在处理《红高粱》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读点参照,十分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读者基础上,《红高粱》在这开场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十分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红高粱》中的人物关联、周围环境、时刻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读者感受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联,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红高粱》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就告诉读者,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读者的“期盼读欲”,使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红高粱》的空间与文字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文字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到达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它“缝合”了过去与此刻、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应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红高粱》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那里,《红高粱》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之后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向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作者对这种基调的选取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红高粱》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红高粱》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红高粱》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红高粱》的空间环境与造型描述,都在发奋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比较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红高粱》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红高粱》上描述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红高粱》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红高粱》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潮。在那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证明。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红高粱》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应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红高粱》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组织观看《红高粱》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在血色残阳的笼罩下,随风讴歌出一种人性原始的情感。这是对生命的礼赞,对蓬勃的向往,粗狂的表达一种生活。
本片是采用追忆的思路,说的是我奶奶的那个时候的故事,导演张艺谋这样布局的安排显然是成功的,配上当地特有的唢呐,土屋,酿酒缸,方言等成功使观众走进电影的资料。使观众更愿意相信自我看的是一部自述式的纪录片,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性,让观众心甘情愿融入电影,感受张艺谋准备的讴歌原始蓬勃生机的电影《红高粱》。
色彩美学是本片的最大亮点,红色充斥着所有的镜头,却有不一样的作用。开场时巩俐饰演的我奶奶表情凝重的坐在红色的婚轿中颠簸,是一种对被禁锢的反抗;红色的高粱酒的艺术的杰作,却和我奶奶的窗花,烧家具的一窜窜火焰有机的结合,是人性的释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剥人皮那场戏,罗汉的鲜血浇灌着红高粱,是铮铮铁骨的爱国情怀;我奶奶在给罗汉爷爷报仇的前夜,召集酿酒厂里的人团体以十八里红酒示信念,他们被造酒厂的腾腾的红火焰笼罩,这是革命的号召。
从整部电影的民俗表达来看,是十分到位的。苍茫的红高粱环绕着青沙村,青沙村是以喝酒吃牛肉著称的村子,十八里坡是专门造高粱酒的地方,所有的人都住在泥土砌成的屋子里,一方水养一方人,高粱孕育着这个村子。除了本片发生的地理环境,更多的是人文情怀,比如:接新娘时要有壮汉颠轿,吹上唢呐,打上锣鼓,地上的尘土没了壮汉们的腿,如同一只自由罗汉队;新娘子嫁过去之后得回一次娘家,坐骑是只驴子;还有每隔一年就有敬酒神,壮汉们站成一排,双手捧着大碗酒,唱着厚实朴素不羁的敬酒神的民歌;村上有一个恶霸别名神枪三炮,是这个地方的大哥大,却也不把得罪的人干净杀绝。
思想上观念的碰撞是一个小插曲,巩俐饰演的新娘子是一个开放,明主的掌柜的。她勇敢追求自我的真爱,让酿酒的伙计叫她“九儿”,应对伙计的大碗高粱酒也一饮而尽,这一系列的细节描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为电影的人性主题增加说服力。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自咱的手,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娘,娘,上西南,骝骝的骏马,足足的盘缠。”想必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对这几句民歌的旋律和歌词都记忆犹新,这也正是电影的独特之处。后期的配音基本没有,都是同期声,使观众更加融入电影的氛围。
顾长卫是摄影师起家的,他在这部《红高粱》充分展示了他用镜头展示故事的才华。“我奶奶”在高粱地里的奔跑,镜头用了平视和跟拍,加上比人高的高粱混淆了视线,使情节紧张,却又不失紧凑。同样也是在高粱地,姜文饰演的“我爷爷”和巩俐饰演的“我奶奶”在一片踩倒的高粱上野合,镜头移向随风摇摆的高粱,加上鼓声敲打着节奏,落日的余晖洒在高粱的顶端,无不暗示着原始生命的张扬。剥牛皮师傅的徒弟精神失常后,镜头拉远,交代已经没有村民和日本人,他坐在倒塌的高粱地中间,镜头不断延向远方,蒙太奇的镜头告诉观众以往的茫茫高粱地如今被糟蹋的体无完肤,这时“我”的旁白响起,一串串的数字记录着日本人得草菅人命。
比较也是这部戏的重要手法之一。电影中出现了若干次的日落,日出,残月。除了用于时间的转换,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传达,最终出现的日全食是艺术作品中的巧合,一家三口,妈妈倒在路上,爸爸神情坚毅却在晚霞中显得空洞,孩子豆官的哭闹。日全食来了,红色的天空在隐隐的歌声中渐渐变暗,然后太阳新生,重新笼罩着大地,孩子豆官擦干眼泪,为妈妈唱最终的完美祝愿,营造出来一种灾难过后的不屈服的精神。
其实,每一部成功的电影并不是一千多字的评价就能概括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才是电影的语言。
组织观看《红高粱》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是要透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首先,《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文字感受来完成。作者着重歌颂一群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群。“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们之中,有余占鳌,有刘罗汉,也有戴凤莲。
其次,当我们应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红高粱》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莫言用他独特而强悍的语言,与众不一样的文体安排,在高梁地里生动深刻地展现了那一时期的血与泪,强烈刺激着情感麻木的现一代人,演绎也什么是伤与痛,什么是真实与历史,什么才是人生,怎样铸就自己的一生,没有思想与作痛相溶合的摸爬滚打,怎能造就一部传奇。
第三,《红高粱》的空间环境与造型描述,都在发奋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比较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红高粱》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红高粱》上描述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红高粱》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红高粱》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潮。在那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证明。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
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反映现实的。过去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是无数双眼睛证明的,像记忆中的烙印一样。无法磨平,更不允许篡改。尊重事实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组织观看《红高粱》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红高粱》—一部描绘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透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而我认为,透过对剧中女主角(巩利饰演)九儿—一位险些沦为旧中国封建势力牺牲品的女性的成功塑造,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女性非凡的人格魅力。她有这样的经历:曾屈从于世俗的家庭包办婚姻,对自己悲惨命运也曾绝望过…。但是最后她却抓住了唯一的救命草—血气方刚的“我爷爷”,从而改变了她的命运,成就了一段被世人传诵的佳话!
不管是应对劫匪时的镇定自若还是应对日寇时的大义凛然;不管是与情人的激情野和还是对烈士的无限缅怀,都充分体现了女性们难得的魅力,刻画出爱恨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的女性形象,这样一位女性由不得我们不佩服!归纳起来,九儿身上体现了如下人格魅力特征:
自尊自爱—当被父亲以一头骡子为代价嫁给患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时,这位坚强的女生为了保住贞操,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试图透过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悲惨的命运,敢于自杀何尝不是一种勇气?
对封建制度以及世俗的反抗—当自私的老父亲唠叨着催促她回家时,她对父亲说出了“大逆不道”的话—你跟你的骡子过去吧!我再也不回来了~当遇到心仪的男生时,大胆打破世俗的偏见,追求幸福的决心可见一般;
强烈的民族精神—当遭受日寇侵略时,毅然发动人们进行无畏的斗争,从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险些搭上丈夫和儿子;
超强的工厂管理潜质—把一个濒临破产的酒厂快速地发展起来,甚至酿造出著名的“十八里红”,这点足显女性们“另类”的魅力。
以上这些,只是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该剧,当然像本剧的视觉效果以及极其戏剧化的故事情节等方面,都堪称影视之代表作,但这些都有人专门讨论过,因此我在此就用不着多说什么了。本文在论述上肯定存在不足之处,还望大家予以指正为谢!
组织观看《红高粱》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看《红高粱》我深深的喜欢上九儿,九月初九生的丫头,不甘被控制命运的质朴农家女。痛恨父亲将自己与一头大黑骡子相提并论,绝望的愤怒吼叫:“你跟你的骡子过去吧,我再也不回来啦。”推翻了桌子,就如推翻了整个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束缚。她是叛逆的,但却是有思想的,用剪刀护卫自己的贞洁,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是的,她早已芳心暗许那个抬轿的,有黝黑结实身躯的北方汉子,锃亮的光头是粗犷而不羁性格的缩影。她是勇敢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情或许已经变成反抗的最好载体,所以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和闲言碎语,早已在心底下定了决心。作为一个女掌柜,一个有家业的女人,她是大气,真挚和勤劳的。她用她的诚恳和聪慧挽留下了那一大帮兄弟,用自己的勤劳和能干,是家业在发展钟整整日上。
高粱酒,红红似火又似血。血染日,她倒下的身躯却是毅然的坚定和无怨……没有悲伤的流泪,却依然记得她淡定从容的微笑,是美的如此动人。她是镇定的,当日寇来侵,她和高粱地里的人选择了战斗,保卫家园,这是怎样的毅然决然啊?
红,火一般的热烈,血一般的惊心。红红的高粱地,红红的落日,红红的让人惊心的热烈女子啊……我在那般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遇见你。
成功的艺术不必居于生活的真实性,它只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就好。在拍摄《红高粱》那个年代里,人们对现实的生活缺少的就是那种张扬狂放的个性,而《红高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部影片中,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同一个形象,全身古铜色,皮肤饱满,棱角分明。甚至还有大部分为光头,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展现了男子的野性和人们敢爱敢恨的一面。男主角姜文强壮的身体,沙哑的嗓音成为一个典型“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莫回头,莫回头……”
第二篇: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戏路与人生 不打任何折扣的美 看完《红高粱》之后,是平静,心里空空的,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讲述这 样的故事。忽然就觉得语言匮乏起来,一向以语言自诩的我在这红色的画面中居 然如此苍白。那是怎样一种美呢?太实在,不打任何折扣,像是北方的大饼。红色的画面感,独具沧桑的背景,陕北的民歌,红色的高粱酒,女人清瘦的面 容,男人粗犷的语言,这些在我这个江南女子看来,似乎过于坦率和露骨,与中 国传统儒学的那种含蓄、温润、谦和的精髓似乎背道而驰,其中有点道家洒脱、不拘一格的味道,但是却没有道家精神中普遍存在的飘逸和智慧。在中华传统人 文的顶峰,我未曾寻找到任何一种主流人文修为与此相同。我深感奇怪,这样一 种美怎么会在华夏谱中缺失?最终,我想到是我找错了了方向。这样仅有线条的 美,不具备精致和系统的前提,也没有所谓的结构和铺陈作完美的诠释。这种美 只能从土壤里寻找,它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美,真实得让我们都忽略了。没有风花雪月,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清酒对饮,不具备传统观念里的诗意,有 的只是满目的风沙,以及无边的广阔,这是一种人性本真的美。还有这里的爱情,没有多余的纠缠和苦痛,爱了就是爱了,没有遮遮掩掩,甚至没有娇羞默默,直 叫我们疑惑,这样的爱情是欲大于灵,还是灵大于欲。看完这样的故事,再翻开唐诗宋词,不免有了疑问,为什么这样的故事会让我 们感动呢?包括读着古典诗文,在如水柔情的江南长大,喜欢《漱玉词》,钟情 《红楼梦》,自诩江南女子的我。于是,再次翻起宋词“薄雾浓云愁永昼”、“花自飘零水自流”,再看看枕边的《红 楼梦》,“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 华竟白头”。忽然就明白。正如我先前所理解的,红高粱的美在于她的朴实还有纯粹,在于她源自于最真 实的现实,源于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还有美好。传统意义上的诗意固然是美好,但是她依托太多,不够大众。那些花前月下,那些对月独饮,那些飞雁传书只是少数人可以消受的,况且这些美好的背后往往 是忧伤还有怨念。但是这种美呢?她是那么真实,她来源于人内心,几乎不需要 任何的背景和依托。所以她更真实,更具体,更可感,更亲切。这样的美一点会 感动我们,精致固然让人沉醉,但是生命的本真从来不会失约。或许这就是江南和北国的区别吧,江南偏于精致,为了这份精致剔透,便需要 掩饰太多人性本真; 而北国的粗犷则是源于人内心最简单但也最淳
朴的渴望和善 良,没有任何修饰以及掩饰。最终,张艺谋让这些懂得人性深处善良和渴望的人,完成了民族大义。将这 种民族的使命放在这样的小人物的身上,太沉重。然而,正因为他们身上的厚重 以及最纯粹的善良,让他们的反抗多出那么几分悲壮和理所当然。《红高粱》应该是悲剧的,但是看过之后却很难生出悲剧的感觉。九儿死去了,一击毙命,甚至没有任何的挣扎。按照一般的套路,作为主角,她的死必然会有 特写,然而却没有。导演更懂得,在现实里,任何人都很渺小,根本无所谓主角
和配角,在每个人的人生里,每个人都是主角但是每个人也都是配角。真正的悲 剧不是主角死了变成为了悲剧,而是悲剧的时代里,主角必须死。在《红高粱》 里,九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所以,虽然她死去了,但是这种纯粹的精 神不会随她逝去。这种精神会一直延续下去,所以在影片里我们看不到悲剧,只 有悲壮和气魄。暖玉时代 纯爱之美 一首歌,两个人,还有一段时代,交织在一起,谱出了这段纯爱之恋。任何应当流传下来的好的文艺作品都应该是影射时代背景的。就好像背景交代 模糊的《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饱受诟病一样,没有了时代,影片的发生 便失去了载体,让人有种没有着落的感觉。《山楂树之恋》,让我怀疑,这个张艺谋还是不是那个拍出《红高粱》的男人。这样的纯美爱恋,这样轻盈剔透的美好!整部影片是绿色、白色和蓝色组成,清新明朗,不吵不闹。没有忽然的画面流 转,整个影片的情节都是静静的,一点一滴让我们跌进温柔的感动,直到那句“我 是静秋,我是静秋”说出口,便是泪流满面的释放。很显然,这次张艺谋打的是温情牌,是在挖掘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我不会等你 到 25 岁了,也不会等你一年零三个月了,我会等你一辈子。”听着这句话,每个 人心里应该都会浮现一个人的面容,或清晰或模糊,眼角有泪或者嘴角有笑。每 个人心里总会有那么一段刻苦铭心的爱,这份爱通常不会有“好报”,于是便成为 了我们内心深处不敢触碰的伤口,久久地潜藏在心底不曾愈合。我们会嫁人娶妻,我们会安心地过一辈子,我们会有自己的孩子,然后终老一生。但是,你的生命 中一定会有那么一次任性,没有顾及没有理智地爱上一个人,这就是你的山楂树。但是,陪一个人一生的往往不是你生命中的山楂树,这样的刻骨铭心、撕心裂肺 怕是只有一次,于是我们选择了妥协,选择找一个安静的人,过安静的生活。而 记忆里的那棵山楂树便会在岁月的细沙里渐渐沉默。《山楂
楂树之恋》有一种智慧,是经历了人世沉浮之后,所表现出的宽容和沉静。他们真傻,很多人是微笑着这样说的。但是又何尝不是说自己呢?一部文艺主 题的影片,没有著名演员某某某,没有色情的噱头,能形成这么广泛的舆论,除 了导演的号召力之外,或许我们还可以解释为,她触动了我们心里的弦,和鸣出 了内心深埋的记忆。他们隐忍真挚的爱,他们的隔河相拥,这样简单的细碎让我 们开始想起纪念。那个记忆里扎着马尾的女孩,那个曾经骄傲地说要娶你的男孩 ——他们还好吗? 最近优酷上流行一部原创视频——《老男孩》,成为新浪微博,QQ 微博中最 热的话题,一度超越了大 S 和京城四少之一汪小菲闪电订婚的消息,并且持续 了好久。也像山楂树一样,它触动了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些柔软连自己都几 乎要忘记了,但是当找到一个触发之后便会让人无限伤感。不是我们怀旧,是这 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已经忘记了如何怀旧。于是,山楂树和老男孩才会在我们的 心里引起轩然大波,久久不能平静。
从《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从 1987 到 2010,二十余年。古语有云: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50 年代出生的张艺谋,跨越世纪之交过了知天命之年,戏路有了怎 样的变化? 从有着激烈情感的喷薄释放,到如水爱情的缓缓流淌,这其间需要融入多少难 以用语言诉说的智慧呢?如果没有阅历万千的畅怀,如果没有看淡世事的自在,如何会讲出这样温暖、纯净的故事?其实,《红高粱》和《山楂树之恋》并不仅 仅是两种风格的影片,他是导演人生的跨越,是人生的轨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渐渐懂得生命的宁静以及安恬的快乐,这不是生命趋于沉睡的征兆,而是 一种将生活和生命鱼水相容的智慧,是在这个世间最沉重也最轻便的收获。读过一篇写薛涛的文章,叫《薛涛,那朵自由之花》。写得是薛涛的一生,写 这个坚守自我的女子,是如何书写自己华丽的一生。其中有一句话,“绚丽后的 简约,谁能说不也是人生的一种至境呢?”。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的喧哗终会消隐。树高千 尺,叶落归根,一切终要返回大地,消融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
第三篇:红高粱观后感
学号:2010102046姓名:叶征远班级:10级水利水电工程(5)
红高粱观后感
伤秋的情怀喷薄而出的是一种火似的壮烈,就如整个电影所表现的浓重而悲壮的红色基调。似乎热烈的有些许压抑,那是灰暗的现实所带来的压迫感。张艺谋的独到眼光,顾长卫的细节勾勒,在陕北的黄土地上,用民谣唱出它的质朴和热情,用最直接的“野合”宣誓着对旧礼教的反抗。高高的红高粱,红红的高粱酒,一切都似乎暗喻着某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即将要展开中篇小说。
一九八八年张艺谋把红地毯一路铺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台阶,《红高粱》在中国电影史的地位不言而喻。二十年后的今天,他丝毫不掩饰激情的中国红像浪潮般冲击了在一片黑暗中观影的我。所有诗意的激情幻化成无数铿锵有力的鼓点,在心脏最饱含生命张力的地方奏响激动人心的乐章。
该片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根据作家莫言的《红高粱》改编,原作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被读者推选为“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故事以直线叙述,在作者的深入解剖之下,“我爷爷”、“我奶奶”人性中的丰富一面得到展现。在影片的视觉风格上,导演、摄影精心复现了小说构造的色彩世界,如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
完全可以这么说,当张艺谋遭遇了顾长卫,《红高粱》就具有了西部漫天黄尘里酒一样熊熊燃烧的生命质感,中国第一摄影和同样对影像如痴如狂的老谋子,两个旷世才子激情碰撞,大自然的苍凉,东方文化的神秘,就通过他们独特的造型摄影,呈现在世界面前。九儿穿在身上中间宽上下窄的红袄红裤;伙计们闪耀着古铜色彩的上身和他们桀骜不驯的光头;在震天的唢呐声里,把阳光切割成无数碎片的扑楞楞抖动的高粱骒子,日食的时候铺天盖地的红,高粱地里满眼透不过气的绿„„在[红高粱]里,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大开大阖,把视觉和造型艺术玩得酣畅淋漓,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看作是一幅饱满浓烈的剪影,大量运用的造型艺术以电影的语言再一次横空出世,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敢把电影玩到这样的极致,也没人敢把那样浓重的色彩,就那么泼墨一般地肆意挥洒,所以[红高粱]作为张艺谋一部颇具实验意义的作品,其对自己乃至中国影坛的震撼不言自明,以至于在后来的[英雄]中,他还对对此念念不忘,但可惜的是,和所有的平常人一样,此时的张艺谋已经珠圆玉润锐气全无了。应该说[红高粱]的成功,造型摄影和色彩的大胆运用应该算作第一功。
我不知道张艺谋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中闪没闪现过图腾这两个字,可是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思想意义上,他都又把那个远古时代被人膜拜倒了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民族中最古老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被他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它们被最大程度地赋予了生命、生殖、情绪、梦想等等的一切,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从来没有这样凝重张扬过。同样野心勃勃的张艺谋决不会只停留在这些表面形式上,他有效地利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完成了他重铸了民族心灵图腾的愿望。如果说,“我爷爷”的血性和狂放,都是有目共睹的滞留于表面的话,那么刘罗汉和屠三炮的民族情愫家国情怀,就隐藏在内心深处,而一旦破土就势不可挡。蔫声蔫气对“我奶奶”俯首帖耳的刘罗汉,因反抗日本鬼子被活活剥皮,破口大骂至最后一滴血;土匪屠三炮平日里打家劫舍,在日本鬼子到来时却挺身而出,于是,当“我爷爷”和伙计们,用血一样的高粱酒伏击日本兵的时候,耳畔响着中国人象征新生命的娶亲的唢呐调,高粱叶子就那么簌簌地颤抖,黄土地就那么安静如海。
有人说[红高粱]满是维多利亚时期地下文学的意味,可是我一直坚持认为只有深深地植根于这块土地的人,才能蕴含这样喷薄欲出的情感,才能最终完成这样一幅黄土风情画、民族
繁衍史,与此相比,所谓才华和技巧就显得苍白了,最多只能算作风雷之外的漫天云彩。这部影片抒发了大众渴望自由生活的感情 , 并对生命做出了考究和礼赞.正像张艺谋说的那样 :“ 我觉得中国人活的太累了 , 顾虑太多了.” 正是这样一种思想贯穿了整个影片.这是一部牵手自由的神话 , 诠释生命的影片。
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虽故事情节大抵相同,但张艺谋却在此基础上做了稍许修改和调整.他没有延续原作中时间,空间错乱的形式进行叙述,而是以顺序的手法将故事展开,把故事讲的很清楚,叙事也非常流畅.其实本片可分为两大段落:“我爹”未出生的前半段和“我爹”出生后的后半段.前面着重讲了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后面又把侧重点放在了对生命和英雄的礼赞上.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升华,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又颇为紧密,甚是自然.虽然并无新鲜之举,但却因其一气呵成而可见导演功底一斑.正是因为这样顺畅明了的叙事才使得影片思想能很好的融入其中,这是能高人一等拔得头筹的基石.另外,影片在情节叙述上采用了画外音,且有12次之多.这样大篇幅的画外音叙述会不会降低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显得枯燥而乏味?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得到答案:不会!这里的画外音其实是一种角度,“我”的角度,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孙子的角度,把影片放到一种故事性的,传说性的概念上,很亲切,也不突然,同时亦节约了很多时间用来渲染气氛.看《红高粱》我深深的喜欢上九儿,九月初九生的丫头,不甘被控制命运的质朴农家女。痛恨父亲将自己与一头大黑骡子相提并论,绝望的愤怒吼叫:“你跟你的骡子过去吧,我再也不回来啦。”推翻了桌子,就如推翻了整个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束缚。她是叛逆的,但却是有思想的,用剪刀护卫自己的贞洁,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是的,她早已芳心暗许那个抬轿的,有黝黑结实身躯的北方汉子,锃亮的光头是粗犷而不羁性格的缩影。她是勇敢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情或许已经变成反抗的最好载体,所以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和闲言碎语,早已在心底下定了决心。作为一个女掌柜,一个有家业的女人,她是大气,真挚和勤劳的。她用她的诚恳和聪慧挽留下了那一大帮兄弟,用自己的勤劳和能干,是家业在发展钟整整日上。
高粱酒,红红似火又似血。血染日,她倒下的身躯却是毅然的坚定和无怨。。。没有悲伤的流泪,却依然记得她淡定从容的微笑,是美的如此动人。她是镇定的,当日寇来侵,她和高粱地里的人选择了战斗,保卫家园,这是怎样的毅然决然啊?
红,火一般的热烈,血一般的惊心。红红的高粱地,红红的落日,红红的让人惊心的热烈女子啊。。。我在那般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遇见你。
成功的艺术不必居于生活的真实性,它只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就好。在拍摄《红高粱》那个年代里,人们对现实的生活缺少的就是那种张扬狂放的个性,而《红高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部影片中,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同一个形象,全身古铜色,皮肤饱满,棱角分明。甚至还有大部分为光头,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展现了男子的野性和人们敢爱敢恨的一面。男主角姜文强壮的身体,沙哑的嗓音成为一个典型“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莫回头,莫回头„„”
第四篇:《红高粱》读后感。
《红高粱》读后感
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我知道了莫言,因为莫言,我又让自己回到了抗日的那个年代,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感情的波折起伏,让我们这一代不属于革命激扬澎湃的年轻人恪守了抗日那历历在目的痕迹。莫言老者的《红高粱》,一个在我们学生时代无法主动拜读的书籍,就这样深深的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题记
黑土地上的<红高梁> 是莫言向中国当代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我了解到这本著作已经被译为近二十几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他本书中创造了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舞剧。“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 的爱情故事。小说叙述主体在我“父亲”“爷爷”“奶奶”之间自由转换。看似凌乱的剧情发,其实字里行间都弥漫着红高粱的气息。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认为动作语言的刻画,都使我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东北红红的高粱地,原汁原味的东北乡,在读到刘罗汉被扒皮的那段,心里面就是那种被割伤的悲痛,不敢再往下想象。在书中不由自主的感受到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对抗日的情结是在当代难得可贵的。而莫言笔下的文字却在影子的旋照下更令人回味。书中洋溢着莫言独有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令人叹服的感觉描写,并以
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堪称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史诗精品。
爱情:红高粱家族的爱情是这样的“狂热的、残酷的、冰凉的爱情,如此的循环往复,以致不息。
莫言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用高密东北乡这一小片地方间接但生动地演绎着整个中国的混乱局势,国民党的奸诈和近害,土匪的猖獗,八路的艰苦,顽强,不怕死,日本侵略者的灭绝人性的奸淫虏掠,凶恶残暴,让人看而寒齿。我一直很在意抗日战争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名怎么去渡过每一天的,日本鬼子的狼性,伪军的欺压。而今我们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挺爷爷奶奶讲抗日的事情那种气愤,恼怒的感觉了。是比中国现在的繁荣和平是建立在先人血和身躯上的,广大的抗日民众,抗日英雄用自己的身躯为中国铺就了一条走上独立强国之路。南京30万亡魂见证着中国的痛与恨,壕沟,战场见证着中国的不屈与坚持。在德国人民因国家曾经的过错而低头悔过时,日本政府却做着中国同胞和全世界爱和平的人民义愤填膺的事情,参拜靖国神社不把中国政府的抗议放在眼里,篡改教科书,误导后代的历史事实观。中国学子热血激愤,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涌起了“拒绝日货”的游行示威。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中国也是主题的积极拥护者和倡导者,中国十三亿人中也是眼望着“和平”,可是中国人也是有自尊,非常自爱的一个民族,怎能够容忍日本政府做出如此污辱中华民族 言的事,也许总有很多人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习惯,能有多
少有在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能感受到数万亡魂的不 也许这只不过是他们旅程中的一个景点而已吧!
读完莫言的文字,我所了解的不仅是往事的铭记,从另一方面是很佩服在一个作家笔下的文字竟然变得如此的针锋现对,活灵活现。莫言用他独特而强悍的语言,与众不同的文体安排,在高梁地里生动深刻地展现了那一时期的血与泪,强烈刺激着情感麻木的现一代人,演绎也什么是伤与痛,什么是真实与历史,什么才是人生,怎样铸就自己的一生,没有思想与作痛相溶合的摸爬滚打,怎能造就一部传奇。独特的极富张力的“高密东北乡”语言 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独具个性的鲜活人物,红高梁黑土地构成了一个真实又神密。
看完莫言的小说,我试着看了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主演的电 《红高粱》,这部电影在1987年拍摄,而莫言的这部小说是1986年发表的。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或许你是幸运的,因为相比来说莫言《红高粱》的小说更加精彩,更加真实。电影《红高粱》事实上只是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角,并不是说电影如何,而是一向以来,图书可以给你更多的想象空间。《红高粱家族》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是更加真实的角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红高梁》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已完全失却了抗战电影中救世主的形象,他们只是有情有欲的凡夫俗子,杀死日本鬼子也只为的是
报已“私仇”。通过“我爷爷”和“我奶奶”最原始的爱情,洗净了积压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数千年的封建尘土,释放出埋藏在尘土之下残存的生命之火,表达出对人性与本能的极度推崇。《红高粱》更是一举摘得金熊桂冠,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被柏林电影节评委认为是中国大陆电影于西方世界的“创世纪”,第一次让西方世界知晓中国内地“有电影”。而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悲哀莫言这位老作家纳入囊中,本应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文字的驾驭能力在学术上和生活上至今在我国往事小说文学届没有人可以和他媲美。与其说唯一一位中国籍的莫言老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如说这个奖来的太慢了。
《完》
第五篇:红高粱影评
活着
———《红高粱》影评
如果说,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树木是绿色的,那活着就是红色,一种挥洒肆掠红高粱酒的红色,一种与流淌在我们身体里的血液一般的红色。
———题记
在教室看完老师播放的《红高粱》感觉没有看够,回寝室后,晚上又看了一遍,后来写这个影评时又看了一遍,统共下来总共看了三遍。第一遍,像是看了一本书的简介一样,只是知道了影片的大概内容,对其内涵与深度没有多大的感受。
第二遍,可以说是看得最有感触的一遍了,因为在这之前上网去看了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等相关的资料,而后自己游细细地的品味了一番,颇有些自己的见解。
第三遍则是最仔细最详尽的看了一遍,如果说第二遍是感受到影片中的情感,是感性的。那么第三遍就是理性的,剖析了影片的镜头,构图,背景,人物,景别,音乐等,一些构成影片的元素,就像之前教视听语言的老师要求一样,一点一点地拉片。同时也选择了自己最喜欢影片中的景别做成一个PPT,这些场景是现在商业电影中所没有的细腻与柔和。连景别都做得如此细腻,不放过任何一点
瑕疵,也难怪乎《红高粱》这部影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史上的最高成就。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有点类似与之前看过的影片,张艺谋的1994拍摄的《活着》。相似的年代,相似的人物,相似的情感。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偏向于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生命的顽强,《红高粱》则侧重于淡化故事情节用色彩,人物,声音来表现生命的蓬勃向上。我认为红高粱更给人以更深的心灵触动,不在乎影片的故事,而在于用电影的视听语言的强烈冲击给人以触动。
影片从头到尾都被红色所浸染,从一开始待嫁的九儿那张红润鲜活,富有生机的;到占满银幕的红盖头,新娘子全身的大红嫁衣,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高粱地里和风一起舞动的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肆意泼洒的红高粱酒,把黄土地也给染得红红的落日,悬挂在车头上剥下血淋淋的人皮,反抗日本鬼子流下的鲜血,爆炸后燃起的熊熊大火与激起的令人发呛的灰尘,直到最红日全食之后孩子视野中铺天盖地的通红世界......这种人眼看到的红色不停地给人渲染题目中的文字的红,通过人物的个性行为来表现了生命喷涌不息的勃勃生机。
再来说说红高粱,从开始场外音介绍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长的野高粱,没有人种,也没有人收......”这是一种自由的生命地表现。之后,男人将九儿抱进高粱丛中,白色的背景中暗灰色的高粱与金色的阳光在风中一起舞动闪烁。这是一种对生命肆意挥洒的蓬勃向上。到后来,日本鬼子强迫百姓将红高粱踩烂时,一棵棵倒地被压烂,像一股暗黑色的大浪打过一般,不留一丝生气。这是一种被摧残生命的表现。影片结尾,男人与孩子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最后再说说,那个时代,似乎那个时候的中国就是那样的善良淳朴,一个个都老实本分。无论轿夫,酿酒师,土匪„„都是那么平平淡淡的安于自己的本分。谈不上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谈不上谁比谁厉害聪明高尚。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不像是电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简单生活。不同于英雄般史诗人物的壮烈,正是因为这种身边的平淡,贴近于生活,才更能烘托出影片的主题,那种“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也许现在很少有人再回头去看这个时代的影片,也许很多人更倾向于那种高速发展的技术带来的炫目感。谁都会欣赏新的东西,但我希望在欣赏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感的同时,不要丢掉电影的内涵,不要丢掉电影最本质的东西。我认为李安则是两者结合最好的典范,在运用技术的同时却不忘电影的本质,在夺目的技术下有着深刻的内涵。说到这里,有点期待李安的新作品《少年派的奇幻之旅》。
最后依然大喊一声:加油,丛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