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 读孙维刚老师的书有感

时间:2019-05-14 23:0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欣 读孙维刚老师的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欣 读孙维刚老师的书有感》。

第一篇:黄欣 读孙维刚老师的书有感

读孙维刚老师的书有感

寒假读了《中国教学的奇迹》,对孙伟刚老师为人教书佩服的五体投地,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去学习,作为一个中学数学老师的我光读这一本书,有些地方总觉得不过瘾,可能限于篇幅或者面对对象广泛等其他原因,书中在介绍孙老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时觉得局限于理论,缺乏深刻的实例,显得不够透彻,有些望眼欲穿的冲动。比如说一题多解 多解归一 多题归一只是限于一般性的理论解释。我想看个明白,于是我上网搜了下孙老师的讲课视频(课堂实录的就一篇,有点遗憾,不过印象深刻)买了孙老师的三本专著,好好的读了下,尤其是《孙伟刚谈立志成才》和《孙伟刚初中数学》,感想颇多,说实话脑子还有点吃不消,觉得有些方面我还真做不到(比如课前不让学生不预习,课后不留作业)至少现在是这样,有些地方是我努力的方向(伟大的人格,高尚的师德),有些方面还真可以具体的学学,特别是他的数学教学方法和风格。有点凌乱,于是视线离开书本,靠在椅背上,回忆了下自己比较突出的几点心得。

一、学生的德作为教学的第一标准。在很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眼里,德育是虚的,与智育关系不大,甚至认为搞德育工作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恰恰相反,孙维刚老师则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德育永远第一”。我想有两层意思:记得《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若无圣人君子而予之,宁予愚人,勿予小人。何则,君子携才以为善,小人携才以为恶”。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我的理解是思想工作做好了,教学秩序和效果自然就有了保证。因此他的建班八原则第一条就是“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多作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这是他的育人原则,更是他的做人原则,这样的例子太多,比如说寒暑假和平时的周末一直在无偿的辅导学

生,用孙老师自己的话说“我一直在做着不是家教的家教”。正是他的言行对孩子的真诚感染了学生,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造就了教育界的神奇。有很多人觉得(至少我的一些学生,我讲给了他们听)上述的第一条很不现实,很难做到。但我觉得这是教书育人的正确而有效的理念,也是我们做人的哲学,他的道理是深刻而朴素的。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不就可以说明吗?人只要一辈子坚持做好人做好事肯定可以成功的,这很难,但我打心里真的接受这个理念,所以我就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二、信马由缰,八方联系的教学风格

《中国教学的奇迹》说孙老师的课最吸引人的地方要数他广阔的联想,从东周列国讲到解放战争从拿破仑讲到斯大林,从尼克松访华讲到雅各宾派专政,无一不显示他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头脑。这样的例子在孙老师的原著中比比皆是,几何的第一课,孙老师讲起了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讲起了尼罗河,最后又回到了几何这个课题。这样说你可能还觉得这些内容与“本堂课”没什么关系或者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强烈建议我的数学同行看看他的课堂实录和孙老师的原著,你可能会像我一样真心的佩服而且印象深刻。他就是这样天南海北,跨越时空,但又浑然一体的讲课风格。我为什么要写这一节,因为我平时上课也喜欢“扯”(当然和孙老师比差远了),有时在怀疑这样做对不对,了解了孙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似乎找到了一盏明灯,坚定的指引着我向前。我想我要坚持向这样的教学风格而努力,所谓教无定法,我就喜欢这种,我深知这样很累,他需要很多的储备和长期的历练。

三、坚持一题多解的解题习惯

孙老师的一个比喻我印象深刻:“打个比喻,我们进入一座刚刚落成的大楼,如果上上下下转几圈,很快,陌生感就消失了。这才便于充分吸收题目的营养。愈是难题愈要如此。如果费了很大劲,才想

出一种解法,那么一定要再去想第二种、第三种……这时,你会感到,它并不就像开始那么可怕,他不再难了,渐渐只剩下一条了,任我们”榨干吃净它的血肉“。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这三种方法与其说是是研究问题的三种手段,不如说是深入理解解题思想的三个层次。孙老师用了几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如何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巧,进而思考规律的。所以一题多解是规律发掘形成起点。平时做题要有一题多解的意识和习惯。

优秀的解法,总是产生于不同解法的比较和雕琢中;同时,即使有的方法迂繁,也很有锻炼思维的价值。在这里我画蛇添足的举一个例子(主要是想和我的数学同行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一起分享,实例体会)

一手推车满载时,可装半袋面粉加180斤大米,或者4袋面粉加5斤大米。求1袋面粉的重量

设1袋面粉重x斤

思考1 一两种方式表达半袋面粉的重量x4x5180 思考2 以两种方式表达180斤大米重量1804x5x 思考3 以两种方式表达4袋面粉重量4xx180

5思考5 以两种方式表达1袋面粉的重量x24x5180 121212思考4 以两种方式表达5斤大米的重量5x1804x

14x5180 2x

1x1805思考7 以两种方式表达4袋面粉的“4”字 4= x

1思考8 以两种方式表达手推车满载的重量 x1804x5 2思考6 以两种方式表达半袋面粉的“半“字

思考9 以两种方式表达一袋面粉的重量并且在其中一种表达式中不许出现x

1805x 42

这么多解法中有易有难有正向有逆向,它们有没有共性呢?当然是有的:在题目情景中随便找出一个量,依题意用两种方式表达“它”,中间连一“=”,方程即列成。通俗易懂的指出列方程的本质。我想在以后的列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我是不是可以换个讲法。其实不只是方程,其他章节都可以有这样的一个尝试,记得初二时听了林校的一节平行四边形的课(人教版八上第86页练习2),他就是以一题多解的形式展开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做法,林老师顺势做了变式训练,和学生总结了些证明平行四边形的规律。那简直是一堂头脑风暴课,给我印象很深。

这种一题多解的习惯培养,老师在背后是付出很多的。他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

所以,要想引导学生理性思维,首先教师要有很大的内存和相当的积累,并且用心总结剖析,才有可能做到这种深入浅出和行云流水的境界。

作为初三的复习阶段,我觉得更应该坚持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 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形成解题规律,避免题海战术、猜题押题,集中精力有效复习。

感谢《中国教学的奇迹》激发我的好奇心,“引诱”我接触了孙老师——一位数学老师的原著,越发感觉自己很渺小很稚嫩,有好多事情需要去做… …

第二篇:读孙维刚书有感

我从两个方面把自己与孙老师进行比照,才气与师德。论才气,我教书已经10年,从23岁开始教书,到现今33岁,如果教到退休大概还有27年好教,所以在才气上如果我继续娇痴学习,我吹点牛啊,我可以达到,达不到的是像孙老师一样的师德。

我把道德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不道德;第二层次,亚道德,就像亚健康,到医院里查不出病,但就是浑身感到不舒服;第三层次,底线道德;第四层次,高尚道德。也可以再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加入一个层次,即第3.5层次,亚高尚道德。

孙老师所具备的是高尚道德,是圣人。我所具备的最多是亚高尚道德,有时还没有,但底线道德是坚持的。我只是个好人。

2007年09月0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他说::“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诱惑确实很大。但同学们必须要坚守心里的道德底线,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献给祖国。”新闻标题就是:温家宝勉励师范生:坚守道德底线抵制诱惑。百度新闻标题就可以找到新闻。

这说明什么?说明连中央都知道一个人能坚持底线道德就已经不容易,何况要坚持高尚道德。所以中央也不要求老师个个具有高尚道德。

有两种老师,一种老师是用情教书,一种老师是用聪明教书。真正的全国教育大师是这两种老师的完美结合。我很佩服李镇西老师,他在用情,用聪明教书。真正的全国教育大师无不具有高尚的师德(道德)。从我身边所认识的人及我的人生经历,我发现有李镇西老师的聪明与才气的很多,但就是没有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情。

这些人包括我注定是不能成为一位教育大师的。我为什么要这样自我反省。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不佩服一些人。但到我这个年龄也该知道自己的短处,学会佩服一些人。我们与这些全国教育大师的距离就是师德跟不上,对于我们来说做到坚持底线道德就已经不容易。

我一直拿自己与孙老师比,我跟他的差距在哪里?今天我知道了,其实在我学习孙老师不久后就知道了。

我还遇到这样的一个读书现象,就是有些教育著作如果没有高尚的师德(道德)是看不懂的,只有高尚的师德(道德)才能看的懂,这就应正了孙老师的一个教育观点:德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只有德高尚了,有些教育著作才能看的懂,师德不高尚是看不懂的。

学孙维刚老师半学期有感

我是这个学期2009年年初才知道孙老师的事迹的。知道后对瓯海教育局发了一顿牢骚,说孙老师感动了全国人民却感动不了瓯海人民,本来是想说感动不了瓯海政府的。但话语太激烈,所以改成瓯海人民了。当我第一次发现孙老师时,我是欣喜若狂,说句吹牛的话,我与孙老师有几分相似,可以成为忘年交,如果孙老师还在世。我对学生讲过,孙老师无所不通,外语、数学、物理、政治、历史、文学都有研究。老师我是对数学、物理、政治、历史、文学很感兴趣,就是英语不行。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我说我想把各个学科糅合在一起。

但我发现我成不了孙老师第二,人品不行。孙老师是个圣人,我是个好人。我一直在想朱永新老师提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知对孙老师的这种教育生活赞同不?铁皮鼓老师就写过一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文章:谁在中国算是好老师?--从十杰教师到超级教师。我想铁皮鼓老师是否也赞同孙老师的教育生活?这篇文章百度题目就可以。我从网络上知道孙老师的儿子也上了北大,我其实心理有个想法,就是想知道孙老师的儿子对他父亲是如何评价的,这很重要。我假定是孙老师的儿子,我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不知如何说。作为一个拥有伟大父亲的儿子当然希望父亲不是62岁就去世。好父亲要活到天长地久啊,不负责任的父亲,子女各有各的看法。但我从孙老师的事迹中明白一个道理,虽然孙老师英年早逝,但父亲做好事就是给子女积福德,人民公仆的儿子,人民一定会好好对待他。我为什么会想到这点?就是我对自己活着不活着无所谓,现在成了家有了儿子,儿子也一周岁多了,也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我对金钱的追求不太热烈,我对权利的追求也几乎没有。我对学生讲过,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学者,学生不懂什么是学者,我说就是研究学问的。当我成年时,我发现自己成不了学者。我说老师就算是个知识分子,我们这些老师也是个小知识分子,还有中知识分子,大知识分子。学生说,那我们算什么?我说你们还在学习阶段。我对佛教比较痴迷,我打算《道德经》、《金刚经》用一生的心血、精力去读。世界空空如也,我做什么?我的想法就是尽量做些好事,也就是为儿子积点福德。人生没什么追求。我跟我兄弟讲过,佛教告诉我们人遇到挫折就要多做好事,这不是迷信。如果是迷信,我可以科学解释给你看。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事,不成功才奇怪呢,成功是很正常的。这就是佛教的积极意义。我兄弟在我的影响下也想看佛教的书。我一直猜想孙老师会不会有这种想法?就是父亲行善就是对子女积德。我不知道,但我是通过他的事迹有这个感触的。这辈子不会赚钱,也不会当官,就做点好事为自己的儿子积点福德吧。

第三篇: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有感

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有感

———冯岩

《孙维刚初中数学》是数学教育家孙维刚老师的著作,涵盖了现行初中数学教育大纲中所要掌握的内容,是孙老师三轮实验班的数学教材。孙老师的数学教学理念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他认为,学好数学,首重概念扎实,基础知识牢固。解数学题,要在“扎实”“牢固”的基础上,加强在概念的理解,引申,概念外围的规律方法,以及解题思考规律方面的功夫。而在本书中,他更旗帜鲜明的亮出自己的观点:要学好数学,还要学会“聪明的做题”,这一论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孙老师认为:提不求多,但求精彩,要求“知人善用”。很多老师和同学做了大量的联系,但实际上无论从知识或是从思维能力哪个方面来说,收获都很少,明显的与付出不成正比。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是否从思想上明确了如上所述的做题目的目的;其二,是否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做题。所谓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题不求多,但求精彩。对于题目的选择可以遵循下述几个原则:(1)题目本身无错误;(2)不要选只是对概念,定理,方法进行复述的题目(这一点对于我校学生尤为重要),这种题目,对于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几乎毫无作用;(3)题目从解法上看,应是充满活力,不要死气沉沉,只是繁琐的堆砌公式或冗长无味;(4)同一类型的题目,解透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即可,不必大量重复;(5)不问津那些对于概念无理解价值,在思考方法上远离一般规律的偏题,怪题

2、讲究做题的方法——

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这三种方法与其说是是研究问题的三种手段,不如说是深入理解解题思想的三个层次。在本书中孙老师用了几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如何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巧,进而思考规律的。而孙老师教学成功的所在,我认为也恰恰在于他对学生做题方法指导上。

我从一些资料中了解到,孙维刚训练学生,一要“敢”提问题;二要“会”提问题;三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出此知识与彼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别人要花一个月,他们仅用三个半天便讲完了高中数学的118个公式。初中三年便提前学完了高中的全部数学课程,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部分大学的数学课程。初二上到一半,便可以优异的成绩答完前一年的高考数学试卷。

而孙维刚学生的成绩,总是和“付出”之间有一道“不等式”: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孙维刚到底靠什么呢?

他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

在孙维刚的书橱里,有一摞大硬皮本。数数共有二十二个(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上面画着三角、圆锥等各种几何图形,旁边则是密密麻麻的解题笔记。

他为学生开创了解题的“三级跳”: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又是他为学生归纳了4个大规律,15个中规律,30多个小规律,使他们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再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

所以,要想引导学生理性思维,首先教师要有很大的内存和相当的积累,并且用心总结剖析,才有可能做到这种深入浅出和行云流水的境界。

3、在可见的系统中学习,知道自己还缺什么,知道自己已拥有什么。达到知己知彼。魏书生认为,教学中首先应当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为此,他与学生多次讨论、商量,画出了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图,整理成了支干、小杈、叶子的系统,即所谓“语文知识树”,或叫“知识地图”。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当思维的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张‘地图’,目标才能明确,少走冤枉路”。

孙维刚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

一、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在系统中进行教学。孙维刚认为这种做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使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盘根错节,又浑然一体,而到后来,知识好像在手心里,了如指掌,不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瓦砾、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滩。”

第四篇:读孙维刚书后有感

读孙维刚书后有感

在教育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的事迹曾感召了无数人,以他为一面旗帜,引领自己不断前进,以他为一面镜子,时刻检勉自己。他就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模、北京市模范班主任以及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全国十大师德标兵之一的孙维刚老师。孙老师崇高的荣誉令人惊羡,五彩的光环折射出孙老师丰富的人生和优秀品格。这位身患癌症,曾作过五次手术的老师,在北京22中任教38年,不唯官不唯利,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呕心沥血作了长达17年的三轮教改实验,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做出了令人为之咋舌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了解他,我阅读了孙维刚著《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

我和孙老师有着相同的工作经历,既教数学,又当办主任。但从孙老师身上折射出的思想是我远不能及的。我也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奋斗了十余载,虽没取得像孙老师那样令人为之咋舌的成绩,到也总结出了一套教育教学经验。通过学习孙老师的事迹,不但提高了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更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实践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从教育教学两个方面谈谈体会。

德育方面:

由于时代的不同,老师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就更难做了。因为作为班主任不但每天要完成学校布置的硬性任务,还要解决许多学生的问题。如行为上的,思想上的,甚至学生家庭中的一些问题等等,整天做一些琐碎的小事,婆婆妈妈的,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未必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更让班主任老师们担忧的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潜心钻研教学,这是使许多老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想法,首先要重新认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并摆正它的位置。单纯地认为,只要教好我的课,我就是一位好老师,这是非常片面的,狭隘的认识。其实教育和教学是不矛盾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动力源于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社会需要的是为大众谋福利的人才,同时,无私、大度的人,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幸福。而班主任老师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正因为我们的工作,才能使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并使远大的理想成为刻苦学习的动力。所以,没有比我们的工作更重要的了,我们要把它摆在首要的位置。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要当好班主任老师。德育工作才是班主任工作要全力抓好的大事,一切都要围绕它展开。

教学方面:

孙老师认为造就学生强大的头脑 是数学数学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重在思维训练,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头脑,使不聪明的聪明起来,聪明的更加聪明,站在系统的高度,提炼思想,升华观点,得到数学解题的四大法宝:深入进去,弄通情景;顺推分析与逆推分析相结

合;换个角度看问题是灵活性的本质;广义对称思想。长时间的熏陶,学生总能纵横驰骋,八方联系,运筹帐幅。学了孙老师的教学经验,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我的教学工作。

(1)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讲解,以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一模式的最大局限性是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形态是教师给与的,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擅长将数学知识讲新、讲难,而且开始时就要求学生注意这个、注意哪个等等,这就好象一个不会走路的孩子,他刚开始学走路时,大人对他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或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会使孩子害怕走路一样使学生害怕数学,从而影响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够着眼于通过研究数学知识在学生大脑内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通过教学设计为这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创设相应的情景和条件,那么数学教学就可以促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自主地归纳和概括出“新的数学知识”,也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记忆负担。这是因为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了克服讲解模式的局限性,尽量发挥讲解教学模式的优点,教学设计时注意通过问题和例题来突出数学知识的的本质,从而促使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数学问题和例题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而且通过师生在学习过成中的相互交流,缩短了师生间教与学的距离,为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创造了条件。

(2)教学难点的处理。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的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不爱学习数学,这是很自然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就应对知识本身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教师应站在学习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揭示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谓新的数学知识,只不过是已有数学知识的新组合,或者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思维形式的结果。例如,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讲定义、讲解法、总结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几种形式和练习四个过程。这种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教师讲解来促使学生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通过教师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几种形式来促使学生记住这些规律,然后套用这些规律得到不等式的解集。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的缺点是易使死记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规律。如果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学生的记忆负担。实际上,解一次不等式是观察二次函数图象得到解集的过程,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学会如何观察图象获得不等式的解集是学会解一元二次不等的关键。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本人设计了相应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得到解集的问题和例题,以突出体现这一新的思维成分。实践表明: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促使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获得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3)不给学生留过多的家庭作业。孙老师认为:题不在多,但求精彩,更求知人善用,在总结、发现、创造、前进中融会贯通。反思我们自己是怎样做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担心学生做的题不够多,这题没见着,考试时就不会做。故此就留大量的家庭作业。累得学生整日忙于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而忽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更谈不上灵活和创新了。长此下去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学生,思维越来越窄,方法越来越死,当然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为学生选“精彩”的题目。选那些解题思路充满省略,有一定的综合性,有灵活性。不是对定义、定理、方法条文进行复述性的题目。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解题,正确对待做题,态度和方法要得当,不能为考试而做,更不能抱着希冀将来试卷上的考题有眼前题目的心理,否则必将导致记解法套题型,陷入题海。善于挖掘课本例习题的教育教学功能,通过一题多解,思维发散;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形成规律。对待错误,善于反思,“吃一堑,长一智”。回顾、总结、反思,只有掩卷反思才会有所发现和优化,一旦规律形成,数学知识不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瓦砾,或是冷片望而生畏、杂草丛生的沼泽,而有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离天不过三尺三之感!

我的感受还不止这些,我深深地感到孙维刚老师作为我们的老前辈,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师德、师魂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精神财富。我想,如果我们能把孙老师的这些宝贵的财富应好好体会,学习,并能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收益的不仅是我们,而是我们的学生。

第五篇:读孙维刚后感

读《孙维刚立志成才》有感

北京22中的孙维刚老师共用17年进行了三轮半实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他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对以往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德智体三者的关系一直令我困惑。大家都说德智体三者必须联为一体,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人还是只强调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德与体的发展。通过对《孙维刚谈立志成才》一书的阅读我才豁然开朗,没有为人民多做贡献的大理想,怎么能要求学生身处社会高位,而不迷失人生的方向?没有诚实、正派、正直的品德,怎能要求学生生活学习中处处为他人着想?没有丰富的感情,怎能面对弱者伸出同情的援助之手?只有这些德育思想如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的溶入了学生的心田,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才会被教育成真正的人才,才能真正支撑起祖国的明天。德育抓好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被营造好了,不管外面的人怎样想,怎样行事,如何为人,但是这样一个蓬勃向上的集体,一股具有方向的约束力量,必将帮助每个成员鼓舞起斗志,战胜困难,迎来成功。

再从提高思维能力来说,让孩子的大脑聪明起来,使不聪明的孩子聪明起来,使聪明的孩子更聪明。这是孙氏名言和定理。其中含有独到的教育方法。他善于站在哲学的高度,用矛盾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启发学生做每一道数学题,分析每一件事物。要求学生解立体几何时,“飞上跳下,钻进钻出,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观察立体几何的图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一道题,启发同学们有多种解法,进行前后左右、全方位的思考,结果得出24个解法,开发了学生智力,学生能不聪明吗?他常说,够到房顶,上桌子还难吗?重视每次区、市、全国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认为这种竞赛最能检验学生的智力、大脑和成绩。一位也教数学的、当老师的家长感慨地说,我教数学这么多年,从没有像孙老师那样灵活地、辩证地启发学生,更没有得出24个解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真使她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家长们说,其实在孙老师那里,最能体现开放性思维,最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不高明的老师累学生,高明的老师累自己”,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孙老师挟30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初高中数学知识领悟了个透彻,且融会贯通提高到系统化、哲学化的高度。对待平日的教学工作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智慧的传递,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多题归一,给学生一个强大的大脑,通过学生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又实践”的过程,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和解题的规律,使学生在没有课外书面作业和题海战术的基础上,在中考和高考乃至奥赛中独占鳌头,独领风骚。

能保证每个学生一天睡眠9小时,使学生体育和艺术修养都能获得大的发展,这样的教育在我们的身边不多。有多少高中学生不是披星戴月的学习?有多少初中生不是参加这班那班的?甚至一些小学生都在忙于过几级几级的?整日奔忙于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换来的却是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声疾呼:“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为力争让学生睡足9小时,身体、艺术都能得到发展,且都能走入北大清华园。

我钦佩孙老师的先进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我志愿向着孙老师的教育理想方向前进。

下载黄欣 读孙维刚老师的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欣 读孙维刚老师的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孙维刚先进事迹(合集)

    向全国师德标兵孙维刚老师学习材料 一、 孙维刚简介: 孙维刚,男,1938年12月出生,山东海阳郭城人,2002年1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岁。 孙维刚生前系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掀起时代教育革命! 发布时间:2012-10-30 浏览:494 早在1980年,孙维刚便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教学方案“孙维刚结构教学法”,14年后,国家才正式在《中共中央关于进......

    孙维刚事迹观后感

    孙维刚事迹观后感 瓦窑中心小学 以前听说过孙维刚老师的事迹,但是只是星星点点的,只知道他是教数学的,而且教学方面很有一套独特的方式。最近在学校的组织下学习了孙老师的教......

    孙维刚读后感(5篇)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学孙维刚有感 听完报告后,我最佩服的是 孙维刚老师,他教育我们老师要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我们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说教,我们要率先做好垂范作用,我们要做有思想......

    孙维刚学习心得体会

    用爱心给每一朵花洒上甘露 ----- 读《孙维刚》一书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感谢校领导为我们班主任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有幸把六年来班主任工......

    读孙维刚《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有感

    读孙维刚《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有感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学生的智力是天生的,与后天的培养关系不是很大,尤其是在于数学方面。有些学生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怎么教都......

    读孙维刚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有感(大全5篇)

    读孙维刚《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有感孙维刚,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学老师,从事平凡的教学工作,但他做出了不平凡的事,造就了教育事业上的“神话”,成为不普通的人,他为同行树立了一个......

    孙维刚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孙维刚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北京市一所非重点中学—北京22中已故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在他短暂的人生路上创造了数学教学的奇迹。他自1980年起开始实施初一至高三6年一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