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明伟的文章之老子的智慧读书感悟
《老子的智慧微博》读后感
本月我读了这本《老子的智慧微博》,老子的智慧看似虚幻无边,其实蕴藏着许多实实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人生哲理。老子是生于春秋战国初期,是一位大思想家,老子的智慧读到最后,让我看到的不是一堆文字,而是一颗心灵。老子的智慧耐人品味,在如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让我们以一颗平常的心去感受老子的一字一句:
1.对比相生。我们都知道美之所以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善,那是因为恶的存在,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日子是幸福还是痛苦,我们必须一天天的过,即使我们不愿意又怎么能够阻止太阳的升起和降落,面对这人生路上的矛盾,我们无奈、迷茫,到头来仍是同样的结局,那又何苦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呢?
2.上善如水。这句话的含义是人最高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最善的人,心胸象水一样清明沉静,待人真诚仁义。与人为善,即使自己不说,别人也会记得你的好处,总有一天你也会需要别人的帮助,也就是说,种善因才能得到善果。
3.功成身退。一件事做到圆满了,就要学会含藏收敛。水盛在器皿里太满就会溢出来,刀磨得太快就容易折断,人
生在世,处世不宜过于冲动、刚强,凡事不要做得太过,要留有余地。树叶到了秋天就会凋落,因为这时候的树木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养分,这就是大自然中的“功成身退”。
4.有无之道。这句话的含义就好像,搓揉陶土来制造器皿,中间要保留空间,才能有盛物的功能,盖房子开窗户,房中要保留空间,才能起居住的作用,所以“有”带来便利,“无”带来功效。不要被事务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管理中更是不能只看到“有”,而忽略了“无”的存在和作用。就好比大米,是我们来填饱肚子的,是让身体产生出力量的,但米以物的方式存在,它就永远是米,要想变成力气,则必须被人嚼碎吞下消化,才能产生能量。
老子的经典智慧思想读起来很好笑,觉得这本书很虚幻,但能读懂老子的思想,将能修身养性,在繁忙中得到解脱,在迷惑中得到清净。总之,细细品味老子的智慧,吸取其精华来加强我们的营养,对于我们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充电”!
刘明伟
2011-6-30
第二篇:阅读老子 感悟智慧
感悟智慧
体味人生
——读《老子二章》有感
《老子》,一本蕴含了丰富人生哲理的智慧宝典。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今读《老子二章》,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颇有感触。这段文字简洁清晰地表达了: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两个概念互相转化,难和易两个概念互相形成,长和短两个概念互相显现,高和下两个概念互相充实,音与声两个概念互相谐和,前和后两个概念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道理。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间事物,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以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都有意无意地追求美。然而每个人对美的敏锐程度却是不同的,长期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受到美的存在。相反地,那些饱经忧患的心却能敏锐的感受到美。所以,美好的存在依赖了丑恶,那么丑恶就对美好的存在做出了贡献,于是丑恶也有美好的印记了。世间的万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极端对立的两种事物也有很大的联系,甚至它们就是互相依存的,就像没有了美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丑恶了,那么就无所谓丑恶了。在亚马逊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有可能在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飓风,蝴蝶翅膀和飓风是有着多么奇妙的关系,就如同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人能用语言来表述出万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即使表达出了,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及其局限的,不能适用于广阔的宇宙,甚至极有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世间万物,我们是多么的渺小;面对永恒,我们又是多么的短暂。自然创造了我们,我们归属于自然。摒弃功利的心,淡泊平静生活在自然中。在自然中我们获得生命,我们成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顺应自然是一种智慧。科技发达,经济发展,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丰富。可是高端的科技摧毁了大自然,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时,大自然也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报复,地震、飓风、海啸、荒灾„„我们为了一己私利无法顺应自然,自然留给我们的也只能是血淋淋的代价。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留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容被忽视的。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顺就物性。
老子的“无为”的思想,不是纯粹的消极待世。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万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强调顺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反对任意作为,这自有其合理的因素,顺应自然、率性而行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主体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有助于充分满足主体的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在清华大学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所以竞争也是很强的,很多时候容易心浮气躁以及消沉。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无为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努力学习锻炼,甘于落后,而是要顺其自然,不勉强从事,不逼迫自己,以达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事业,不给自己设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悲壮目标,即使结果不理想,不要自暴自弃,要心平气和地学会接受。
这些仅仅是我对老子思想感触的一部分。每当我手捧《老子》,读着那充满智慧的故事,探求那玄而又玄的“道”,这样的一幅画面总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的去到函谷。老人微笑着看着路边的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在一张牛皮上,老人慢慢的记录着心中不时涌出的点点思绪,只言片语„„两千年后,我们手捧《老子》,默默的读着,汲取着智慧的甘露,似乎连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慢慢的抬起头,我们也看见了那幽幽山谷,闻到了那阵阵花香„„
老子留给后人太多的想象空间,以致人们渐渐将他神话,就连他的出生于去世,都被后人描绘的那样浪漫而传奇。道教更将老子奉为道祖,尊为太上老君。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而那曾经有血有肉的老子,怕是已经永远的湮没于历史的流沙中了。也许老子真的就是仙人,信手就丢给人间一个两千多年都说不清道不明的“道”,而这个“道”能生万物,这个“道”无处不在。天地中有“道”;一草一木亦有“道”;更不用说一人一心了,那就是“道”的化身。而《老子》就像是这样的一本指南,为人们诉说着“道”,辩论着“道”,指引着人们找到“道”,拥有“道”。
其实,《老子》有时真的就像一本手册一样,并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玄而又玄。用现在的话说,《老子》有的时候很生活。所谓的大智慧,其实都是从生活的点滴中渗透出来的。朴素,单纯,却意味深远,甚至一生都难以参透。但一旦顿悟,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那种破开迷雾的兴奋,是言语难以形容的。站到了更高层次上的自己,如果转身看看过去,有的怕是只有轻轻一笑吧。
阅读老子,感悟智慧,体味人生。
第三篇:刘明伟《潜意识》读后感(共)
《潜 意 识》读 后 感
本月我抽时间看了《潜意识》这本书,书的封面上写了一句话,潜意识创造世界、潜意识改变一切,我的感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思想的产物,潜能量的释放决定你的高度。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我感觉我们国民是生活在并不和谐的社会里,我们国民的责任和素质受到质疑,为什么老人倒在大街上无人搀扶导致肺里吸血死亡,为什么2岁小悦悦连被两辆车碾压,有18个路人经过无人救援,当看到网上的视频我掉泪了,可怜那仅有2岁的小女孩。我也可悲为什么这个社会会发生这样本身不该发生的事,是社会的不良风气,是人们不敢多管闲事,还是我们的潜意识和本能的反应。从这本书上我似乎找到了一些感悟和答案,下面我把我认为书中几个观点分享总结一下:
1.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潜意识决定的。潜意识始终在控制着我们,有时候困境不一定真的就是一座无法翻越的山,只不过是我们在感觉到痛苦,有时幸福未必就真的已经将降临了,有时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例如,在上初中时化学里讲到,当我们把两个氢原子和氧原子放在一起时,在适合的条件下,他们就会迅速的结合在一起,并生成水分子,这并不是偶然发生现象,而是一直如此,这是永恒不变的原理。意识对人的作用,就如同上面说的化学反应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储存着超感觉知觉的能力知识,也就是平时说的第六感觉,我们对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信息,都蕴藏在潜意识里。
2.观点多次重复,就会接受。就像广告一样,天天播放,于是我们在超市购物时,会不知不觉地选择这些做广告的品牌。“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那怕是伪劣产品,我们的大脑潜意识也会告诉我们,它的品牌很知名,不买他们将是一个错误。这就表明我们对一件事情多次重复的接受,会渗透到我们的潜意识里。例如脑白金、三精口服液、喝前摇一摇等广告语。
3.潜意识关注什么就吸引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潜意识,所以我们千万小心自己的思想,关注挫折,就会得到挫折,越是抱怨的人,他的遭遇就越是不顺。我们要学会和命运谈判,与潜意识对话,要改变自己固有的模式,善于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甩掉应该甩掉的包袱。
通过潜意识的学习,我要确定,我到底想要什么,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可能有人说,人生不过四个字而已——心想事成。只要你敢想敢做,你就成功了。不过,如果你只是把这四个字当成是一句祝福语,那么就不会变成现实,只是一种祝福,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出发点。所以,我们要突破困住自己潜意识的“墙”,抓住自己潜在的能量,学会尝试和投入,坚持自己的理想,调动自我的能量,面临人生的挑战。不管前面的路对与错,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敢于承担,经历也是财富!
刘 明 伟
2011.10.31
第四篇:刘明读书心得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刘明
陶行知的一生,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今年暑假区教育局组织我们全区教师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光辉人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在陶行知光辉的一生,留下了众多感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正是我们今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生活即教育
我们知道陶行知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在大学学教育课时,杜威的教育思想是经常挂在那些教授的嘴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陶行知虽然受他的影响很深,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提出了适合中国当时教育国情的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引入学校,是在鸟笼里人造一个树林,生活失去其真。这学期以来重新拿起这本书时,读后,我的感触与以前的大有不同。在大学时关注的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特点,而现在才更关注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五心教育
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我遇到有个女孩子,特别的胆小,性格很内向,为了能让她勇敢、自信地表达想法,我设法想走进她的心灵深处,与她进行沟通。于是我每见到她时会主动地与她亲近,与她打招呼、聊天,观察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渐渐地,她也开始接近我了,慢慢地把我当成她的朋友,而且课堂上还会主动地举手发言,看着她慢慢勇敢、自信的份上,我很自豪,我看到她的笑容,我觉得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这就是一名教师的责任,用“五心”待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三、爱的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种情感就是对孩子精神的关怀。老师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这就决定了老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成为学生无所不谈的朋友,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可以说,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力量。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首先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其次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地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只有注入了爱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
三、创新教育
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后,我深刻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吸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想思维的源泉,传统的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化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去关注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社会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今后,我更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品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第五篇:三个一活动之读书有感——《老子》
以读书修心养性 以践行砥砺素质
——读《老子》有感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又有人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
但是我在读《老子》的过程当中却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经》,读上几遍,就仿佛看到白发须颜的老子骑着青牛在我眼前出现,向我讲述他的智慧与修养。
《老子》一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我一个人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于是我在我们变电工区“三个一”活动之读一本好书中选择《老子道德经》让我对老子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不过即使如此,我的所学依然是不够的,这里就只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三点: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是说人们总是将自己的优点摆在眼前,缺点放在背后吗?所以这个世界中才有那么多的妄自菲薄、夜郎自大,幸而,很多人已经开始逐渐醒悟过来,开始慢慢看到自己的缺点,别人的优点,并互补所长、扬长避短。能够自知,并不仅仅意味着对自己的真实能力有着恰当的评估,更意味着深知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完善自己。对我而言,一定要注意别人对自已的看法,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当局者迷,这样或许会有助于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以后对症下药,决定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实我的理解也很简单:有所为,就是叫人有点事干。有事干,人才能活的充实。无事的人就容易“生非”。有所不为也不是无所事事,因为无所事事的人是成了废物的人。有所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放弃,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正如变电站的操作,如果你不会,那么你就只能学习,绝对不能操作,如果不懂装懂去操作,这不仅是对你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同事的不负责。安全事故往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因此,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还是不做。
为与不为,不仅是对某些具体目标的选择,而且是对整个人生方向的把握。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会奋勇向前,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啥也不做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
我现在是柞水330kV变电站的一名值班员,“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变电站值班员的我感觉很是受用,我们的工作单一性比较强,我们在变电站可以选择 “有所为”——每天的自我学习,给自己充电。也可以选择有所不为——默默无闻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
三、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
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静无为的人新中无过多的名利,虚荣。因此他不会利欲熏心,不会因为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清静无为要求我们不将责任看成负担,就像值班员的我,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因此我们不能把学习看作痛苦的事不能因为某些内容无趣而拒绝学习。只有清静无为才会有所作为。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于一个想取得进步的人来说,外界的压力越大,心中就越需要一种强大的信念来支持。而这个信念就是道。
变电工区柞水变电站 宫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