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性的长篇小说名著,它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小说史上任何一部名著所不可比拟的。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由于家庭原因,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孤标性格。
关键词:美,高洁,才华横溢,叛逆,悲剧.林 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伟大的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深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自从作品诞生一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神魂颠倒。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诩,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力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贵,渴望自由上午基础上,她被贾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这爱情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著,专一的爱情,薛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挣,于是她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却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她的误解也一直伴随着作品的诞生而存在着.我个人对林林黛玉是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对她的个性很欣赏的.尽管她并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显而易见的缺点虽然不能让别人轻易的接受.但也许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她的悲剧命运就显得更深刻.她不仅美在外在,而且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学,叛逆的行为更让人叹服.所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也能不让人为之掬泪.一,美丽的外表。
林黛玉的美是不置可否的,在贾宝玉的眼里,她是神仙般人,“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上来就让贾觉得在哪儿见过,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贾宝玉喜欢林 黛玉,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才认为这个病怏怏的人美,那么在第二十六回,由于宝玉和王熙凤同时得病,惊动了所有的人,在这样的状况下,虽然是亲戚的薛藩,由于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才见到了林 黛玉,薛藩见林 黛玉风流婉转,就酥倒在那里了.可想而知,别人见到了林 黛玉也肯定会认为她美,因为如果说贾宝玉是个文雅的人,薛藩是个俗人。那么这样一个雅俗共赏的大美人,又会有谁否认她美呢.。”而且在第五回对太虚幻境中秦可卿的描写中,也间接提到黛玉的形容:“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何况在家里的小厮也说她“天上少有,地上无双”是个“多病西施”;薛府的嬷嬷见了,也说“天仙似的”“这般好模样”;这样一个绝色女人,会是叫很多人喜欢的吧.二,纯真善良的心灵。
林 黛玉的外表美,她的心灵更美.很多人喜欢薛宝钗,觉得她雍容大度,美貌温柔.但就是这样的也个人,我却觉得她的深深的城府,是那么的让人害怕,在第二十七回里,宝钗因为扑蝶,误听到两小丫头的对话,是在讨论两个男性,这估计让深受封建礼教洗礼的薛会认为是男盗女娼.正是因为这样,为了避嫌,她竟使用”金蝉脱壳“嫁祸在林 黛玉的身上,这样的事情,别说林 黛玉不会去做,就是知道了,以她的性格也不会觉得是什么天大的事情.了不得当时就会说出来的。
林黛玉不仅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相反她对人坦率纯真,而且善良。林黛玉向人们展示的本来性格是善良、率直、热情和胸怀坦荡。贾宝玉因一进苦闷而戏写了一首偈,被黛玉看见了,觉得十分好笑,便连忙拿去和史湘云一起看,并不因湘云不久前曾当众说过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而记恨湘云;在栊翠庵品茶时,妙玉当着宝玉、宝钗之面说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黛玉一点也不介意;大观园里的诗社作诗,于此道不大当行的李纨作裁判,她常有意无意地把黛玉名列宝钗之后,尽管宝玉曾多次提出异议,黛玉本人却从不计较;由于经常与宝玉闹别扭,紫娟就此曾当面批评她:“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到有七分不是。”在这类问题上紫娟虽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黛玉却一点也不责怪她,虽然她不过是个丫头。在这些方面,被人们目为小性儿、心胸狭隘的林黛玉,不是都表现得非常豁达和气度宽宏么?香菱要学诗,林黛玉毛遂自荐:“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既热情又谦虚。在教诗过程中,先对她讲一般原理,后又指定并借给必读书,然后命题作诗,不合式的坚决打回头,直到满意为止,真正做到了她自诩的”诲人不倦“。在贾府中,几曾见过这种真诚、热心的助人为乐的事情呢?何况香菱还不过是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类似的情况还并不只此,当一个晚上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提阗灯笼给黛玉送一包燕窝时,黛玉却能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给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因而生怕耽误了她的时间,并送几百钱给她打酒吃,以度长夜。在贾府里,又有谁曾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过这些比丫鬟们更微贱不幸的老婆子呢?而恰恰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到。这件不大引人注意的小事,却足以说明林黛玉所独有的善良心灵。第四十九回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今”她又真心诚意的检查自己:“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放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还放下了自尊心。倾诉这对宝钗的羡慕。正是因为她处在风刀霜剑的包围之中,她才渴望温暖及光明,她那纯情的少女形象就深深的印入海,这种没有被封建礼教所玷污的纯真之情是那么难得。这种没有任何虚伪,任何掩饰的纯洁的心,完全的裸露了出来。如果她是个心里藏奸的人,我想她是不会说出来的,这样透明的话也只有心里纯净,容不得别人掩掩藏藏的林黛玉会说出来,根本就不会顾及别人会怎么看她。
她单纯,善良根本不会算计别人,也不会提防别人。我们都知道薛姨妈对林黛玉根本就不是真的疼她。但黛玉却真真实实的信任着薛姨妈。她那么信任信任的薛姨妈,其实已经在无形之中知道她的所作所为,并且束缚了她的言行,但她却浑然不知。在没有薛姨妈入住潇湘馆前,她和宝玉的亲密无间是众所周知的。但薛姨妈入住潇湘馆后,此种情景就再也没有。这些无不说明了她的纯真。
三,纯洁的爱情。
她对爱情也同样是纯洁而专一.在脂砚斋有这么一句话:”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是说她把情都用在所爱的人身上.她从不慕富贵,不谈“仕途经济”,她靠内在的品格、才华赢得爱情,使宝玉引以为知己。而金钗、麒麟虽是身外之物,却代表着金钱、富贵。这种靠钱权等身外之物换得婚姻是黛玉不服也不甘的,但她有没有能力来阻挡,所以她就把自己的挹郁不忿之意向宝发泻。但这种发泄,正是这个贵族少女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在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看了《西厢记》受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影响,独自一人,情意绵绵,昏昏欲睡之际,低吟了莺莺思念张生而生烦闷心绪时的一句,她的这一声长叹:“每日家思睡昏昏”显然思念的是宝玉,但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即使有反抗精神的黛玉,也很难一诉衷情,所以尽管她对宝玉一网情深,当宝玉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又把炽热的爱情火焰掩盖了起来。她天天在心里想着宝玉。在行动上注意着宝玉,看到宝玉去那个豁达随从,俊美的宝钗处,她就生气,然而真的宝玉向她表诉真情的时候,她又很生气,认为是拿她取笑,是供男人们消遣的,她甚至把宝玉最害怕的父亲搬出来,是故做姿态吗?不是,如果她不是真心的爱宝玉她也不会有这样的反映,正是因为她真心的爱宝玉,肯定也希望得到宝玉的爱,但宝玉以这样的玩笑话说出就不是表白,而是亵渎了爱,所以黛玉才会那么生气,真正深沉的爱都不会以玩笑来让人当真。思想纯洁,对待爱情也一样纯洁的黛玉就这样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
她爱宝玉,专一而用情,正因为如此,她才不喜欢宝玉的薄爱,对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是极其反感的。她感情纯真,但却执著。是一种深层的爱,宝玉被打,别人倒不怎么样,她倒先是眼睛哭肿,又冒着酷热去见宝玉。这些都是她纯洁心灵的见证。她崇高的爱情使她几死几生。而当她坚守的精神之爱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至诚至坚,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这样的人品,如何不叫人动心。
四,旷世的才华。
林黛玉的人品是值得推崇的,而她的满腑才华更是叫人倾慕不已。在第二十三回中,写宝黛二人共同读书,黛玉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将十六出俱看完,不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这种过目十行,且不是读过即忘的本事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在元春审亲中,她有心想创作一首压倒众人,却因为贾妃只命一匾一咏,不好违谕而随便创作了一首,就是这么随便一首五言律也是自然清丽。她暗助宝玉,替他作一首《杏帘在望》,被元春指为前三首之冠。在诗社中,她才诗敏捷,无论是《咏白海棠》还是《问菊》抑或是《葬花吟》都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她的《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比,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它真实地展露了黛玉那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这样的诗词,出自这样一位绝代风华的女子身上,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她奇异的才学。
在诗词上她是才华无双,而且在音乐,禅宗哲学等方面她也颇有研究。在第二十二回中,宝玉因卷入湘云和黛玉的纠纷中而苦恼,宝玉就填写了一首偈,黛玉读后就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就比宝玉彻悟。在第八十七回中,黛玉触景生情,正独自忧伤感叹,看到案上宝钗的诗启尚未收好,又拿出来瞧了两遍,叹道:'境遇不同,伤心则一.不免也赋四章,翻入琴谱,可弹可歌,明日写出来寄去,以当和作”'便叫雪雁将外边桌上笔砚拿来,濡墨挥毫,赋成四叠.又将琴谱翻出,借他<猗栏><思贤>两操,合成音韵,与自己做的配齐了,然后写出,以备送与宝钗.又即叫雪雁向箱中将自己带来的短琴拿出, 调上弦, 又操演了指法.她本是个绝顶聪明人,又在南边学过几时,虽是手生,到底一理就熟.抚了一番。她还把原来定的调是黄钟调,即以宫弦散声为宫,改为原调的变徽为宫。说明在音乐方面有她有自己的创新。
五,叛逆的性格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的光辉。
这种人文精神的觉醒,让她在哪个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凹显的如此可贵。她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充满了叛逆的精神。在第二十三回中,宝黛二人共同读曲,他们两个敢直接读被认为是“淫词艳曲”的《西厢记》,在三十二回中,两人的直诉心怀,互吐衷肠,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但宝玉讲了,而且讲的很大胆,恳切,这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是绝对没有的。这就体现了他们二人的叛逆性格和所包含的反抗封建俩礼教的意义。
六,令人同情的悲剧命运。
但是,尽管林黛玉在诸多方面是无人可比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在婚姻上是失败的,她赢得了爱情,却失去了自己的婚姻,让她在凄惨之中完成了“绛珠还泪“的悲情。她的爱情悲剧是社会造成的。但也是她的性格使然的。在那个苛守封建道德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你随心所欲的,而黛玉,她却敢把人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直接挑破。也敢把话直接向”宁可得罪的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周瑞家说泼去。她性格直率,说话完全不顾及当事人的感受。宝玉好心留给她的手链,她看也不看就甩出去。她小心眼(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别人的无心之做,就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还有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她在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让她在那样的时代一步一步丧失了做二奶奶的资格,追求自由,精神独立的黛玉,压根就没想到过自己该怎么去经营自己将来的地位。她这种思想,在正统的思想面前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激,强大的封建道德的束缚,最终以他们的胜利扼杀了黛玉对爱情的憧憬。
总之,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情,叛逆的个性无一不散发出人格的魅力。林黛玉虽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
第二篇: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
《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睨。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通过”写虚“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四、痴情女叛逆者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的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学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
第三篇: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黛玉牵动人的衷肠,她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动人之处主要源于她的悲剧美。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无数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命运对她太残酷和不公平。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曹先生塑造的这一“心思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是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儿,她不仅有泪情,还具有才情,对宝玉的爱情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咂摸红楼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以下几点格外突出。
一、才华横溢的诗人
纵观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写出了她自己的一生,更是写进了红楼中女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诗成纖”。她对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境做了最恰当的描述,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质。
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这为她的才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她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才情也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就算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依旧没有收起自己的才情的锋芒。书上说她为泪而生,泪尽而逝。其实她是为诗而生,那泪,就是灵性与才情。林黛玉是这一部《红楼梦》的诗魂,她的诗情在红楼梦中要算最高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诗化了的形象,作者有意集历代才女之所长于她一身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触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触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与悲剧的命运。可以说,她的诗情到尽她的苦情。
二、泪伴终生的“泪人”
曹雪芹在作品的一开头,就赋予了林黛玉特殊的使命——还泪。因此才有了宝黛之情,也因此,黛玉为宝玉,一生流泪,至死不变,泪尽而逝,绝无怨言,这方是报恩还泪。林黛玉的泪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自从见了宝玉,她的泪就没有停止过。“泪人”的特点:一,她降临人间,是为了还泪而来。还泪就是还情。二,她在人间的人生过程正式还泪的过程,生命尚未终止,其泪痕总是不干。三,这位泪人的生命不像常人那样以年龄计量,而是以眼泪多少计量。四,她不仅是泪人,而且是诗人。因些她泪中有诗,诗中有泪。她的泪在眼里是泪水,流入字中则是诗。这些个特点,准确的阐释了林黛玉的泪人背后的孤独与伤痛。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泪伴终生,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她来说,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变迁,现在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个千古一遇的泪人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碑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多愁善感的“病人”
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黛玉的病是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也是她性格的一个方面,病病怏怏,心思细腻,这进一步的培养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一草一木皆成为了她愁感的对像,一首“葬花吟”更是将她的这种性格推到了极致。因为自卑,因为敏感,她经常经泪洗面,咏诗遣愁,更是共孤寂的心境的宣泄,她不安于这种命运,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招惹了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她害上了无法解除的思想的忧郁症。所有的世间万物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和忧愁的原料。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她对贾宝玉的爱情及对薛宝钗的嫉妒。
四、坦率纯真的“酸人”
说林黛玉“酸人”,这里专指的是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的个性,其体现在作品中俯拾皆是。但她的“酸气”大多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谈到金玉良缘等危机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的触景伤情,借题发挥。然而直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敞开了他那天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里容不得微尘,也不记的微嫌。黛玉是性灵派,任情任性不加掩饰,爱也罢,厌也罢,一切都摆在那里任人评说。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立体的,较为真实的人物形象。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物,林黛玉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主观的说这种性格的好与坏。只能客观的评价人物特点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与研究价值。
五、为爱生死的“痴人”
这小小的绛珠仙草便用一世的情、一世的轮回、一生的生死、一世的眼泪来偿还一段爱情,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恋。宝玉送她“颦颦”二字,确切的说应该是“痴人”。为报恩,她来到贾府,与宝玉同吃同住,一起成长,三生石上的姻缘,木石前盟的际会,让他们之间多出来的是一到无形的知遇、知音之情。她为情生、为情死,宝玉即是她今生唯一,天下男人她都不在心头眼中。宝玉的洞房花烛之夜,便是她泪尽而亡之时。这是曹雪芹给予她的使命,也是她经人世一遭的唯一。黛玉对宝玉的一片痴情,对爱情至死不渝,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有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情痴”带给人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伤痛”,且几乎无药可医,这也就为她的爱情悲剧奠定了基础。
六、身陷红尘的“儒人”
细细品味《红楼梦》就会发现黛玉的行为、爱好、语言等等都与儒家的思想脱不了关系。当别人问她读什么书时,她说自己读的是一些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的代表作品,儒家思想早已渗透进她的日常生活中去。虽然宝玉是她爱的人,但对于禅性极高的宝玉,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也使得她照样把宝玉的这一行为解释为“疯人”。因为儒学与禅学不相融合,所以她对此持有一种怀疑和轻视的感觉。这就充分的说明林黛玉是一个身陷红尘的“儒人”思想。她没有参禅人那样崇高的思想,但她身上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却着实让人折服。林黛玉没有禅意,她用儒学阐释了她性格的可爱之处,的确难能可贵。
通过整部《红楼梦》来看林黛玉,她身上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人、泪人、病人、酸人、儒人等等。无论是哪一种人,都充分的验证的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研究价值在“红学”研究史上是不容置疑的。这个身处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叛逆女性,是不被当时社会所认可的,所以她的一生只能以悲剧来结束。纵观她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里生活的她,个性张扬,率真坦荡,执
著追求高品质爱情,有异于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是大观园里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她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前卫的、进步的民主思想,而这种进步在当时社会却被认为是叛逆的,是被礼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著追求才引起封建家长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个悲剧形象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思想和叛逆性格,不屈服于强权的顽强精神,会随着这个典型艺术形象而始终存在着,并且对《红楼梦》的读者产生一种激励、启迪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所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第四篇:论述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王熙凤人物形象
古代文学 论述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王熙凤人物形象
一、贾宝玉的形象
1、贾宝玉性格的主导方面是不喜欢读“孔孟之书”特别是不喜欢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是对传统人生仕途观念的叛逆。如他喜读“杂书”,不喜欢“八股文章”,称热衷于功名富贵的人为“禄蠹”,“顽童闹学堂”等。
但《红楼梦》还写了贾宝玉“中乡魁”的内容,虽然这是80回后的情节而非曹雪芹本意,但即以《红楼梦》前80回而论,他也并非一概反对读孔孟之书,比如他进过私塾,他还说过“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之类的话。
2、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这是他对传统“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等级观念的叛逆,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与小厮“没上没下”,与戏子交往,对兄弟、晚辈不立规矩。当然就文本实际来说,他的叛逆并不彻底。
3、贾宝玉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如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是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叛逆。这是贾宝玉以偏激形式反映出的追求男女平等的要求,同时表现了人性理想,即他对大观园少女“博爱”,他的女人“三变”论即明证。如为平儿理妆,为香菱换裙,祭祀金钏。
4、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主要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方面体现出了他要“木石前盟”而不要“金玉良缘”,所体现的顺从个人情志与服从现实利益的冲突。如他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真情都倾诉了出来;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5、但同时还应看到,贾宝玉的性格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而且贾宝玉形象也有缺陷,他生活在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如踢袭人,训晴雯。
还有受作者时代的局限,他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二、林黛玉
1、叛逆的思想和行为
如黛玉从不劝宝玉读八股文章、谈仕途经济,她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而且她与宝玉自由恋爱亦属越轨行为。
2、对爱情痴情执着
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是一心相许,以生命相依托,因而有不尽的哀愁情思,乃至猜忌、争吵、嫉妒。她与宝玉既言和意顺,又求全责备,直至误会归于冰释。如林“黛玉误剪香囊”,“宝黛共读《西厢记》”,“黛玉怡红院外悲戚“,“情重愈斟情”,“诉肺腑”、“泪尽而逝”。
3、纯真率直
她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也不会刻意讨好他人,但对待紫鹃,亲如姐妹;香菱学诗,向她请教,她热诚相接;她感于宝钗的劝解,与宝钗赤诚相见。
4、孤高敏感 孤傲高洁;目无下尘,喜散不喜聚,鄙视身外名利,她弃绝尘世的庸俗与浮华、富贵与桎梏,“质本洁来还洁去”。如掷而不取北静王的鹡鸰香串念珠。
敏感尖刻。如对环境的感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王善保家送宫花的讥刺;恼怒湘云将她比戏子。
5、才华出众 博览群书,过目成诵。且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除此之外,她亦擅鼓琴识谱、谈禅论道,女工虽不常作,可一出手必是精品。特别表现在超凡的诗才,如她的海棠诗风流别致,柳絮词缠绵悲戚,菊花诗技压群芳,《葬花吟》、《桃花行》、《题帕诗》、《五美吟》、《秋窗风雨夕》等作品也都文采斐然、寓意深刻,典故信手拈来,佳句一挥而就。更为与众不同的是黛玉作诗是以心作。那些蕴涵着情思哀怨的血泪之作,就是她生命的寄寓。
6、清灵超逸之美
清秀娇弱之美,聪颖敏慧的灵气,“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身体面庞怯弱不胜”,“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脱俗飘逸之美,忧郁、多情的诗人气质,“神仙似的妹妹”,“风流袅娜”,“袅袅婷婷 ”,“越发出落的超逸”,“年貌虽小,却举止言谈不俗”;“眉间若蹙”,“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三、薛宝钗
1、恪守封建礼教
四德俱全,温良贤淑,委婉内敛。她时常劝谏宝玉读书仕进,立身扬名;对黛玉等人也多有规诫。
2、性格端庄稳重,圆熟豁达 她罕言寡语,城府深严,“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安分随时,藏拙守愚,凡事处之泰然,安之若素。
她处世圆熟,豁达大度,深得贾府上下人心,如过生日悉依贾母所好,扑蝶使金蝉脱壳之计,帮湘云设东道,替岫烟赎棉衣,送礼物不忘赵姨娘,参与理家,施小惠全大体;宽容大度,乃至收服林黛玉。
有时冷漠无情。如她对金钏之死、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的态度。作品中对其衣着素雅,住处素净、服“冷香丸”等描写,都可看作对人物“冷”的个性的暗示。
3、聪慧、博学、能干 诗才出众,如讽和螃蟹咏,夺魁柳絮词;学识广博,如她具有绘画、佛学、医学和养生的知识,懂得当铺经营的规则;能干,如精于女工,善于理家。
4、雍容典雅之美 “容貌丰美”,“鲜艳妩媚”,“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肌肤丰泽”,“体丰怯热”。“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林黛玉&薛宝钗 判词
《红楼梦》第五回中林黛玉、薛宝钗合占一首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可叹停机德”,用乐羊子妻的典故,指宝钗深受封建礼教熏陶;“堪怜咏絮才”用谢道韫的典故,赞美黛玉超凡脱俗的才华。她们分别是儒家和庄禅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所以有人概括说,宝钗会做人,黛玉会做诗。
四、王熙凤
1、精明干练
善于治家理财,应付各种人际关系,大权独揽。如协理宁国府。
2、贪婪舞弊
如弄权铁槛寺,迟发月例钱放债。
3、泼辣狠毒
如“毒设相思局”,“借刀杀人”,滥施刑罚。但有时富有同情心,有所顾忌。
4、风趣幽默
第五篇:《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福建仙游一中 林加发
摘要
高中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表现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三个主要人物。本文分别从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人物描写、判词解读等几个方面对其形象性格作细致分析。
关键词
王熙凤
贾宝玉
林黛玉
人物形象
正文
《林黛玉进贾府》(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必修③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它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作了细致的描绘。文中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贾府的气派。本节主要来探讨文中的人物描写。
文中提到的人物繁多,但写得最详细的是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人。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
一、在时代背景中了解人物性格
王熙凤
贾府的实际掌权者、破坏者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这个封建大家庭制度严明、等级森严,表面上仍十分牢固,甚至还很繁荣。但生活上铺张浪费、穷奢极欲,导致其很快走向衰亡。贾赦、贾珍、贾琏等难辞其咎,但王熙凤才是最大的推手。
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她既是贾府的维护者,又是贾府的破坏者。她紧抓权利不放,维护贾府的既有制度和表面繁荣;同时又中饱私囊,当贾府的蠹虫,是这座大厦倒下的最可怕内鬼。《红楼梦》中探春说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便是最好的注脚。
贾宝玉、林黛玉
追求自由、平等,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还描写了宝黛爱情。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青年人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开始产生,在贾宝玉、林黛玉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渴望:自由恋爱(爱情理想),不参加科举考试(事业理想),平等对待丫环、消除等级区分(人际理想)等。但封建家长制最终扼杀了他们的理想。
其实封建家长制曾是宝黛爱情的“温床”,但最终成了“王母”。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里,贾宝玉能认识到的年龄相仿的异性只有堂姐妹、表姐妹以及丫环们。(堂侄媳秦可卿、妙玉观音、戏子琪官——男性扮演旦角,不幸成了贾宝玉浮想的对象)而按照封建伦理道德,堂兄妹、堂姐弟是绝对不能相爱的。于是宝玉便把目光锁定在表姐妹(除宝钗、黛玉外,与史湘云多少也有点暧昧关系)及丫环们身上。由于封建等级制度,一个个被宝玉“爱”过的丫环都成了牺牲品。而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在封建社会却是司空见惯甚至大加提倡的,所谓“亲上加亲”。在薛宝钗未进贾府之前,其实贾母等一群长辈对宝黛爱情是带着玩笑、看热闹甚至鼓励的。只是在宝钗来了之后,黛玉被比下去了——家道中落、一身是病、爱生气、不会讨好长辈——长辈们便转而极力撮合宝玉、宝钗。(王夫人与薛姨娘是亲姐妹,而贾政和贾敏是亲兄妹,最终王夫人占了上风,可见贾政也是典型的惧内。)宝玉若取了黛玉必将婆媳不和(恐怕又是一个陆游、唐婉故事);取了宝钗又是被迫,赌气出家,让她独守空房。可见,封建家长制极力倡导的“亲上加亲”才是宝玉爱情的悲剧根源。
二、在人物关系(家庭地位)中把握人物性格
王熙凤
从课本第13页贾府人物关系表中应能看出王熙凤的特殊家庭地位。她是荣国府长房贾赦的儿媳妇(即贾琏之妻),又是二房贾政妻子王夫人的娘家侄女。她是贾赦、贾政不和的既得利益者,贾府实际掌权者。两边的人,特别是两边的晚辈和下人都怕她。(探春是个特例)
细心的同学还应该发现课本里有这么一句:“自幼假充男儿教养。”这是王熙凤身上具有男性化特征的一个重大原因。人们老爱说她是女强人,其实就是个假男人。她精明能干,玩弄权术,巴结逢迎,飞扬跋扈,只为把手头权利抓得更牢,用得更好。
贾宝玉
贾琏不是贾赦原配邢夫人所生,贾政与原配王夫人的长子贾珠已经去世,这样贾宝玉便是荣国府唯一嫡出的男性,(其弟贾环也是庶出)按照封建社会立嫡不立长的规矩,宝玉成了荣国府的合法也是唯一的继承人。他是孙辈中的核心,娇生惯养,身上具有典型的贵公子恶习。(当然后来也主动改造,但改造的不彻底)他身上责任重大——贾政希望他守住家业,偏又无视功名,只爱风花雪月,在贾政看来是典型的败家子。
细心的同学同样应该发现课本里也有这么一句:“最喜在内帏厮混。”(黛玉小时候听母亲所说)内帏即女子的居处。也就是说宝玉小时候就是在女人堆里长大的。这一方面让他信任女性,疼爱女性;但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他的女性化倾向,身上伪娘气质十分明显。很多时候,他选择的是逃避而不是抗争。
*一个奉劝:现在流行什么中性,奉劝同学们保留本性,是男生就是男生,是女生就是女生,不要弄得不男不女。
林黛玉
补充材料:林黛玉之父林如海,虽系世禄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考中探花后,迁为兰台寺大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娶妻贾敏,(也是门当户对)生有一子,三岁时早夭;育有一女名叫黛玉(即林黛玉),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黛玉六岁时,贾敏一病而亡。贾母爱惜孤女,便把她接到贾府生活。后林如海也身染重病而亡。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1、黛玉出生在书香门第,很有教养。
2、遗传其父聪明基因,爱好文学,尤喜诗词,是一位才女。而封建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黛玉爱写诗词,甚至和宝玉一起偷看《西厢记》,从此过分渴望自由,是其被贾母等人疏远的直接原因。而她的诗稿也成了其悲剧的见证。
3、“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也爱使一些小姐脾气。寄身贾府后,逐渐变成了自己怄气。
4、母亲早逝,父亲后也身染重病而亡,黛玉也“娇袭一身之病”,应该是先天遗传或后天被传染了。病身多愁,多愁多病,两者恶性循环,又兼寄人篱下,自卑自怜,自怨自艾,导致最终抑郁而亡。
三、从人物描写中体会人物性格
王熙凤
对王熙凤的描写集中在课文第4、5页,主要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来刻画她的性格,当然还辅以神态和细节等描写方法。
1、外貌描写(包含衣着和肖像)
先看衣着:注意这些身体部位的方位词——头上、项上、裙边、身上、外罩、下着——珠光宝气、绫罗绸缎,只要是贵重的全往身上挂,整一个典型的拜金女、贵妇人形象。
*至于她穿戴的物品,因时代较远,很多东西现在都很难见到或称呼不同了,建议同学们看注解了解一下即可,不要过于拘泥于此。
再看肖像:一双丹凤眼,偏是三角的,多少流露出她的奸诈;两弯柳叶眉,又是吊梢的,给人轻佻之感;体格风骚,更有一股骚气;“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副善于演戏、两面三刀、玩弄权术的嘴脸。(我认为课文此处的几个注解过于含蓄,甚至有意美化王熙凤形象,与原著精神相左)
2、语言描写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足见其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对贾母巴结奉承; 两个“只管告诉我”——独揽大权,飞扬跋扈; “月钱已放完了。”——精明能干;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 精明能干,巴结奉承,深得王夫人信任。(“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3、神态描写: “用帕试泪”、“转悲为喜”,表情丰富,善于演戏,很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
4、细节描写:
“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围拥”一词巧妙地表现出下人畏惧其权势(不敢靠得太近)又不得不跟从的情景;而上文写三姐妹出场:“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用得是“簇拥”一词,表现三姐妹与下人的亲密关系:两相比较,极富讽刺性。
贾宝玉
对贾宝玉的刻画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
1、侧面描写
王夫人警告——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母亲(贾敏)语言——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溺爱,无人敢管。黛玉疑惑——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欲扬先抑手法,已经在黛玉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2、外貌描写(包含衣着和肖像)
衣着:两次衣着描写突出其贵公子形象。(穿戴讲究,全是名贵之物)肖像: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面如敷粉,唇若施脂”,长得俊俏,但多少有点伪娘特征;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真真一位多情公子形象。
3、语言描写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喜欢杜撰,胡言乱语;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摔玉,表现其公子哥儿脾气。
林黛玉
对黛玉形象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加以刻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外貌描写。
1、心理描写
文章以黛玉的视角观察贾府环境和人物,所见所闻很多,所感自然也不少。这些感受集中表现了黛玉知书达理,有教养的性格特征。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总领下文对黛玉的心理描写,表现其小心谨慎和有教养。“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在知书达理的黛玉看来,这是多么的难以忍受,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言为心声,足见其深受家教影响。
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自己有苦难言(母亲去世,玉作陪葬),却还为他人着想,善解人意。
“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多次让座,尊敬长辈,不敢违背礼数,表现其有教养。但等级观念过于深入其心,是其后黛玉虽想追求自由却又无力与命运抗争的根本原因。
2、外貌描写(通过宝玉视角)此处外貌描写,侧重肖像刻画: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多愁善感;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体弱多病、聪明但又多心。
此处外貌描写,没有介绍衣着,含义深远:黛玉家道中落,身上已经没有什么贵重之物,都是些寻常之物,自然不会吸引宝玉的注意,与王熙凤、贾宝玉的衣着打扮形成鲜明对比;林如海为官清廉,没有为女儿留下什么贵重之物,与贾府的贪赃枉法形成鲜明对比;贾宝玉更关心的是有点另类有点灰姑娘性质又一身病态的林妹妹的美貌,耐人寻味。(其叛逆特征可见一斑)
四、通过解读判词理解人物性格
王熙凤
判词:凡鸟①偏从末世来②,都知爱慕此生才③。一从二令三人木,④哭向金陵事更哀。解释:
①凡鸟:用拆字法,即“鳯”(凤的繁体字)字,指王熙凤,暗指其是人中凤凰、女中豪杰。②从末世来:生不逢时,处于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末期,结局可悲可叹亦可怜。③才,既夸奖王熙凤的才华,也可谐音讽刺其贪财。
④一从,指凤姐在贾母、王夫人两人(“从”字拆解)面前装出一副听从的样子,或理解为刚进贾府是一副顺从的样子;二令,理解为一副冷(拆字为二令)酷无情的样子,或指掌权后对贾府其他人发号施令;三人木:人木为休(仍用拆字法)字,暗指熙凤最终落到被休弃的结局,而高鹗续书部分写王熙凤因贾府被抄家而忧惧死去,是将“木”理解为动词,即入木,即死后放入棺木。
贾宝玉
贾宝玉虽然不像金陵十二钗有直接的判词,但两首《西江月》其实可当做判词来理解,这两首词是作者对宝玉性格及命运的评判。
①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②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③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④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⑥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⑦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⑧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解释:
①无故寻愁觅恨:太过情绪化,文中“摔玉”即是典型体现;有时似傻如狂:绝对的情痴,他为情傻(如“晴雯撕扇”),也为情狂(如“出家”)。
②生得好皮囊:见上文外貌描写分析;腹内原来草莽:指腹内没有正统的学问,有许多怪论,如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说女儿是水做的,男儿是土做的等等。
③潦倒不通世务: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仕途经济的道路;愚顽怕读文章:痛恨“八股”,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牡丹亭》、《西厢记》)。
④行为偏僻性乖张:封建社会的叛逆者;那管世人诽谤:我行我素,不听劝告。⑤富贵不知乐业:公子哥儿身份,只顾玩乐,不思进取;贫穷难耐凄凉:预示晚景凄惨。(晚景如何凄惨?书中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本人明显的印记。高鹗写其出家当了和尚,与曹雪芹本人晚年靠卖字画糊口的情景相去甚远)
⑥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虚度光阴,不求上进,是贵族家庭的败家子,对国家也毫无帮助。
⑦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拿缺点来吹嘘,显然是不承认这是缺点,反觉得是优点。从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词似贬实褒。
⑧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表面是奉劝其他纨绔子弟不要学宝玉的样子,实际上作者已经为后人树立的一个“另类”榜样。(五四运动中就涌现出了一大批这样敢于与家庭决裂的“纨绔子弟”)两首词表面上是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不愿受封建束缚,厌弃功名利禄,只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二词作似贬实褒,正文反作。
林黛玉
判词:可叹停机德①,堪怜咏絮才②!玉带林中挂,③金簪雪里埋。④ 解释:
①“停机德”: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歌颂乐羊子妻贤淑之德的故事。这里用来赞叹宝钗。
②“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用来赞黛玉之才华。
③“玉带林中挂”: “玉带林”倒过来即“林黛玉”。“玉带”可指封建官僚的腰带,玉带被挂在枯木上,指黛玉支持宝玉不走仕途道路的决定;“玉带”也可用本意理解,即系玉之带,(黛玉身上的玉已在贾敏去世时用作陪葬,只剩系玉之带),一条玉带挂于林中,应是遗物,暗指黛玉香消玉殒。
④“金簪雪里埋”: “金簪”即金钗,宝钗,“雪”谐音薛,“金簪雪”就是指薛宝钗。一股金钗被埋在雪里,暗示薛宝钗被冷落、独守空房的境遇。
作者将钗、黛同写在一个判词里,是一组矛盾统一体。
五、用公式归纳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归纳公式:人物性格(二到三个四字短语)+代表阶层(某类人的代表)
人物性格习惯上用四字短语表达。如:麻木不仁、贪生怕死、鞠躬尽瘁、勇往直前等。若是两个字的表人物性格的词语,可以加上一个近义二字词语合成四字短语,如:精明+能干,合成精明能干。若是三个字的短语,可以把第一个字换成二字词语,或直接在第一个字前再添一个词语,如:有爱心→充满爱心,有教养→富有教养等。
小说往往用一个人代表一类人,他是某类人典型特征的集中体现。如鲁迅《故乡》中,闰土是纯朴的农民代表,杨二嫂是贪小便宜的城镇小市民的典型代表,“我”是小知识分子代表等。同样,《红楼梦》中人物身份地位不同,所代表的阶层也不同。
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刁钻狡黠,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两面三刀),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她独揽贾府大权,是贾府的实际掌权者(统治阶级、剥削者)。
贾宝玉
贾宝玉反对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平等,鄙视功名,蔑视世俗,卓然独立,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
林黛玉
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言行小心谨慎,是一位寄人篱下、渴望自由的弱小者形象,宝玉叛逆的盟友。
六、在探究中进一步认清人物
通过探究,可以进一步认清人物。可以合作探究也可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热点、疑点加以探究,得出圆满的或创新的解答。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名著的热情,也对提高高考探究题的解答技巧有所帮助。
1、贾府的人个个“敛声屏气”,为什么独有王熙凤“放诞无礼”?(教学用书“问题探究”1)
2、在世人眼里,贾宝玉是个怎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教学用书“问题探究”2)
3、探究林黛玉的悲情色彩。(补充)
※为叙述方便,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放在以上六步骤中统一分析。建议先按以上六步骤分析完一个人物后,以另一人物验证,(仍按六步骤分析)最后一个由学生用本课所学方法(六步骤分析法)自己分析归纳,教师适当指点。
注: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2011第8期(页码104-106)CN42-1021/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