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存童心守望童年读书活动总结
永存童心守望童年读书活动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永存童心守望童年读书活动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首孩子们都会唱的歌谣。如今历经数十年,这首歌谣依然在我记忆中留存,并像录音机一样,一直在我心中回响。我想把这首一直在心中回响的歌谣做成绘本,我觉得应该让录音机中留录下来的声音变得更加鲜活才对。
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这期的百千共读活动中,真正的感受到了童年的乐趣,童年的美好。还有那份深深的眷恋!
参加了前几期的阅读活动,我们已经不能自拔的爱上了这个平台,爱上了那一本本带着墨香的书。所以期待每份书籍到来的日子。
经历了初读后的感知,脑海中已经对书中人物有了自己不同体会。孩子们愿意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
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利用下午的读书时间进行阅读指导,孩子们从书中找寻自己童年的回忆,也找寻那份对自由和快乐的渴望!
游戏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在家里和父母游戏,在学校和同伴玩耍,体会书中那一个个文武兼备而又神奇莫测的游戏项目。
阅读应该是一份愉悦的心情。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阅读的习惯,也让生活多一份书香、多一份快乐。我们会在百千共读的路上阔步前行,收获美好!
每一期,我都会开展阅读小明星的评选活动,利用评价机制,鼓励孩子在课余时间充分有效的阅读,从开始的任务,到后来的习惯,家长们也很配合,让我们的阅读活动开展的更加富有特色。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本书,我们会读两遍,三遍,甚至在过了一阶段以后,再重新拿来读,每次的收获都不尽相同。春意融融的日子里,我们书苑会与百千共读携手同行,让阅读之花在我们班级傲然盛放!
第二篇:逝去的童年,永存的童心——读《城南旧事》有感
逝去的童年,永存的童心——读《城南旧事》有感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
《城南旧事》是作者在成年以后,以儿时的自己为主人公,写了六个故事,都是关于离别。时间跨度从自己记事到小学毕业。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骆驼队。最难得的是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大人的世界,语气是小孩子的稚嫩活泼,但又不失深刻,同样是在描写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比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多一些轻松温暖。半个多世纪前,英子跟随着父母飘洋过海来到了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一切都使英子感到新鲜,为之着迷。惠安馆前的“疯女人”秀贞,被养父逼迫学戏,总是遍体伤痕的妞儿,和英子一同相约去看海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妈宋妈,和自己相伴12年,对自己严厉但又不失慈爱的父亲,都随着英子的童年时光悄然离去。
在她的童年中,英子一直用她那童稚的目光去看待那悲伤的,一次次的离去,那些同他们的欢声笑语,也一直回荡在她的耳畔。也许在梦境中,他们会再次相见。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他们在英子的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每每读完一个片段,忍不住的,我总会细细回看;充满着书香的纸张上,没有一字写的令人心酸,但透过那行云流水的如诗一般美丽的句子,总是让人有发自肺腑的感动;透过那行云流水的如诗一般澄澈的句子,总是让人沉醉于那温馨的友爱与亲情;即使过了许久,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眼前。
这是一本散发着无穷魅力,无穷纯真,无穷芬芳的书籍,在英子那充满这童趣的世界中,作者以极其细腻,甚至带有魔力却质朴无华的文笔,写出了英子童稚目光里的老北平,她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
品《城南旧事》,就如同品一壶茶,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也没有夸张的比拟,品味到的仅仅是真实与朴实,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品《城南旧事》,就如冬日里的阳光,它轻轻地掠过你的心头,在严寒中为你送来温暖。
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紧促的快节奏,不紧不慢,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还原最初的本质,带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安静与祥和,细细阅读这本经典,带着自己的心,随着英子,一同奔向美好的纯真梦境!
第三篇:童年童心童趣
童年·童心·童趣
——《清兵卫与葫芦》十分钟教学片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语:
师:作家冰心曾这样说过: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日本作家志贺直哉一起,走近一个热衷于收集葫芦的孩子,聆听他童年的故事。(板书: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
一、巩固基础: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探讨课前的问题
(出示课件1:A:课前夯实题:怎样的童年经历影响了志贺直哉的创作呢?
B:关键词:童年)
师:几乎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历看作是巨大而又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同名小说《童年》,直接把自己完整的童年经历作为题材写进作品,曹雪芹的《红楼梦》、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则以童年经历为生活原型进行创作。而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其作品大部分取决于自身的生活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和个人感受。对于志贺来说,实际生活与文学创作,互为手段和目的,息息相关。与父亲长达16年的不和,成为志贺文学创作的极大动力,也是其文学创作的源泉,父子的冲突与对立是他文学触及最多的主题。
二、合作探究:
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本文情节的主线是什么,这篇小说结尾处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出示课件2:A:合作探究题:本文的情节主线是什么,结尾处在主题表现上的作用?
B:关键词:童心)
师:在仅三千多字的小说中,作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衷于收集葫芦的孩子——清兵卫,殚精竭虑的收集葫芦,并且以他自己的目光寻找到了一个上品葫芦,就在他喜欢倍至的时候,父亲却只因他只顾葫芦而不谙世事不思上进,砸碎了他所有的葫芦。而其中那个上品葫芦被老师没收后随手转送他人,几经碾转,上品葫芦卖到了惊人的价钱。而清兵卫又开始了他的另一个梦想,迷上了绘画。
文章采用首尾响应的写法,首尾处两百字凝炼地刻画出父子之间一个接一个的矛盾,而作者在此文叙述的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片段。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为天下豁,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思是说,甘愿作天下的溪谷,容纳那永恒的诚意和德性,而这要有一颗婴儿般明澈的心。清兵卫,如同千千万万个孩子一般,未被世俗的灰尘所污染,他们以自己一颗“初心”一颗“本真”的“童心”来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拿不晓世事的眼光看待事物,获得一种不被世俗偏见所浸染的观察力。在清兵卫眼中的葫芦,是一群朋友,是一个充满亲切感的世界。他的那颗“童心”是稚气的,可笑的,但他具有自由的、大胆的、奇特的审美眼光。葫芦碎了,天真的“童心”又被绘画所吸引,这颗“童心”不曾有过“恨”。
然而,这一颗“童心”却在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当中,如身份不等、地位不等、人格不等当中,被泯灭被扼杀。小说在结束处结束,故事却没有结束。我们可以从最后一句话当中,推断出清兵卫的命运,很可能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使原来的悲剧意味更添了一层。
三、延伸拓展:
这个故事发生在1915年的日本,时隔近百年,面对着今天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我国家庭教育下的青少年一代成长,“童趣”将会通往何方呢?记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哲学家、作家周国平曾这样戏谑:“朗朗成了一个坏榜样,一个朗朗牺牲了多少个孩子的童年?”如果清兵卫生活在当代的中国,这个故事将如何续写或改写?(课件3:A:课后延伸题:改写或续写《当代中国的清兵卫与葫芦》。
B:关键词:童趣)
师结:志贺直哉以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写作风格而被誉为“小说之神”,他是日本“白桦派”作家当中的代表性人物,他高举西文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旗帜,要求充分发展个性和自由的表现自我,他也受东方儒家思想教育的影响,深沉典雅的心境和清淡含蓄的风格,都具东方色彩。可以说,他把东方的禅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调和得恰到好处。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带泪的微笑,我以“路上的清兵卫”为题,作小诗一首,用以结束今天的课堂:
(出示课件4 路上的清兵卫
怀揣着一颗清澈的心 抬起头找寻
找寻属于他的一只葫芦 葫芦碎了 童心碎了
抬起头找寻
找寻属于他的一纸色彩
色彩褪了
童心褪了
路上的清兵卫 怀揣着一颗清澈的心 抬起头找寻
找寻在自己的幸福里)
第四篇:守望读书的幸福
守望读书的幸福
南乐县实验中学 翟趁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与大家交流、分享我的一些读书感悟,以及读书对我的影响。
一直都把自己归为读书人之列,直到读完著名教育专家高万祥先生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才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文中随意的叙述方式、诚恳的文风、激情的文字,让人读起来很是轻松随意。原来,做一个古色古香的现代教师,第一项修炼就是:做读书人。
我曾经固执地认为,那些专家、名师离我们很遥远,他们的远见博识是学不来的,或许随意才是一种美丽,而从容更是一片灿烂的云朵。现在反思自己,突然就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静下心来,和书中的人物、和高尚睿智的作者聊天,他们凝练、清秀的文字和独到的对教育的诠释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也渐渐改变了我对生活和教育的看法。
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教师的学习不应局限于所谓的专业,而应把学习臵于人生、职业的大背景中,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教师的学习离不开阅读。读书不仅要精、深,而且要广、博,在读教育书籍之外,教师至少还应该读一点哲学、文学、美学、以及经济方面的书。说到哲学,不能不说《论语》。《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上都流淌着儒家文化的精神血液,而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却成就了中国经典文化的特殊美丽。还有一些哲理性散文,如《守望的距离》、《智性时光》、《经典的理由》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每个哲人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我发现数学课堂其实也可以使各种哲学内涵具体化,比如说知识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处理问题的发散与集中的观点。都说“教学相长”,岂不知“读教也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岂不知“读书破万卷,教学才有神”。
我喜欢读名著、散文、纪实文学和古诗词,这些书能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和欣赏的品位。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而读小说是阅读中最好的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好的小说有一种麻醉的作用;读散文才能让人找到读书的乐趣,一个散字让写的人和读的人都放松下来,一篇好的散文,读过之后,都会觉得再平常的景致也是如此美丽。读纪实文学读到的总是一种内心的忧患,一种或悲壮或让人忧患的内在气质。如果说好的散文是读过之后让人有种灵魂升空的愉悦感,那么好的纪实作品则会让人在读过之后有种双脚再次着地的沉重感。
教师也不妨读读佛学。因为不长的历史被尘封的人和事会有很多,人的私心和天性善良交织着,昨天还折腾来睡不着的那些事情和怨叹,因为今天环境的一点点变化就又信心满满了。可是时势一变迁,又开始失望哀叹。人就这样在尘世的喧嚣中体会着苦乐人生,慢慢老去!生命只是沧海之一栗,然而却承载了太多的情非得已,不甘心也好,不情愿也罢,也只能一步步地向前走。有过遗憾的人,必定真实的活过,用自己的行动演绎过至真至纯的情感,令人心动和感慨。此时,读“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会使人顿然领悟,让心灵得到滋养。
总以为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因为社会中的一切势利、功利、人心不古已经渗透到学校这块所谓的净土…… 然而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却听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发出的泣血的呼唤:“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他说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常常不自觉地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各种教学比赛的奴隶。他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教师,不因为年岁渐增,消失了对教学的热情;不因为现实的磨砺,消沉了原有的斗志,要敢于正视现实,直面人生!有很多思想的火花会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没有了踪影,我们可以平凡,但决不能平庸。跟中国一流的名人进行交流,聆听大师的声音,接受的是真正的文化大师的思想熏陶。
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读书让我们的思想变得灵动!在我看来,教师读书首先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二是为了学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科书的背景也越发宽广。教学内容的详与略,教学程度的深与浅,教学语言的庄与谐,教学风格的刚与柔……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而教育是创造孩子一生幸福的事业,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怎能生成足够的教育智慧?又怎能给他们一生的幸福?从这种意义上讲,读书可以让教育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三是为了孩子。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孩子的学习大多是观察性学习。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都会学着拿起书。
生命如流水,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穿越时光,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感悟国盛人兴的辉煌,抚摸浮光掠影的时代金华。融入书的海洋,可以和远古亲切对话,和现代细诉衷肠,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读书就是关照生命,聆听自然,收藏阳光。
也许我们做不了魏书生、李镇西、高万祥、窦桂梅那样的名师,但我们可以做优秀的教师,做不了优秀的教师,至少也可以做快乐的教师!
读书不是万能的,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一路行来,可以说撒满了艰辛,但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生活,是平实的;思想,是浪漫的。读书,让我拥有一份绝美的心情,读书,让我的教育理论更丰富。守望读书的幸福,让所有的日子在读书中充实而温馨!
第五篇:《守望教育》读书摘录
很喜欢读刘铁芳的书,去年曾写过《邀君共读刘铁芳》的博文。
这本《守望教育》2004年第一次出版,我买的是2013年第十三次出版的版本,足见此书的广泛影响和刘铁芳教授的知名度。他对种种教育现象和实践的质疑、追问、探索、建议总有独到之处,他凭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对现实的教育和现实中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抱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各种教育问题给及理性的批评和必要的反思。他说我们“要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是的,正如孙云晓所言:“今天的教育虽然面临了无数的问题,但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希望了,我有一个观点,孩子的年龄越小,微环境越重要。每一个学校、家庭、父母都可以有很大的作为.” 教育的发展进步并不是坐等自上而下的大改革,需要我们教育人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正是这种对于教育的孜孜守望给我们平凡而朴素的教育生涯增加一抹亮色。
以下为读书摘录。
第一辑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
1.教育要不要言及将来,要不要为将来生活做准备?这当然是必要的,任何教育都是要提高个体的文化的、社会的适应性,并最终使个体以健全的方式参与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关键在于,教育究竟要以什么方式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让儿童在儿童生活的阶段生活得好,不就是对将来生活的一种准备吗?
2.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不是陶冶居于教育的中心,教育完全不是灵魂转向的艺术,而更多的是人才培养的“加工厂”。
3.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并不是让人变得不平凡,他恰恰就是要以平凡的姿态让人首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能像平凡人、普通人那样生活的“人”,而不是“神仙高人”,更不是高智商的“机器人”。
4.如果我们的教育条件的改善,教育的发展,只是为了让儿童学得更多更快,也相应承受更大的压力,把童年变成一段紧绷的弦,而不是儿童生存状态的不断优化与提升,那么教育发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恰恰在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中,由于教育不公平所带来的教育的近乎恶性的竞争,大大强化了学生在教育中所承受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不断地迁移……
5.现代教育在提高其科学品格和效率的同时,失却的是那种抚慰个体独特的、其实原本孱弱的生命织体的温情。知识与故事,其实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之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6.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的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些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生命成长的细微脉络就可能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该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途径。……我们讲故事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地回溯、观照、发现我们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教育生活路径的过程。
7.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教师日常工作的研究方式,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庸常化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惯性思维的重要路径,既提高了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反思、批判的能力,也提升了我们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品格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改造、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质量。
8.知识生活是学校生活的基本内容,不断的、开发性的学习,是提升学校生活品质的基础。……怎样吧学校建设成为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为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
9.……我们长期奉行整齐划一的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更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希望工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含着“城市取向”的话语模本……
10.我所理解的大学教学应该是一种智识的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的心智洞开与灵魂的吸引,我把教学看成是一场师生之间作为知识人的精神相遇于对话。
第二辑 我在,故我说
11.永远保持教育理想的“缺席的权利”,给现实中的每个个体永远地留下想象与探询的空间,保持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走向“好教育”的理想——“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12.功成名就的魏书生、到处演讲的魏书生、身兼数职的魏书生,实际上已经无法在继续深挖下去,而更多地停留在他80年代的知识视野和教育视野之中,他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都没有质性的改变。这样说好象还是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之所在。……蔡朝阳的文章中标出的魏书生两大基本的特点是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应该说基本抓住了魏书生教育理念在当代教育发展中的要害。只是魏书生的技术主义决不仅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表现在班级管理等方面。
13。维特斯根坦在《逻辑哲学记》中提出:“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王蒙曾这样说:“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把解决复杂的问题说得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14.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即言称教育改革如探囊般容易者,也许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改革的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