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2021年度“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总结
乡镇2021年度“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总结
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按照《x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x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x镇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深入组织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现将x镇xxxx年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进措施和主要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为切实抓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及时成立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强为组长,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方科为副组长,党政办、相关站所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了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各室办、窗口具体抓的工作网络,将工作责任细化到各室办,确保了工作有高效、顺利推进。
(二)建立健全制度,严肃规范服务。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投诉处理制等一系列制度,在镇便民服务中心显眼处摆放办事指南,方便用户咨询,定期培训服务人员,切实规范人员服务行为,同时按要求落实延时服务制度开展延时服务,提供电话预约服务,按时报送“延时服务”资料。热情接待群众,坚持优质服务,严格落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和“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的工作要求,为群众提供“便民、优质、高效”的各类政务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截至目前,镇便民中心开展“领导进大厅”活动xx次,共办理群众服务事项约xxxx件,延时服务办理群众事项约xx件,群众对政府办事服务给予好评。
(三)推进“居站分离”改革试点工作。x镇作为全市“居站分离”试点之一,为推进便利化政务服务建设,下沉了xxx项服务事项,设立了竹里社区工作站,完成人员的配备、培训工作,加强规范服务窗口建设,严格落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工作要求,做好群众办事接待、咨询和办理,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了工作站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目前,竹里社区工作站已全面构建了“功能完善、服务多元、便捷高效”的xx分钟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圈,涵盖服务区域包括龙黄、顺交、红旗x个村的xx个村民小组,主要服务对象有四类,其中,社区居民xxxx人、市场主体xx个、产业从业人员xxx人(主要为竹编产业和旅游业从业人员),参观游客日均达xxx余人次,xxxx年x月-xx月,竹里社区工作站办件量xxx件,x镇竹里社区工作站“居站分离”试点改革工作还受到《x日报》、《川报观察》媒体的宣传报道。
(四)深入实施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行动。开展“不作为”及“懒散拖”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创新政务服务机制,为行动不便群众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代办、上门“延伸式”服务,以群众为主体,利用开通的网站、微博微信开展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提供优质高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按照要求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取消了出具不合理的证明和盖章环节,设立举报电话xxxxxxxx,完善热线投诉机制,切实解决反映的的问题。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查询点xx个,采取设置展板、召开会议、入户宣传,广泛宣传推广使用“天府市民云”自助服务移动客户端(APP),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各类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保密审查制度,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护,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完成x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x.x的账号设置,加强培训工作,常态化开展群众办理事项录入。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在xxxx年政务服务中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离群众日益增长的政务服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宣传力度还不够,延时服务没有起到较好的效果;二是社区工作站宣传力度不够大,工作站、村(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服务效能有待增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培训宣传,提高服务效果。采取召开会议、入户宣传等方式,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延时服务、竹里社区工作站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全镇群众的知晓率。定期组织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培训,加强镇、村(社区)、工作站人员培养,建设一支既具备互联网思维与技能又精通政务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做好宣传、推广和引导,方便更多群众通过网络获取政务服务,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社会认知度和群众认同感,提升服务的覆盖率。
(二)推进全域通办,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完善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制,在镇便民服务中心现有成效的基础上实现不断提高,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政务服务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切实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创新服务模式,科学规范设置社区工作站,下沉政务服务事项,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工作要求,切实为群众提供“便民、优质、高效”的各类政务服务。
总之,我镇将严格按照“精简、规范、效能”的原则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措施,夯实工作责任,结合农业功能区改革,科学规范设置社区工作站,下沉政务服务事项,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为群众提供周到服务,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第二篇: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
一、多选题
1、当前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D)A、网上政务服务内容不规范 B、服务不便捷
C、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D、线上线下联通不畅,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高
2、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目标是(ABCD)A、优化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B、不断简化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 C、促进网上政务服务运行规范 D、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3、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原则是(ABC)A、坚持问题导向 B、强化顶层设计 C、注重资源整合 D、各自创新为政
4、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任务是(ABCD)A、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 B、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C、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 D、进一步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
5、“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目标是()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A、政务服务标准化政 B、务服务精准化 C、政务服务便捷化 D、政务服务平台化
6、政务服务平台化就是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7、“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点任务是重点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ABCD)A、业务支撑体系
B基础平台体系 C、关键保障技术体系 D评价考核体系
8、开展各地区各部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主要是为实现政务服务事项(ABCD)
A、统一申请 B、统一受理 C、集中办理
D、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
9、建设各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目的是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身份互信、证照互用及(ABCD)
A、业务协同 B、实现就近办理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C、同城通办 D、异地可办
10、互联网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建成网上(ABCD)A、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B、统一支付体系 C统一电子证照库
D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
11、“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网上大厅 B、办事窗口 C、移动客户端 D、自助终端
12、“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逻辑上主要由(ABCD)构成。A、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 B、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C、业务办理系统 D、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
13、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是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业务办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平台,包括(ABCD)
A、集中汇聚的政务服务事项库 B、办件信息库
C、社会信用等业务信息库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D、共享利用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
14、互联网政务服务按服务层级分类可分为(ABC)A、国家级 B、省级 C、市级 D、各部门
15、互联网政务服务按服务形式可分为(ABCD)A、线上办理 B、线下办理
C、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 D、代理服务
16、“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主要有(ABC)A、国家级政务服务平台 B、省级政务服务平台 C、地市级政务服务平台 D、各单位政务服务平台
17、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方式一般有(ABC)A、分建方式 B、统分方式 C、统建方式 D、自由方式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18、“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由基础设施层(ABCD)组成。
A、数据资源层 B、应用支撑层 C、业务应用层 D、用户及服务层
19、下列属于“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应用的是()A、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B、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C、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D、公共资源交易
20、互联网政务服务在面向政府内部供给侧方面的要求是(ABCD)A、事项清单标准化 B、办事指南规范化 C、审查工作细则化 D、e政务服务一键通
21、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管理、事项信息的发布(ABCD)
A、事项办理申请 B、用户互动
C、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查询 D、服务评价等功能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2、互联网政务服务自然人注册包括(ABCD)密码、手机号码、邮箱、地址等。
A、用户姓名 B、证件类型、C、证件号码、D、用户名
23、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监察管理功能包括监察规则设置、运行监察(ABCD)
A、投诉处理 B、效能管理 C、统计分析 D、监察日志。
24、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对基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出了“五个统一”的建设标准即统一功能定位(ABCD)
A、统一机构设置 B、统一名称标识 C、统一基础设施 D、统一运行模式
25、互联网政务服务监督考核的基本原则是()A、客观公正原则
B、用户导向原则 C、分类考核原则 D、内外结合原则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6、互联网政务服务内部监督也叫电子政务监督,电子监察规则分为以下五类,包括时效异常、流程异常(ABC)
A、内容异常 B、裁量(收费)异常 C、廉政风险点异常 D、系统异常
27互联网政务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正确
4、“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建立在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之上的智慧政务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的一种现代手段。√
正确答案:正确
5、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和洞察未来。√ 正确答案:正确
6、政务服务精准化就是要实现群众“点餐”与政府“端菜”相结合,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正确答案:正确
7、政务服务平台化就是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正确答案:正确
8、“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价考核体系一是利用电子监察平台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督查,二是运用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直接注册企业账号。√
正确答案:正确
第三篇:“互联网+”政务
“互联网+”政务
【背景链接】
当许多传统企业部门面对“互联网+”冲击露出迷茫表情时,地方政府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力推电子政务,建设数字政府,却是如火如荼。一些互联网巨头共同启动“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联合为各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政府通过接入“城市服务”平台,打造手机上的“市民之家”,可以更加高效、便捷的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目前,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宁波、南昌、青岛、太原等首批12个城市已正式上线。
当前,“互联网+”时代给社会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不少政府部门通过加快办公APP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手机上的“市民之家”,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比如,原来很多市民为了办一个证件、缴纳一项罚款,特别是办理异地业务,常常要在各个地区、部门之间“跑断腿”。现在,市民可以通过“掌上车管所”随时随地轻松搞定上述业务,体现出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正由“跟着管辖属地走”正在向“跟着群众走”转变。
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以前的文山会海,不仅造成了纸张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层层下达的时滞效应过强。现在电子政务的出现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容易、更加便捷,很多问题在比较低的政府层级就可以得到解决,政府行政效率得以。
二是提高透明度。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源自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被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解决,政府的法规、政策、项目、计划等信息更容易被民众了解和掌握,民众的意见建议也将以类似众包的方式在政府决策制定和施政过程中得以更好的体现。不仅有利于政府真正成为人民的政府,也有利于把一些不和谐因素遏制在萌芽状态。
三是增强基层政府职能。地方政府的存在有充分的经济学理由,比如最接近基层需求的信息优势,从而更容易提供满足民众真正需求的公共服务。进入网络时代,在政府内部对上对下的信息渠道会更加畅通,政府更容易了解民众和企业的需求,也让政府更容易精 准提供化、个性化的服务,而非所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无差异化提供。[影响]
一是打破了国家对信息的垄断。传统社会的信息来源是相对单一化的,大家的思维、理念、是非观、价值观都有强烈的趋同性。而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来源和信息数量爆炸式增长,甚至网络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新的信息来源,而网络倍增效应又使信息网络急剧扩张,在过去的五年时间,全球的数字信息增长了九倍。在这样的一个信息爆炸和自媒体的时代,国家对信息的控制和垄断彻底被打破。
二是互联网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传统社会结构呈明显的金字塔型,政府靠科层体制可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到了互联网时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意见领 袖群体的兴起。不管是在微博还是微信中,我们会发现,有一大群人的粉丝数量是巨大的,一个娱乐明星微博的粉丝就可能达到几千万,全国千万级粉丝的博主有一百多人,一百万以上粉丝的意见领 袖有两千多人,十万以上的数不胜数,这些意见领 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变得非常巨大。
三是网络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当信息来源增多之后,传统的组织对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作用已经在逐步弱化,而网络的影响逐渐凸显。尤其是不同的国家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互相渗透从来没有停止,互联网成为境外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从社会的思潮来看,除了传统的左右之分在网络时代变得愈发壁垒鲜明,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民粹主义的兴起。
四是身份的隐蔽性对于传统治理模式提出挑战。互联网领域有一句名言“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信息的隐蔽性一方面让大家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政治秩序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如何保证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成为艰难的课题。
五是政府面临着全民围观、全民监督。网络对执政透明度的大幅提高也同时提高了民众对政府行为的关注度,网络时代对政府的执政行为和官员的个人行为都提出了高度挑战。近期诸多官员腐败、施政行为不当事件都最先被网友爆料,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对事件处理结果起到重要的影响。
六是网络聚集能力对政府应急机制提出挑战。网络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是中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利用它做好事,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正效应,但是如果被坏的势力利用,造成的破坏也将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牵头人往往在群体中具有一定威望,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是通过网络发起的,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而我们的政府在应对机制和舆情引导方面显然准备不足。【问题措施】
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事实上,一方面,简政放权政府部门早已闻风而动,电子政务也并不是现在才兴起,但同时,许多精简的行政审批事项形式上清理了,但内容依然存在,审批事项依旧没有减少;而政府部门间的信息系统大都彼此独立,部门自主开发的业务系统数据标准不一,不少“信息孤岛”的存在,让现有的电子政务远没有实现对内容、部门和过程的全覆盖,而这也成为“奇葩”证明屡见不鲜的关键。
一些政务网站缺人才、缺技术、创新不足,运营模式落后,新媒体应用的整体影响力有待。一些单位政务网站更新、上稿不及时;有些窗口单位、民生服务单位不开通微博、微信平台;有些单位开通微博、微信但并不认真管理,成为休眠、僵尸网站、微博、微信。
大众对政府网站的一贯看法总是觉得内容枯燥,甚至是“僵尸网站”居多,让老百姓办事找不到地方不说,更是会让群众对这样的网站心生厌倦甚至是厌恶,无形中丢掉的就不仅仅是形象,更是公信力的问题。
[对策措施]
加快“互联网+”政务发展,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一要拓展电子政务服务范围:普通公民与政府打交道,主要包括公安、工商、民政、医疗、教育、人社、计生、卫生等部门,有许多服务是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提交上线,让普通公民在家就可以办理。
二要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让电子政务质量更优、服务更佳,基于公众体验的电子政务服务,在服务质量上当精益求精、进无止境。
三要注重信息保护与资料安全。安全与隐私是困扰互联网社会的大隐患,也是公众是否采用网络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电子政务要更加注重公众信息安全保护。【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互联网+政务开启主动服务新模式
2.“互联网+”促使政府公共服务多样化
3.用“互联网+”政务能力
[开头示例]
1.各行各业都在往“互联网+”的路子上走,并借此赢得一片崭新天地。“互联网+”不仅是企业思维的一场革命,也应该成为公共服务的一场蜕变。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政府的治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促进政府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不断推动信息惠及民生。
2.《周易·益卦》中有一句话,“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凸显的正是政府部门在理念上的革新,面对新问题、新矛盾,寻求与时代进步相匹配的技术型解决方案,这是值得点赞的进步。[结尾示例]
1.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90后、00后等网络“原住民”长大成人,我们的社会将变成真正的网络社会。利用互联网做好政务服务工作,是大势所趋、时代所需、民心所向。但愿更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能够改变传统观念与服务模式,建立与网络时代相应的在线服务新模式。
2.这样的“互联网+”,显然不是简单地把政务服务放在网上,而是深度的数据与服务平台的整合。这样的探索变革将会给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全方位改进带来帮助,而带给我们的,除了少跑腿,少麻烦,开启的将是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第四篇: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必经之路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必经之路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政务服务发展进程,如今许多的政务服务都开始实现线上线下办理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政府的办事效率,简化了办事流程,风华正茂科技O2O研究院分析:随着日后的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成为政府必经之路。
“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政府、政策,甚至法制、政府的管理机制、社会的管理机制都进行“互联网+”改造,才有可能配合所有的产业和所有的社会人口实现互联网上的生活。
去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我国未来的互联网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行动。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群体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互联网+”的探索。尤其是2014年以来,包括金融、支付、微信都在尝试和医院、教育、基础的民生等相结合,在尝试怎么去“+”。不管怎样,还都只是以企业、产品的角度去做。而由国家决策层在两会上提出这个行动计划,则意味着整个中国在“互联网+”上的全面提速。
怎么看待“互联网+”
事实上,“互联网+”的尝试,已经实践了很多年,并非始自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媒体,过去争论互联网新媒体怎么颠覆传统媒体,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媒体”,唯一的差别只不过与移动终端时代应用不一样。另外,银行业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通网银了。
然而,网银是不是“互联网+”?新媒体又是不是?显然,过去都只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网银实际上是银行窗口在网上延伸了一步。传统媒体会觉得有了互联网,应该在主阵地之外的互联网上有一个窗口。即都把互联网当成了一个工具,并没有成为一种本身经营的能力和基础条件。
比如,互联网新媒体是怎么做的?它并不是采集内容去发布,而是以网络、网民创造内容,通过社交、互动来让内容不断演化发展。它本身的商业模式和逻辑,与传统媒体的记者采编非常不同。可见,只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将内容在网站上展示一下,这并不是“互联网+”。
今天的“互联网+”,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个产品、一个高新技术产品。虽然很多企业会向政府申请说自己是软件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不是一个产品,而应是一种基础设施。
互联网类似于“电”。没有“电”之前,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采矿业、运输业、媒体业都存在。有了“电”以后,它融入了所有的行业,成为基础来推动别的行业发展。在用“电”的情况下,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生产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电”作为简单技术对工厂进行照明。“电”的加入会对业务流程和技术结构产生影响。“互联网+”对行业的改变也应该是类似的改变。
“互联网+”怎么“+”
要融入行业本身,而不是简单地“+”一起。今年以来的“互联网+”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陷入到“+”的恐慌中,觉得自己还没触网,竞争对手触网了,就感到非常危险。或者别的行业触网了,自己所在的行业没触网,就认为整个行业都可能被颠覆。但是,怎么“+”,既包括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的考虑,实际上也包括一个时机的问题。
教育和医疗尤为典型。“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是“金矿”,受到众多资本追逐。然而,“互联网+教育”实际上也不是现在才提出来,而是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已经谈了十年“互联网+教育”,仍然没有看到在中国有成功的“互联网+教育”的模式。
“互联网+医疗”也类似。现在大家讲“互联网+医疗”,只是说怎么解决挂号问题、怎么解决排队问题,在未来也许还能衍生很多模式。卫生部门提出,希望未来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一个家庭医生负责2000人、600个家庭等一系列的计划。可见,只有向医疗技术方向走,才会真正实现“互联网+医疗”。
也就是说,有些趋势或有些行业看上去一定是未来,但是未来的门还没有打开。大家都在试,资本也在投。但到今天,还没有一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是在市场上得到一致认可并成功实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互联网+”不应该是在这个时期一热,大家就同时冲进去。我们也看到在“互联网+”的热潮下,有人已经提出有没有泡沫、会不会过热等问题。怎么在这个热潮下冷思考,显得非常必要。
这个也会影响到政府制定“互联网+”的政策。比如,是不是应该所有的政府部门,或者所有的产业都去试?我们觉得确实不应该这样。“互联网+”一定是未来,但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具体的业务在什么时候“+”,既不是现在口号倡导的,也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真正由互联网在那个领域逐步创造出商业模式,即最终还是由商业来判定。就像一些成功的领域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商业模式创造出来以后再来应用。
反过来说,“互联网+医疗”现在要不要“+”?我们觉得医疗可以从挂号、解决排队、看病难等问题入手,逐步会有一个过程。先“+”某些点,再在这里面寻找机会,再创造成功的商业模式。最后可以自然淘汰出来哪些“+”的方式是对的,哪些“+”的方式是不对的。
那么,如何冷静面对“互联网+”的全面渗透?大家都非常认同“互联网+”已经不只是加一个产业、生意、垂直服务领域。“互联网+”是全社会在“+”,这是第一个由政府引导和提出来的。“互联网+”不仅加了餐饮、地理信息、用户数据,整个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政府、政策,甚至法制、政府的管理机制、社会的管理机制都进行“互联网+”改造,才有可能配合产业发展。如果单纯作为一个业务或者一种产品形态,或者一个行业的形态来看“互联网+”,未来一定解决不了“互联网+”的问题。
微信现在有7亿的活跃用户,QQ也有7亿的活跃用户,但同时是有差异的:微信侧重于发达地区,而四五线乃至农村等地区,反而QQ的用户多过微信。叠加起来,估计中国有7亿~8亿的互联网活跃用户,已经覆盖了相当多的人群。未来,产业加上来以后会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协调机制。政府、政策和法制等都一起,才有可能配合所有的产业和所有的社会人口实现互联网上的生活。
什么才是“互联网+”的政府思维
“互联网+”的变化过程里,政府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哪些是应该企业干的,哪些是应该政府干的?“互联网+”一热起来,一些省市相关部门曾与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能不能构建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他们再把上游的融资、辅导培训、上市都整合进来,腾讯在平台上推动产品。他们有场地、能给资金、能吸引互联网开发者来。实际上,这种思路还是站在政府传统招商引资的基础上,“互联网+”不应是这样的。
政府存在要不要投资、要不要直接介入的问题。我们觉得需要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哪些是市场可以做的?比如融资、创业。实际上企业有比较成熟的创业平台,而且在融资、上市等领域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目前“热钱”已经很多了,政府在这里投入可能价值不大。
有些地方政府希望他们的开发者在腾讯平台上能有更大的支持力度和优惠,并询问腾讯能否进行投资鼓励。但对于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些互联网企业而言,从商业上是没有必要做这些事情的,因为整个互联网都是一个开放的创业平台,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一家企业不需要培育一批人、一个创新基地,来从里面抓未来的苗子。
因为在整个国际范围内,谁的“互联网+”业务和技术出彩,完全可以直接用资本收购它,可以把最好的拿过来,为什么要先去“种地”呢?而且,在最终“互联网+”的胜出市场上,也可以看出谁的菜种得最好,而不用去管自己应该在哪一块儿地上种菜,只需要看最后的结果。政府也应该有这种思维方式。
“互联网+”的政府行动原则
目前来看,政府在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上,有三方面议题应该特别给予重点关注。
其一,政府应该去做推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这类基础设施,除了云计算、带宽、鼓励创业等,还有一个是很重要的,即对数据的使用和整合能力。目前,国内不同的城市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异太大。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很难找到掌握着这个城市所有权威数据的相应部门。我们的研究发现,有些省份虽然很偏远,但是政府一直在收集数据、采集数据、整合数据上做工作,反而数据的整合能力更强。比如宁夏,直接就有十个领域的业务是可以直接上“互联网+”的。相比之下,另一些地方政府拿不出可以直接用的数据,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去整合、协调再应用。所以,在基础设施上,政府除了硬件、带宽等建设,还应该特别关注大数据的采集、使用和整合。
例如,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但好像没有人把“一带一路”和“互联网+”放在一起。我们在与“一带一路”涉及城市的沟通过程中,大家基本上还是谈交通设施,没有一个城市谈到怎么用数据去解决“丝绸之路”的问题。从山东开一列火车到欧洲是一百年前就可以做的事情,甚至古代用马匹都能走出这条线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整合数据、使用数据是对“一带一路”更核心的纽带作用,是打通中国和中亚、欧洲更重要的线路。我们觉得,政府应该在这些基础建设上有更超前的做法。
其二,政府先行先试。
“互联网+”有很多是需要去引导的,尤其是政府和民生。一方面是商业领域,创新商业模式,带动“互联网+”;另一方面,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政府应该率先在民生领域,在政务领域去用“互联网+”。这应该是政府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应着重去做的,其他领域应该尽量交给市场、交给商业模式去创新。
其三,政府管理“互联网+”需要“包容性治理模式”。
在治理模式上,我们认为应该用“包容性的治理模式”来看待“互联网+”的问题。最典型的像互联网金融的问题:远程能不能办证、能不能开户的问题。比如,微众银行正在摸索互联网金融到底怎么做,其中一个定位是微众银行要做中国第一个不设实体网点的银行。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开户要用资料进行身份认证等,技术完全可行但政策上还有问题。这些应该尽快打通。还有一个是微众银行准备发行无实体的信用卡,这又跟现有的政策和法规冲突。这些法规容不容易打通?坦白来讲是容易打通的,但政府的行动有多坚决、有多快才是重点。
在政策和治理模式上,应该用“互联网+”里面产生的内生治理作为政府的治理。什么叫“内生治理”?我们认为,是在商业模式里创造出来的,为了完善这个商业模式而做的管理机制。最典型的就是现在冲突比较明显的出租车问题。出租车行业改造既有存量的改革也有增量的机会,但因为存量的矛盾而不敢去动、不敢给新的增量机会。
这其中就有几种说法:第一,说管得不好;第二,存在偷税漏税。实际上,恰恰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传统体制管得太窄了,才会有黑车,才会有偷税漏税。出租车的管理存在什么问题呢?原来为了管得好,政府要发牌照认定。现在所有专车司机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认证情况,不仅是专车运营公司会掌握,在网上打车时也可以随时看到这个司机的情况,包括信用基础和别人的打分等。在整个打车的过程中,车走在哪里、多少钱,是完全在网上有即时的反映和记录的。假如担心安全问题,家人可以随时看到这辆车走到哪里。这种内生的商业机制的管理比原来的行政管理更直观、更有效率,而且保障地更严密。这种内生的管理,怎样变成政府对新的“互联网+行业”的治理模式,怎么把商业的转成政府的治理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未来“互联网+”对中国的经济体量发生作用,必须要有大块的业务、大批的领域进入“互联网+”,比如交通、医疗、教育、农业和生产。以交通、教育、医疗为例,我们也看到政府在变。比如,医疗方面是比较积极的,甚至是比较细节的,包括怎么去看病,怎么做家庭医生,怎么用互联网等。我们的看法是这种方式效率很低、成功几率也不高的。医疗的问题也应该让商业、让市场去尝试,包括医疗机构和互联网行业。
在尝试的过程中,当有像滴滴打车这样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时,政府要做的就是怎么去对接、去过渡、去放行。也就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治理模式的时候,以接入为考虑点、以放行为方法。在商业环境中,不成功或者得不到验证,就必然会死掉。已经成功了、被市场接受了就意味着存在商业价值。这种模式比政府直接去制定怎么“+”、怎么开放要有用、有效率得多。
第五篇:“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交流材料
“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交流材料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放管服”改革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甘肃省始终以巩固简政放权成果、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创新审批服务方式为抓手,大力推行网上行权,持续推进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着力建设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我省将建设甘肃政务服务网作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抓手,2014年12月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确定“三张清单一张网”(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扶贫清单和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方案、落实项目资金,建立健全了工作协调落实机制。经过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先后建成了省市县统一的政务服务网站群、行政权力事项库和身份认证系统,基本完成了省市两级政府行政审批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的对接,实现了与省工商局、省地税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自有网上办事系统的对接,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一体化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15年6月,甘肃政务服务网省级主站和101个市州、县市区子站正式上线运行,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作部门的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扶贫清单分别于2015年6月底、8月底和10月底上线发布。
二是紧抓国办试点契机,大力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2016年1月国办电子政务办把我省列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5个试点省市之一。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了省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监管信息库等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了与省工商局、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等部门相关政务信息库的对接。积极推进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累计交换数据4600万条,入库数据约3000万条,初步实现了个人、企业法人注册时身份信息的在线实名比对、在线核验。
三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按照“放管服”改革相关要求,大力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制度,积极开展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和模块化审批,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审批时限平均缩短了30%以上。大力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由实体政务大厅向甘肃政务服务网延伸。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省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截至2016年8月底,34家省政府工作部门共310项(含542个子项)行政许可事项可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进行网上申报、办理、查询和结果反馈,基本实现省政府工作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网上行权”全覆盖,同时,省民政厅等7个省政府工作部门的42项(含15个子项)其他9大类行政权力事项也可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在线办理,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截止2016年10月底,全省14个市(州)中已有9个市(州)、兰州新区以及18个县区政府工作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基本实现“网上行权”,还有4个市(州)、54个县(市、区)已经初步完成了各级政府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市县子站的技术对接,力争年底前实现省市县政府工作部门面向企业和公众的行政许可事项“一张网”办理。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各项工作长效规范运行。2015年以来省政府出台了《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权责清单管理暂行办法》等“1+4”网上行权的管理制度,印发了《关于启动甘肃政务服务网省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目前正在着手起草、研究制定甘肃省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规范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甘肃政务服务网网民留言办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切实用制度保障各项工作长效规范运行。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已成为“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的重要抓手,我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国办要求和公众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推进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我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一是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度较大。我省在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办理过程中,由于国家有关部委自有办事系统建设较早、技术标准不统一,且已延伸到省、市、县一级政府工作部门,部门政务服务信息与甘肃政务服务网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度较大。二是政府工作部门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无法保障“网上行权”工作正常开展。目前,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电子证照信息等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还无法保障,影响了为民服务的深入开展。比如目前通过网上申报的材料仅能作为预审的依据,且能够共享的信息还比较少,正式审批还需要企业和公众到实体政务大厅提交相应的纸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