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5篇模版)

时间:2019-05-11 23:2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

所谓的“经济史”,它能为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根据自身的国情来制定出科学的经济政策,并随着发展适当的调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前提。

今天的中国,就是通过自身的国情来进行经济的发展,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提出了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的政策,经过了不断的努力、通过了解放、注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在这些年来不断飞跃的根本原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外,我们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方针,这样的方针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对内,我们通过努力建立、完善“健全社会保障“的体系,以“时刻关注民生”为导向,国内的社会秩序不仅得到了改善,还保证了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开始以经济的建设为中心,经济学这门学科也逐渐的受到了重视,成为了一门显学。但对于经济史来说,它只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真实的经济现象。另外它还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性质,因为它的研究是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来的。

“经济、经济史、经济学”这三个概念的区分是学好经济史的前提、基础。经济史是以经验的归纳法和历史的分析法来对人类的活动以及历史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的社会生产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对于它的研究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修养,还能激发人们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济史和经济学这两门学问是相得益彰的,经济史的学习可以有效的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视角,经济史的内容中有着反对脱离事实的抽象,这有助于让经济学真正回归到社会科学这一类来。现在很多经济分析中犯下的错误,说着是因为其他条件的欠缺而导致,但视乎大多数都是因为缺乏历史的知识、经验,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有效的给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已经合格的资料。

可以看出,经济史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识到,经济史的研究无论是从专业学术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来看,都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问,作为学习、研究中国经济的人们来说,学习、掌握好我国的经济史是基础,从而根据经济史学习的基础来适应时代的潮流,并尽可能的将中国经济史的发展方式、趋势、成果应用到现在的经济建设中来。

现实生活中,类似住房、投资、按揭、融资、投标等方面的问题都直接与经济挂钩,如果我们有了经济学的知识,理性的做出选择,或许我们就能够绕开现实社会中的很多陷阱,从而把握财富的机遇,逐渐的走向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第二篇: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心得体会

免费

分享

创新

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心得体会

从小到大,写过不少心得体会,有的是老师留的作业,有的确是发自内心的,自己真的有体会的时候,拿起笔来一气呵成,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但老师留的这篇心得体会,思绪觉得很乱,无处下笔,关键是几乎没有什么心得,没什么体会。

想找找感觉,便拿出课本,随便翻翻,几乎是新的,有的只是些简单的勾勾划划,偶尔旁白处有点笔记,我每次都去上课,但是否每次都认真听课,从课本的新旧就能说明一切。我闭上眼睛回想这半年来所学的经济史,努力在记忆里搜寻,却什么都没有,每节课都去却没有收获,顿时觉得有点说不过去,先不说大的对不起谁,首先对不住的就是交的那学费,农村中来的孩子,在几乎大学生涯中没学到知识真对不住父母挣得血汗钱,每次想的很多却落实不到位,只是心里想想,觉得内疚、惭愧,可该动真格的了却退缩了。

不扯太远了,先说说为什么我不想逃课,我首先说明,并不是喜欢这门课才去听,而是喜欢老师讲的许多课外话,我是对老师讲的那些话题感兴趣,老师知道那么多的名家、名作,见过那么多的大学者,我喜欢听您讲那些有关他们的琐事,虽然事小,但我觉得有些时候对我是一种激励,有的我可以批判吸收,老师以前提到过历史学者为了知识为了学术,不惜终身不娶。我虽然很钦佩这些人,但我是刚入大学就定了考研的目标,并且也已经开始很早准备,但现实是残酷的,各中因素综合到一快儿,我还是决定放弃了,老师前段时间一直在发表考研不是唯一出路的话,我当时特喜欢老师讲那些话,觉得不考研并不代表着没出息,而是生存的可供选择的路更多了,更阔了,我记得最深的一句就是老师常说的干什么吃不上饭呀,是呀,干什么吃不上饭呀,但是我也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是做什么都能吃上饭,为什么却有好饭与赖饭之分呀,分水岭在干你奋斗的程度,上进的程度,一生懒懒散散,庸庸碌碌却也能吃上饭,但一辈子吃不上什么好饭。

从小到大,写过不少心得体会,有的是老师留的作业,有的确是发自内心的,自己真的有体会的时候,拿起笔来一气呵成,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但老师留的这篇心得体会,思绪觉得很乱,无处下笔,关键是几乎没有什么心得,没什么体会。

想找找感觉,便拿出课本,随便翻翻,几乎是新的,有的只是些简单的

免费

分享

创新

勾勾划划,偶尔旁白处有点笔记,我每次都去上课,但是否每次都认真听课,从课本的新旧就能说明一切。我闭上眼睛回想这半年来所学的经济史,努力在记忆里搜寻,却什么都没有,每节课都去却没有收获,顿时觉得有点说不过去,先不说大的对不起谁,首先对不住的就是交的那学费,农村中来的孩子,在几乎大学生涯中没学到知识真对不住父母挣得血汗钱,每次想的很多却落实不到位,只是心里想想,觉得内疚、惭愧,可该动真格的了却退缩了。

不扯太远了,先说说为什么我不想逃课,我首先说明,并不是喜欢这门课才去听,而是喜欢老师讲的许多课外话,我是对老师讲的那些话题感兴趣,老师知道那么多的名家、名作,见过那么多的大学者,我喜欢听您讲那些有关他们的琐事,虽然事小,但我觉得有些时候对我是一种激励,有的我可以批判吸收,老师以前提到过历史学者为了知识为了学术,不惜终身不娶。我虽然很钦佩这些人,但我是刚入大学就定了考研的目标,并且也已经开始很早准备,但现实是残酷的,各中因素综合到一快儿,我还是决定放弃了,老师前段时间一直在发表考研不是唯一出路的话,我当时特喜欢老师讲那些话,觉得不考研并不代表着没出息,而是生存的可供选择的路更多了,更阔了,我记得最深的一句就是老师常说的干什么吃不上饭呀,是呀,干什么吃不上饭呀,但是我也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是做什么都能吃上饭,为什么却有好饭与赖饭之分呀,分水岭在干你奋斗的程度,上进的程度,一生懒懒散散,庸庸碌碌却也能吃上饭,但一辈子吃不上什么好饭。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第三篇: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心得体会

从小到大,写过不少心得体会,有的是老师留的作业,有的确是发自内心的,自己真的有体会的时候,拿起笔来一气呵成,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但老师留的这篇心得体会,思绪觉得很乱,无处下笔,关键是几乎没有什么心得,没什么体会。

想找找感觉,便拿出课本,随便翻翻,几乎是新的,有的只是些简单的勾勾划划,偶尔旁白处有点笔记,我每次都去上课,但是否每次都认真听课,从课本的新旧就能说明一切。我闭上眼睛回想这半年来所学的经济史,努力在记忆里搜寻,却什么都没有,每节课都去却没有收获,顿时觉得有点说不过去,先不说大的对不起谁,首先对不住的就是交的那学费,农村中来的孩子,在几乎大学生涯中没学到知识真对不住父母挣得血汗钱,每次想的很多却落实不到位,只是心里想想,觉得内疚、惭愧,可该动真格的了却退缩了。

不扯太远了,先说说为什么我不想逃课,我首先说明,并不是喜欢这门课才去听,而是喜欢老师讲的许多课外话,我是对老师讲的那些话题感兴趣,老师知道那么多的名家、名作,见过那么多的大学者,我喜欢听您讲那些有关他们的琐事,虽然事小,但我觉得有些时候对我是一种激励,有的我可以批判吸收,老师以前提到过历史学者为了知识为了学术,不惜终身不娶。我虽然很钦佩这些人,但我是刚入大学就定了考研的目标,并且也已经开始很早准备,但现实是残酷的,各中因素综合到一快儿,我还是决定放弃了,老师前段时间一直在发表考研不是唯一出路的话,我当时特喜欢老师讲那些话,觉得不考研并不代表着没出息,而是生存的可供选择的路更多了,更阔了,我记得最深的一句就是老师常说的干什么吃不上饭呀,是呀,干什么吃不上饭呀,但是我也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是做什么都能吃上饭,为什么却有好饭与赖饭之分呀,分水岭在干你奋斗的程度,上进的程度,一生懒懒散散,庸庸碌碌却也能吃上饭,但一辈子吃不上什么好饭。

第四篇:经济史专题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化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与技术

(1)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采集和狩猎。随着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到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牛坡、河姆渡)原始农业出现,并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这时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器、木器等。

(2)夏商周时期农具多为木、石、骨、蚌所制,很少有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绿肥等,夏朝人开始懂得原始灌溉技术。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开始出现并推广,前者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后者是我国农业技术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4)两汉时期农具改进,牛耕推广。铁农具安装了犁壁,比西方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这时期铁农具传至西域和珠江流域。二牛抬杠式牛耕传至珠江流域;出现一牛挽犁牛耕法。耕作、管理技术进步快。西汉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东汉时出现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法。

(5)隋唐时期圩田普遍,放火烧山,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两年三熟耕作方式推广。发明了筒车,曲辕犁。2.水利兴修

(1)夏朝人开始懂得原始灌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发展: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修芍陂。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国”;水工郑国修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沃野。

(3)两汉时期水利事业发展。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地区修治天然陂池。

东南地区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西南地区利用雪水、地下水,修坎儿井。

(4)隋唐时期农田灌溉发展,发明了筒车;开凿大运河,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3.农作物种植及引进、推广与商品化

(1)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半坡、河姆渡)原始农业出现,并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2)夏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有较大发展,“五谷”(稻、黍、稷、麦、豆)都已种植。

(3)汉朝稻麦种植推广。稻麦推广,并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4)隋唐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

(5)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大量增加,对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清代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4.经验积累

(1)汉朝时《汜胜之书》记载了关于作物栽培的论述。《四民月令》记载了农事活动安排、农业生产技术内容。(2)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3)元朝颁发《农桑辑要》。

(4)明清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记有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5.政府的重视与政策

(1)战国商鞅变法措施之一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西汉时,汉高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士兵归乡复田宅,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抑制商人,减轻田租),文帝景帝重视农业生产,多次减免田租赋役。

(3)东汉光武帝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禁令;恢复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鼓励流民返乡垦种;裁减官吏和军队,让其回乡务农。

(4)曹操推行屯田制(后来魏蜀吴三国都实行过);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5)东晋政府实行休养生息,安抚南迁流民;南朝宋赋轻役稀,使江南民殷国富。北周武帝改革时释放奴婢,严禁隐瞒田地、户口,强制僧尼还俗务农。

(6)隋唐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两税法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7)北宋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8)清朝实行“更名田”。(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1.矿冶业

(1)商周是青铜铸造的繁盛时期。西周时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划时代的发展:掌握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有所创新(金银错新技术);雕铸艺术。(莲鹤方壶)。

(3)西汉冶铁以煤作燃料,发明淬火技术;东汉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发明并推广低温炼钢技术。宛、巩是冶铁中心,广汉、蜀郡的冶铜场和铸铜作坊很有名。(4)唐朝铁的产地有一百多处。冶铸业融人外来风格,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日可产铁六七千斤。2.纺织业

(1)半坡人会织麻,大汶口中晚期已能养蚕缫丝。

(2)商周时纺织出现斜纹提花和刺绣技术。

(3)纺织业也取得新进展,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纤维相当细密。

(4)两汉时丝织业水平很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品种;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是精品。新疆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成为纺织原料;会稽葛布(是著名的越布)很名贵。

(5)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品种繁多,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许多品种。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6)明代丝织工具有重大革新,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分工细密,出现地区或行业的分工,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3.陶瓷业

(1)原始社会我国居民就掌握了制陶技术:半坡人制作彩陶,大汶口中晚期能制黑陶、白陶。(2)商周时出现原始瓷器。

(3)南北朝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

(4)唐代瓷窑遍布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青瓷中的秘色瓷也出现。

(5)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是当时著名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南宋、元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4.造船业

(1)秦汉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发明橹、舵、布帆,还使用锚。

(2)唐代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并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3)北宋的造船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业中心,能制造大型远洋海船。5.漆器业

(1)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河姆渡时期就出现红漆碗。商周时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

(2)春秋战国时期漆工艺有新成就,采用夹纻技术。(3)两汉制漆业迅速发展,工艺水平高,漆器质地轻巧,造型美观,色泽光洁,纹饰精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漆器是当时的精品。6.其它

(1)春秋战国时期煮盐与酿酒业有较大发展,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都已开发;可用曲造酒。(2)煮盐是秦汉重要的手工业;盐铁专卖制度反映了盐的地位。

(3)明清时使用双色套印技术,并出现了多种颜色的彩色印刷品。7.经验积累

(1)战国时期出现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2)明清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有明代手工业生产技术,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先秦商业

(1)夏商周时期的商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作货币,都城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

许多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郢)2.秦汉商业的繁荣(1)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2)城市设有专共贸易的“市”,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

(3)与周边少数民族贸易频繁,(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的对外贸易频繁)

(4)以黄金、铜钱为主币,统一全国货币,秦用半两钱,汉武帝后改用五铢钱。

(5)出现大批商业都会,如长安、五都(洛阳、成都、邯郸、宛临淄)等。3.隋唐商业的繁荣

(1)开元通宝钱在唐代取代了五铢钱成为通用货币。(2)市场更发达:设固定交易场所——市,政府设官进行管理。市内设邸店、柜坊,店面不能任意扩大,买卖有时间限定。唐后期,大城市出现城市;农村、偏远地区出现草市。

(3)商人多,商人足迹遍及全国,并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4)城市兴旺:长安,洛阳,扬州,成都。4.明清商业

(1)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两百余种。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北京、南京)(3)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4)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5)闭关政策。

四、土地制度的演化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开始于商,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2)封建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①王田制:王莽改制时实行王田制,是井田制外衣掩饰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②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它始创于北魏,隋、唐两朝相继沿袭,而且还被日本借鉴、吸取。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其基本特点是不触动地主阶

级的利益,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认识:①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④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1.“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2.初税亩

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其实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3.编户齐民

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4.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受田农民纳租、凋,服徭役、兵役。

5.租庸调制

隋、唐初期实行。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6.两税法

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7.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8.一条鞭法

明后期实行,把田税、丁税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9.地丁银

清初雍正帝实行摊丁人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它的实行,废除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六、思维能力拓展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下列一些主要的因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

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2.中国古代推行的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

中国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2)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3)官营工商业政策。(4)对外贸易政策。(5)救荒政策。(6)平抑物价政策。

(7)增殖人口和扩大劳动力生产政策。(8)推广科学技术政策。

(9)重农抑商政策。上述各项政策在内容上多有交错,又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内涵。在其实施的时间上,有的延续时间较长,有的则主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存在。3.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

因为农业的发展:

(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出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故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统治都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落后,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4.经济重心的转移(1)经济重心转移的三个阶段

远古到西晋,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经济发展重心在北方。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逐渐南移。

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阶段。这一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凋弊,而南方经济迅速增长,终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致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由北方到南方的转移,并不断得到巩固。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规律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终结于两宋时期。从南宋开始直至现在,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史学家认为,先秦时代的经济重心还有个东移问题,即从西周时期的关中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一带移动的趋势。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自然环境与整个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大量南迁的北方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作;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4)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比较突出。

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从地理角度认识重心南移: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米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人,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气候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得好。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从政治角度认识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5.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和内容特征分类(1)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①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

②随着封建经济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的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都是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上述三个转变表明:赋税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赋税征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剥削,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2)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

6.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这期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十分缓慢。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

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国家冲破封建牢笼,步人近代社会的门槛。

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终究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原因何在?

资本主义能在西欧腾飞,得力于重商主义的推行,而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两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明清两代屡次颁布禁海令,严禁人民私自出海贸易。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在明清两代,那些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概括的讲,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②封建地租很重,地主、商人剥削的钱财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③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控制外贸;国内关卡林立,对商品征收重税。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五篇: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目录

一、前言

二、经济史在我国的地位

三、经济史的学术价值

四、经济史的作用 姓名:杨启帆

班级:08国贸5班

学号:01208538

前言

历史有什么用?马克•布洛赫的小儿子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后来经过系统的思考,认为“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它的作用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事实上,一种根深蒂固的秉性使人们几乎本能地要求历史指导我们的行动”,然而“即使历史学不具备任何促使行动的功能,它也有充分的理由跻身于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科学之列。[1]”这是马克•布洛赫告诉我们的,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但是历史作为一门科学,人们仅是为了历史本身也应该努力研究下去。然而,似乎中国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总是更加强调历史有什么用。即便是梁启超,也说要“ 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总体来看,西方人更具有科学的献身精神,而中国人更具有经世致用的要求。

了解了历史的作用之后,那么就要回到经济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上了。经济史有历史的属性,所以经济史也可以说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曰审美,二曰致用。恰如克利斯托弗•戴尔(Christopher Dyer)所言:“经济史一方面是一种娱乐性的事业,另一方面它确实是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些基本的变迁过程的钥匙,并为我们揭示人类境况的伟大真理,它告诉我们今天是如何走过来的。” [2]英国的约翰·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 1904-1989)认为:“经济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作为经济学家与政治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关于世界大事、思想和技术等的历史学家——可以互相对话的一个论坛。[3]”审美的问题虽然也是大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国人更加关注应用的问题。所以在这里重点谈论一下致用的问题。

经济史在我国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学从过去不受重视的学科,成了一门显学,主要因为我们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学也就受到重视。但这个受重视的情况,好像没有光临我们经济史研究,相反,我们很多高等学校还取消了原来设立的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的课程;很多经济史、学说史的著作不容易出版;一些年轻人本来在我们这个学科搞研究、搞教学,后来也离开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 我想从客观上看,有一个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建设方针发生很大变化,从搞计划经济到搞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对于我们从事经济建设的干部、群众来说都不大熟悉,大家都需要补市场经济这一课。于是一系列有关市场经济的学科都成为重要学科,比方说金融学、财政学以及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国际贸易等等,凡是文化革命以前不是很受重视的部门经济,在这个时候都受到重视。确实,现在经济学科的大学生需要学的东西很多,要学外语,要学西方经济学,要学金融,要学很多东西,甚至从事经济学领域教学的老师,也要补很多课,这么一来,史学这方面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就少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经济史的学术价值

经济史有什么用?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这样评价经济史,他说,“如果我重新研究经济学,而在这三门学科中(历史、统计和理论)只许任选一种,那么我就选择经济史。我有三条理由:首先,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其次,历史的叙述不可能是纯经济的,它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属于纯经济的‘制度方面的’事实,因此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

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种社会科学应该怎样联系在一起。第三,我相信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 [4] 可见经济史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对于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来说,其作用尤其不可小觑。不仅仅是熊彼特强调经济史的作用,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史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是必要的,马歇尔曾经在给艾奇沃思的信中论述了将经济史与经济学割裂开来的危害:“我想没有比抽象的、一般的、或纯理论的经济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更具有灾难性的想法了„„进行一般推理是必要的,而广泛彻底的事实研究也同样重要。把这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5]。很多经济学家的研究也正是从历史研究发现了灵感,熊彼特、库茨涅兹、罗斯托、希克斯等,既是经济学家,又是经济史学家。

经济史的作用

首先,经济史研究可以给经济学的研究提供合格的资料,比如说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数据。数据有的是比较可靠的,但是有的就不是十分可靠的。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对同一个数据源却有不同的记录,对此必然存在有的数据为真,有的数据为伪的问题。区分数据真伪对于经济学的研究很重要,如果是做了一个数理模型,需要数据的支撑,那么数据的不可靠就会影响到模型的可信度。当然,在统计学上,可以有一些方法去掉一些不正常的数据,比如排除异常点。但是,这毕竟仅仅是工具方法,从来源上确保数据真实可信还是必要的。经济史可以在这方面作出学科的贡献。一个历史的事实有时可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是无论怎样被历史的河流冲洗,总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文本留存下来。钩稽这些文本就可以印证过去。不同的文本之间可以互相证明,互相比较。史料的不断挖掘,考古的不断发现就是为经济史研究不断提供文本。研究这些文本就是经济史的长项。很多人也许会说,研究现实问题不会涉及那些古老的资料,比如研究股票市场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数据是比较容易取得的。诚然,如果是这样的资料,经济史可能帮不上大忙,但是如果你要研究涉及面稍广的问题就要小心了。社会的数据来源由于渠道问题经常会含有一些水分。排除这些水分,就需要对经济社会有个总体性的、结构性的、历史性的把握,那么这样的把握最好是借助于经济史的研究。

其次,经济史的研究为研究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带来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昨天发生的事情对于今天来讲就是历史,昨天别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曲折或成绩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就是历史。人是历史的产物,制度、组织的演化也涉及到历史,既然经济学是研究人在约束条件下选择自己行动的问题,那么怎么能抛弃历史呢?中国的经济现实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虽然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了,但与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相比较,还有许多进一步发展的地方,所以说处于转轨阶段。事实上,如果进一步挖掘,中国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国家转轨从近代就已经开始了。从器物、制度再到文化,中国的转型是循序渐进的,到了今天转型还没有彻底完成。中国经济的很多现实问题需要放到这样一个背景来加以考察,需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加以把握,需要从制度、技术、文化、意识形态、国家、组织、人口、政治、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等各个角度深入研究,惟如此,才能使得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不是闭门造车,不脱离经济现实太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是我们目前追寻的目标,而这样的目标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所以,中国需要向这些国家学习,学习其工业化的经验,学习其现代化的榜样。惟有如此,才能少走弯路,早日变成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再次,从致用的角度讲,经济史研究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的。知识的传达有很多方法,比如可以以一种条分缕析的方法,告诉你一二三四五,可以用数据表达一个清晰的事实结果等等,讲故事当然也是一种方法,它是以一种整体性的、象征性的、情境性的表达方法告诉听众其中蕴涵的道理和思想。这种表达是互动的,你的理解是通过你与文本的互动方式完成的,所以,这种传达是不确定的,不同之个体感受的东西可能不同,这种传达也是边界模糊的,以前的知识存量决定了边界的大小。这种传达的不确定性虽然会引起许多歧异,不符合科学的理念,但是这种传达也带来了诗意,带来了美。在不同的文化长河中,可以说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传统,中国尤其如此。讲故事的方法就是历史最擅长的,讲经济史上的故事当然也是经济史研究最得意的。历史的表达方式即使在今天的科学时代也是有市场的,比如企业的经济管理、国家和经济之间应该具有的关系、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影响等等都离不开历史的阐述。对于一个企业家,讲述汉代的陈平丞相如何在年轻不得意的时候被一个婆婆发现了潜力,从而把自己的寡妇儿媳嫁给他这样的故事,再引发企业家对营销的思考可能也是很有帮助的。实践证明,企业家们不反对这样的知识传达方式。新史学的大师鲁滨孙(Robinson James Harvey,1863-1936)坦言:“历史就是记忆力的人为的扩大,它可以被用来接触对于各种生疏不明情况的迷惑。”“我们现在应该大大地发展我们的‘历史头脑’,因为历史头脑可以补充我们知识中的缺点,而且它还可以促进合理的进步。[7]”

最后,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并且能够激发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回顾经济学和经济史的历史之后,不能发现,这两门学问总体来说是相得益彰的,经济史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另外的视角,它反对脱离事实的抽象,这有助于回归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本真含义。总之,经济史研究不论从纯粹学术的角度上看,还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看,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学问。正如经济史学家凯恩克罗斯(A.K.Cairncross)所言:“经济史依然非常有生机,它为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作出了很多贡献,而且我确信,经济史将继续繁荣下去,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并化解那些理论中不合理的确定性

下载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史论文

    中国古代经济史文明的研究 关键词:古代 经济经济史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经济史的学习,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

    经济史推荐书目

    中国部分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或《中国哲学简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费孝通,《乡土中国》 蔡......

    经济史问题

    经济史问题 1.总结清前期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3~5个方面)。  2. 19世纪西方对华鸦片贸易是如何泛滥的?它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 3.近代不平等条约制度对中国经......

    经济史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摘要:围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回顾与展望,对四个问题进行探讨。第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第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简要历史回顾;第三中国......

    经济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

    经济史作业

    近代经济史 陈少光 2009210107 历史学 浅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的消极影响 十九世纪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逐步纳入世......

    历史 经济史

    2、在古代 雅典,Asion 一词是指那些仅在身体意义上属于这个城邦,但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 下列人员可以归为 Asion 的有 ①法庭陪审员 ②被放逐的执政官 ③首席将军......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史 核心线索: 一、农业 *农业的起源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南稻北粟格局,逐渐交流融合。 1、农具 (1)早期农具 耒耜、石器、青铜器 (2)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