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时间:2020-11-06 13:0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总结》。

第一篇:关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总结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是一个年轻的组织,今天写写帮文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能够解决大家内心的疑问,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总结篇一

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美国高校在学生创业技能开发上投入很大。

高校不仅在正式创业项目上进行投入,也在课外创业活动上进行投入。

正式项目如创业学位与证书,课外创业活动如商业计划竞赛、创业俱乐部、在初创公司实习等。

许多大学还在尝试建设校园加速器、创业宿舍以及学生风险基金。

伊利诺伊大学专利诊所——向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为学生发明者起草专利申请的机会。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学生实习项目——每个暑期向学生提供25个在初创公司带薪实习的机会。

莱斯大学——20__年为商业计划大赛募集并提供了120万美元现金和服务。

这笔钱一直是事实上的创业天使基金。

鼓励教师创新创业

美国大学鼓励更多教师去创业,而这也会促进学生创业。

其中包括一些政策变化,如更加认可教师创业者、将创业纳入终身教职评定和选聘过程、增进教师与外部合作伙伴的联系(如通过校外工作、与工商界互动和寻求对口创业资源等)。

此外,大学正积极与联邦机构合作,解决限制教师创业的一些管理规定,特别是涉及到利益冲突和国家安全的问题。

匹兹堡大学——提供创新商业化工商课程,引导并激励师生从事创新创业与商业化。

弗吉尼亚大学——20__年,该校医学院将商业化与创业定为晋升与终身教职评定标准,成为实施这一举措的首批机构。

内布拉斯加州医学中心住宅企业家项目——项目组与中心的许可授予人员和研?a href='//www.xiexiebang.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币黄穑镏姹稹⑵拦烙肟⒏弥行牡拇葱鲁晒⒅С忠哉庑┐葱氯ゴ窗煨鹿尽?/p>

支持大学技术转移

大学的技术转移办公室与技术许可办公室一直是大学创新者与校外商业领袖洽谈发明成果商业化的中枢。

它们已不再单单注重单项技术的商业化,而是作为师生、校友、企业家、投资者和产业相互联系的中心。

这些机构现在专注于发现与支持校园创业活动,专注于帮助初创公司找到最佳时机并建立成功的商业模式,专注于改进大学文化,专注于创办扎根于大学周边社区的公司。

犹他州立大学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设在该校商业企业办公室内,致力于帮助教职员工管理、保护和转化大学的知识产权,并向周边地区的机构提供支持。

教堂山北卡罗莱纳大学技术转移实习项目——向学生提供在该校技术转移中心实习机会。

康奈尔大学的IP&Pizza?与IP&Pasta?——是提高师生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意义认识的活动。

它提供知识产权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认识,旨在提高获得与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提高对这一意识在吸引潜在业界伙伴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加州理工学院——对每个由其技术转移办公室发布的创新成果进行临时专利申请,并在第一年中对这些成果的技术和商业优势进行评估。

促进大学与产业的合作

近年来,美国大学更加重视支持初创公司,同时继续与已成长起来的长期发放许可的伙伴公司合作。

为促进合作与创新,大学面向企业开放师生与设施,以期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战略上,大学与公司结成合作伙伴,提供实习和校外工作机会,与初创公司共享创业加速器等设施,设立由业界资助的风险基金和激励方案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师生员工的创新和产品开发。

克莱姆森大学国际汽车研究中心——是大学、产业与政府组织开展先进技术研究合作的校区。

明尼苏达大学界面与材料工程研究产业合作伙伴——是大学与产业双向知识转移合作联盟,由40多家支持材料领域基础研究与合作研究的公司组成。

特拉华大学经济创新与合作办公室——已与工学院和勒纳商学院建立了伙伴关系,设立了一个名为Spin In?[1]的项目。

该项目的合作对象是需要将技术专利或产品放入大学进一步技术开发的当地创业者。

佐治亚理工学院临界点项目——是一个在浸入式开放性共同学习区间内进行创业教育、接触创业导师和专家及投资者的创业加速器。

参与地方经济发展

从历史上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直是美国大型大学的重要使命。

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特别是赠地大学,都对它们周围社区的福祉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现在,大学越来越将创新创业作为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请求联邦政府将商业化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列入资助计划。

一些大学如杜兰大学,也在让本校学生和教师通过服务和项目去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

其它大学如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正在建设创新驱动型校园,以帮助周边城市和社区繁荣。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在我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今天,或许我们能从中学习到关于“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建设的些许经验。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总结篇二

为大力推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在高校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引领指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根据市创新创业办公室《关于开展“创新创业在高校”活动月的通知》要求,我校 “创新创业在高校”活动月总结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__年5月—7月,根据“创新创业在高校”活动月活动列表安排,我校在创新创业方面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与牡丹江市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合作成立了牡丹江创新创业学院

为加快构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和服务体系,5月20日牡丹江市双创办与牡丹江大学合作成立了牡丹江创新创业学院。

市委、市委秘书长、市双创办主任宫镇江与牡丹江大学校长林韧卒共同为牡丹江创新创业学院揭牌。

成立仪式上,宫镇江与林韧卒共同为牡丹江创新创业学院揭牌并发表讲话。

宫镇江指出,创新是强国之源,创业是富民之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

培训是推动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牡丹江大学作为地方高校,也肩负着引领创新、服务创业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牡丹江大学学科设置齐全,许多专业与创业有关,相关部门要利用好牡丹江创新创业学院的培训基地,做好创业培训和指导工作。

双创学院要努力做到“四有”,即有“创意”、有特色、有担当、有梦想,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培训的新路子,做好学员对接、市场对接工作,提高培训的水平。

林韧卒表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达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要以双创学院的成立为契机,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与企业分类建设创业导师资源库和课程包,大力推进网络创业培训,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方向转变,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2、开展了评选创业之星活动

为了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学校制定了创业之星评选方案,评选出郑春岐等7名创业之星。

3、举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品成果展

按照牡丹江市双创办“创新创业在高校”活动月的安排,配合牡丹江创新创业学院揭牌仪式工作,5月20日在牡丹江大学会艺厅举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

机器人工作室、漆画工作室、彩岩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国画工作室、微商实训室、幽肤手工护肤品等多个项目参加了此次成果展,市领导和相关人员参观了此次成果展,并对创业的学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4、开办了创新创业大讲堂

5月20日,牡丹江创新创业学院揭牌仪式后,开展了创新创业学院首期培训讲座,请牡丹江创新创业学院客座教授、光华大讲堂特约教授、深圳宇能活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昆明内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昆明黑妞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祖雄为我校2014级学生进行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之道》的讲座。

二、其他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组织学生参加了互联网+大赛

组织学生参加了由牡丹江师范学院和爱民区政府主办的牡丹江市高校创业联盟首届“新道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我校动画学院20__级张晓强同学参赛的“互联网+表情包的生物链的运作”项目获得三等奖。

2、组织学生参加了牡丹江市女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书竞标大赛

组织学生参加了由牡丹江市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牡丹江市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牡丹江市女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书竞标大赛”。

此次大赛共有5所高校35个项目参加,经过初赛、复赛,共有6个项目进入决赛,我校彩岩工作室和芳菲摄影工作室两个项目获得三等奖,每项获得奖励资金3000元。

罗钰的幽肤手工护肤品和王薇的“卓越名妆坊”两个项目获得优秀奖、燕文华、张人杰老师获得“优秀创业指导教师”称号。

3、帮助学生孵化了一个创业项目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学生王薇的创业项目已经孵化成功,获得了10万元投资,成立了牡丹江大日服饰有限公司。

4、开办了第三届“赢在校园”—求职技能训练营

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求职技能,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职业发展中心针对20__级学生开办了第三届“赢在校园”——求职技能训练营活动。

开营以来为学生举办了增进认识的破冰之旅、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椅游戏、参加招聘会、模拟面试、增强反应能力的活动、企业调研以及考验综合能力的“跑男”等一系列拓展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职业能力。

在训练营闭营式上,营员小组以PPT或电子相册的形式,回顾了参加训练营的过程,以小品、诗朗诵和谈心得体会的节目汇报了自己的职业素质提升之路。

5、举办了第三届“特色简历设计大赛”

为了展示教学成果,提高同学们的求职实战能力,帮助学生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求职简历,打造好入职的“敲门砖”,职业发展中心为我校14级学生举办了举行了特色简历设计大赛,通过此次大赛,使同学们感受到了真实的求职面试过程,提高了简历制作的水平,锻炼了求职能力,掌握了面试技巧,为就业求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举办了第六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为了传播和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进一步认识自我和了解就业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培养其职业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从根本上唤醒大学生的就业自助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全校2015级学生中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通过比赛,学生们理性分析了激烈的就业形势,科学规划了未来的职业生涯。

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较好诠释了大赛的主题“规划职业、赢在起点、掌控未来”。

7、组织了牡丹江市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来我校作专场报告

6月12日下午,全市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五位成员来我校作了专场报告。

副校长张志凌,职业发展中心全体同志,大学生创业团队、学生代表5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团成员与在座的同学们分享了他们自己亲身的创业经历和宝贵经验,同学们深受鼓舞。

这场创业励志演讲充分诠释了创新无止境,创业践于行,有助于营造学校积极的创业氛围,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8、建立牡丹江大学国宏双创学院

牡丹江大学与北京东方财星国际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牡丹江大学国宏双创学院。

6月15日、16日分别在校本部和海林校区举行了两场电子商务创业讲座,两个校区共900名学生听取了创业讲座。

9、申请了两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按照《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__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配合各个学院做好组织大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

经过学校审查后,我校共上报了两个项目:一是机械学院的《数控四轴机械雕刻机的研究与制造》,二是药食学院的《黑木耳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

1、开阔思路,更新理念,做好创新创业学院的管理培训工作。

(1)与牡丹江市有关部门对接,做好各类创业群体的创新创业培训工作;

(2)完成与牡丹江市工信委合作的创新创业培训工作,做到培训资料全面详实、内容安排合理丰富、资金使用合理合法。

(3)按照牡丹江创新创业学院的活动计划开展好创新创业大讲堂、创客微课、创客慕课、创客沙龙、创业大赛路演辅导、读书会和大咖分享会活动,丰富创新创业培训的内容,指导和帮助有创业意愿的人和初创业者更好地开展创业实践。

2、提高认识,加强宣传,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各个学院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务院、黑龙江省政府和牡丹江市政府以及学校出台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在全校上下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3、制定实施办法,加强实践培训,筑实双创基础工作。

(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规定的具体实施办法,如入驻创业基地项目的审查、创业资金的使用、创业奖励办法、创业学分的转换、休学创业等具体实施办法。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和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将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产品提供舞台、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制定好创业项目计划书,通过比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成果转化、完善创业项目;

(3)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将每年9月第3周设为“学校创客周”,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开设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为学生创业搭建平台;

(4)借助牡丹江市爱民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战略联盟,以创业培训指导及创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同学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5)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客空间,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为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免费提供专业培训;

4、加强基地建设,助推双创工作实效。

(1)进一步完善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动画制作中心、新华旅行社和微商实训室等创业基地建设,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创业;

(2)充分利用牡丹江市爱民区政府搭建的牡丹江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战略联盟这个平台,选择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创业项目入驻联盟下的创客空间,争取获得创业成功者和企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3)做好市总工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牡丹江大学与牡丹江市总工会合作,建立了创新创业基地630平方米,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总结篇三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引擎”发展战略中,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精神,坚持从创新创业现状和创新创业实际出发,从点、线、面等积极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领导高度重视

在省教育厅和达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党委书记、局长经常深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检查指导,分管领导具体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亲自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教学系(部)均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先后在校园中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导航站”,成立了“创业协会”社团组织,创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及系(部)“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二、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我局结合实际积极指导职业院校加强就业创业教育。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一是以师资培训为先导加强就业创业工作。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先后派出12人次进行培训,然后在校园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培训2次。二是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为基石推进创业就业工作。学院与市人社局、市就业局开展了6期大学生SYB创业培训,培训人数达到了20__人,99%的学员均获得了“合格证书”。三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引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20__年4月学院成功举办了1次大学生“青年梦·创业梦”创新创业大赛。并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20__年“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四川赛区比赛,在30多个比赛项目中,经过严格甄别、筛选、反复打磨,最终将1项题为“空调智能加湿技术”的项目报送省组委会参赛。同时,在获得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相关资格的教师中,推荐汪小红参加了由省教育厅牵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全省高校教师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

三、积极推动就业创业项目实施

一是实施学生、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就业创业体系。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创新创业为基石,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参与达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及入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努力使每一位毕业生注入创新创业的意识,达到广种广收的效果。

二是以教育引领为基础,不断增添创新创业措施。截至目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对20__级毕业学生,20__级、20__级在校学生以及五年制大专班在校学生进行了SYB创业全员培训,达州市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进驻校园以身说教,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战,在校内有学生自主建立了网店,校外已经有大学生注册实体4个。同时,实习学生还积极组成联盟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社会各行各业创业活动,学院安排相关老师进行指导,以进一步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优化项目设置,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项目选择上,学院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新型的各类技术人才。以专业为导向,以具体工作为出发点,优先让学生自主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对畜牧兽医、药学、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就业情况良好的学生,我们积极指导、引导其创新创业;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以就业为先,创新创业为辅,不断拓展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创新创业工作。

四是积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让大学生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学院积极加快新兴科技产业发展,并规划将其培育成主导产业;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互联网化”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使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结合更加紧密。通过以点集线,线线相连成面,营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下一步我们将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篇:创新创业工作总结

2015-2016学年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创新创业改革总结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是以培养我国急需的文化艺术与传媒类人才为主要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目前本科招生专业17个,在校生4800余人。学校下设七院一部: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文化与管理学院和基础教学部,主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原创型的专业人才。

一、整体情况

(一)以“天艺巨星众创空间”为抓手,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工作

学校以“天艺巨星众创空间”(以下简称:众创空间)为抓手,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工作。经天津市教委认定,我校的“众创空间”拥有建筑面积6500平米,注册公司66家。“众创空间”运营团队人数20。

创新创业团队的大多数人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里的专家、教授、创业导师和管理精英,具有较强的创业孵化专业能力。众创空间充分利用创业导师特点,对各具特色的五个公司创业群,开展了大量的创业讲座、项目顾问、专题辅导、跟踪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孵化工作。目前,“众创空间”运转情况良好,各项业务及日常管理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在前期硬件和制度建设等已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目前正着力开展项目的深入论证、推进、融资,并加大融资机构和企业的介入与合作,有望获得项目的扎实进展和成功的创业经验。以此来带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并引导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朝着创新与市场接轨的方向发展。

(二)“众创空间”服务对象情况

依托“众创空间”,积极吸纳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入驻众创空间。目前为止已吸引入驻的大学生创客275人,创业团队75个,注册企业66个,其中由在校学生成立的公司33个,往届毕业生回校创业成立的公司2个,入驻众创空间的已注册初创企业55个。入驻众创空间的初创企业实现大学生就业人数75个。流动工位的使用约2000人次。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情况

学校依托“众创空间”,开展投资路演8次,参加人数约3300人。参加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培训26次,参加的学生人数131人。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29次,参与人数约600人(有些为创作剧目和大型歌舞比赛等,因此参加的人数较多)。举办以创新创业为内容的培训讲座20次,约650人。创业沙龙25次,参与人数200人左右。依托众创空间开设创新创业类校级公共必修课1门(34课时),听课人数1110人;校级公共选修课2门(136课时),听课人数299人;校级慕课4门(104课时)听课人数544人。依托“众创空间”建立创新创业文化宣传网页网站2个,微信公众号1个,合计宣传次数39次,覆盖人数约5000人。

(四)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学校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就学科专业相关领域及创新创业内容作前沿性的学术讲座,共组织“大师课”系列讲座49场。学校每学年定期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培训,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交流分享创业经验,并为其颁发“双创人才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近一年,“众创空间”开展校内外导师创新创业辅导16次(校内9次,校外企业投资机构等7次)。与学校建立聘用协议的校内导师人数22人,校外导师9人。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研修、交流学习的次数为3次,总课时数72课时,参与人次8人。

(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逐步建立专业教学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学校在“众创空间”创建后,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构建了将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融为一体的“一条主线、两个课堂、3+1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广播影视制作综合实验区为重点、由25个实验室组成的实验教学中心;形成实验教学中心与“众创空间”对接的“前台后场”实践教学模式,使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实施校级、市级、国家级“大创计划”项目,建立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创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实施创新创业分类教学;学校通过“大师课”、“盘山讲坛”等形式,邀请业界专家、企业优秀人员来校举办有关就业创业的讲座,形成多方参与、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

二、取得成果

(一)创新创业机制的建立

1.组织保障

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实施,学校下发了《关于成立双创工作小组和天艺众创空间管理人员职务任命的通知》(天体艺校[2015]18号),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关于成立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双创”工作委员会的通知》(天体艺校[2016]5号),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2.工作规划

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稳步推进,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天体艺校[2015]30号),并报天津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备案。方案制定后,学校认真组织落实,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了创新创业实践,修订了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改进了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3.保障机制

①指导服务机制

学校为了进一步完善创业工作体制,制定了《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关于完善我校大学生创业工作体制的通知》(天体艺校〔2015〕10号),由创业就业指导中心懂政策和知法规的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并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带领学生参加创业赛事,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计划。学校通过互联网创建了专业的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信息的解读、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创业项目和企划书等咨询服务。

②帮扶机制

为贯彻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选工作,2015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功结题7项,其中有3个创新创业课题项目被列为我市省级课题。为了完善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成立了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创新创业教研室。同时学校“众创空间”为学生创业提供孵化平台和项目推介等服务。

学校制定了《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教师及指导团队创新创业激励制度》(天体艺校〔2015〕51 号),组建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创造、使用和转化。

建立多样化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奖”,把教师指导工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对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专利申报、项目咨询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教师和创新团队予以表彰。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师生创新创业发展,支持师生创办公司企业,并提供政策、场地、资金等各方面保障支持。通过对学生创新团队开设创业指导实训类课程、企业经营管理培训、讲座论坛等,培养毕业生创业能力,扶持毕业生创业并对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对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

③质量检测跟踪机制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关于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通知》(天体艺教[2015]22号),将创新创业教学纳入到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中。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学督导组,制定了《关于我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及考核办法的规定》(天艺校[2015]47号),并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和奖励机制。

(二)课程改革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的办学理念, 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增设创新创业教学模块,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准确,创新创业教育思路清晰。

2.创新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在增设相关课程的同时,通过“大师课”、“盘山讲坛”等形式,邀请业界专家、企业优秀人员来校举办有关就业创业的讲座,形成多方参与、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纳入学分管理。(见《名师大讲堂学术讲座管理办法》《“盘山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管理办法》)。

(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学校搭建了以“众创空间”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为便于对“众创空间”进行系统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天艺巨星众创空间运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运营管理。创业项目实行校、院、项目团队的“三级管理”模式:“众创空间”负责创业项目的立项审核、统筹管理与协调;各学院创业工作负责人负责本学院创业项目的立项初审、指导与监督管理;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运营及日常管理。其主要流程为:创业项目通过路演,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审核、论证后,合格项目学校给予立项公示。项目公示后,发布《天艺巨星众创空间项目入驻公告》,与登记注册后的入驻项目签订入驻协议,并对入驻众创空间的项目建立档案,跟踪扶持,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同时,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天艺巨星众创空间项目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众创空间”建立了网上工位和共用设施等的预约、入驻,以及项目交流与咨询等线上咨询服务平台。“众创空间”特色服务工作,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与创业,因此,我们自己将其定义为“专业孵化型”。即主要是强化所学专业、指导教师、课程和实践体系以及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的“一体化”优势和竞争力,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专业孵化型”众创空间,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服务特色:

1.具有雄厚的创业导师和指导教师团队

每个专业的后面,都有一群非常熟悉该领域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这中间不仅有精通专业的教师、与之相关联的专业基础课教师,还拥有一大批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兼职创业导师。因此,当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都可以获得教师团队的大力支持。

2.具有支撑创新创业的完备设施和设备资源

学校现有近45个专业实验室,很多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均已与国内一线使用的设备接轨,通过免费开放和低成本租用等方式,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能将创新创意产品进行高效的制作。

3.具有多学科互相交叉和渗透的“创业群”

由于大胆采用“创业群”的构建方式,有利于把一些业务内容相近的公司整合在一起,他们之间既可以在业务和专攻上互补,又有利于将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和人才进行整合,对于企业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可以通过每个群的重点扶持项目来示范和带动其他项目,“以大带小”“以老带新”,使创新创业具有可持续性。

(四)师资队伍

1.“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校“双师双能型”教师30余人。学校制定了《关于我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与考评办法的规定(试行)》(天体艺校〔2015〕47号)文件,明确了我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制定了考评办法;制定了《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实施办法(试行)》、《教职工培训管理制度》、《教师岗前培训管理制度》、《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暂行管理规定》等文件,将专业培训与实践列入日常工作考核,作为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轮训,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双师”素质。

2.校外行业、企业等社会职业导师、创业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按照“天艺巨星众创空间”5个创业群的类别,聘请了校外9名优秀的创业导师,同时评选出22名校内优秀实践指导教师,通过创业讲座、项目顾问、专题辅导、跟踪指导、特聘导师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形成了我校创业导师团队。

(五)经费保障

学校出资210万,天津市政府配套资金90万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种子基金,支持我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天津市政府计划财政补贴400万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学校通过项目路演、投资、融资、推介会等方式,多方筹集社会创新创业基金,设立“天艺巨星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学校将天津市教委拨付的29万元资金,作为学生创业发展引导基金。学校还向创新创业项目旅游产品设计大赛投入资金3万余元,向创业基地的天津微客广告有限公司投入资金2万元作为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保障学生创业。

(六)教学改革

1.创新创业教学成效

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校园广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服务企业创业实践行等项目,学生参与热情不断提升,2016年大学生训练计划正在立项阶段,目前已经有11项学生项目申报;在今年新开展的大学生服务企业创业实践行活动中,共立项6个团队项目,带动近50名学生参与。我校创新人才教学成果显著,2016年学校评选出3个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由学校制作的蓟县城市宣传片不仅体现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校品牌的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蓟县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起到了招商引资作用。

2.课程、教材建设成效

学校依托众创空间开设创新创业类校级公共必修课1门(34课时),听课人数1110人;校级公共选修课2门(136课时),299人;校级慕课4门(104课时)人数544人,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通史课程全覆盖。学校开设了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并有相关教材。

(七)质量检测跟踪体系的建立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关于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通知》(天体艺教[2015]22号),将创新创业教学纳入到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中。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学督导组,制定了《关于我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及考核办法的规定》(天艺校[2015]47号),并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和奖励机制。

(八)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我校大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筹备全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干部、导师及相关人员动员会,使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全校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迅速在我校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2.要及时通过校园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全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思想,营造一种鼓励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3.树立创新创业学生“典型”,加大对成功的创业学生的表彰力度和宣传报道。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学校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创业活动上。

(一)基础环境的限制

我校在创新教育与实践方面有着较长历史传统和氛围,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创新人才。但是在创业活动方面,创业氛围仍旧薄弱。在创业激情的激发和创业团队的培养上影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将在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积极宣传我校优秀创业团队,广泛号召广大学生投身创业活动,争取在学校当中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二)专业知识的限制

我校作为艺术类本科院校,虽然在创新方面有着一定的专业优势,但是在创业方面受到专业知识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了解与创业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影响了培养优秀创业团队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将积极邀请在创业方面有深入研究的老师学者,开办讲座和培训,在学生当中普及有关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三)资金投入的限制

创业团队对资金要求高,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投入和政府补贴,缺少社会资金参与,反映出经费多方筹集渠道窄,金额少的问题,尚不能建立起经费多方筹集良性机制,应广泛从社会筹集资金。统筹各方资金,充分保障学生创业。

(四)创业人才的限制

学校创立时间短,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处于探索阶段,同时创新创业基地运行时间较短,缺少懂得创业与企业经营的人才,与企业和投资机构的联系较少,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际操作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不断与市场接轨,与社会接轨,开门办学,在实践中学习和改善。

第三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点思考

摘要:

关键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

卓越工程师

2015年5月4日,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必然选择;而高校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创新创业人员的素质与质量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的成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的成败。

一直以来,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概念。有的人认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前者是注重内在观念的形成,后者注重外在实践力的培养。而我个人认为不管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他们的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将他们作为一个完整体进行理解,而不是简单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叠加。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高校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许多方案是比较成功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以及各种卓越创新班。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是大学生挑战杯中并列的两个项目之一,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团队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者服务,以获取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这项比赛对于高校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想有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比赛,让高校学生带着竞赛的激情投入创业计划的思考中。而各种卓越创新班则从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来着手,比如,原第一军医大现南方医科大学建立了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与卓越工程师班,这两个班的特色便是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的能力。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采用淘汰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扎实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能力。而卓越工程师班采用的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让学生更早的了解与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的技术与技能,为今后的就业与创业打下基础。

虽然这些年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按部就班,这从根源上限制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其次,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还是非常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有待于加强;同时,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老师缺乏创业经验,只是在纯粹传授创新创业相关理论,欠缺实际的操作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现实中,大部分创业是失败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取得成功。仅仅掌握创业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强大的实操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应该更多的从优秀企业聘请创业导师,让大学生获得真正的创业实际经验。另外,国家对于相关创业扶持的政策宣传不够到位,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对于创业相关扶持政策了解不够深入,缺乏了解相关政策的有效渠道,或者虽然有相关优惠政策,但是实际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优惠政策落实起来难,造成创业实践的流产。综上所述,国家-高校-社会应该构成协同一致的统一体,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同时,在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借互联网大发展的东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相关创新创业信息,满足创业者相关信息的需求,为最大可能获取创业的成功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

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07期

许蔚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分析的视角.高等教育评论,2016年第5期

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国家教育行政学报,2014年1月

第四篇: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南京理工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现就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工程精英和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专业融合、协同推进、内涵发展”的实施原则,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培养更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2015年,制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学校“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中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项计划,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到2017年,初步建成有机融合、联动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运行制度体系,立项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改项目和重点实践项目,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产生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参与教师科研和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比例达到80%以上,本科生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竞赛获奖等的总比例达到30%以上,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比例达到20%,成功创业的学生比例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立足精英教育,对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制定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在2018年完成制定并实施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将科研训练作为必修课实现全覆盖;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必修学时占比进一步提高;设置多样化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以院际、校企、政学、国际多元合作为途径,积极推进多样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院际合作,建设教育实验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校企合作,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高级工程人才;立足政学合作,建设知识产权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立足国际合作,建设中法工程师学院,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优化“三学期制”教学安排,将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夏季“短学期”主要教学内容。依托国家级工程创新综合实验中心,以合作项目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完善副修双学位制度,逐步扩大专业覆盖面,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多种路径。

(三)优化专业结构

规范专业管理,优化专业结构。打破学科壁垒,控制专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建设重点,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战略布局下,探索创新专业建设管理体制。重点建设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专业和校级品牌专业,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适应“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等领域的相关专业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实行专业建设成效自评估制度,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对与学校定位不相适应、办学效益低,以及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低,总体教育质量差、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调整,激发专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按照“依次递进、有机衔接、通专结合、校企合作”的建设思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科研训练、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挖掘、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面向不同行业、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与保障机制,鼓励、支持知名学者、创业导师开出更多高质量的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和学科前沿课。自建、引进一批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五)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健全“基础实践→科研训练→综合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整合优化全校实践教学资源,认真落实《南京理工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继续实施“南京理工大学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科研能力。完善激励考核机制,营造“教师倾心指导、学生用心参与”的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科技竞赛、创意设计比赛、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整合创新能力。拓展建设校内外创业实训区,完善配套管理运行机制,指导学生开展沙盘模拟创业、参与商业实体的运营,提高学生的企业运营和创业实战能力。

(六)增强实践平台的育人支撑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从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空间拓展四个方面同时切入,形成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的平台支撑能力。实施“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一院一品’建设计划”,提升各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水平;制定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确保所有实验室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建成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实验室开放共享环境。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完善三园“无缝对接、递进助推”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创业实践平台集群的“孵化器—转化器—加速器”功能和效益。积极拓展国家级、省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新建一批合作紧密、有机联动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

(七)完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弹性学制,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转换制度,合理认定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的学分;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制定实施细则,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把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情况纳入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评价体系,优先保送表现优异的学生攻读研究生,并支持其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研究方向。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八)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教学研修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培训。加大创业教育学院的建设力度,以培育教学团队为牵引,引导专任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案例研究,产出一批示范性成果。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提高具有工程背景专职教师比例。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范,聘请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特聘“产业教授”、投资人等各行各业杰出人士,开办讲座论坛,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发挥“南京理工大学海外青年学者‘紫金高层论坛’”平台作用,吸引海外师资补充,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国际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九)提高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水平

通过加强机构建设、创业培训、孵化服务和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与服务水平。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和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加强宣传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GYB”、“SYB”和网络创业课程培训,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创业园区建设,引入专业的创业孵化器管理公司,通过购买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方式,加强创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各种配套服务(包括代办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资产评估、政策法规与投资信息咨询、融资服务、小额贷款办理等),提高创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助推大学生创业成功。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沙龙、研讨会、高峰论坛,搭建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平台;发掘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的激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合作

深入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以及联合培养学生签约项目的实施,持续扩大参加国家公派国际交流项目的优秀学生比例,配套设置专项支持资金,不断扩大国际交流规模;同时注重借鉴国外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人才培养纳入国际教育体系。充分用好国家留学生奖学金政策,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做好来校短期交流学习海外学生的接待与教学服务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活动,营造校内的国际多元文化氛围。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境外教学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与交流水平;以全英语专业和课程建设为主线,鼓励开课教师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成熟的优秀教材,完善全英语教学体系,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育环境。举办“国际青年创客大赛”,总结与分享面向全球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创新创业成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十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保障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计划”作为学校“十三五”综合改革重大计划,在制度、经费、基础设施各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与竞赛活动,奖励优秀的创新创业学生。设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奖励、教学团队建设等。多方吸纳社会资金,完善“南理工-紫金科创”大学生创业基金的项目评选与基金使用指导。建立与创投公司、风投公司、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长效合作机制,帮助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创投基金等社会资源,通过无偿资助、创业贷款、天使投资、融资对接等多种形式向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基金扶持。建立健全科研反哺教学机制,促进科研基地和平台全面开放,扩大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促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服务。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师生共组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建设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技术,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智慧型校园,为师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稳定、快捷、便利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与技术支持服务。

四、组织实施(一)加强领导协调 学校成立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党政办公室、宣传部、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学技术研究院、人事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团委、对外联络与发展部、资产经管有限公司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研究决定重大事项。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学生工作处处长担任,成员包括团委、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创业教育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主要负责制订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协调重要事务。

同时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为全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专业咨询,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二)科学组织实施

学校将以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主线,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学校发展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逐级逐项落实,加强考核评价与实施督导,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各学院要承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责任。在学校整体部署下,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纳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统筹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机关及职能部门积极与学院工作有机联动、合作高效,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

(三)加强宣传引导

大力宣传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掘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工作任务,结合我校“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以学术为本,促进学术繁荣;以航空为本,促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实“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为路径,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牵引,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群体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建设思路

积极探索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按照“创新机制、拓展平台、优化资源、培育群体、注重过程、务求实效”的工作方针,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丰富创新教育内涵、强化能力培养核心,多层次、多模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切实将全面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层实施、结合实际、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新生入学教育入手,从通识教育抓起,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教育;实施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整合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资源,进一步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各类面向全校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能力强、创新活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加强组织与协调,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实施、持续发展。

2015年,在全校全面启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中单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专项,营造师生员工全员创新创业的氛围;到2017年,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各专业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开发2-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5-6门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8-10本创新创业优秀教材),建成20个校企创新创业联合育人基地,建成一支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队伍;到2020年,完善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对企业和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大幅度提升。

四、工作方案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工作开展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简称校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科技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校领导小组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要事项,组织协调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项任务的实施。院级教学单位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简称院工作组)。院工作组负责本单位创新创业具体工作的组织开展和相关项目的日常管理。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简称办公室),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财务处、国资处等主要部门人员组成,常设在教务处。办公室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关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各类计划的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宣传展示、检查考核等工作。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专项任务以及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组织协调成立活动组委会。组委会由任务或活动的主办单位或主要承办单位负责人组成,组委会负责制定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活动的宣传、报名、运行、总结等工作。

为加强大学生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成立大学生创业学院院务委员会(简称院务委员会),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经济与管理学院为其成员单位,常设在学生处。院务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学校创业教育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建立创新创业培训指导体系,组织开展创业项目选拔、培训、跟踪、辅导,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研究工作。

设立大学生创新中心管理办公室(简称中心办公室),负责搭建和管理互动式、长效性、常态化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推进全校创新创业实践氛围建设,办公室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国资处、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常设在校团委。中心办公室负责充分利用校内外创新实践资源,开展系列、专项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实践氛围,推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动力,锻炼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个性化培养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与自主权。

探索创新人才选拔标准,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前置教育资源,以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为依托,在中学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基地。定期选派专家学者到中学开展专业讲座,以科学社团或兴趣组的形式在中学生中开展科学研究,以研究项目为牵引,发挥同伴教育作用,分享集成化的学习和工程经验,在中学生中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多学科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程实践技能,学习锻炼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列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明确各专业创新创业的具体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以专业教育带动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性,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务融入到专业课堂的教学之中,用创业思维带动专业教学,用专业教学促进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设立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和学术科技系列讲座课程,学生毕业前应修满8学分。将创新素质要求贯穿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和各培养环节。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学术活动必修环节,计入学分。在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中,要求学术型研究生努力紧跟学科前沿,开展学术创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贴近工程或社会实践,追求实践创新。

强化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研究,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探索并实施小班化教学,将国际前沿最新成果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改革创业教育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启蒙课程讲座、未来精英培育工程(创业精英培训班)等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制度。

积极开拓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途径,稳步打通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课程和实习、实践等各教学环节,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科特点、素质能力培养要求,精心制定创业公共教学计划,实现创业基础必修课、创业公选课、创业精英培训课程的有机衔接。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通识基础课程。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设“科技创新思维与方法”、“研发与创新管理”等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提供研究生修读。开设“新技术讲座”课程,促进研究生接触前沿科技、体验创新魅力。

进一步增大SIYB 专业培训的覆盖面,普及创业基础知识。鼓励老师结合科研项目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开发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

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一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按照国家级课程的建设标准,建设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一批MOOC课程;拓展课程资源,建设一批新生研讨课、科学实验探究课、学科交叉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

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价值的认识。实施“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现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升的有机互动,打造具有南航特色的普惠式分层分类创业课程体系。实施“群星计划”、“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开展主题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能力强、创新创业活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资质认定的重要内容。建立定期考核制度,促使创新创业的导师队伍能力提升。建立创新创业专项奖教金;评定创新创业优秀青年导师,设立创新创业型教学名师(团队);探索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鼓励专任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引导专任教师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人格、体验和能力。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吸引大学生及早接触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过程,鼓励积极思考,培养大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精神,学习掌握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成立研究生导师学校,对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培训,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加强师资多元化建设,完善基于素质模型的全程化、多路径创业辅导体系。以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为教学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类培训,引导与推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逐步扩大教师在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比例,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聘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以行业教师或企业教授(专家)的方式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导师人才库。

(五)实施创新实践工程,强化创新实践训练

全面落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实践工程实施意见》提出的工作任务,以问题为牵引,以兴趣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并行实施八个专项计划,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丰富创新教育内涵、强化能力培养核心,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多层次、多模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实施学术科技竞赛计划。以“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和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为龙头,以全国大学生数模、力学、电子设计、机器人竞赛等重大赛事为抓手,按照“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目标,开展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创设富有航空航天特色竞赛活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竞赛活动体系,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引领,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支撑,以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项目为载体,构建国、省、校、院四级训练项目体系,形成“了解、参与、主持、指导”递进训练模式。坚持“兴趣驱动,重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融合互动,促进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3.实施主题创新计划。设立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加强大学生创新群体建设,创新实践机制,创建研究平台,积累技术成果,积淀创新文化,实现学生创新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创新区围绕特定研究主题,设立系列创新项目,形成稳定研究方向,开展系统、专门、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实行教师团队指导下的学生群体自主管理,营造浓郁的学习、实践、创新氛围。

4.实施自由探索计划。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前沿问题,探索相关领域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志向和兴趣,拓展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项目由学生团队自主提出,选题不受已有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束缚,原创性或创新性鲜明,具有较大的研究与发展空间。该计划倡导标新立异,鼓励与众不同,探索性强、风险高的项目允许失败。

5.实施工程训练实践计划。贯彻大工程观,开发利用、优化整合校内校外工程教育资源,整体建设校内工程训练实践平台,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实施校企共建校外工程实习实践基地,与企业、研究院所、地方政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开设系列化的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实施多类型的工程师资质认证培养,开展基于工程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工程项目的团队式学习和基于工程实际的情景化学习,提升学生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6.实施文科实践计划。针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实践基地,在企业管理、商业经济、新闻传播、人文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创意等开展系列、专项、主题实践活动;针对研究生实施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开展立体式、全程化的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氛围,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7.实施科研训练计划。专项支持本科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担任教师或科研人员的助理、助手或科研团队初级成员,接受科研基本训练。通过向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促进师生密切接触和有效合作,创建师生从游、共进的教育生态环境。坚持“循序渐进、注重发展”的原则,建立宽松的准入机制,着力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着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出人才、出成效。

8.实施学术交流计划。以“加强学术交流、开拓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为目标,为大学生搭建互动式、长效性、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承办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打造高水平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举办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校内打造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举办本科生学术论坛,评选优秀本科生学术论文,提高本科生论文写作与交流能力。支持大学生组建学术交流团队,创办学术刊物,举办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打造品牌学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术精神。

将创新实践各计划纳入学生教学和实践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完善组织管理和过程管理,加强对各专项计划的组织与协调,持续改进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创新实践活动有序实施、持续发展。

(六)建设学生创新中心,引领示范创新活动

以“整合资源、构建平台、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为建设思路,建设集主题创新研究、项目运行服务、创新团队建设、科技讲座沙龙、成果展示交流等功能与一体的学生创新中心,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依托优势学科专业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建设,完善大学生创新苗圃的制度化建设,打造具有稳定创新实践训练管理流程的师生管理团队,整合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资源,有效合理使用创新中心场地空间、仪器设备、技术力量、信息平台等优质资源,探索创新创业相关资源开放共享管理运行新机制,推进平台和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主训练的运行机制,促进资源合理使用、规划使用、高效使用,实现以点带面,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核心,学生团队相传承的递进式创新训练模式。

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开辟将军路校区研究生创新基地,加大“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培育项目基金”等资助力度,以项目化进行管理和资助,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研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搭建创新创业项目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学术报告会,举办成果展示会,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沙龙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实行普惠式创新实践教育,扩大惠及面,打造创新实践品牌。建立作品复制、收藏的系列制度,不断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展示成果。

(七)实施分层分类教育,构建创业培训体系

以“创新推动创业、创业引领创新”为特色,强化普慧创业教育基础上的精英教育,坚持选修和辅修相结合,构建涵盖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实践孵化等多阶段、多层次的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业教育全面覆盖、分类指导,形成“科技创新驱动、素质教育领衔、各方资源共享,教学研究中心+创新创意中心+精英培育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四位一体”的创业人才培养格局。

积极引导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根据课程特点,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务融入相关的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普惠式的创业课程教学。开设创业辅修专业,在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以及创业选修课的基础上,每年定期选拔具有创业潜质和意识的学生,组成创业精英培训班,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学习的平台。

定期举办南航主题创客培训和创客沙龙,建立大学生创业团队跟踪档案,解决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团队管理等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搭建南航创客空间,定期邀请创业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参加南航“创翼友约”创业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创业视野。

(八)完善学生创业中心,全程服务创业指导

进一步建设完善学生创业基地,优化完善创业服务指导。在将军路校区的东区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成大学生创业事务运营办公室、创业培训室、创业沙龙室、创业生涯辅导室、创业团队招聘面试室、创客空间等功能区,配备免费的场地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设备,专门用于学生科技创新以及创业项目孵化。

结合未来精英培育工程,依托创业精英培育中心,科学选拔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推行创业教育导师制,由教育效果优良的教师或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创业教育导师,为学生创业引路授业。

深入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南航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对接工程”,进一步加强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和依托学校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实训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选拔优秀创新项目进行培育孵化,建立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的对接渠道,开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创新实践平台成为科技创业的项目研发阵地,为科技创业提供研发、生产载体,实现创新与创业资源的无缝对接。

为具有潜质的优秀创业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与工商局、税务局、银行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南航大学生创业事务服务绿色通道,专门为创业学生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员工社保、银行无息贷款等“一条龙”咨询事务服务;强化南航学生创业孵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实现前沿信息传递、孵化园区管理、创业项目选拔、扶持政策对接的有机统一。

完善由专任教师、知名校友、成功创业人士等组成的专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并通过导师引进、产业教授、企业导师、校内培训、校际交流、学习研讨、资格认证等方式,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同时,加强化创业服务与指导部门队伍建设,专人负责推进全校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运营管理工作。

完善投资平台,做实创业孵化。发挥创业孵化中心、校大学生创业平台——南京紫金立莘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作用,有效整合科技创新项目和创业团队,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进行校内的创业孵化。完善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定期遴选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

推进创新技术市场化研究,推动产品市场化实践,提供全程创业指导服务,孵化一批大学生创业公司,推进创新实践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放力度,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九)推进校企协同创新,争取社会支持合作

开拓校外资源,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做精实体运行。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争取和利用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并与政府、企业、创业园、行业协会开展紧密合作。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合作,聘请行业的高水平工程专家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开展基于案例的研究性训练、基于任务的团队开发和基于企业实景的创业实践训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拓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渠道。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国际竞赛等学术科研活动。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聘请国际高水平大学教授、500强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和讲学,打造一批国际化课程,提升课堂教学国际化水平。完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质量。提高外国留学研究生招生质量,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

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质量实施,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工程教育水平。委员会主要职能是:推进企业实习、联合培养、合作开发等机制建设,研究企业课程设置与工程实践的开展,指导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工作站、工程合作研发平台的建设,促进校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建立工程类课程授课标准,监督工程人才培养过程,提出指导意见。推进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实施教师在企业挂职培训、行业教师和工程专家为学生授课,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积极利用各种途径,争取社会资源,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协同创新基地,积极探索“跨学科、跨学院、跨校企、跨国家”四个“协同创新培养”机制,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商飞)联合开展系统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南航校友创新创业实践种子基金,每年开展暑期社会实习实践双选会,为全校所有学科专业学生提供暑期实习实践岗位。

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创业孵化基地对接,积极做好共建,为我校学生搭建、完善创业平台,强化与苏州太仓、南京江宁、南京溧水、南京秦淮等政府地区合作,共建高校与地方政府的众创空间,推进创业教育成果转化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为校内孵化成熟的创业团队进入社会建立绿色通道,持续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人才效益。

(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全员创新氛围

从制度、经费、条件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设立计划经费、专项基金或教改研究、教学建设配套经费,建设各类面向全校的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保证计划项目的开展。各类实验室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为创新实践工程项目积极提供技术、场地、设备、器材的支持。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各计划项目的实施,支持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基础性建设。

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激励和引导教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规划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突显创新创业重要地位。把教师指导工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院和相关部门服务、支持创新实践工程开展的工作情况,列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评选优秀项目、表彰优秀指导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工作。

坚持举办大学生学术论坛,举行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文化节,创办学术刊物,组织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不断深化论坛内涵,丰富形式,完善举措,提升实效,搭建促进大学生学术交流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和基本技能。

广泛开展“微创新·微创意”系列活动,扩展活动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活动影响面和参与面,广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兴趣。加强大学生科协、创新类学生社团的能力建设,举办更多的小微化、普惠性、广覆盖的创新创意类交流活动。

借助各类学生团体,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组织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团中央“挑战杯”、“创青春”、教育部“互联网+” 等大赛,同时加强拔尖型、高层次竞赛与普惠式、趣味性创新创业活动的衔接。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地方创业类赛事,举办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企业形象设计CIS大赛等。

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如各类创新创业成果展、创新荟、绝对职场、创业论坛、知名企业牵手大学校园等;定期邀请创业者举办创业报告讲座现身说法;带领学生参观主题创新区、开放实验室、创业小企业,学习创新项目、认识科研过程、了解企业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部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人〔2015〕205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黑政发〔2015〕16号),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上级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为主、创新引领创业、创业促进创新,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按照学校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强化意识启发,完善培养体系

将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启发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培育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和创业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2.破除瓶颈制约,实现有效覆盖

将解决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打造跨专业、多维度、全方位的培养覆盖模式,以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为原则,开展有针对性、有创新性、有时效性的教育培训,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3.整合各种资源,推进协同育人

以整合校内各部门合力与汇聚校外优质资源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力,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汇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的良好局面。

4.全员创新创业,实施全面促创

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贯穿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线,实现全程、全员、全面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注重教学促创、科研促创、服务促创相辅相成,全面育人。发挥教学在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主渠道作用,学生、教师、干部共同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率和覆盖面得到有效扩大,形成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榜样。到2020年形成完备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企业孵化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科技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二、整合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

合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大学生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学生工作、产业工作的校领导

成员: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科技园、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主要负责人

责:统筹协调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局性工作,负责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学院开展相关工作。教务处统筹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院统筹管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学院挂靠校团委。

三、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

(一)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人才培养重心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构建基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工程专业认证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要求,认真梳理各个工程专业的专业目标、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梳理各个专业的8~12门核心课程。扩大学分制试点,放开跨院系的选修课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能力素质拓展模块”,设置不低于4学分的本科生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将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纳入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育人体系中,给予学分认定。

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养成,探索多学科交叉培养;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寓教于研、校企合作。将研究生听取专家讲座、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综合环节重要内容,达到要求取得学分。

(二)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打破专业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积极探索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及校外实践育人资源作用,建设联合实验室、签署并有效实施国内外联合育人协议20~40个。鼓励学生依托专业背景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化本科生大类培养模式改革,破除专业壁垒,形成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人才机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本研贯通模式,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推动本研课程互通,使优秀本科生更早、更广泛地参与科学研究。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促进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强化教师指导和引导作用。通过本科导师制度,引导学术大师参与培养本科生,充分利用培养方案实践体系中的学术研究实践环节,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深化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事务的行业领军人才。打破本硕博分段培养的壁垒限制,在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中实行本硕博连读一体化培养。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班,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导师指导下的完全学分制,引入国外知名学者参与实验班学生培养,为实验班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或联合培养平台。

(三)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鼓励优势学科专业走向国际

建立学校专业自评认证制度,逐步对所有专业开展校内专业自评认证工作,高质量通过校内认证的专业申请国家专业认证或国际专业评估。对于疏于建设、社会需求量小、报考志愿率低的专业,压缩招生规模或停招;对于不具备办学条件、不具发展前途、偏离学院学科方向的专业,通过充分论证,采用“关、停、并、转”等方式坚决予以调整。

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结构调整机制,制定学位授权点预警与退出办法。开展学位点自评估工作,组织专家定期对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优势学科参加国际学科评估。全面检查学位授权点的人才培养状况,对于培养质量不高、出现质量问题、社会需求不足或创新能力不足的学科,进行预警和退出。同时,增补社会需求明显和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科,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持续提升学位授权点建设质量。

(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创业基础”“科学发现规律”等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强化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丰富教学内涵,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科技进展引入教室,将科研精神、科研思维融入课堂。将有科技含量的课程作为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重要纽带,鼓励科研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大师开设研讨课程、引领教学团队、打造品牌网课。科研实验室进一步向本科生开放,充分利用优质本科生资源,使更多本科生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

建立注重教学改进实效的实时反馈课程评估制度,优化课程评价指标,将“是否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纳入课程质量考评体系,引入APP等实时评价手段,实现学生对课程的实时评价。

打造专业特色创新训练平台,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特点,开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设置1~2个学时专门用于讲授学科前沿理论方法;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设专家研讨、学科前沿等专业特色小微课程;鼓励各创新中心和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设专项创新培训。

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研究生在全校范围内开设5门左右研究工具类、研究方法类选修课。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提炼创新创业内容,培育5门左右创新相关课程,作为全体研究生公共选修课。同时鼓励院系依据自身学科特点、院系特色,在全校范围内增设15门左右专业创新教育类课程。鼓励研究生利用慕课资源学习相关创新创业课程,探索学校与慕课平台的学分互认机制,研究生通过慕课平台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并取得相应学习证书,学校对其学习过程予以确认并录入相应学分。

(五)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开展以小班研讨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加强具有“船海核”特色的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打造特色品牌课程,建设5门左右研究生在线课程,力争成为多校共用研究生在线课程。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探索慕课、微课、数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等网络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有效应用的模式,打造课内外一体化的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丰富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考查研究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推广累加式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六)举办高质量创新创业系列讲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积极邀请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堂。通过宣讲解读创新创业形势、讲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历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因势利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拓展创业就业途径。

四、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优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

(一)完善创新创业项目体系,重点支持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分层分类的项目资助体系。学校特殊资助项目重点支持重大、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国际化潜力和具有产业化开发前景的项目;学校重大型项目重点支持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项目;学校普通型项目重点支持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学校引导型项目重点支持低年级学生第一次申请创意创新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每年支持100项,主要从学校各类支持项目中选拔。

设立研究生拔尖人才创新基金,支持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课题研究工作,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从事科学研究,培养和扶持优秀研究生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极具应用前景的重大应用型创新研究,激励研究生做出重大创新成果,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二)完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办好学校“五四杯”“启航杯”“一院多品”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加大对学校特色、学科优势赛事的支持力度,主动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赛事。做好竞赛数据库建设和获奖证书认定工作。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与职业导向活动平台建设,以“学术文化月”“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为载体,加大政策、经费和条件支持力度,积极为研究生搭建学术创新与实践平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提高研究生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资源

建设本科“大实践育人体系”,在加强专业实践的基础上,推进和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实习,使学生实习与科研合作、毕业分配、创新创业紧密相连。探索校企联合育人、合作育人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接触科技前沿的优势,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一步开放校内各类实验室资源,建设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每年建设2~3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在学校船海核主体学科培育2~3个研究生创新基地,提供开放性实验软硬件设备及相关服务指导,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集创新实验、科技制作、学科竞赛、作品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实践环境;建设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为研究生跨学科学术交流、创新思维碰撞提供空间与场地,为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交流、培训提供条件;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科技作品展示平台,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作品及相关理念、技术与构造等,开设研究生创新创业特色活动与作品展示区,定期邀请相关企业、机构参观、考察,为研究生创新创业作品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积极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院所的各自优势,每年建设2~3个符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目标、适合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推动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应用的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依托科技园、校友、创业导师等资源,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合作,在校外利用合作单位资源共建30个创业实习实践基地。

发起、主办与承办各类学术会议,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开展学术创新与交流活动;开办研究生暑期学校,为研究生提供高起点、高质量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积极搭建研究生校内交流平台,鼓励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学术探讨,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通过开展“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引导研究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拓展启航活动中心功能,使其成为跨学科、跨年级、综合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构建全要素的众创空间,全方位支持学生把创意转化为现实作品,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和文化艺术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压力释放空间。

(四)充分挖掘校内科技资源,促进学校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势

将学校科研团队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支持力量,使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实现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知识产权专业力量,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指导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拓展学生科技创新的创新资源。以学校的各类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合作平台为载体,制定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放计划,使学校科研优势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

(五)深化国际交流内涵,提升国际视野,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营造本科生大幅提升外语水平的自主学习氛围,允许学生通过雅思等外语水平考试替换校内英语必修课程学分。逐步推进绩点制和适应国内外学生交流的学分互换机制。利用多种渠道,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积极开展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以此提升本科生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实施与国际大学创新联盟战略合作,加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聚集,助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专项经费,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和到国外进行短期访学,了解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积极开展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扩大派出规模,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事务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完善国际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互授、联授学位培养机制,打造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适时开展国际学科评估,邀请国外高水平评估机构与专家对学校的优势学科进行评估与交流,不断提高学校学位授权点的国际化水平。

五、加强创新创业运行保障体系、完善创新创业企业孵化体系

(一)建立灵活学籍管理制度、发挥激励制度的引导作用,支持在校生开展创新创业

修订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学籍可保留至8年。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毕业金榜等评选、奖学金评定等评优项目中,给予一定名额专门用于表彰创新创业优秀本科生。扩大个性化保研范围,在保研工作中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考核。在研究生学籍管理方面实行弹性学制,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创新创业,允许研究生休学创新创业,允许研究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对于因创业超出学籍管理规定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经批准可适当延长申请学位年限。

加强研究生招生政策支持。自主创业研究生在录取时可以保留入学资格1~2年。在研究生复试综合素质考察中,对高水平创新创业活动与成果予以认定,注重考查考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业兴趣等内容。

树立各类创新创业典型,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的引领作用。

(二)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能力,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选拔和培养精干专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鼓励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赴企业进修。引导院系基层学术组织、科研学术团队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纳入院系绩效考核,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予以考虑。

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完善学生科创导航员工作机制,加强导航员队伍建设。

(三)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工作

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资源,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宣传、在线咨询、活动交流、项目展示、投融资对接、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员管理等服务。

将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学校产学研工作体系,与省市共建小微企业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在黑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等多地建立的技术转移中心。

邀请企业家校友作为创业课程授课人、创业讲坛主讲人,引导校友设立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学生,接收学生到校友企业挂职实习,搭建校友与学生投融资平台。

图书馆通过系列讲座、专题讲座、选修课程、网络培训等方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在信息获取、成果凝练、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的能力。订购SCI、EI、Elsevier、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4万多种,国内外专利文献获取渠道畅通,提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

(四)建立创业园,成立投资公司,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发展科技产业实现二次创业,打造创业园和产业园。积极培育创业团队和科技企业,营造朝气蓬勃的创业氛围。不断输送优质的企业进入产业园做大做强。创业园探索两阶段培育和多元合作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校内大学生创业联盟的好项目和创业团队,积极与其它创客空间、中介机构、融资机构建立多元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更丰富市场信息和投融资资源。

成立投资公司,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重点培育,经过商业论证评估,投入资金支持,科技园投资公司以参股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供从企业工商注册、法律咨询、企业运营模式分析、财务管理、投融资咨询、人才招聘、创业教育指导、企业资金申报指导等全链条服务;同时发挥科技园网络中心优势,提升“互联网+企业孵化”的能力。

(五)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支持研究生依托导师指导进行创新创业

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强化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引导,鼓励导师将自身科研项目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与支持学生创业相结合;强化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激励,鼓励师生共同完成发明专利,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将导师与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形成导师、团队与博士生互利共赢机制;探索建立学位论文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针对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成果,学校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成果转化率。

北京理工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为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部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人[2015]205号)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精神,立足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校分三步走的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和“6+1”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突出理工特色和国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形成创意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聚焦学校特色,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追踪学科前沿,聚焦学校特色,根据学院定位和专业特点,制订普及与前沿并举、通识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坚持“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育人目标,打造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2.整合内外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促进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形成产学研用机制;推动校际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达到以先带后,交叉学习;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特别是国防产业的资源整合,建立更为广泛的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

3.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结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办学理念不同程度脱离社会实际、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以此作为着力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素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计体系;营造“创意—创新—创业”氛围,创建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平台。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制度建设,推进硬件设施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理念,普及创新创业教育。2018年形成较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创新创业示范典型显著增加。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 学校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见附件)。校领导任中心主任,教务处牵头,校团委、学工处、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设备处、科研院等单位为中心成员。各学院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组,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建立多目标、高弹性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全校覆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立创新创业积分,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推进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术型和应用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以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面向国际化,坚持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培养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和创造性成果的学术型研究生。以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自主创业和联合创业。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

1.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行为的发动机,通过 激动人心的创业案例,把创新与“价值凸现”和“财富效应”联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和教材内容,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包括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在内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专业、想创业、能创业”。

3.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中介使学生获得直接创新创业经验和创业信息的创新创业经验课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创业计划竞赛等以及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和报告,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创业实训的企业课程,用生动实际的案例,提供真实的创新创业训练环境。

4、加强创业培训,搭建创业交流平台

推进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班和创业训练营,进行创业案例剖析、创业名家演讲、企业家创业项目点评和政府政策扶持辅导等实用性创业培训教育。搭建创业沙龙、创客咖啡、创业讲堂等创业交流平台,为研究生了解政策和创业信息,学习积累创业经验,寻找创业伙伴和创业投资人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并引导研究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创业方案和项目展示,为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等选择对象提供机会。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进一步深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研究性教学课程改革,加强师生国际交流,将科研团队整体引入研究性教学课堂。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将教学与互联网充分结合,建设精品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并将网络优势教育资源引入课程库,引进并建设具备学习过程数据分析的教学平台、教学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线上线下多样的教学资源与途径。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逐步减小期末考试在课程评定中的比例,鼓励注重针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考试改革。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统筹校内大学生创新教育各类资源,将创新类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机结合,依托学校创新和创业基地,形成“创意—创造—创业”的培养体系。

1.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深入实施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广泛开展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升参与学生专业覆盖广度和年级覆盖深度。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执行,选取其中具有国际化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给予重点经费支持。

2.加强校内外各级实践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为在校生提供实训保障。进一步加强各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训练中心建设,并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将上述平台与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内形形色色的实践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共同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充分利用上述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企业创业基地。

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创业项目实习实训进企业、入市场,进一步加强与我校现有的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各类实习实践基地的联系。着力加强建设与黄冈市共建的首个校外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基地,为我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提供条件保证。

与各地创业园、高新区广泛合作,建立北京理工大学与区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习实践基地及“双创双实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同时,配合北京市,大力建设我校首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开放共享中心,将学校的优质创新实践条件辐射社会。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为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设立创新实践积分制度,制定细则规范创新创业积分与成绩的认定。创新积分认定的创新创业活动的范围包括:

1.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知识竞赛获奖;

2.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完成结题; 3.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作品和成果(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学术论文);

4.在校期间或创业休学期间产生的经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创业工作和成绩;

5.经学校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其他活动或项目。

同时,制定有关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在“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的时代要求下,北京理工大学将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作为履职尽能的关键抓手,将着力开展三方面工作。

1.促进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理论水平的提升。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构建创新创业培训专家库、教材库和案例库,形成多时点、系列化、分类型的培训体系。研究制定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

2.促进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升。培育并建设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建设教师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3.加强研究,构建平台。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为依托,发挥校内现有智库的作用,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和相关实践的研究工作,形成工作平台和物理空间,切实推动教师创新创业相关工作的开展。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成立校创业指导服务办公室统筹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积极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人士、优秀校友、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作为创业导师,定期举办创业讲座、创业指导与咨询活动。建设功能完善的创业交流网络平台,由专人负责网站创业内容的更新,提供线上和线下的咨询服务,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

依托校院两级各学生科技创新基地,重视基于创新的创业项目的挖掘,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作品向创业项目转化。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创业训练场地,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热心校友、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已落地项目的运营及日常办公。在科技园已有基础上,增加大学生创业孵化场地。

整合各项资源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基础教育阶段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成果,在良乡高教园区建设2000m的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基地,合理规划、建设10间独立办公室,配套设备家具等办公条件,吸引10家左右创业单位入驻。积极吸引房山区政府和知名企业进行投资,开展联合创建,将之打造成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部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人〔2015〕205号),结合北京航空航空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改革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围绕学校确

第五篇:高校创新创业培训课心得体会

高校创新创业培训课心得体会

创新创业,起初我的思想只停留在现今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需要创新创业,需要新的市场,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占到新增就业岗位的一多半。在这样的情况下,所以我们必须创新创业。但是,自从听了这门课后,我感觉创业必须具备多种素质。主要收获有:

1、提升创新创业思想认识,营造整体创新创业环境氛围要敢于创业,敢于创新,提供通过最好的服务态度是成功的一半。

2、明确目标,步步跟进。首先,要明确大学生自己要什么,假如大学生要开淘宝店,就要让大学生先明确自己要卖什么,(类似自己的终期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前进)。其次,要善于让学生掌握机会并学会放弃机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总是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只会打击自信心和积极性;另外,创业需要创新,还是淘宝这个例子,淘宝上这么多的竞争者,学生自己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店铺比别的同行的店铺卖的多,这样可能就要从创新去想了,例如我要卖一件衣服,另一家店也在卖和自己相同款式的衣服,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创新要简单、实用、能操作,就像前几年的牛仔裤一样,破洞的嘻哈风格风靡一时,也许这种风格是来自一些裤子破了,厂家又无法对这些服饰采取好的方法处理而得出的一种解决方法,这不是一种创新吗,最终的盈利比之前的翻好几倍吧。

3、必备条件。创业只要有激情就能成功的年代已经过去。大学生创业往往白手起家的居多,经不起反复的失败和折腾。摸着石头过河,显然不能成为他们的选择。所以创业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实际情况能做到的事情,资金少,就要做资金少的工作,创业应该是一个摸索自己所在行业套路的过程,不在于资金的多少,而在于怎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选择创业。

大学生有创业热情,但由于经验欠缺、能力不足、意识偏差等原因,导致创业成功率明显偏低。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因为他们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经验相当匮乏。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方面,靠在企业打工或者实习,来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靠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为自己充电,以提高创业成功率。用智力换资本,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总而言之,创新创业就是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挫折是无法阻挡我们创新创业的理想。

下载关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总结[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总结[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总结1 一、工作开展(八)加强指导服务,提升就业创业实力1.着力提高就业创业师资水平。就业创业课程教研室定期组织就业创业形势分析、......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刍议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刍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不能充分满足教育需求这一现状,从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措施方面进行了原因追溯,并提出了相......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推进会议讲话稿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推进会议讲话稿 今天把大学的书记、校长和分管的领导同志请来,安排这次推进会议,主要意图是传达贯彻国务院、教育部最近在长春召开的会议精神,交流一下经验,学......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推进会议讲话稿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推进会议讲话稿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推进会议讲话稿今天把大学的书记、校长和分管的领导同志请来,安排这次推进会议,主要意图是传达贯彻国务院、教育部最近在长......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创新创业型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力量,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建设、改进......

    创业创新部工作总结

    2012年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蓦然回首,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迫近尾声。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创业创新部在院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在学生会主席团的指导下,立足本职,紧紧围绕激发......

    创新创业园工作总结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 夯实服务内涵 提升服务品牌 ——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贯彻实施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双......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结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结 为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大学步伐,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秉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