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追问》的感悟
关于《追问》的感悟
当我拿到《追问》这本书时,就被书中的一句话深深地折服了,“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是的,《追问》是当下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当代的“罪与罚”。
整本书大致有十个部分,涉及多名中管和省管高级领导干部,所有的人物,大都曾经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有的成为了阶下囚。他们的斑驳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他们的心路历程令人惊悚震惊,甚至压抑窒息,他们的如此结局令人五味杂陈,瞠目结舌。《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最后的华尔兹》里昔日的正部级高官,《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无法直立》中市委副书记,《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位教授,《四海之内》里的交通厅副厅长,《风雅殇》里的文化厅厅长,等等,这些人物或男或女,或正部级,或正副厅级,或在地方党政机关,或在省属实权部门,或在高校,或在国企,起点有别,境遇各异。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他们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可一旦拥有了权力,放松了警惕,任由人性中负面因子肆虐,其人生结局竟然是如此的彻底归零。
《追问》是一部与所谓“落败者”真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看得出来,面对这些曾经的“弄潮儿”,曾经的“社会中坚”,“国家栋梁”本书作者既没有居高临下地先入为主,也没有不无猎奇地照单全收,他与他们接触对话,换位思考,碰撞交锋,既入情入理入心,更是呕心沥血进行理性层面的哲思熟虑。《风雅殇》、《暗裂》有着特别的意义,作者拨开了当今中国“文化精英”阶层一层脆弱的面纱,让我们发现若是任由其中的一些人身上虚弱的光彩,去昭示社会,导向人心,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曲终人散》这一典型案例,堪称当下某些国企的“厚黑学”,是难得一见的深入骨髓的心灵样本。
《追问》是一部融入其中,摒弃说教的人文反复教材,更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本书既有宏观的总体把握,更有微观的个案解剖,但这些解读思考体悟,都不是公文式的有板有眼,更不是一般新闻纪实作品的浅尝辄止,它是贯通了作者多年来职业生涯的细致观察,洞察秋毫,它更是打通了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缠之中的种种或激情四射,或焦躁轻狂,或混沌忘形的“劫后人语”。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有成为经典的《劫后人语》来总结二战的经验教训,而在当下反腐这样的输不起的“战争”中,更是需要《追问》这样的阶段性总结与思考的文学样本。
如今的反腐力度是空前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样的一场生死较量殊死搏斗,这样的一场人性善恶的拷问,这样的一场永远在路上的“马拉松”,在治标之中为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赢得时间,取得经验的漫漫长途中,听听一位有良知、有担当、有勇气、有血性的作家的真情独白,看看一位有焦虑、有不安、有感受、更有心得的基层纪委书记的如此文本,于人、于己、于公、于私、于家、于国都是有益的。
第二篇:追问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
(一)“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追问读后感
。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是丁捷,一位纪委书记、同时是一位作家,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追问》中的一句话。
在《追问》故事中,风雅殇里的文化厅长,拥有一双识别文物的火眼金睛,具有良好的文化行情修养。在职期间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视而不见。他用最会做事情敢于做事情的人,可他却忽略了底线,正如他所说的,艺术品不能等同于工艺品。只是觉得现在的艺术界需要这样赚钱,否则包括他在内的艺术家会永远穷下去。他既需要良好的修养高大的精神,又无法掩饰自己本是世间大多数的俗物。空有一双好目光,实际何谈修养。
而这名落马官员的手下有一员干将“大张”,利用政府信用,与民间文物骗子合作成立文化公司,坑蒙收藏者。后来,“大张”又借用文化厅下面的一个招待所,因经营不善亟需改革之机,接盘这一座老楼,并进行全面改造。“大张看中这烂旅馆,其实是怀有巨大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宾馆虽然烂,但历史悠久,又属于文化系统自己的场所,几十年来,多少书画家在此作画写字,楼道甚至房间里,都挂满了省内几代名家的书画作品,陈旧破烂的镜框里,装的可都是大有价值的宝贝啊。大张通过改造大楼,改变格局,顺理成章地把这些无人统计过的作品收了起来,有的直接贪污,三件原先挂在大厅最显眼位置的作品,就复制,重新装裱,放在仓库里,等待哪一天有人过问,可以对付一下。他估摸着,等到这些老场所的老同志纷纷退休了,进棺材了,包括我们这些人,也都快退了,历史永远成为历史。时间一长,谁还惦记这些?这本来就没有登记,没有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过。一本糊涂账,谁能说得清呢。”这是《风雅殇》中,那位落马官员的叙述。当然,他依旧认为,自己并未亲身参与到下属的犯罪行为之中。丁捷本身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他说,自己太了解其中的门道了。“很多文化官员不作为,甚至自己参与在里面,书中我写得还是比较客气的。实际上,他肯定是捞着好处了,没有好处,能这样纵容吗?!”.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将反腐倡廉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建设,就是不断提高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在新时期驾驭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迎接各种挑战和风险,克服弱点和不足的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建设除了组织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建设和作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聚和社会精神财富日益丰富的时代面前拒腐防变能力。防止腐败,惩治腐败,打击腐败是新时期全面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民族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反腐败,首先要反对思想意识上的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者的基础任务。思想意识,是人的精神境界,是一切动作行为的原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坚持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我们历来都重视党的思想意识建设。从1926年的《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到1933年《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从1942年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延安整风到“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两个“务必”讲话,从1952年开始的“三反”“五反”运动到新时期的“继续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和“三讲”教育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都是党的建设在思想意识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加强党的思想意识建设,还要加强全党同志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民族传统文化是体现民族个性、展示民族魅力的舞台。是凝聚民族的胶合剂。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频繁。西方一些腐化消极思想观念也随机涌进了国门,这对我们党内的那些盲目崇洋媚外的人巨大冲击,最终成了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修养,他们根本不懂得民族文化,以致分不清什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糟粕。哪些应该科学借鉴、为我所用,哪些该坚决抵制、抛弃。
反腐败,其次要加强党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保证。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最终原因。治标还必须治本,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和社会法治的不断完善,对各种腐败给予了沉重打击,取得了反腐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当然,反腐败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等腐败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是要保证权力的正确运用,做到“权为民所用”决不能以权谋利、谋益。只有真正做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防止腐败,才能真下做到“防范于未然”.反腐败,最后要坚决打击、惩治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邓小平强调:“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对大多数党员和干部主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对极少数腐败分子必须严历惩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从而取信于民。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消极产物,我们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党内的腐败现象,才不会因党内的腐败而失去对党的信心,才不会失去社会主义信念。打击惩治党内的各种腐败,充分体现了党敢于面对错误,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足的伟大勇气。腐败是党内的一颗毒瘤,只有坚决打击惩治腐败,铲除腐败毒瘤,才能保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党在新时期的核心领导地位。打击惩治腐败要注意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提出了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及反腐倡廉的一系列新要求,其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成效之巨、评价之高都是空前的。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我们要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要严格依纪依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www.xiexiebang.com)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
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我们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两个责任”,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进展新成效,凝聚起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华民族更加出彩的磅礴之力!(榆林销售公司质价管理部部长
杨永)
追问读后感
(二)来自心灵的拷问
《追问》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由江苏省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丁捷先生根据自身和同行们多年的工作积累素材,撰写的一部访谈式纪实文学,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http://www.xiexiebang.com)。通过撷取八位高官落马的典型案例,讲述了为官者被腐蚀的心路历程,从党的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的内心世界的演变,给党员干部以洪钟大吕般的深刻警示。
初读《追问》,最大的感受是震撼--震撼源自书中列举的种种不为普通人所知的官场黑幕。随之而来的是沉重--沉重出于对这些曾为“天之骄子”的堕落和迷失的叹惋。正如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本书的“序”中对《追问》的评价: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与所谓“落马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书中的一位位党的干部,身居高位。就能力而言,都不是平庸之辈,曾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多名中管和省管高级领导干部的真实经历,大都曾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成为阶下囚。这些人堕落的原因各不相同,走过的路也因人而异,但其根源,无不是认为自身的付出和所获得回报不对等。在物质、利益和清廉、公正的抉择中,他们选择了与魔鬼的交易,用人民赋予的权利,换取所谓的体面生活,最终走上腐败的道路,站在了道德和法律的审判台,接受人民与历史的鞭挞。
这些曾经的“弄潮儿”,曾经的“社会中坚”、“国家栋梁”,最初或是军转干部,或是政企职员,或是出身农村的教师,与普普通通的民众一样,有着对自己生存现状的焦虑,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为生存在基层的小人物,也曾在各自的岗位上,殚精竭虑,恪尽职守。但在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理想信念淡化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理性被吞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抛到九霄云外,为自身谋利的私念膨胀放大,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实力、权力、人脉,满足骨子里对功利的向往,上演了一幕幕形形色色的“变形记”--曾经的部厅要员,为了弥补年轻时对一份感情的遗憾,沉溺女色,从细小的缺口开始腐坏;以往的改革干将,因当年被势利之人刁难,反而产生对权力滥用的病态渴望;恪守清廉大半辈子的老干部,临近退休之时,侥幸心理在作祟,开始疯狂敛财,没能坚守最后一班岗,最终晚节不保。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滑向犯罪深渊的第一步时,无不是内心深处出了问题——有的是丢掉了理想信念,沉溺于追逐名利之中,对腐败失去了“免疫力”;有的是经不住美色的诱惑,以拥有娇妻美妾为荣,沉沦在声色犬马之中;有的是自认为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阴暗面,窥破红尘,对社会主义前途丢掉了信心。这些落马官员,都曾经历了从最初的摇摆纠结,到不知不觉中沦陷,再到最终的肆无忌惮的摄取、不择手段的钻营、有恃无恐的贪婪,造成内心的失衡,最终导致人性的扭曲,直到被彻底击垮,才开始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
最为可怕的是,这些官员中很多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从言语中显露出那种对所犯错误的平淡心态:他们认为自己贡献大,享受高人一等的奢华生活合情合理;他们认为拥有三妻四妾,只是为了平复感情创伤,追求浪漫,而不是道德沦丧;在他们心里,几百万是个小数目,所犯的罪过与别人相比还不算严重。在他们感叹个人对抗环境太难,把自身的失控归结于外界的影响的时候,没有真正认识到,不能清理内心的污浊,才是他们走向失败的种子。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正常人的标准和尺度。(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权力和地位让他们自认为成为新的阶层、高高在上的“贵族”.把奋斗时的艰辛付出,创业时的拼搏奉献,作为了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资本和借口。可以说,他们还没有真正反省到哪里错了。他们,仍然需要在肉体承受牢狱的惩罚之后,还要用时间来醒悟内心的黑暗,接受心灵的审判。对他们来说,身陷囹圄,是对人性的挽救,是自身罪孽的解脱,是对灵魂的救赎。
《追问》记录了一幕幕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深埋在个人内心沟壑里的欲望种子,滋生蔓延,成长为腐蚀道德操行的毒草。在面对金钱的腐蚀,美色的诱惑时,腐败分子无所不用其极。在利与害的漩涡里,他们的内心经受着魔鬼的低语。“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句话,既是作者丁捷对这些官员人生歧途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在位者的警诫与忠告。
一步错终身悔,一念差万千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次选择都导引着人走上不同的道路,得到不同的结果。做官先做人,做人首要正,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外界的诱因时,找到自身行为的准则。而身为党员干部,更需要每一个人时刻审视内心,修正自我,在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中保持初心,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坚定理想,以坚不可摧的政治信念和党性,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人生就像是一场与自身的欲望、自身的“恶”赛跑的马拉松。当你选择了党员身份,走上了干部岗位,就应当恪守本心,不忘初心,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焦裕禄、孔繁森等党和人民的好干部为楷模,在人性、党性这场比赛中拷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好自己的行进方向,胜过欲望,跑过诱惑,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榆林销售公司党总支副书记 裴同军)
追问读后感
(三)灵魂的拷问
文/止止壶天
编者著:丁捷
出版社: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4月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社会热议的时候,一部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口述体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也开始在书店悄悄热销。著名作家二月河高度评价说:“《追问》是当下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与所谓‘落败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是一部融入其中、摒弃说教的人文反腐教材,更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
本书作者丁捷是江苏省属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同时也是出版过多部长篇小说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书中介绍了创作《追问》的由来:“从中央纪委和省纪委提供的633个案例中,我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最后成功与他们接触,与其中的13人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人生道路、心灵历程和灵魂语言的第一手材料。最后,又从中选择了8位典型,进行深度记述。”作者大胆采用“落败者”第一人称口述的写作手法,让这些五花八门的灵魂、荒诞的人生逻辑、怪诞的精神形态和无常的好恶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激愤着你的常情,颠覆着你的常识”,令读者惊悚窒息,忍不住拍案而起!
书中的八位讲述者,曾经都是耀眼的部级、厅级高官,像《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无法直立》中的市政协主席(原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金融高官,《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科教授,《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曲终人散》中的省属国企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他们在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激情洋溢、奋进向上;可一旦拥有了权力,就像吸食了毒品一样,迅速滑向泥潭而不能自拔。典型如《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居功自傲,腐败堕落,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在高尔夫球场把杆子挥来挥去,在狐朋狗友之间蹿来蹿去,没当成正厅长就不履行公职,故意与厅长对着干,收到钱财进个人腰包就精神大振,又是签字又是协调,比谁都“勤政”.还有《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作为一个具有名画家身份、真懂文化行情的主管领导,为了捞取个人钱财,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的长期作乱视而不见,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更可悲或说更可怕的是,他们“出事”之后,仍然意识不到自己问题的症结,根本看不清自我,追问不到内心的真实。《最后的华尔兹》中的省部级高官,周旋在两个在他眼里非常出众的女人之间,不仅自己收受巨贿,造成国家金融资本的巨大损失,还多次出手为“聪明绝顶”的老婆和“美丽绝伦”的明星情人谋取巨额不当利益。但他几乎没有为此感到太多的懊悔,甚至认为自己的才华和风雅,完全配得上这一份“风流人生”.《危情记》中的年轻副市长,一人同时拥有三个“家庭”,并跟多名社会女性发生关系,但他自始至终认为自己的这种与女人的关系,是个人魅力引发的风流。作者在采访时忍不住追问:“你始终觉得自己的感情是干净的,没有以图谋不义之财去吸引和供养那些女人,那些女人都是因为你有魅力,爱上你,才死心塌地跟你保持关系,甚至与你偷偷成家,生养子女的,那么我问你,如果不利用你的特权,你能够帮助小乔和她的闺蜜夫妇,找到高薪的工作?能够帮助小凡拉到那么多广告业务?这难道不是利用公权力购买私情,变相贪腐?”他终于低下头,嚅嚅道:“是的,我是个糊涂浑蛋!”
作为一部口述体的纪实文学,作者必须进入讲述者的内心,遵从他们的思维逻辑,反映他们原本的内在形态,以此触摸他们扭曲的真实灵魂。但与此同时,作者在每一章的文前、文后正本清源,进行严厉拷问,发出理性呐喊。在《危情记》中的副市长讲述之后,作者写道:“他的素养中没有健全的道德体系,人格不太稳定,价值观比较模糊,尊耻颠倒,缺少这个层次的领导干部应有的强大信念,这样的干部早晚要出事。”在与《四海之内》中的副厅长谈话结束后,作者说:“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追问念头,我特别想知道,如果当初他如愿当上厅长,他的那些所谓朋友兄弟,来找他办事,他办不办?事情办了,给他答谢好处,他要不要?难道职务的正副,就能直接导致人生的正负?”作者在《无法直立》一章文后转述那位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贪官回答他字条提问的话说:“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人生很可耻,真是生不如死啊!希望年轻的干部,尤其是像我这种小知识分子走上世俗场的人,千万要执守住初心,那点理想,那点人文,那点不畏惧贫困的小清高,是人最宝贵的心灵财富,什么物质财富都无法换到。人生,千万不要做丢西瓜捡芝麻的蠢事。”书中散落着许多警世之语,如:“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怎么能变通呢?颠倒是非,说法再美妙,逆天倒行,没有好下场!”“所有的人都不敢说你一个不字,你离死也就没几步了。”“利益一来,人头攒动;利益一去,曲尽人散;以利结盟,四面楚歌;平平淡淡,天长地久。”这些并非主观臆断的“醒世恒言”,值得深刻记取。
总之,这是一本材料扎实、理性追问的反腐纪实佳作,诚如二月河所说:“听听一位有良知有担当有勇气有血性的作家的真情独白,看看一位有焦虑有不安有感受更有心得的基层纪委书记的如此文本,于人,于己,于公,于私,于家,于国,都是有益的啊。
读追问有感
(一)拒绝双面人生
杨靛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雷厉风行推进反腐败工作,一批大大小小的贪腐官员纷纷落马,老百姓拍手称快,读追问有感
。那些倒下的官员自然早已风光不再,可以说,这些人已被时代所抛弃,更为这个时代所不耻。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重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反腐的力度不减,反腐败工作永远在路上。因此,真实记录曾经”在其位而谋己私“官员们的贪腐经过和心路历程,深入剖析这些人的贪腐原因,不仅是一部良好的警示性教材,更是通过反面案例全面构建制度性反腐,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有效手段。这或许正是所谓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家丁捷以此为契机,深入高墙大院了解掌握第一手反腐资料,整理形成反腐纪实文学作品《追问》一书。通观《追问》全书,虽然以纪实文学为名,但很多文字采用第一人称,以官员的自述为主,现场感与严谨性极浓,极具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特征,原汁原味地将落马官员的贪腐经历直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内心深处上讲,书中官员们自述的贪腐经过之细,让整部作品给读者一种”偷窥“的感觉。虽然各不相同,但读完每个贪腐官员的经历自述,特征大同小异,最突出的莫过于每个落马的官员都过着”两面人生“.人前,他们是一身正气、公正无私、两袖清风、勤政务实的人民公仆。《追问》中的贪腐官员,有的自称自小”穷怕了“,比如《危情记》的副市长;有的从小衣食无忧,比如《最后的华尔兹》中附庸风雅的行长。但是,他们都曾洁身自好,犹如莲之高雅;也曾谨言慎行,坚决不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曾一心为公,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分毫不差的用在人民身上,主政一方政绩赫赫。可以说,他们曾经都是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人后,他们是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婪成性、懒政怠政的人民公敌。诱惑就像伊甸园的禁果,特别对于久居高位、政绩突出的高级干部来说,一旦出现轻微的精神空虚和道德信仰缺失,居功自傲和恃才自矜便随之而来,贪腐便如崩溃的堤坝,迅速从”有底线到毫无底线,从被迫接受到四处伸手“.同时,面对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纸醉金迷“的环境,生活腐化成为了贪腐官员们的”标配“,《追问》中的官员几乎全部与女性有纠葛,家外之”家“成为了贪腐官员们进一步走向深渊、更加肆无忌惮的重要导火索。
看完《追问》,原本”深得民心“的官员最后沦为阶下囚,我们不禁会”追问“:为什么坚持当一名好官如此之难?为什么”由好变坏“如此之简单?其实,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官员政治信仰丧失以后,精神信仰也随之坍塌,道德底线亦不复存在,贪腐就成了”顺其自然“,于是在短暂的危机感过后,便是”无所谓惧“地在贪腐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趋于荒唐。比如,《追问》中提到一位”大师“给某位官员开的药方是在小卧室悬挂群女裸像,并让官员广纳情人,以抑过盛的阳气,荒谬的不在于大师的”良方“,而在于官员置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理想信念于不顾,虔诚地相信和践行”大师“之言。
当这些身处高墙的官员们卸下伪装的外衣之后,心平气和地去回味和剖析自己的从政经历和贪腐历程,这些都是见刃不见血的教训。他们在与作者接触之后,都有无限唏嘘感慨甚至遗憾悔恨,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倘若有一天,当下的国家干部们能够被党和国家委以重任,真诚期望所有的干部都能记住《追问》中的8个典型,拒绝”两面人生“,主动选择成为这样的官员:展一身本领,利一方百姓,受人尊重,群而不党,朋友真心,妻贤子孝。如此,则夫复何求。
读追问有感
(二)正三观,守底线
(城管局纪检组组长 茆廷成)
反腐败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我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群众拍手称快,国内外为之震撼。坚信在我党领导下这场反腐行动必胜、民族复兴可期、国家必繁荣昌盛、人民必安居乐业。
《追问》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反腐败纪实小说。作者以纪检人特有的视角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应该闪光却又昏暗的一段历程作为小说本身的主线,但作者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不把他们当作历史的罪人,而是把他们当做当下的”时代病人“这一视角,来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为广大读者提供这些所谓”精英“的内心读白和人生感悟。同时也提醒我们党员、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党的宗旨,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一名干净、担当、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时代检验。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病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www.xiexiebang.com)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党员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本身更像是一面镜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警示版,时刻提醒我们在党和人民提供的历史舞台上不要做错动作,更不要做错事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读后感
《读追问有感》(http://www.xiexiebang.com)。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追问》感情浓烈、思考真切,就像现实备忘录一样。腐败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花八门。作者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和极大的精力、浓烈的感情对这些多被概念化、脸谱化、模式化的群体一一进行解剖。面对这些曾经的”成功人士“,作者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也不是肤浅廉价的翻案猎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们的人生悲剧一一罗列,录以备忘,用心良苦。
时间不可以从来,但过往可以回忆;人生不可以复制,但教训可以总结。《追问》的鞭挞拷问,贵在指出问题,引人思索。如此众多的人就此身败名裂,如此众多的人就此归零黯淡,曾经的”能人“、行业的”标杆“如此下场,为什么?我们决不能停留在作为谈资或冷眼旁观的层面上。我认为《追问》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勇气、责任,更以其切合当下社会重大命题的独特文本价值向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作以警醒,警醒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正三观,守底线“.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素养,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全面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一个无愧与党、无愧与人民、无愧与时代的人。
读追问有感
(三)虚荣是人生的癌细胞
百度百科对虚荣是这么解释的:”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是对自身的外表、学识、作用、财产或成就表现出的妄自尊大。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虚荣是人生的癌细胞,它会蚕食人的灵性,蚕食美好人生,使人远离如来本性而生活在虚妄颠倒的梦靥中。虚荣会把一切弄得一团糟,它会逼得人发疯,会迫使一个人去追求虚幻的泡影而忽视真实的自己,就像一只大公鸡要在自己的尾巴上插满孔雀的羽毛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人生的许多悲剧是虚荣心导致的,人的许多时间和精力是浪费在虚荣上面的,人内心的许多痛苦和烦恼是自己的虚荣心造成的,人生的许多不幸和灾难是虚荣心导致的,地球上的许多资源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而被浪费的。
不管是木碗还是瓷碗,只要能盛饭即可,何必非得用银碗金碗呢?不管是茅草房还是木房,只要能挡风避雨供人居住即可,何必非要住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五星级酒店呢?不管是电子表还是石英表,只要能准确获悉时间即可,何必非要佩戴几万元镶嵌宝石的机械表呢?不管是树叶还是粗布,只要能穿着舒适得体能保暖御寒即可,何必非要绫罗绸缎呢?活人就活一个踏实自在纯朴自然,何必非要活人上人非要活得显要活得让人注意让人刮目相看呢?
好端端的日子,若一旦图谋虚荣,好日子都会变成苦日子;亲密和睦的人际关系,若一旦图谋虚荣,忌妒、埋怨、责备、愤恨、猜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虚伪等心灵杂草就会疯长,就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春光明媚和煦如意的人生,一旦图谋虚荣,就会浓云密布狂风大作瞬间暴风骤雨龙卷风刮起。
爱慕虚荣的人活得不真实,活得不踏实,他永远活在焦虑中,活在未来的虚幻中,他永远在攀比,永远在打听和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论,他永远觉得自己重要,感觉好像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看重自己或冷落自己,他的心永远不得安宁,因为他始终在处在猜忌中,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为了满足自己被扭曲的自尊,他常常会不顾现实而铤而走险,会无端地生气发脾气,会无事生非制造狼烟。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灭除得物累便入圣境。“虚荣心就是俗情,是俗世俗心,若能摆脱虚荣,便可超凡脱俗,修行修炼升华生命的品质没什么高深的法门,摆脱虚荣即达圣境。
前不久我汇总了世人给我的绰号,其中有”泼妇“、”小混混“、”周扒皮“、”花心大萝卜“等,我为什么汇总?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论世人如何说我评论我给我以什么样的绰号,我还是我,我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我该吃什么还吃什么,我不会因为人们歌颂我而得意忘形,也不会因为人们贬损我而自惭形秽。
在家园里我提倡大家要”厚脸皮“,这个”厚“不是”厚黑学“的”厚“,也不是”厚颜无耻“的”厚“,而是摆脱虚荣摆脱虚华回归如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厚“,”厚德“才能”载物",摆脱虚荣才能品尝大千世界的原滋原味,不慕虚荣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才能每日里欣赏人生和生命的乐趣妙趣,才能活得有滋有味自然纯朴,才能开心、快乐、自由、幸福,才能攀登上人生和生命的巅峰。
觉得痛苦时一定要转识,要转180度,只要一转识,面前风和日丽一望无际,若不转识,面前荆棘戈矛悬崖峭壁。痛苦是自己内心的意识,要靠自己转识化解,别人是帮不了忙的,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永远摆脱不了苦海。
早日从自己身上铲除人生的癌细胞——虚荣,回归如来吧!
篇一】《追问》读后感 看完了《追问》剩下的五个故事。不得不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故事里的主人公,就能力来说,都不是平庸之辈,其中还有不少人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贡献。看着他们一步步堕落的过程,心里有一股郁结的感觉。感觉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还真不好说。余华说过,真正的作家写作时能让人看清自己真实得内心,是一种非常痛苦的过程。而本书作者丁捷也写到,写这本书差点让他崩溃,因为搜集到的材料包含着大量人性的负面。我可以想象作者的感觉,因为我就算阅读这本书,心情都受到影响,想要点上一支烟缓一下。
这些人堕落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是却合情合理,有的因为感情创伤,有的因为怀才不遇,有的因为沉浸爱好,有的因为追求浪漫,有的因为晋升失败,有的因为爱慕虚荣,有的只是顾及夫妻,有的沉浸权利。先不谈爱慕虚荣的那位和沉浸权利的那位不谈。另外六位,围绕着事件发生的,是社会关系,也就是兄弟,夫妻,朋友关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换位而处,就像《人民的名义》中的李达康一样,如果你的爱人追求物质,你难道就断绝夫妻关系吗?我国是非常注重人伦关系的社会,作为一个官员,难道要斩断人伦,断绝七情六欲,变得刀枪不入吗?先国后家这种事,要求的是官员用看不见摸不着“精神”对抗。就算成圣的王阳明尚且处理不好家事,而官员只不过是普通人。不由感叹,个人对抗环境真是太难了,或许,需要什么东西帮自己一把。
剩下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大学校长,一个是国有企业董事长,他们各自打造一个独裁组织,却以清廉勤劳的假象示人。按他们的原话来说,做到这个位置,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根本没有人能管。甚至掌握控制权,称为团队的独裁者之后,纪委这个职位的人,是自保都自顾不暇的。分享一段大学校长的做事原则“对我没有名没有利的事不做,有名无利的事委托给别人做,有利无名的事亲自参与做,有名有利的事发动资源号召做”。而国有企业董事长这个故事,令我感觉十分震撼,根据他的争夺权利的手段,堪称企业管理层的厚黑指南。
这本书还给我另一个想法,这些人虽然最后下场不好,但是其实都是很优秀的人,毕竟还是给国家带来不少贡献的。然而官场上,还有很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整天素位尸餐的“乡愿”。他们并不犯错,也不怎么干实事,往往对国家并没有什么杰出的贡献。比如某位铁路部的涉事领导,虽然因为贪腐下马,但是我国铁路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其中他的贡献,功不可没。真的很难说这种领导和碌碌无为的“混子”,哪个对国家利害更大。【篇二】《追问》读后感 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追问》一书的作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丁捷。他著有长篇小说《依偎》《亢奋》等十多部著作。另外,丁捷还有一个职业身份,即江苏省属某文化单位的纪委书记。
《追问》通过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作者在书中介绍说,从中纪委和省纪委提供的633个案例中,我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最后成功与他们接触,与其中13人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人生道路、心灵历程和灵魂语言的第一手材料。最后,又从中选择8位典型,进行深度记述。
书中所称的上述正部级领导就是8位典型之一,他是一名犯罪分子,一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被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几个北方大市,作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典型案例的主人公。
2017年3月23日晚间,在中央党校大有书局领导干部读书会暨《追问》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研究员李朝全说,作为一位普通的党员领导干部,他读了之后深受教育。
李朝全还向读者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推荐该书,读了之后一定是不虚此读,有所收获。
【篇三】《追问》读后感 “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是丁捷,一位纪委书记、同时是一位作家,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追问》中的一句话。
书中记录了多名中管和省管高级领导干部的真实经历,大都曾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有的成为阶下囚。在读这本口语化、纪实性的书时,像是坐在一个个被魔鬼诱惑过、内心受到无尽折磨的灵魂面前,倾听他们的哭泣。
不无遗憾的是,这些曾经的“弄潮儿”,曾经的“社会中坚”、“国家栋梁”,直到被彻底击垮,才开始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他们,原先或是军转干部,或是政企职员,起初都是类似的小人物,但在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却有形形色色、属于自己的“变形记”:有人因为年轻时对一份感情的遗憾,中年时沉溺女色,从细小的缺口开始腐坏;有人因为细节处被刁难,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反而产生对权力滥用的病态渴望;还有人,撒手不管,乐得做甩手掌柜,最后无法控制形势,身不由己,走上腐败的道路。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不难看出,先是思想理念出了问题——有的是本可以成为一段年轻时候的美好回忆,却经不住美色的诱惑,丢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阴暗面,对社会主义前途丢掉了信心;有的是临近退休,认为没有必要再那么坚守。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领导干部首先需要自身正,在面对外界的诱因时,才能找到自身行为的准则。标本兼治,是党治党管党的一贯要求。深入推进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觉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能自始至终保持新鲜,必须在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提高,必须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不断坚定。提高自身觉悟的过程,也就是与自身的欲望、自身的“恶”赛跑的过程。
其次,在一些权钱交易、利益同盟中,少不了不法分子的腐蚀。人的理性被吞噬,阈值被放大,有的案件中,几百万元人民币都变成了小数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到,“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在深渊之前,人的欲望之门被无限放大,三妻四妾、声色犬马成了见怪不怪,反而觉得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干部是“傻瓜”。在一步一步蚕食落马干部理性的不法分子、“人精”眼中,或许眼前这些为了短期不法利益,放弃信仰,放弃党和人民信任的干部,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抗拒这些图谋不轨的不法分子,也就是一场与外界的诱惑、他人的“恶”的赛跑。
人生,并不是一场比谁获得利益多的短跑冲刺,它更像一场注重过程的马拉松。选择了做党和人民的干部,更需要在这场比赛中追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好自己的行进方向,胜过欲望,跑得过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三篇:《追问》心得体会
读《追问》心得体会
韩晓雯
在《追问》这本书里,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但每个人都并未真正意识到内心的问题症结。他们总是在躲避着自我思想中隐秘的黑暗面,追问不到内心的真实。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以访谈对象第一人称来讲述的。他们讲述的内容中,包括大量的让我们瞠目结舌的违法违纪事实,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平行世界。而我之所以如此欣赏这本书,还不仅仅是因为这可供谈资的生动事实,而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们认真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如何开始的,自己早期是怎样奋斗的,自己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化,自己从何时因何故走向另外一条道路。这样,我们看到的就不简单是一个个的案例,而是一次次人生。就好像在《人民的名义》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展现了每个人的人生历程:李达康曾经在金山县副县长任上差点仕途终结,高小琴曾经是普普通通的渔家女孩,高育良曾经是儒雅刚正的法学教授,祁同伟曾经是身中三枪的缉毒英雄。“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是《追问》中的一句话。
腐败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政权存废的天大问题,也是天大难题。不用追述过于久远的历史,就说如今在台湾成为在野党的国民党,曾几何时,在中国大陆可谓“一手好牌”占尽天时地利,最后却因其自身腐败不堪收拾民心丧尽而仓皇辞庙退守东南一隅。易劳逸先生有《失败的种子》一书,倾力探究其间根由。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百废待兴,激情昂扬,起初奉行“一边倒”政策,腐败虽然不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却引起一代开国者的高度惊觉反复警醒,李自成的教训,“赶考”永远在路上,响鼓重锤,而反腐手段也堪称凌厉果决,身份尊贵如刘青山张子善的饮弹毙命命丧黄泉就是明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腐败问题之积重难返之愈演愈烈之甚嚣尘上之触目惊心,几乎有大势如斯无力回天之叹,不是有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的论调颇为流行吗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众多社会震动之深远。他们有着怎样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他们是或蹩脚或高超的演员他们真的有过理想信念吗他们有着怎样的主观动机飞蛾赴火又有着怎样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一群体的内心深处最为幽微隐秘的暗角究竟蛰伏着怎样的“藏地密码”
人生,并不是一场比谁获得利益多的短跑冲刺,它更像一场注重过程的马拉松。选择了做党和人民的干部,更需要在这场比赛中追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好自己的行进方向,胜过欲望,跑得过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篇:追问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
(一)“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是丁捷,一位纪委书记、同时是一位作家,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追问》中的一句话。
在《追问》故事中,风雅殇里的文化厅长,拥有一双识别文物的火眼金睛,具有良好的文化行情修养。在职期间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视而不见。他用最会做事情敢于做事情的人,可他却忽略了底线,正如他所说的,艺术品不能等同于工艺品。只是觉得现在的艺术界需要这样赚钱,否则包括他在内的艺术家会永远穷下去。他既需要良好的修养高大的精神,又无法掩饰自己本是世间大多数的俗物。空有一双好目光,实际何谈修养。
而这名落马官员的手下有一员干将“大张”,利用政府信用,与民间文物骗子合作成立文化公司,坑蒙收藏者。后来,“大张”又借用文化厅下面的一个招待所,因经营不善亟需改革之机,接盘这一座老楼,并进行全面改造。“大张看中这烂旅馆,其实是怀有巨大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宾馆虽然烂,但历史悠久,又属于文化系统自己的场所,几十年来,多少书画家在此作画写字,楼道甚至房间里,都挂满了省内几代名家的书画作品,陈旧破烂的镜框里,装的可都是大有价值的宝贝啊。大张通过改造大楼,改变格局,顺理成章地把这些无人统计过的作品收了起来,有的直接贪污,三件原先挂在大厅最显眼位置的作品,就复制,重新装裱,放在仓库里,等待哪一天有人过问,可以对付一下。他估摸着,等到这些老场所的老同志纷纷退休了,进棺材了,包括我们这些人,也都快退了,历史永远成为历史。时间一长,谁还惦记这些?这本来就没有登记,没有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过。一本糊涂账,谁能说得清呢。”这是《风雅殇》中,那位落马官员的叙述。当然,他依旧认为,自己并未亲身参与到下属的犯罪行为之中。丁捷本身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他说,自己太了解其中的门道了。“很多文化官员不作为,甚至自己参与在里面,书中我写得还是比较客气的。实际上,他肯定是捞着好处了,没有好处,能这样纵容吗?!”.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将反腐倡廉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建设,就是不断提高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在新时期驾驭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迎接各种挑战和风险,克服弱点和不足的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建设除了组织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建设和作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聚和社会精神财富日益丰富的时代面前拒腐防变能力。防止腐败,惩治腐败,打击腐败是新时期全面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民族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反腐败,首先要反对思想意识上的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者的基础任务。思想意识,是人的精神境界,是一切动作行为的原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坚持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我们历来都重视党的思想意识建设。从1926年的《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到1933年《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从1942年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延安整风到“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两个“务必”讲话,从1952年开始的“三反”“五反”运动到新时期的“继续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和“三讲”教育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都是党的建设在思想意识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加强党的思想意识建设,还要加强全党同志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民族传统文化是体现民族个性、展示民族魅力的舞台。是凝聚民族的胶合剂。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频繁。西方一些腐化消极思想观念也随机涌进了国门,这对我们党内的那些盲目崇洋媚外的人巨大冲击,最终成了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修养,他们根本不懂得民族文化,以致分不清什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糟粕。哪些应该科学借鉴、为我所用,哪些该坚决抵制、抛弃。
反腐败,其次要加强党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保证。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最终原因。治标还必须治本,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和社会法治的不断完善,对各种腐败给予了沉重打击,取得了反腐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当然,反腐败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等腐败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是要保证权力的正确运用,做到“权为民所用”决不能以权谋利、谋益。只有真正做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防止腐败,才能真下做到“防范于未然”.反腐败,最后要坚决打击、惩治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邓小平强调:“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对大多数党员和干部主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对极少数腐败分子必须严历惩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从而取信于民。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消极产物,我们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党内的腐败现象,才不会因党内的腐败而失去对党的信心,才不会失去社会主义信念。打击惩治党内的各种腐败,充分体现了党敢于面对错误,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足的伟大勇气。腐败是党内的一颗毒瘤,只有坚决打击惩治腐败,铲除腐败毒瘤,才能保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党在新时期的核心领导地位。打击惩治腐败要注意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提出了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及反腐倡廉的一系列新要求,其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成效之巨、评价之高都是空前的。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我们要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要严格依纪依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
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我们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两个责任”,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进展新成效,凝聚起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华民族更加出彩的磅礴之力!(榆林销售公司质价管理部部长 杨永)
追问读后感
(二)来自心灵的拷问
《追问》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由江苏省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丁捷先生根据自身和同行们多年的工作积累素材,撰写的一部访谈式纪实文学。通过撷取八位高官落马的典型案例,讲述了为官者被腐蚀的心路历程,从党的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的内心世界的演变,给党员干部以洪钟大吕般的深刻警示。
初读《追问》,最大的感受是震撼--震撼源自书中列举的种种不为普通人所知的官场黑幕。随之而来的是沉重--沉重出于对这些曾为“天之骄子”的堕落和迷失的叹惋。正如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本书的“序”中对《追问》的评价: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与所谓“落马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书中的一位位党的干部,身居高位。就能力而言,都不是平庸之辈,曾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多名中管和省管高级领导干部的真实经历,大都曾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成为阶下囚。这些人堕落的原因各不相同,走过的路也因人而异,但其根源,无不是认为自身的付出和所获得回报不对等。在物质、利益和清廉、公正的抉择中,他们选择了与魔鬼的交易,用人民赋予的权利,换取所谓的体面生活,最终走上腐败的道路,站在了道德和法律的审判台,接受人民与历史的鞭挞。
这些曾经的“弄潮儿”,曾经的“社会中坚”、“国家栋梁”,最初或是军转干部,或是政企职员,或是出身农村的教师,与普普通通的民众一样,有着对自己生存现状的焦虑,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为生存在基层的小人物,也曾在各自的岗位上,殚精竭虑,恪尽职守。但在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理想信念淡化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理性被吞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抛到九霄云外,为自身谋利的私念膨胀放大,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实力、权力、人脉,满足骨子里对功利的向往,上演了一幕幕形形色色的“变形记”--曾经的部厅要员,为了弥补年轻时对一份感情的遗憾,沉溺女色,从细小的缺口开始腐坏;以往的改革干将,因当年被势利之人刁难,反而产生对权力滥用的病态渴望;恪守清廉大半辈子的老干部,临近退休之时,侥幸心理在作祟,开始疯狂敛财,没能坚守最后一班岗,最终晚节不保。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滑向犯罪深渊的第一步时,无不是内心深处出了问题——有的是丢掉了理想信念,沉溺于追逐名利之中,对腐败失去了“免疫力”;有的是经不住美色的诱惑,以拥有娇妻美妾为荣,沉沦在声色犬马之中;有的是自认为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阴暗面,窥破红尘,对社会主义前途丢掉了信心。这些落马官员,都曾经历了从最初的摇摆纠结,到不知不觉中沦陷,再到最终的肆无忌惮的摄取、不择手段的钻营、有恃无恐的贪婪,造成内心的失衡,最终导致人性的扭曲,直到被彻底击垮,才开始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
最为可怕的是,这些官员中很多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从言语中显露出那种对所犯错误的平淡心态:他们认为自己贡献大,享受高人一等的奢华生活合情合理;他们认为拥有三妻四妾,只是为了平复感情创伤,追求浪漫,而不是道德沦丧;在他们心里,几百万是个小数目,所犯的罪过与别人相比还不算严重。在他们感叹个人对抗环境太难,把自身的失控归结于外界的影响的时候,没有真正认识到,不能清理内心的污浊,才是他们走向失败的种子。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正常人的标准和尺度。(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权力和地位让他们自认为成为新的阶层、高高在上的“贵族”.把奋斗时的艰辛付出,创业时的拼搏奉献,作为了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资本和借口。可以说,他们还没有真正反省到哪里错了。他们,仍然需要在肉体承受牢狱的惩罚之后,还要用时间来醒悟内心的黑暗,接受心灵的审判。对他们来说,身陷囹圄,是对人性的挽救,是自身罪孽的解脱,是对灵魂的救赎。
《追问》记录了一幕幕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深埋在个人内心沟壑里的欲望种子,滋生蔓延,成长为腐蚀道德操行的毒草。在面对金钱的腐蚀,美色的诱惑时,腐败分子无所不用其极。在利与害的漩涡里,他们的内心经受着魔鬼的低语。“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句话,既是作者丁捷对这些官员人生歧途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在位者的警诫与忠告。
一步错终身悔,一念差万千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次选择都导引着人走上不同的道路,得到不同的结果。做官先做人,做人首要正,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外界的诱因时,找到自身行为的准则。而身为党员干部,更需要每一个人时刻审视内心,修正自我,在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中保持初心,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坚定理想,以坚不可摧的政治信念和党性,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人生就像是一场与自身的欲望、自身的“恶”赛跑的马拉松。当你选择了党员身份,走上了干部岗位,就应当恪守本心,不忘初心,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焦裕禄、孔繁森等党和人民的好干部为楷模,在人性、党性这场比赛中拷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好自己的行进方向,胜过欲望,跑过诱惑,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榆林销售公司党总支副书记 裴同军)
追问读后感
(三)灵魂的拷问
文/止止壶天
编者著:丁捷
出版社: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4月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社会热议的时候,一部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口述体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也开始在书店悄悄热销。著名作家二月河高度评价说:“《追问》是当下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与所谓‘落败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是一部融入其中、摒弃说教的人文反腐教材,更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
本书作者丁捷是江苏省属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同时也是出版过多部长篇小说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书中介绍了创作《追问》的由来:“从中央纪委和省纪委提供的633个案例中,我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最后成功与他们接触,与其中的13人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人生道路、心灵历程和灵魂语言的第一手材料。最后,又从中选择了8位典型,进行深度记述。”作者大胆采用“落败者”第一人称口述的写作手法,让这些五花八门的灵魂、荒诞的人生逻辑、怪诞的精神形态和无常的好恶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激愤着你的常情,颠覆着你的常识”,令读者惊悚窒息,忍不住拍案而起!
书中的八位讲述者,曾经都是耀眼的部级、厅级高官,像《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无法直立》中的市政协主席(原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金融高官,《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科教授,《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曲终人散》中的省属国企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他们在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激情洋溢、奋进向上;可一旦拥有了权力,就像吸食了毒品一样,迅速滑向泥潭而不能自拔。典型如《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居功自傲,腐败堕落,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在高尔夫球场把杆子挥来挥去,在狐朋狗友之间蹿来蹿去,没当成正厅长就不履行公职,故意与厅长对着干,收到钱财进个人腰包就精神大振,又是签字又是协调,比谁都“勤政”.还有《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作为一个具有名画家身份、真懂文化行情的主管领导,为了捞取个人钱财,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的长期作乱视而不见,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更可悲或说更可怕的是,他们“出事”之后,仍然意识不到自己问题的症结,根本看不清自我,追问不到内心的真实。《最后的华尔兹》中的省部级高官,周旋在两个在他眼里非常出众的女人之间,不仅自己收受巨贿,造成国家金融资本的巨大损失,还多次出手为“聪明绝顶”的老婆和“美丽绝伦”的明星情人谋取巨额不当利益。但他几乎没有为此感到太多的懊悔,甚至认为自己的才华和风雅,完全配得上这一份“风流人生”.《危情记》中的年轻副市长,一人同时拥有三个“家庭”,并跟多名社会女性发生关系,但他自始至终认为自己的这种与女人的关系,是个人魅力引发的风流。作者在采访时忍不住追问:“你始终觉得自己的感情是干净的,没有以图谋不义之财去吸引和供养那些女人,那些女人都是因为你有魅力,爱上你,才死心塌地跟你保持关系,甚至与你偷偷成家,生养子女的,那么我问你,如果不利用你的特权,你能够帮助小乔和她的闺蜜夫妇,找到高薪的工作?能够帮助小凡拉到那么多广告业务?这难道不是利用公权力购买私情,变相贪腐?”他终于低下头,嚅嚅道:“是的,我是个糊涂浑蛋!”
作为一部口述体的纪实文学,作者必须进入讲述者的内心,遵从他们的思维逻辑,反映他们原本的内在形态,以此触摸他们扭曲的真实灵魂。但与此同时,作者在每一章的文前、文后正本清源,进行严厉拷问,发出理性呐喊。在《危情记》中的副市长讲述之后,作者写道:“他的素养中没有健全的道德体系,人格不太稳定,价值观比较模糊,尊耻颠倒,缺少这个层次的领导干部应有的强大信念,这样的干部早晚要出事。”在与《四海之内》中的副厅长谈话结束后,作者说:“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追问念头,我特别想知道,如果当初他如愿当上厅长,他的那些所谓朋友兄弟,来找他办事,他办不办?事情办了,给他答谢好处,他要不要?难道职务的正副,就能直接导致人生的正负?”作者在《无法直立》一章文后转述那位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贪官回答他字条提问的话说:“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人生很可耻,真是生不如死啊!希望年轻的干部,尤其是像我这种小知识分子走上世俗场的人,千万要执守住初心,那点理想,那点人文,那点不畏惧贫困的小清高,是人最宝贵的心灵财富,什么物质财富都无法换到。人生,千万不要做丢西瓜捡芝麻的蠢事。”书中散落着许多警世之语,如:“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怎么能变通呢?颠倒是非,说法再美妙,逆天倒行,没有好下场!”“所有的人都不敢说你一个不字,你离死也就没几步了。”“利益一来,人头攒动;利益一去,曲尽人散;以利结盟,四面楚歌;平平淡淡,天长地久。”这些并非主观臆断的“醒世恒言”,值得深刻记取。
总之,这是一本材料扎实、理性追问的反腐纪实佳作,诚如二月河所说:“听听一位有良知有担当有勇气有血性的作家的真情独白,看看一位有焦虑有不安有感受更有心得的基层纪委书记的如此文本,于人,于己,于公,于私,于家,于国,都是有益的啊。”
第五篇:《追问》读书体会
做人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
——读反腐小说《追问》有感
收到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后,我认真阅读了作家丁捷写作的反腐力作《追问》。书中涉及十多名中管和省管高及领导干部,所有的人物,大都曾经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最后都因为违反党纪法规受到纪律处分和法律制裁,最终成为阶下囚。他们的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同时他们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不论是《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高官,《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无法直立》中的市委副书记,《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四海之内》中的效能厅事厅长,《风雅殇》里的文化厅副厅长,等等,他们都是因为在如何做人这个基本问题上出现了问题,所以没有把握好人生的航向,最终走向深渊或不归路。
《追问》的这些故事中,哪位主角不是身居高位,位高权重,有能力,肯干事,能干事之人?但都在各种欲念驱使下,扭曲了灵魂,恣肆了欲望,扼杀了理智,直至沦为阶下之囚,才幡然醒悟。一个人,不管是不知足,对个人的欲望不加节制和约束,还是不知“不足”,放松了党性修养,最终都会成为欲望的俘虏,蹉跎人生,一败涂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教授有一句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句话,概括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这里,我想借用裘先生的这句话,来表达本人关于做人的一点思考,那就是做人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人要知足,作为党员干部更要知足。对党员干部来说,知足要做到“三不贪”。一不贪权、二不贪财、三不贪色。不贪权,就是不迷恋权位,端正态度,摆正位置。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身处低位,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身在高位更需统筹全局,面面俱到,每一个岗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对领导,对上级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组织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做人才会有底气,做事才会有硬气,做官才会有正气,工作才会有锐气。不贪财,就是不过分追求物质条件。树立“做官莫贪财,贪财莫做官”的坚定信念,既然成为了一名党员干部,就必须搞清楚依靠谁干事和为了谁干事,“图的是什么”,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信念。党员和领导干部只有把司法为民、勤政为民、廉政为民作为“想干事、莫贪财”的本质要求,做到时时刻想着群众,才能真正的做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不贪色,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家庭,对爱人负责,不能掉入美色的陷阱中。细览《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掉入美色的深渊不可自拔,最终换来的是妻离子散,身败名裂,因为重婚罪被判罚后,其内心是何等的悔恨和懊恼。
人要知不足,党员干部更要知不足。所谓知不足,一是指在党性修养上要知不足。要增强律己修身的紧迫感。人都有弱点、有惰性,没有谁天生就是完美无瑕的圣人,天生就是百毒不侵的共产党员;特别是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诱惑、腐蚀的考验,受到各种各样的“围猎”。为什么有的人能洁身自好、全身 而退,有的人却身陷囹圄、身败名裂?根本原因在操守、在定力,在反躬自省清理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二是指对待工作要知不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在工作中审视不足,经常总结,对待工作要高标准、严要求。职务越高责任越大,不能因为地位的变化提高,骄傲自满、固步自封,需要站位全局、开阔视野,以更高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对待工作要心无旁骛,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旺盛的精力、创新的姿态、创造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于开拓,不断取得工作新业绩。三是指干事创业要知不足。党员干部要在干事创业中充满激情,把工作当成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认真履职尽责。相反,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就不可能满怀激情地干工作,就会把工作当成负担,整天忙于应付,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要加强学习、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只有不断地发现矛盾、解决问题,才会有更多的成就感,才能在干事创业中更多的满怀激情、满怀信心。要切实转变作风,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才能在克难攻坚、推动发展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才能真正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愉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