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性物质总结

时间:2019-05-14 03:3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漂白性物质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漂白性物质总结》。

第一篇:漂白性物质总结

高中化学漂白性物质总结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第二中学 孙冬敏

高中化学常用的漂白性物质有氯水、Na2O2、O3、H2O2、NaClO、Ca(ClO)2、SO2、活性炭等。

一、漂白性原理解析

(一)氯水、Na2O2、O3、H2O2、NaClO(漂白液的有效成分)、Ca(ClO)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具有漂白性是因为它们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物质(如酸碱指示剂、品红等有机物)氧化成无色物质。一旦氧化后就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了,因此它们的漂白作用是永久性的。注意:(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NaClO、Ca(ClO)2在空气中或酸性溶液中因生成H ClO而具有漂白性)

(二)SO2有漂白作用是因为它溶于水后生成了H2SO3,H2SO3 能够和有色有机物(如品红)结合,形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无色化合物在一定条件(如加热)下,又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这种漂白是暂时性漂白。SO2的漂白作用具有特殊性。(注意:SO2不漂白酸碱指示剂,但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因 SO2 溶于水生成亚硫酸)

(三)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起到漂白作用,是物理变化。

二、常见题目归纳(此知识点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1.下列四种有色溶液与 SO2 气体作用均能褪色,其实质相同的是()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②品红溶液③ 溴水;④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A .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SO2 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即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把 SO2 氧化为SO42-; SO2 使品红溶液褪色是 SO2 与品红化合成无色物质而褪色; SO2 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是 SO2 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使溶液酸化而褪色。故答案为A.2、下列物质不能用于鉴别SO2和CO2气体的是()

A、品红溶液B、酸性KMnO4溶液

C、石蕊试液D、酸化的Ba(NO3)2溶液

解析: SO2 能与品红化合成无色物质而褪色,而 CO2 不能; SO2 能把酸性KMnO4溶液CO2 不能; SO2 能与酸化的Ba(NO3)2溶液Ba SO4白色沉淀而 CO2 通入其中无明显变化;SO2和CO2气体都能使 石蕊试液 变红,故选 C3、“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该消毒液无色,有漂白作用。它的有效成分是下列物质中的一种,这种物质是()

A.NaClOB.NaOHC.KMnO4D.Na2O2

解析:这是一道生活常识考查题。不过即使不知道这个常识,据题目所给信息和已学化学知识也可解答此题。由题目中“该消毒液无色,有漂白作用”的提示,可排除有色的KMnO4和无漂白作用的NaOH,而Na2O2在溶液中不可能存在,由此可知答案为A。

第二篇:氯气的漂白性教学设计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化学学院2009级甘亮 2009210330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第二节,有其重要意义。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而本章也是《化学1》的重点内容。氯不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二)、教学内容

本课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利用实验学生自主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继而讲述次氯酸的性质。第二部分讲解氯气与碱的反应,从而导出工业漂白粉的制备方法,最后介绍氯气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氯气能部分溶于水,掌握氯气跟水的反应,了解氯气可用来漂白杀菌,掌握次氯酸的化学性质;掌握氯气与碱的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法和漂白原理、使用方法,从中进一步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制定研究方案、动手做实验、培养其表达、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制定实验方案、抽象概括的科学方法;②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实验,增强了同学们对身边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在对问题的解决中能培养学生事实求是,言必有据的的科学学习态度和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氯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以及次氯酸的性质。

2、教学难点:氯气与水反应后产物的检验以及次氯酸的强氧化性。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通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及本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知道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从而推测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稳定价态为-1价,高一的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老师设计适当的情境和问题,就可以归纳出氯气的各种性质。而且,通过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也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由于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对于氯气及其化合物的了解并不多,尤其是次氯酸。而在氯水成分中,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次氯酸根离子的存在学生难以理解;虽然氯元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学生对其在我们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却关注不多,所以,教师可从生活中的问题着手,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高一的学生在思维上很有活跃性,并有一定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英雌,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同时,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具备一定的能力,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

1、教法指导: 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

2、学法指导: 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不搞零起点上课,做到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采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1】投影:武汉近期发生水污染,出现刺鼻异味,武汉市居民大量抢购自来水。播放一则视频,报道当时的新闻 【提问】:

从视频中,同学们知道自来水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刺鼻异味呢?这股异味是从何而来呢? 播放一张图片,图片为用污染的自来水做实验,将AgNO3溶液滴入到自来水中产生大量白色沉淀的实验。【提问】

师:从图片和新闻中我们知道,自来水中投入了大量的氯气,可是为什么自来水受到污染要投入如此多的氯气来进行消毒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奥妙呢? 生:想

师:同学们都很有求知欲,那么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老师和同学们来探讨氯气的漂白性

认真观看

学生回答问题:是因为投放了大量的氯气。观看图片,注意其中的白色沉淀。思考问题,并引起了探讨的兴趣

培养学生捕获信息能力、读图能力。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件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暗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引发学生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

【导入】:氯气的漂白性

【活动2】播放氯气和色素反应的对比实验 [提问]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2、对比这两个实验及其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干燥的蓝色布条褪色,说明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湿润布条褪色,说明氯气在有水存在条件下有漂白性

学生回答:说明了氯气是和水反应生成了一种漂白性物质。

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学会分析其内在本质。

讲述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氯水的形成和概念

看课本,熟记氯水的概念

为下面实验探讨氯气和水反应做铺垫

【活动3】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提供实验药品和器材:新制氯水、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蓝色布条、AgNO3溶液+稀HNO3溶液、试管若干

动员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探究氯气和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同时老师也在上面自己做实验。

五分钟后,请学生踊跃发言,分享小组的实验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小组做的实验,包括实验现象,以及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培养其表达、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表扬同学们都积极思考,做实验也很认真,然后多媒体播放自己做的实验和现象 【实验1】观察氯水颜色,呈淡黄绿色

【实验2】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实验3】滴入含有硝酸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4】稀盐酸和氯水中放入蓝色布条,氯水中的褪色,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

通过老师呈现的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回答下列结论: 氯水中存在氯气分子

氯水中存在H+,有漂白性物质 有Cl-存在

氯水有漂白性而稀盐酸没有

过程教学比结果更重要,老师摆出实验,学生可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眼光,同时增强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

归纳总结:氯气和水反应生成了盐酸和一种漂白性物质

指导学生依据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写出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下面写氯气与水反应的方程式Cl2+H2O=HCl+HClO; 并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

学生试着自主推导,有利于加强记忆和理解

讲述: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这种漂白性物质是次氯酸(HClO)由H和O的化合价很容易推得Cl的化合价为+1价,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细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能把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从而起到漂白的效果。问:氯气漂白,氯水漂白,归根结底是什么在起作用?

掌握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明白其漂白性和消毒作用,从而明白导课中的问题 回答:次氯酸

化学知识回归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问】既然次氯酸这么神通广大,既有漂白性又可以消毒,那同学们有没有见到过一瓶瓶的次氯酸试剂呢?

讲述: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没有次氯酸试剂呢?因为次氯酸极其不稳定,见光即分解:2HClO=2HCl+O2↑

问题1:久置氯水会变质吗?最终变成什么? 问题2:新制氯水如何保存?

问题3:思考:液氯、新制氯水、久制氯水的区别?

回答:没有

掌握次氯酸的不稳定性,熟记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久置氯水会变成盐酸,以及实验室保存氯水的方法——细口棕色试剂瓶,置于阴凉处保存。

液氯:液态的Cl2,纯净物;

新制氯水:混合物,能漂白;久制氯水:混合物,是稀盐酸

探讨次氯酸的不稳定性,学生交流表达,讲到氯水的保存也是化学知识在实验中的一个运用。

提问:氯水极其不稳定,漂白效果不理想,而且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也不大,我们怎样制取比较稳定高效的漂白剂? 学生思考,预习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设置悬念,过渡到氯气与碱的反应的学习

【实验】请同学们把NaOH溶液滴加到新制氯水中,观察有什么实验现象?

提问:我们已经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那么氯气和NaOH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请试着写出化学方程式?

发现氯水的淡黄绿色褪去 答:NaCl和NaClO Cl2+2NaOH=NaCl+NaClO+H2O

由酸碱中和反应推导此反应,活跃学生的思维

讲解:氯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与强碱发生反应。根据氯气和NaOH的反应,请同学们写出写出Cl2与Ca(OH)2溶液的反应。

写出方程式: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课堂练习】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2H++Cl-+ ClO-

B.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OH-= Cl-+ ClO-+H2O

C.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MnO2 + 4HCl =Mn2+ +2Cl -+Cl2↑+ 2H2O

D.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Ca2++ 2ClO-+ H2O+ CO2=CaCO3↓+2HClO

运用已学离子方程式的有关内容,结合新知识,进行练习和判断。答案:B、D

巩固知识。

【归纳总结】氯气与碱反应生成两种盐,次氯酸盐中Cl为+1价,有强氧化性,可以漂白,而它的稳定性比次氯酸强。工业上用向石灰乳中通入氯气来制备漂白粉,就是应用这一原理。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起漂白作用的Ca(ClO)2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掌握漂白粉的制取原理,还有其组成及有效成分。

了解漂白粉和漂粉精既可用作漂白剂,也可用作游泳池及环境的消毒剂。学会归纳、总结

【讲解】同学们已经了解到漂白粉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那么作为活泼非金属氯,同学们还知道氯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学生回答后,展示一些这些化工品的图片

通过预习:制取高纯硅、锗的重要中间物质;是有机化工中合成塑料、人造纤维、橡胶、农药、染料和药品的重要原料

与实际结合,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但是,氯气在悄悄走进和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暗地里威胁着我们的生命,2004年天原化工厂因氯气泄露而引起大爆炸,造成9人死,多人伤,损失惨重。呈现一些爆炸现场的图片给学生。

同学们,如果我们当时在爆炸现场,你会怎样正确逃生呢?

观看图片,了解氯气的毒性对我们生活的威胁。

(1)用毛巾捂住口鼻,也可先将毛巾用肥皂水或稀的碱液浸泡;(2)往高处跑;(3)向上风口跑

创造情景,使学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结尾】据一位职工回忆:天原化工总厂在发生爆炸事故以前,就已经出现过3次氯气泄漏,但作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化工厂,却没有引起广泛重视,以致酿成大祸,造成15万人流离失所,这更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希望我们同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为自己所用,同时也好好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反思,在生活中从自我做起

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以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题,并进行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氯气——第二课时

一、氯气和水反应

Cl2+H2O=HCl+HClO;

二、次氯酸

1、化学式 HClO Cl +1价

2、强氧化性

——用于漂白和消毒

3、不稳定性

2HClO=2HCl+O2↑

4、氯水的变质和保存

三、氯气和碱的反应

1、氯气和NaOH溶液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2、氯气和Ca(OH)2反应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3、漂白粉组成:CaCl2和Ca(ClO)2 漂粉精组成:主要为Ca(ClO)2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的是氯气第二课时中的氯气和水反应部分。

优点:课程设计有条理,有一定的创新性,具体体现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物质,符合新课程理念,对知识有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由于是第一次进行高中课堂的模拟,在这次训练中,通过老师同学的指点,还有自己课后的反思,觉得这堂课还是存在很多缺点的,首先,从基本教学技能来说:教态不够优雅,在讲台上没有教师风范,讲课时声音不够洪亮、清晰,口语技能还有待提高。但是化学专业术语用词很准确。下面我讲以讲课过程顺序来分析自己这堂课存在的诸多不足:

导课:先自己以一段话叙述武汉近期的水污染,紧接着又来了一段视频,还有图片,导课时间过长,也有重复累赘之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么口述水污染事件,要么通过视频来传达,二者取其一。

在探讨“氯气和水反应生成什么物质时”,是直接由学生自主去探讨,但是氯气和水反应产物的确定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真正的高一学生要做实验区探究,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应该先由同学猜测生成了什么物质,再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这就增强了实验的指向性,减少了盲目性。同时,给同学们提供实验器材做实验之前,老师应点拨一下,比如“蓝色布条有什么作用”,“紫色石蕊遇酸变红”,“Ag+和Cl-结合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等等,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通过实验来确定产物的难度。Cl2和水的化学方程式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叫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但是不应该请同学来黑板上写。另外,学生上来写完后,下去之后我竟忘了评价,对也没有说,不对也没有说,相当于提问没有介入评价。

在由氧化还原反应的只是推导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犯了一个知识性错误,生成盐酸的同时有可能另一种物质是次氯酸,也有可能是亚氯酸、氯酸、高氯酸,而为什么是次氯酸并没有向学生阐述清楚。

既然讲到了氯水,应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氯水的成分,把有哪些分子、离子跟学生讲清楚,以及氯水中的主要成分,这为后面氯水和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做铺垫。而课堂上并没有讲到氯水的成分,我主要是考虑到新课内容不应该讲这么深,而且课堂上时间也不够。板书问题:板书不全面,只写了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完整板书应为: 氯气——第二课时

一、氯气和水反应

Cl2+H2O=HCl+HClO;

二、次氯酸

1、化学式 HClO Cl +1价

2、强氧化性

——用于漂白和消毒

3、不稳定性

2HClO=2HCl+O2↑

4、氯水的变质和保存

7、个人疑惑:

一、氯气和水反应实质上是个可逆反应,而课本里第一次接触到可逆反应是在S元素那一节,在这里有没有必要讲到可逆反应?

二、进行氯水成分的分析时。由于没有学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氯水成分中ClO-这种离子的存在要怎么跟学生讲解?

三、讲述新课时,我个人觉得氯水的成分探讨没有必要讲,因为新课不应该讲那么难,可以在以后的复习课或者讲习题时给学生讲,老师怎么认为?

第三篇:如何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物质是什么性

如何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物质是什么性?(酸性,强酸性,氧化性,强氧化性)氧化性看元素的价态有没有升高(高原低氧)

只要生成物中有硫酸盐类物质,就可以认定硫酸体现酸性

如何判断物质的氧化性及还原性的强弱?

1.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性:氧化剂大于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

2.根据金属活动性判断:还原性从左到右递减,氧化性从左到右递增

3.根据反应条件判断:条件越苛刻,氧化性越弱.

4.根据氧化产物价态高底判断:两种不同物质跟同一种物质反应,生成的氧化物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硫化氢(H2S)

⑴物理性质

硫化氢是无色、剧毒的气体。

硫化氢有臭鸡蛋气味。

硫化氢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硫化氢可以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2.6体积的硫化氢。

硫化氢的沸点为213K,沸点为187K。

⑵化学性质

硫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硫化氢是分子晶体。

硫化氢分子是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硫化氢中硫的氧化值为-2,是硫的最低氧化值,所以硫化氢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例如: 硫化氢能被卤素单质氧化成游离的硫H2S+Br2→2HBr+S

氯气能将硫化氢氧化成硫酸

H2S+4Cl2+4H2O→H2SO4+8HCl

硫化氢可以与氧气反应,可燃

氧气充足:2H2S+3O2 点燃→2SO2+2H2O

氧气不充足:2H2S+O2 点燃→2S+2H2O

硫化氢可以与二氧化硫反应

H2S+2SO2→3S+H2O

⑶硫化氢的制法

可用固体FeS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制H2S。

装置可用启普发生器。

FeS+2HCl→FeCl2+H2S↑

FeS+H2SO4→FeSO4+H2S↑

⑷氢硫酸

氢硫酸是硫化氢的水溶液,是一种二元弱酸。

氢硫酸具有酸的通性,且具有比硫化氢更强的还原性。例如:

氢硫酸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H2S+O2→2S↓+2H2O

二氧化硫(SO2)

⑴物理性质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可以溶于水,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40体积的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的沸点为-10°C,沸点为-75°C。

⑵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是共价化合物,是分子晶体。

二氧化硫是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是亚硫酸的酸酐,可以与碱、碱性化合物反应。

例如: SO2+CaO→CaSO3 ;SO2+H2O←→H2SO3 ;SO2+Ca(OH)2→CaSO3↓+H2O二氧化硫中硫的氧化值为+4,所以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所以可以与一些还原剂反应。例如:

H2S+2SO2→3S+H2O

二氧化硫较强的还原性。例如:

3SO2+2H2O+2HNO3→3H2SO4+2NO ;SO2+Cl2+2H2O→H2SO4+2HCl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不是永久性的,稍微加热,即可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⑶二氧化硫的制法

通常用固体亚硫酸钠和中等浓度的硫酸来制取二氧化硫

Na2SO3+H2SO4→Na2SO4+H2O+SO2↓

⑷亚硫酸

亚硫酸是一种二元中强酸,仅存在于水溶液中。

亚硫酸即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如:

氧化性:H2S+H2SO3→3S+3H2O

还原性:5SO32-+2MnO4-+6H3O+→2Mn2++5SO42-+9H2O

H2SO3+I2+H2O→H2SO4+2HI

SO32-+Cl2+3H2O→SO42-+2H3O++2Cl-

浓硫酸(H2SO4)

⑴物理性质

浓硫酸的浓度约为18mol/L,98.4%。

浓硫酸的密度约为1.84g/cm3

98%的浓硫酸沸点为330°C,是常用的高沸点酸,这是氢键的缘故。

浓硫酸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分子。

⑵化学性质

硫酸是共价化合物。

硫酸是二元强酸。在一般温度下,硫酸并不分解,是比较稳定的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例如:

浓硫酸可以用来干燥不与硫酸起反应的各种气体,如氯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等。浓硫酸可以夺取有机物质里的H和O原子

常温时浓硫酸可以使金属表面钝化。

加热时浓硫酸可以氧化很多金属和非金属。自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Zn+2H2SO4△→ZnSO4+SO2+2H2O

C+2H2SO4△→CO2+2SO2+2H2O

S+2H2SO4△→3SO2+2H2O

浓硫酸与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反应

H2S+H2SO4→S+SO2+2H2O

⑶硫酸的工业制法

燃烧金属硫化物来制取二氧化硫(沸腾炉)

4FeS2+11O2△→2Fe2O3+8SO2

使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接触室)

2SO2+O2(V2O5、△)→2SO3

三氧化硫与水化合(吸收塔)

SO3+H2O△→H2SO4

⑷稀硫酸

浓硫酸加水就会生成稀硫酸。

稀硫酸的浓度比浓硫酸相对较小。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强酸性、弱氧化性。

浓硫酸的氧化性体现在硫上,而稀硫酸的氧化性主要体现在氢上。

稀硫酸的主要成分是H2O、H3O+和SO42-。

第四篇: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

“物质构成的奥秘”包括4个课题,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可以再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针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实施情况,我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分析与反思:

一、教材内容分析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内容共4个课题(其中第三单元3个课题,第四单元1个课题),主要就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知识、化学用语、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三大方面作了细致的阐述。在教学中,我将本章知识细化为11个模块和11个考点,11个模块主要是原子结构、离子、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式方面的三类计算。教学中,正确处理直观感知与抽象思维、概念建立与观念形成、意义理解与技能训练等关系,将有助于顺利突破相关教学难点。11个模块知识点多、细,且比较抽象,应需9课时。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本册教材双基内容的近一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既是他们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二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升中考试的要求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如只要求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诣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对离子形成的过程仅用一幅图画作初步介绍,只要求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化合价只要求知道大致意思,但要记住常用元素的价态,会运用有关化合价的知识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章课题一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方法;课题二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尤其是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而原子结构教学上不要求会画,只要求会识别就可以了;课题三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常见的元素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对元素周期表要会查;课题四包括化学式、化学价、有关化学式的三类计算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因此,对本章知识要系统掌握,要强化知识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知识运用,尤其是引导学生查看“商标”的说明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有主要作用的。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需要说明的问题

1、“分子和原子”一个课题专门讲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在本单元进入到原子的内部,讲原子的构成,只是再引出一个高潮,这几部分内容是逐步深入的,有利于学生建立粒子观。

2、关于相对原子质量 教科书考虑到学生没有同位素、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作含糊的、初步的了解。教科书中实际是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使用(初中化学的阶段性)。

3、关于元素 “元素”名词在前面的单元中多次出现,教科书把它当作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是微观和宏观的结合点,不宜一次要求到位。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说法,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的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容易犯的错误。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贯通的。

元素符号是教学重点,它的教学要注意分散难点,逐步记忆。教科书在第二单元就已经给出了一些元素符号,当时是作为化学符号出现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化学课一开头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到学习本课题时,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元素符号,这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要求学生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4、离子 教学要求的把握以“以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和课题后的“习题”为基准)课题3离子主要是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课程标准中对于离子的内容要求不高,只是“知道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初步建立粒子观。这部分内容与旧教科书相比是大大降低了,只是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就可以了。

到课题3离子为止,教科书已初步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可利用教科书中“物质及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来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等来小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5、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科书中对于“化合价”的定义也是弱化的,以举例的方式指出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把重点放在如何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上,也就是化合价的应用上。

关于原子团,标准中也没提,但是如果没有这一概念,很多地方是过不去的,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补充,因此教科书中出现原子团的概念,并给出了几种根价,如硫酸根、硝酸根、氢氧根、铵根、碳酸根等。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方便的使用化学式。如果没有原子团,学生写化学式就很麻烦。

四、教学的可取之处:

“物质构成的奥秘”非常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分为三部分:化学式的概念和读写,化合价的相关运用,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分为9课教学,4节新授+4节练习,再加上1节复习。

1、要详细背课,既要背教材也要背学生。例如: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在生物和物理上已听说进,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感到抽象,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最好以投影的方式投影出来,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通进对两幅图片的讲解,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分子、原子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

2、重视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心理暗示让学生建立起微观世界,本章第一课,我就打出一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口号:搭乘粒子航班,进入微观世界。效果相当不错。在内容上,重视本章的第一节引导,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学生的世界接受了微观粒子的存在,那么给这些微观粒子冠以名号应该不是件很难的事情,不管是“分子”“原子”还是“离子”。课本中三条性质没有太大的理解难度,重点是建立起相应的观点。除了课本上的几个实验,另外补充了品红、红墨水、高锰酸钾在水中扩散的分组实验,增加了微粒空隙的分组实验,用三个同样的矿泉水瓶子,分别装满空气、水、冰(提前冰冻)。学生通过观察几种物质的扩散过程,视觉上看到了物质逐渐淡去的过程,在心理上接受了物质真的可以分成更小的无法宏观感知的微粒。通过对三个瓶子挤压的亲身体验,能够想象出微粒间存在空隙。通过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的解释,把抽象的观念落实到具体问题之中,微粒在不停运动的观点自然建立。

五、注重讲授上的“精”、“细”和“活”,促进了学生对重难点的攻破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十一个考点主要是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化学用语、与化学式相关的“量”的计算三大方面去归类,11大模块知识有8块是重点,6块知识都比较难,也比较抽象,在这些知识的处理上,我注重在难点上突出“精”和“细”,重点处理上重在“活”。教学中有的知识的处理打破常规,有的超前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建立“导渠”,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时采取了“图例法、讨论分析法、竞赛法”,有的导入引入了科普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原子结构的知识主要抓住“一框两等式”的关系,灵活插入运用性知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同时插入科普知识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处理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时,我在抓规范思维形成的基础上及时灵活变通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抓关键数据、抓关键因果关系”以建立思维的桥梁。但是,在处理难点问题上我注重“精”处理,力求体现代表性,帮助学生找切入点,尽量避免了学生无从下手的现象。

六、学会归纳,学会总结,促进了学生知识大框架的形成

针对本章知识比较抽象和与生活的联系不够多,我在教学中对每个考点一一攻关。首先抓每个知识点从理解、记忆、运用上的“过关“。如对原子结构、元素符号、化合价等抽象知识点设计了“顺口溜、图例与图片模拟、天天5分钟”等分散记忆的“法则”等等。就11个知识点的重难点突破上尽量将相关知识及时总结、找准关系,形成知识的线条,体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第五篇:关于炎性致痛物质的认识

关于炎性致痛物质的认识

1.含义 当机体有炎症发生时损伤的组织向细胞外液中释放一些能引起疼痛的内源性化学物质如:PGE2、缓激肽等,这些物质能够改变生理环境,间接提高伤害性感受器的兴奋性产生疼痛,我们将这时产生的这种物质称炎性致痛物质。

2.致痛途径

(1)伤害感受

皮肤及躯体深部组织分布着初级传入神入元,并与脊髓背角的二级神经元相连。初级传入神经元在伤害感受中有三个功能:感受、转换有害或伤害性刺激;将周围末梢所感受信息传导至脊髓;并经突触传递至其背角特殊层。感受正常、低强度及强烈伤害性刺激的受体各有不同特点。探知非疼痛刺激(如轻触或位移)性受体有其特异性刺激源,将微弱信息高度放大,且如信息增强则迅速适应。与此相比,大多数高阈值受体对热、化学及机械性等多种刺激发生反应,谓之多种伤害感受器。在成人背根神经节中,大直径细胞形成有髓Aβ纤维及一定比例的细髓鞘Aδ纤维,小直径细胞形成无髓鞘轴突。痛觉主要延有髓鞘Aδ纤维传入,此纤维终止于脊髓背角的Ⅰ、Ⅴ、Ⅹ层,传递皮肤痛、温觉。Aβ纤维传导皮肤触、压觉,至脊髓Ⅲ、Ⅸ层。无髓鞘C纤维传导定位不明确的慢性痛,至脊髓Ⅱ层。伤害性刺激经Aδ纤维或C纤维传入,并释放神经肽、P物质等,构成脊髓敏化的基础。存在于机体中原先对高强度刺激无反应的静息伤害性感受器,受一些介质的影响可自发性激活并引起反应,即外周敏化。组织炎症反应、炎性介质等均可刺激并激活化学感受器,引起外周神经元反应,并使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敏化,经初级传入神经Aδ、C纤维传入激活NMDA受体,致使脊髓神经元敏化,引起伤区周围无损伤组织的机械刺激或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痛敏区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强度增加,兴奋阈下降而出现超常痛敏,即中枢敏化。

(2)受体

a.辣椒素受体(VR受体)属配体门控型无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存在于C纤维和一部分Aδ纤维神经元。对辣椒素及中强度热刺激(43℃以上)敏感,其活性在炎症组织产生的酸性环境中增强。VR受体的兴奋使细纤维中所含的P物质(SP)在末梢大量释放,引起疼痛。VR受体的内生性配体有大麻酯受体激动剂anandamide和脂肪氧化酶产生的12-S-过氧化氢甘碳四烯酸(12-S-HPTET)。可以用此来研制VR的特异性阻断剂。

b.酸感应受体

系近几 年发现的离子通道新家族,属选择性质子活化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及部分脊髓神经节细胞。其对低PH的酸性环境迅速产生失活性电流(除Na+电流外),并与甲酰胆碱的灵敏度相关。c.嘌呤受体

ATP一直只被视为体内的一种储能和供能物质,“嘌呤能神经学说”提出后,认为嘌呤能神经利用腺苷和ATP作为神经递质。腺苷及其相关的磷酸衍生物(AMP、ADP、ATP)与人类疼痛有关。嘌呤受体分两类:与腺苷起反应的为P1受体,与ATP起反应的为P2受体。后又根据组织反应的类型和激动剂作用效力顺序,将P2受体分为P2 X和P2 Y两类亚型。P2 X是亲离子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通过细胞外ATP调控快突触传递,其激动引起平滑肌收缩反应。现已克隆P2 X1~P2 X7等受体亚型。其中P2 X3存在于背根神经节中,在与伤害性感受有关的小直径细胞表达,提示其在伤害感受中发挥作用。

(3)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中。近来研究表明,许多离子通道在伤害感受中有高度选择性。a.钠通道

钠通道是引起动作电位的主要离子通道。根据对河豚毒素(TTX)的敏感性将钠通道分为敏感性(TTX-S)和不敏感性(TTX-R)两类。慢速失活TTX-R钠电流,只表达PN3/SNS和NaN/SNS2两种钠通道,且优先表达在伤害感受器的小直径神经元中。局部炎症产生的PGE2、5-HT、腺苷等炎性物质均能提高TTX-R通道的敏感性。PN3/SNS的反义寡核苷酸能逆转炎性痛敏。钠通道阻滞剂如局麻药利多卡因及抗惊厥药卡马西平、苯妥因可抑制疼痛,但因其中枢等副作用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特异性钠通道亚型的阻滞药将在未来治疗炎性痛中发挥作用,但尚在研制中。

b.钙通道

电压门控性钙通道与递质释放及延长神经膜兴奋性相关。抗惊厥药加巴喷丁及其类似结构的药物,对钙通道的α2β亚型有高度亲和力和特异性,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痛,但在炎性痛中疗效较差。ω-蜗牛毒素阻断钙通道产生痛觉缺失,但由于其不能特异选择通道,治疗作用受限。而作用于突触前膜N型通道的特异性阻滞药可控制脊髓背角递质释放,从而产生广泛的镇痛效果。

3.主要致痛物质及其作用

(1)钾、氢、钙离子 在组织损伤或炎症中起致痛作用,是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等的主要致痛物质。

(2)5-HT 为色胺酸与5-羟色胺酸的参与下合成的物质,因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故其在中枢系统和周围组织的作用是不同的。当周围组织受破坏时,5-HT从解体的血小板中释出,在低浓度状态即可致痛,且主要参与血管性疼痛和损伤性疼痛。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反可以介质形式抑制疼痛。

(3)缓激肽(bradykinin, BK)在周围组织中有强烈的致痛作用,主要有强烈的致痛作用,主要参与一切炎症性疼痛,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结果导致组织水肿,继之其他致痛物质渗出加重疼痛。(4)P物质(Substance P,SP)为1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统称P物质。其对疼痛信号的传递呈双重作用,在传入神经元(脊髓后角)中为兴奋性介质,但在高级中枢及其下行的调剂中则起抑制作用。其直接致痛作用较缓激肽更强烈,且不被血脑屏障说阻隔,可能与同时引起钾、氯离子和缓激肽的释放有关。

(5)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PG的合成酶,当神经受刺激时,神经末梢及其所属组织均有PG释放,在炎症组织中其合成和释放均多,同时又能增强BK的致痛效应。阿司匹林可阻断PG在全身组织中的合成,因而可缓解PG引起的疼痛。

(6)细胞因子(cytokines)是指活细胞产生的多肽或蛋白类物质,包括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ⅠL-

1、ⅠL-

6、ⅠL-8)和肿瘤坏死因子(NGF)。在体内含量甚微,半衰期较短,但有很强的生活活性,特别是后两者。

4.炎性致痛物质与骨伤科的联系

骨伤科是外科学,在临床治疗中常常会遇到止痛问题。我们加深对炎性致痛物质的认识,对于我们的临床治疗将起到极大地作用。合理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而在骨科损伤中极易造成人体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腱鞘、韧带、筋膜、关节囊、滑液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损伤,炎症是十分常见而又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体表的外伤感染和各器官的大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如疖、痈、肺炎、肝炎、肾炎等)都会发生炎性反应。通常来说,炎症是机体的一种抗病反应,是对机体利的,例如炎性充血,能使局部组织得到较多的氧、营养物质和免疫物质;局部组织代谢和抗侵袭能力增加;渗出液能稀释毒素,其中所含的抗体能清除病原菌并中和毒素;渗出的纤维蛋白元凝结而成假膜,形成一道屏障,能阻止病原菌向深部蔓延;渗出物中的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吞噬病原菌,还能吞噬坏死崩解的细胞碎屑;炎区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中和毒素;组织增生能修复炎区所形成的损伤。但当损伤的组织向细胞外液中释放一些能引起疼痛的内源性化学物质,如蛋白质分解酶、激活γ球蛋白,兴奋伤害感受器的介质,引起疼痛,如无机盐类的钾、氢、钙离子,胺类的5-羟色胺(5-HT)、组胺、肽类的缓激肽(BK)、P物质(SP)、前列腺素(PG)、细胞因子等,这些物质可直接兴奋伤害感受器;而有些还能改变生理环境,间接提高伤害性感受器的兴奋性产生疼痛。因此掌握炎性致痛物质的相关知识对于骨科损伤中疼痛的缓解起到重要作用。

下载漂白性物质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漂白性物质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性保护 □ 刘艺容1 曾嘉2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长沙 410081) 摘 要: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但由于保护不到位,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物质工程总结

    通力生物质发电工程总结 山东丰源通力生物质发电工程工作总结 山东丰源通力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发电工程规模规划为一炉一机,公司充分本着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利用可再生资......

    非物质文化活动总结

    东关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活动教育总结 为了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

    高中化学有色物质总结

    1. 单质 化学式 颜色 化学式 颜色 化学式 颜色 Cu 紫红 Au 黄 S 黄 B 黄或黑 F2 淡黄绿 C(石墨) 黑 Cl2 黄 Br2 红棕 C(金刚石) 无 Si 灰黑 I2 紫黑 P 白、黄、红棕 2.氧化......

    甘肃户籍民警滥用职权漂白身份

    甘肃户籍民警滥用职权"漂白"逃犯终获刑 2012-03-12 10:26:00来源:正义网 [提要]杀人犯潜逃十余年,漂白身份是关键,拔出萝卜带出泥,滥用职权始出来。2012年1月16日,敦煌市检察......

    材料焊接性总结

    第二章: 1. 金属焊接性: 金属能否适应焊接加工而形成完整的、具备一定使用性能的焊接接头的特性。它的内涵:1)是否适合焊接加工 2)焊后使用可靠性2.金属的焊接性的分析方法:(一)从......

    高中化学 对二氧化硫溶于水及漂白性实验教学的改进 新人教版必修1

    对二氧化硫溶于水及漂白性实验教学的改进 摘要:利用了废矿泉水瓶和注射器代替试管和水槽,比原设计更有创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组织教学;调整了溶液的滴加顺序,连气球的......

    物质集中采购总结(合集5篇)

    11年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年初的工作计划,确定公司今年物资管理主要以考核为主要工具、以降本增效为最终目的的总体思路,11年的物资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