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加坡社区管理经验总结心得体会
办好民生实事
建设和谐社区
——***领导干部新加坡社区建设管理
专题培训班总结
2011年*月*日至*月*日,由中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同志率团,组织17个镇街党委书记和民政局、人社局等民生建设部门负责人共20人,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了为期15天的社区建设管理培训学习,取得了丰硕成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察培训活动共听专题报告10场,实地考察32处,开展讨论13次,撰写调研论文20余篇,培训活动有四大特点:
一是针对性强。学员认真听了《21世纪的政府管理》、《新加坡政府租屋社区管理及社区建设》、《新加坡公积金制度及其实施》、《新加坡“居者有其屋”政策的实施》、《新加坡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先进理念》等专题讲座,全面了解了新加坡城市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
二是灵活多样。培训方式不拘一格,运用了课堂讲授、实地考察、流动讲学、现场互动、集中讨论、个别探讨等方
式,分析社区建设管理中的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学员受益匪浅。
三是内容丰富。教师精心准备,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图片和文字资料,结合多媒体展示,形象直观地展示新加坡社区建设管理的经验成果。实地考察了新加坡大巴窑图书馆、诊所、租屋、私人家庭及巴士站、菜市场等社区功能及管理,丰富了教育内容。
四是气氛活跃。本次参加考察学习的全是镇街和民政社保管理干部,都有社区工作经验,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强,希望运用先进经验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提问勇跃,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学习气氛十分活跃,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主要收获
通过十余天的紧张、系统、充实的学习培训,学员深刻感受到新加坡创新吸引人、环境塑造人、法制规范人、民生凝聚人。分析了新加坡与中国在政治体制、执政理念,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基础、区域差异等方面的不同,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对如何加强社区建设管理,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收获有几下几点:
(一)全球视野造就世界之都
天下之才、天下之物、天下之钱为我所用。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不足680多平方公里,天然资源匮乏的小国家,但七十年代以来,却以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为“亚洲四小龙”这一。短短几十年时间,新加坡产业经济
完成了劳动密阶段、资本密集阶段、技术密集阶段、知识密集阶段的转变,以人均2万多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倍受世界关注。新加坡的崛起,体现了新加坡全球视野。
一是聚全球英才。一个人口400万的小国,完全依靠本地人才来推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人才是这个城市国家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国小民少,吸引海外人才成为新加坡政府的一项长期政策。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高薪、高福利、减免税收、出资培训、加入国籍等方式大量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新加坡全国400万人口中,约100万是在狮城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其中大多数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
二是聚全球资源。新加坡崛起靠什么?是通过工业化,用最少的资源,创造了最大的财富。新加坡在建国之初,贫穷落后,既缺乏自然资源,又缺乏建设资金。新加坡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货柜转口港、最繁忙的船舶停靠港和船舶加油港。新加坡不产油,但是年炼油量却达到6500万吨。几十年时间,新加坡就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在世界最容易经商、国际最佳外贸与投资、国际最开放市场、亚洲最具竞争力市场等评级中均名列第一,集聚全球资源,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加坡奇迹”。
三是聚资金。分析新加坡经济成功的原因,引进外来投资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据统计,外资占新加坡全部投资的比重超过三分之
一、占其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超过80%,外资企业已构成新加坡经济的重要基石。新加坡负责
招商引资的专门机构——经济发展局,是根据联合国专家团的建议于1961年成立的独立的公共机构。它与公务员系统的政府部委相比,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政府把握招商引资的主导权,引进什么、限制什么、淘汰什么,思路非常清晰。目前,新加坡经济园区入园企业已达7000多家。
(二)完美理念打造花园城市
新加坡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城市绿化多,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资源,以完美的理念打造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
一是超前规划,打造现代城市。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编制。在立国之初,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为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提供战略指导。科学的空间布局造就了一流的人居环境,新加坡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和便捷,2003年被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生活素质最好的现代城市。
二是有序建设,打造精品城市。新加坡城市建设总规和详规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不随意修改,公诸于众。实施过程中精心设计,广纳民智,严谨实施,件件精品。这个花园重视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景观、道路建设叹为观止,绿化设施功能齐备。高层建筑、标志性建筑群集中在中央商务层,一座座新颖独特,气势宏伟的建筑物,以其优美的建筑天际线、竖向轮廓线给人置身欧美大都市的感觉,具有强烈时代感。
三是生态环保,打造花园城市。新加坡注重非建设空间的管制,处处体现对自然的保护和对人的关怀。为了保护岛屿的自然风光,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了营造舒适惬意的人居环境,新加坡共建大小337个公园,包括大型公园和生态观光带、镇区公园、居民住宅公园。这种见缝插针,重视绿化的环保理念和人本精神引领当地社会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使广大市民能置身花园绿色休闲地,产生走出居家怀抱大自然之感。
(三)民主管理建设法制社会
新加坡是世界闻名的法制社会,市民讲公德、守纪律、遵守法律规定,思想素质普遍较好。
一是公开透明。公务员的管理公开透明,保证了社会管理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在公务员录用程序上,职位空缺,由部门上报招聘计划,公共服务委员会公开发布广告、统一组织考试并录用,方可上岗。公务员被录用后,还要在两年的试用期内经受品德跟踪考验和工作能力与潜力评估考验,考核合格的人员方可正式录用。公务员管理奉行“高薪养廉、高薪纳优”,按照严格的监督制度,违规违纪的公务员将受到重惩。
二是有法必依。新加坡通过严谨的立法、自觉的守法、严肃的执法实现法制化管理。在新加坡违法,只要被警察发现,就很难跑掉,警察的敬业精神是许多国家的警察无法比拟的。新加坡的“罚”全世界闻名。管得严,罚得重,不讲关
系,不给面子,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新加坡政府重视教育,重视提高人的素质,纯净人的心灵,对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广纳民意。实施多级管理,做法不走样。政府机关管理人员渗透到各个层面,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机制健全,信息畅通,廉洁高效。新加坡公民权责分明,社会管理十分有序。反馈民意的机构是民情联系组,是政府了解民情、沟通民众的纽带,民情联系组的工作为促进新加坡多民族社会的繁荣稳定和民主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新加坡政府认为,这方面政府责无旁贷。
一是居者有其屋。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很大,历史上曾经出现“屋荒”。立国之初就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政府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60年,新加坡政府宣布成立建屋发展局,1964年又推出“居者有其屋”的政府组屋计划,正式开启新加坡的组屋年代。其具体做法是政府主导组屋的开发与建设,由建屋发展局具体实施。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机构,代表政府严格控制土地资源,负责制定组屋发展规划及房屋出售和出租管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二是老者有所养。新加坡政府注重孝道文化传统,重视家庭养老保险。新加坡的养老保险采取全部缴纳的方式,即
雇主和雇员分别按一定比例为雇员存储退休金。当公积金会员年龄达到55岁并且退休账户达到最低存款额这两个要求后,可一次性提取公积金。为避免公积金过多用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其它项目支付而影响养老金的积累,确保会员有足够的存款保障晚年生活。1987年,中央公积金局推出“最低存款计划”,规定公积金会员在年满55岁提取公积金存款时,必须在其退休账户中保留一笔存款作为最低存款,最低存款额仅为3万新元。1995年,公积金局对该计划进行修订,将最低存款额提高至4万新元。因此,所有新加坡人,均实现了老有所养。
三是病者有所医。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公积金局制定了多项医疗保健计划。主要包括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eild)和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称之为“3M”计划。其中保健储蓄计划属于一项全国性、强制性的储蓄计划,在医疗保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保障了新加坡人病者有所医。
三、几点建议
(一)持续推进规划建设,减少社会资源浪费 高度重视城市的规划工作,通专家论证,精心策化,广泛征求社会意见、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精心组织实施。规划要保持长时间不变,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议***区城市规划减少调整,细化“双百”大城市规划,进一步明确城乡统规筹发展规划内容,增强社区、居民点建设规划的可
操作性。进一步增加社区规模、功能设施和人气,实现城市社区与工业园区配套发展。
(二)增强社区造血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大力推广城镇、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完善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建议加快商业地块拍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降低商品房售价,切实解决群众购房难问题。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努力解决社区群众劳动就业,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围绕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持续改善民生环境,切实办好民生实事。
(三)和谐推进征地拆迁,有序推进法制建设 坚持征地拆迁中的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和谐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征地拆迁和工程建设领域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廉洁高效使用。建议全区集中控制土地资源,优先保障产出效益高、就业保障好的优质企业用地。
(四)广泛吸纳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吸引、稳住、支持大学生村官、专业人才参加社区建设管理,强化社区党务、政务、财务公开,责权明确,打造廉洁、务实、高效社区管理队伍。建议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培训,提高建设管理能力。创新机制体制,实现社级财力村级管理,村级财力镇街管理,镇街财力区级管理。
第二篇:社区管理经验总结
社区管理经验总结
努力创新勇于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
××区××街道××社区辖区面积只有2万多平米,人口1500人,现有社区专职工作者3名。社区内在职居民占居民总数的70%,在职党员遍布了我区几十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目前小区内没有低保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较少,是一个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社区。
几年来,该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指导帮助下,坚持以人为本、统一协调、共驻共建的方针,在社区服务、教育、文化、环境上下功夫,使该社区初步具备了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文化生活丰富、安全祥合新型社区特点。该社区多次荣获市、区级先进荣誉称号。05年初,该社区又申报创建精品社区。
为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居民自治功能,探索新的管理方式,××社区开展了在职居民层面管理试点工作。
下面将该社区对在职居民层面管理做法简要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工作初始,成立了由居委会干部、党支部成员、居民代表组成的在职居民分层次管理领导小组,书记、主任任组长,并及时召开了会议,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确定了以充分调动在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为重点,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自治为目的,以共驻共建为手段的工作原则,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将社区在职居民分为了五个层次,即在职党员领导干部、在职普通党员、在职普通居民、汽车司机和养犬户,分别成立了“社区建设发展协调委员会”和“党员之家”、“志愿者之家”、“汽车司机协会”、“养犬协会”,并分别制定了相[本
文转载自[应的配套管理制度。
二、分类管理,深挖资源;齐抓共管,培育精品
1、在职领导干部的管理。××社区居住的人群,大部分都是企事业的上班族。周边与成教中心、育园中学、育园小学、三所学校为邻,是一个既有文化氛围,又有高素质人才的小区。社区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共驻共建”这条主线开展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在社区党建联席会的基础上,扩大范围,把社区内科级以上的领导分为一个层面,从社区中居住居民较多的几家企事业单位中选了五名主要领导,组成了“社区建设协调发展委员会”,制定了协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在会上交流了在职居民分层管理试点工作情况。这些成员,既是社区普通居民,又是单位的主要领导,更是社区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人力、财力、智力资源。这个组织成立以后,他们及时的召开了见面会,财政、地税、工商银行、技术监督局、广电中心、经
委、文化局、煤炭公司等十几家单位的领导,纷纷表示要支持社区工作,为社区建设献言献策。
2、在职普通党员的管理。××社区最大的优势就是党员多,共有在职党员272名,夫妻党员家庭也占一定的比例。他们即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又是社区居民的表率。一个合格的党员能带好一片,他们的一言一行与社区、与所住单元家庭息息相关。社区为了抓好这部分人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为他们搭建履行义务的平台。从2004年年初,社区党支部、居委会针对部分在职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党员意识、社区意识淡薄、履行义务不积极等问题,印发了300多份调查问卷,在社区全体在职党员中展开调查。通过调查显示,98%的党员支持认同社区工作。有了这样的共识之后,他焖对社区所有党员家庭实行了党员之家挂牌制度,并将党员在社区内应履行的义务和应发挥的作用作为一种承诺,制成了楼门牌向群众予
以公示,以次约束、教育党员,这个举措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在试点工作中,为了进一步调动在职党员的积极性,他们印制了300份在职党员联系卡,发放到党员的手中,内容包括“致社区党员的一封信”、“基本情况登记表”、“社区活动记录”和“社区意见反馈表”等,目的在于启发和调动在职党员带头遵守社区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规范,关心社区,力所能及参与社区建设。
3、在职普通居民的管理。在职普通居民既是单位的主力军又是社区居民的主体。完善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提高在职普通居民参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要为他们构筑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把他们吸引到社区建设中来。通过近年的努力,该社区整体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去年的“五项工程”(即扩建文化活动室、粉刷楼道、更换水表、建科普文化一条街、楼门文化)到今年的“五项工程”(即80平米的
红十字服务站、30平米的的图书阅览室、4000平米的绿化带、26盏照明灯、增设文化宣传设施,包括楼道居民互助友好公约、读报栏、文化墙等),这些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专职工作者们服务居民的宗旨,既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又营造了一个安定、祥和的文化氛围。专职工作者的工作得到了居民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许多居民纷纷参与到社区志愿者的行列,自觉、主动参加义务巡逻的居民多了,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的居民多了,社区的人气越来越旺,大大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自治制度,加强和规范社区在职居民的民主参与。试点工作中,该社区又率先在探索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提案制度”、“××社区公共事务听证制度”、“××社区公共事务通报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社区自治和民主管理水平。
4、对汽车司机的管理。该社区的汽车以中高档居多,这是社区居民生活富裕的一个标志,但这也是社区治安的一大隐患,司机出家门进车门,出车门进家门,两耳不闻窗外事,社区搞什么宣传、搞什么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一概不知。深夜回来高声鸣笛、进社区不减速、不按顺序停车、大量外来车辆随便占用小区车位等等不文明现象,极大地干扰了社区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也给社区管理带来难度。如何管理这些车辆和司机,始终是该社区的一大难题。他们从去年就开始酝酿管理方案,但由于有关部门不配合,始终迈不出这第一步。
在今年试点工作中,他们把汽车司机单独列为一个部分来管理。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到实处,他们就这个专题在社区召开了由社区居民代表和社区司机参加的“首次社区事务听证会”,认真听取了司机的意见和建议,就汽车如何管理形成了三项决议,同意成立“司机协会”
负责具体事务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之后,他们又对社区内所有的汽车进行了详细的登记造册,制作了“汽车出入证”,严格控制外来车辆的出入。与此同时,还向司机们发出了“致社区司机朋友的一封信”,宣传了成立协会的目的、宗旨和日常安全防范知识,号召司机朋友们加入该协会。这项举措,受到了居民和司机的支持与肯定。
5、对养犬户的管理。社区共有50户养犬户,如何规范部分养犬户的不文明行为,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这次试点工作中,他们听取了多方人士的意见后,专门召开了听证会,邀请了办事处城管科、派出所负责人参加。成立了“养犬协会”,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倡导养犬人积极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以消除居民对部分养犬户的反感和偏见,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社区分类居民分层的管理方式没
有现成的模式。××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实践,用自治推动,用服务引导,用制度规范,用活动吸引,及时解决了社区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使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篇:新加坡社区管理学习
关于新加坡学习体会
按照区委组织部的部署安排,本人参加了在新加坡关于社会公共服务管理高级研修班的课程学习。这次赴新加坡培训学习,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组织严密,达到了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的目的,为今后开展工作找准了标杆、明确了方向。
面对我区在城市建设和社区管理等方面与新加坡的差距,大家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并纷纷表示将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到的先进经验转化到推动“文化荔湾、低碳荔湾、智慧荔湾、幸福荔湾”的建设实践中来。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微观层面着手,就是构建和谐的社区。一个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应该是社区与政府之间、社区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社区。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点,社区管理功能的更新和完善,实际上就是构筑一个全新的“强政府”和“大社会”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机制,其核心在于政府主导和社区自治形成有机结合,实现不同管理主体在管理功能上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形成管理上的和谐有序。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原有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成为和谐社区建设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和谐社区建设及社区管理相关理论的梳理,分析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的比较和借鉴,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和谐社区构建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街道办事处为指导的多元参与分工协作型的社区管理模式。
街道办事处处在城市基层管理第一线,不仅是连接政府与社区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而且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后几天,学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培训中。在新加坡管理大学、陆路交通管理局等地,学员们先后听取了关于新加坡城市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新加坡政府架构与公务员管理、新加坡社会保障机制与运作机制等8次讲座。讲课老师既有学识渊博的大学学者和咨询机构智囊,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政府原任官员和社会工作者,不同的授课者们都以其重点突出的授课内容、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讲授了新加坡几十年来取得巨大成功的先进理念、具体做法、经验教训,以及今后发展的宏伟蓝图,让学员们叹为观止、受益匪浅。
学习新加坡,学员们看到了差距,更看到了希望。我区有城市建设与社区建设的良好基础,城市长效管理、和谐社区建设等各项工作也始终按照“全国争先、全省领先”的目标去努力、去实践。作为来自我区城市建设与管理、社区建设的一线实践者,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学习新加坡,让他们建设实力钟楼、优美钟楼、幸福钟楼的目标和举措更加清晰。
大家一致认为,二、必须坚持学以利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方向、有目标、有准则,是学习能够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的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要坚持利德、增智、致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的成长,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才能为党和人民、为南昌的崛起
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以立德,就是要通过学习,使自己在人生抱负上有新追求。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准实现人生抱负的着力点。要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南昌快速和谐崛起的不懈努力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找准实现人生抱负的立足点。“要立志干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在干事的同时,大家还要做到“干净”。新加坡和香港之所以成为众多跨国集团看重的地方,很重要的就是因为他们的公务员非常廉洁,办事公开、公正、透明、高效。
学以增智,就是要通过学习,使自己在执政能力上有新提高。勤学习,善学习,终身学习,是提高执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增强自身能力的一个主要方法。而学习中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只有不断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打牢思想理论基础,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才能不断进步。同时还要重点加强现代化知识的学习,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现代科技、现代法律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当前各种新情况、新形势的挑战。
学以致用,就是要通过学习,使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有新作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学是用的前提,用是学的归宿。学而不用,将知识束之高阁、沉于腹中,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培训班结束后,大家要把学习的成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紧密结合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际,活学活用,把在外学到的先进知识和好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促使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三、新加坡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长春的启示
新加坡经过40多年的奋斗,实现了小国变强、穷国变富的梦想,从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培训班全体一致感到,新加坡的很多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大家也深刻认识到,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完全的照搬照抄并不一定有效。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学深圳,九十年代学浦东,还学过沿海,都曾经推动了改革和开放。但是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取得象深圳、浦东、沿海一样的变化。因为深圳、浦东、沿海就是深圳、浦东、沿海,我们就是我们。所以,在学习新加坡成功经验的时候,一定要从自己的条件和环境出发,分析哪些是能够学到的?哪些是可以变通学到的?哪些是不可以照搬照套的?我们自己有哪些做法也是很可宝贵的?只有这样做才能学到有用的,摒弃无效的。通过对新加坡的经验有选择的加以吸收和借鉴,大家认为以下几方面对于长春很有启示:
1、政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新加坡短短40年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经验是政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巨大作用。新加坡政府是最具代表的强势政府,主导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方向。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并通过政府的作用推动战略的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职能到位并不越位,它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只受法律和市场约束。新加坡政府的作用还体现在“廉洁、高效、透明”上。新加坡基本不存在“吃拿卡要报”,政府官员和职员身体力行,严格遵守法律和规章。
经过近年来的软环境治理,长春的政府职能得到了进一步转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同过去比,成绩是巨大的。但同发展的需要,与公共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必须继续把政府自身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上来抓,这是提高竞争力、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从新加坡经验和长春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考虑,当前应突出抓好四件事:
第一,按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要在搞好经济调节
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第二,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继续保持政府的强势,规范科学地利用行政手段、政府资源,有效地组织社会、动员公众、影响舆论来实现政府的主张。
第三,坚持依法办事,既要遵守实体法,而且也要遵守程序法,特别是要牢固地强化法治意识,未曾决策就要时刻准备面对法庭、面对社会公众。
第四,加强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标本兼治,深入治理,塑造廉洁政府形象,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
就街区工作提出要求。他说,社区工作十分重要,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提升、生活的享受首先就是来源于社区,基础也在社区。社区承担着支持发展、维护稳定、促 进和谐、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责,我们要以典型引路、比学赶帮、进一步促进社区工作再上新台阶。社区居委会要强化责任,区街要加强对社区指导,社区管理组织要负起责任,努力把本社区建设成为政治清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舒心的温暖大家庭,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要改善服务,坚持以社区居民新需求新期待为出发点,面向社区提供多方面服务。现阶段特别要注意抓好治安、就业、社保、医卫、环保、创业、政治学习等服务,特别做好面向残疾人、特困群体、特殊人员的服务,通过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创新方法,社区任务重、人员少,要改革创新,用新思路、新载体、新方法来做好社区工作。现行体制下,要用活辖区人力资源,组织党员、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公益性活动;发掘辖区单位资源,鼓励辖区单位资助社区,弥补社区公共资源不足;创造新载体,通过广播、网络等平台扩大社区覆盖面;还要争取外部资源帮助社区发展,大家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好管理好。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许多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快速地向社会、向社区转移,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区管理体制,较好地形成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实行有效的覆盖,这是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和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市强化体制机制优势,营造最佳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就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要通过还权、转权、赋权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自治职能。要将本来属于社区的自治权力交还社区,如社区干部选免权等;要将适合于社区管理的部分行政事务转移给社区,赋于社区相应的协管权;赋于社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权。
要建立“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保证社区的自治职能。在社区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民间组织“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要理顺社区对外、对内关系,创新社区管理体系。要规范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的关系,明确办事处的职能是指导社区工作;要规范有关部门和社区的关系,规定部门的职能不准向社区延伸,实行政务公开到社区;要规范物业公司的定位,与社区是合同关系、监督与被监督关系。
要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要打造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把社区服务的重点放在面向社会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社会化服务以及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上,形成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要创新社区服务实现形式,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开办社会服务项目。
要坚持制度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使社区建设和管理
纳入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为社区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运行环境。要建立积极的投入机制,形成良性的社区财力运行机制。政府要建立积极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着力解决好交通、通讯、卫生、学校等社区公益设施建设以及社区办公经费等资金投入问题,确保社区建设后续有源,长期发展。
要结合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充分挖掘社区优势资源,努力做好社区经济发展这篇文章,着力提升社区参与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城市管理最终落脚点要落实到社区,社区参与城市管理是促使居民养成文明习惯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定位,坚持做好社区发展、管理、服务和自身建设四个方面工作,大力整合各种资源,抓好社区经济发展,增强社区自身造血功能。
社区建设要始终坚持“发展社区经济、服务城市居民、承接城市任务”的基本工作思路,积极发展壮大社区经济,夯实居民自治的经济基础。要努力寻找社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鼓励社会服务进入社区,积极开展公共管理的有偿服务,为社区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着力做好与民生相关的事务,履行好社区管理职能,协助搞好城市管理。
和谐社区建设应做到四个结合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 要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构建 和谐社会应以和谐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做到四个结合。
──和谐社区建设应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一抓党组织设置,根据社区党员分布情况,及时调整党组织的设置,使党组织建到“楼门院”、建到“胡同”、建到“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档公寓、危改小区党组织的建设,实现党组织在社区的百分之百覆盖。二抓党组织负责人的配置,从机关选派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挂职锻炼,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三抓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党员的三会一课、思想汇报、群众评议、党员谈心等制度,加强居民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推动党员教育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和谐社区建设应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一要抓就业和再就业,坚持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党员下岗职工带头就业、带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双带”活动为载体,通过发展开发岗位资源,通过共建拓展就业渠道,通过公关增加就业指标,经过各种努力,改善民生状况。二要抓困难群众救助,要因地制宜,开展面向老、幼、残、孤、困、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三要抓社会保障,建立市、区、街、居四级城市社会保障网络,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应保尽保。
──和谐社区建设应与体现人文关怀结合起来。一是加强文化建设,采取针对性较强、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二是优化社区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环境和市民出行条件;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开展整治交通秩序、深化环卫体制改革等工作,构建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整合服务资源,建立社会服务中心,发展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组织,逐步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
──和谐社区建设应与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一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各社区通过与学校联合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方式,充分利用市民学校、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贯通,相得益彰,形成社会化、开放型的思想道德体系。二抓矛盾纠纷调处,各社区应建立健全民事调解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释疑解惑、情绪疏导,使矛盾得到及时化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抓社区综合管理,初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基层政法、综合治理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格局。
服务是街道社区党建永恒的主题。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把提高服务水平作 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着力创新服务方式,持续拓宽服务 领域,切实强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夯实党在城市领域的执政基础。
在创先争优中更新服务理念,把握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街道、社区党组织作为辖区的政治 核心,游离于社区服务这一工作的基本点,工作就失去了方向;沿袭传统的服务思路,工作也难有新的活力。街道社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首先要在服务理念上有所创新,树立“大共建”、“大服务”、“大和谐”理念,破解社区服务与党建等工作相脱节、服务功能不强、内涵不足、受助面不宽、社区服务与党建等工作相脱节等问题,紧贴居民需求,构建社区服务新格局。
在创先争优中做到以人为本,提高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服务水平。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要注重扩大民情搜集渠道,开展社情民意大调查、大走访,围绕基层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反映群众呼声,做基层党员和群众的“代言人”;要注重集民智、解民忧,通过开展“三支队伍”进社区,组织辖区各级党代表、党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定期到社区接待选民和群众,倾听他们对街道社区工作的意见建议,受理他们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联系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注重排查各种矛盾,化解各类纠纷,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正确反映利益诉求,特别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做老百姓的“贴心人”;要注重为民服务,实施“一门式”办理和“一条龙”服务,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建立监督机制,为民排忧解难,做广大居民群众的“服务员”。
在创先争优中立足实际,创新街道社区服务工作新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是街道社区党组织提升服务水平的当务之急,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建立以街道党工委为领导、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以社区群众为督导的街道、社区、群众三点支撑的社区服务管理架构,确立社区服务体制的基础,促进社区服务有序发展,逐步规范;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建立民情日记档案,做到社区服务覆盖每一户居民;完善社区党建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党内服务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单方受助与联动互助相结合、物质服务与精神服务相结合的兼收并蓄的社会化服务内容。
街道社区党组织要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做到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群众、改进工作作风上创先争优,让群众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新加坡社区管理服务的启示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新加坡人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生存意识很强,使他们产生了持久的竞争意识和社会凝聚力,这是社区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这种理念引领他们重视并积
极参与社区工作。我国必须要在社区内树立这种理念,使所有的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树立社会、民族、家庭和谐的理念,树立守望相助的理念,紧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籍贯的人群,共同努力,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肃性和灵活性,规划制定和修编由市区重建局负责,总规划蓝图属于法定文件,每5 年调整一次,它的绘制、检验和审批受规划条例管制和约束。规划的每次修订,都要有交通、工业、公共住屋、环境、经济发展、旅游、娱乐、土地、文化艺术等政府部门参与,规划要兼顾各方的发展和保护。我国的社区规划一定要以人为本,从人口、社会、产业、自然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考虑,优化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
明确职责,健全网络。新加坡依托健全的基层组织网络开展社区工作,是社区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基层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覆盖了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我国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的基层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构建覆盖社区的组织网络。要进一步明确社区各种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避免角色重叠、交叉和工作推诿、扯皮等现象。要积极依靠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导、协调、鼓励各类企业进入社区,承担、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培育骨干,强化队伍。包括基层领袖和义工在内的社区工作骨干是新加坡社区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我国要在大力提高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同时,发挥我们的组织优势,培育一大批热心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志愿者,尤其要吸引一批领导干部、企业经营者和社会知名人士担当社区工作领袖的角色。进一步增强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丰富服务内涵,完善服务网络,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努力打造亲情服务型社区。
改革创新,营造和谐。新加坡社区活动很有特色,许多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很强。我国要以区域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活动为抓手,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以为社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进一步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服务,使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科技、社区体育、社区治安等服务落到实处,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社区服务网络,实现社区工作的社会化。
第四篇:ZZ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
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
石峰区组织部分街道、村、社区干部赴新加坡进行考察培训。在培训期间,干部们较为系统的考察了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模式与经验,也形成了一些社区治理的思路和观点。现将考察所得总结整理如下:
一、新加坡国情与社区发展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马来西亚的南端,面积641.4平方公里,岛内从东到西距离约42公里,从南到北约23公里,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国家,历史上曾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而生存,1956年实行自治,1962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成为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移民国家,人口348.69万,其中76%是华人,约265万人;13.7%是马来人,约47.93万人;8.4%是印度人,约29.1万人;1.8%是其它种族人,约6万余人。建国初期的新加坡,资源匮乏,政府动荡,种族纷杂。然而,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很重视经济转型,由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向科学技术研发、区域金融贸易、货物集散、信息咨询中心的角度演变。岛上聚集了六千多家跨国企业,70多家国际金融机构进入新加坡交易所的股票和期货交易,在国际资本市场里有重要地位。2004年,新加坡人均GDP42581新加坡元,外汇储备2300亿新加坡元。就是在这短短的30年内,新加坡一跃成为仅次于瑞士、日本、德国的世界第四大“商业乐园”,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列,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构成了新加坡社会的一大特色。
在社区结构方面,为了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并使各民族相互融合、沟通,新加坡建立了简明、高效的社区管理体制。在行政区划上,全国共划分为9个当选区、14个集选区、84个选区。现行的新加坡社区组织是以选区为基础,社区组织的活动范围以选区为基本单位。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是人民协会,主席由国家总理担任,部长负责行政工作,有90个附属团体,是一个推行政府指示、沟通政府与人民联系的桥梁。1997年人民协会又下设了五个社区发展理事会,并在全国各社区设有172个社区中心(简称中心),又称民众联络所(相当于我国的街道办事处)。“中心”一般3-4人,由政府聘用。新加坡政府通过各种地区的社区中心同居民联系,国会议员也依靠社区中心联系选民。社区中心主要收集居民的意见,及时反馈政府与有关部门,并从事社区的组织工作,使不同民族的社区居民逐渐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目前,全国社区中心每年举办各种活动31500余项,参于人数达333万人次。“中心”在所有的公共组屋都设有居民委员会,它是义务为居民服务的群众性自发组织。在新加坡,居民委员会的作用最大,它不仅是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负责举办各种福利事业,而且还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邻里和睦,种族和谐和社会团结,这些活动包括:邻里守望,民防演练,家政课程,教育旅游,民众对话会,唱歌,社区联欢会等。这些活动使居住在同一组屋区的居民彼此增强认识与了解,更好地理解和响应政策措施。目前,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546个,每年开办各种项目和活动了33167个,参与人数达390多万人次。
二、新加坡的社区组织体系
在新加坡社区建设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包括体制设计和政策指导,社区管理和社会救助,治安及卫生管理等,但重点是前者。内阁设有社会发展及青年体育部,负责全国社区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人民协会是负责管辖区内的行政管理,开展社会援助和社会保障服务,是社青部下属的法定机构,由政府总理担任主席;新加坡还在全国87个选区建立了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分担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了15个市镇理事会,负责政府组屋区的物业管理工作。
1.人民协会
人民协会成立于1960年,是新加坡基层社区组织的主管部门,具有半官方性质,是法定机构。旨在促进种族和谐与提高社会内聚力,培育社区领袖,提供社区服务和国外培训机会,推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它的任务是提升民众的身份认同,促进多民族和谐相处,为社区的紧密结合和志愿者工作联系民众,为民众提供能负担得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渠道,密切民众之间以及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加强公民与政府的一体感,贯彻政府施政意图。人民协会下属三个基层组织: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管委会、和居民委员会(或邻里委员会),通过组织社区活动,促进社会和民族的融合。
(1)公民咨询委员会(也称居民顾问委员会)
在新加坡,每一个选区设立一个公民咨询委员会,它在社区组织中的地位最高。新加坡现有87个选区,故有87个公民咨询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社区内的公共福利服务,协调另外两个委员会(民众联络所、居民委员会)和其他社区内组织的工作。公民咨询委员会根据社区内居民的要求与政府沟通,在涉及到社区的重大问题时,如公共交通线路的设置与走向等,向政府作出建议,维护居民权益;在选区里组织、领导和协调社区事务,还会把居民的需要和问题反映给政府,也把政府的有关活动安排和政策信息传达给居民;负责募集社区基金,用于增进贫困和残障人士的福利、提供奖学金和援助其他社区项目。
(2)民众联络所(俱乐部)管委会(也称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
目前新加坡共有106个民众联络所,每个选区1个,个别较大的选区有2个。其下主要设6个专业委员会,即:老龄执行委员会、青年执行委员会、妇女执行委员会、少年执行委员会、马来执行委员会、印度执行委员会等,这些组织对社区内相应的群体服务。民众联络所的主要职能有:制定从幼儿体育活动到中青年计算机培训等的一系列计划;代表人民协会行使建设和管理社区民众俱乐部的职权。民众俱乐部由民众的自助团体组成,如华语俱乐部、卡拉OK俱乐部、徒步俱乐部、马来文化活动小组等。为方便民众开展活动,一般每15000户或5万人设有一个民众联络所(俱乐部),全国使用统一的会员卡。会员可持卡到任何一间俱乐部参加活动。作为全国性基层组织,民众联络所管委员会并不是一级政府或政治机构。它只是一个社区的文娱交流中心,主要负责组织文化、教育、娱乐、体育以及大型的社会活动促进种族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协助政府与民众的沟通。
(3)居民委员会(或邻里委员会)
新加坡社区建设中最小的区域性组织是居民委员会或邻里委员会(在公共组屋区称为居民委员会,而在私人居住区称为邻里委员会),与我国的居委会组织相似,但与我国居委会相比,它的职责和功能都小的多,其主要职能是:在小范围内促进种族和谐、宣传政府政策、反映民意,组织本小区内的居民文体娱乐活动等;为公民咨询委员会和居民联络所提供人力帮助并反馈信息。目前,新加坡共有居委会552个,邻里委员会106个,居民委员会每个分区有1500至2500个住户,邻里委员会每个分区至少有400住户。
从功能上来区分,公民咨询委员会则起到了党、政、民之间的媒介及执政党基层外围组织的作用;民众联络所管委会着重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居委会侧重对包括邻里关系在内的居住软环境建设,由于三者均在人民协会指导下运作,许多场合成员重叠。
2.社区发展理事会
成立于1997年,社区发展理事会与人民协会不同的是,前者“就像是参与式的地方政府”,分担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包括推展社区计划,进行地方性策划,确定地区性的社会需求,策划安排地区的社会服务和管理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但其不设基层机构;而后者是通过建立基层组织,组织社区活动,争取民心。新加坡现有5个行政区,分别为市中区、西南区、东南区、东北区和西北区,5个行政区设立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最高管理者是市长。每一个社区发展理事会管理14-18个选区,负责大约80万户居民。
3、市镇理事会
市镇理事会组建于1988年,隶属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目前共有15个市镇理事会,其中2个归反对党管理(在国会中拥有席位的反对党),执政党的13个集选区分别组成了13个市镇理事会。选区内的议员是市镇理事会的当然理事,其中一位担任主席。每个市镇理事会管理5-8个选区,约4万-10万个住户。市镇理事会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管理、维修与改善组屋居住环境,管理包括商业在内的公共配套设施,推进旧组屋及其公共设施的翻新计划。
从职能上来区分,人民协会是法定机构,重视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为执政党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社会发展理事会承担了社区福利工作,偏重于公共职能;市镇理事会为社团法人,是非政府组织,但局限于市政物业管理职能。
4、自愿福利团体
除以上机构外,社区还有的就是自愿福利团体。自愿福利团体是非营利性的,主要是推广和提供有关财务、情绪、教育、健康和社会支援的社区服务,为有需要的、贫困的、或在危机中的人提供支援。这些组织配合其他组织一起服务社区居民。
比如飞跃家庭服务中心就是此类组织,它是典型的“新加坡政府服务业外包”理念下的社会服务机构(服务外包是指政府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新加坡的家庭服务中心,由政府规划,统一招标,全国共有36个。政府根据各慈善团体的服务能力、宗教特点等,决定中标团体,并每年进行评估,5年连续不达标的,将由政府组织重新招标。场所由政府在规划建设组屋时提供,开办经费由政府出资90%或38万(取其低者),其余自筹(多半由宗教团体等支持),平时的运行费用政府出资50%,自筹50%。
新加坡飞跃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成立于1991年7月,根据社区居民需求,下设若干个分中心,主要有学生托管中心、青少年关怀中心、家庭教育中心、乐龄活动中心、老人托管中心、邻里联系中心以及特殊幼儿教育与发展中心、领养资源中心等,开展的服务内容有家庭生活教育、儿童计划、青年服务、婚姻生育、就业服务以及乐龄服务教育等,服务内容和范围几乎涉及到人的整个生命旅程,建立社区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由于政府政策上支持、场地上提供、资金上资助以及义工的无偿参与,中心的服务有些是免费的,而好多服务也只是低价收取一定的费用。
(1)幼儿托管中心。幼儿18个月大的就可以送到托管中心,最晚到晚上7点钟,没有全日制,新加坡鼓励家庭亲情教育。
(2)学生关怀中心。主要是为7-12岁的学生在放学后和假期里提供托管照料,提供早餐和中餐,指导其完成作业,并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相应课程、划分不同区域,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活动,每月收取260新币。
(3)家庭教育中心。主要围绕建立坚固稳定的家庭开展教育,如婚姻教育、生育教育、子女成长、家庭生活等教育。通过教育,使大家成为有社会责任的人民,愿意参与社会的人民。
(4)乐龄活动中心。新加坡政府鼓励家庭应优先照顾乐龄家人,倡导照顾乐龄人士是政府、社区、家庭、公司的共同责任。中心根据乐龄人的特点设立有关课程和活动,鼓励和教育退休人士保持身心健康,扩大生活圈子,加强隔代感情,为退休人士提供一个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处、生命有意义的平台。
(5)老人托管中心。主要针对一些单亲家庭或家庭子女上班无人照顾的老人,早晨上班前将老人送到中心,下班再来接,每月收取180新币。此中心受到低收入家庭的欢迎。
(6)邻里服务中心。主要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邻里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生活服务、兴趣爱好、文体活动等,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社区各组织之间分工细致,各有侧重,服务内容涵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保障。
三、新加坡社区管理的运作方式
新加坡社区建设实行统一指导与民主自治并行的原则。国家统一规划,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和评估标准,社区发展理事会、民众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机构在政府指导下自主活动,并及时向政府反馈民众意见。政府各部门根据社区居民需要,调整规划和管理方式,按照社会服务标准评估各自治组织的业绩,下拨活动经费。政府行政部门、社区管理机构、基层自治组织及社会团体之间职责分明、上下贯通,形成了科学、合理、灵活的社区建设模式。社区建设贴近民众,凡可自主管理的,政府放手,但提供指导和经费,培养了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对区内大型公共设施的管理,包括现有设施的维护保养,新建设施的项目申请、规划;美化公共居住环境:发动组织区内居民实施各种美化公共环境的活动;维护社区治安环境,如组织“邻里守望计划”等;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募集和设立基金,增进贫困人士、残障人士福利,为学生提供资助,组织社区交际项目;增强社区凝聚力,密切邻里关系,包括文娱活动、休闲旅游等。
2.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新加坡的社区服务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行政事务服务:服务范围是社区全体成员,但真正接受服务的是有需求的居民,如房屋登记、代办有关手续等,作为准公共物品,属于非营业性低偿服务。二是社会福利服务:针对老弱病残群体,补充其基本生存需求,是公共物品,由社区提供。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投资兴建了居民委员会、民众联络所、居民活动中心、海上体育俱乐部、展览中心、保护儿童培训中心、青少年友谊俱乐部、家庭服务中心以及各类医院、门诊所、残疾人工作点、收容所和敬老院等各类基础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三是社区商业服务:虽然有便民的因素,但基本接近私人物品,主要提供营业性服务,不过为便民导致营业性亏损,可以考虑适当补贴。新加坡社区商业服务设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居民中心及邻区商店,二是菜市场及小贩中心。新居民中心与居民公共住宅分开,积极吸引各类大、中型店铺进入,集中向商业化服务方向发展,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则由设在公共住宅区内的少量商店提供。这样既减少了商业活动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又满足了居民对优质、方便的社区商业服务的需求。菜市场及小贩中心的营业场地作为公共设施由政府规划和提供,日常管理由建屋发展局、环境发展部及市镇理事会等部门共同承担。
3.社区事务的完成方式。一是中介服务,一方面是把社区内的有关信息收集整理起来,反映给政府部门或有关法定机构,并催促其实施;另一方面是把政府或有关机构的信息传达给居民,以取得居民的认同与协助。二是公益支持,主要是为募集、建立管理社区的各种福利基金,提供义务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是独立经营,对社区内的一些公共设施,按市场化形式运作,以取得经营收入,比如经营民众俱乐部等。
4.社区活动经费的来源。新加坡社区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社区赞助。政府拨款包括行政经费、活动经费以及专项经费。为鼓励社会对社区活动的资助,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个经费搭配计划,即为来自社会的赞助搭配固定比例的拨款。
四、新加坡社区发展及社区服务模式的特点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体系,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与社区高度自治相结合的模式,是以公共住房政策为平台,社区管理组织机构与各项服务为配套的综合体系。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是新加坡社区建设和服务的灵魂,一切从居民需要出发,让居民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服务,是其社区组织的唯一职能。
(一)新加坡社区发展特点
1、政府主导和推动社区建设
新加坡执政党及政府认为: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只有使社区成为哺育文明、和谐人际关系、激励人奋发向上、让大家安居乐业的摇篮,社区才能真正成为消化各种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道防线。新加坡领导人始终相信,每个政治家要获得全国选举的胜利,首先要获得社区选举的胜利,所以,他们很关心社区的发展,从多方面帮助社区发展,否则的话,他们就很难获得社区居民的支持,更谈不上赢得全国竞选。而居民也首先是通过参与社区政治活动,以此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事务。
2、社区经济服务功能完善,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活动丰富。新加坡社区有着完备的经济服务功能。在一个社区范围内,居民的生活需求基本上都能得到便捷而完整的满足,每个社区都有提供相应的商业服务的经济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包括众多的民间组织)。另外,各社区均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社区和社区中心成为开展思想、精神建设,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3、以人为本,促进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体和谐共生。
在新加坡全社会都关注弱势群体。社区设有专门机构、组织和场所以及各类设施,加上庞大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为老、少、智残、肢残等弱势群体服务。同时社区组织对生活困难群体实行特别关爱,专门给他们设立岗位进行培训,提供就业,提供廉价政府组屋,形成了各层次和谐的氛围。在新加坡,人们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号召全社会尊老爱老。乐龄俱乐部经常举办保健展览会、三代同堂舞蹈、退休者座谈会、集体运动、生日舞会、茶会等,还组织老年人参与大型活动,如民防训练活动、提高公路安全意识活动,讲华语活动等,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乐趣,并增强人民的自豪感。
4、中华传统文化在社区中的崛起与再生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新加坡开始致力于实现现代化,但与此同时,西化现象在其国内也日趋严重。对此,以李光耀为代表的新加坡领导人感到深深的忧虑,他们认为,若不及时注意工业化后出现的文化失根,道德水平下降等问题,将会危害新加坡的持续稳定发展。新加坡领导人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挖掘亚洲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来对其人民进行教育,由于新加坡的华人占其人口的大多数,因此,新加坡尤其注重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改造。当然,他们对儒家文化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而且根据新加坡的国情进行了适当的改造。例如,在研究儒家思想后,新加坡政府把儒家思想的核心“忠孝仁爱礼义廉耻”重新赋予了新的含义。
(二)新加坡社区服务模式的特点
新加坡一个标准的社区在8000户左右,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镇。社区内平均分布3所小学、2所中学、1所宗教场地、3个综合游泳中心、1个足球场、1个社区花园和一批商业设施。其中小学的设置一般不超出步行距离。新加坡的社区服务模式与我们有明显的区别。特点是:
1、社区管理的公益化。社区组织本身不是法人。社区管理不为任何机构负担任何形式的经济职能,更不为其它机构代收任何形式的费(税)。社区活动经费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政府补贴;二是社会募捐。
2、社区活动的自愿化。几乎所有的社区活动都是自愿性质的,包括社区的公共环境美化等也都是义务参加。社区内名目繁多的各种组织,聚集了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的人,形成组织、参与和资助各种社区活动项目的群众基础。
3、社区运行的义务化。社区管理是低成本的。除极少数的社区有受薪职工,绝大多数社区工作者都是义工。社区所有的收支都完全公开透明,所有的开支项目都是按市场化手段操作,按费用最节约化的宗旨运作。
4、社区培训的功能化。国家发展局还通过一系列培训计划加强对社区、社团组织领导人的培训,用政府的要求来统一社区活动组织者的思想。同时,社区还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包括育儿班、舞蹈班、书法班、厨师班、讲经班。每到一个社区,这样那样的培训广告随处可见。
5、社区管理的人性化。社区的组屋翻新、电梯翻新、公共设施的建设、增高电梯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社区居民的投票表决,达75%以上支持率才能通过实施。充分体现了为人服务和集体意志的原则。
五、新加坡社区建设对我们的启示
就中国社区治理的实际情况而言,新加坡可学之处较多,各方面也切合中国的背景。因为新加坡的国情、政治体制、文化背景、思想底蕴在很多方面与我国有相似之处,新加坡也是一党执政、社会和谐、保持活力与廉洁,政党对社会干预相对较多,而其在当代行政改革、社区管理、民主建设和基层治理方面又先于我国而推进,因此,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重视、学习和研究。
1、政府应积极依法主导社区建设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主导社区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无论是新加坡社区组织的成立、运行、管理都有着浓厚的政府烙印。其奉行的政治精英主义便是其政府主导模式的典型理论来源。尽管这一模式时常受人非议,但是其对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另外,新加坡社区组织中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有效协作,客观上对于其中央政府监管和控制全国各社区层次以及每一个角落提供了便利,使中央的集权能够直接插入到社会各阶层。政府主导型管理这一模式对既具有东方传统集权色彩又融合着西方民主政治的新加坡而言,对其政治稳定和社会协调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和经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更多的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在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待业人员、外地务工人员也大量进入社区,使社区工作的对象扩大了;另一方面,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原先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剥离出来,更多的由城市社区来承担。这些变化,既丰富了社区工作的内容,也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而 且,我国是作为一个长期相对封闭的国家来应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因此社区治理的各项先期工作包括居民自治等工作尤其需要我国政府的引导和帮助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央政府和执政党必须紧紧依托社区这个平台,进一步密切政府和社区居民的联系,推进社区工作的顺利进行,任何忽视或者轻视政府主导的念头都是非常片面的。
2、整合社区资源,全方位地为社区提供服务。目前我们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尚存在着社区服务项目比较分散、各自为政,服务资源浪费严重,比如社区内的一些活动室分散,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服务场所互不开放,且不同的服务场所、项目由不同的单位管理,这样一来,既浪费了服务资源,也不能使社区中心产生规模效应,真正达到服务社区的目的。建议借鉴新加坡社区服务管理的经验,由社区内人士组成社区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区别与行政性的政府组织如街道,而是类似于业主委员会,采取委托管理经营的模式,把社区活动服务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首先,要抓好社区各类服务服务设施的统一开发,调动城区各单位、各方面的力量,实行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其次,社区服务要考虑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各种办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建设集职业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3、成立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精神 社区建设和治理同样也是一个强调参与各方持续互动的连续过程,治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也不仅仅是社区组织、民间组织,而是政府、各类组织和居民等众多参与者的综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型,社区居民逐渐演变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而由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演变看来,居民参与不仅是社区建设的主导动力,还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新加坡社区不但成立有各种各样的社区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团体、俱乐部,还让民众参与社区中的各种政治、文化、体育、娱乐和选举活动,这不仅满足本社区居民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参与和交往需求,也促进了社区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萌发了人们的维权意识。社区居民对民主有了新的理解和要求,不但希望拥有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具有实质性的自治组织,而且要求个人参与社区管理。因此,我国政府和社区居委会要通过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各种非政府组织来提高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居民互动,突出社区居民参与和社区的自治能力,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精神,不断满足民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政府职能部门也要理顺和居委会的权力关系并大力支持社区发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要乐意为社区做奉献,社区工作者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找准突破口,创新工作方法来构建和谐家园,使每一个组织和个人真正关心社区建设和治理。
4、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社区发展理念。在新加坡,看不到类似于我们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大楼一样的建筑或字样,但它的服务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使人感到没有不方便的地方,这里有政府的服务,有非政府的服务,有社会团体的服务,也有志愿者服务。总之,你只要有服务需求,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服务。我们目前各地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偏重于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等硬件内容的建设,如建社区服务大楼层数越多,面积越大,装修越漂亮,社区建设也就搞得好。有些领导也是根据这些漂亮的设施、设备来评判一个地方社区建设的好坏。由于这种片面理解,觉得没有投资、没有雄厚的资金就无法开展社区建设。有些地方虽然投资不少,居民都没有感到服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如果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现在偏重服务的外表、服务的工具、服务的设施、服务的阵地,而忽视了服务的本身,以至于我们身边虽然有装修漂亮、装备齐全的现代化的社区服务中心大楼,却没有感受到优质的服务。我们只知道,“从摇篮到坟墓”是新加坡乃至西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却不知他们从财政方面给政府造成了沉重负担,同时也养了懒汉。但在社区建设或社区发展的理念方面,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解决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是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和目标。硬件设施和设备固然很重要,但与社区的核心或目标相比,是处于从属和服务地位的,其本身并不是核心和目标,不应舍本逐末。
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重视社区道德文化建设
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它以其杰出的经济成就和良好的社会治理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们能取得如此的成就,除了强调法治,注重完善立法,严厉执法之外,还与其重视德治有关,以李光耀为代表的新加坡历任领导人都十分注重对其国民进行经常的和普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儒家文化等亚洲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与法治相结合。
当前我们自身的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甚至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然而,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中华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思想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这种人伦观念,熏陶和培育了历史上众多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品格高尚、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和英雄才俊,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成为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社区和谐关键在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根本是人的和谐。新加坡是个多种族、多宗教的移民国家,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但他们通过社区基层服务组织的建设,政府依法指导与社区高度自治相结合的社区公共管理模式,实现了种族团结、宗教自由、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新加坡国情与我国国情有很大不同,在社区建设方面有许多具体做法因为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不一定要照搬。但是其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内涵我们是应当学习的,并与我们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我们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第五篇:社区整治经验总结
社区整治经验总结
一、城市印象
联合国将每年10月第一个星期一定为世界人居日,旨在反思人类居住的状况和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基本权利。此外,人居日也是为了提醒世界,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未来,全世界要集体负责。
2005年,在美丽的雅加达“世界人居日”庆典上,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女士宣告:2005年“联合国人居奖”获奖者,代表了来自全球各地一系列的最佳作法与范例。
经过残酷的评审选拔,烟台、扬州从全国诸多参选项目中胜出,获得了参评“联合国人居奖”的资格,在强手如林的雅加达,烟台最终从全世界诸多参选项目中胜出,并成为本中国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个城市。联合国人居奖评选委员会这样评价:烟台市人民政府把这座人口超过100万的“烟台改造成了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服务更好的城市”。
众所周知,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居领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拥挤、提供基本服务的经费不足、缺少适当的住房、基础设施每况愈下……烟台市政府关注民生,重视人本精神,在旧城区改造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一个最佳范例。
自2002年以来的时间里,烟台市政府投资了6亿元人民币(7400万美元)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改造项目。项目一开始市政府开展了宣传运动,并亲自探访那些违章建筑的主人和居住者,为他们提供了临时的住所。地下水、暖气、电话与电线管路都接进了各家各户。同时,市政府对城市道路进行了重新修整,对房屋进行修缮,并建起了新的住宅区、城市公园也得到了彻底的翻修,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二、完美蜕变
2002年伊始,烟台市政府提出了“改造提升老城区”的思路。那时的烟台,很有点不修边幅:城市中心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不配套、区片没有集中供热的管道燃气设施„„人居环境对于市民而言,无疑是最珍贵的,烟台市政府决定安排专项财政资金,从居住人口最密集、问题最多的社区入手,在全国创造性地啃起了旧城改造的“硬骨头”。至2003年底,成功完成了东山、毓璜顶两个街道办事处18个社区的环境改造,人们拿着锦旗找到了市政府„„当年,烟台首先捧回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奖牌。
2004年,烟台市政府一鼓作气,继续开展旧城区改造,并得到建设部的认可,拿下了人居方面的更高层次奖——“中国人居环境奖”。旧城区改造悄然改变着烟台的面貌,绿地在增加,街巷变得齐整,健身、休闲小广场遍布社区„„2005年,正当烟台确定对通伸、白石两个街道办事处14个社区进行改造的时候,山东省政府选择烟台召开了全省建设工作会议暨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烟台经验。
五年磨一剑,人们开始注意到烟台市政府和全市人民5年来默默建设自己家园的努力。烟台市申报“联合国人居奖”的项目名称是“老城区市民居住环境改善的目标与行动”。联合国人居奖,一个最高级别的荣誉激励着烟台。烟台,在踏踏实实的旧城改造中一步一步走着自己的路,并收获着自信:那些精彩而亮丽的建筑群落与街道,透露着风情万种„„
2005年4月10日,胡锦涛主席在烟台视察期间,专门到塔山社区视察烟台市老城区环境改造工作,对烟台市改造旧居民区市民居住环境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又给烟台增添了一份自信。
烟台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绝非偶然,而是城市实力、市民实惠的体现,老城区旧城的改造工程就是这次获奖最有力的见证,没有人会忘记烟台老城区旧城改造前的居住水平。
改造前:3个70%的“落差”
2002年,烟台市政府组织人员对城市环境进行了调查。在中心区,居住在旧城居民区的市民约占70%;市民对城市环境不满意的意见中,属于老城区的约占70%;在中心区的社区中,设施不配套的老社区约占70%。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不配套,许多区片没有集中供热、管道燃气设施。许多住户没有室内卫生间,有的居民院落几户人家共用一个自来水龙头,一些居住条件差的市民自己搭建棚厦、乱堆物品,导致周边环境更加脏乱差。在市政府进行的民意调查中,旧居民区要求对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的居民达到100%。
改造中:每年拿出两亿救“老城”
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近年。2003年,市政府确定,用3至5年的时间,完成中心区旧居民区改造任务,达到市政公用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绿化达标,市民生活方便,使老城区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有明显改善。目标受益居民13万户、40万人。在40万受益居民中,绝大多数为中低收入人群。为此,市政府以平均每年2亿元的预算资金投入到老城区改造。
2003年3月,老城区环境改造工程正式开始。当年完成了东山、毓璜顶两个街道办事处18个社区的环境改造。2004年完成了奇山、向阳两个街道办事处16个社区的环境改造。2005年,对通伸、白石两个街道办事处14个社区进行改造。改造过程共铺设供水等各种管线30.5万米,整治街巷道路290余条100多公里,建设改造公厕31座,更新垃圾容器2300多个,新建改造消防设施150处,修建市民休闲小广场40多处,改造新建小区绿地15万多平方米,对430多栋外观陈旧的居民楼外墙进行了粉刷,对280多栋平顶楼进行了“平改坡”,使成片的老居民楼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经过改造的老城区,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改造后:三年三个大奖“步步高”
旧城改造工作先后得到了省和国家建设部的表彰。2003年,烟台市旧居民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烟台市政府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04年9月,国家建设部领导在实地考察了烟台老城区环境改造项目后,向全国建设系统推介了烟台的经验和做法。2005年1月,省
政府在烟台召开了全省建设工作会议暨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在全省各城市推广烟台经验。
三、经验总结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谈到烟台老城区改造工程时提出了这样的讲话的要求,即:精心搞好城市建设,继续按照“五年大变样”及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准和要求,高起点、大手笔加快建设步伐。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突出抓好思想理论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真正把烟台打造成“开放城市”、“诚信城市”、“文明城市”、“安全城市”、“生态城市”。
我单位在负责实施旧城区改造的工作中,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并最终为烟台赢得至高荣誉的原因归结于一下几点:
首先,我们在改造工程的指导思想上走了一条科学的路线。我们始终坚持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的讲话中对老城区改造的要求,并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工作理念,这一科学的指导路线使我们的改造工程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这为我单位开展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我们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同心协力,共同推动旧城改造工作,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统一。注重城市发展整体协调,注重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良性互动,坚持以人为本,把关心旧城区居民疾苦放在工作突出位置。在整治方法上,不急功近利;在整治内容上,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虽然我们知道大拆大建能带来种种好处,比如,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可以从中获得大量商业用地和交通用地、城市面貌和功能得以优化,但是大拆大建所花费的财力,动拆迁安置工作、补偿会引起的不满,甚至流血冲突让我们坚定的选择了社区改造走功能再造之路,我们从改善社区卫生环境,更新垃圾容器,改造绿化面积,更新社区用水管道等多处着手,使老城区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有明显改善;在整治过程中,注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改造完成后社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整治完善后,还有到位的后续管理维护,除了在社区公共设施上选用专人定期检查维护外,我们还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拓展社区
服务领域,我们以“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为要求,制定和修改了《社区管理服务条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建设活动,提高了社区的自治力和凝聚力,形成了全区上下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了社区建设工作整体上水平提高。国家建设部等部门《关于烟台市开展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指出,这“真正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其次,我们改造工作的成功还离不开三宝:宝贵的精神动力、宝贵的制度方针、宝贵的精神财富。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为我们的改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支持。特别是2005年4月10日,胡锦涛主席在烟台视察期间,专门到塔山社区视察烟台市老城区环境改造工作,对烟台市改造旧居民区市民居住环境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们单位指挥部在旧改新过程中树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整体意识,使我们锻炼了队伍,转变了作风,这为我们夺取“联合国人居奖”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一直贯彻着以下方针政策: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各工作小组,推动改造工作高效运转;二是单位一把手要带头抓,主管领导亲自抓。三是请求相关部门要辟绿色通道,为旧城改造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四是指挥部建立严格的考核评比机制和为基层服务的工作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这为我们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广大改造工作参与者发扬吃苦奉献、拼搏进取的顽强作风,为我们凝聚了力量,增添了斗志,这是我们在旧城环境综合整治中创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最后,我们能够使这次改造取得圆满成功,还得益于以前各地老旧城市或者社区改造成功的先进经验和总结,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发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社区改造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的不竭动力。
烟台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对我们来说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单位在以后的市政工程中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思想境界,把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作为我们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国际化的标准,进一
步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真正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提升城市档次,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抓好幸福区片改造,使其尽快改变面貌。要进一步凝心聚力,继续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良好状态,继续保持高点定位、勇于进取的高昂斗志,深入破满、破难、破慢,以新的境界、新的姿态、新的形象,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全面超额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迎接社区美好的明天和烟台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