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时间:2019-05-14 06:3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第一篇: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我 国 的 养 老 保 障 制 度 分 析

班级:

姓名:

学号:经济1102班

马路 1101010242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养老保障关乎一个国家、社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自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养老问题的关注愈加强烈,由此养老保障制度被更多数人所认同,欧美等国的社会福利之高也为全世界所仰望。中国,自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而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创建阶段(1951~1965):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以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其主要工作是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2、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1966~1976年是养老保障制度的严重破坏阶段。当时中国的社会保险事业与全国经济文化一样遭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保险基金统筹调剂制度停止,相关的费用负担全部由各企业自理,社会保险演变成企业保险,正常的退休制度因此而中断。

3、恢复调整阶段(1977~1992):

在十年**结束后,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我国在养老保障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渐进性的调整,恢复了正常的退休制度,调整了养老待遇计算办法,部分地区实行了退休费统筹制度。

4、创新改革阶段(1993至今):

1993年到现在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创新改革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创建了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模式,改变了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基本养老金增长机制和实施了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最终基本建成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改革运动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逐步蔓延进而导致世界各国养老保险体系纷纷开始进行变革,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也进入了改革的行列。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形成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多支柱新型养老保障体系。

逐步建立了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样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使得养老保障制度由原来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企业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比例不超过企业总工资的20%,个人负担8%其他部分由政府财政负担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

部分积累制的筹资模式有利于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三个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形成了三者责任共担的机制。由企业和个人分担保险费,政府承担社保机构的管理和运营费用,在资金不足时由财政拨款加以补贴,分散了原来只有企业养老的国家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个人意识淡薄的现状。

三、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有十几年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面临中国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制度转轨一流的历史欠账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新型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

1、养老保障覆盖面狭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而这也就形成了我国养老保障覆盖面狭窄的现实。首先,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养老保障制度在我国东南沿海等较发达地区已经得到普及,而在内地较为落后地区,人们的养老保障意识扔很淡薄。其次,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使得城乡间差距凸显,养老保障在城镇居民中较为普及,而对于广大农村居民而言,关于养老保障等社会保险福利的意识仍不具备。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参加各种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3.6亿人,仅占当年全部2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36.7%。这样的覆盖率显然不能发挥社会保障 的保障功能,也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养老保障基金统筹层次偏低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自行制定缴费率,其初衷在于保持政策的灵活性,以便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但是,这一政策客观上造成养老保障统筹层次偏低。目前,全国只有少数省份实现和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其他保障项目主要还是县市级统筹。资金筹集比例各地间有很大差别。养老保险基金抗御风险的能力脆弱,很容易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养老保险跨地区关系转续以及领取不便;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3、体制转变造成巨大隐性债务以及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政府1997年决定把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就出现了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所谓隐性债务,是指在养老金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或半基金积累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已经工作和退休的人员没有过去的积累,而他们又必须按新制度领取养老金,那么他们应得的,实际又没有“积累”的那部分资金)。根据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课题组的推算,隐性债务最小为1.8万亿元,最大接近12万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养老保险实行改革后的新制度,按照制度设计,对已经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应该用社会统筹资金。但是,由于现在的退休者没有(或很少有)个人账户的资金,又要按标准发放,社会统筹的资金远远不够支付庞大的退休群体的需要。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规模已超过1万多亿元。长此下去必然蕴涵巨大的资金风险,也会降低改革后新制度的信誉,动摇新制度的根基。

4、养老保障金保值增值效率低下,难以应付过高的通货膨胀率

2001 年 12 月 13 日财政部允许全国社保基金适当投资于证券、股票,其比例不得高于 40%。但是,该举措中所称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指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并不包括由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基金。政策的天平偏向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安

全性,忽视了其收益性。而养老保障基金的增值是养老保障基金筹措的一个重要渠道。按照规定的途径,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养老金无法增值。

5、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偏低

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退休年龄越高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短,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少。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我国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偏低的退休年龄是导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2000年老年抚养比为10%,2010年为18.6%,2020年为26.3%,2030年为40.2%,2050年为58.7%,2060年为60.3%。此外,由于女性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这就造成了在老龄人口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也要远远大于男性,而在我国,女性要比男性早5年退休。

6、养老基金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金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与财政补贴。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保险费欠缴的情况非常严重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保费收不抵支,原有的积累也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基金保值增值的幅度又太小,弹性收缴与刚性支出的矛盾日趋突显出来,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数却不断减少。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四、养老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养老保障金清偿能力有限

单一的养老基金来源渠道,同时存在着巨大的隐性债务,使得养老保障金的清偿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养老金所面临的巨大缺口,养老保障金的清偿能力不足。

2、企业统筹和社会统筹占养老保险金的比重低,财政负担沉重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主要方式是财政筹集、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各占1/3,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不足部分由财政弥补的筹资方式。

但因企业养老保险金遵缴率低,企业筹集只占全部养老金的20%~25%,养老保险金欠缴严重。

3、人口老龄化和赡养率提高

自进入21世纪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这造成的后果是中国当前人口红利的消失,就业人数已远远不能满足待养老人口的养老金需求,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就业问题将使政府不能够采取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来减小养老保险金支付规模。

4、养老保险体制存在漏洞

目前在我国非国有经济中尚未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职工养老保险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建立的,但对非国有经济而言,政府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企业承担了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的全部成本,这些导致建立养老保险体制的动机严重弱化,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5、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缺乏相关的有效的法律保障,养老保险金的筹集、发放和管理混乱,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很低。此外,由于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实行的是属地所有、属地负责的原则,即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各地方政府,这就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分散化和低效率,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很低甚至为负值,而且养老保险金挤占挪用现象比较普遍。

五、针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全国统一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个地区间的的养老现状,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通过努力,真正的建立全国统一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2、逐步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福利普及较为落后的地区,同时农村地区的广阔市场也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赖以生存和维系的根本所在,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与宣传,逐步建立我国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将对我国现

下所存在的养老问题产生积极地影响。

3、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障资金的筹措机制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养老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履行政府的经济职能意义重大,对于企业负担过重的现状,可以适当调整政府、企业、个人间的筹资比例,以缓解企业为逃避较大的养老金压力而出现的无故不缴现象,同时缓解企业的生产成本。

4、加强对养老保障资金的管理

通过在城镇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所有就业者实行统一规定、统一标准、统一征收,建立养老保障资金的个人账户。个人和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全部记录到个人账户上,个人账户全国联网、全国流通。在此基础上,再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账户基金。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范地方政府的违规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于此同时完善监督制度,使养老金所面临的资金空洞能得到有效解决。

5、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筹措是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这种养老保障金的筹集制度对我国的当前的国庆现状有很好的弥补作用,但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制度层面的难题,只有通过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才能更进一步的使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第二篇: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问题原因

二、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问题原因

1.养老保险金清偿能力不足

过去,我国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统包,职工个人账户没有养老金的积累,而国务院文件所确定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一种“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制,使劳动力市场真正具有流动性。对过去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的欠账就造成政府资产负债表上的隐性直接负债,构成政府规模巨大的转制成本,目前关于这一成本的统计缺乏统一的口径和标准,各种测算结果之间差距很大。

2.企业统筹和社会统筹占养老保险金的比重低,财政负担沉重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主要方式是财政筹集、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各占1/3,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不足部分由财政弥补的筹资方式。但目前因企业养老保险金遵缴率低(约90%),企业筹集只占全部养老金的20%~25%,养老保险金欠缴严重。

3.人口老龄化和赡养率提高

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将面临劳动力供给进一步增加和退休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双重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就业问题将使政府不能够采取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来减小养老保险金支付规模。

4.养老保险体制存在漏洞

这是指非国有经济尚未建立职工养老保险.政府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政策收效甚微。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职工养老保险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建立的,但对非国有经济而言。政府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企业承担了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的全部成本。养老保险金只能靠企业和职工个人来积累。在这种条件下。非国有经济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的成本远远高于通过奖金或红利的方式对职工进行补偿所带来的成本.其建立养老保险体制的动机严重弱化,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5.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养老保险金的筹集、发放和管理混乱,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很低。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实行的是属地所有、属地负责的原则,即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各地方政府,这就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分散化和低效率,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很低甚至为负值,而且养老保险金挤占挪用现象比较普遍。

第三篇: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1-08-03 13:08:54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在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举行的第20次“北大英杰华(AVIVA)保险系列讲座”上,华信惠悦(WatsonWyatt)中国投资顾问部总经理、世界银行社会保障部旗下的全球养老金部前总监、养老金问题资深专家冼懿敏应邀出席演讲。

在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举行的第20次“北大英杰华(AVIVA)保险系列讲座”上,华信惠悦(WatsonWyatt)中国投资顾问部总经理、世界银行社会保障部旗下的全球养老金部前总监、养老金问题资深专家冼懿敏应邀出席演讲。

会后,就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冼懿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冼懿敏拥有逾30年的社会保险及雇员福利方面经验,曾为各国养老金不同的注资体系开发应用金融模型,并为20多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和公务机构改革提供过政策上的技术咨询。她从1999年起为我国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技术咨询。在世行工作期间,她还参与了世行自身的人力资源政策及替换养老金政策的改革。2007年3月,冼懿敏加盟华信惠悦。

记者:当前,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现实挑战是什么?

冼懿敏:未富先老。一般发达国家老龄化时,人均GDP多在2万-3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才刚到5000美元左右,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已达到3∶1,预计在203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到2050年,每4个人中就会有1位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必然对现行的现收现付制产生巨大压力。举例来说,目前中国抚养比是34%,按照60%的养老金替代率,测算出来的缴费率是20.4%;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假设抚养比增至100%,替代率维持60%不变,缴费率将高达60.0%,这是完全不可行的。

记者:您认为,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冼懿敏:中国政府采纳了世界银行建议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一层次是最低生活保障;第二层次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第三层次是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第四层次是个人储蓄;第五层次是非正式支持,如家庭扶持等。

按照世行的观点,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供足够的、可承受的、可持续的以及稳定的老年收入,然后是要有利于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

一是养老金制度未能达到预期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有76990万劳动人口,其中近1/3的劳动人口参加4个政府资助的养老金计划之一(包括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国家机关或组织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还有2/3的劳动人口没有任何养老保障;二是养老金制度的成本和待遇分配存在精算不平衡和不公平的问题;三是养老保险体系的长期不可持续性导致占用了其他社会服务所需要的开支;四是养老保险制度不可持续性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在2005年我曾测算过,截至2001年底,中国养老保险的负债超过12万亿元,而资产不足1万亿元;五是大部分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营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六是公共管理的资产投资表现往往不佳,如省级的资金主要投资在政府债券和银行提供的协议定期存单,涉及的银行包括一些财务管理有问题的银行和资本充足率差的银行,投资回报率低于工资增长率,这将导致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降。

记者: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

冼懿敏:基本原则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中国应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体制,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尽快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弥补不断下滑的养老保险待遇和较低的工资基准,推广建立自愿性养老保险计划。此外,要多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包括实行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增加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助,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要推广建立自愿性养老保险计划,这应该包括企业年金在内,您对于企业年金目前的发展情况有何评价?

冼懿敏:推广补充养老保险,应以企业年金为平台。中国效仿美国401(k)体系建立起了本土的企业年金体系,其特点是自愿建立,以就业为基础、由私营机构管理、由政府监管的缴费确定型(DC)的养老金。

我认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相对缓慢,甚至令人失望。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中,有5.36%的职工参加了企业年金,到了2007年,这一比例降到了4.61%。2007年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519亿元,只占我国养老金体系10%左右。

政府和服务提供商都在十分积极地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但还有很多头绪不清。2006年底,大约有24万个企业的1000万名职工参加了企业年金,总资产为910亿元。但是,其中绝大多数资产并不是按照企业年金条例的规定管理的,而是由三类不同的管理机构管理。这些存量补充养老储蓄计划只有在建立了符合企业年金条例规定的管理模式后,才能享受税收优惠。

此外,还有许多以其他方式管理的私营企业职工的补充养老储蓄——包括由不同机构管理的资产,保险合同或一些公司或有资产支持或无资产支持的账面储备。尚不明确是否所有诸如此类的退休金计划都应纳入企业年金法规管辖之内。

记者:造成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扭转这一态势?

冼懿敏:主要原因有启动成本高,设立和审批程序复杂(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托法的概念与中国法律体系的不协调;缺乏清晰的对雇主和雇员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的投资范围造成可投资产品单一,限制了投资回报等。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外部原因,如保险业在保监会的支持下,推出了灵活创新的产品,包括一些待遇确定型产品(DB),它们也是补充养老金市场份额的有力竞争者。另外,一些建立补充养老计划或养老储蓄计划的私营部门的雇主,对企业年金持怀疑态度,将其养老金负债只记为账面储备,期望在企业年金制度能够提供对其有利的条件时,再转为企业年金,这也将进一步推迟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

我认为,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是否能成长为中国的401(k),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后几年里的政策环境,如推出全国统一的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以免税或延迟税收的方式,吸引雇主和雇员参加补充养老计划;务实地致力于建立受托人体系,强调受托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执行监管,在养老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受托人的法律地位;采取具体措施降低年金计划的初始成本。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由人保部制定相关法律,允许多个雇主共同建立集合信托计划,将汇集的资金投资于共同认可的投资组合;放宽对投资范围的限制,允许投资更加多样化和分散,最终允许更高的养老金支付,从而提高职工参加养老计划的积极性。

我相信,在经历“成长的烦恼”之后,企业年金将成为中国补充养老储蓄的主要渠道。保守的估计是:在企业年金发展早期,每年的缴费积累可达150亿-2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总积累有可能达到4000亿-8000亿元人民币

第四篇: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概述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二)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制度性安排,以权力与义务的一致性为原则,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为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三)老年社会福利

老年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和老年人自身的特点,由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特殊的、照顾性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也有某些情况是把老年福利等同于老年社会保障,如在西方福利国家。

(四)社会保障模式

从“收入保障”的观点考察,社会保障提供补助金的模式有四种,即社会保险模式(即就业关联方式)、普遍受益模式(即按人头提供补助的方式)、社会援助模式(即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方式)和中央公积金模式(即储蓄保险基金方式)。

二、养老福利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整个西方社会文化历史中,在对待老年人的问题上,经济利益至上的功利主义思想起到了主导作用,这种经济功利主义是建立在社会生物学理论上的。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养老是中国古代家庭生活的一项主要职能。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是一种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反哺式”养老模式,这是古代老年人得到经济保障的重要机制。

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最重要的子系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西方工业化时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保留了一定的历史传统,在近现代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随之被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在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作为社会保障前身的慈善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出现后,某些国家开始建立早期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早在1669年,法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年金法典》,规定对不能从事工作的老年海员发放一定的养老金,这是制度化的老年社会保障的开端。

德国是社会保障的发源地。德意志帝国在俾斯麦宰相于1883年~1889年间,通过帝国国会,策划和实施了疾病、工伤和老年“三项社会保险立法”,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社会保障制度的楷模。

1935年8月4日批准的“社会保障法案”标志着美国社会立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继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三项社会保险立法之后的有一个分水岭。美国的社会保障是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罗斯福认为,社会保障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墓地”的整个一生。这表明了其社会保障可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的意向。老年人保险有助于促进劳动力的更新,并使人们有安全感。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迄今的半个世纪内,尽管国际上的局部战争时紧时松,持续不断;也尽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天灾人祸时有发生,但世界大局基本保持和平稳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加上医学、药学等自然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自1940年以来,平均演延长了20年);又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的“生育高峰”而来的“老龄高峰”,劳动者和退休人员的比例,正在发生不利于老年人的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变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的比重迅速提高。所有这些因素,使老龄问题成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关注的头等大事,而退休养老则是这件大事中的大事。这就意味着,做到“老有所养”,则老龄问题这件大事就可以说解决了一大半。展望前景,对许多国家来说,老年人的供养问题,将是一个困扰各国财政经济资源的长期性的严重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三、中国老年保障制度的建设历程及其内容

(一)早期老年保障制度的建立

我国的当代老年保险制度初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暂行条例》,规定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负担,建立了企业职工退休金养老制度。1995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对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给了明确规定。1957年,劳动部草拟了《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由国务院于1958年2月公布实施。这一规定适当放宽了退休条件,提高了待遇标准,我国从此建立起了统一的退休制度。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城镇集体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第二轻工业部和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于1964年颁布了《关于轻工业、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规定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条件和待遇标准。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一步建立、改革与完善了老年社会保障制度。1978年,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资的结构以及物价体系的变动,我国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离退休人员实行了养老金补贴制度。

(二)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1.建立过程:(1)改革试点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在某些地区和部门开始进行养老金社会统筹的改革试点。1987年,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劳动人事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有条件的市县在两年内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90年代初,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蓝图已经明确,在职人员比例不断增高,退休金迅速增长。1991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3年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对于养老保险进行“统账结合”试点。

(2)全面推进阶段

199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现了三统一。它是新时期社会保障里程碑式的文件,标志着我国新型养老保障制度方案的形成。

2.改革的具体内容

(1)建立现收现付与基金累积相结合的制度,确立新的资金运行模式。(2)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3)扩大了养老保险金的来源,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金的费用。(4)扩大了养老金的社会覆盖面,对城镇全部劳动者实行养老保险制度。(5)建立养老基金增值的机制。

(6)建立退休金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和退休人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新机制。

(三)老年社区福利与社会服务

老年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较高水平的老年社会福利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而作为社会救济层次的老年社会福利对于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问题是在1969年召开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的,当时引起了与会各国代表的关注。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此后,我国逐渐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问题给予了关注。

发展我国城市老年福利的主要内容有: 1.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福利。

(1)建立福利院和敬老院,收养没有生活保障的老年人(2)开展向老人送温暖活动

(3)为老年人提供特殊的优惠服务措施。2.城市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1)建立老年人健康检查制度。

(2)建立老年病医院或设立老年病科,开展老年病的治疗工作。(3)建立老年人康复和疗养机构。

3.老年人文化服务设施。“婚姻介绍所”、“老年人再就业服务站”、“家政服务站”等。

四、建立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老年社会保障是解决现代化社会老年人经济问题的必要措施。

(二)建立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五、中国养老保障制度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一)养老金制度在中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是金额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是社会保障过度的问题,而是社会保障发展不足、经济水平低以及资源匮乏的严重问题,大多缺乏一套系统化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遇到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1.在职人员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和物价不断上涨,以标准工资计算的退休金难以保证退休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大多数退休者特别是早退休者的生活保障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2.养老金支出迅速膨胀。

3.不同经济所有制和不同用工形式的职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不平等,而难以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用工形式制度难以改革,劳动力市场机制难以形成。

4.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低工资、广就业、高补贴、高福利”;国家保着企业,企业保着职工。社会保障与企业的积极效益,与劳动者个人的工资不挂钩,企业和劳动者对社会保障不承担任何责任,社会保障失去了动力机制。

5.“文化大革命”时期延续下来的企业养老保险,在城市改革的条件下,直接导致不同企业退休金负担畸轻畸重,影响了一部分企业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现象。

6.在现收现付制度下,没有专门建立养老金的保值增至机制,难以应对快速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以及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二)城镇养老制度面临的新挑战 1.隐性债务的承担风险未落实。2.个人账户资金“空账”运转。3.养老金资金来源难以保证。4.基金保值增值面临巨大风险。5.资金管理上的安全问题。6.养老金的保障效果问题。

(三)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我国丞相“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使得社会化的养老模式基本上处于一种低水平、缓慢发展的层次上,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十分明显:

1.社会化水平低,目标人群的覆盖面过窄。2.保障水平低,不能完全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3.农村养老保险缺乏健全的法制化的管理和规范。

4.思想观念不适应。农村对于社会保险这个新事物认识不足,很多人持观望态度。

5.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投保的能力十分有限。

随着中国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也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稳定中国社会和促进国家进步的重要手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向群著.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魏新武编著.社会保障世纪回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穆怀中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4]史柏年主编.社会保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周玉萍,薛仲,康永征主编.老年社会工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6]钟仁耀主编.社会保障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万明国著.社会保障的市场跨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五篇:我国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根据享受对象可以分为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80年代之前,农村建立了以合作社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其经费来源于个人和社区集团,但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出台使其跌入低谷。而在城镇实行的是二元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一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另一个是国有企业职工实行的“劳保医疗制度”。其他的城市居民或由于是上述的受保对象的亲属而享受“半劳保或统筹医疗”,或是完全自费医疗。这其实是一种无偿性保障制度,这完全不适合于改革开放后的新世界。

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城乡医疗救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避免或减轻劳动者因患病、治疗等所带来的经济风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待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而城乡医疗救助主要是为无力进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以及进入后个人无力承担自付费用的城乡贫困人口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待待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约72%,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约6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约55%: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约55%。

公费、医保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区别:一是改变过去国家为保障职工的医疗需求承担无限责任的作法,实现单位保障、福利保障到社会保障的转变;二是变过去国家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增强了个人自我保障的责任,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三是变过去各个单位分散管理为社会化管理,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使用、互助共济;四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建立医、患、保三方面制约机制。

下载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行为的职能定位分析本文作者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行为的职能定位分析本文作者 【摘要】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表明,政府是保持养老保障制度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由......

    澳大利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报告[5篇材料]

    澳大利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报告 ——政府养老金制度篇 养老保障制度是澳大利亚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支柱养老保......

    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沈建张汉威一、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2007年,德国的人均GDP为4.63万......

    浅谈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亟待建立

    浅谈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亟待建立 论文摘要:当前,作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亟待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将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一.纵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体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弊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日益发挥作用,使企......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 作者简介:张倩(1992-),陕西省咸阳市;专业: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硕士。陈利会(1987-),河南省濮阳市;专业:云南民族大学社会保障硕士。 摘 要:虽然目前我......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现状及相关分析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条件,提出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当前农......

    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1.社区养老的内涵社区养老至今并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的定义。我国学者对社区养老的内涵界定有很多,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分歧。例如,有些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