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整治基层形式主义心得体会交流发言2
近日,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继2019年“基层减负年”之后,是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对减负工作的再动员、再鼓劲。对于克服疫情“加试”阻力,减少基层负担、集中精力“对冲”疫情影响,把丢失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任务撵上来,奋力夺取脱贫攻坚等重要任务胜利,具有重要指导和现实意义。
当前,“五级书记”抓脱贫,重要工作强督导,尤需党员干部,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关键少数”率先转变思想,用好督导检查“风向标”,在督导检查中率先解决新办法“不想用”“不会用”的问题,在肯定“主动用”中,引领基层减负工作向纵深推进。
破解新办法“不想用”的问题,以有效的制度和监督“倒逼”,让思想上紧起来。有时,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在备检中,汇报要求形成纸质,原本可以通过PPT、视频等手段,电子化、数据化呈现出的内容,还要求一张张打印出来,装订成册、装帧精美,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上级领导伸手就有,一翻就明,为的是让领导“少伸手、少动腿、少动脑”,美其名曰“为领导考虑”,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体现对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尊敬,这当然属于《通知》中指出的“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
但是细究下来,“一个巴掌拍不响”,难道真的都是基层的干部一厢情愿想这么做,愿意这么做吗?古语有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时,面对部分上级领导的工作作风,基层揣摩不透、认识不够,索性就选择“礼多人不怪”式样的纸质和电子“双管齐下”策略,说到底,和“关键少数”的领导作风、工作作风有很大关系。
所以,要强化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党规党纪约束,强化对干部的为民思想教育,用好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手段,让少数习惯于“经典线路”“盆景式”督检的“关键少数”,把心思静下来,认识提上去,思想紧起来:新的习惯好的习惯建立起来了,务实求实的政风立住身子了,自然形式主义的做法就不攻自破,没了生存的土壤了。
破解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注重加强现代科技的学习运用,让脑瓜子动起来。在去年“基层减负年”工作中,一些硬性指标,比如,“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等,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景象。今年中办的《通知》言辞犀利、语言直白,直击形式主义之弊。比如,“注意纠正阵仗声势大、层层听汇报、大范围索要台账资料等做法,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提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督查效率和质量,探索运用‘互联网+督查’”。
这些创新举措和务实办法让人看到了中央反对形式主义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也体现了新的路径和探索成果。对这些新技能新本领,有待于“关键少数”在实际督检中有效使用。
为此,“关键少数”要注重掌握一些有效的现代科技手段,能够运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同时,绝不能思想上畏难、行动上滞后,一味依赖于技术干部的技术支撑,不能当不会动脑的“木偶人”,“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避免“扶着拐棍”“靠着轮椅”督检的问题。
肯定新办法“主动用”,让新风尚成为督检工作的一抹“亮色”,加速督检手段的更新换代。习惯的力量不容小觑,因此要提倡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大力提倡新办法的使用,让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督检工作的好经验,让“主动用”“率先用”的干部及时“得实惠”“受肯定”,才能为“更新换代”,才能为摆脱旧习惯、老办法提供“加速度”和“强动力”。
要发扬斗争精神,主动用新办法挤掉老办法的生存土壤,试想,如果老旧的办法只会带来讪笑,只会让人背地里嘲笑“没水平”,那么新办法的使用必然会大大提速。当然,督检是手段不是目的,督检的思想根基一定要扎稳,一定要把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盘星”。
一方面要吐故纳新,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办法的使用;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接续传承”,不能一味依赖技术,只会做一名数据来去的“技术派”,还应当坚持走好线上线下的群众路线,做一名受群众和基层欢迎的“暖心派”。要努力实现《通知》所指出的,“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当好基层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的强助力、好领导、大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