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
【公务员遴选考试申论范文】以“互联网+政务服务”
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
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部署,是“互联网+”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实践,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整体性治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公共行政价值“碎片化”、公共资源运作“碎片化”、行政组织结构“碎片化”、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状况已经日益凸显,从而造成各层级政府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不能互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信息孤岛”,加剧了部门鸿沟,造成了政府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范式,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针对治理“碎片化”而产生的新的治理理论,就是要对政府部门间的、政府与社会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整合,在政府与社会间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依靠政府机构间及政府与公私部门间的协调与整合提高行政效率,打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打破政府部门的条块式划分模式、地域、层级和部门限制,为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提供全新的平台,使得提供更完备、全面、无边界的整体性治理成为可能。“一号一窗一网”的建立将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信息体系,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开放性治理
开放性治理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表达了政府组织外向、亲民、回应、互动、分享、包容、交往、接纳、融合的基本价值追求。政府开放性治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信息公开与分享、回应公民诉求、吸纳公众参与、合作治理等方面。《方案》的出台,对于推进政府的开放性治理大有裨益。一是有助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开放性政府的基础和底线标准,没有信息公开、透明与分享,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这是因为,公民如果无法获得政府政策及其执行的信息,就丧失了监督政府、参与决策的权利,基本的开放也就无从谈起。二是有助于回应公众的诉求。开放不仅是政府分享信息与祛魅的过程,更是政府直面环境变化,与环境形成能量交换和互动、回应社会关注、解决社会问题、承担公共责任的过程。开放性政府势必立足于外部变化与时俱进。三是有助于公众的政策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多元利益群体复杂的互动博弈过程,政府不能也不可能独占政策信息、话语的制高点并且垄断政策资源,开放性治理为了获得公共政策的正当性基础与合法性来源,谋求参与式的政策过程,居间调适利益关系,通过协商对话达成政策共识成为必然的选择。四是有助于公共事务共同治理的合作机制。开放性治理力图改变传统政府作为单一中心单打独斗的治理格局,要求面对复杂社会及其多样性特征,寻求多种社会力量合作治理的途径,运用多种治理工具建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协力关系。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协同性治理
协同治理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协同治理首先体现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作为一种崭新的治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回应单中心主义的政府统治模式所带来的困境,而且能够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实现治理有效适用和治理效用最大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实现多元主体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通过现代智能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系统,能够在多元主体间搭建一个实时、快捷、方便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多元主体间信息的快速流动与及时共享,从而为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协同治理还体现在政务的协同治理上,传统政府治理模式是“部门内协同、固定流程”为标志的静态管理流程,对于简单政务的处理效率比较高,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部门与流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中大量的工作和对公众的服务是跨机构、跨部门的,需要各部门联合共同完成,任何一个部门都很难独立承担政务工作的全部,部门和机构间的政务协同必不可少。部门内管理演变成跨部门协作,固定流程演变为可变流程,静态管理模式演变为动态协作模式。动态协作模式意味着跨部门、跨系统的多部门联合,意味着组织结构松散,管理流程可变。“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政府业务流程的动态性变为可能。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政务协同管理功能,可以将各个行政事务间的信息沟通起来,并进行协作。“互联网+政务服务”不仅解决了某个独立环节的政务问题,还将政务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衔接起来,使得上一个环节的政务处理结果能够自动流转到下一个环节,实现了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协同,可以大大提高政府政务处理效率。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智慧性治理
当前,智慧政务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发展的新形态。智慧政务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整合互联网上社会群体与政府治理相关的各项数据信息,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城市服务等公共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进行分析判断、科学决策,作出智能的回应,并不断评价政策运行效果改进决策,并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重构智慧感知、智慧评价、智慧决策、智慧管理服务和智慧传播的政府管理新流程,形成政民融合、良性互动的治理新格局。大数据时代,政府掌握准确全面的数据是实现精准化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所获大数据分析,可使政府决策更快速、灵活、科学,从而实现政府治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实施方案》要求有效整合“一张网”中的群众行为数据、电子证照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库等资源,形成为群众服务的大数据资源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跨领域、跨渠道的综合分析,了解公众服务需求,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做好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而实现智慧性治理。
第二篇: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必经之路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必经之路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政务服务发展进程,如今许多的政务服务都开始实现线上线下办理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政府的办事效率,简化了办事流程,风华正茂科技O2O研究院分析:随着日后的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成为政府必经之路。
“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政府、政策,甚至法制、政府的管理机制、社会的管理机制都进行“互联网+”改造,才有可能配合所有的产业和所有的社会人口实现互联网上的生活。
去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我国未来的互联网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行动。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群体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互联网+”的探索。尤其是2014年以来,包括金融、支付、微信都在尝试和医院、教育、基础的民生等相结合,在尝试怎么去“+”。不管怎样,还都只是以企业、产品的角度去做。而由国家决策层在两会上提出这个行动计划,则意味着整个中国在“互联网+”上的全面提速。
怎么看待“互联网+”
事实上,“互联网+”的尝试,已经实践了很多年,并非始自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媒体,过去争论互联网新媒体怎么颠覆传统媒体,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媒体”,唯一的差别只不过与移动终端时代应用不一样。另外,银行业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通网银了。
然而,网银是不是“互联网+”?新媒体又是不是?显然,过去都只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网银实际上是银行窗口在网上延伸了一步。传统媒体会觉得有了互联网,应该在主阵地之外的互联网上有一个窗口。即都把互联网当成了一个工具,并没有成为一种本身经营的能力和基础条件。
比如,互联网新媒体是怎么做的?它并不是采集内容去发布,而是以网络、网民创造内容,通过社交、互动来让内容不断演化发展。它本身的商业模式和逻辑,与传统媒体的记者采编非常不同。可见,只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将内容在网站上展示一下,这并不是“互联网+”。
今天的“互联网+”,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个产品、一个高新技术产品。虽然很多企业会向政府申请说自己是软件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不是一个产品,而应是一种基础设施。
互联网类似于“电”。没有“电”之前,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采矿业、运输业、媒体业都存在。有了“电”以后,它融入了所有的行业,成为基础来推动别的行业发展。在用“电”的情况下,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生产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电”作为简单技术对工厂进行照明。“电”的加入会对业务流程和技术结构产生影响。“互联网+”对行业的改变也应该是类似的改变。
“互联网+”怎么“+”
要融入行业本身,而不是简单地“+”一起。今年以来的“互联网+”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陷入到“+”的恐慌中,觉得自己还没触网,竞争对手触网了,就感到非常危险。或者别的行业触网了,自己所在的行业没触网,就认为整个行业都可能被颠覆。但是,怎么“+”,既包括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的考虑,实际上也包括一个时机的问题。
教育和医疗尤为典型。“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是“金矿”,受到众多资本追逐。然而,“互联网+教育”实际上也不是现在才提出来,而是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已经谈了十年“互联网+教育”,仍然没有看到在中国有成功的“互联网+教育”的模式。
“互联网+医疗”也类似。现在大家讲“互联网+医疗”,只是说怎么解决挂号问题、怎么解决排队问题,在未来也许还能衍生很多模式。卫生部门提出,希望未来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一个家庭医生负责2000人、600个家庭等一系列的计划。可见,只有向医疗技术方向走,才会真正实现“互联网+医疗”。
也就是说,有些趋势或有些行业看上去一定是未来,但是未来的门还没有打开。大家都在试,资本也在投。但到今天,还没有一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是在市场上得到一致认可并成功实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互联网+”不应该是在这个时期一热,大家就同时冲进去。我们也看到在“互联网+”的热潮下,有人已经提出有没有泡沫、会不会过热等问题。怎么在这个热潮下冷思考,显得非常必要。
这个也会影响到政府制定“互联网+”的政策。比如,是不是应该所有的政府部门,或者所有的产业都去试?我们觉得确实不应该这样。“互联网+”一定是未来,但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具体的业务在什么时候“+”,既不是现在口号倡导的,也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真正由互联网在那个领域逐步创造出商业模式,即最终还是由商业来判定。就像一些成功的领域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商业模式创造出来以后再来应用。
反过来说,“互联网+医疗”现在要不要“+”?我们觉得医疗可以从挂号、解决排队、看病难等问题入手,逐步会有一个过程。先“+”某些点,再在这里面寻找机会,再创造成功的商业模式。最后可以自然淘汰出来哪些“+”的方式是对的,哪些“+”的方式是不对的。
那么,如何冷静面对“互联网+”的全面渗透?大家都非常认同“互联网+”已经不只是加一个产业、生意、垂直服务领域。“互联网+”是全社会在“+”,这是第一个由政府引导和提出来的。“互联网+”不仅加了餐饮、地理信息、用户数据,整个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政府、政策,甚至法制、政府的管理机制、社会的管理机制都进行“互联网+”改造,才有可能配合产业发展。如果单纯作为一个业务或者一种产品形态,或者一个行业的形态来看“互联网+”,未来一定解决不了“互联网+”的问题。
微信现在有7亿的活跃用户,QQ也有7亿的活跃用户,但同时是有差异的:微信侧重于发达地区,而四五线乃至农村等地区,反而QQ的用户多过微信。叠加起来,估计中国有7亿~8亿的互联网活跃用户,已经覆盖了相当多的人群。未来,产业加上来以后会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协调机制。政府、政策和法制等都一起,才有可能配合所有的产业和所有的社会人口实现互联网上的生活。
什么才是“互联网+”的政府思维
“互联网+”的变化过程里,政府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哪些是应该企业干的,哪些是应该政府干的?“互联网+”一热起来,一些省市相关部门曾与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能不能构建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他们再把上游的融资、辅导培训、上市都整合进来,腾讯在平台上推动产品。他们有场地、能给资金、能吸引互联网开发者来。实际上,这种思路还是站在政府传统招商引资的基础上,“互联网+”不应是这样的。
政府存在要不要投资、要不要直接介入的问题。我们觉得需要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哪些是市场可以做的?比如融资、创业。实际上企业有比较成熟的创业平台,而且在融资、上市等领域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目前“热钱”已经很多了,政府在这里投入可能价值不大。
有些地方政府希望他们的开发者在腾讯平台上能有更大的支持力度和优惠,并询问腾讯能否进行投资鼓励。但对于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些互联网企业而言,从商业上是没有必要做这些事情的,因为整个互联网都是一个开放的创业平台,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一家企业不需要培育一批人、一个创新基地,来从里面抓未来的苗子。
因为在整个国际范围内,谁的“互联网+”业务和技术出彩,完全可以直接用资本收购它,可以把最好的拿过来,为什么要先去“种地”呢?而且,在最终“互联网+”的胜出市场上,也可以看出谁的菜种得最好,而不用去管自己应该在哪一块儿地上种菜,只需要看最后的结果。政府也应该有这种思维方式。
“互联网+”的政府行动原则
目前来看,政府在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上,有三方面议题应该特别给予重点关注。
其一,政府应该去做推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这类基础设施,除了云计算、带宽、鼓励创业等,还有一个是很重要的,即对数据的使用和整合能力。目前,国内不同的城市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异太大。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很难找到掌握着这个城市所有权威数据的相应部门。我们的研究发现,有些省份虽然很偏远,但是政府一直在收集数据、采集数据、整合数据上做工作,反而数据的整合能力更强。比如宁夏,直接就有十个领域的业务是可以直接上“互联网+”的。相比之下,另一些地方政府拿不出可以直接用的数据,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去整合、协调再应用。所以,在基础设施上,政府除了硬件、带宽等建设,还应该特别关注大数据的采集、使用和整合。
例如,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但好像没有人把“一带一路”和“互联网+”放在一起。我们在与“一带一路”涉及城市的沟通过程中,大家基本上还是谈交通设施,没有一个城市谈到怎么用数据去解决“丝绸之路”的问题。从山东开一列火车到欧洲是一百年前就可以做的事情,甚至古代用马匹都能走出这条线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整合数据、使用数据是对“一带一路”更核心的纽带作用,是打通中国和中亚、欧洲更重要的线路。我们觉得,政府应该在这些基础建设上有更超前的做法。
其二,政府先行先试。
“互联网+”有很多是需要去引导的,尤其是政府和民生。一方面是商业领域,创新商业模式,带动“互联网+”;另一方面,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政府应该率先在民生领域,在政务领域去用“互联网+”。这应该是政府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应着重去做的,其他领域应该尽量交给市场、交给商业模式去创新。
其三,政府管理“互联网+”需要“包容性治理模式”。
在治理模式上,我们认为应该用“包容性的治理模式”来看待“互联网+”的问题。最典型的像互联网金融的问题:远程能不能办证、能不能开户的问题。比如,微众银行正在摸索互联网金融到底怎么做,其中一个定位是微众银行要做中国第一个不设实体网点的银行。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开户要用资料进行身份认证等,技术完全可行但政策上还有问题。这些应该尽快打通。还有一个是微众银行准备发行无实体的信用卡,这又跟现有的政策和法规冲突。这些法规容不容易打通?坦白来讲是容易打通的,但政府的行动有多坚决、有多快才是重点。
在政策和治理模式上,应该用“互联网+”里面产生的内生治理作为政府的治理。什么叫“内生治理”?我们认为,是在商业模式里创造出来的,为了完善这个商业模式而做的管理机制。最典型的就是现在冲突比较明显的出租车问题。出租车行业改造既有存量的改革也有增量的机会,但因为存量的矛盾而不敢去动、不敢给新的增量机会。
这其中就有几种说法:第一,说管得不好;第二,存在偷税漏税。实际上,恰恰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传统体制管得太窄了,才会有黑车,才会有偷税漏税。出租车的管理存在什么问题呢?原来为了管得好,政府要发牌照认定。现在所有专车司机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认证情况,不仅是专车运营公司会掌握,在网上打车时也可以随时看到这个司机的情况,包括信用基础和别人的打分等。在整个打车的过程中,车走在哪里、多少钱,是完全在网上有即时的反映和记录的。假如担心安全问题,家人可以随时看到这辆车走到哪里。这种内生的商业机制的管理比原来的行政管理更直观、更有效率,而且保障地更严密。这种内生的管理,怎样变成政府对新的“互联网+行业”的治理模式,怎么把商业的转成政府的治理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未来“互联网+”对中国的经济体量发生作用,必须要有大块的业务、大批的领域进入“互联网+”,比如交通、医疗、教育、农业和生产。以交通、教育、医疗为例,我们也看到政府在变。比如,医疗方面是比较积极的,甚至是比较细节的,包括怎么去看病,怎么做家庭医生,怎么用互联网等。我们的看法是这种方式效率很低、成功几率也不高的。医疗的问题也应该让商业、让市场去尝试,包括医疗机构和互联网行业。
在尝试的过程中,当有像滴滴打车这样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时,政府要做的就是怎么去对接、去过渡、去放行。也就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治理模式的时候,以接入为考虑点、以放行为方法。在商业环境中,不成功或者得不到验证,就必然会死掉。已经成功了、被市场接受了就意味着存在商业价值。这种模式比政府直接去制定怎么“+”、怎么开放要有用、有效率得多。
第三篇:以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国梦实现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形成,来自中国35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是我国迈向全面现代化的途径和根本机制,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观念和制度的再次创新。
开放多元的当代中国,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急剧变迁,活力与挑战共存。在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结构多元化、社会阶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带来的现代治理难题。如何破解?需要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三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全面现代化的改革,将更加依赖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合作、合力共赢;更加依赖于全社会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协商共进;更加依赖于全体公民的积极创新、共建共享。
现代治理,作为现代多元社会平等参与、有序协商、合作共赢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其参与合作的基本途径和机制,是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和协商程序,这就必然对原有的国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推进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国家建设和全面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和长远性工程,要有“顶层设计”的战略性布局,也要有法治化的巩固性根基。
具体而言,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经济体系在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在政府的有效治理下,促进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使政治体系在法治中国的实现进程中,促进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使文化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引下,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多彩;使社会体系在公平正义的原则下,促进全体公民平等参与、成果共享,社会生活充满活力而又和谐有序;使生态体系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落实进程中,促进人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资源能源利用更加节约、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
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宏观来说,是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实现的有力保障;从中观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富有效率、更加公平普惠的保障,使中国政治民主更加成熟、法治更加巩固、社会更加平等;从微观来说,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有效实现的保障,让每个公民的权利都能得到平等保护,每个公民的幸福梦想都有机会实现。
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实现路径更为明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加广阔的制度空间和历史空间。推进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仅关乎未来全面深化改革,更关乎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必将促进全体中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合作,让一切生产力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全面现代化实现奠定制度基础,为中国梦实现开拓道路。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
一、多选题
1、当前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D)A、网上政务服务内容不规范 B、服务不便捷
C、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D、线上线下联通不畅,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高
2、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目标是(ABCD)A、优化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B、不断简化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 C、促进网上政务服务运行规范 D、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3、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原则是(ABC)A、坚持问题导向 B、强化顶层设计 C、注重资源整合 D、各自创新为政
4、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任务是(ABCD)A、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 B、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C、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 D、进一步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
5、“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目标是()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A、政务服务标准化政 B、务服务精准化 C、政务服务便捷化 D、政务服务平台化
6、政务服务平台化就是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7、“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点任务是重点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ABCD)A、业务支撑体系
B基础平台体系 C、关键保障技术体系 D评价考核体系
8、开展各地区各部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主要是为实现政务服务事项(ABCD)
A、统一申请 B、统一受理 C、集中办理
D、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
9、建设各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目的是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身份互信、证照互用及(ABCD)
A、业务协同 B、实现就近办理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C、同城通办 D、异地可办
10、互联网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建成网上(ABCD)A、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B、统一支付体系 C统一电子证照库
D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
11、“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网上大厅 B、办事窗口 C、移动客户端 D、自助终端
12、“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逻辑上主要由(ABCD)构成。A、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 B、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C、业务办理系统 D、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
13、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是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业务办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平台,包括(ABCD)
A、集中汇聚的政务服务事项库 B、办件信息库
C、社会信用等业务信息库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D、共享利用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
14、互联网政务服务按服务层级分类可分为(ABC)A、国家级 B、省级 C、市级 D、各部门
15、互联网政务服务按服务形式可分为(ABCD)A、线上办理 B、线下办理
C、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 D、代理服务
16、“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主要有(ABC)A、国家级政务服务平台 B、省级政务服务平台 C、地市级政务服务平台 D、各单位政务服务平台
17、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方式一般有(ABC)A、分建方式 B、统分方式 C、统建方式 D、自由方式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18、“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由基础设施层(ABCD)组成。
A、数据资源层 B、应用支撑层 C、业务应用层 D、用户及服务层
19、下列属于“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应用的是()A、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B、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C、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D、公共资源交易
20、互联网政务服务在面向政府内部供给侧方面的要求是(ABCD)A、事项清单标准化 B、办事指南规范化 C、审查工作细则化 D、e政务服务一键通
21、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管理、事项信息的发布(ABCD)
A、事项办理申请 B、用户互动
C、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查询 D、服务评价等功能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2、互联网政务服务自然人注册包括(ABCD)密码、手机号码、邮箱、地址等。
A、用户姓名 B、证件类型、C、证件号码、D、用户名
23、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监察管理功能包括监察规则设置、运行监察(ABCD)
A、投诉处理 B、效能管理 C、统计分析 D、监察日志。
24、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对基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出了“五个统一”的建设标准即统一功能定位(ABCD)
A、统一机构设置 B、统一名称标识 C、统一基础设施 D、统一运行模式
25、互联网政务服务监督考核的基本原则是()A、客观公正原则
B、用户导向原则 C、分类考核原则 D、内外结合原则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6、互联网政务服务内部监督也叫电子政务监督,电子监察规则分为以下五类,包括时效异常、流程异常(ABC)
A、内容异常 B、裁量(收费)异常 C、廉政风险点异常 D、系统异常
27互联网政务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正确
4、“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建立在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之上的智慧政务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的一种现代手段。√
正确答案:正确
5、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和洞察未来。√ 正确答案:正确
6、政务服务精准化就是要实现群众“点餐”与政府“端菜”相结合,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正确答案:正确
7、政务服务平台化就是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正确答案:正确
8、“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价考核体系一是利用电子监察平台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督查,二是运用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直接注册企业账号。√
正确答案:正确
第五篇:“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交流材料
“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交流材料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放管服”改革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甘肃省始终以巩固简政放权成果、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创新审批服务方式为抓手,大力推行网上行权,持续推进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着力建设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我省将建设甘肃政务服务网作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抓手,2014年12月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确定“三张清单一张网”(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扶贫清单和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方案、落实项目资金,建立健全了工作协调落实机制。经过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先后建成了省市县统一的政务服务网站群、行政权力事项库和身份认证系统,基本完成了省市两级政府行政审批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的对接,实现了与省工商局、省地税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自有网上办事系统的对接,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一体化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15年6月,甘肃政务服务网省级主站和101个市州、县市区子站正式上线运行,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作部门的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扶贫清单分别于2015年6月底、8月底和10月底上线发布。
二是紧抓国办试点契机,大力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2016年1月国办电子政务办把我省列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5个试点省市之一。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了省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监管信息库等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了与省工商局、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等部门相关政务信息库的对接。积极推进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累计交换数据4600万条,入库数据约3000万条,初步实现了个人、企业法人注册时身份信息的在线实名比对、在线核验。
三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按照“放管服”改革相关要求,大力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制度,积极开展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和模块化审批,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审批时限平均缩短了30%以上。大力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由实体政务大厅向甘肃政务服务网延伸。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省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截至2016年8月底,34家省政府工作部门共310项(含542个子项)行政许可事项可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进行网上申报、办理、查询和结果反馈,基本实现省政府工作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网上行权”全覆盖,同时,省民政厅等7个省政府工作部门的42项(含15个子项)其他9大类行政权力事项也可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在线办理,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截止2016年10月底,全省14个市(州)中已有9个市(州)、兰州新区以及18个县区政府工作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基本实现“网上行权”,还有4个市(州)、54个县(市、区)已经初步完成了各级政府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市县子站的技术对接,力争年底前实现省市县政府工作部门面向企业和公众的行政许可事项“一张网”办理。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各项工作长效规范运行。2015年以来省政府出台了《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权责清单管理暂行办法》等“1+4”网上行权的管理制度,印发了《关于启动甘肃政务服务网省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目前正在着手起草、研究制定甘肃省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规范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甘肃政务服务网网民留言办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切实用制度保障各项工作长效规范运行。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已成为“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的重要抓手,我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国办要求和公众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推进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我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一是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度较大。我省在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办理过程中,由于国家有关部委自有办事系统建设较早、技术标准不统一,且已延伸到省、市、县一级政府工作部门,部门政务服务信息与甘肃政务服务网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度较大。二是政府工作部门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无法保障“网上行权”工作正常开展。目前,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电子证照信息等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还无法保障,影响了为民服务的深入开展。比如目前通过网上申报的材料仅能作为预审的依据,且能够共享的信息还比较少,正式审批还需要企业和公众到实体政务大厅提交相应的纸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