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最终定稿)

时间:2021-03-13 16:2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

第一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1

洋洋洒洒近三十万字的《万历十五年》今天终于读完了。一部历史书竟能让我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地读完,连我自己都感到些许诧异。一部书只写了一年——万历十五年,写了几个人,写了几件事,场景不可谓不小,正如该书作者黄仁宇所言: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凡听人言,大师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比起许多鸿篇大作,《万历十五年》实不能算是大作,但作者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却浓缩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兴衰成败,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将整个中国历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仿佛读完这一年,顷刻间便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建构起清晰的历史脉络一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以知一叶而知全秋的写法,将整个中国历史映耀脑海。同时黄仁宇先生的文学化写法,使读者丝毫感觉不到干巴枯燥、索然无味的历史书,而是在品味小说,鉴赏诗词般,一泻千里地读完。读完后还感觉唇齿留香,余香满颊。细细玩味着,浅浅尝茗似的,在脑海中回味,咀嚼,消化。简直就是在品尝一道大厨精心制作的文化大餐。

当我们品味这道美食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深刻洞察力。中国是一个有极强文化传统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来,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发展方向。以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引导中国的发展。众所周知,先秦哲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可到了汉代却独尊儒术,这并不能归咎于生物的随机选择,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在以土地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的国家是国与家的结合,上至君主下至户主,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仁”。家庭内户主具有权威是生理中产生的,而君臣关系则是一种社会关系,儒家的“仁”很好的调和了个中矛盾,使得家国一体。家是一国,国是一家。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万历皇帝是具有绝对权威,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但在儒家思想的拘束下,张居正、申时行等代表的士官阶层对皇权却是一种无形的钳制。这与西方的三权分力是不同的,三权分力讲究平等,而一士官阶层对皇权的钳制则是不平等的。士官对皇权要尽忠、尽孝、尽义,是为了辅佐皇帝,而在道德上给予的拘束。这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士官对自己也是从良心上,道德上要求自己。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了。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这里看,张居正死后被谏,乃至于被鞭尸,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家国同构的社会,讲究尊上敬祖。尊上为忠,敬祖为孝。自古以来,忠孝占据着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中的礼可以用于治国,孝可以上升为忠。观其《万历十五年》一书,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等,哪个不是先强调家,再来治国的呢?

《万历十五年》展示了一幅封建王朝的全景图。它就是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饕餮怪兽。它要吃人,它将人变成怪兽。张居正死后被吃,海瑞被吃,申时行被吃,戚继光被吃……还有无数人都被这张沾满鲜血,腥臭无比的大嘴吞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2

我曾经以为《万历十五年》会是一幅宏篇巨构的历史,就算不满眼艰涩的文字,也该是难逃作者的主观臆断落了下乘(这也是我不喜欢读历史评论的原因,作者有所偏好,不够客观)。但显然,是我胡乱猜测了。

这本书初读显得琐碎,你甚至不觉得它多有文采,就平淡无奇的讲一个故事,甚至有点无聊。

但到了后面,你开始被它吸引,于平淡中跟着作者不慌不忙的一路过去,竟有点欲罢不能。

看书喜欢窥探作者的三观,企图找出作者的狭隘和洋洋自得。然而这次只看到作者对历史的悲悯、清醒的目光以及高远的视野。这丝毫不夸张的文字,突然让我怀疑:是作者没有斐然的文采,还是不屑炫技,只想安安静静地讲好一个故事?

再说故事。

我们总宣扬人定胜天,认为这样才算英雄,作者却让我们看到到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历史大车轮下,很多人物被裹挟着前进,根本无力反抗。真要反抗未必会失败,只是难如登天!自动开启hard模式,何苦?

历史人物也是人,不是历史课本里的寥寥数语,万历皇帝,海瑞,戚继光,张居正,他们未必没有争过,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么不堪,但最终也未能扭转历史的潮流。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黄仁宇一生经历了太多,对历史有一种天生的.悲悯和冷静,者注定了这本书的成就:很多人写史读史,却最终陷入偏见,客观是最基本却最难做到的。黄的高度,黄的经历,足以让很多人说一声佩服,让很多人汗颜。

至于人物各自的故事,突然没有了兴致,罢罢罢,不讲了。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3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作者选取万历十五年作为一个分界线,介绍了神宗万历,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以及清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人的经历,挖掘出这些看似风光的人物各自的经历中隐含的的悲剧,从中看出他们所处的大明王朝表面繁荣下的无奈。

关于明朝,说句惭愧的话,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是写的万历年间的事情,我对它的理解最多也只是停留在万历是明朝的一个皇帝,明朝有段时间是万历年间而已。至于戚继光,李贽,海瑞,张居正这些人在看这本书之前也只是知道他们都是明朝的,但不知他们其实是一个时代的人物。更不清楚,其实中国古代对于社会机制的设计已经十分成熟,成熟到,就算皇帝徒有其名,不做任何动作。下面的文官机制也能基本上照常运行,它已经将自身内部的人训练成了它自己的齿轮,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不合作就乱了套,哪怕这个制度是封建皇帝制。

万历十五年吸引我的,是能认识到里面几个真实的人。在黄仁宇先生夹叙夹议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印象最深的是万历皇帝,书里虽没有万历心理活动的描写,但作者对一件件事原因的分析,还是把万历个人的形象很完整的呈现出来了,虽贵为天子,但他终其一生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他企图用个人的力量和传统习俗做抗争,但强大的阻力将他推回。

万历在十岁那年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由于年纪尚小,大部分的决定背后都有张居正的协助。他曾经励志做一个圣明的皇帝,但得知张居正的真实面目之后,他才知道自己被最尊敬的老师蒙骗了这么久,他的世界观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在随后数次与朝廷文官的争斗中,也让他心灰意冷。他发现了自己虽贵为九五之尊,但实质上不过是封建礼教的一面旗帜,是文官集团为了保护其所有权而创造的符号象征。

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尚且如此,这个王朝还能走多远呢?

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已死,死后被大清算,家产抄了,儿子革职,所有的荣耀都被剥夺,甚至差点开棺戮尸。一个厉行改革的大官,一度掌握举国的重大决策的大权,却沦落至此,子孙都不得保全,之前有多荣耀多尊贵,现在就有多卑微,多惨淡。

其实张居正所厉行的改革,总的来说,对明朝还是好的,但是他的位高权重和锋芒毕露,威胁到其他文官的利益和升迁,于是反张派必除之而后快,张居正怎么也不会想到,是他亲手为大明帝国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

读史思今,时至今日,凡有争议之事发生,道德就时常被人提起,而法律却是陌生的,我们很少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道德却成了人们口中的舆论导向和判断是非的标准,由此观之,这和几百年前的万历十五年又有何不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却有教化之处。然而,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独立之思想,能够明辨是非。愿你我能以史为鉴,审视自身和社会,不做随波逐流的跳蚤。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4

很早就听说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得到了很多人的推荐,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毕竟是历史方面的书,和日常生活和工作交集不大。暑假期间偶然机会借到这本书,用了1周多的闲散时间阅读完。

本书是美籍华人黄仁宇所著,1976年就已经出版了英文版本,本书不单单是一本历史书,书中通过历史文献的研究从财政、人事、军事、政治、哲学、阶级等多个解读来解读明朝历史上“无关紧要”的一年。

在书中黄仁宇先生提供了研究历史的新角度和方法,提倡用大历史观来研究历史(大历史观提倡“将历史的基点退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在这本书中就是通过研究万历年间6个主要人物作为横截面来研究整个明朝,甚至整个封建社会。

阅读时感受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封建制度越来越登峰造极,皇帝越来越沦为一个符号或者“牌位”。这和之前上学时学历史和平时看书看到的结论不同,之前的观点是明清两朝中央集权达到顶点,明朝废除了丞相,清朝设立了军机处,只是作为皇帝的顾问和行政秘书,皇帝的权威得到了无上加强。

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确是皇权在封建社会后期更多作为一个象征出现,真正起到统治作用的是一大批文官集团,这些文官集团用儒家经典对皇帝的任何行为举止和言行都做出了规定,皇帝在公开场合翘个二郎腿也会受到文官集团的劝谏。文官集团不要求皇帝有多么文治武功,也不需要锐意进取,只需要作为一个表征在那里就可以。

2、认识到了更丰满的历史人物。中学时的历史教科书在描写或评判历史人物时往往一笔带过,如果我们只通过历史教科书来了解历史人物那就真的是管中窥豹了。中学以后通过网络、图书也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但这些了解都很片面,缺乏专业性。

在书中的6个人物中,比较感兴趣的是张居正,戚继光,这两个人物耳熟能详,在看本书之前也在别的地方听说过两位的大名,但是还比较浅显,印象中他们都是为当时朝代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尤其是戚继光抗倭胜利还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理所当然认为戚继光是大英雄,大豪杰。

看了本书之后才对两位名人有了更丰满的认识,他们不仅有光辉伟岸的一面,也有在当时环境和自身条件约束下“阴”的一面。张居正作为万历朝的首辅,万历皇帝的老师,深得皇帝信任,大权在握,为改革财政制度,支持军事改革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生活奢华、任人唯亲、不择手段等为当世文官集团所不齿的劣迹。

戚继光作为明朝中后期最为重要的军事将领,创立新军,创新军事技术、整肃军纪,清剿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但同时他的专横跋扈,对首辅张居正的密切接触也广受诟病。但是戚继光仍然作为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书中对戚继光的描写有一句话很中肯,“戚继光的才能不是说彻底变革当时社会制度,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下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做到局部改善。”

在阅读时发现另外一点,书中几乎所有的数字、对话和任务关系都有相应的文献支持,书后长长的参考文献列表足以证明著作的专业性。

当然了,由于自己没有受过专业的历史学训练,提出以上感想只是一家之言,也不能对本书提出更专业的解读。书中一些说法和结论还需要多次阅读、思考和推敲。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5

最初对这个书感兴趣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作者黄仁宇的传奇人生,我是赞同人生要有不一样体验的。所以一个当过军人的学者,一个颠沛流离远走异国的历史学家,这本身对我就是有吸引力的;二是因为评论说这个书和我们以往看待历史的视角不一样啦,研究的很深入啦什么的。能从和我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这一点也是很吸引我的。

我对这个书最大的感受,还是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看到的,吴晓波说,仅有经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光芒和美丽,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地记录和阅读。(说实话,我认为对于离我们远的历史,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因为抽离和宏观天然就多。可是对于激荡三十年这样的书,仅仅才过去三十多年,当事人都还在,这种时候细节就显的不是很重要,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视野和宏观上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才是最难得的。在这一点上我有些苛求了)

黄仁宇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源于他对历史第一手资料的潜心研究,这种态度在此刻浮躁的年代越来越少了,虽然我们并不是一代人。这个书语言平实生动,并没有晦涩之处,所以一般人都看的明白。可是其中所表现的逻辑却不像他的语言那么简单。我读历史也不算少了,可是我对这个书最多明白了六成。如何去认识历史,怎样去认识历史,这个东西我此刻也还不明白,但黄仁宇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觉得这样也能够啊。我觉得这个书是扎实的,也是趣味的。

三国演义的第一句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此定下了三国的基调。万历十五年的开头,也定了这本书的基调,就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这种从事情的微小发端,从而进一步能预见到之后的演变,这就是读史明智的缘由,这也是基于对长期历史演变的深刻理解而提炼出的历史性规律认识。读历史的确是明智啊。

万历当皇帝其实挺失败的,想做的事情一件没做成,不想做的事情却得天天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当皇帝的日子久了,增加的也仅仅是不做不想做的事,想做的依然做不了。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决定的,文人集团过于势大,程朱理学深入人心,那个时候什么最大,不是皇帝,是礼法是制度,任何人都逾越不得。

张居正有多优秀自不待言,可是生前如此风光,死后却如此萧索,这其中到底是为什么呢,我得不出能够一句话总结的原因。可是我想到了俾斯麦,他在位时纵横捭阖合纵连横,让德意志始终处于最主动的外交地位。但他一退休,他的那套体系土崩瓦解,德国从此走上了另一条道路,由此导致了一战。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不能建立一套长久的体制和政策或者在政治体制中找到适宜的接班人呢,总是政治过渡的这么不顺畅。以儒家的观点就是没有以德服人,还是不够优秀的。

反观申时行,不似张居正那般锋芒毕露一手遮天,但申时行是懂得进退为人为官之道的。他们最大的差别不在本事上,在为人之道上。我其实最佩服的是汾阳王郭子仪了,那是几千年中国历史人物的典范啊。

还有两个人的比较很有意思,就是海瑞和戚继光,虽然他们是一文一武毫无关联。我想比较的其实是海瑞的不合实际和戚继光的实事求是。海瑞和社会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我们能够敬服海瑞的高洁,但我仍质疑海瑞的做法对社会有什么进取作用。而戚继光呢,在明朝军制如何落后的情景下,充分的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现实,从不做不可能做成事情,不空想做实事。明朝有此名将,军事上却难有进取,不得不说,中华历来被外地入侵都是内部不团结的时候。武将有好下场的比例比文臣少啊,看来还是得读书啊。

至于李贽,我没什么想说的,以前小时候看到李贽估计会说一些肤浅之言,可是这次看了之后,我却不敢说什么了,以后看了他的书或者有更深刻的了解再说吧。

这个书挺好的,以后有机会还要重读。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6

万历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一批历史人物在黄的笔下重新闪现出灵光,掩卷而思,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人在官场,特别是中国社会应该如何适应。

读这本书,使我想到一句夏新公司总裁李晓忠会议上的话:“如果你现在对共产党不满意,则更要入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她!”诚然,对中国社会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改变中国社会,则首先要适应这个社会上的规则,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改变社会。

但在万历时期,却没有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万历帝采取消极的做法,使得朝内矛盾增加;张居正采用高压策略,令压力在其去世后瞬间爆发;申时行总结经验,却采取中庸之道,基本一事无成;海瑞用其独有的性格,在精神上可以照耀千年,却无法与现实接轨;戚继光虽心有国家,外在表现却是组建私家——“戚家军”,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综合以上,我说充分认识到“目的”与“途径”各有所重,可以说,目的重要,达成目的的手段更加决定努力是否成功。很多人都可能想为国家出力,但如果途径不对,则目的无法达成。

中国毕竟不具有一个直来直去的文化,大家讲“面子”,重“含蓄”,所以做事的手段就更显重要。在西方,“沟通”同样是一门科学,而在中国“沟通”却更重技巧。即然是技巧,作为当事人就要有识破别人真实目的的能力。

万历皇帝在别人指责张居正之时没能认清这些人的真面目,所以酿成后来的一系列问题与错误。所以这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做一件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其达成的效果是什么?这都非常重要!

正如唐朝魏征所讲,一个连亲情都不顾,边儿子都可杀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所以,一个人做事情如果违反大原则,其心术则肯定是有问题的。

当然,我们也不提倡海瑞似的作风,因为人毕竟是人,有“阴”、“阳”两面,即私俗与奉献精神并存,所以在制度完善的情况下,肯定比低薪要好的多。

所以,今后一定要记住,要改变社会,首先要适应社会;要改变一个人,也要首先与这个人建立良好关系。同时,要认清一个人,首先看其言行,但最主要是重视其言行背后的真实目的及即得利益者到底是谁。

第二篇:《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平淡历史的背后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一、平凡而神秘的一年

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关紧要的一年,甚至在明代的历史上,万历年间的历史上,都不是引人注目的一年。除了气候有点反常这种司空见惯的小灾小患之外,并无特别之处。总之,万历十五年,是平凡,平常而且平淡的一年。正如黄仁宇先生英文原著的书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即《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但是,作者独选这一年作为切入点绝不会是无的放矢,正如作者所说一些易于忽视的事

①件,“看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诚然,平静的海面下,却涌动着神秘的波涛。

简单来说,这一年确实平凡,也就是“两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②。所谓两件大事:就是两位明朝的名人在这一年去世,一是名将戚继光,而另一位则是著名的清官海瑞。所谓生老病死,人之常态也,之所以是大事,也只是因为这两位名气太大,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的主角人物。而另一件貌似并不起眼的“小事”,才是一切的关键。这件小事就是万历的怠政,从此这位仁兄照着他的祖父嘉靖的方向发展,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也就是从万历的怠政开始,明朝甚至中国封建社会已然发生了悄然的改变,而1587年,这一平凡而又神秘的年份,也成为了明朝甚至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可以说,这一年平凡的背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后来明代的衰落甚至封建社会的破败起着不小的作用。而万历皇帝为何会突然的怠政一直是历史上的谜团,这一谜团的背后隐藏着衰落的秘密。

二、别出心裁的历史书写

黄仁宇先生通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对这一谜团进行了探究,并以此进入对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的分析。

黄仁宇先生以1587年为切入点,不同于以往纵向叙述,从横向切割,通过横向解剖这一年中各位著名人物的经历、悲剧结局,展现明代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的问题,从而分析问题的症结。本书分为7章,通过各方面人物的经历,有天子,有首辅,有名将,有清官,还有追求自由的名士,他们经历苦闷、坎坷,最后或身败或名裂,无一善终,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是“时代的悲剧”③。从中,作者得出了“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④这一结论。

全书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深刻的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社会问题的症结,①

②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P1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朱翊钧篇第十二章:谜团

③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自序P4

④ 同上

从一些小事入手,透过事件的表面,以流畅的文笔,将问题和“以道德代替法制”的原因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悲剧人生的症结

本书中,作者以不同于以往的观点来审视明代甚至封建社会衰落的症结——从道德的角度。

史学界对于封建社会的衰落问题有着不同的解释,正统的史学观往往是从经济,生产力,政治,文化等等角度来说明。比如最常见的观点认为封建社会的衰落因为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制度不适应其发展,所以衰落了。而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很难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资本主义是一种“货币——商品——货币”⑤的流通方式,而明代显然未达到如此,全国仍是以农业为主,连张居正想搞个“一条鞭法”以银代实物税,也因其去世而夭折。而西欧的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积累,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形成的。反观中国,既无组织能力,也绝不会让私人资本至干预政权的局面,明初的沈万三就是实例。而在这种环境下,所谓的“萌芽”恐怕也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萌芽了。再说封建制度的衰落,我记得高中历史上从很多方面给予了分析,如皇权废除了相权,专制达到了顶峰,从而走下了滑坡,思想文化上的专制,八股取士,束缚人性等等。

从黄先生的书中看来,这种现象恐怕也是靠不住的。首先说“皇权专制达到顶峰”之一论断,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很不理解,既然达到了顶峰怎么能会衰落啊?当时我被告知是“物极必反”。但是现在看来,还是有些问题的。首先,所谓顶峰,那么就是说皇帝基本上是无敌的状态,没有约束,可以为所欲为了,但是我们就万历一朝来看,万历皇帝在前十年中呗张居正管着,除去张居正之后仍然受群臣(文官集团)约束,想立个太子争了几年,最后还是妥协立了不喜欢的长子;想封宠信的郑妃为皇贵妃,也要为群臣所批评;想保住自己信任的申时行,最后申时行却不得不黯然离去;专制的皇帝专制到这个份上,我实在看不出皇权怎么就达到了顶峰。真如当年明月在书中所写的“一批名叫内阁大学士的人,这些人除了名字不是丞相外,其余的一切和丞相都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比丞相的权力还要大,连皇帝的家事都要管”。可以看出,在朱元璋那皇权对相权确实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相权的消失,皇帝可以为所欲为,恰恰相反,从黄先生的书中我们能够发现万历皇帝受的限制实在是太多了,言官可以骂他,首辅可以管他,礼制能够束缚他,而他从小就被教育“他之所以能贵为天子乃是天意,天意能否长久在于人和”,因此要以德行来统治国家,也可以说是按照文官的意愿来统治国家,而万历皇帝正是看透了这一点,他不愿被文管所摆布,但又缺乏反抗的勇气,因而也就采取了消极怠工的方式来报复这些文官,正如黄先生所称他不过是“活着的祖宗”⑥。因此所谓的“皇权专制加强”恐怕不能是封建制度衰败的原因。

至于说“八股取士”,束缚人性的论点,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能说这是明代甚至封建社会衰败的症结,毕竟在科举中也有向张居正,高拱,徐阶这样的大政治家,改革家。与其说“八股取士”束缚了读书人的人性,不如说让其更为圆滑,形成派系,形成了文官群体,我认为这一方面的影响反而更加重要。

对应黄仁宇先生的观点,在科举中,打破了原来的门阀豪族,取而代之的是寒门士族,这些士子通过寒窗苦读,成为了国家的官僚,而他们同样通过科举这一纽带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自己的集团,即文官集团,从而得到了帝国的统治地位。要知道,明代的科举考察的是理学,以朱老夫子的“存天理,灭人欲”为指导思想,主张道德至上,礼制至上,正如书中⑤

⑥ 马克思《资本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第四章

写的,“政事千头万绪,其要点不过礼仪和人事两项”⑦,可见,礼仪道德在明代甚至封建社会的影响如何之深!有时候可能犯罪未必会被处罚,而触礼仪则不仅死罪难逃,甚至还会牵扯身后之名(如张居正的“丁忧”“夺情”),像作者所说的那样“道德代替法制”,因为很多从底层的寒门士子知道,“法治的力量有一定限度,但一个人只要懂得忠孝大节,就自然会正直守法”,而道德也是文官集团拿来控制权力,约束他人最好的利器,因而法律成为道德的附庸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我们要看到,本来以德治国并无什么不妥,今日我们也是强调道德的作用,然而,如书中所说“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其不能代替法制”⑧,更何况当时的文官集团并非都是善男信女,他们都是从研究道德起家,而他们却未必遵守道德,正如首辅申时行所说的那样,文官的道德中是有阴有阳的,一方面想实现抱负,提倡仁义礼仪,但另一方面,却又有那么多的诱惑想要去抓取。而道德的阴阳,无疑就造成了不平等,官员与百姓的不平等,清官与贪官之间的不平等。同时,道德的阴阳也导致了文官之间的不信任,导致了皇帝与百官之间的不信任,更导致了百姓与官员间的不信任。比如张居正,曾经多次被自己的学生,下属所参,像开始参他的刘台,“丁忧”时的吴中行、赵用贤,乃至后来他的接班人张四维(可以说张居正就是被他清算了),而官员间也形成党争,清党浊党,互相攻击,关系极其紧张;而皇帝认为大臣的进谏是“汕君卖直”⑨,为了沽名钓誉,为了“陷害”自己入昏君的行列,因此皇帝对一切都感到怀疑,对一切都不再感兴趣,也就形成了消极的怠政。

以道德作为统治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却又是不明确的,因为道德是什么不是由百姓说了算的,不是由皇帝说了算的,甚至也不完全是由道德的制定者朱熹老夫子决定的,而是由当时的文官集团来解释的。正是因为道德标准的模糊,导致了文官们可以攻击约束任何人,甚至本身之间也互相攻击以达取政治目的。从万历朝来看,万历皇帝生前被大臣约束,被言官骂,死后更被扣上了“昏庸”的帽子;张居正为了改革呕心沥血,算是有功臣了,死后不到半年,就被清算,抄家,差点灭门;申时行企图调和阴阳,引导万历成为尧舜之君,却被同僚认为先是张居正的余党,后来又认为是和事老,在“皇储之争”的时候更被扣上了皇帝奸细的帽子,后来荣获“首鼠两端”“无能”之称号。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也未能幸免,海瑞希冀恢复祖制,被参弹劾,看成是官场的古怪人物,最后在郁郁中死去,而戚继光更是因为张居正的倒台而遭殃,最后在贫困中死去。而自相矛盾的李贽也是追求自由而不得,在监狱中自杀而亡。正所谓“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而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这些人的遭遇并不完全相同,虽然都以悲剧结束,但具体原因也不尽一致,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因为得罪了文官集团,因为想要打破那个体制,因为触犯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而惨遭不幸!所以在那个时代中,“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⑩。

道德背后的思考

虽说“道德”对于明代甚至封建社会来说可能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情况是有特定的原因的:首先,封建社会的问题在于全部依靠礼仪道德,将法律完全沦为道德的附庸,几乎将所有的制度和法律都视为摆设;其次,帝国的道德标准并不唯一,就好像原来西欧的不成文法一样,都是由贵族来解释的,帝国的道德标准则完全由文官集团来解释;最后,文官们并非都像他们自己标榜的那样廉正,而是有自己的私心的,用今天的话说,他们都是有文化的“政治流氓”,为自己的利益而阴用道德。⑦

⑧ 同上P6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自序

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P65

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自序P4

如作者所言“道德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技术,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可以说,道德对于人确实有着独特的教育指导作用,对人性有着向善的引导。像西方的宗教思想其倡导的道德中,有公平正义,不仅仅有利于西方文明的发展,西方人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社会保障等制度也有着指导作用。

但是仅仅依靠道德是远远不够的,道德需要统一的标准,需要一视同仁,这就要用到法律和制度,有了法律,可以规范统一,可以让人们看清什么事阴的行为,什么是阳的做法,而制度确实保证法律有效执行的途径,只有依靠严密的法律,严格的制度才能保证阴阳清晰,公平正义,才能避免明代甚至封建社会的传统问题。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暴露出了道德的问题,揭示了封建社会衰落的本质,但这不仅仅是为了揭露明代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弊端,这种暴露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指出问题,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借鉴。书中的观点不仅仅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同时对我们的今天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

第三篇:万历十五年 读书报告

奋斗几日,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终于被我粗略读完(除去附录中的文言文实在没有耐心看).感觉自打高三以来,已经没有这么集中时间的去看一本书了..这本书在高一时候语文老师推荐看过,相比与那时,经过高中历史政治课的陶冶熏陶之后看的这一遍明显要印象深好多.作为一本介于史书和历史小说之间的写历史的书,鲜有的以某一年的为主线,以传记体的形式完成了整本书的内容,所以,我的这篇读书报告也遵循成书的顺序来小小的写一下我个人的感受.① 关于张居正.书中这么一句话让我看到之后产生很大的感想,却也基本成为了张居正这章的线索:”皇室的友谊不同于世俗,它不具有世俗友谊的那种由于互相关怀而产生的永久性.”这是赤裸裸的以利益为基础的朝廷关系.任何一个朝代中的官员们都少不了结党营私,这也侧面的反映出在朝野之争之中,要拥有清醒的头脑站对队伍,否则像张居正死后所出现的肃清行动将不可避免的牵连的自己.我个人看来,.历史上的有权有势的官员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功成名就选择急流勇退,这种人以范蠡为首,懂得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最终获得的也是一世英名.另外一种是对朝庭做出很大贡献,最终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得不偿失下场不堪.这类人以商鞅为首,显然张居正和和珅是属于这类人.且不说张居正可能是由于死亡的有点突然还没想到自己以后选择什么方式隐退,单是朝廷对于张居正前后的做法就直接体现了一种前类人的选择是有多正确.张居正生气辅佐两代皇帝,尤其作为万历的老师,纵使有千万般不对,若不是他,万历又怎能坐稳这皇帝宝座.俗话说的就是这种---翅膀长硬了.倘若有一点不足之处做的过分之处.生前所有的好处也被忘尽,死后有的没有的都给挖掘出来.完完整整的忘记了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在当时那样的朝廷环境气氛下,张居正的部分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过去清廉如海瑞大家不还是不接受?...必须要说起中国的官员什么的了.小小的收受贿赂没人就算有人也懒得揭发你,毕竟这是个人情社会,也不仅仅是中国这样子,但是做的太过了必然要引起党和人民的不满(这句话好假啊感觉~党和人民…)还有那些像张首辅致力于民生谋福于人民想进行大改革的官员..路真的很难走的.突然间想说:温爷爷加油!

② 关于申时行

以申时行为首的这批文官,除了惯例的结党营私之外,我想说的是一句话:”四书五经,以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明朝的重文轻武,造就了文官政治,也造就了以道德为主的治国方略,此时必然看不到法律的影子了,甚至连理性都没有.体现的最明显的便是孔子的”中庸之道”.他们总期望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平衡皇上与大臣,平衡中央与地方,平衡朝廷与人民,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关于万历立储一事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文官对万历的过于严厉,过于压迫使万历这个从小就在极大压力环境下长大的皇帝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兔子逼急了也要咬人的,万历难以立爱子为储官员又逼迫过紧最终导致了申时行的辞职,这其实在书中正德部分依然显露.正德因为觉得压力过大直接”弃文从武,可惜万历没有这个机会,只得在性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个年少时期立志要让国家繁荣昌盛的皇帝果断的连早朝都多年不上.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以及转变产生极大的影响.而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案,皇帝甚至不懂得用自己制定的法律驳斥大臣,哪还能期望有完整的继承法来遵循? “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此所谓个人道德之长无非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当我们缺乏法律这个地基之时.该如何奢望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必须批判一下中国的法律了,bug啊什么的太多了..又不用判例法,一个法官一个样.然后就喊着要以德治国,难怪还有那么多人不敢同意废除死刑啊~

③ 关于海瑞

海瑞在万历十五年这年与世长辞.关于海瑞我觉得大致有两个词:清廉,正直.但这两个字之前都可加个修饰词:过于.清廉和正直固然是好的,但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当时环境下过于清廉招来的是众多官员的不满,过于正直则招来仕途无望.也就是说,海瑞在做人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过于锋利了些.海瑞的执法严格是无可争议的,但他仍旧没有跳出司法判案离不开古代传统道德伦理,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当时情况司法从属于行政的一元化政治,而行政问题由于一群文官的处理变得简单化以适应政府的无能.海瑞渴望改变这种现状却犯了急躁冒进不顾实际的错误.必然要想起高中学的各种改革了..太多的不顾实际使结果适得其反..我们的改革开放其实结果还挺不错的,是吧?恩,是的..司法必须独立于行政,中国现在的司法不仅不独立于行政,连舆论都独立不了了..(完了,敏感词汇了)

④ 关于戚继光

第一反应绝对是抗倭英雄, ,然后不得不提明清时期几乎点好处的海禁.我觉得特别想感叹戚继光的生不逢时.倘若生在现代,又能练兵用能打理政治关系兼长能力突出啊~相比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海上力量薄弱.军队无组织无纪律,就算戚继光有心,在这重文轻武的年代里得不到重视也无力.这种兵力输给努尔哈赤是必然的,至于以后中国的古代社会的没落大约也是从这时候落后于世界开始的吧.戚继光的仕途在张居正的庇护下还算顺利,却也在张居正死后被诬蔑为造反派.好在

第四篇:读书报告:《万历十五年》

读书报告:《万历十五年》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戴爷

——2011.11.29

虽然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但我对历史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对这方面的著作也颇为关注。最初听说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应该是在高二,是从一篇推荐好书的文章里面看到的,那时候学习慢慢紧张起来了,加上高中的图书馆资源匮乏,因此也没有去刻意找来阅读。此后多次在推荐书单里面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兴趣愈发浓厚,终于在某个周末,我从珠海校区图书馆那长长的书架上找到了它。在这之前,我对明朝的历史也有过较多的接触,不过大多是从一些文章里面窥得一斑。真正系统的了解明朝,则是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一系列书开始的,有些人会认为这本书以白话的形式来描述历史,作者幽默的文笔使得其历史的庄重性大为降低,不值得推荐。而我却觉得这本书是不错的,作为普及历史知识的读物,我认为它是很成功的。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以其生动的叙述使我认识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明朝,那么《万历十五年》则是从专业的角度加深了我对明朝的认识,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是“大历史观”。

黄仁宇先生191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抗战爆发后参加国民党军队,戎马十年,后赴美求学,获得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是著名的明史学家。《万历十五年》写于1976年,是黄先生用英文写的。这本

书的英文名字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翻译成中文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之所以在这里不厌繁琐的把英文书名列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英文书名才是比较贴切的概括了书的内容,而中文版用《万历十五年》这个名字,主要是为了向读者交代一个历史背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通过对万历一朝六个人(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所经历的事情作为切入面,将明代的传统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通过一些问题的分析引出作者的一些观点并加以佐证。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要通过单个人物以及围绕该人物发生的事情来剖析明朝的社会风俗、法律制度以及权力斗争等等。比如第一章写的是万历皇帝,从一开始写他处于张居正的阴影之下,到张居正去世后的一段时间清算张居正,这表现的是权力的斗争以及万历皇帝个人的成长历程。万历皇帝在之后的消极怠工——数十年不上朝,这个体现他与群臣的斗争。接下来的立储之争,既是权力纷争又是嫡长子制度下的伦理道德之争。而关于申时行的篇章,主要叙述他作为首辅大臣的不作为,或者说作为一个大臣与皇帝之间纷争的和事佬,可以体现万历一朝中君臣关系的微妙之处。关于张居正的篇章,黄仁宇先生在此提到了正德皇帝,这个明朝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同时也是最具个性的皇帝。对于正德皇帝那次和蒙古小王子的交战,官方的记载是:明军死亡五十二人,蒙古军死亡十六人,武宗亲手杀敌一人。黄仁宇先生也提出了质疑。关于正德皇帝,个人认为他骨子里有着先祖朱元璋和朱棣的尚武热血。本人能力也相当不错,只是他的所作所

为,为官僚阶级所不待见,才会导致他在史书上的那种形象。至于张居正其人,黄仁宇认为他遭到万历清算的原因是他严于律人宽于律己造成的,因为他对万历的生活起居以及花销得控制得非常苛刻,而自己却荣华富贵,不尽奢华。这让知道真相后的万历皇帝恼羞成怒,加上一群官僚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张居正群起而攻之,则将万历对张居正的仇恨加深了许多。

如果说以张居正和申时行作为内阁首辅的代表,那么海瑞作为官僚的一个特例,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黄仁宇先生认为,海瑞虽然为官清廉正直,但是不懂得与同僚相处,对于某些事情也不懂得适可而止,比如他在处分内阁首辅徐阶的家属占用大量耕田的事情时,不是杀一儆百,而是一一追查,最后终于得罪了上司。海瑞扣押并且惩处顶头上司胡宗宪的儿子,骂嘉靖皇帝等系列惊世骇俗的举动,在黄仁宇先生那里的总结是:“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我认为对海瑞的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作为一个偶像式的存在,他的行事风格却不适合实际。在非常推崇道德的明代社会,他只是统治阶级用来树立道德标杆的。而偶像总是高高在上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偶像所做的事情,那么就不会有偶像的存在了。所以,海瑞的所作所为,之所以会受到道德层面上的肯定,是统治阶级出于以德治国这个口号的需要。

在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将的地位慢慢变得低于文官,《万历十五年》里写到了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生平,其实关于戚继光,在之前我只知道他的抗倭事迹,以及他的戚家军的威名。但是这本书让我队他和他的戚家军有了很深的认识,至于看到戚继光用戚家军在北方士兵面前训练,来自南方的士兵在倾盆大雨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丝毫没受影响。就明白了为何戚家军能够做到面对倭寇百战不殆。戚继光虽然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却落得晚景凄凉。而究其原因,黄仁宇先生给的答案是明朝后期重文轻武的结果。当然,戚继光与张居正过于密切的关系也是他结局悲怆的原因之一。

其实整本书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因该是最后关于李贽的那一章。小标题是——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关于李贽,印象来自高中语文选读课本上的一篇文章《童心说》,只记得那篇文章中有提到反对儒家。而《万历十五年》中,李贽则被完整的摆在了我面前。一个官场沉沦的书生,一个经济拮据的士人,一个失败的丈夫、失败的父亲。但这些丝毫都不影响他伟大的思想,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思想,那些敢于想传统伪道学挑战的勇气。即便他最后自刎与牢狱之中,即便他的死一点也不壮烈。但是他死得有尊严:七十老翁何所求!

整本书看过来,与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以及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的视角均有所不一样,《万历十五年》倾向于从人物和事件作为切入点,去发现历史的侧面,去探究造成后来事情的一些原因。当然,在关于这本书的分章问题上,我觉得有些不是很妥当,几个人物分别独立的章节,而其中却又有很多交叉的事情,在一路看下

去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重复的繁琐。当然,一点点瑕疵不会掩盖玉的魅力。在《万历十五年》问世之前,很多观点都会倾向于:税收过多是百姓贫困的首要原因。而黄仁宇先生则认为民穷的根本在于律制的僵化和政府的低能腐败,主张从制度层面解释这个问题。另外,将道德标准代替法律标准,也是明朝制度僵化的一个原因。

这本书让我更加完整的认识了明朝,权力斗争,制度僵化,过于集权。它也让我认识到为何会有人说明朝之亡,始于万历。当这个帝国的主人在自我沉沦的过程中迷失时,整个帝国也在慢慢地走向灭亡之路。

参考书目:

1、《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三联书店1997年

2、《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 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4月

3、《朱元璋传》 吴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第一版

第五篇: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述说了一部明朝的历史,也是一部历史的悲剧,就黄仁宇先生的话来说,此书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通过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作者在书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衰亡的历程。黄仁宇先生从大历史观的角度,以明朝万历十五年为时间的核心点,切开了该段历史的横断面,让我们不仅可以把握到它的主脉,也可以看清它的细节;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外观,更可发现它的深层结构。看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后,我不禁为书中那些盛极一时而又由盛转衰的人物的悲剧命运而唏嘘不已。

万历皇帝是书中的悲剧人物之一,虽然身为皇帝,是万万人之上权威的存在,但是他却成了这个体制乃至这个时代的悲剧。生逢末世,令他更难摆脱这个体制给他套上的无形的枷锁。为什么堂堂的一国之君,掌控着千万人生杀予夺大权的最高权力拥有者,竟会沦为这个时代的悲剧呢?

从高中学习历史的时候我就了解到,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令皇权空前集中。然而文官制度日益成熟,势力日益稳固,同时也更趋保守,导致了中央的权力争夺主体从皇帝和宰相变成皇帝和庞大的文官集团。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皇权集中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而且反而制约了皇权的行使。每当皇帝的政策措施无关文官集团的利益时,这些文官们在内部就会有很多矛盾显现出来,导致内部拉帮结派,形成派别林立的形势。各派别之间互相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毫不停歇,如此这般,皇帝的政令便无法顺利下达并良好地执行。反之,到了皇帝的做法侵害到文官集团的利益时,这些文官们便立刻聚拢起来,用他们拿手的道德武器来约束皇帝,皇帝因此而难有所作为。我想,万历皇帝之所以会逐渐丧失年轻时的治国热情,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看清了这一点。

此外,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当万历得悉传闻说首辅张居正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私生活却极其奢侈,而且他积聚了许多珠玉玩好和书画名应,还蓄养了许多绝色佳人,这些都是由趋奉化的佞幸呈送的之时,万历觉得万分伤心,觉得以往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一种不幸的历史错误。最信任的张居正尚且如此,这就导致了万历对其他文官更加失望了,也让万历认为,官员们都是虚伪的。加之干涉立太子、阻止自己练兵等一系列的事,万历愈发觉得这皇帝当着还有何意思。最后皇帝败了,败给了文官集团以及他们的儒家道德武器,只得以罢免早朝作最后的抗议。

在这种道德礼仪之下的体制之中,不仅是万里皇帝,更造成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一个个悲剧。从皇帝到首辅,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都是时代的牺牲品。利益的纠结,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对置身事外者,只能是更大的悲剧。

我想,《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为的不单是让我们了解那一段历史,而是要让我们看到历史,启迪未来。

09通信1班 蒋伟锋

0906020114

下载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通用)(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报告:《万历十五年》

    读书报告:《万历十五年》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戴爷 ——2011.11.29 虽然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但我对历史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对这方面的著作也颇为关注。最初听说黄仁宇先生......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万历十五年,虽然是将明朝推向毁灭的起点,但是他依旧创造出了很多的奇迹:雷厉风行的张居正,孤独睿智的戚继光,正直不阿的海瑞,自相冲突的李贽„„他们之中大都是空怀一身济世报国之......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摘要:本书紧紧围绕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情和一些人对从前和现在展开详述,以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人物的结局来推导出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10201021茹超 读了一部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感觉他和之前别的历史书不同。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了中国的历史。虽然我更喜欢看那种流水账形式......

    万历十五年读书随笔

    《万历十五年》是1997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者是黄仁宇。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万历十五年读书随笔,欢迎阅读!篇1:万历十五年读书随笔忘记了是在什么时候才第......

    万历十五年心得体会5篇

    读《万历十五年》心得体会 初看这本书的标题,我觉得应该是写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事件,在看本书作者是美籍华人时,不免有些好奇明朝那么多个朝代,为何作者要写万历中那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读书的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读史可以明智。我喜欢历史,但历来史书枯燥无味,因为期中夹杂了大量的时间,地点,人物,常常让我无法分清楚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有大量的图片,器物作证的......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5篇)

    新闻与传播学院 08广电班 王晗 学号 2008040220 大历史观看天下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美)黄仁宇著 .—北京:中华书局,2007 第一版。原书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