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力学学习感受
力学学习期末报告及反馈
高
建 岗
05109331
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学习感悟及建议
到现在,已经学习了一学期的力学了,对于我自己,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自己收获不小,坦诚的说,工程力学我学的不怎样,算是一般的,所以对于学习工程力学的方法不敢妄下评语。只是我个人觉得学好工程力学应该是持之以恒,多思考,我想这些老掉牙的学习方法大家都知道,但如果你真的能做到,那么你什么知识都能学好。我学习理科知识的能力并不强,有些别人只需花五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我可能要花上十分钟还理解不了。但我一直相信这并不是我学不好的原因!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弱点就是畏难,害怕做难题!这也许才是真正导致我工程力学学不好的原因。就像刚开始,上课听不懂,到了下课,空余时间,因为觉得难,所以也就不想碰它,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小而言之,导致后面听不懂;大而言之,就是信心的缺乏,再没信心能将这门课学好!
就自身而言,要想学好这门课,最主要的就是要克服我的畏难心理,否则我永远得不到提高。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克服我的毛病,总得有个变化的过程,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缩短这个过程的!以后的日子,我相信我会学好,也能学好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因为我现在就处在那种变化之中!同时我想我们应该对大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你认为它是一个象牙塔,那么他就是,如果你认为他是练狱,他也是。大学自在心中,看你怎么对待他,愿大家共勉之。
不得不承认顾老师讲的课确实很好,在他的课堂上,我们除了学到力学知识外,还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听顾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虽然工程力学是一门很复杂很深奥的科学,但在顾老师以交流、谈心为方式的授课模式下,让我接受的很坦然,很轻松。完全没有对复杂模型、对冗长数据的恐惧。反而能够更好的扩展自己狭窄、有限的知识面;能够更好的去认知社会,去剖析自己,以自我改善与提高。我想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更高层次的目的。
刚接触力学时就很自然的和物理联系到了一起,还以为是物理的一个分支,然而自己是大错特错了,没想到它是如此的丰富。我们到目前已经学习了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将来还会学习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工程力学。其中静力学的内容涉及面较广,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联系,它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及物体间相互机械作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感觉和我们学习土木工程牵涉少,不是太具体,可能是学习的不够深入的缘故吧;材料力学研究的是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问题,它是我们很重要的专业课,其中所涉猎的问题在我们将来的工作中都可能遇到,而且这部分顾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可以说这是我们所久违的了,学习时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空洞感。
就如顾老师所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而不是死背公式。我想如果大家能够从定义出发,去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的思路,并且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转化与扩展,那么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很自如的去解决了。
对于力学,经过了一学期的接触,我觉得真的是理解重于一切,顾老师的教学是与课本不一致的,在我的理解之中,顾老师的讲课顺序是按照我们思维的顺序发展开始的,接下去的,但是课本是根据定义等一系列的原理到应用的顺序的,总是会在一章节的开始赫然的摆出很多陌生的定义和公式,但是这么多公式和定义为什么而出现我们却一点也不知道,顾老师的讲课就不同了,他会在讲到某个内容的时候在引出所需要的一些特殊字母以及关于这个特殊字母的定义和公式,我觉得这个方式比较适合我们大家去接受。
顾老师,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中您教会了我很多,在此深表感谢。在这里我还想给您的课提一些小小的建议:
(1)用的课本我觉得缺少了一些例题,而且对我们脑子中力学模型的构建没有太大的启发;
(2)由于时间太紧,您上课太过于赶时间,有些细节地方讲的简单了点,给我们课余的复习带来了一些不便,希望您能向学校建议让理论力学和材料学分开上,都上一个学期;
(3)关于作业,我觉得应该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必做题,然后再规定其他题应该完成的量。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学好工程力学所必须的。许多概念和公式可以通过做习题来巩固、掌握、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做题可以锻炼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工程力学的学习工程中要勤思考,多做题。
这仅是学生的一些愚见,恳请老师参详。
第二篇:物理论文:学习力学的感受
学习力学的感受
作者:范诚(PB04203085)
在我高中填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填了科大的物理系。因为我觉得物理是最基本的学科,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自然中的万物都会满足一定的物理规律。所以研究物理会更有意义。
在大学我接触的第一门物理课就是力学。记得我以前看过的科普书上写到,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特别是牛顿力学,也就是我们这学期主要学的内容。然而在此之前我还不知道如何去学。
当我拿到力学书时,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高中上的,要是上了竞赛的话就更觉得这本书没什么可学的。此时的我还是停留在只知道解题上。
不知不觉力学课已经接近尾声了,当我回头仔细想我学了什么时,我突然觉得受益匪浅。杨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学物理。
首先,我知道了学习物理的任务和目的:以前自己总以为物理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什么问题,想出一个方法,解决之即可。而通过力学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物理学的任务和目的是:用一系列尽可能简明的概念和方程(定律),去统一概括物质的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知道了物理学并不是仅仅去解决一个个实际的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尽量找到简明的广泛适用的定理和规律去完成自然界的统一。顿时我感觉到了学习物理的人的任务之大,肩负着统一理论的重任,同时这种认识也增加了自己对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伟大物理学家的崇敬。是牛顿打破了天界和世俗的界限,用他的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找到了两个世界的统一。是麦克斯韦建立的电磁理论使电、磁和光学现象得到统一。是爱因斯坦抛弃了绝对空间观念,使电磁学、力学在新的时空观的基础上达到了统一。我们也要在将来的学习、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寻求新的统一,为完成物理学的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我还知道了数学的重要性。我们看到,矢量代数和微积分的知识贯穿力学教材的始终。其中在关于转动参考系中的科里奥利加速度的讲述中,杨老师引入了绝对微商和相对微商的概念。从而使我们用数学的方法对这部分知识有了很好的了解。不仅仅在教材中,在杨老师的课上也经常会运用一些数学技巧来解决物理问题。而且在我们平时的解题当中,解微分方程等等数学手段都要经常用到。我们家,比如牛顿本身就积分的创始者之一;杨振宁,他们的数学所以这更激励我要好的物理研究打下基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时,才算达到了真正
再看那些物理学是数学家,他是微还有爱因斯坦和功底也相当深厚。好学数学,为以后础。马克思也曾说成功地运用数学完善的地步。”
第三,我知道了物理直观的重要性。杨老师说:“物理直观比解题更为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对物理本质的理解。”当时我还不理解。可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学习物理学时应该努力使自己逐渐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法,工作语言,概念和图象,以及其历史,现状和前沿等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我还深刻体会到物理模型的重要性。如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头脑里有清晰的物理模型那会很轻松。而且也能体现你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之深刻。可能所谓的物理直观也包括这个吧。
第四,我还学到了一些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一些科学态度。物理学是一们
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任何结论的提出都要大概经过以下步骤:提出命题;推测答案;理论预言;实验检验;修改理论。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下我对实验和理论的理解。关于理论,我真正感受到了“没有一个理论是独一无二的。”这句话的含义。现在知道了物理学中有很多并行的理论,只是人们在使用时由于更注重理论的简明性,数学形式简练性,深入性以及适用广泛性等对理论加以选择。好的理论不仅包含的假设少、简洁而且要能预测未知的实验结果。而关于实验,我第一次了解到“任何科学的论断,新的理论都不能完全被证实,我们只能用实验来证伪。”真的使我开了眼界啊。
最后,也是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杨老师让我们认识到一切显然都不一定是正确的,显然是科学研究中新发现的最大敌人。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研究物理的人永远需要追根问底,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表象东西的认识。很多伟大的理论都是在看似显然的事情中挖掘出来的。这点对于我们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对物理的理解。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就是对于看似“显然”的时空观做出深入的思考后得出的伟大理论。记得力学课上老师问过我们多次:“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不是很显然,有没有问题?”我们都无法发现其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些在自然界中很显然的问题,从来都不会去怀疑它们是错的。杨老师就耐心地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问题。这使我学会了怀疑,让我在以后的一些显然的问题上多了一些思考。为我以后的科学研究扫除了一个障碍。
以上就是我经过半个学期力学课的学习的感受,在这里我要感谢杨老师的教导。今年是世界物理年,我们身为科大的物理系理照耀世界”的任务,斗。
是爱因斯坦的奇迹年。学生,要肩负起让“物为物理学的统一而奋
(完)
杨老师,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中您教会了我很多,在此深表感谢。在这里我还想给您的课提一些小小的建议:
(1)您编的课本我觉得缺少了一些例题,而且对我们脑子中物理模型的构建没有太大的启发;
(2)由于时间太紧,您上课太过于赶时间,有些细节地方讲的简单了点,给我们课余的复习带来了一些不便,希望您能向学校建议让力学和热学并行上,都上一个学期;
(3)关于作业,我觉得应该由助教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必做题,然后再规定其他题应该完成的量。
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希望老师参考。
第三篇:关于力学学习的几点建议
关于力学学习的几点建议(摘自考研论坛)(2008-07-29 17:03:15)
标签:杂谈分类:专业课 因为我自己考的是力学专业,对于专业课的复习也是花了许多心血的,一些其它的工科专业,如土木(我本科就是土木)、机械、材料等等对力学课程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我就结合自己平常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经验吧。
我们大学里的固体力学方面的主干课有四门:理力、材力、结力和弹力,考研的话一般只涉及其中一到两门,比如说你考力学系那么基本上就是理论力学,考土木系要么是材料力学要么是结构力学,这看学校,某些学校的机械专业应该也可以选理力,弹力和振动一般放在复试。
力学的复习可按照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串成一条线,括号表示结力和弹力代表两个不同的钻研方向,前者重应用,后者重理论,这个顺序也正好和我专业上课程的安排一致。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谓之基础,正如数学中的分析和代数,需要扎扎实实的理解概念,掌握原理,并且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主要在于了解和掌握思想方法,并且把这些有效的方法作为工具为解答材料力学问题服务,当然这里仅就考研而言。所以考力学系最重要把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学好,而学土木则要把理论力学中的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学好,可能这个说法比较空泛,如果具体反应到学习中,那么这两门课每门至少应该做一本习题集。
理论力学内容多,可谓博大精深,题目数不胜数且非常强调技巧性,常有“看书容易做题难”的说法,我个人采取的方法是自己动手多练,等见得多了,感觉自然也就来了。当然教材的选用也很关键,关于理论力学书有两个推荐:第一是选北大力学系的教材书后习题作为练习,共五百多道习题(其中大部分属于非常经典的),当然其难度较大,可能有时会有寸步难行的感觉,但我认为一旦真正掌握那么好处多多,我在经历了三个月的郁闷之后先做完了此书的静力学和运动学部分所有题目(当然其中不乏借助各种各样参考资料的帮助),再回过头来看其它一些书上的习题均觉得较简单了。不过最后下册没有坚持完,只做完了前三章也就是三定理综合应用的部分,不过感觉已经收获颇丰了,尤其是自己的解题思路得到的非常有效的锻炼;第二就是哈工大力学系的教材书后习题,这本书应该是大部分学校的指定教材,况且哈工大同时出了一本思考题解答和习题解答,配套起来用也是不错的,或者把这本书作为学习之用再配一本清华出的习题集也可以,都可算作行之有效的强化手段。我了解了一下,包括清华在内的几乎所有理工科院校力学专业课的参考书目都是哈工大版的理论力学教材,可能由于出发点不一样,工科院校在力学方面更加强调工程应用,题目往往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要求也大都以计算为主,我的观点是,以数学推导为主的分析方法和以实际情况建立模型的方法最好都要掌握。举一个实际例子,刚体在作规则进动时其上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计算,可以直接用把角速度向量代入定点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计算公式,也可以当作复合运动的方法来考虑,结果都是一样,显然在对待一些特殊点的时候后一种方法比前一种方法来得简便得多,因为避免了烦琐的矩阵和向量计算,但却容易因为分析过程中有疏漏而出错。或许这个例子举得偏了一些,毕竟在大多情况下属于超纲内容,那么简单一点,在刚体平面运动的问题里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的。很巧,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这个专业就北大和哈工大两个学校是重点学科,那么这两套书的经典程度就无庸质疑了。同时我推荐一本习题集的解答以供查阅,就是米歇尔斯基的《理论力学习题集》,中译本名为《理论力学解题指南》(上、下),图书馆里应该都能找到。
在这里要提一下,实际上我们解决力学问题的时候都是通过建模的手段,从现实问题近似得到力学模型,再到数学模型,最后用数学方法求解的。这时候就需要注意,在处理一个力学问题时,必须在解题的过程中以及对它的最后结果尽量注意物理意义的分析讨论,千万不能
脱离实际。举个例子,在考虑摩擦的地面,给质点一个向右的初速度,那么之后其会作匀变速运动,且加速度为负,要求某段时间以后质点的位移。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也有现成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可用,问题就在于如果你取一个较大的时间代进公式你就会得出位移为负的结果,也就是说,“向右踢石子而最后石子却静止在左面”的荒谬结论,为什么?这就是脱离物理意义而只看数学过程造成的,需知在运动过程中质点受到摩擦力,速度逐渐减小,最后趋于静止,而摩擦力也就随之消失,而不可能继续存在使得质点产生反向的速度,所以在在某个时间之后质点的位移是个常数。所以说,有时在解题过程中得出了与直观经验不一致的情况,就要从受力分析开始,到列微分方程、写初条件以及运算过程等等逐步检查,分析是哪一步出了错误,个人感觉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
材料力学教材好象比较多,而大多数学校也没有具体指明参考书目,高教版的教材均不错,孙训方、方孝淑编的一本,单辉祖编的一本,清华就指定的这两本书,还有是刘鸿文编的一本,好象是浙大用的,我觉得这几本教材都比较有水准。重要的是习题集,可能对考研而言这几本书的书后习题难度略低,我个人认为清华大学的材料力学习题集是值得深入钻研的,而且市面上也有配套的习题解答,这样一来全部啃完也只是时间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的土木学院专业课是可以选择材料力学的,由于同济的结构力学起点比较高并且包括动力学内容,我相信很多非同济的学生人宁愿选材力,同济出的一本《材料力学专题指导》和一本《材料力学习题精解》可用作参考认真研读。不过现在好象材力受限制可以选的方向很少,如果下决心读好土木,花大力气研究结力也是一个必需的过程,推荐选择结力。
材料力学比较简单,无非就是计算比较繁,还有就是工程上的问题常需要代入数据,不小心的话量纲之类容易出错,对此需要多注意。在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些方法,如近似处理,图表配合分析问题的方法等等都是解决力学问题时比较重要且常用的方法,比如应力状态部分,结合应力圆来理解和记忆比单单从公式出发肯定有效得多,而平截面假定也是贯穿材料力学始终的一条轴线,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可自己多总结和分析。还有就是,材料力学里有不少超静定问题,这时候要注意从静力平衡、几何、物理三方面去寻找方程,具体到实例,可以通过扭转或弯曲的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来加深理解。这也是弹性力学的普遍方法,可以这么说,材料力学是弹性力学在某种程度上的近似,而结构力学是材料力学在较复杂结构中的应用,因此这三门课的某些内容是相互交融的,都属于变形体力学。
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里边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内容有:
1、结构体系的几何稳定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和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和位移计算(力法和位移法都应该熟练掌握),结构的弹性稳定,如果是读土木的话位移法的各种渐进计算方法尤其需要熟悉(弯矩分配法、剪力分配法、D值法),因为这些都将直接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结构力学有两套经典教材:清华龙驭球、包世华版和同济朱伯钦、周竞欧版,两套书我都用过,个人觉得清华出的书条理性强一些,到了后边部分特别是结构动力学的内容,同济版有点凌乱的感觉。当然如果考同济还是以后者为主吧,感觉同济好象比较强调结构力学的直接应用方面,比如说位移法这部分重点在于渐近法计算,因为这在工程上是实用的。顺便提一下,清华和同济的结构力学里动力学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
2、微元法(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应力应变分析,边值问题,平面问题的两种解法(直角坐标和极坐标)。因为弹性力学一般属于复试的内容所以要求不是特别高,由于其常常涉及烦琐的计算,所以重点在于掌握方法。Stanford大学的铁摩辛柯教授的《Theory of Elasticity》绝对值得一读,国内的许多教材都继承了其思想方法。
对此我个人提出的要求是能够将结构位移计算的方法应用到材料力学的挠度计算中,并借此加深对能量原理的理解,能够将弹性稳定的静力解法用于材料力学的压杆或刚架的稳定计
算中,其中弹性铰的引入能够大大简化问题,能够将弹性力学中的应力应变分析方法用于材料力学中公式的推导,真正做到把握住原理。
力学问题种类很多,在看到一个题目时,首先要静下心来分析,它涉及到哪方面的知识点,比如是静力学、运动学还是动力学?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接下来再看在这个物理或力学过程中有没有哪些物理量是守恒的、几何结构上是不是对称的等等,以便能简化问题,最后是探求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联系,一般都是通过微分方程吧,到此为止力学上的分析过程就差不多了,当然在求解过程中还是要注意,把数学方法和物理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然力学最重要的还在于灵活应用,只要通过大量的联系把握到这一层,那么这门专业课考试也就不在话下了。考研不会考怪题偏题,甚至还是可以说在考基础,不同于学校考试的是,这是真正需要花功夫的,不是临考前看看书翻翻作业就能考出好成绩的。
第四篇: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技巧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技巧总结
摘要:目前素质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对我们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答题以及解题的过程中事半功倍,还能让我们的逻辑思维得到全面性的加强。力学学习技巧在高中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对高中物理学的学习技巧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对相关同学有所裨益,下面做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技巧;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尤其是在进行力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公式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还要对受力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但力是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物理量,想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学习,需要对其学习技巧进行全面性的总结。
一、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力学的框架及内容
1.力学框架体系的构建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构成中,力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对力学的研究中,除了要了解力学本身的特性之外,还需要对力学的概念进行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高中物理力学会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这些不同的层面都会与力学构成一定的联系,同时,在对力学概念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不同的规律进行一定的区分。在高中物理力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做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需要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要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对知识进行仔细整理并进行详细分类,尤其是书本上的一些特定的定律,一定要进行一个非常深入的理解,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推导,并对其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在学习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适合自己学习力学的知识框架,理解更为深刻。
2.力学重点内容的总结
基础概念是物理力学学习的基础。现在,我们很多的高中老师都会采用整章齐下、重点攻克的方法来给我们学生进行讲解,老师对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是非常的清晰、有条理,对力学知识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多数学生能够对物理力学的知识有着更深一层地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在进行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其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在对内容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全面使用,其公式为:F=M×a。牛顿第二定律成功的将力与重力加速度结合在一起,让物体的整体受力得到了更为直观的表达,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延生以及拓展,因为在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考虑到很多力学的因素,如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压力以及电磁力,这些都是我们在物理学习中应当注意的重点。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学习力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其一,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率变化与力产生的关系,其是加速度与力的整体结合;其二,磁场的磁效应产生的力的变化。在学习这两个重要的板块内容时,我们都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力学的阐述,所以,在进行力学的总结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层次的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让自己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力学的变化规律。
二、构建知识模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础概念的学习和掌握,还需要对相关概念中的理想化研究模型建立一定的认知,并了解其研究过程。理想化模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抽象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从而达到简化研究问题的目的。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平衡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理想化运动模型,质点、点电荷等理想化模型,还有能量守恒定律,这些都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定律或概念。在进行物理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也在建立物理模型,因此在遇到相关的作业题型时,一定严格按照相关的模型建立思路,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是学习高中物理力学的最高要求。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引进理想模型的原因;(2)理想模型与实际模型的差别;(3)如何建立一个正确的理想模型;(4)理想模型研究的意义。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一个深刻的思考,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对物理模型的作用能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并在实际的解题中,能够明确地进行运用。
三、掌握重要研究方法和基本的解题技巧
在进行受力分析的过程中,还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在进行受力分析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整体法对其进行整理,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的效率,但在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联系,不断归纳总结,才能够又快又准的解决问题。例如:在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中,通常都是采用图解法来进行解题,但是在一些探究性的试验中,通常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比较普遍,但是非常必要,在一些实证性的试验中,也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注重图像法在力学问题中的作用
一般在物理力学的分析过程中,图像法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图像法的应用通常都建立在坐标系的基础上,是一种用于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并且,图像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其不仅仅在力学中有着非常充分地应用,在电磁学、热学中也是比较常用的。例如,磁核振动图像、波动图像、电磁场图像、温差图像等,都可以运用图像法将运动的状态非常直观地描述出来。在物理学中,图像法具有非常直观的优点,但是在应用图像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看图像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横纵坐标的物理量及其相应的单位;(2)在理解图像物理意义的时候,需要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图像所代表的函数关系与相关物理公式之间的联系;(3)要对图像的斜率、截距、面积等相关的物理量所代表的物理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熟悉图像的特性,了解基础的物理图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
五、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力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基本的概念以及方法进行掌握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推理思路。例如,在机车启动这一专题中,就会遇到汽车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问题,在对这一问题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机车运动的一个状态。当机车启动的时候,先是匀加速运动,但是当机车的功率达到额定功率的时候,就会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终达到最大的速度。这类问题的分析一直是一个难点,但是它的计算比较容易,主要是进行全面的推理,并对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梳理。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基础的解题方法,并采用多种方式优化。在学习技巧的总结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力学知识的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应用,在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中,一定要扎实学习的基础,并不断进行归纳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逻辑分析方法。同时,我们学生还要注重自己逻辑思维的培养,要学会养成找到问题、把握重点、快速解题、题后反思的学习习惯。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定能使高中物理学的学习难度得到全面的降低,自身的综合物理素养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作者:蒋勇睿 单位:聊城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郭昌辉.浅析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思路发展方向[J].理科考试研究,2014,(15).
[2]后宗新.有效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类型与原则[J].物理教师,2014,(07).
[3]居殿兵.影响物理题目难度八因及难度控制八法[J].物理教师,2014,(07).
[4]刘树田.高中力学中的物理思想[J].物理教师,2013,(12).
第五篇:中国古代力学
中国古代力学
摘要:在古代中古,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力学原理来解决生活军事当中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古代书籍、诗歌、谚语,以及古代的杠杆原理,火炮、磨、地动仪建筑等方面对力学的应用。
关键词:杠杆原理 引力 作功 惯性 张力 杠杆原理应用
杠杆的使用或许可以追溯到原始人时期。当原始人拾起一根棍棒和野兽搏斗,或用它撬动一块巨石,他们实际上就是在使用杠杆。石器时代人们所用的石刃、石斧,都用天然绳索把它们和木柄捆束在一起;或者在石器上凿孔,装上木柄。这表明他们在实践中懂得了杠杆的经验法则:延长力臂可以增大力量。
杠杆在中国的典型发展是秤的发明和它的广泛应用。在一根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砝码或秤锤,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古代人称它“权衡”或“衡器”。“权”就是砝码或秤锤,“衡”是指秤杆。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制品,是个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有两个支点的秤,俗称铢秤。使用这种秤,变动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称量比较重的物体。这是中国人在衡器上的重大发明之一,也表明中国人在实践中完全掌握了阿基米德杠杆原理。
《墨经》一书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原理。《墨经》把秤的支点到重物一端的距离称作“本”(今天通常称“重臂”),把支点到权一端的距离称作“标”(今天称“力臂”)。《墨经·经下》中说:第一,当重物和权相等而衡器平衡时,如果加重物在衡器的一端,重物端必定下垂,第二,如果因为加上重物而衡器平衡,那是本短标长的缘故:第三,如果在本短标长的衡器两端加上重量相等的物体,那么标端必下垂。引力的应用
中国人早在汉代就注意到月亮运行同潮汐的关系。宋代燕肃指出,当月在子时或午时经过子午线,潮最高;当月在卯时或酉时经过子午线,潮最低。余靖指出,春夏日潮大,秋冬夜潮大。沈括提出潮汐时间与具体观察地点有关,指明“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作功的应用
滑轮,古代人称它“滑车”。应用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一组适当配合的滑轮,可以省力。滑轮的另一种形式是辘轳。把一根短圆木固定于井旁木架上,圆木上缠绕绳索,索的一端固定在圆木上,另一端悬吊水桶,转动圆木就可提水。只要绳子缠绕得当,绳索两端都可悬吊木桶,一桶提水上升,另一桶往下降落,这就可以使辘轳总是在作功。惯性原理
张恒地动仪原理,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都柱就是倒立于仪体中央的一根铜柱,八道围绕都柱架设。都柱竖直站立,重心高,一有地动,就失去平衡,倒入八道中的一道。八道中装有杠杆,叫做牙机。杠杆穿过仪体,连接龙头上颌。都柱倾入道中以后,推动杠杆,使龙头上颌抬起,将铜丸吐出,起到报警作用。古代建筑
中国的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几千年来,建筑物大都采用木结构形式,整个屋顶的重量由一系列木柱和横梁承载,并由一系列斗拱维持力的平衡,而墙不起承重作用。这种木结构各个接头的内摩擦具有阻尼作用,斗拱和横撑能制止水平运动,因此建筑物能抵御地震一类的灾害。斗拱结构又能均匀地分配屋顶重量,使各层承载木料之间接触面增大,从而缩短横梁跨度,减小挤压应力和弯曲应力。张力的应用
抛石机在古代是一种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砸坏敌方城墙和兵器;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杀伤守城的敌兵,具有相当的威力。这种抛石机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它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上油料裹在石头上,点燃后发向敌营,烧杀敌人。抛石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竹、木板弯曲时产生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射器。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描述了测量弓力的方法:“以足踏弦就地,秤钧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书中还记述了风帆与船横面的比例对风力的影响,风帆高度与受力大小的关系;详细分析了“抢风”(风从横面来)的风向、航向和张帆方向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舵的长短对航力大小、舵的方向对船的运动方向的影响。磨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可以看作力学史的一个缩影。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用两块石头的相对平动,或用一根圆石柱在另一块石板上滚动辗压谷物,或用杵捣碎放进臼内的谷物。《桓子新论》写道:“宓牺之制杵舂,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驘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这记载表明了从最古老的杵舂,到脚踏舂、畜力舂和水力舂的发展。而水力舂至迟在西汉时期已很普遍。东汉初,杜诗(?~38)制造了水力鼓风设备,即水排,它以水作动力,利用水轮、立轴、连杆、曲柄等构件将水轮的圆周运动转变成风箱拉手的往复直线运动。水排包括动力机械、传动机械和工作机械三个组成部分,在机械结构上水排比水磨更复杂,而原理相同。估计水磨当与水舂或水排同时出现。早期的磨只在磨盘上加一根直柄,推磨者必须围绕磨石旋转。后来在直柄上又加上一曲柄,将手的往复直线运动转变成磨的旋转运动。
1.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2.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难以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5.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6.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7.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9.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10.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11.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12.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3.如坐针毡
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14.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15.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16.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