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鉴别”必备知识点总结
“物质鉴别”必备知识点总结
一、熟记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
生石灰——CaO
熟石灰——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NaCl
火碱、烧碱、苛性钠——NaOH纯碱、苏打——Na2CO3
小苏打——NaHCO3
铁锈、赤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金刚石、石墨——C
干冰——CO2
冰——H2O
天然气(甲烷)——CH4
酒精(乙醇)——C2H5OH
醋酸(乙酸)——CH3COOH
二、熟记常见物质的颜色:
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MnO2
白色的固体——KCIO3、P2O5、P(白磷)、CuSO4(无水硫酸铜)、KCI、NaCI等
暗紫色的固体——KMnO4
黄色的固体——S
蓝色的固体——CuSO4·5H2O
蓝色絮状沉淀——Cu(OH)2
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盐的沉淀
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AI(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
蓝色的溶液——CuSO4、CuCl2、Cu(NO3)2等含Cu2+溶液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溶液
黄色的溶液——FeCl3、Fe2(SO4)3、Fe(NO3)3等含Fe3+溶液
三、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1、检验稀盐酸(或Cl)——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2、检验稀硫酸(或SO42-)——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3、检验CO32----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4、检验NH4+——取少量待检物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一一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四、除杂质:
除去N2中的O2,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2Cu+O2=2CuO)。
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Na2CO3+Ca(OH)2=2NaOH+CaCO3),然后过滤后取滤液。
除去Cu中的Fe,可将混合固体加入CuSO4溶液中,(Fe+CuSO4=Cu+FeSO4),然后过滤后取滤渣。
除去Na2SO4溶液中的NaOH,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H2SO4溶液(2NaOH+H2SO4=Na2SO4+2H20)除去KC1溶液中的K2SO4,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BaC12溶液(K2SO4+BaC12=2KC1+BaSO4↓),然后过滤后取滤液
除去NaC1溶液中的BaC12,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sO4溶液(BaCl2+Na2SO4=2NaC1+BaSO4↓),然后过滤后取滤液。
除去KNO3溶液中的AgNO3,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KCl溶液(AgNO3+KC1=KNO3+AgC1↓),然后过滤后取滤液。
除去NaNO3溶液中的CuS04,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Ba(OH)2溶液(CuSO4+Ba(OH)2=Cu(OH)2↓+BaSO4↓),然后过滤后取滤液。
除去NaNO3溶液中的(NH)2SO4,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Ba(OH)2溶液((NH)2SO4+Ba(OH)2=BaSO4↓+2NH3+2H2O),然后过滤后取滤液。
除去Na2SO4溶液中的Na2CO3,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H2SO4溶液(Na2CO3+H2SO4=Na2SO4+H2O+CO2↑)。除去C粉中的CuO,可加入适量的稀H2SO4溶液(CuO+H2SO4=CuSO4+H2O),然后过滤后取滤渣。除去CaO中的CaCO3,可加热混合固体(CaCO3=CaO+CO2↑)
五 O干燥剂的选择:
1、浓硫酸可干燥:酸性气体(如:CO2、SO2、SO3、NO2、HCl、)中性气体(如:H2、O2、N2、CO)
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3)
2、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碱石灰可干燥:碱性气体(如:NH3)中性气体(如:H2、O2、N2、CO)
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CO2、SO2、SO3、NO2、HCl、)
3、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可检验水的存在,并吸收水蒸气。
六、常见离子间的相互反应及其应用
Cl-Ag(AgCl)、SO42--Ba2+(BaSO4)
CO 3 2-H +(H 2 O、CO2 :)
Ca2+、Ba2+、Ag+(白色沉淀)
OH H+(H2O)
Cu2+(蓝色沉淀)
Fe3+(红褐色沉淀)
Mg2+、Zn2+、Al3+等(白色沉淀)NH4+(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第二篇:初三化学。物质鉴别
物质鉴别
鉴别物质,主要还是以鉴别离子为主,(一)水也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用水鉴别时出生地现象一般为溶于水和不溶于水,溶于水的再看水溶液的颜色;
(二)水溶液颜色:常见包括:含Cu2+的溶液呈蓝色(CuSO4CuCl2Cu(NO3)2);
含Fe3+呈黄色:Fe2(SO4)3FeCl3Fe(NO3)3;Fe2+呈浅绿色:FeSO4FeCl2Fe(NO3)2其他的一些水溶液一般呈无色;
(三)检验H+离子一般用紫色石蕊;有CO32——存在时鉴别常用酸溶液;
(四)如果遇到酸碱盐三类物质的鉴别用紫色石蕊(盐不是碳酸钠)
1、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不能鉴别的是()A、碳酸钠和碳酸钙B、硝酸钾和氯化钾C、硫酸铜和氯化铁 D、硫酸钠和硫酸钡
2、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最好用()A、紫色石蕊B、无色酚酞C、硝酸银D、氯化钡
3、检验碳酸盐最简单的方法是()A、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加入石灰水,无气体产生
C、加入稀盐酸,产生了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放入水中,不溶解的是碳酸盐
4、不能把稀硫酸和蒸馏水区分开来的物质是()A、NaOHB、BaCl2C、CuOD、Fe5、能一次区别AgNO3Na2CO3NaCl三种无色溶液的试剂是()A、稀盐酸B、NaOH溶液C、BaCl2 溶液D、KNO3溶液
6、可一次性将AgNO3Na2CO3MgCl2三种无色溶液区别开来的试剂是()
A、HNO3 溶液B、NaCl 溶液C、Na2SO4溶液D、HCl溶液
7、只有一种试剂一次就能区别硫酸钠、硝酸银和碳酸钠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氯化钡溶液B、稀盐酸C、稀硝酸D、氢氧化钾
8、要将HClCa(OH)2NaCl 三种无色溶液鉴别开来,仅用一种试剂,可选用()
A、盐酸B、稀硫酸C、氢氧化钠D、石蕊试液
9、下列能把KOH溶液、H2SO4、CaCl2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A、氯化钾溶液B、碳酸钾溶液C、硝酸钠溶液D、稀盐酸
10、下列试剂中,能将食盐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鉴别出来的是()A、稀盐酸B、酚酞试液C、石蕊试液D、石灰水
11、现有a MgSO4b NaOHc CuSO4d NaCl四种溶液,不用外加试剂,用简单的方法鉴别区分的正确顺序是()
A、abcdB、bcdaC、cbadD、cadb
现有四种白色固体①氯化钠 ②氯化钡 ③无水硫酸铜 ④硫酸钠,不使用除水外的其他试剂可以把他们区分开,区分出的先后顺序是()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③②④①
12、某物质具有如下性质: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入氯化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物质可能是()
A、KOHB、Mg(OH)2C、CuSO4 溶液D、Ca(OH)2 溶液
13、在下列盐的水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不到明显现象,则这种盐可能是()
A、FeCl3B、KNO3C、Cu(NO3)2D、CuCl214、在某无色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可能是()
A、AgNO3 溶液B、H2SO4 或硫酸盐溶液C、AgNO3、H2SO4 或硫酸盐溶液D、无法确定
15、(杜佳维)下列各组溶液中,只用酚酞试液和同组溶液间的相互反应就能鉴别的是()
A、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钠B、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稀盐酸
C、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D、氢氧化钠稀硫酸氯化钡
1、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硫酸铜、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做实验得出以下结果
(1)将此固体粉末加入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清夜为无色
(2)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与稀硝酸
从实验结果可判断出,该粉末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
2、有A、B、C三种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他们是稀硫酸、稀盐酸和稀硝酸。分别取少量三种溶液各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只有C出现白色沉淀,另取A、B两种溶液各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只有B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可得: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C是__________
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CaCO3Na2CO3Na2SO4CuSO4NaNO3 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物质,某学生为了确定其组成,做了如下实验:
请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断:(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粉末,注入足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溶液无色透明(2)取少量上述溶液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3)另取(1)中少量的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且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并产生气泡。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填化学式)
4、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BaCl2FeCl3KCl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为证实其组成,做了以下实验:
(1)将这包固体粉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
(2)向(1)的白色沉淀加入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放出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
第三篇:《物质的鉴别》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从选课,查找资料,形成思路到备课,试讲,每一个环节都做的非常认真仔细,按道理这节课按照我的思路上下来应该没石墨大问题。但结果令我非常场吃惊。虽然教研员、师傅、校长还有其他的老师对这节课评价还很高。真的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结果。这与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差,重难点知识把握不好友极大的关系。为年轻教师,我总有一种想法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多一些,多让学生了解一些内容,没有针对性的去练习,不能很好的把握重难点。
优 点:
1、教学设计新颖,形式多样,化学生活化,充分的体现新课标中STSE;
2、由“酒驾”检测导入课题,形式新颖,并贴近生活,紧扣主题,吸引学生;
3、课堂小组活动组织有序,中充实,学生训练有素;
4、问题情景创伤、科学合理,安排恰当自然;
5、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非常清晰,从两种简单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的检验,鉴别使学生回忆物质的鉴别的定义、依据、原则和步骤。最后引入到学生的物质鉴别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很清楚学了什么,重点是什么;
6、板书的设计非常简练,能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
7、课堂气氛融洽,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掌控能力强;
8、把一些步骤,操作过程能以“口诀”的形式给学生总结出来,便于记忆这是值得肯定的;
不 足:
1、复习课容量太大,学生落实的不是很理想;
2、教学目标太泛,应该细化,让学生一看就非常清楚;
3、小组活动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太少;
4小组展示形式单一,应该充分利用一些电教资源,如:展台,电子白板等;
5、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严谨,尤其在公开课中,说话太随便;
6、讲完课后没有回顾目标的习惯,也就是说没有把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7、化学复习课一定要追求“落实”;不能只重形式;
8、重难点把握不够,有些地方讲的太深,比如:离子反应方程式这是初中阶段不会。
改进方法: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了解考试动向,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2、教学目标应该细化,同时课后一定要带领学生回顾教学目标;
3、复习课,要落在“实”上,注重学生的“练”;
4、坚持练“三笔字”,投手作图。
5、注重课例研究。
6、勤于动笔,把教学中的得与失写下来,是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的过程。要坚持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等,充分的利用个人博客等网络资源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
本次课程是我的转正课,算是比较成功的课程了。讲完后,感觉很轻松。对于以后的教学中,我依然会坚持我不畏困难,积极学习的态度。我相信,在自己的努力,师傅和同事帮助下,我一定会比较快速成长的。
第四篇: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物质的量:与质量、长度等一样,是科学上来研究微粒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即: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mol)
2、摩尔的基准:科学上以12克12C所含的原子数作为摩尔的基准。即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近似值为6.02×1023。
小结:物质的量n(mol)=N/NA
二、摩尔质量:1mol物质中,微粒数是确定的,因而其总质量也随之确定。
定义:1mol物质的质量叫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 小结:物质的量n(mol)=
物质的质量(g)
摩尔质量(g/mol)例:33g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与多少克氢气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固体和液体的摩尔体积:
2、气体的摩尔体积:
气体体积由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决定,在相同条件下分子间平均距离相等,则体积相等。定义:在标准状况下,1mol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升,这个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单位“升/摩”。
小结:物质的量n(mol)=V/Vm
四、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应用:
定义: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即三同和一同)。
PV=nRT 该定律的推论
推论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即推论2: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
V1n1。V2n2P1n1。P2n
2推论3: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之比,等于分子量之比,也等于密度之比,即m1M1d1。m2M2d2V1M2。V2M1推论4: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气体体积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反比,即推论5:混和气体平均分子量的几种计算方法:
(2)因为相对密度 D
(1)标准状况下,平均分子量M22.4d
(∴d=
M)(1mol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22.4d1M1,所以M1DM2 d2M2
(3)摩尔质量定义法: Mm总(混合总质量除以混合总物质的量)n总
(4)物质的量或体积分数法:
MMAa%MBb%
(三)应用举例
[例1]两个体积相等的容器,一个盛有NO,另一个盛有N2和O2,在同温同压下两个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
(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
(D)质量
[例2]按质量各占50%的甲烷和乙烯混和的混和物,则混和气体中甲烷和乙烯体积比为
(A)7 :2
(B)7 :3
(C)7 :4
(D)6 :4
[例3]在一个6升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升X(气)和2升Y(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 反应:4X(气)+3Y(气)=2Q(气)+nR(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和气体的压强增大,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值是()
(A)3
(B)4
(C)5
(D)6 [例4]下列条件下,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不相等的是
A、相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2HB、相同体积、不同密度的CO和C2H4 C、相同温度、相同压强、相同体积的O2和N2 D、相同压强、相同体积、相同质量的O2和N2
[例5]由CO2、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CO2、H2和CO的体积比为
A、29:8:13
B、22:1:14
C、13:8:29
D、26:16:57
五、物质的量浓度
核心仪器:容量瓶(精确 配制 一定体积溶液的仪器)①常见规格: 50 mL、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 ②容量瓶上的标示:温度、刻度线、规格 ③容量瓶使用前准备工作:检漏、洗涤
1、定义:以1升溶液里含多少摩尔溶质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摩/升”。
物质的量浓度C(mol/L)=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配制0.5mol/L的溶液500ml:(1)计算:溶质用量:(2)称量:(3)溶解:
M1n1M2n2Mnnn
n总M1V1M2V2MnVnV总溶质的量(mol)
溶液的体积(L)(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保存:
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1)称量时所引起的误差
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① 试剂、砝码的左右位置颠倒
②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使所读液体的体积偏大等 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①砝码残缺
②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使所读液体的体积偏小等待
(2)用于溶解稀释溶液的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使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致使溶液的浓度偏低。
(3)转移或搅拌溶液时有部分液体溅出,致使溶液浓度偏低。
(4)容量瓶内温度高于20℃,造成所量取的溶液的体积小于容量瓶上所标注的液体的体积,致使溶液浓度偏高。
(5)在给容量瓶定容时,仰视读数会使溶液的体积增大,致使溶液的浓度偏低;俯视读数会使溶液的体积减小,致使溶液浓度偏高。
3浓溶液稀释的有关计算:
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不变。
C1V1=C2V2(C1、C2为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例3、100ml容量瓶内有100ml0.1010mol/LNaCl溶液,设法把它配成0.1000mol/L的NaCl溶液。
仪器、药品:
4有关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分数(设为ω%)的换算。C(mol/L)=1000(ml)(g/cm3)%
溶质的摩尔质量(g/mol)1L溶液例
4、常温下将20g14.0%的NaCl溶液跟30.0g24.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密度为1.15g/ml的混合溶液。计算:
(1)该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2)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3)在1000g水中需溶入多少molNaCl,才能使其浓度恰好与上述混合溶液的浓度相等。
在有关计算形成解题思路一般有两个出发点:
①由“定义式”出发: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的数学表达式为c=n/V,由此知,欲求c,先求n及V。
②由守恒的观点出发:
a.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
b.溶液中“微粒之间电荷守恒”(溶液呈电中性)。如在Na2SO4溶液中,阴离子SO42-与阳离子Na+所带电荷一定相等,即n(Na+)×1=n(SO2-4)×2,又因在同一溶液中,体积都相同,故有
c(Na)×1=c(SO42-)×2。+再如,在Na2SO4、KNO3和HCl的混合液中,阳离子有Na+、K+、H+,阴离子有SO42-、NO-
3、Cl-,由电荷守恒知:
c(Na)×1+c(K)×1+c(H)×1=c(SO2-4)×2+c(NO-3)×1+c(Cl-)×1 ++
+简化为c(Na)+c(K)+c(H)=2c(SO24)+c(NO3)+c(Cl)+
+
+
-
-
-例:将MgCl2和NaBr组成的混合物19.8g配制成500ml溶液,通入过量的氯气充分反应后,蒸干溶液得无水固体15.35g,则所配制的原溶液中c(Mg2+): c(Na+): c(Cl-): c(Br-)的值为()
A.1: 1: 1: 1 B.2: 1: 2: 1 C.1: 1: 2: 1 D.2: 2: 1:
例:将K2SO4和Al2(SO4)3和KAl(SO4)2三种混合溶液加H2SO4酸化。测得C(SO42-)=0.105 mol/L,C(Al3+)=0.055 mol,C(H+)= 0.01 mol/L,则C(K+)为: A.0.045 mol/L B.0.035 mol/L C.0.055 mol/L D.0.040 mol/L
c.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 现将两类浓度的求算总结如下: 1.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以Fe2(SO4)3为例:(1)若Fe2(SO4)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mol·L1,则c(Fe3+)=?c(SO2-4)=?
-(2)若Fe2(SO4)3溶液中c(SO24)=a mol·L1,则Fe2(SO4)3的物质的量?
-
-(3)溶液中电荷关系:3c(Fe3+)=2c(SO2-4)。2.气体溶于水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在标准状况下,1 L水中溶解某气体V L,所得溶液密度为ρ g·mL-1,已知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水的密度是1 g·mL1,则溶于水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的质量分-
-数分别为?用字母ρ、V、M表示。
例:用密度为1.32g/cm3的硫酸溶液,逐滴滴入BaCl2溶液中,直到沉淀恰好完全为止。已知所生成的沉淀的质量等于所用硫酸溶液的质量,则硫酸溶液的浓度为()
(A)21.9%
(B)42.1%
(C)13.5mol/L
(D)5.67mol/L 例:式量为M的某物质在室温下的溶解度为Sg/100g水,此时测得饱和溶液的密度为dg/cm3。则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M/10Sdmol/L
(B)1000Sd/[M(100+S)]mol/L(C)10Sd/Mmol/L
(D)M(100+S)/1000Sdmol/L
第五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点总结
物质是有微粒构成的
微粒是无可见得,想东西溶解 微粒是运动的,像香味的飘散等
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热胀冷缩,气体被压缩等 微粒之原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时不显电性的,但核外电子显负电性,那么只有原子核显正电性,且正负电荷这恩好像等
事实上就是这样的,核外电子的数目等于核内质子的数目,因此质子又叫核电荷 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显正电性,中子不显电性
微粒是非常微小的,在化学上为了能形象的描述原子,就有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
原子的质量又是非常小的,在化学上为了方便的表示原子的质量 就有了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 相对原子质量的介绍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微粒
那么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什么呢,这就是分子
分置是由原子构成的,其相对质量就是有相对原子质量构成的 当然化学中的宁外一种微粒就是离子了 离子是由原子的电子或者失去电子而形成的 得电子显负性,那么失电子就显正性 离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物质就是有原子或者分子,或者离子直接构成
这是从微观上讲的物质,平时我们看的物质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那么从宏观上讲物质就需要明白元素的概念
化学上讲的元素是指的是有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我们说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直说种类,不说个数,(l)只论种类,不讲个数。
(2)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两种形态存在。
(3)分为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氢为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8,He为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而元素的种类,取决于其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4)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还表示由该元素形成的单质。3.化学式
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通过实验测定得出的,所以一种物质只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1)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一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还表示该物质的1个分子或该物质1个分子的构成。
(2)化合价规律:元素的化合价是该元素在与其他元素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但与氧化合时显正价),通常H为+1价、O为-2价;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于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在不同条件下,同一种元素可以呈现不同的化合价,但在某一具体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则是固定的。在化学上表示元素就有了元素符号之说,这也是学习化学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常见的化学元素符号要会写
那么常见的化学符号有什么意义呢
说了元素组成物质就不得不谈一下化合价的 世界上的物质大概有三千多万种,而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的化学元素又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从后面的元素周期表就可以看出 世界上元素的前四位,氧硅铝铁,分别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是什么 物质都说有元素组成的,有微粒构成的,微粒包括原子,分子,离子 那么物质在化学上有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指的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指的是有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那么是不是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就是纯净物呢,很显然不是的,比如说臭氧和氧气 那么混合物就包含两种物质或者多种物质 那么物质构成的奥秘就差不多了 回顾一下知识点,这章的知识点不较多比较杂,需要自己下去下功夫,这是谁也帮助不了的,这章也是学化学的关键的
回顾一下,首先说的是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