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5篇范例)

时间:2021-06-22 11: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

“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帜。”近日学习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孙家栋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受颇多,孙家栋同志就是一面鲜红亮丽的旗帜,他爱党爱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

近日,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孙家栋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最需要学习的是孙家栋同志的“四种精神”:

一是要学习他发扬民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孙家栋同志为人处事谦虚、低调、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这在孙家栋同志采用了测控技术专家陈芳允先生提出的在卫星上引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建议上有着很好的体现。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科学是严谨的,是需要精益求精的。而只有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才能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必须要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注重吸纳不同的意见,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共同解决复杂难题。今后,我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发扬技术民主,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更好的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

二是要学习他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孙家栋同志在领导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道道复杂的难题。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勇创一流的精神、追求卓越的魄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作为科研工作者,就应该保持善于思考、思路开阔、创新点子多的特点,经常提出一些新颖的设想,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萌发思路。要不断的挑战现有成果,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保持成果的领先性。而孙家栋同志正是本着这种思想,才将中国的卫星事业推向世界的前列。

三是要学习他爱党爱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孙家栋同志留苏回国后,八十载人生旅途,半世纪耕耘蓝天,数十年如一日,高龄之年仍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战斗在科研一线。我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要像他一样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一生的追求,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把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和对事业的无比忠诚落实到行动中,在本职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忘我工作、奋力拼搏。

四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孙家栋同志不计名利得失,甘于默默耕耘,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为事业发展奉献全部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然而,他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却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我们就应该像孙家栋院士那样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做贡献,要求自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在本职岗位上贡献力量。

总之,孙家栋同志身体力行,他把对党对国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化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事业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通过学习他的事迹,使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扬爱党爱国、忠诚事业,发扬民主、严谨务实,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孙家栋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要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自重、自醒、自觉、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

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近日,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孙家栋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最需要学习的是孙家栋同志的“四种精神”:

一是要学习他发扬民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孙家栋同志为人处事谦虚、低调、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这在孙家栋同志采用了测控技术专家陈芳允先生提出的在卫星上引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建议上有着很好的体现。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科学是严谨的,是需要精益求精的。而只有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才能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必须要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注重吸纳不同的意见,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共同解决复杂难题。今后,我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发扬技术民主,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更好的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

二是要学习他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孙家栋同志在领导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道道复杂的难题。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勇创一流的精神、追求卓越的魄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作为科研工作者,就应该保持善于思考、思路开阔、创新点子多的特点,经常提出一些新颖的设想,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萌发思路。要不断的挑战现有成果,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保持成果的领先性。而孙家栋同志正是本着这种思想,才将中国的卫星事业推向世界的前列。

三是要学习他爱党爱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孙家栋同志留苏回国后,八十载人生旅途,半世纪耕耘蓝天,数十年如一日,高龄之年仍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战斗在科研一线。我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要像他一样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一生的追求,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把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和对事业的无比忠诚落实到行动中,在本职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忘我工作、奋力拼搏。

四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孙家栋同志不计名利得失,甘于默默耕耘,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为事业发展奉献全部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然而,他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却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我们就应该像孙家栋院士那样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做贡献,要求自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在本职岗位上贡献力量。

总之,孙家栋同志身体力行,他把对党对国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化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事业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通过学习他的事迹,使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扬爱党爱国、忠诚事业,发扬民主、严谨务实,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孙家栋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要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自重、自醒、自觉、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

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近日,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孙家栋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科技战线、中央企业系统、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开展向孙家栋同志学习活动。

接到通知后,集团公司各单位迅速行动起来,第一时间下发相关文件,动员并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向孙家栋院士学习,迅速掀起了一轮学习孙家栋院士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的热潮。

各单位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认真学习孙家栋院士事迹以及“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精神品质。在104工段在交流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在我厂全面推进二次创业、新产业化转型的进程中,要认真学习孙家栋院士爱党爱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发展航天“要依靠发挥集体智慧、要依靠国家各个方面的支持”的理念,以及发挥系统集成优势、发扬技术民主作风的科学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新一代航天人将立足本岗、攻坚克难、创新工作、勇攀高峰,为彩虹集团推进二次创业、新产业转型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了孙家栋同志的事迹后,对我影响极大,感受颇多。

作为刚刚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我学习和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为之努力奋斗。

一是要学习他艰苦卓绝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在那个**的年代,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刚刚诞生的年代,基础建设,教育资源都嫉妒匮乏,甚至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孙家栋同志心系祖国一心希望学业有成建设祖国。辗转进入哈工大,求学路上三读预科,留学苏联。特别是在留学苏联期间从进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读预科开始,一直到本科毕业,7年里,他的各科成绩门门是5分,年年是5分的满分,在毕业时还获得了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斯大林奖章”。此时的孙家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毕业后立刻回国,祖国急需人才,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和建设祖国。想想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们和此刻在大学校园的年轻人们,我们和孙家栋院士的差距太巨大了。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伟大的志愿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二是我们要学习院士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孙家栋同志不计名利甘于默默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奉献青春才华、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从汽车到飞机,从导弹到卫星,祖国哪里需要他,他都义不容辞,“国家需要,我就去做”,面对重重危险困难从不退缩,兢兢业业工作在科研一线。孙家栋一辈子也没有多少时间没时间陪家人,自己的女儿出生时也没有时间去医院看家人,经常是一个科技项目开始便转换到了新的工作地点,又因为工作保密的原因,经常无法见到家人,但是院士却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在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孙家栋取得了辉煌成绩,采访他宣传他的机会很多,蛋他的原则是能推则推,能拒则拒,尤其是对自己的宣传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居功自傲。这些朴素的共和国奉献者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最值得学习和需要的。

三是学习他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新中国伊始,百废俱兴导弹工业一片空白,国家急需要发展导弹工业,学了7年飞机发动机专业的孙家栋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开始了新中国的导弹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经济技术都比较落后,一无设备二无资料的条件下,建立和发展导弹事业可谓是一张白纸,两手空空。孙家栋同志在钱学森老师的带领下从仿制苏联的近程导弹再到自行制造,从中远程导弹再到核弹头导弹的试验成功,孙家栋院士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获得了成功。九年苦战国产导弹又转移战场造卫星,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我们无法体验孙家栋院士当时所一路走来的艰辛,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孙家栋院士的层层努力以及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这些东西更是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学习。

五十多年来,孙家栋院士倾心于中国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之,孙家栋同志身体力行,他把对党度国家无限热爱,化作实际行动,创造了无愧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通过对孙家栋院士的学习,我深刻他体会到作为一个在央企工作的年轻人应充分发扬爱党爱国、忠诚事业、发扬民主、严谨务实、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淡漠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同时作为一名的党员的我,更应该以孙家栋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工作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祖国的建设奋斗终生。

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近日,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公司掀起了“向孙家栋同志学习”活动的热潮。

孙家栋同志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重要开创者。

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科研一线,爱党爱国、忠诚事业,发扬民主、严谨务实,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位慈祥的老人,他的一生已经与多个第一密切相连: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他真不愧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传奇。

通过本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感触也颇深。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孙家栋同志将他的一生都扎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沃土中,八十载的人生旅途,半世纪耕耘航天,他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奋斗与民族振兴、个人选择与党的号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始终不渝的把航天事业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就不顾一切地奉献自己。

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员,我要学习孙家栋同志这种爱党爱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

学习孙家栋同志,就要像他一样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把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事业的无比忠诚落实到行动中,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忘我工作,奋力拼面对取得诸多成就,孙家栋同志却谦虚的说,“这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协作的成果,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孙家栋同志认为,重大工程都要依靠发挥集体的智慧,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组织引导科技人员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倾听吸纳不同意见,统筹协调各方共同把复杂难题简单化。

向孙家栋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一样,以科学的态度、发扬技术民主,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精益求精。

能够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孙家栋同志攻克的复杂难题不计其数。

是什么支撑着他不畏艰险,致力于科技攻关?我想是他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是对理想的执着和坚持,是对科学工作的严谨。

反过来看,当今的许多年轻人也不缺乏理想,但是却缺少了对理想的坚持,不缺乏激情,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勇气。

学习孙家栋同志,就要像他一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学习他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永葆攻坚克难、永攀高峰的创新意识。

“我很不安”,这是孙家栋同志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感言。

当我们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中不知如何自持,不知如何在汲汲以求中而不迷失自我,我想他的这句话,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

审视我们自身,当我们享受着前人改革的成果而没有去创造新的价值时,当我们在工作岗位上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时,当我们拿着企业的工作有没有出相应的劳动时,我们是否感到不安过?当然,或许我们其中的绝大部分人无法像他那样辉煌,但是我想只要像他一样纯粹做人、踏实做事,就无愧于己,无愧于人,无愧于社会。

学习孙家栋同志,就是要像他一样,视名利淡泊如水、视事业重如泰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做贡献,全心全意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民族需要脊梁,人生需要信仰。

孙家栋同志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爱国奉献的崇高信仰,始终是他人生的坚固基石。

当每个人追寻人生意义、当民族复兴需要脊梁挺起,树立爱国奉献的理念是一切的开始。

这是孙家栋同志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启迪。

当前,长客股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个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关键时期。

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新产品研发能力,提质提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作为新一代的长客人,特别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弘扬孙家栋精神,提升个人素质增强发展后劲。

正如孙家栋同志所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作为长客的新生力量,“长客需要,我就去做”就是我今后职业生涯坚持的信念,在工作中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把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事业的无比忠诚落实到行动中,在本职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忘我工作,奋力拼搏,为长客股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46年之后的这一天,当中国迎来首个“航天日”的时候,孙家栋院士感慨万千。

“心情高兴,设立航天日是国家对航天事业60年发展的充分肯定。”孙家栋说,更重要的是鼓舞,让年青一代不忘历史、展望未来,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传承航天真正的精神。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

中国人从不缺少飞天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蜗补天等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诉说着对奥秘太空的向往。

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中国的航天之路走得越来越远。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往返太空;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实现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梦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新的工程,这些工程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孙家栋眼里,科学技术和工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孙家栋说。

月球离地球最近,研究卫星和地球两者的关系,力学上叫“二体运动”。到了月球以后,研究对象变成三个,各种计算公式、力量考虑、规律都不一样。

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一号”完成了一期“绕月”使命,“嫦娥三号”实现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计划于2017年前后执行的“嫦娥五号”任务,将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孙家栋认为,技术推动进步,需求拉动发展。“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改进,改进过程中不断思考,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循环。”

这一循环,让中国航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次次让梦想成为现实。

孙家栋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么关系虽然还未有结论,但他相信世界各国发展深空探测的终极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类起源问题。

中国航天的原则是为地面家园服务

“中国航天有个重要原则,就是解决当前地面家园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问题。”孙家栋说。

与美国和俄罗斯从一开始着眼于空间物理探测活动不同,中国航天发展在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又陆续研制了一系列应用卫星,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各种需要。

孙家栋认为,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开展深空探测是一种浪费。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曾经也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质疑。孙家栋表示,事实上,国家发展航天事业是量力而行的,“很好地掌握了分寸。”

“刚开始科学家们出于好奇,想看看天上到底是怎么回事,上天之后才发现能与地面相结合。”孙家栋表示,像大多数科学研究一样,发展航天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中国从20世纪开始发展航天事业,除了为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等提供发展良机外,也陆续为气象学、地质学等研究带来了新的重大启发。

“人类进入第四空间后,逐步掌握、研究和利用这个空间的规律,给各类科学技术带来启发和研究条件。”孙家栋指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一系列重大工程将全面推进,通过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科学与应用、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领域的重点推进,加快军民融合发展,让航天事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人类活动始终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既然离不开,我们就要在航天事业的空间里施展拳脚、大展宏图。”孙家栋说。

“科普尽量往航天应用引导”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航天事业总是具有某种神秘感。

“过去对航天的宣传报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触了解。而且航天事业的成果要通过地面其他工程综合运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孙家栋说。

孙家栋回忆,在中国导弹研制刚刚起步之时,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孙家栋的妻子直到1985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国外卫星送上太空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随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航天开始走下“神坛”,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交集。

不少航天技术应用已经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湿”、手机定位导航、驾考探测红外线、纳米粒子烫等都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互联网、科技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航天科普,体现航天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服务,体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航天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孙家栋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的热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是小时候通过收听电台的预告,看见了夜空中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

“航天日的设立也是为了激励我们的下一代,”孙家栋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年青一代。”

时至今日,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而我国火星探测器也计划在2020年发射,一步实现对火星的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腾飞的一天起,就注定永无止境。

第二篇:孙家栋事迹材料.doc

附件

孙家栋同志主要事迹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200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和激励自己,在重大工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42年6月,13岁的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该校是一所四年制的专科学校,孙家栋一门心思学好本事,实现建高楼、修大桥的理想。1948年9月,18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适逢哈工大增设汽车专业,造汽车似乎比修大桥更有意思,他便转入了汽车系。还没碰到汽车,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前苏联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规定,每年各科考试成绩都获得5 分的同学,毕业时可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质奖章。1958 年,孙家栋带着这样一枚珍贵的金质奖章回到了中国。

学了7 年的飞机发动机专业,孙家栋本以为会和飞机打一辈子交道,没想到1958年4月20日,他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从事导弹研究。此时正是“两弹一星”事业启 1

动之时,我国培养的这批留苏学生,有1 / 3 被调到这里从事导弹研制工作。

在从事导弹研制的9年历程里,孙家栋参加了仿制苏联援助导弹的技术攻关,并随东风一号导弹试验队赴基地参加了发射任务。发射成功后,现场指挥发射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激动地站起来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军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参加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任务时,由于控制系统失稳,导弹刚刚起飞就坠毁在导弹发射台附近。孙家栋经历了故障查找、故障分析和方案设计改进的紧张工作。他参与了修改设计后的东风二号导弹的发射试验任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次成功,对于中国的导弹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不仅掌握了导弹研制的关键技术,并且系统地摸索总结出了导弹研制的科学规律,提出了必须强化总体概念,设计方案必须在可行性论证和地面试验的基础上,以可靠性为出发点进行设计。从此,导弹研制的队伍趋于成熟,总体设计的技术逐渐被掌握。1964年7月,孙家栋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战略导弹的总体主任设计师,并且挑起了导弹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主任的重任,主持了导弹总体方案论证和总体设计工作。之后,孙家栋又升任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其主任是著名导弹专家屠守锷。

正当孙家栋事业有成、业绩红红火火之际,1967 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队伍。已是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孙家栋,再一次放弃了自己已经熟悉并建树颇丰的2

领域,担起卫星研制的重任。这一年他38岁。

1967年,孙家栋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对卫星方案进行了简化设计和研制工程管理,完成了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的任务。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腾空而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此后,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我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我国通信卫星、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余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设计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亲自担任总设计师。探月工程风险很大,很多人替孙家栋捏了一把汗: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已是“两弹一星”元勋的孙家栋的辉煌历史必会受到影响。但孙家栋没有一丝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说,“这是一个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2007年11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为“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揭幕时,来到孙家栋面前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孙老,你是身经百战啊,你辛苦了!“ 航天系统工程“要依靠发挥集体智慧”

1967 年,经钱学森推荐,38 岁的孙家栋受命领衔研制我国 3

第一颗人造卫星。当时,科学院的同志们已经对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为加快研制进度使卫星研制工程化,孙家栋认为必须发挥系统集成优势,同时也必须有一个负责顶层设计的卫星总体设计部门。于是他从火箭研究院选调了戚发初等18 名具有一定系统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加强总体设计力量。作为卫星技术总负责人的孙家栋,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大胆地对原来的卫星方案进行简化,并说服了一些老专家,把卫星研制计划分为两步走,即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解决了有无问题的基础上,再研制带有探测功能的应用卫星。孙家栋带领大家重新制定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最后确定卫星由结构、热控、电源、短波遥测、跟踪、无线电和《东方红》 乐音装置以及姿态测量部件组成,总质量173 千克左右,直径1 米,外形为近似圆球的72 面体,采用自旋稳定方式在空间运行。卫星总体技术方案通俗地概括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当最终方案需要有人拍板时,孙家栋找到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刘华清上将,直率而恳切地说,“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们定了,拍个板。我们就可以往前走。”1970年4月24 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太空响彻《东方红》乐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孙家栋为人处事谦虚、低调,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在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时,测控技术专家陈芳允先生提出了在卫星上应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建议,当时这项技术从未在卫星上使用。孙家栋时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又是通信卫星总设计师,如果同意其他学科的新技术在卫星上应用,是要承担工程风险的。孙4

家栋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地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后,采纳了陈先生的建议。后来,在通信卫星上采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方案获得了成功。实践证明,这一技术不仅对卫星测控切实可行,而且可以节省星上设备,实现了一台设备多种用途,降低了卫星的功耗、减轻了卫星的重量,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环节,对提高卫星的可靠性大有好处。

孙家栋对航天总体工作深明要义,他说:“所谓总体,就是要用最可靠的技术、最少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最有利的配合、最有效的适应性和最有远见的前瞻性,制订出最可行的方案,保证获得最好结果的一种方法和体制。”

月球探测是中国第一次向深空探测领域的迈进,一期工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关键技术和难点,孙家栋作为探月工程“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在工程方面他考虑最多的问题自然是工程目标的实现、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和大系统的配套协调。探月工程方案论证时,有些技术人员希望更多地采用新技术,为此孙家栋曾做过一个发言,他说,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是将成熟技术与新技术交叉使用,最大限度地保证可靠性,才能保证工程目标的实现。孙家栋强调自己是在“抛砖引玉”,供大家制定方案时参考,但他谦和的人格魅力使大家一致赞同了这个观点。当时,对使用哪种型号的火箭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科技人员有不同看法。孙家栋边分析边和大家讨论: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说技术最先进、性能最优、功能最强就是最好,关键是要看系统间的协调和匹配,总体最优才是最好,要“发挥系统集成优势”。长三甲火箭被称为“金牌火箭”,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推力不是最大但够用,5

我们是第一次去月球,一定要在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成熟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风险和投入,而且可以缩短研制周期。最后,孙家栋拍板用长三甲火箭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大家心服口服。

探月工程应用系统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发自内心地说“孙先生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高手’。我总是从科学目标的角度提出各种技术要求,希望我们的卫星性能高一点再高一点。但孙先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绕’的大目标。孙先生常说,‘我是一个工程师,我的工作就是先要实现科学家的基本要求,然后再进一步拓展’。他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并且敢于决断。比如说‘嫦娥一号’什么情况下发射。孙先生认为,安全就发,不安全就不能发,其他因素都不必考虑。因为不安全,什么目标都达不到。”

“造星人”、“决策者”、“谈判家”——多重角色的航天人 孙家栋是个有心人。早在20世纪60年代孙家栋担任导弹总体设计室副主任时,他被上级抽调参加地地导弹发展规划的编制,就显露出善于思考、思路开阔、创新点子多的特点,他经常提出一些新颖的设想,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萌发思路,一步步写出可行的规划。诸如,导弹外径尺寸的确定,导弹推进剂使用可贮存化学燃料,导弹控制系统采用惯导,遥测加大数据量,导弹结构强度的桁条薄壳理论,以及导弹中程、远程、洲际射程的距离界定,多级导弹的级数,导弹发动机推力、吨位等都是孙家栋最早提出建议的。钱学森将这份规划定名为《弹道导弹发展技术途径》,上报国防部五院批准实施,为我国导弹、火箭的后续6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航天发射非同寻常,关键时刻需要责任人一锤定音。1974年11月5 日11时,完成星箭对接的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台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完成了各项检测,发射在即。随着口令的下达,各系统的地面电缆、电信号插接件、气源连接器纷纷按程序依次从火箭上脱落„ „ 然而,这时的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发射指挥台上的倒计时表上的时间正在一秒钟、一秒钟地递减,离火箭点火的时间只剩下了几十秒钟!这一突然现象意味着如果火箭点火,将会带着一颗不能正常供电的卫星升空,而送入太空的将会是一个重达2 吨的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只听见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一声大喊:“停止发射!”如果按照正常程序逐级上报,等待指挥员发布“停止发射程序”的命令已经根本来不及了。发射程序戛然而止,可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而昏厥了过去。虽然发布“停止发射程序”的命令不是孙家栋分内的事,但是孙家栋感到职责所在,紧急关头自己必须敢于承担风险。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但在卫星向定点位置漂移过程中,星上蓄电池发生了预想不到的热失控现象,刚发射成功的卫星危在旦夕。孙家栋与技术人员经过几个昼夜的模拟试验发现,当太阳照射角为90 度时,卫星能源系统可以将温度控制在设计指标范围内口于是,孙家栋果断命令对卫星姿态角再调整5 度。按照正常情况,下达指令需要按程序审批签字完毕才能执行。但情况紧急,各种审批手续已经来不及了。此时,操作指挥员也感到压力巨大,尽管 7

孙家栋的指令已经被录了音,但毕竟未经指挥部会商签字。为慎重起见,操作指挥员临时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 度”的字据要孙家栋签名,孙家栋毅然拿起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执行了地面发去的指令后,卫星化险为夷,这颗卫星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孙家栋这个“造卫星”的专家,不畏艰难又担当起“生意人”的角色。1988 年,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美制卫星——“亚洲一号”, 准备使用中国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但卫星要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便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

中美双方谈判中,发射价格和技术安全问题是两大瓶颈。美方代表以强硬的口气说:“我们认为中国的卫星发射价格,是政府补贴下的市场倾销。”孙家栋的回答柔中有刚:“在发射价格这个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是一样的。如果说中国在发展航天方面有政府补贴的话,那么美国的火箭发射场由国家投资建设,难道就不是政府补贴了吗?” “要说为什么中国的发射费用低,那便是中国的劳动力要比美国便宜得多。当前,美国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是3000 至4000 美元,而中国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100 多元人民币,中国的发射价格比美国便宜难道不正常么?”孙家栋有理有据的回答使美方代表不得不点头称是。当谈到卫星进入8

中国后的技术安全保障时,谈判几乎陷入僵局。美国要求卫星进入中国海关后免除安全检查,但这涉及到了国家主权原则,必须要拿出相应对策。孙家栋想到了中国的“特区”政策,想到了美国卫星到中国发射实际上只是“过境”。在中国特区的“保税外贸加工区”里,也有区别于“入关”的开放政策,如果能够运用这项政策,无疑可以打破目前的谈判僵局。谈判小组所有的人茅塞顿开、拍额相庆,都同意给美国卫星以“过境”的待遇,大家立即行文报到了外交部和海关,迅速获得国家批准、同意。“许可证”问题终于尘埃落定,中国航天昂首挺胸进入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

1970年5月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国防科委推荐了以钱学森为首的17 位功臣组成的观礼团,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共同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但这17 人中却没有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原因是文革中孙家栋的爷爷被认定为富农,在卫星研制一线的孙家栋因此受到了“冲击”,未能到现场参加卫星发射。此时的孙家栋会有什么想法?他的心里会不会感到委屈和难受?几十年后,当有记者采访他,谈到这件事情时,孙家栋心态依然很平静:“那个年代能有机会上天安门,并且能见到毛主席和那么多中央领导,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但坦率地讲,那时追求个人荣誉的念头似乎不是那么强烈,所以没有太大的失落感。”

孙家栋经常说:" 1967 年国家要搞人造卫星,当时也是没有搞卫星的人才,我个人也只是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所以 9

主要靠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靠国家发展所创造的环境,对我个人来讲主要还是靠机遇。”“我能够主持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得益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自己提供了‘平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孙家栋把自己看得很简单:反正国家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交给任务,就把工作做好。2007 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这一年也是孙家栋最为繁忙的一年。为了探月工程能够按计划顺利实施,大量的事情需要协调落实,他还肩负着中巴资源卫星和北斗卫星总设计师的重任。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有时一周内要去三四个城市,打“飞机的士”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这一年里,年近80岁的孙家栋10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5 次卫星发射任务,主持、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会议,空中飞人似的从北京飞了20多个地方。从9月初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发射准备状态开始,一直到11月26日卫星出图的近百天时间里,孙家栋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探月工程的实施中。卫星发射成功后的一个月里,孙家栋虽然人在北京,但心系“嫦娥”,天天都坐镇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时刻关注着卫星每个动作的准确性。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说:“他总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四五双。”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全国的电视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一个被摄影师抢拍到的镜头,当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的扬声器里传出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的消息时,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立起来,欢呼跳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他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这个镜头令许多人10

动容。

2010年孙家栋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问起他的获奖感言,他发自内心地说:“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荣幸。自己感觉,航天事业是千人、万人大家共同劳动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下产生的,奖励是给予航天事业的肯定。自己做得有限,心情不安,只有感谢各方面对我的支持和培养,向共同战斗的同志们表示感谢。”“航天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经济利益的大事情,不论是哪个航天人,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而已。”

第三篇:孙家栋同志主要事迹

一、孙家栋同志先进事迹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200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和激励自己,在重大工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42年6月,13岁的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该校是一所四年制的专科学校,孙家栋一门心思学好本事,实现建高楼、修大桥的理想。1948年9月,18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适逢哈工大增设汽车专业,造汽车似乎比修大桥更有意思,他便转入了汽车系。还没碰到汽车,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前苏联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规定,每年各科考试成绩都获得5分的同学,毕业时可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质奖章。1958年,孙家栋带着这样一枚珍贵的金质奖章回到了中国。

学了7年一的飞机发动机专业,孙家栋本以为会和飞机打一辈子交道,没想到1958年4月20日,他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从事导弹研究。此时正是“两弹一星”事业启动之时,我国培养的这批留苏学生,有1/3被调到这里从事导弹研制工作。

在从事导弹研制的9年历程里,孙家栋参加了仿制苏联援助导弹的技术攻关,并随东风一号导弹试验队赴基地参加了发射任务。发射成功后,现场指挥发射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激动地站起来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军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参加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任务时,由于控制系统失稳,导弹刚刚起飞就坠毁在导弹发射台附近。孙家栋经历了故障查找、故障分析和方案设计改进的紧张工作。他参与了修改设计后的东风二号导弹的发射试验任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次成功,对于中国的导弹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不仅掌握了导弹研制的关键技术,并且系统地摸索总结出了导弹研制的科学规律,提出了必须强化总体概念,设计方案必须在可行性论证和地面试验的基础上,以可靠性为出发点进行设计。从此,导弹研制的队伍趋于成熟,总体设计的技术逐渐被掌握。1964年7月,孙家栋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战略导弹的总体主任设计师,并且挑起了导弹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主任的重任,主持了导弹总体方案论证和总体设计工作。之后,孙家栋又升任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其主任是著名导弹专家屠守鳄。

正当孙家栋事业有成、业绩红红火火之际,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队伍。已是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孙家栋,再一次放弃了自己已经熟悉并建树颇丰的领域,担起卫星研制的重任。这一年他38岁。

1967年,孙家栋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对卫星方案进行了简化设计和研制工程管理,完成了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的任务。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腾空而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此后,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我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我国通信卫星、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余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设计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亲自担任总设计师。探月工程风险很大,很多人替孙家栋捏了一把汗: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已是“两弹一星”元勋的孙家栋的辉煌历史必会受到影响。但孙家栋没有一丝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说,“这是一个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2007年11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为“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揭幕时,来到孙家栋面前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孙老,你是身经百战啊,你辛苦了!”

航天系统工程“要依靠发挥集体智慧”

1967年,经钱学森推荐,38岁的孙家栋受命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当时,科学院的同志们已经对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为加快研制进度使卫星研制工程化,孙家栋认为必须发挥系统集成优势,同时也必须有一个负责顶层设计的卫星总体设计部门。于是他从火箭研究院选调了戚发轫等18名具有一定系统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加强总体设计力量。作为卫星技术总负责人的孙家栋,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大胆地对原来的卫星方案进行简化,并说服了一些老专家,把卫星研制计划分为两步走,即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解决了有无问题的基础上,再研制带有探测功能的应用卫星。孙家栋带领大家重新制定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最后确定卫星由结构、热控、电源、短波遥测、跟踪、无线电和《东方红》乐音装置以及姿态测量部件组成,总质量173千克左右,直径1米,外形为近似圆球的72面体,采用自旋稳定方式在空间运行。卫星总体技术方案通俗地概括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当最终方案需要有人拍板时,孙家栋找到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刘华清上将,直率而恳切地说,“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们定了,拍个板。我们就可以往前走。”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太空响彻《东方红》乐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孙家栋为人处事谦虚、低调,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在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时,测控技术专家陈芳允先生提出了在卫星上应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建议,当时这项技术从未在卫星上使用。孙家栋时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又是通信卫星总设计师,如果同意其他学科的新技术在卫星上应用,是要承担工程风险的。孙家栋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地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后,采纳了陈先生的建议。后来,在通信卫星上采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方案获得了成功。实践证明,这一技术不仅对卫星测控切实可行,而且可以节省星上设备,实现了一台设备多种用途,降低了卫星的功耗、减轻了卫星的重量,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环节,对提高卫星的可靠性大有好处。

孙家栋对航天总体工作深明要义,他说:“所谓总体,就是要用最可靠的技术、最少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最有利的配合、最有效的适应性和最有远见的前瞻性,制订出最可行的方案,保证获得最好结果的一种方法和体制。”

月球探测是中国第一次向深空探测领域的迈进,一期工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关键技术和难点,孙家栋作为探月工程“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在工程方面他考虑最多的问题自然是工程目标的实现、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和大系统的配套协调。探月工程方案论证时,有些技术人员希望更多地采用新技术,为此,孙家栋曾做过一个发言,他说,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是将成熟技术与新技术交叉使用,最大限度地保证可靠性,才能保证工程目标的实现。孙家栋强调自己是在“抛砖引玉”,供大家制定方案时参考,但他谦和的人格魅力使大家一致赞同了这个观点。当时,对使用哪种型号的火箭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科技人员有不同看法。孙家栋边分析边和大家讨论: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说技术最先进、性能最优、功能最强就是最好,关键是要看系统间的协调和匹配,总体最优才是最好,要“发挥系统集成优势”。长三甲火箭被称为“金牌火箭”,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推力不是最大但够用,我们是第一次去月球,一定要在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成熟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风险和投入,而且可以缩短研制周期。最后,孙家栋拍板用长三甲火箭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大家心服口服。

探月工程应用系统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发自内心地说“孙先生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高手’。我总是从科学目标的角度提出各种技术要求,希望我们的卫星性能高一点再高一点。但孙先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绕’的大目标。孙先生常说,‘我是一个工程师,我的工作就是先要实现科学家的基本要求,然后再进一步拓展’。他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并且敢于决断。比如说‘嫦娥一号’什么情况下发射。孙先生认为,安全就发,不安全就不能发’,其他因素都不必考虑。因为不安全,什么目标都达不到。”

“造星人”、“决策者”、“谈判家”─多重角色的航天人

孙家栋是个有心人。早在20世纪60年代孙家栋担任导弹总体设计室副主任时,他被上级抽调参加地地导弹发展规划的编制,就显露出善于思考、思路开阔、创新点子多的特点,他经常提出一些新颖的设想,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萌发思路,一步步写出可行的规划。诸如,导弹外径尺寸的确定,导弹推进剂使用可贮存化学燃料,导弹控制系统采用惯导,遥测加大数据量,导弹结构强度的析条薄壳理论,以及导弹中程、远程、洲际射程的距离界定,多级导弹的级数,导弹发动机推力、吨位等都是孙家栋最早提出建议的。钱学森将这份规划定名为《弹道导弹发展技术途径》,上报国防部五院批准实施,为我国导弹、火箭的后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航天发射非同寻常,关键时刻需要责任人一锤定音。1974年11月5日11时,完成星箭对接的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台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完成了各项检测,发射在即。随着口令的下达,各系统的地面电缆、电信号插接件、气源连接器纷纷按程序依次从火箭上脱落……然而,这时的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发射指挥台上的倒计时表上的时间正在一秒钟、一秒钟地递减,离火箭点火的时间只剩下了几十秒钟!这一突然现象意味着如果火箭点火,将会带着一颗不能正常供电的卫星升空,而送入太空的将会是一个重达2吨的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只听见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一声大喊:“停止发射!”如果按照正常程序逐级上报,等待指挥员发布“停止发射程序”的命令已经根本来不及了。发射程序戛然而止,可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而昏厥了过去。虽然发布“停止发射程序”的命令不是孙家栋分内的事,但是孙家栋感到职责所在,紧急关头自己必须敢于承担风险。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但在卫星向定点位置漂移过程中,星上蓄电池发生了预想不到的热失控现象,刚发射成功的卫星危在旦夕。孙家栋与技术人员经过几个昼夜的模拟试验发现,当太阳照射角为90度时,卫星能源系统可以将温度控制在设计指标范围内。于是,孙家栋果断命令对卫星姿态角再调整5度。按照正常情况,下达指令需要按程序审批签字完毕才能执行。但情况紧急,各种审批手续已经来不及了。此时,操作指挥员也感到压力巨大,尽管孙家栋的指令已经被录了音,但毕竟未经指挥部会商签字。为慎重起见,操作指挥员临时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的字据要孙家栋签名,孙家栋毅然拿起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执行了地面发去的指令后,卫星化险为夷,这颗卫星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孙家栋这个“造卫星”的专家,不畏艰难又担当起“生意人”的角色。1988年,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美制卫星─“亚洲一号”,准备使用中国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但卫星要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便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

中美双方谈判中,发射价格和技术安全问题是两大瓶颈。美方代表以强硬的口气说:“我们认为中国的卫星发射价格,是政府补贴下的市场倾销。”孙家栋的回答柔中有刚:“在发射价格这个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是一样的。如果说中国在发展航天方面有政府补贴的话,那么美国的火箭发射场由国家投资建设,难道就不是政府补贴了吗?要说为什么中国的发射费用低,那便是中国的劳动力要比美国便宜得多。当前,美国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是3000至4000美元,而中国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100多元人民币,中国的发射价格比美国便宜难道不正常么?”孙家栋有理有据的回答使美方代表不得不点头称是。当谈到卫星进入中国后的技术安全保障时,谈判几乎陷入僵局。美国要求卫星进入中国海关后免除安全检查,但这涉及到了国家主权原则,必须要拿出相应对策。孙家栋想到了中国的“特区”政策,想到了美国卫星到中国发射实际上只是“过境”。在中国特区的“保税外贸加工区”里,也有区别于“入关”的开放政策,如果能够运用这项政策,无疑可以打破目前的谈判僵局。谈判小组所有的人茅塞顿开、拍额相庆,都同意给美国卫星以“过境”的待遇,大家立即行文报到了外交部和海关,迅速获得国家批准、同意。“许可证”问题终于尘埃落定,中国航天昂首挺胸进入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

1970年5月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国防科委推荐了以钱学森为首的17位功臣组成的观礼团,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共同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但这17人中却没有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原因是文革中孙家栋的爷爷被认定为富农,在卫星研制一线的孙家栋因此受到了“冲击”,未能到现场参加卫星发射。此时的孙家栋会有什么想法?他的心里会不会感到委屈和难受?几十年后,当有记者采访他,谈到这件事情时,孙家栋心态依然很平静:“那个年代能有机会上天安门,并且能见到毛主席和那么多中央领导,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但坦率地讲,那时追求个人荣誉的念头似乎不是那么强烈,所以没有太大的失落感。”

孙家栋经常说:“1967年国家要搞人造卫星,当时也是没有搞卫星的人才,我个人也只是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所以主要靠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靠国家发展所创造的环境,对我个人来讲主要还是靠机遇。”“我能够主持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得益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自己提供了‘平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

孙家栋把自己看得很简单:反正国家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交给任务,就把工作做好。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这一年也是孙家栋最为繁忙的一年。为了探月工程能够按计划顺利实施,大量的事情需要协调落实,他还肩负着中巴资源卫星和北斗卫星总设计师的重任。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有时一周内要去三四个城市,打“飞机的士”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这一年里,年近80岁的孙家栋10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5次卫星发射任务,主持、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会议,空中飞人似的从北京飞了20多个地方。从9月初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发射准备状态开始,一直到11月26日卫星出图的近百天时间里,孙家栋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探月工程的实施中。卫星发射成功后的一个月里,孙家栋虽然人在北京,但心系“嫦娥”,天天都坐镇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时刻关注着卫星每个动作的准确性。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说:“他总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四五双。”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全国的电视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一个被摄影师抢拍到的镜头,当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的扬声器里传出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的消息时,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立起来,欢呼跳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他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这个镜头令许多人动容。

2010年孙家栋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问起他的获奖感言,他发自内心地说:“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荣幸。自己感觉,航天事业是千人、万人大家共同劳动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下产生的,奖励是给予航天事业的肯定。自己做得有限,心情不安,只有感谢各方面对我的支持和培养,向共同战斗的同志们表示感谢。”“航天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经济利益的大事情,不论是哪个航天人,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而已。”

二、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1、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2、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

杨善洲自1950年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妻子家。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他的岳母到姚关去赶街,看到一辆汽车从街上过时听人提到了女婿的名字,老人想上去和久未见面的女婿打个招呼,可一晃车子就直奔乡下去了。直到临终前,老人都没再见过自己的女婿杨善洲……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会“无情”和忘我到这种地步?从1955年任施甸区区委书记到1988年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30多年的时间,他都在忙些什么?

与杨善洲谋面是在他的家中。老人穿着一件灰色的旧卡基布中山装,坐在一张枣红色的老式木沙发上。那一刻,让人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年代……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 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民’,并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在杨善洲身边工作过8年的保山日报记者苏加祥这样解读这位“农民式”的地委书记。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

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较之于周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老伴一起生活。2008年,孙子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常年顾不得回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但这5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件更让人心酸的事。她3岁那年,一天深夜忽然高烧昏迷,奶奶和妈妈急得顶着暴雨爬山路连夜赶往施甸县城。山路崎岖不平,路过一个山崖的时候,奶奶因走路慌乱而失脚,身子往山崖下倾倒,母亲急忙伸手去拉奶奶,不料由于失去重心,3人一起掉下了山崖,挂在了一蓬枯藤上……回忆起昔日的艰难,年近花甲的杨会菊含着泪水,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手说:“父亲不容易,我妈更不容易啊!”

杨善洲的小女儿杨会芹回忆说:“我8岁时,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当时因为奶奶病重,父亲赶回家来送药。母亲对我说,这是你爸爸,赶快叫啊,我却害怕地躲开了。”

杨善洲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万分,以为终于可以与在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

“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一个老地委书记的妻子和家人怎么会在农村?从大柳水村出来后,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是老书记自己不让办‘农转非’。”熟悉情况的人解释。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地、师级干部,家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当时,杨善洲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农业人口”的报告打上去时,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自己常年不在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也不给家人享受,杨善洲做过的类似事情数不胜数。

1982年盛夏的一天,保山地区中专生招考张榜处,有个18岁的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在榜上寻找了无数遍,还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杨善洲过来拍拍自己小女儿杨会芹的肩头说:“别难过,明年再考。”“爸爸,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女儿可怜巴巴地问。杨善洲紧锁眉头,严肃地看着女儿:“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 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这一类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隆阳区芒宽乡现在是保山市有名的小粒咖啡之乡,全乡的咖啡连片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可在30年前,这里的咖啡树只是零零星星。咖啡种植产业的长足发展是在杨善洲走进芒宽田间地头,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之后发生的。1980年10月,杨善洲到了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位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因种咖啡挨过批斗,便想让朱自祥带头发展咖啡种植。杨善洲踏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说:“过去,我也没顶住‘左’的妖风……我看这咖啡树是摇钱树。”

朱自祥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杨善洲又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是人均300多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应该快快推广。”就在那一年,全国咖啡生产会议现场会在芒宽新光大队召开。从此,咖啡种植在芒宽得以迅速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位84岁的老党员说。

第四篇:向孙家栋同志学习心得

向孙家栋同志学习心得

近日,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孙家栋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最需要学习的是孙家栋同志的“四种精神”:

一是要学习他发扬民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孙家栋同志为人处事谦虚、低调、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这在孙家栋同志采用了测控技术专家陈芳允先生提出的在卫星上引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建议上有着很好的体现。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科学是严谨的,是需要精益求精的。而只有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才能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必须要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注重吸纳不同的意见,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共同解决复杂难题。今后,我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发扬技术民主,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更好的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

二是要学习他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孙家栋同志在领导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道道复杂的难题。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勇创一流的精神、追求卓越的魄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作为科研工作者,就应该保持善于思考、思路开阔、创新点子多的特点,经常提出一些新颖的设想,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萌发思路。要不断的挑战现有成果,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保持成果的领先性。而孙家栋同志正是本着这种思想,才将中国的卫星事业推向世界的前列。

三是要学习他爱党爱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孙家栋同志留苏回国后,八十载人生旅途,半世纪耕耘蓝天,数十年如一日,高龄

之年仍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战斗在科研一线。我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要像他一样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一生的追求,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把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和对事业的无比忠诚落实到行动中,在本职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忘我工作、奋力拼搏。

四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孙家栋同志不计名利得失,甘于默默耕耘,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为事业发展奉献全部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然而,他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却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我们就应该像孙家栋院士那样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做贡献,要求自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在本职岗位上贡献力量。

总之,孙家栋同志身体力行,他把对党对国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化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事业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通过学习他的事迹,使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扬爱党爱国、忠诚事业,发扬民主、严谨务实,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孙家栋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要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自重、自醒、自觉、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

第五篇:学习孙国华心得体会

学习孙国华老师的事迹有感

(XXXX—XXX)

学习孙国华老师的事迹后,我的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孙国华老师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为教育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多年来,孙国华老师把“好人”这一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学校里,他是好老师,桃李满天下,受师生爱戴;在家里,他是好父亲、好丈夫,含辛茹苦地照顾先天愚型女儿41年,亲自照料患老年痴呆的妻子生活起居10余年;在社会上,他是好公民,尽管命运多舛,但依然乐观,一心想多为社会做贡献。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从四方面谈谈本人学习孙老师的心得体会:

一、学习他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在捐赠仪式上,他说:“我是在特殊情况下作出的特殊决定,是一件‘偶然’的善事。”但他捐出的是他和老伴节衣缩食、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积蓄,试问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广博的胸怀。他外貌的质朴,他讲话时的谦虚,他捐赠时的勇气,他对于教育事业的慷慨,他对于孩子,对于社会的大爱都使我们的内心震撼不已。

二、学习他爱岗敬业的教育情怀。孙老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几十年,甚至在退休后依旧免费帮孩子们补习,可见他对于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和深深的热爱。除此之外,孙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上也很有自己的方法,许多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成绩有了提高,我想这是每个做教师的最值得欣慰的。因此虽然孙老师和自己的家人可谓命运多舛,但他依然很乐观。因为,他教过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不少以前的学生都还记得他,逢年过节也会发来短信问候,这让他很是知足和高兴。

三、学习他的勤俭节约、乐于奉献的精神。“孙老师一身衣服穿好多年,破了就打个补丁,吃饭也不讲究。”这是他给邻居的印象。用电饭锅煮一锅饭,够老两口吃一天,一条鱼可以吃一星期。他不是经济上负担不起,他只是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要求,对物质没那么迷恋,他希望将这些钱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四、学习他教会我们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这也是师爱的准则。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教师只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师爱会发挥巨大的力量。

孙国华老师是人民教师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融师德和师爱于一身的人师典范,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下载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孙家栋心得体会(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杨家栋2011年公务员初任培训心得体会

    钦州市2011年公务员初任培训班(第二期)学习心得体会(浦北县大成镇 杨家栋)11月24日到12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2011年钦州市公务员初任培训班(第二期)。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感受颇丰、受益......

    赴华栋中学学习心得体会

    赴华栋中学学习心得体会 呼宝艳 5月22日,我校全体教师到华栋中学去听课学习。我听了三节课,真的是感受颇深, 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习......

    西部计划思想汇报孙希栋

    西 部 计 划 思 想 汇 报新疆第四师党委党校志愿者:孙希栋 西部计划思想汇报 2012年8月,大学毕业后的我积极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也为......

    西部计划思想汇报孙希栋

    西部计划思想汇报新疆第四师党委党校志愿者:孙希栋西部计划思想汇报2012年8月,大学毕业后的我积极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也为了实现我人......

    农四师党校孙希栋

    “迎中秋、庆国庆”—— “双节”我并不孤单 两个多月的“西行记”,说长也长,说短也很短,这两个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以及我的朋友们,大学班长说我憔悴了,还有同学说我变老了,不......

    学习孙鲁宾心得体会

    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习孙鲁宾心得体会 3月6日早晨7时50分,通济小学四年级二班班主任孙鲁宾老师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教室清点人数,她发现学生李守昕没有到......

    学习孙显才心得体会

    学习孙显才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根据***向孙显才学习活动安排,我根据****工作分工,认真对些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过对孙显才同志事迹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

    学习孙波同志心得体会

    学习孙波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公司开展的向孙波同志学习活动中,我认真学习了孙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并深深地为他敬业奉献、鞠躬尽瘁、石油报国的一生的所感动。孙波同志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