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刚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5:3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孙维刚学习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孙维刚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篇:孙维刚学习心得体会

用爱心给每一朵花洒上甘露

-----读《孙维刚》一书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感谢校领导为我们班主任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有幸把六年来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用爱心给每一朵花洒上甘露-----读<孙维刚>一书心得体会》。

孙维刚先生曾经用简短的话语凝练出了德与智的本质关系。他说:“无德”何谈做人?“不仁”何谈做事?“无事”怎能立足?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准则,也是我承担班主任工作以来努力展现给学生的一种人生观。通过对孙维刚老师教育思想的学习,我想从“后进生的转化”和“班级日常管理”两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关于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后进生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班主任特别是文科班主任的一大问题,传统的重理轻文思想在高一入学文理分科时就明显表现出来,总体入学成绩有差别,到了高一期中期末又有理转文的现象使原本文科班的构成变得更为复杂,本学期校领导的英明举措使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观,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依然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只有情感相通、心理相容才能打开“后进生”心灵的闸门。也就是说我们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帮助他们、转化他们,都要动之以真情,用诚心打动他们,用爱心感化他们。以下我以案例说明。

(一)寻找爱的契机。(二)掌握爱的方法.2010级班级学生苏月悦,家庭条件好,孩子个性非常强。加上父母的溺爱,使她变得异常娇气、古怪,她聪明、但学习偏激,不讲究方法,我行我素。入学的前几个月从言语中能感觉到她总是想着初中的丫丫、贝贝等等同学,不和高中的同学接触,由于个性孤傲,经常处理不好和周围人的关系,在班级和同学打,在寝室和大妈干,平时的她在班里也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迟到更是家常便饭,私带手机,另类的着

装打扮就更不用提。开始,我很关注她,经常找她谈话,鼓励她发挥文艺特长,鼓励他克服弱点,遵守纪律并和她一起制定防范旷课、迟到的措施,但对于她而言,我发现说服、教育、鼓励在她那里无济于事,老师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只是 “嗯、啊”的几句敷衍了事。一时间,我觉得无法和她正常交流更谈不上走近她内心,那一阶段,我觉得什么教育家的灵丹妙药可能在她身上都不起作用,也只好“放任自流”,但转念一想,我的学生有很多,但每个家庭只有这一个孩子,老师的一味放任迁就,可能就会毁了孩子的一生。我必须转化这个孩子,于是,我通过班级同学了解到了他的初中特别好的朋友,我给那个孩子打了电话,向那个孩子了解情况,同时也让她帮着劝说。从中也了解到苏月悦有一个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中国传媒大学。通过网络我搜索到很多关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图片相关信息把孩子叫到我的办公室跟她聊了聊理想的问题,当时她也没说多少话,拿着我给他的东西就走了。第二天她让另一个同学给我送了一封信,短短的几句话,谢谢你老师,谢谢你的包容,谢谢你的容忍,署名悦悦。当时的我真是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她接受了老师严格的爱,有了明显的转变。

从对这个特殊学生的教育中,我认识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不但要真诚,更要具有艺术性,讲求方法。

此外,对于“后进生”,我会全面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极为微小的进步或长处,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行、让他们发挥身上的正能量,并且尽可能的提供他们施展才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会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自己有真正准确客观的定位,这也就是(用爱心点亮信心)。

(三)用爱心点亮信心。2013级刚刚转入我班的王启极不遵守校规校纪,总和一些习惯不好的学生混在一起。迟到早退、不穿校服、打架斗殴、经常抬手就打,张口就骂,父母根本就管不了。转到我班时自然的就成为了我第一个转化的对象,如果不能把他的工作落实好,会对全班、甚至学年的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谨慎地开始了对他的转化工作。

刚转来的一周,因为他下了一张纪律条二张卫生条,还有两次迟到,另外,他还总和以前的同学在一起打骂现象非常严重,和17班的一名同学还发生了口角。但这一周之内我并没有批评他,也没有找他谈话。而是对他比对原班同学更加的和蔼。有一天中午上食堂吃饭,正好遇见他,我说今天我请你吃饭。他很是高兴也很意外。吃完饭我说中午你就别回去了,我给寝室打了个电话。我们俩在食堂聊了一中午。我首先对他一周所犯下的错误以及影响一一给他列举了出来,就凭这一周的表现我说我完全可以不要你。但我说我不想这么做,因为你转回高一一定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改变自己。谁改变都得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叫浪子回头金不换.所以你这一周的错误我接受,老师对你的要求不是下周一个错误不犯,而只是希望越来越少。另外我也给他举了一些往届像他一样的孩子的发展,对他进行一定的肯定与鼓励,鼓励他积极上进。通过这次的接触孩子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之后的半个月之内他当我面哭了两次,一次是因为学习跟不上,孩子主动把家长叫来与我商讨找到一些适合他的办法。第二次哭是因为我的一句话,有一天他主动找我说老师你有时间吗?我想和你聊聊。我说行你说吧,他问了一句“老师你感觉我最近表现的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我当时也回应了他一句我说你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你看看你自己能不能说出来,结果他很诧异,说了一些上课溜号,晚上被记等小的问题。后来我告诉他你的最大问题就是:你进步了很多。结果他笑含泪水说了声谢谢老师,就回班了。一直到现在也表现得非常好,并且班级值周我让他负责,他也做的井井有条。

从这三个学生的案例中我发现,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深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但是否每个学生都理解,接受我们的这种爱呢?同样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得心应手,轻松有序;有的班主任疲于奔命,杂乱无章;为什么出于同一动机,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我想其原因就是班主任是否讲求爱的艺术。引用孙维刚老师的一句话:“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爱要适时,爱更要有方法,虽然有教无类,但更要因材施教,以融洽的师生感情,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对孙老师教育思想的践行。)

二、班级日常管理 1.全方位了解学生

新一届的开学初我自制了一份详细的学生信息采集表。从家庭住址、父母工作单位等情况中能大体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一般情况下,来自林业局的孩子,特别是山上的孩子大部分比较刻苦、不爱惹事,但胆小、有时不自信,容易想家等等,这些孩子需要我们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所以在最开始的军训阶段,我就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多走走他们的宿舍,多问寒问暖,让他们尽快适应离家的生活,师生的感情就是从这最开始的阶段培养起来的。以后无论有多少对学生的约束,都必须建立在这最初的感情沟通上。另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中,你也可以了解学生。比如:(发校服前哪些孩子愿意穿奇装异服,哪些孩子愿意打球,哪些孩子经常楼上楼下联系同学,还有从他们所写的日记中)就要体会到这些孩子可能是以后令我”头疼”的对象。了解的多一些,就多关注一些,多严格要求一些。总之我会在军训中,在教室里,在宿舍里,在学生第一次自我介绍时,在第一次劳动中,抓住一切机会去了解学生,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做一个了解学生的“有心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实效。2.巧用班会施爱心。

充满爱心的班会形式与同学交流是培养和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处理、解决班级问题,开展各项活动的有效途径。

(1)“集体荣誉感”班会 从新生入学那天开始我就利用班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学生渗透集体观念。把班级的日常生活、学校的各项活动、评比等都上升到集体荣誉的高度,让学生时刻牢记我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班级,代表着班级所有的同学。决不能给集体丢脸,给集体抹黑。在班级常规中,使同学们认识到,因我扣的一分,使班级所有同学的努力都白费了。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各项评比中都力争上游,使有些同学渐渐形成了尽管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我代表班级,我要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为班级争光的良好风气。这样,班级同学形成了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集体荣誉感。

(2)“感恩”父母主题班会。通过了解,我发现,90后的孩子有很多不会自己洗衣服,还有很多同学给家长打电话语气特别不好。从我班赵从彤同学的军训日记中,我读出了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融洽,在军训的这几天中我就主动找机会多和她接触,在简单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很容易接近,也能主动和我说一些有关她自己的事情,有一次她来问题我就顺便和她聊了聊,当谈到父母的时候,他说父母限制的很严,很少给她自由空间,每次与父母交流的时候都是面红耳刺,之后自己的心里还很难受,我给她出个主意,家长会时让她以书信的形式来与父母交流,家长会时这位家长一直在擦着自己的眼泪一边重复的看孩子给她写的信。返校回来我问这个孩子怎么样,她高兴地说,我的心敞亮多了,我父母越来越理解我了。我感觉孩子不是不想和父母说些感恩的话,只是不会表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开了一次以”感恩”为话题的主题班会,第一次假期8月17日给学生们留了一个作业每一位同学都要给父母做一顿饭,另加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我们把这一天作为13级18班的感恩日。

(3)“如何处理同学关系”主题班会。

我班张铭月由于不会处理寝室同学以及自己班和他班同学之间的关系,性格太过直率,最终导致班级所有同学都排斥他,孤立她。后来她主动找我说老师我受不了了,我不想念了。事后我了解到她这个孩子其实特单纯,只是不会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后来我找班级的班长和几个同学让他们主动与她交心帮助她叠被,做值日。很快张铭月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就此事件我第一时间开了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只有团结、向上、友爱、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班集体才能为他们的成长助力导航。

除此之外,我还相继在班级开展了关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面对早恋问题、如何给人良好印象等主题班会,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各异针对性很强的主题班会,不仅给孩子们稚嫩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也促进了班级的团结,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时由于师生共同参与,它也了加深师生彼此了解,成为密切师生关系的纽带。

通过对孙维刚教师教育思想的学习实践,本届所带18班短短一个学期在各个方面也初见成效。我想,其实孙老师也不是什么神仙,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无情的病魔折磨着他,而他所做到的一切都是源于一种人世间最朴素也最强大的力量,那就是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能够关爱学生的心灵,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这其实真的是一种境界,一种用爱并懂得如何去爱才能去实现的境界,如何不让我们的爱变成另外一种伤害,我想是我们班主任要永远思考下去的一个问题。以上就是我对孙老师德育工作特点的粗浅疏漏的体会,还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杨亮篇二:孙维刚语录

孙维刚语录

1、爱因斯坦援引劳厄的话,说“当一个学生离开学校时,如果把老师教他的知识都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教学的真正成果。”这就是说,真正的成果,是知识之外的东西,是能力,更是能力之上的智力素质。

2、在德育的实践上,我们提出:(1)诚实,正派,正直。(2)树立远大理想,要为人民多做贡献;(3)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更幸福。

3、在教学上发展智力素质,我们的主要做法有:(1)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八方联系,浑然一体,造成学生总是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更着重向哲理观点和升华,高屋建瓴;(3)课堂上,造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态势,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互相传染聪明才智;(4)题不在多而求精,一题多解,多解归一;(5)从初一开始即进行问题研究,写论文;(6)各科都少留作业,数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当然不收作业,保证学生每天睡眠9小时左右,6年如一。

4、让神圣的课堂永远安静。我们班纪律严明,不但课上,就是自习时间及课间,教室内也不要有声音,目的是不妨碍同伴的学习或思考。

5、我当班主任,和同学们相约,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为人民练一炉好钢。班主任的言行和对孩子们的真诚。《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几取人之术,若无圣人君子而予之,宁予愚人,勿予小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6、首先要建立先进的观念。第二,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

一、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教学,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

第三、更着重向哲理观点升华。人类历史上,大凡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军事家,政治家等等,无还同时是哲学家、思想家的。尽管他们在哲学上的成就不像他们在各自学科领域中的成就那样耀眼,但他们都是站在哲理的高度,站在思想的高度,进行观察,进行思考的。

因为,科学是从各个学科科学中抽象出来的更本质更普遍的科学。把握住它,便可能也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深入本质,切中要害。

这便是聪明的最高层次--深刻与准确的养成过程,或者说,是形成“聪明”的核心。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归纳、研究对象的特点,从中抽象出更普遍的规律,随时用它们指导新的学习,或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又对这些规律作修正或补充。这样,几经上下循环,上升到对哲理的领悟。

第四、教师要造成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老师的前头,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如果学生只会因袭老师,历史将会凝滞。人类能有今天的进步,从教学的角度年,是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也是许多优秀的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促成自己的学生不断超过自己的结果。正因如此,科学才有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才不断进步。

我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当导演,引导学生把一堂堂演绎成一场场攻克一座座山头的战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去完成。有想法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我则审时度势,从造就一个大的头脑和眼前的实际出发,不时点语引句。但不要提示,因为提示是把练习跳高的学生托过横竿去,学生此刻需要的是,纠正错误动作和发展弹跳力。篇三: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 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

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越详细越好.孙维刚

孙维刚老师,汉族,1938年12月6日生于山东省海阳县郭城大学毕业中国党员自1962年至今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

自1980年开始,孙维刚开始在二十二中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致力研究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用德育促进智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数学实验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整个过程中,他将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加以运用和发挥,并用自己的灵魂去铸造学生的灵魂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课程孙维刚的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0年,孙维刚同志患膀胱癌,1998年又患直肠癌,期间经历了多次大手术,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同病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始终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他的大部分成就,就是在他患病的这十年中取得的为了表彰他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了他许多荣誉: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北京市模范班主任”;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并获“人民教师”称号;1996年荣获“孺子牛金球奖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称号,同年获得胡楚南北京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同年成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1999年,获得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特等奖及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同年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称号和“首都楷模”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除去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孙维刚同志还担任了许多社会性工作,他是中国数学会理事、北京市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校务委员兼教练、东城区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先后当选为东城区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教四十年来,孙维刚同志把他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学校,他所挚爱的学生和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他的才学,他的自信,他的勇略,他的毅力和他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都会长久地激励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创新,努力工作,一无返顾地走向奋斗之路,成功之路!1992年,孙维刚执教的北京22中高三(4)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全班40人中有15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1996—1997年度全国数学联赛中,全班共14人获奖;1997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

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什么”

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憾,甚至感到了残酷—几经如此,求知的火花将熄灭,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1980年9月,孙维刚开始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环”实验,这下就3轮17年 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这点儿东西(指教学内容)开揉碎地给他们(指学生)讲了8遍啦,可一考试,48个有47个照错不误,这学生可怎么教?而人家重点中学的学生,你怎么教,他怎么会,你不教,他也会”

孙维刚说,应当承认,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曾用这样的办法—找来重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第二天布置给学生重点中学讲什么,怎么讲照过来,这套办法当然行不通因为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

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第一轮实验班上到初二结束时,不少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但孙维刚的教学实验并没有因此止步等到这个班初三毕业参加中考时,数学平均分达到了94.47 1985年春节,班里女生蔡冰冰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上课时有点儿无所适从,所以来跟孙维刚聊一聊怎么学习孙维刚说,我上高中时听数学课,有一次忽然觉得老师在讲以前讲过的东西,我就掐大腿,结果还疼这说明,我不是在梦里,老师的确在重复以前的知识这种感觉在以后的课堂听讲时经常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实际上是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那次“春节谈话”之后,孙维刚和蔡冰冰约定,谈话内容不要向别的同学透露,这或许是怕别的同学误以为孙维刚在鼓励“上课走神”吧但蔡冰冰的成绩却使他反思起“听课”的效率——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精神集中,不走神孙维刚觉得这不是一个思想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处在被动姿态他建议它;一个例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进程中自己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前面如果达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设想正在说着的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

从1987年开始,孙维刚就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而这时的第二实验班,数学成绩却相当惊人——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二等奖共15人,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用千所中学,重点赛区前137名,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有千所中学,重点中学50所以上),中考数学平均成绩96分(满分100),高考平均102分(满分120)

大多数中学生,上到高三,数学课就不再学新东西,他们要开始整整一年的复习而孙维刚则要把高三教材的全部内容都讲完——微积分、概率,他相信,让同学们掌握的东西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孙维刚说:“人们喜欢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比如正派、诚实、无私”

很多学生的家长信赖孙维刚这个“品牌”,尽管这个“品牌”的另一面听起来颇为“残酷”,1983年初,孙维刚给他的第一轮实验班立下了班规:不许留长头发,不许穿皮鞋,不许唱庸俗的流行歌曲,男女生不许轻浮地说笑,不开生日晚会,不寄贺年卡 这套班规是怎么出台的?那一年,北京22中一位物理老师跟孙维刚聊天,提醒孙维刚注意,那些中

考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在22中上完高中后,考大学往往名落孙山,为什么?因为他们相对优秀,更容易引起异性同学的好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孙维刚这套班规一出台,就流传于附近的诸多中学,在不少学生的想象中,孙维刚堪称“凶神恶煞”但10余年来,这套班规却被孙维刚的学生遵守着,更有不家长正因为这种严厉,才更愿意把孩子交给孙维刚 1991的,学生桑丽芸母亲把孩子送到孙维刚的初一新班时说:“我宁可孩子将来是个笨蛋,也不能让她成个混蛋”如今让这位乡亲自豪的是,她的女儿桑丽芸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

“宁可孩子是个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个混蛋”这句话曾被孙维刚多次在家长会上引述学生温世强的父亲还保留着1994年1月12日的家长会记录——孙老师:“一如既往,我们要坚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脑子第一,学分第二” 学生张悦的父亲说,孙老师班里的学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懂礼貌,知道向收发室的大爷和电梯工问好,家长会服务时站得笔直,双手接物,毕恭毕敬学校劳动,图书馆搬书,都愿意找这个班的学生,因为他们干活儿认真我们这些家长也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成长起来的,对那个时代中一些美好的东西非常留恋在孩子上中学的这6年里,孙老师就是我们和孩子最多的话题——孙老师怎么样了,孙老师说什么了,等等

孙老师说什么了呢?他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普通一兵》,讲“活着,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在一次数学讲座之后,他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妈妈问一声好

第三轮实验班的建班方针是,第一,诚实,正派,正直;第二,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争取为人民做较大贡献;第三,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 1997年8月,这个班的学生毕业之后,孙维刚曾这样谈论他的高三(1)班:“快乐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想是成为划朝代的科学家,他们应考虑更大的例题,比如国家、人民我以为,我他们的幸福快乐就是刻苦学习,磨炼自己,奉献于他人这一阶段的成功就在于获得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品格修养,人们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的,比如正派、诚实、无私”

1998年4月27日,孙维刚住进了肿瘤医院接受第8次手术,这一次是直肠癌,前7次是膀胱癌30多位学生家长日夜轮流陪床护理,直到孙维刚6月1日出院这些家长都还记得,7年前,当他们把学生送来时,孙老师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他对学生家长说:“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活6年就行,一定要把他们送进大学我要让一半的学生考上清化、北大” 一位学生家长回忆说:“那一年,孙老师患膀胱癌,手术治疗时不去协和医院,要去北京六院因为六院离22中近,他住在高层,上课间操时,孩子们看见孙老师站在窗口”

很难说是孙维刚的情感还是孙维刚的班规在无形中约束着他的学生——因为每个中学都强调纪律和秩序,但布鞋、短发、不谈恋爱所标榜的价值观正被普遍地漠视孙维刚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自己的小气候。”篇四: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

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

孙老师谈到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结构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孙老师的学生们学习灵活性都很强,也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孙老师带的班成绩都好得惊人,最好的班有全班55%的同学考上清华北大,其余全是一类本科,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布置课后作业,即使高三学生也能保证每天睡到8个小时以上,这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我们敬爱的孙老师,他做到了!

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能巧妙利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将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会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生能保持优良的成绩——这是我一直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因自身水平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我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来谈谈我研读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收获,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结构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共同学习和探讨,让同学们达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的美好境界,使学生真正有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除了文化课的学习,还能参加更多的体育,艺术,社会活动,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孙老师在课堂上的魅力案例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叙述。我想把我仔细研读孙老师的书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优点,其中最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一些经验以要点的形式总结出来,如果

有不妥之处,恳请有识之士斧正。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

1、学会找知识的新旧联系。

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课堂上老师常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候你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就像华罗庚说的,读书应有个过程——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也就是说要善于总结规律。

孙老师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

(1)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

(2)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系统中进行教学。孙老师认为这种做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使学生发现知识之间既盘根错节,又浑然一体,而到后来,知识好像在手心里,了如指掌的一张网,而不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瓦砾和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滩。”

孙老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他并不担心 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造就学生发达的脑子。在他的课上,基本上是先出题,写出公式,然后让学生讨论,上黑板演示,老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学 会寻找规律。

比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 做出证明。而孙老师则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怎么证?”学生们踊跃举手,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孙老师做总结,提到了证明所用的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内容,在初一教学中就涉及了,学生接受得了吗?当然,孙老师并不指望学生能一下子就理解和掌握数学归纳法,而只是抓住时机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有关知识和方法先“闪现”一下,做个埋伏,做个铺垫,以后还会“再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孙老师花费不知多少不眠之夜,设计,编写的“结构教学”和配套教材,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结构教学”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后没有硬性的、繁琐的家庭作业,上课超前学一步,下课更轻松。他的“结构教学法”,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用他的话说是“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六年的课程三年学完,学生接连在各种竞赛中获奖。在他看来,生源的差别不应该成为影响教育成果的首要因素,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我们的教育对象都能成为栋梁之才。

2、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

是精神集中,不走神吗?

孙老师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学生的思维即使在活动,也只是处在被动的状态。

孙老师的建议是:一个命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 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进程中自己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 前面。如果达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设想讲课的老师正在进行的推理的这句话的下一句会是什么。孙老师在每届的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

(2)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氛围,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让一个个学生到前面来讲,促进了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传染。

(3)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在知识上指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问题,注重联想。

(4)在解题中指导学生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多解归一,归纳共性,分离个性,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规律。

(5)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写总结。

(6)不能忽视回顾总结工作,学生完成作业后,要回顾、总结、反思,只有掩卷反思才会有所发现和优化。

(7)世上不存在没有“为什么”的事物,凡事需问“所以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各抒己见,展开争论。

孙老师认为:老师给学生讲题,如果只把题目的解法过程一步一步讲清楚,哪怕再细致明白,而讲不出这些解法步骤是怎么想出来的,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至起消极作用。要讲清楚自己当时的心绪和想法,在笨拙中学会反思,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的四种基本能力组成了学习的基本模型。孙老师训练学生,一要“敢”提问题;二要“会”提问题;三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出此知识与彼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别人要花一个月,他们仅用三个半天便讲完了高中数学的118个公式。初中三年便提前学完了高中的全部数学课程,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部分大学的数学课程。初二上到一半,便可以优异的成绩答完前一年的高考数学试卷。而孙老师的学生的成绩,总是和“付出”之间有一道“不等式”: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孙老师到底靠什么呢?

孙老师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篇五:任小艾讲座心得体会

有幸聆听了任小艾老师讲座后,我受益匪浅,思想上有很大的触动。任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了为人师表的重要,真正领悟到了为人师应该具备的心怀和情操,更加感受到自己离一个优秀班主任之间的差距。任老师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班主任、班级工作经验的引导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不断学习,努力提高。

二、学会宽容,付出真爱,尊重的教育。

三、培养兴趣,掌握方法。

外力的强迫永远教导不出人才,一个人想学好一方面的知识,绝对都是内因起着主导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敬重于任老师提到的孙维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晚上还打着手电学。试问:孩子们有这么大的兴趣,还能学不好吗?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一些落后的教育方法,与孙维刚老师相比,我觉得差距很大。孙维刚老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授人以鱼”还是“还是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要避免单纯知识性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孩子具备自学的好习惯。

四、发扬民主,科学管理。

如果说任老师用爱打动每一位学生,那么任老师提到的魏书生老师便是用民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魏老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凡是班级的每一项制度,每一个规定,或是一些大事,都通过班级集体讨论,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意见,最后用投票或举手的方式表决。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这种方法,既发挥了学生个人的民主,也维护和保证了班级集体的利益,使班级管理工作得以在民主的意愿中朝着既定的班级管理目标发展。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干得很累,但事管理效果却不太理想。孩子们自制力差,经常违反纪律,有时我都束手无策。魏老师的管理方法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发扬民主,采用科学方法,不仅减轻了班主任老师的负担,而且管理效果会更加显著。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会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采用各种民主、科学的方法对班级加以管理。总之,任老师的讲座值得我去深深的思考,我也经常停下手头的工作重新进行梳理,细细品味任老师说过的每一句话,也更加深了自己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火花在跳跃,我觉得只要能把握住其中的几点,哪怕是一点,也会给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带来质上的变化,也会让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一个层次。我同时也深深的明白了选择这项事业的同时,也选择了无悔和奉献,我会顺着教育家们的指引,把自己的教育之路走踏实、走得更好。

第二篇:孙维刚先进事迹

向全国师德标兵孙维刚老师学习材料

一、孙维刚简介:

孙维刚,男,1938年12月出生,山东海阳郭城人,2002年1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岁。

孙维刚生前系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是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首批高级教练。曾被评为建国50年来50位“首都楷模”之一,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1997年9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工会联合作出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孙维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孙维刚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历时整整40年。自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他先后出版了《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数学》等专著。

孙维刚生前是北京二十二中——一所普通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学校里,他甚至连组长这样的“头衔”都不曾有过,最高的“职务”就是班主任。但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创造出了令人称奇的育人成绩。

二、孙维刚育人思想

 一定要把培养孩子具备美好人品的工作作为自己人生最伟大的事业。 “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多作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这既是孙维刚的建班原则,也是他的育人原则,更是他的做人原则。

 家长集体的形成和家庭教育的改进,是孙维刚教育实验的突破性创新。他从来不把家长会当作棒子用来敲打学生。他的家长会主要是与家长沟通教育计划,改进家教环境,传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而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一轮实验结束,许多家长说如同上了六年家政大学。

 在他看来,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 孙维刚认为,学科间本无明显界限,它们总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只有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把握内在的灵魂。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本质的必然联系,掌握了内在规律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 他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家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传递聪明。他提倡的一题多解、多解归

一、多题归一,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有些题,学生们可以找出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解法,在此基础上再一起寻找这些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必经之路。然后,在多解归一的基础上,总结一些题目的共同特点,从而找出普遍的规律,即多题归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思维得到发展,更感受到共同探索、获取成功的乐趣。

第三篇:读孙维刚后感

读《孙维刚立志成才》有感

北京22中的孙维刚老师共用17年进行了三轮半实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他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对以往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德智体三者的关系一直令我困惑。大家都说德智体三者必须联为一体,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人还是只强调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德与体的发展。通过对《孙维刚谈立志成才》一书的阅读我才豁然开朗,没有为人民多做贡献的大理想,怎么能要求学生身处社会高位,而不迷失人生的方向?没有诚实、正派、正直的品德,怎能要求学生生活学习中处处为他人着想?没有丰富的感情,怎能面对弱者伸出同情的援助之手?只有这些德育思想如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的溶入了学生的心田,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才会被教育成真正的人才,才能真正支撑起祖国的明天。德育抓好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被营造好了,不管外面的人怎样想,怎样行事,如何为人,但是这样一个蓬勃向上的集体,一股具有方向的约束力量,必将帮助每个成员鼓舞起斗志,战胜困难,迎来成功。

再从提高思维能力来说,让孩子的大脑聪明起来,使不聪明的孩子聪明起来,使聪明的孩子更聪明。这是孙氏名言和定理。其中含有独到的教育方法。他善于站在哲学的高度,用矛盾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启发学生做每一道数学题,分析每一件事物。要求学生解立体几何时,“飞上跳下,钻进钻出,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观察立体几何的图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一道题,启发同学们有多种解法,进行前后左右、全方位的思考,结果得出24个解法,开发了学生智力,学生能不聪明吗?他常说,够到房顶,上桌子还难吗?重视每次区、市、全国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认为这种竞赛最能检验学生的智力、大脑和成绩。一位也教数学的、当老师的家长感慨地说,我教数学这么多年,从没有像孙老师那样灵活地、辩证地启发学生,更没有得出24个解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真使她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家长们说,其实在孙老师那里,最能体现开放性思维,最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不高明的老师累学生,高明的老师累自己”,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孙老师挟30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初高中数学知识领悟了个透彻,且融会贯通提高到系统化、哲学化的高度。对待平日的教学工作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智慧的传递,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多题归一,给学生一个强大的大脑,通过学生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又实践”的过程,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和解题的规律,使学生在没有课外书面作业和题海战术的基础上,在中考和高考乃至奥赛中独占鳌头,独领风骚。

能保证每个学生一天睡眠9小时,使学生体育和艺术修养都能获得大的发展,这样的教育在我们的身边不多。有多少高中学生不是披星戴月的学习?有多少初中生不是参加这班那班的?甚至一些小学生都在忙于过几级几级的?整日奔忙于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换来的却是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声疾呼:“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为力争让学生睡足9小时,身体、艺术都能得到发展,且都能走入北大清华园。

我钦佩孙老师的先进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我志愿向着孙老师的教育理想方向前进。

第四篇: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掀起时代教育革命!发布时间:2012-10-30 浏览:494 早在1980年,孙维刚便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教学方案“孙维刚结构教学法”,14年后,国家才正式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

而他的“结构教学法”也就是素质教育,比国家正式提出的要加强素质教育整整早了14年!之后的近20年里,他带出了一轮又一轮的实验班,第一轮的学生如今已近中年,而最小的一轮——第四轮实验班的孩子们(现在是初中三年级)已提前学完了他所带的数学课高中三年的知识!而且因成绩出色被集体免试升入高中。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他所带的第三轮学生,这是他教学史上最辉煌的。1997届高三(1),竟创全班40人整齐升入大学的奇迹,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40人当中有39人上本科线,38人上重点线,22人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全班55%的同学考入清华、北大的神话。多人被直接保送出国进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著名学府继续深造。需要说明的是,北京22中并不是重点中学,学生天资也并非突出。一部分是报考重点中学无望的学生,一部分是就近分配的生源。

然而,这只是大家看到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见到他的学生们,就会看到什么是全面发展,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成功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几个大学生!孙维刚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摸索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实践理论。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定自身价值,学会多种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健康能够从事各种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

而这种思想也不可思议地与孙维刚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他掀起了一场从学校到社会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素质教育革命。

让我们重新回到起点,驻足观看,孙维刚引领学生们17年走过的崎岖的素质教育革命之路以及那一路壮美的风光。

革命之一:用教育来实现“信仰的回归抑或重建”。

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如何帮助学生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因为当一代人的精神日益衰朽苍白之时,整个民族的前途便会显得危机四伏。当国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潜心培养起来的人才显出极其自私、空虚、软弱、缺乏创造力的征象时,当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进行自我利益的攫取和犯罪时,当一些学历高却修养差的人们玷污祖国这个古老国度的健康肌体时,人们在忧虑、抱怨、叹息、甚至在呼喊:“中国教育,该往何处去?”

当崇尚个性被“毫不利人,专门利己”所曲解,当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大肆横行,德育教育该如何进行?如何重建正确的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中体会人生的真正的尊严和神圣?如何将无理想状态注入信仰的支撑,从而化为不可战胜的趋动力,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行进?

“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要为人民做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更幸福。”孙维刚深知,教育的核心,就是造就一个强大的人,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智商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孙维刚一下子便击中传统应试教育的要害,更重要的是提出要让德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成为奠定培养教育的人才基础。

孙维刚不仅是这样提出要求的,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对这建班理念做了全新而详尽的诠释。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田,在他们尚未被污染的心里播下了最健康而饱满的种子。“从双手递给别人东西,到家长会后搀扶父母离开,”孙维刚就是从这些小节入手,开始了他对学生健全人格建立的实践。17年过去了,孙维刚就是这样引领着孩子们踏过艰难险阻,一路高歌,向着理想和人生的胜境长驱直入。在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孙维刚打破了以往德育从硬性指标——所谓的规范、守则等等入手的传统德育教育习惯,响亮提出,德育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确立人生的终级理想为人民做贡献和建立健全了人格。

革命之二:用教育来实现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

应试教育造就了相当一部分高分低能的怪才。

孙维刚更大的贡献,则是首开先河,进行了教育观念的大改革。那就是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和教师的责任?

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人们知道的总是这样一个答案:“传授知识。”

特别是在中国应试教育占主流的大环境下,学校的教学活动围着升学考试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考高分的学生。孙维刚却认为,知识是需要的,而我们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是驾驭知识的睿智,是面对陌生的科技难题,敢于直面善于攻克的创新能力。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超的思维能力,和完善的智力素质。所以,教学的目的和实施,应当是通过知识的教学,不断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他们强大的头脑,让不聪明的孩子聪明起来,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独立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能力。这样,解题和考试时拿高分,就不在话下了。因为,睿智使得学生在试题面前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得心应手,难题也就不难了。他常常这样说:“学会了上房顶,上桌子还不是容易的事?” 对于造就聪明的大脑他最灵魂的作法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八方联系,浑然一体,造成学生总是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更着重向哲理观点的升华,高屋建瓴;课堂上,造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向书本挑战的态势,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互助传染聪明和才智;题不在我而求精,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从初一开始即进行问题研究,写论文;各科都少留作业,数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保证学生每天睡眠9小时左右。“世界上没有为什么的东西。”他这样告诉他的学生们。“超前思维,向老师和书本挑战。”这已经成为他的学生们一个座右铭,向着知识的高峰一路攀登。

不论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还是各种各样的竞赛,他的学生们成了得奖专业户。

第二轮班的彭壮壮同学以一篇数学论文和三轮答辩,获得西屋科学奖,这个奖项号称少年诺贝尔奖。在美国和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第三轮班的学生阎 同学获第3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为国争了光;

第四届雷达表中国青少年英才科学奖竞赛中,北京获奖学生共4名,而其中两名均在他的第三轮实验班学生中;

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北京赛区前10名中,第二轮班占了4名(包括第1名);第三轮班则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一等奖5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这样的数字不胜枚举。

革命之三:学习的革命

采访中我了解到,“超前思维,向老师和书本挑战”是孙维刚首先倡导的。传统教学活动中,常常是老师一人在台上唱独导戏,台下,同学们干什么的都有,再讲得好的老师也无法完全控制局面。然而这种现象在孙维刚这里迎刃而解。他一改从前老师一言堂方式,号召大家超前思维,进行课堂争论,展开问题研究。他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对知识八方联系,就会发现它们是那样盘根错节,又浑然一体,到后来,越来越“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培养成时时处处都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状态,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他号召大家打倒老师,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更好的解题方案。

第三轮实验班的6年中,所有学过的公式、定理、例题都让学生自己推导,都由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因此,这些知识已深深根植在他们的头脑里,甚至永远不会忘记。而他呢,则如一个导演,退居幕后,指挥大家攻克一个个堡垒。

孙维刚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素质教育可以从一堂课、一个班和一个老师的努力开始。”而且素质教育改革最为关键的是从观念的改革和体制的改革开始。

采访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学生们都一下子无法找出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来说明孙老师对他们的影响,因为太多了,反而不容易一下子说出来。他们只是觉得那不是某一件具体的事,而是“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到每一个同学的心里。孙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教科书,成为参照,影响着他们。当年那些建班原则,每一个学生都铭记在心,倒背如流,成为他们人生的坐标。

革命之四:为祖国健康工作40年

据有关资料统计数据表明,在进入北大、清华的莘莘学子中,却存在着体能不达标的严重问题,而且体能不达标者比例达到了84%以上,虽然在北大、清华比较注重体能的锻炼和培养,但严重的先天不足,使大学四年的努力收效甚微,无能为力。因为一个人肌体的强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为中国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为祖国健康工作40年。”的呼声由此而生。

孙维刚在17年的素质教育改革实验中,也曾受到过误解,也曾走入低谷,当时,由于他的学生升学率高,被有些人作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但恰恰是他将中国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引向了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当人们了解了他,了解了这被媒体烘炒来烘炒去的55%这个数字后的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我不知道人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想。但幸运的是,他一次次挺了过来。而且一步步地坚实地走向了成功。我们从这三轮实验班的几个数字中能看到孙维刚所探索的整套理论也在逐步完善和成熟。

第一轮实验班有5人考上清华和北大;第二轮实验班达到15人进入清华和北大;到第三轮时,40名同学全部升入大学。其中有22人进入清华、北大,占全班同学55%。

当我们一次次将目光投向这些诱人的数字,却无论如何想不到,他的学生们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是一些只会读书和考试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怪才。”

他的学生杨维华这样告诉记者,他们的孙老师常常这样对同学们说:“要德体智全面发展。”我们看到,孙维刚将“体”放到了“智”的前面。这虽然有着孙维刚一贯的幽默成分在内,但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孙维刚是多么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

凡知道孙维刚的人都无不惊讶于他的多才多艺和充沛的精力。虽然他是一位数学老师,但从教近40年来,他还教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而且兼任过北京22中排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教练以及学校多年的手风琴伴奏。特别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将数学课上成了艺术课、哲学课甚至体育课,对于他的学生们,上他的课简直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游戏。

他的学生们这样告诉记者说他们的孙老师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简直令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就是一辈子也赶不上。他的歌唱得也非常好,至今他拉着手风琴与学生们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令他的学生们无法忘怀。

他的班级除学校的体育安排外,他又带领同学们在班内组织篮球赛,集体游泳,指导学生练习田径,并严格要求同学们每天放学后,女生跑800米,男生跑1500米。

以第三轮班为例,当年身材瘦小的初一(1),6年后全部变成平均身材在年级里最高大的高三(1),上高

二、高三后,该班在校田径运动会上团体总分总是获第一,合唱比赛每次都是第一。不仅如此,他的学生们还多才多艺,有的会弹钢琴,有的会拉小提琴,有的会拉手风琴,还有的会书法。第三轮班的陈帆同学的书法作品曾获北京市中学生比赛一等奖……。

事实证明,他的学生们做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升入大学后,很多同学也成为学校的优秀生,并委任为学生会干部而在各个方面继续发挥着表率作用。

“这个世界上好人很多,但聪明的好人却不多,做一个好人不难,做聪明的好人却很难,我们要做就要做聪明的好人,一个因为自己的存在使别人更幸福的好人。”孙维刚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让我想起了从前意义上的劳模,更多的只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起早贪黑、加班加点……。

这些该不该提倡?该!但孙维刚却已经超越了这种境界,他的智慧和才气让他能够事半功倍。但这并非说孙维刚走到今天是举手之劳,这也未免太过于夸张,我在采访中知道,他的聪明和努力是为了让他的学生更聪明,更有智慧。为此,他总是将问题研究透彻,融会贯通,到达一种最高的境界才罢休。因此,他才能始终站在最高峰,指挥学生攀登,而不会有被学生问倒的时候。在他的这种方法引导下,他的学生们一道题能解出八种解法,而且有的解法比老师的还好。他有这样的胸怀,让学生踩着他的肩膀爬上最高峰的知识殿堂。也正如此,在学生享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学习时,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孙维刚老师是累死的。”因为,聪明的老师累自己,不聪明的老师累学生。

这让我想起他的学生陈硕同学说的,其实素质教育首先要先从教师开始,真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然而正像有人这样总结道:“必须承认,这种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目标双重挤压下的努力是崇高而悲壮的,孙维刚为此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孙维刚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教育体系进行了较完美的诠释。在叫喊了近20年的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成为走得最稳最快也最成功的人。

因此,我们说,他已超越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意义,成为新一代一位真正用自己生命实现自身教育理念的教育家。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掀起了一场素质教育的革命,这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分水岭,这是漫漫素质改革大道上高大的坐标,一座用金子浇铸的里程碑,坚实而伟岸,宝贵而辉煌。

第五篇:孙维刚事迹观后感

孙维刚事迹观后感

瓦窑中心小学

以前听说过孙维刚老师的事迹,但是只是星星点点的,只知道他是教数学的,而且教学方面很有一套独特的方式。最近在学校的组织下学习了孙老师的教育方法,感到孙老师简直就是天才,能够让那么多的学生从心里去爱他,去尊敬他,那要用怎样的行动去感染学生才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呢,在听完了孙老师的事迹后自己感触颇深。

做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一直以来孙老师都坚持着自己的做人原则,能够自己做出榜样。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孙老师的学生说:“孙老师首先教我们做人,再教我们做一个有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孙老师建班的三条原则:

一、诚实、正派、正直;

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抱负;

三、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些。孙老师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孙老师的一举一动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们,在孙老师的带领下,他的学生德才兼备,尽管有的已经上了大学,但依然记着他的教诲,听听他的一位学生的入党报告中的话语:“我们的心灵从他的言行中得到净化。大家热爱劳动,来自恩师每天早晨到教室打扫卫生;大家良好的修养,来自恩师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

他具有钢铁般的毅力,是用钢铁铸成的教师楷模。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著

钢铁的意志,钢铁的毅力,钢铁的精神来源于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著。

热爱是一种感情积淀,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成长,才会做到无私的奉献。不是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他不会在60岁且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又担重任,在他的心中永远装着祖国,祖国的建设需要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超、技术过硬的拔尖人才,本是享受天伦之乐之年,颐养身体之时,他却毅然决然,奋斗在培养人才的第一线;没有对教育教研的执著,就不会去探索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他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从初一到高三没有一个学生掉队。他的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不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好好借鉴、学习吗? 献身教育的崇高品质

剖析他的优秀业绩,从中可以看出他热爱教育事业、执著探索教改经验,无不取决于它献身教育的崇高品质。

教师是人类掌握知识、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努力,来提高思想修养。”孙维刚老师不但教学生掌握知识,还教学生如何做人,要求他们言行一致,他身体力行,事事、处处都做学生的表率。

他认为,“德是第一位的,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为大众谋福利的人才。否则,考上大学又有什么价值”。“首先,使孩子们树立要为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无数像孙维刚那样的教师正在涌现出来,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篇章,孙维刚老师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品德之雨将会洒满九洲大地,在我以后漫长的教师道路中,孙维刚老师的精神之火将照我前进。

总之,做为新时期的教师,就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调整心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敢于在竞争中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在实践中充分展现个性风采,施展应有的才华,体现优秀师德,既然选择了这条无怨路,就要把它无悔地走下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为了学生,甘做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下载孙维刚学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维刚学习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孙维刚读后感(5篇)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学孙维刚有感 听完报告后,我最佩服的是 孙维刚老师,他教育我们老师要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我们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说教,我们要率先做好垂范作用,我们要做有思想......

    读孙维刚书有感

    我从两个方面把自己与孙老师进行比照,才气与师德。论才气,我教书已经10年,从23岁开始教书,到现今33岁,如果教到退休大概还有27年好教,所以在才气上如果我继续娇痴学习,我吹点牛啊,我......

    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有感

    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有感 ———冯岩 《孙维刚初中数学》是数学教育家孙维刚老师的著作,涵盖了现行初中数学教育大纲中所要掌握的内容,是孙老师三轮实验班的数学教材。孙老师......

    读孙维刚书后有感5篇

    读孙维刚书后有感在教育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的事迹曾感召了无数人,以他为一面旗帜,引领自己不断前进,以他为一面镜子,时刻检勉自己。他就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理......

    孙维刚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孙维刚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北京市一所非重点中学—北京22中已故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在他短暂的人生路上创造了数学教学的奇迹。他自1980年起开始实施初一至高三6年一循......

    孙维刚立志成才读后感(共5篇)

    三班因我而幸福 ---------读《孙维刚谈立志成才》有感 高二学年李艳丽 孙维刚说“我来到世界上,要使别人幸福”,这是孙维刚德育工作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我在魏书生的书......

    解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教学秘方!(合集)

    观《孙维刚老师初中数学教学视频》小结 本小结的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研究孙维刚老师的存世资料的教育工作们,一周研究,让我颇有启迪, 受益匪浅。在这里'我要诚挚地向孙维刚老......

    孙干刚自荐书

    求职自荐信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垂览我的自荐材料,相信它不会占用您太多的时间,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是甘肃联合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