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意义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意义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物理学【S】
2012042137 吴琼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学科特性,探究其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爱情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可以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感,有利于健康的心理机制的完成,增强自信,使自我参照体系不断完善。【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幸福感
引 言
积极心理学,它挑战了心理学界几百年来以研究心理疾病为主的思潮,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在中小学,甚至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上都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属于被动。在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下,他们可以很好的无后顾之忧的,心只投入在学习上。而同学间的关系来的那么真切,男女同学间提倡和谐友情,但是抵制过于亲密的接触。然而,到了大学一切看似自由,无人管束的生活,却让很多同学没了方向。大学不仅在学业上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大学如同小社会竞争和压力比以前更加大。在“学业、情感、生活、就业”四个方面与以前有巨大的差异。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有了完全自我发展和定义的空间,脱离了高中时期老师束缚式的管理模式,来到相对自由自主的大学生活,在心理和生理层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很多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消极心理。这一时期,大学生开始形成最后影响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时积极心理学,则可以在他们身上产生很大影响。
一、可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这种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区别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六种美德是智慧、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是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英勇、坚持、热情、善良、爱心、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表现会有所侧重,但是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对提高人们生活的满意度很有帮助。一个人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然后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不仅能够缓解自身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而且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赛里格曼等人的关于美德与积极人格特质的分类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应该达到的标准、以及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具体内容和指导。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而形成的。当激发和强化使个体的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就形成了。积极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来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增加是形成积极人格特质的主要途径。同时,积极人格特质还是进行积极干预和培养积极思维方式的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促使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积极心理学在恋爱中的意义
1、大学生恋爱前问题。大学生恋爱前往往有着很多问题。比如自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做事。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自信。不仅仅是对于自己自信,也不仅仅是对于爱情自信。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自信。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出他们内心的自信,对于一切自信了,就回归到自己的正常轨道。
2.大学生恋爱中问题。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比比皆是。患得患失,格外敏感。这种时候适当的利用积极心理学开导他们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他们对于爱情的认知,对于自我的认知很重要。自信是解决患得患失的重要依托。对于自己自信,对于对方相信,这应该是解决恋爱中问题的金钥匙。
3.大学生恋爱后问题。失恋无疑是大学生恋爱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由于很多大学生刚刚接触爱情,不会学会放手,更不能释然这段爱情的结束。所以失恋后产生的问题格外多。各种情绪都会发生。这时候适当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灵的开导显得尤为重要。
三、有利于创建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与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密不可分。人格特质需要在环境中得到体现,同时环境又影响人格特质的形成。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及其情绪体验,认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组织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以集体主义文化为背景的东方国家,人们倾向于参照集体标准来判断是否快乐。人们在评估生活时,总是首先考虑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建设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组织系统更加必要。积极心理学综合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创建一个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包括积极的校园制度和积极的教育理念。大学校园制度主要是指高校的领导体制、领导风格、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等。大学校园制度是为了维护和保证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其它相关法律而制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大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发展和形成阶段,可塑性很大,因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加以积极引导,在这方面一套完整的大学校园制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良好的大学校园制度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使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而高校的良好校风又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成长,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一种凝聚力、约束力,使大学生具有认同感、归属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的良好校风能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最佳条件。在校园环境中还存在着一种表现为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文化环境,大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心理调节等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教育理念应落实在这些领域的教育中。以培养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而实施的教育就是积极教育。它是对消极的传统教育的修正,是一种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的新观念。积极教育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更是为了找出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积极教育的主要职责。这样做,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预防心理疾病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在它的看法中,当一个人处于孕育着抑郁、物质滥用或精神分裂等问题的环境中或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以上问题可能性不大,但是在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例如,要防止那些在易于得到毒品的环境中的少年身上的药物滥用,有效的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对于心理学研究者而言,在这方面所需的工作是可靠并有效地测量这些品质,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途径,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
四、结束语
本文探究对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得出,通过合理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可以帮助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有利于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第二篇:浅析“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意义
浅析“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意义
摘要:在解决当代初中生的行为问题和交友问题的过程中,如何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是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活动充分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情绪带来的主管幸福感,同时还能有效到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认知体系,培养和发展各项综合技能和素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运用方式、课堂转化
分析当前初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可分为: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初中生人际交往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目前课堂较全面的心理研究,可以从教育实践中来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行为问题的转化,给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果和学生日常人际交往带来的幸福感。
1初中生语文课堂行为问题的研究转化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任务上的实践意义就是通过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研究。
目前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是学生对老师讲课的内容无动于衷,并且还伴随着走神等一系列消极反应。当代教育者提倡调动课堂气氛来解决这类问题,但如果学生本身就没有积极性,那又如何去处理这种问题的发生呢?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干预目前初中生的行为来说,最应该做的应该就是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待语文学科的兴趣。
1.1营造现代语文课堂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本质问题其实是如何可以给大众带来幸福感,积极向上的人生其实也是幸福人生的一种体现。当侧重点转化到目前语文教学课堂上,分析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何在“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带来幸福感”。对于初中生来说,应该是以教师为引领者,引导他们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存在感。做到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作为语文教师,我发现课堂上有一种怪象,学生经常对我提出的问题表示无动于衷。得不到学生的反馈,教学其实是很难进行下去的,于是我开始尝试性的引导学生来回答问题,来主动对我的提问作出回应。比如,我在班上讲到一篇古诗时,讲完第一句后我开始点那些走神的同学来回答下一句。当收获到我想要的答案后,我会带头表示赞扬,并且还会给他安排一些特别的任务。我会让他在我讲课之前在黑板上写出不认识的生僻字,还有不容易的理解的句子。安排这样的任务是因为我知道他的板书很好,这不仅是他技能上的优势,更是营造他在语文课堂上获得幸福感的一种方式。
很多教育者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但是却忽略了有的学生其实是属于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甚至连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害怕。遇上这种情况,作为老师来说应当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就在这里,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鼓舞和赞赏的力量来邀请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
1.2将“语文课堂”代入生活
在开展班级交流会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富有极强的想象力,从前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文字也在他们嘴中变成了充满诗意的美景。于是在班级分享会的过程中我增加了一项“周记分享会”,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看待生活的视野正在逐渐发生转变,这种变化也可以说是稚嫩和成熟之间的分水岭。所以,我希望能够看到他们眼中的世界,看到他们在生活中如何将语文代入进去。
在分享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平常不太喜欢发言的同学,她说:“《赠汪伦》这首诗让我想起小学时和我分开的发小,或许我们的分别没有桃花潭水的激扬,没有踏歌而行的豁达,但却充满了不舍与难过,我开始无比期待重逢,期待着能够在茫茫人海中再一次遇见他。”学生说完后,我带头鼓掌,并且不断的对她表示称赞和表扬。同样,为了鼓励这个女生继续保持下去,我也给她安排了一项任务,就是每一份周记都拿到课堂上朗读。这个女生的文笔非常好,而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我希望她能够在写周记和上台的过程中,一步步激发她面对课堂的主动性,并且学会把生活也变成语文课堂,发挥好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字优势。
2.“独立意识”下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现今,初中生已经逐渐变成号称“独立”这个词的主力军,他们渴望摆脱学校的舒服,父母的管教,渴望去体验鲜衣怒马的影片情节,渴望收获更“独立”的自己。
面对这种情况,积极心理学的解释是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这其实是年龄成长和接受教育之后所带来的客观思维。面对着初中生号称自由的人际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担忧他们受伤害,但如何干预学生的人际交往,如何做到正确引导,正是当下教育制度值得思考的问题。
2.1“积极的友谊”需要不断的鼓励和引导
在目睹了自己班级部分学生拉帮结派,甚至出现和社会人员交往的现象后,我在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友谊”为主题的班会。现场我以现身说法给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例子,并且给大家讲述了“管仲之交”的例子,最后将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能够让学生理解“友谊”的本质应该是什么,至于在他们的人生中如何操作,还是要依靠他们自己。
同学们的表现和反响都很棒,总体在说这次主题班会也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效。但我深知,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的人际交往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班会的操作只是先让他们学会理解“友谊”这个词的意义,后续我也将会找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科学性的积极引导。让他们学会寻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恰当的运用积极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使学生体验、享受老师在他们人际交往中发挥的力量。老师并不是想干预学生的人际交往,而是希望能够带领他们走向积极向上的朋友关系,而不是消极的,甚至影响自身发展的友谊。
2.2以“诚”作为学生交友的主旋律
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赤诚而言”。当代中学生的友谊应该建立在以诚待人的基础上,对朋友坦率和尊重,对身边的人做到诚
实守信。想和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就一定要做到主动交际,多与同学交流谈心,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用诚来吸引别人了解自己,进而互相了解和形容,培养积极的社交关系。
在现代社会,交际能力和判断力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在开展“友谊”的主题班会中我也发现,每个人所倾向的友谊其实是不同的。“管仲之交”的提出只是给他们心中树立了一个积极友谊应该有的样子,但对他们自己来说,如何找到“管仲”这种患难之交还是一道难题。
初中生本身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缺乏对待社会的整体认知,并且容易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迷失自己。作为教育者来说,除了提倡他们以“诚”作为交往艺术的核心外,更多的还是希望指导他们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交友圈。
3.结语
根据目前在自己班级实践的反应,我觉得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开始在他们身上渐渐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认知和思维也渐渐出现了转变。当代语文教师真正应该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行为,用积极的语言去引导和吸引他们对待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热情,及时鼓励学生,把握好表扬和积极语言运用的良机,带领学生一起成长为正能量的祖国花朵。
参考文献:
[1]
翟贤亮,葛鲁嘉.积极心理学的建设性冲突与视域转换[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2):290-297.[2]
谈现代中学生的交往特点
[J].胡玉梅.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
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J].邵迎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4]
孔庆娜.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神州,2016(14):41-41.[5]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最近几天阅读了彼得森的《积极心理学》,有所思,记录下一些感想。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换了个角度去理解心理学对于人的作用,传统心理学更多是基于心理疾病的模式去寻求归因,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的力量,更重要的在于心理学并不是只为“病人”服务,应该为普通人提升幸福感、愉悦感提供思维源泉,使普通人生活得更有意义。
特别有悟的是三点,第一,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世界上有痛苦和人类的缺点,而是认为美好与卓越和疾病与悲痛都是真实存在的;第二,心理学对目前已经有幸福感的人更有效,因为虽然对这些人有较少的改善空间,但相对他们携带的包袱更少,也有更多的技能和资本让心灵之旅走得更好。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倡畅所欲言和思想和心灵探索,但也强烈推荐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例如:感谢信vs宽恕信、娱乐vs善举、时间的礼物等等。也提炼出不少实验论证的效应来解释一些心理学应诉对积极情绪体验的影响:如峰终理论、曝光效应、捐赠效应等。
这几点也解释了长久以来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市场上有很多训练机构以所谓心理学工具来提升员工所谓的凝聚力或幸福感,却往往一开始就被毫不客气地抵触,比如感恩信的训练,领导往往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员工有感恩之心,而员工往往认为这个就是领导忽悠员工的一种手段。当心理学不去作个体自我觉察的引导,而是一味灌输心灵鸡汤般的励志;当心理学被当作来“治病”的工具,而不是作为帮助普通人发现生活意义的润滑剂;当心理学只是强调“哲学功用”,而缺少一些实验和现象归纳总结的理论体系时,心理学也就成为了某些人的驾驭工具了。
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尊重人的精神和自尊,不把人类当作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来研究,区别主要在于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变坏和变好的能力,美好生活知识一种选择;积极心理学从多种渠道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数据中获取,也可以从个案研究、访谈、大众普查、历史资料分析中获取。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包括主观感受、还包含生物学唤起的特殊形式,思想爱你个和行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区别在于,积极情绪一般不与特殊的行为倾向相关,但积极情绪扩大了我们的选择范围(注意力宽度更宽了、记忆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对知识的感受性增强了等等),更多对未来有决定作用;积极情绪也能够消除消极情绪所导致的生理学反应,如焦虑等。
只是积极心理学也未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宗教或精神信仰的人,在积极情感的得分上往往会很高。
很多培训都很强调性格特质的力量,比如勇敢、幽默、坚持等,而往往忽视或者不探究这些性格力量后的目标是什么?问题在于人肉炸弹也很勇敢,嘲讽别人也很幽默,坚持做暴力网络游戏也很积累财富?积极心理学强调了价值观的作用,研究人的性格力量更要关注这种性格力量所指向的目标是什么。价值观就相当于汽车的GPS,而性格相当于汽车的方向盘,两个都可以决定方向。但GPS决定了大方向,而性格则是在关键时候、关键弯头发挥作用。
最后摘录下作者和马丁•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创始人)组织了一个由社会学家组成的小组,共同商讨制定出VIA(行动价值协会)性格力量手册。
VIA包括六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分别如下:
1、智慧和知识: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洞察力
2、勇气:实性、勇敢、坚持、热情
3、人道主义:善良、爱、社会智慧
4、公正:正直、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
5、节制:原谅/怜悯、谦卑/虚心、审慎、自我调节
6、卓越: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虔诚/灵性
6种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的名称及简介
他们推荐使用标志性力量的训练来提高幸福感。这项训练的目的有两层:
第一,通过再现的VIA-IS识别你的标志性力量,网址为www.xiexiebang.com或www.xiexiebang.com。这些网址能够针对你得分最高的力量分类,给出快速便捷的反馈信息。找出你在标准中得分最高的那种力量就是你的标志性力量,决定哪一种最高的力量能够成为标志性力量,也就是真是的你。第二,使用你所识别出的标志性力量,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每天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实践这种力量。这是系统的进行测试并得出对幸福感方面的长远积极效应的一种干预措施。关键的一点就是采用新的方式去使用这种力量。你可以自己想新的途径,但这里有一些纳什•海德以及泰雅•莱斯德和阿夫隆•安姆的建议值得参考: 对美的追求
去参观一件你并不熟悉的艺术馆或者博物馆
开始记录美丽日记,每天写下你所能看到的最美丽的事情
至少每天一次,停下来发现自然的美丽瞬间,比如落日、一束花、小鸟的歌唱等
真实性
避免跟朋友撒谎,无恶意的也不可以(包括虚假的赞扬)考虑一下什么事你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每天根据这些价值做些事情 当你向某人解释你的某种动机的时候,试着使用真诚的方式 勇敢
在团队里大胆地说出不受欢迎的想法 保护适当的权威不被你看到的不公正待遇侵犯
做一些你平常不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处于害怕才不去做 创造性
报名参加一个陶器制作、摄影、雕塑、绘画或喷绘学习班
选择家里的某件物品,在它的典型用途之外寻找它的可能存在的其他用途——最好不是把自行车当做你的晾衣架那么简单
给你的朋友寄一张贺卡,上面写着你自己创作的诗句 好奇心
参加某个主题讲座,这个主题讲座你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去一家餐厅吃饭,它的特色菜是你从来都不熟悉的口味
去探索发现你城镇的一个对你来说全新的地方,试着学习有关它的历史 公正
至少每天一次,承认所犯下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至少每天一次,给予某个你并不太喜欢的人信任 听完人们所说的话,不要打岔 宽恕
每天祛除怨恨
当你感觉要发火时,即使有理由发火,也要把它隐藏起来,不要告诉别人你的感觉
写一封宽恕信,不要寄出去,但这一周的每一天都要读一遍 感激
每天记录你说“谢谢”的次数,并试着在这一周内每天增加说“谢谢”的次数
每天即将结束时,写下三件进行顺利的事情 写一封感恩信并把它寄出去 希望
想一下过去失落的地方,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机遇
写下你下周、下个月以及下一年的目标,然后制定详细的计划去实现它们 讨论你的消极想法 幽默
每天至少让一人微笑或大笑
学习一种小魔术,表演给你的朋友看 自娱自乐 善良
拜访某位正在住院或住疗养院的人
当驾驶时,主动避让行人,当步行时,主动避让车辆(这一条同样也适用于审慎的练习)
匿名帮助你的一位朋友或家人 领导力
为你的朋友组织一次社会聚会
承担工作中发生的不愉快的责任,并确保并愉快因此而消除 用自己的方式让新来的人感觉舒服和亲切 爱
接受别人对你的称赞,不要推诿;简单地说声“谢谢” 给你所爱的人写一张便条,把它放在每天都能看到的位置 跟你做好的朋友一起做他/她最喜欢的事情 热爱学习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阅读那些“推荐”的书目而不是那些“必须”的书目 每天学习并使用一个新词汇 阅读一本非小说类的文学作品 谦虚
一整天,都不要谈论起你自己 穿着打扮不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想一件你的朋友做得比你好的事情,并就此向他/她表示称赞 开放的思想
在谈话中,扮演唱反调的角色,质疑你自己的个人观点
每天,想一些脑子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并试着想象一下你这种观点或许是错误的
听收音机上或阅读报纸上关于“其他”政治战线的观点 坚持
每天列出以张目录,写着你所要做的事情,并按照这张目录去做 在安排的时间之前,提前完成一项重要任务
连续不断的工作几个小时而不被打断,比如不去看电视、不接听电话、不收发电子邮件
洞察力
想一个你认为最富有智慧的人,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人去生活一天 只在被询问时提供观点,尽量考虑周全 解决两个朋友、家庭成员或工作同事之间的争端 审慎
除了说“请”或“谢谢”之外,说任何一句话之前先思考两遍 驾驶时,保持车速低于最大限制车速五公里每小时 吃甜点之前,问一下自己“为这个东西而发胖,值得吗?” 虔诚
每天,想一下你生活的目的 在每天开始的时候,进行祷告或者冥想 参加一项你并不熟悉的信仰宗教服务的活动 自我调整
开始一项训练计划,并且这一周的每一天都坚持进行 避免背后议论或说别人的坏话
当感觉即将失去耐性而发火时,请从0数到10;必要的时候重复多次 社会智力 让别人感到舒服
当朋友或家庭成员做事情出现麻烦时,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完成所做的事 当有人惹恼你的时候,去理解他/她这样做的动机,而不是伺机报复 团队合作
尽力成为最好的组员
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拾起走廊里的纸屑,将它们放入垃圾桶 花时间去参加慈善组织的活动 热情
至少这周的每一天,尽量早睡而不用闹钟催你起床,早上醒来后吃一顿有营养的早晨
问“为什么”的时候,至少要多问三遍“为什么不” 每天做点事情,因为你想做而不是你必须去做
第四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意义;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
但是,正如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心理品质中积极的一面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然,人本主义主要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是一个原因。)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关注。
(三)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快乐(happiness)、爱(love)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当然,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如SusanE.(2000)曾对7个被试的多种积极情绪进行了连续98个晚上的持续追踪,结果发现积极情绪间存在着一致的同步关系:体验到任何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都体验到其它的积极情绪。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题的明确,许多研究仍然针对不同的单个方面,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但现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意识到。不快乐的人对与他人比较的信息比较敏感。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也有不少研究。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PI:positive individualism),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R: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要小,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我们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 L.Schneider(2001)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为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够作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Salovey和同事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他们指出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大多数研究都偏向于病理性质,因此,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了解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而对于积极情绪如何增进健康却知之甚少。然而,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他们认为用前者代替后者将会有预防上和治疗上的效果。他们所讨论的研究包括了情感对生理和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以及情感的间接影响。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积极的情绪状态(如乐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对于病人,那些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并进行锻炼。4.创造力与培养天才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还有许多研究是关于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的。创造力研究的兴起可追溯到1950年Guilford的研究,Guilford认为,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由于创造力的定义和研究的复杂性,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不大。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对于创造力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这一话题,Ericsson通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创造力是源于普通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地是培养出的而非与生俱来的才能。
关于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而天才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环境、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产生。如果创造力和天才是后天培养的,那么又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和天才呢?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比如Steinberg等人依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创造性潜能的12种策略。关于创造性的生理激活,有人从脑机制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发现在完成发散思维任务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者)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侧被激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悲观主义人性观所决定的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心理学家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心理学变成了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如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和性犯罪等。
塞利格曼认为,这种消极的心理学偏离了心理学的主要使命———使普通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和幸福,过分关注了“问题”而忘记了人类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和品质,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质。
积极心理学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取向,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冲突,更具有自我修复、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个体一般都能决定自我的最终发展状态,并过上一种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因此,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积极认知过程、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点、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致力于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就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三个层面。
在主观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方面,研究积极的个体特质、爱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的技巧、审美能力、创造力、毅力以及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
在群体方面,研究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社会组织,包括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使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意识到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读人的本质,心理学关注人性的积极层面更有助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幸福、发展、满意是人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这对于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二)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承继了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借助了主流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方法,如实验法、量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
但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也借鉴了人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和继承了质化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吸收了经验性、过程定向研究方法的一些优点,并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强调与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显示了积极心理学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更宽容、更灵活、更多样的方法论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描述: 积极心理学不仅是对消极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超越,也是对其研究方法的超越和创新。这样,积极心理学才不会成为一种狭隘的心理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为心理学的整合奠定基础。
(三)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西方主流心理学流派把普通人作为标准常模,其目标是把小部分有“问题”的人修补成大多数没有问题的普通人,其研究焦点集中于如何测评并治愈一个人的心理疾病,因此出现了大量人类消极心理层面的研究以及离婚、死亡、性虐待等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心理学变成了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所存在问题的科学。心理学的核心任务也变成了对问题的修复: 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动机甚至思想。消极心理学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巨大空档”以及“心理科学的贫困”。
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心理学的目标并不仅仅积极的情绪不仅可以消解消极情绪,而且可以极大地增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认知方面的研究也告诉我们,良好的认知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价值。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预防和改善心理健康、实施积极的心理调控与干预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三、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自上世纪末在美国诞生至今,其发展只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可以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很不成熟,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它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立足于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对比和整个心理学的研究走向,可以把握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而爱、快乐、乐观主义、希望、满足、自豪等积极心理体验则研究得较少或还未涉及。即使是幸福感本身,也如迪纳所言: 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都很有限,远不及它所批判的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领域、众多的方面需要开拓和创新。
积极心理学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它被看作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必须对个体人格优势的产生机制、作用途径等有深刻的了解,而这种研究的共同要素是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洞察力、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等。这些共同特征的研究必然把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导向一个更加开阔与深刻的境界。
积极心理学批判了主流心理学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研究的缺陷,注意到了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群体、文化、社会背景等外部环境的联系性。这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于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乃至心理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
心理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二)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
积极心理学仅仅满足于传统心理学的现有客观方法是不够的,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超越传统的方法论,在具体方法上有突破和创新,否则136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135必将极大地妨碍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要注重采用解释学、现象学、文化学以及演绎推理、哲学思辨等研究方法。采取更加灵活、更加宽容的态度,建构起富有价值和效率的积极心理学方法体系。
(三)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要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就必须要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抽象意义和符号。
一方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出发,关注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从中获得人类心理、行为活动的意义资源和动力源泉,建立起理解积极心理学和人、家庭、社会良性发展关系的基础。
另一方面,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现实人性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的干预,激发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品质,探索美好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只有在实践和应用中,积极心理学才能达到其目的并成为真正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科学。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和物质繁荣,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当代社会人类发展的真实需要。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正是这种真实需要的产物。
在某种程度上说,积极心理学是实现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必由之路。积极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启迪,不仅仅表现在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上,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乃至和谐社会的创建上。尽管前面还有许多路要走,但积极心理学已经为我们开启了探索幸福之门。
四、存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繁荣、健康的人类社会图画,它的前途似也和这幅图画一样的光明。但正如任何新兴事物在其产生初期存在着不完善和乃至错误一样,积极心理学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一)心理学中精神病理学的传统所带来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心理学中存在着精神病理学研究倾向的传统,那么,如何将对人用精神病理学的术语加以概念化和治疗的传统转变为对其积极功能的研究?如何改变心理学家将注意力置于负面问题的思维定势,改变病理学基础上的治疗实践?如何使专业的精神健康科研机构将珍贵的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用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上?这些问题都将是积极心理学家所面临的实际与迫切的任务。
(二)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所引发的问题。
幸福感、快乐或幸福生活是与价值观念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人类的情绪反应是在生物基础上,但真正具有意义的是生物反应的心理、社会属性。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将幸福、快乐作为其社会的首要的目的。这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有明显的表现。对于享受生活等价值观念,西方社会文化就比东方社会文化更加地加以强调;而东方的社会文化就比西方更强调社会承认等价值观念。可以说,人们怎样来创造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是受到其社会文化限制的。那么,哪些经历、哪些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将是积极心理学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三)Frankl的思辨性观点所带来的问题。
他认为,不能将幸福、快乐看成是终点,它们只是在对有意义的活动的追求过程中的副产物。“当自我实现被才、当作是一个终点,一个目标时,那么自我实现是不可能达到的。”这个问题已涉及到积极心理学存在的必要性,叵待积极心理学家给予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回答。
五、简评
积极心理学从形成至今仅短短四年时间,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试图对它作出全面的评价还为时过早。但它肯定值得我们给以仔细而又审慎的注意。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是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理论结构。通过对主流心理学的纠正,给现存的心理学内容与形式以补充。从长远看,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可能不在于其提出的任何特定的假设和规则,而在与为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以新的方法看待人类的生存和问题的解决。而新的方法、新的思维的出现则是一门学科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可以肯定的是,不论积极心理学是否遭遇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的命运,它必将推动心理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简评[J].心理学探新,2003 年第3 期.[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 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2003 年第 2 期.[3]李金珍.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 年第 11 卷第 3 期.[4]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学: 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J].光明日报(学术版).2004 年 11 月 30 日.[5]任俊著.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第五篇:浅谈积极心理学
浅谈积极心理学
摘要:为了对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此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定义、背景、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主要观点、运用领域、启示和意义、展望。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1 前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思,它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正式开创的,具体指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倡导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从而促进个人顺利的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诞生背景 3.1 理论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 年代特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1]。在二战期间这种研究被迫中断,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又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思潮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关于“任何一种建构都必须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他人)的互动才能实现”的观点,对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环境,以及把积极组织系统和积极关系的构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都产生了影响。3.2 现实背景
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三种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但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的注意力集中于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了主导性模式[2]。目前,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孤独、焦虑、精神空虚等负面心理也层次不穷。这让心理学家们不得不反思传统心理学存在的问题,也开始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注重对第二、三使命的完成,也即是对积极品质、人类的潜能等进行研究,于是积极心理学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诞生了。4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承继了西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3]。另一方面,虽然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但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4]。如:它学习和继承了质性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等。积极心理学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真得可谓做到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也有利于它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5.1 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
它对人类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人类对过去的幸福感、满意感,对现在的快乐感,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5]。其中对幸福感和快乐进行了重点研究,强调了只有对它们进行充分关注,才能真正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
5.2 个人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人积极的心理品质,它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等,这些特质许多早期都被研究过,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让有关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6]。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积极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在这个层面中,积极人格的研究是其重点。5.3 群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
积极心理学家认识到要想人们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只从个体层面出发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对积极社会组织的建构。于是他们致力于探讨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对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的学校等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6.1 心理学应该重新实现其价值平衡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作为统治20世纪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对于人性存在一种共同的隐喻,即否认人性的独特性,将人喻为机器或动物。认为消极性是人心理与行为的基本属性:人要么由本能驱使,要么由环境决定,渲染一种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的心理观[7]。积极心理学反对人的机器或动物隐喻,反对心理的本能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它提倡积极地人性论,也不是把人的优点看作克服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作为研究本身的目标,最终使人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6.2 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乐观、宽容等积极力量,这种积极力量不仅对自己是正向的、建设性的,而对他人也应该是的。每个人都必然存在着积极的力量,只要我们找出他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就可以预防和制止他的“疯狂”和“错乱”,这样比他“疯狂”和“错乱”后再去医治价值要大得多。如:马家爵事件,如果我们对他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积极力量进行引导,或许就不是这样的结果了!
6.3 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地意义。其实消极和积极都掌握在我们手中,主要来源于我们的认知。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性,一是多角度思考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体验。例如:期末考试有一门你考了50分,你不妨归因为自己的运气稍微差了点,而不是自己的能力低。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领域 7.1 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
积极预防指的是系统地塑造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潜能和品质,而不是去修正缺陷。通过发掘人类乐观主义、勇气等积极力量来预防出现心理问题。例如,要阻止那些易于沉溺于网络中的青少年,有效的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一个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男孩还会网络成瘾吗?。
7.2 积极的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提倡心理治疗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佩塞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提到了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a.观察、保持距离阶段;b.调查阶段;c.处境鼓励阶段;d.语言表达阶段;e.扩大目标阶段[8]。
7.3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主要是进行积极教育,也即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9]。例如:我们常说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就有点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正是老师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利于发展的教学环境,才让学生最后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7.4 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应用
在经济领域人们从收益(积极)和损失(消极)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对问题做决定时,通常趋向于以收益为核心来做出选择,可见对于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思想主要以积极为主。在管理领域,注重对员工的愉悦、兴趣等积极情绪的培养,有利于成员之间、成员与顾客之间形成相互的影响,更有利于企业事业的发展。因此,现在企业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和对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与意义 8.1 积极心理学的优点
积极心理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空缺,心理学长期以来注重人类消极的一面,而它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使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看做机器和动物,人要么由本能驱使,要么由环境决定,渲染一种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的心理观,高扬人性的积极性和建设性。8.2 积极心理学的不足[10] 8.2.1 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脱节
前人已经研究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但积极心理学并不借鉴。例如: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已经早就把它看成研究对象了。8.2.2 积极心理学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
它的许多概念大多散见于各种文章和研究报告中,缺少一条把它们串起来的主线。8.2.3 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
它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而且主要是美国社会的成年人。8.2.4 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批评过于苛刻,也过于武断
消极心理学毕竟存在了这么多年,还是有其价值,对人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能完全的对其否定。9 积极心理学的展望
积极心理学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它的发展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只要积极心理学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接受别人的批评,并给予改正,一定会走得更远和更好。因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11]。
[1][4]龚光军.积极心理学研究概述[J].论文网.2009(11).[2]顾群.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J].EDUCATION EXPLORATION.2009(222):12.[3][7]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5]张芸芸.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教育前沿·网络财富[J].2009(5).[6]石国兴等.积极心理学介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6(20):2.版.2007(2).[8][9]张若舒.浅析积极心理学[J].论文网.[10] 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1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