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调研感想

时间:2019-05-11 23:1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调研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调研感想》。

第一篇: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调研感想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调研感想

这次分散实践我们去的是辛集市新垒头镇南大过村,为了了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情况,我们走访、调查了当地的老人和有关部门。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感触颇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乡村养老保证是中国社会保证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我国乡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当前我国乡村养老保证曾经打破了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一养老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层出不穷并日具翻新。这关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促进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当前乡村养老保证制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处理。会不同水平地影响我国乡村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稳定。

农村轻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涌出,人口流动加剧,直接导致了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下降。许多农民离开农村进人城镇打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导致农村田地无年轻劳动力照料。老年人受到照顾更加困难,家里留的只是老人和小孩,老人不仅要承受精神上的寂寞感,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照料年幼的孙子、孙女。养老问题面临很大的冲击;而且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还有耕地农民收入太少,“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冲击;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解决。

为了解决现存的养老问题,我们需要完善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采取措施: 一要在思想上引导广阔农民转变观念,为提高和推行乡村保证奠定思想根底:首先,要顺应国度方案生育政策和家庭养老功用日渐弱化的理想。经过各种宣传媒体引导农民逐步摒弃‘’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逐渐承受和认同方式多样化的社会化养老新观念;其次.要逐渐完善各种方式的社会化养老制度.使广阔农民切身体验到社会化养老的益处,逐渐消弭农民对社会化养老所持的张望、疑心、不信任态度,以加强社会化养老对广阔农民的吸收力。

二乡村社会化养老在资金的筹集上应以积聚式为主,个人交费、集体补助局部都分别记在个人名下,以个人账户的储蓄积聚方式.容易被农民所承受,因农民的收人不固定,难以肯定规范停止养老统筹。实行积聚式也完整契合农民缴费的灵敏制度,如缴费层次几可由被保险人停止选择。另外,在养老基金的运用上要情打细算,且要增加资金运用的透明度.盲目承受投保者的咨询和监视,以进步社会化养老在农民意目中的可信度: 三农村养老保障工作首先必须遵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必须适应农村居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各级政府通力合作,明确分工。坚持“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的精神,同时明确责任,保障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人财政预算,由县、市民政部门实行专项理财。

总之,乡村社会养老保证问题是中国社会保证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处理的,需求多方面的努力。既要转变观.念,又要在促进经济开展的根底上充沛发挥国度、集体家庭和个人的力气,共同为农民养老树立一道牢靠的养老屏障。

第二篇: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管见

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管见

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管见

当前,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逾10%,65岁以上达6%以上,且这一比例还呈逐渐上升趋势。在这些老龄人中,城镇老年人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惟占有绝大比例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至今没有可靠保障。他们的养老保障也逐渐从家庭层面上升为社会问题,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工作课题;解决的好坏,已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构建。下面,我仅就我市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谈一点浅显的

看法:

一、我市农村养老之现状

一是农村发展滞后,经济紧张。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革开放之初不足百元,到已达3114元。但是比城镇经济发展还是滞后许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存在许多困难,农民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绝对差距甚至相对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手中没有多少剩余钱财留作养老,既使有一部分也都主要用在了子女入学等方面,赡养老人失去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使得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保险系数逐渐缩小。

二是家庭结构转型,负担加重。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子女人数减少,家庭规模也在小型化,劳动力也在减少,这就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减少。与此同时,家庭正在逐渐形成4:2:1的结构,劳

动力供养承载系数越来越大。家庭小型化和劳动供养系数加大之后,年轻一代相对上一辈对老年人,不论是精神负担还是经济负担程度都成倍甚至几倍地增加,无论是时间、精神,还是经济,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特别是按传统习俗极少有男到女方落户,致使纯女户女儿外嫁后,父母一旦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就难免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沦为绝对贫困户。即使是多子女者也不乏“一母养十子易、十子养一母难”的现象出现。家庭结构的转型,使农村老年人不得不“活到老、干到老”。

三是生活观念改变,赡养意识淡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养老观念都在发生悄然变化。年轻一代中,尤其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意识渐浓,不管是时间上还是在金钱上都是首先考虑自己,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愿优先满足老年人。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扩大,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不仅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身边子女减少,而且由于进城之后生活方式的变更、生活观念的变化,需要更多的金钱来满足自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的需要,导致大部分人经济条件难以满足自身需求,更无暇顾及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经济生活,从而逐渐将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寄希望于社会。

二、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重要意义

1、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顺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保证。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因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及客观情况的影响,一般家庭均生育2胎或2胎以上,许多人都有生男而止的欲望和动机。因为一旦进入老龄阶段,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就只能完全依靠子女供养。如果没有儿子,生活就将无靠。尽管法律规定儿女均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在现实生

活中,尤其是农村靠女儿供养的概率并不高。所以,如果在农村全面建立养老保障制度,使农民进入老年后,生活有保障,则彻底解除了农民对晚年的生存后顾之忧,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会随之淡化,强生2胎或2胎以上、生儿则止的观念也会逐渐改变,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推行。

2、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不能不大力缩小城乡差距。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实施乡村路面硬化工程、增加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政府投入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超常规地以两位数增长,农民生活水平确实有了一定提高。但相比于城市居民 的生活不仅绝对数有差距,就是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相对数也有差距,也就是说生活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由于近几年来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城镇老年人群的生活基本有了保障。但在农村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来说,仅仅拥有土地这一基本的劳动要素,他们难以生存。从中也就看出现今的城乡之间尤其是城乡老年人之间存在着不应有的差别。因此实行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手段,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必经之途,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前提条件。

3、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内在要求。构成农村社会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但最基本的还是源自于生活问题、生存问题的养老问题、老年人无人赡养问题的矛盾纠纷屡见不鲜。最近两年南昌市相继解决了农村五保户非农业户口问题并实行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离任“两老”人员解决了生活

困难补贴,对农村特困家庭实行困难补助,而其中绝大多数资金又是用于农村老年人员,但相对于农村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还有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老年人因子女无能力供养导致生活无着落的问题依然存在,因子女不供养导致生活无着落的问题依然存在,致使有的老年人外出乞讨,有的家庭产生纠纷甚至引发命案,有的经常到各级上访求助政府帮助解决,这不仅分散党委政府领导的大量精力,还给社会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是现代社会极不和谐的一个音符。如果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这一类的社会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我市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可行性

1、政策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已经从道德层

面上升为政策要求,甚至法律规定,从而成为政府在行政中的一项重大责任。

2、社会基础。随着近年敬老院工作的发展,年老以后到敬老院颐养天年已为社会所认同,为群众所接受,并逐渐形成风气。群众不必再在依靠社会、互助养老这个问题上作过多的社会声誉、道德评价考虑。尤其是全国都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农村,都在努力统筹城乡发展,对我市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更提出了直接要求,形成了直接压力。

3、经济基础。就南昌市而言,近年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级财政实力日趋雄厚,已经有条件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以为准,我市农村人口为250万人,按60岁以上为10%,65岁以上为6%计算,则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为25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为15万人。按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计算,每人年均衣食费用超不过1000元。若政府每年提供9000万元即每人600元的养老金,就完全可

以保障15万名65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尽管不能说是生活过得很好,但起码可以衣食无忧。据全市人大会议预决算报告:,我市财政总收入突破了100亿,达到102亿,连同基金预算收入亿元总量接近110亿,增长%;财政支出亿,连同基金预算支出亿总量达到亿元,增长%,是完全有能力拿出零点八个百分点即9000万元为这15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的。

四、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必要举措

1、财政分级负担。全市起步阶段每年拿出9000万元,以后随着财力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以及老龄化的加速,政府每年承担的费用还将逐年增加,所有这些费用应实行市、县两级分担。其目的首先是避免所有担子全部压在市级身上,以致难以承受;其次为了加强县级政府的责任心,防止降低享受对象的年龄标准,进而引起财政压力的加重和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两级分担的比例

以8:2为宜,总量为9000万元的养老金市级财政承担7200万元,县级承担1800万元,这样县级财政也基本可以承受。以进贤县为例:按上述标准计算,60万农业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为万人,年养老金金额为2160万元,以市

8、县2的比例,市财政转移支付总量为1728万元,县级财政承担432万元,尽管当前县级财政比较困难,但咬咬牙也是不成问题的。鉴于今年财政预算市县两级均确定,若今年初补发,财政支出数量较大而不便调整预算,可以考虑从今年7月份或10月份甚至明年起步执行。

2、加强资金监管。农村老年人养老金制度一旦执行,养老金就是农村老年人的养命钱,作为政府既要保障资金供应,也要保证资金足额到达老年人手中,因此,必须建立养老金发放监管机制。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对象的核实,具体可采取个人申请、村级初审、张榜公布、乡审县定的程序确定,并实行动态管理;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发放,每年

将所需资金列入预算,按月将资金拨付到银行直至老年人个人存款账户,通过银行存折按月发放到老年人手中;审计、监察部门负责监管对象的确定和资金的运行,防止确定对象的舞弊和资金的流失。

第三篇: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管见

当前,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逾10%,65岁以上达6%以上,且这一比例还呈逐渐上升趋势。在这些老龄人中,城镇老年人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惟占有绝大比例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至今没有可靠保障。他们的养老保障也逐渐从家庭层面上升为社会问题,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工作课题;解决的好坏,已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构建。下面,我仅就我市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我市农村养老之现状一是农村发展滞后,经济紧张。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革开放之初不足百元,到2004年已达3114元。但是比城镇经济发展还是滞后许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存在许多困难,农民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绝对差距甚至相对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手中没有多少剩余钱财留作养老,既使有一部分也都主要用在了子女入学等方面,赡养老人失去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使得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保险系数逐渐缩小。二是家庭结构转型,负担加重。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子女人数减少,家庭规模也在小型化,劳动力也在减少,这就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减少。与此同时,家庭正在逐渐形成4:2:1的结构,劳动力供养承载系数越来越大。家庭小型化和劳动供养系数加大之后,年轻一代相对上一辈对老年人,不论是精神负担还是经济负担程度都成倍甚至几倍地增加,无论是时间、精神,还是经济,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特别是按传统习俗极少有男到女方落户,致使纯女户女儿外嫁后,父母一旦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就难免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沦为绝对贫困户。即使是多子女者也不乏“一母养十子易、十子养一母难”的现象出现。家庭结构的转型,使农村老年人不得不“活到老、干到老”。三是生活观念改变,赡养意识淡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养老观念都在发生悄然变化。年轻一代中,尤其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意识渐浓,不管是时间上还是在金钱上都是首先考虑自己,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愿优先满足老年人。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扩大,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不仅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身边子女减少,而且由于进城之后生活方式的变更、生活观念的变化,需要更多的金钱来满足自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的需要,导致大部分人经济条件难以满足自身需求,更无暇顾及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经济生活,从而逐渐将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寄希望于社会。

二、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重要意义

1、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顺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保证。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因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及客观情况的影响,一般家庭均生育2胎或2胎以上,许多人都有生男而止的欲望和动机。因为一旦进入老龄阶段,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就只能完全依靠子女供养。如果没有儿子,生活就将无靠。尽管法律规定儿女均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农村靠女儿供养的概率并不高。所以,如果在农村全面建立养老保障制度,使农民进入老年后,生活有保障,则彻底解除了农民对晚年的生存后顾之忧,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会随之淡化,强生2胎或2胎以上、生儿则止的观念也会逐渐改变,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推行。

2、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不能不大力缩小城乡差距。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实施乡村路面硬化工程、增加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政府投入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超常规地以两位数增长,农民生活水平确实有了一定提高。但相比于城市居民的生活不仅绝对数有差距,就是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相对数也有差距,也就是说生活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由于近几年来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城镇老年人群的生活基本有了保障。但在农村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来说,仅仅拥有土地这一基本的劳动要素,他们难以生存。从中也就看出现今的城乡之间尤其是城乡老年人之间存在着不应有的差别。因此实行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手段,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必经之途,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前提条件。

3、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内在要求。构成农村社会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但最基本的还是源自于生活问题、生存问题的养老问题、老年人无人赡养问题的矛盾纠纷屡见不鲜。最近两年南昌市相继解决了农村五保户非农业户口问题并实行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离任“两老”(老村支书、老村长)人员解决了生活困难补贴,对农村特困家庭实行困难补助,而其中绝大多数资金又是用于农村老年人员,但相对于农村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还有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老年人因子女无能力供养导致生活无着落的问题依然存在,因子女不供养导致生活无着落的问题依然存在,致使有的老年人外出乞讨,有的家庭产生纠纷甚至引发命案,有的经常到各级上访求助政府帮助解决,这不仅分散党委政府领导的大量精力,还给社会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是现代社会极不和谐的一个音符。如果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这一类的社会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我市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

第四篇:社会实践调研-农村养老

对我国农村养老状况的调研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其庞大的老年群体与城市老年职工的重大差异是他们无工薪,无退休年龄的规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化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原有的家庭保障、土地保障以及集体保障构成的三角型保障模式体制逐步瓦解,在此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

如何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是一大难题,但这个难题又必须解决。因为,这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选择了此主题,利用暑期深入农村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了我国当前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最后给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策略与措施。

一、当地的养老现状概述

由于当地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敬老院、社区养老等模式所起作用不打,当地主要养老模式为家庭养老。

在经济收入方面,相关研究显示:宏观视角中,农村老人可获得的经济支持力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当地为传统农业地区,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受惠不大;微观层面上,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以个人和家庭为主,当地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总体偏低,家庭养老仅限于生存。

在医疗设施以及健康状况方面,当地农村老人的身体普遍较差,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而且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当地大部分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患有各种轻重不一的慢性疾病,但是由于农村基础医疗设施的缺乏而面临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大多数人因为家里经济拮据和昂贵的医疗费用而看不起病,看病贵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在精神生活方面,当地老人平时的消遣活动很少,他们整天面对的就是儿孙或配偶,精神生活极度贫困,丧偶老人的精神则更加空虚,缺乏亲情呵护。

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60周岁以上的农村常住人口,调查的地区分布是。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该村委会总人口5360人,老年人口为766人,占人口总数的14.29%。

调查显示,67.3%的老人已婚完整, 30%的老人丧偶;共同生活的家庭人数中最常见的是2人(36%),其次是5人及其以上(23.3%)。被调查老人与配偶、子女中的一方或两方一起生活的占八成,而独居老人占总量的15.1%。

另外,被调查老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82%,初中文化程度的老人占1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仅占5%。

当地共有敬老院2个,床位50张。由于在当地送老人进敬老院被视为不孝行为,因此只有由于生活以及健康状况所致实在无法自理同时又无子女或者无亲戚可以提供照料的老人才选择敬老院养老,所以2个敬老院已经足够,入住率72%。

当地农村老人患病率达82%,其中病情比较严重的占20%。当地共有乡村医务室4个,每个医务室平均配备医生2名,仅能处理常见小病,基础医疗设施缺乏得比较严重。

三、养老现状的具体分析

(一)经济收入方面

经济收入作为养老支持力的主要来源,在养老资源的购买和提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可知,被调查的农村老人的个人月收入较低。这些老人平均月收入450元,收入在300元以下的老人占48%,301—600元收入的老人占36%,物质生活总体水平偏低。需要自己干农活的占85%,小病吃不起药的占67%,大病住不起医院的则高达86%。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老人的人数分布逐渐减少。个人月收入在1 800元以上的农村老人占2.5%,存在一定的贫富分化。

子女赡养费、农业收入是农村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子女赡养费所占比例最大,为65%。而依靠亲友资助、政府救助、退休金、征地补偿的农村老人占的比重都不大。因此,在养老支持力上,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子女提供的赡养费和农业收入。

(二)医疗及健康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由调查数据知, 60—69岁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中生活能够自理并参加生产劳动的占89.9%,而70—79岁的调查对象中生活自理并参加生产劳动的比重下降为35.4%,而在80—89岁中,此项更下降为7%。

关于当地敬老院。一个老旧的小院,七八位老人在晒太阳,还有些老人在房里聊天,陪伴他们的是属于自己的一张床、一个床头柜和一个小衣柜,这是当地乡村敬老院里的典型场景。老人们依靠子女或是社会补助每月交的“托老费”在这里养老,休闲娱乐活动不多,只能看电视、聊天、打牌。虽然没有亲情,但吃穿不愁,生病时还能有人照顾。

农村老人的医疗费用主要由个人、家庭和合作医疗承担。调查表明,当地农村老人医疗费用主要由个人(20%)、家庭(47%)和合作医疗(27%)承担,另外其他医疗保险也占6%。所以,医疗费用的负担仍在个人和家庭方面,不过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其他医疗保险的推广,农村老人的医疗费用负担表现出社会化的趋势。

(三)精神慰藉方面

随着年龄增长农村老人的孤独感增强,除了经济、生活等方面的支持和照顾之外,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不容忽视。对于农村老人而言,最担心的可能是生活没有保障和生病没钱医治,其次可能就是感到孤独寂寞。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没有感到孤独寂寞的约占半数,但经常感到孤独寂寞的农村老人约10.2%,偶尔感到孤独寂寞的占40.2%,这表明五分之二的农村老人精神生活不充实,十分之一的农村老人孤独寂寞。究其原因,由于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多,特别是有的夫妻双双外出,甚至将小孩也带了出去,单独留守家园的老人增多,造成老人孤独寂寞,交际范围狭窄,缺乏交流对象。

文化娱乐活动作为农村老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老人们

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安排。对此我做了专门调查,将老人的文化娱乐形式主要分为五类,分别是看电视、打麻将、打牌、聊天及其他。结果显示:23%的农村老人选择闲暇时间看电视,5.6%和7.4%的老人选择打麻将和打牌,选择聊天的老人占55.8%,8.2%的老人选择其他,因此,聊天成为当地农村老人的主要娱乐形式。另外,在“村里是否组织老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一题的回答中,选择“从没组织”的占

76.8%,“偶尔组织”的占18.6%,“经常组织”的占5.6%。可见,村集体较少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对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关心不足。

四、讨论

农村养老是亿万农民面临的现实需求,已成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也是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尚没有一种单一的养老方式能全部解决包括物质提供、精神慰藉、日常护理等内容的养老需求。加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这也决定了家庭居家养老仍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因此,养老制度设计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做好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建立起人性化、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体系,同时要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另外,因为大批青壮年流入城市打工,赡养服务人口的下降使农村老年人的照料成为难题,因此完善农村养老机构也将是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事实上,实现“老有所养”还有很重要的配套内容,就是“病有

所医”。农民老了最怕得病。要解决农民养老问题,首先要增加农村基础医疗设施以及医疗服务人员,同时必须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政府还可以通过适当加大大病统筹的比例、提高专门针对大病的统筹补贴、加大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等举措,让农村的老年人能看得起病,真正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

在改善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方面,政府应该多建立一些老年人活动中心,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多多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并培养一批心理辅助等专业服务人员。另外,除了这些外部帮助,更应该宣传改变现有的老人自身的养老观念,改变养老观念,应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准备,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准备,还包括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最好是从年轻时就培养兴趣爱好,老的时候生活才不空虚。

同时,加强孝道在社会观念中的宣传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前民政部副部长兼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李宝库就曾在两会提案,建议把弘扬敬老传统是否孝敬父母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以及把敬老故事列入中小学和幼儿教材。在提案中,李宝库提到:“中国自古重孝。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把孝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大力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举措。”

第五篇:关于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此次平山县南街村调研情况,得出如下数据及存在问题:

(一)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医疗情况

1.在访问调查的老人中有93.9%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能够自理,6.1%的老人部分或不能自理。其中经常体检(一年一次以上)的老人占三分之一,而其余的老人很少或从未体检。

2.在医疗保障方面,80.3%的老人参加了新农合,12.1%的老人选择了商业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障,但仍存在7.5%的老人没有选择任何医疗保障。

3.在就医的问题上,98.5%的老人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家吃药”,而

1.5%的老人生病立即就医。不就医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高和手续繁琐。

(二)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1.在访问的老人中,87.9%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院养老及居住社区养老占6%左右。老人大部分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相当多的老人单独居住,而他们感情与生活上和子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半数老人希望可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另有很大比重的老人能够自己料理,请家政保姆及住养老院者只占很少比例。

有以上数据分析,农村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养老形式。

(三)关于农村养老院的情况

农村中只有很少的养老院,而且有部分老人并不知晓养老院的具体位置。此外,养老院的环境较差与收费超出部分老人所能承受的费用,是老人不愿进入养老院的原因是之一。

另外,有部分老人不愿去养老院是因为担心周围邻居的评论,担心邻居认为子女不孝。

(四)农村老人的生活情况

农村老人,21.2%左右老人有退休工资或养老金,36.3%老人靠子女提供和生活费用,10%左右老人办有养老保险,20%左右只依靠务农获得生活费用。目前,多数老人的工作是帮子女带孩子,另外,务农、家务、个体经商的老人也占一定比例。绝大部分老人不担心子女不会履行赡养义务,一部分老人担心没钱治病及年老孤独寂寞。在“子女不孝,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假设下,多数老人会向村委会或组织反应,让其出面说服教育,而少数老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谋生路。

生活中,老人经常倾诉的对象是老伴、子女及周围的邻居亲友,也不乏老人会向孙子女和村干部倾诉心声。老人的娱乐活动多为打牌、麻将、下棋以及跳老年健身操,几乎所有老人都会选择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

总体看来,该村多数老年人很少有孤独感,也有个别老人认为自己孤独寂寞。

(五)老年人对国家养老政策的了解

只有略微超过三分之一的老人对国家养老政策有所了解,很多老人并不清楚国家的养老政策。

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虽然农村养老事业得到一定发展,但农村老人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阶段。

(2)对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社会福利落实力度不够,并不能使所有的老人生活受到保障。

(3)社会养老体系不够完善,养老院环境差及宣传力度不够,让很多

老人放弃去养老院养老。

在农村养老情况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孝老爱青”模范——李志凤,她的孝老事迹也体现完善农村养老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

由此次调查可以得出中国农村以家庭养老最为普遍。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难以安度晚;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当然,现代社会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很多挑战

(一)由于计划生育的贯彻,使得老年人子女减少,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子女的养老压力增大,社会负担加重,使得养老问题日益尖锐。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象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这是传统家庭养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导致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两个因素在农村正在逐渐突出:第一,两代人的居住偏好。喜欢分开过,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时尚,也可以说是人的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有

其他组织,对我国多个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在老人那一端,也有个图清静、少麻烦的想法。第二,家庭人口外流或外迁因素。子女不在身边,在外地学习或工作,条件不成熟,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显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有二个基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在农村,传统孝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也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存在的空间正在形成。

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根据当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务状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中的主要养老方式,只不过这种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于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可以这样说,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不可以偏概全,随意放弃对家庭养老的研究和规范,更不可武断地认为社会养老保险能够完全替代家庭养老。

之所以说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无需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第二,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由于诸多的原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全面推广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这种古老的养老方式不能随便地减弱或放弃。第三,家庭服务业不甚发达。即使人人都参加了社会养老,年老时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由于农村家庭服务业刚刚起步,从事家庭服务的人员十分有限,因而,如果没有家庭这个养老载体,老人们即使手中握着钱也仍然无法安度晚年。第四,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老人养老载体选择的影响。传统的“子孙满堂”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年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家庭的依赖性、对子孙理解的渴望会进一步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拿到保险金的老人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人而与他人生活在一起吗?很显然,家庭永远都是最理想的养老载体。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观念更新以及人口的流动对家庭养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单靠原有的道德、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进行规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置。

养老的载体与养老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愿意承担养老责任,但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或者相反,老年人仅有资金上的保证,但无人对其进行照顾,其生活也是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巩固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必须在农村强制推广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建立防患意识,在其年轻力壮、创造力最强时,能有少部分的储蓄,以备年老、多病没有生活能力时所用。

鉴于上述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立法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下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调研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调研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财政支持建议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财政支持建议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项目内容,都是财政应该保障的,而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则是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讨(精选五篇)

    文章标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现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生产水平较低,是导致农村养老问题......

    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管见(合集五篇)

    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已经从道德层面上升为政策要求,甚至法律规定,从而成为政府在行政中的一项重大责任。2、社会基......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概述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各种经济和社......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郑思宇简介:课题研究背景: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面积587平方千米,人口18万。下辖7个街道、3个乡。乡:红旗乡、民主乡、柳......

    农村调研感想一

    魏圩村调研心得 XXXXXXXX 2017年5月底,去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魏圩村调研,五天的调研时间,看到很多,这里也就只写感受比较强烈的几点。 1、要致富,先修路 真实感觉到“要致富,先修路......

    农村调研感想二

    魏圩村调研心得 XXXXXXXX 2017年5月底,去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魏圩村调研,五天的调研时间,看到很多,这里也就只写感受比较强烈的几点。 1、一切应从娃娃抓起 村里的留守儿童太多了,不......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了解感想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了解感想 武东 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院名)10级(年级)旅本一班(专业班级)20104141061(学号) 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标志着新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