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心得体会:子女教育心得
优秀心得体会:子女教育心得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女儿今年6周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一、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二、逐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很重要
女儿从3周岁起上幼儿园,步入正规的教育系统,我们要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她一些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知道尊敬长辈的道理;告诉她帮助别人是件很开心的事,让她知道应该助人为乐;在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闲暇时,常和女儿做连句的游戏,我说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儿连下句:“我马上把她扶起来。”……乐此不疲。
三、让孩子“自己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
成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在我女儿很小时,我就开始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绢、洗袜子、整理床铺等,当然,孩子干活常常不一定能够干不好,就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份轻松。在学习之余要注意让孩子适当放松,每晚抽出半小时进行散步、慢跑,并利用这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并经常和孩子谈心,随时观察其身心的变化,善于利用生活小事,敞开心扉,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将子女与别人的孩子相比,将子女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纵向看进步,及时发现和肯定自己孩子所获得的任何一点成绩,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我真诚地希望家长们撒下的是美丽、善良、友爱的种子。让美丽、善良、友爱的花开满孩子的心田。不要让“望子成龙”的心理变成孩子的压力,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让孩子轻轻松松学习,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第二篇:子女教育心得
子女教育心得------个体成长
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家庭无法给与的培养团队精神和培养独立性的教育环境。平时上班比较忙,下班后还要兼顾孩子的教育,所以教育孩子不能“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对孩子要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习惯的的重要: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导师,应该教会他们学会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譬如在答应孩子的事情,都要尽力做到,给孩子一个诚实的典范,身先士卒;亦如要求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收拾自己的房间等,疼爱但不娇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使他受益终生。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的作文等。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不要想的太复杂,抓好了习惯培养、学习这些要点,就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兼顾好子女教育。
树立榜样,小朋友发自内心的一句话: “爸爸,我也要像你一样‘高绩效’!
第三篇:子女教育心得体会1
浅谈子女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2010年8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相信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子女是父母希望的寄托,子女的健康成长凝聚着父母的心血和汗水,也印刻着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既是父母的良好愿望,更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初为人父开始,我就不断的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宋庆龄曾经说过: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反思一下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认识到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尚有许多不足。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我教育儿子的几点做法,谈不上是经验,仅仅是一点具体体会。
一、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
家是孩子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从小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够使孩子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有利于人格的健全。当我们夫妻吵架时,儿子感到非常害怕,晚上经常做恶梦。现在我们几乎没有在孩子面前吵过架,努力营造家庭气氛,避免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管工作多忙,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我经常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动物园等地方玩,一家人尽情的享受天伦之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机会到远一点的地方玩,不仅可以开阔他的眼界,还可以在旅游途中增长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总之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让孩子从小就树立一种观念: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二、父母应做出表率,给小孩树立一个认为值得他学习的榜样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单纯依靠父母的口头教化或规定,可能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理想目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作为人,也是这样,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将造就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给小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三、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快乐的童年能够成为孩子一辈子的美好回忆和人生财富,作为家长不能只强调学习而扼杀孩子的天性,相反应当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必要时候还要加以大力支持和引导。
四、注重品德教育
目前我国学生的应试教育现象比较突出,在升学的压力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可以说,一个人的人品如何,不仅关系到别人对他的评价,更直接影响到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因此必须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
我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感恩,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我时时处处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
五、努力增强小孩子的时间观念
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的时间太少了,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既要完成家庭作业,又要学习一至几种特长,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同时将小孩子也拖得非常辛苦,但实际上,并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时间的安排上不合理或者把握不好,为了保
证我小孩子既不影响作业及其他学习的正常完成,又能保证他有一定的时间施展小孩的天性,因此我和他妈妈专门为小孩设计了一个时间表,时间表的安排中既有作业时间、玩玩具时间、英语学习时间和观看电视时间或者外出玩耍时间,并规定他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某项作业,同时要求他早睡早起。我们在小孩的学习与休息时间安排上考虑较为周全,应该是能满足寓学于乐的一种时间表。
六、学会与孩子沟通
现在的孩子,具有非常强烈的叛逆心理,这个时候一定要学会与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沟通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进行换位思考,也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而不是板起面孔,一味的施以高压政策。但必要时还是要采用的,毕竟他们现在还小,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单一。
我儿子从小就贪玩,爱闹、倔强,精力旺盛。我主要采用的教育方法是,首先,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避免因管教太严,与他性格不对劲而适得其反。再次,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坚持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掉自身的毛病,逐步走向成才之路。
七、培养小孩良好的学习观。
良好的学习观念是很重要的,要使小孩从小就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我反复告诫他,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你的全部知识,你不能只为了考试分数高而要认真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能多学习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本领而读书。
八、注意适时地辅导小孩学习。做家长的,无论你工作是否再忙,只要你在家,就应该每天至少花费20多分钟的时间陪同小孩一起学习,一起学习有三样好处,一是可以增强小孩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感,二是不会给小孩一种反向思维心理,三是可以随时掌握小孩学习的知识结构与掌握力度。
九、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实回想起来,作为父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有的时候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而无形中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小小年纪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有时候因工作繁忙而实在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陪孩子玩,不能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而使他感到孤单寂寞等等。既然认识到了不足,我想就应该尽我最大的努力加以改进。
以上是我对子女教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相信每个家庭也都有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在这一点上,我需要继续学习和借鉴其他家庭有关子女教育的经验与方法。所有这些努力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够使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第四篇:外来工子女教育培训心得
外来工子女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一学期来,我们青云小学就“外来工子女的教育”这一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探讨。学校还构建了学校、社区、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定期召开座谈会,研究解决外来工子女学习生活问题。另外,学校还邀请专家举办家教专题讲座,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外来工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促进其健康成长。通过这些共同探讨、研究的活动,本人也受益良多。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针对外来工家长普遍存在关心孩子不够、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忽视亲子教育等问题,我们结合一些中外家教的典型案例进行探讨,说明了“爱孩子,一定要懂孩子、要信任孩子、要宽容孩子、要赏识孩子、要学会批评孩子”的道理。在平时与家长沟通或家长会中,我帮助家长们增强对子女的认识,改进教育方式,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技巧,现在班里的家长大部分对子女的教育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二、外来工子女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在没有熟识之前,他们往往不愿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为此,我们在这方面也作了探讨,探讨的结果是要求老师要有更敏锐的洞察力,观其行而知其心。我结合班里的实际,把它融入到我平时的教育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有一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整天寡言少语,作业也做得一塌涂地。经过观察,我发觉该生有许多闪光点:爱劳动,讲卫生。于是,我利用早会课的时间,表扬了他。他当时满脸通红。后来在一次作业中,我发现他书写较工整,正确率也比以前高了,我给他画了个大大的笑脸。他捧着那本作业本,满脸笑容,眼中折射出喜悦的光芒,看了又看,然后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那一刻,我知道我的表扬生效了。渐渐地,他在课堂上举手的次数多了,作业也做得越来越好了。
总之,通过培训,我从中学会了很多,懂得得很多,并把这些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第五篇: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调查研究心得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随着时光增长的不只是年龄,还有扑面而来的风险。
坦白地讲,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听说过“大头娃娃”的故事,后来“三聚氰胺”事发。国民便开始反思,究竟是何使得商人如此唯利是图,将嗜血的魔爪“从娃娃抓起”?我们引以为豪的口号“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为何成为笑谈?后来又出现“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回锅油”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冲击你的视神经,挑战你的心脏,食品行业究竟还有多少骇人的发现?老祖宗说“民以食为天”,细细品之,心情不只是沉重。还有,外出坐车你怕它追尾,走在刚建好的桥上你怕它塌掉,哪怕稳坐在自己的家中,你的房子也难保不被轰鸣的挖土机推倒。。。未知的风险犹如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会出现这些集体的谋财害命行为?中国何以至此? 我们认为,把其简单地归结为“唯利是图”并不妥当,西方友邦包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人比其更“唯利是图”,但他们并不像中国商人这样肆无忌惮地把人民的生命绑架在逐利的战车上。我们无法回避的是,中国的发展少了一些东西,譬如信仰和道德的沦丧,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泯灭。那么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何处呢?我们把寻觅的触角伸向了教育这个让人之为“人”的领域。中国教育的弊病不可谓不多,而最令人关注的要数教育不公,点中了教育不公的穴道也就摁住了中国教育的痛点,一个社会里贫困阶层的受教育状况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的良心。
教育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意义重大,贫困子弟实现向上流动的关键机会和途径。教育不公容易导致阶层固化板结,阶层之间上下流动的停滞将会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而相当一部分社会问题又非贫困者所能及,比如说“豆腐渣”工程,这些问题与阶层板结化不无关系;另一方面贫困家庭又无法承担较高水平的教育费用,这个矛盾在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
帮助的前提下将会持续下去并不断激化,它将不利于贫困群体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因此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鉴于此,我们确定了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问题这一研究方向,试图了解贫困家庭的教育诉求,以期真切地感受中国教育的心跳,从而为某些社会问题找到病灶,并尝试找出解决的途径。
从这一课题的申请到梳理研究思路,从整理文献到设计调查问卷,再到后来的实地调查,乃至数据的初步分析,在负责人的统筹和组织下,我们直面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获益匪浅,不禁感慨知识竟在书本之外。比如说整理文献,在浩瀚的书海中打捞我们所需要的书籍并非易事,在学校图书馆网站上搜好书籍之后,便到各个借书室去找,有些图书并不在原位或被借走,我们只得动用一切资源,想方设法把书借到;调查问卷的设计则考验了我们思维的周密性。我们绞尽脑汁去分析每一个问题的选项,考虑能否穷尽、是否重复,我们设法把宏观的问题微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认真考虑每一个问题的影响因素。还得考虑我们用的词句能否被受访者理解、是否适应等问题;在实地调查中,我们聊得更多,超越了结构性访谈,尽可能多的了解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并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中感受他们的处境;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团队合作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无论多么棘手的问题,在大家的合作下总能迎刃而解,负责人的领导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团队分工井井有条,负责人时不时的鼓励让人顿无倦意。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spss软件最是令人头疼,学了一学期依然茫然,但是到用的时候,按照需求,也能从容操作,考试和实践原来是两回事,实践最有发言权。
上述感受只是限于技术层面,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分析中国贫困阶层的教育问题,以下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涌出的疑问和想法,我们尚未找到答案,或许根本就无答案,但是我们已经发问。
古语说,“寒门出贵子”。即出身下层的贫困子弟会比富人子弟更努力读书,从而跃出
“农门”,跻身于上层社会,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但是,近十几年来,“寒门”出贵子的几率越来越渺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我们想知道,“寒门出贵子”是否真的成为历史?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的教育令人寒心。教育不公与阶层流动板结的关系是什么?阶层固化对社会是curse还是 bless ?
从调查中发现,这些贫困家庭的家长文化程度都不高,从小学到高中不等,而大部分是小学及其以下,从概率上讲,这些家庭的贫困与父母文化程度高度相关。同理,这些家庭的孩子若是因为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或无法享受与一般家庭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那么,多年以后,孩子会不会走父母的覆辙呢?当贫困重复上演,教育跟着重复上演,这些家庭就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陷阱里。为了避免这些家庭发生世代轮回的悲剧,教育救助刻不容缓。
有一个现象,我们很难理解。就是在调查中尚未看到贫困的孩子拿奖学金。这本身倒不是问题,只是与我们求学的那个时代(小学初中时)相去甚远。我们上学的时候,家境贫寒者读书都很用功,而且你用功就会有回报,成绩优异,风光无限,很多纨绔子弟才是班级的垫底者。时代变了?还是寒门子弟真的竞争不过“纨绔子弟”?成绩的好坏难道与家庭经济状况成正比?
在录入调查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内心弥漫着几丝隐忧。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是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即单亲家庭。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年少时的经历会影响其一生。
我们知道,单亲的家庭容易对孩子的性格造成负面的影响,独生的子女本身也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而再加上贫困的生活和不公的教育,当这些因素相遇,我们担心他们能否阳光健康地成长,呼吁公众对这些家庭的孩子多一些关怀,多一些爱。
时代在进步,教育的重要性早已被公众所认可,但调查中不少家长的回答令我们失望。“如果您无力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时,您是否会让孩子辍学?”大概只有60%的人坚定地回答“不会”,30%多的人回答“不清楚”,另有少数回答“会”。也就是说只有一半多一点的人坚决不会让孩子辍学,而另外一半则不能确定,至少是不坚定。是家长没意识到读书的价值,还是明了读书所能带来的回报已心灰意冷?在我们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依然存在这种观念,不知在各地该是什么情况。
从调查中还发现,城市贫困家庭的教育费用大半花在辅导班及家教上,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孩子自学能力究竟如何?用家庭的经济压力去换来孩子的课外负担压力,是否是明智的选择?
我们在想,中国的教育病患是不是真的由于政府所拨经费有限或政府不够重视?这个问题不要轻易回答。想起了西南联大,那个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师生们住茅草屋,每日还防着敌机轰炸,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该校还是培养出许多国学大师、文学巨擘,乃至后来的诺奖获得者。究竟如何才能办好教育?是不是必须要有巍峨的高楼、一流的设施?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公平是第一要义,教育不公就是对国民基本权利的侵犯。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孔子的“有教无类”,让所有人都有同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共享教育资源,而不是由某类人独享。教育事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都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问题,是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绝对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