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材料与化工学院
20090413310040
李进福
我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到五指山生活,并且在那儿度过了十二年的学生生涯。开始的时候就听身边的大人说起,五指山是个美丽的地方,四面环上,每天早上的时候云雾缭绕的,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那时候有人开玩笑说,宁愿少赚点钱也想留在五指山,当做是休闲养老吧。当然,更令我感兴趣的事情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比如说他们的丧葬婚礼的习俗,爱好喝酒及好客的性格,独特的语言和奇异的纹身,最有意思的是我的父辈们亲身经历的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那都与黎族村寨当中会施法和下蛊的道公。上了大学之后,时间比较充裕,而且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比较便利,我就开始特意的留意本岛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比如历史遗迹,历史文献,以及岛上各民族的根源,少数民族的风俗,医药以及原始的神灵崇拜等等,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一个人处在这个世界当中,必须有一种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是建立在对本地本民族以及其他本地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基本了解之上的。
有些历史过久了就会被遗忘,有些文化时间长了会被丢弃,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是因为在人生短短几十年当中,人们普遍被琐碎的生活所左右,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祖祖辈辈曾经走过的路,拾掇一片岁月的贝壳存于记忆之中。毕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的历史是其凝聚和团结的纽带,也是其进步发展的基石。
以前我总喜欢问长辈,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但是他们只知道我们从遥远的福建过来的,具体情况不清楚,许多老人目不识丁,问了也白问,后来想到去看族谱,不过老的族谱已经被盗,新修的族谱没什么有用的信息,只好就此作罢。唯一有点安慰的是,我在附近的一个村庄的村口,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那个村庄的人的来历,虽然石碑已经被侵蚀的很严重,但是大部分的子还是可以辨认的,大概可以看出那是一个被贬谪的户部尚书来琼的经历,当时年纪小没有记得住这些东西,今年我再去看的时候,那块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让我惋惜了一阵子。
在大学当中我特意的选修了几门课,是跟海南文化有关的,包括这次的黎族植物文化,在这之前我接触过一些关于黎族人使用植物的特色。但是没有深入的了解。借着这次的课程,不但学了许多新的知识,也把过去对黎族人民的相关习俗的认识提升了一个高度,从第一节课起,老师介绍了这门课的背景,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有人说,海南是一个文化的荒岛,这点我无法认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只能无奈的屈服,因为海南的文化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本地文化(尤其是移民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迅速流失,另一方面保护和挖掘的工作一直没有进展。郑锡龙,虽然我只知道他是老师的师兄,但是我真的从心里感激他,为黎族植物文化的收集和保留做了这么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的工作。不但对保护珍贵的黎族文化十分重要,对传播海南文化也是一大贡献。虽然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了这么多年,但是说实在的,我们很少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更别提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探寻他们的习俗。所以课堂上老师介绍的一些内容仍令我感到惊异而且趣味丛生。比如植物在黎族文化当中的使用价值,文化象征等等,他几乎渗透了整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阐释了黎族人的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哲学。通过这门课的介绍,再回想自己与黎族人的交往经历,对他们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印象,我不想用汉民族经常自称的勤劳,勇敢,智慧来形容,因为太俗气,对黎族人我只能说四个字:个性,可爱。
先前也对黎族人使用植物的方式有些接触,再加上我姑父也是黎族人,所以期间黎族人帮了我们不少忙。比如说,以前我母亲牙疼,黎族人就教她用槟榔根煮水喝,效果挺好的,小时候进山砍柴的时候,经常在山上遇到坟茔,我母亲就很担心,黎族人说上山之前在口袋里放一把辣椒可以辟邪。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全身发冷,还是我母亲从旁边黎村里讨了一些草药回来蒸煮,然后用药水的热蒸汽熏,就跟洗桑拿似的,整完以后神清气爽。还有我外公有风湿,当地人也教了一种草药,外公说效果挺好的,所以那时候每次回海口之前,我跟我妈都会在外面采集这种草药。正因如此,我对黎族人对植物的了解很是敬佩,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叫番香的黎村旁边,有个老阿婆境常在外面采集各种野草,我们就让他叫我们如何辨认这些草,然后帮忙收集,当然了,由于语言不通,我们是不知道这些药草有什么作用。最常有的事情是,如果你去黎族村寨中做客,那你将会品尝到真正纯天然的美味的野菜,像现在市场上普遍有卖的雷公根,树仔菜倒是不经常有,但是在喝酒之前通常是大家一起出动,但附近的山上现摘一些野菜,虽然不知名但是我很喜欢,比如说随处可见的一种蕨类,还有一种用来煮汤的叶的背面是紫红色的小草,还有一种用于煮饭的藤本植物的果子,加入之后会令米饭变成紫红色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岩蛙的蝌蚪,嫩滑美味。
上这门课我收获良多,最令我高兴的是,居然还认识了几个黎族的同学,以前在五指山上学,小学的时候,班上的黎族人可以达到一半甚至更多,到了初中能有百分之十就不错了,到了高中基本上不见黎族人的身影了,因为黎族人的教育观念并不强。所以能在大学里认识几个黎族人确实感到荣幸。再者,作为黎族的大学生他们来选修这门课,应该感触更深,毕竟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更关心,对其发展现状也更了解。
这门课可以说是对黎族人使用植物的文化的一种宣扬,也可以说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一种宣扬。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为保护民族文化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只可惜现在还停在口头上,课堂上我总想与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有趣经历,但是我更想听听立足同学的讲述,只可惜他们大多不喜言语,所以我现在意犹未尽。有机会我真的想像老师和郑师兄一样深入黎族村寨体验一番。最后感谢老师和她的师兄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希望这门课能越办越好!
第二篇: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作者:*** 指导教师:***(****大学****学院,海口,571158)
摘 要:海南黎族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犹如中华民族的一支奇葩,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海南黎族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也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展望明天的同时,茁长成长。
关键词:海南黎族 文化 传承 发展 心得体会
黎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只是小小的一支,但是黎族人民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他们的足迹,体味不一样的人文风情。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也具有民族性。对于黎族文化发展我将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提出我的见解。
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黎族织锦在黎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黎族织锦经历了无纺阶段和有纺阶段。无纺阶段时期的黎族先民大多用楮树树皮经过采集、拍打、洗涤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树皮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有纺阶段时期出现了木质纤维和棉质纤维,制成的衣物更加合体舒适。再到后来就演变成今天的织锦。黎族织锦的纹样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黎族织锦纹样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纹样。黎族分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由于各方言区由于生活习惯、文化经济、生产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织锦图案也有所差异,这使得黎族织锦五彩缤纷,丰富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织锦已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黎族的织锦技艺作为黎族女子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为黎族女子所传习。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交通便捷,互联网贯通,民风质朴的黎族人民也不仅仅满足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社会生活,青年男女们都渴望着外面纷繁的世界,纷纷走出了那远离尘嚣的椰林去体验新的人生。从而,古老悠久的黎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性遭到了破坏。
众所周知,所谓的织锦技艺不仅仅只有“织”这一门技艺,而是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的高超技艺。黎锦技艺为什么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于其技艺的完整性与不可代替性。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黎族山区除极少数年轻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剌绣外,而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承习了。
如今在海南省出现了很多黎锦加工、制造的工业作坊和公司,它们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把黎锦作为海南省的名片推向世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工业机器大生产、化学工业染料,成本低、效率高、利润高,使得传统的黎锦制造工艺缺乏市场竞争力,而逐渐淘汰。可我想说的是,黎族的织锦之所以让世界惊叹,我想,那是机器生产所不能够比拟的。它之所以美,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就是因为它的自然、淳朴,让我们触摸着它,可以感受到黎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我们不希望它成为历史,我们更需要的是传承与保护。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黎族文身这一传统的民族传统习俗可供我们去探寻那神秘古老的黎族文化。文身,对于黎族人民来说是一种纯洁美好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人体标识和装饰形式。不同支系的黎族文身,所纹的图案,纹在身体的部位都有所不同。文身也有择日、择时之说,一般在午间由年长的黎族妇女来完成整个文身的过程。这些用锐石、骨片、鱼刺等锋利的工具刻在血肉之躯上的图案,饱含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盼、对人生一帆风顺的祈祷。
文身技艺为有着淳朴信仰的黎族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安慰。但是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文身技艺,正在逐渐消失,年青的少女几乎不再去纹身,文身技艺已尽失传。经史料记载,文身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通常要耗时几年来完成,以此来减少痛苦。后来的许多黎族人民在去世后,其后人在其脸上用碳绘上属于自己支系的图案,然后入殓安葬。也许是有了这种可以代替的方法,黎族文身也只能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回味了。
其实就我的观点来看,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和地区都会有纹身这一习俗,但这种习俗总是以摧残人的身体为前提的,也许她们会认为这是信仰,这是美,但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文身,无疑束缚了人类的发展,让他们永远的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文身是一种人生的烙印,是一种时间也无法磨灭的痕迹。但从文化的独特性角度来说,我们似乎应该去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技艺。总的来说,值得我们去继承的,那就是好的,但在去继承的同时,不要忘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以上是我对黎族文化的浅谈。希望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发展能成为我们所关注的对象,黎族文化的发展能够把我们美丽的海南岛推出中国,面向世界。
第三篇:植物认知感想
我的植物认知感想
再一次植物认知,真的特别激动,且不说,我们能够有机会在室外上一堂课,就是在户外的感觉就让人很轻松。其实从胡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特别的期待能够去户外认识更多的植物。虽然,此前在蓝天环保社团也有过植物认知,但是总觉得,认识的不够,记的也不劳,今天终于有机会去真正的认识更多的植物了,自然的无比的兴奋。
才刚过两点的时候就看到同学们就都在健康小道的附近等着了,同学们一个个都是无比兴奋,脸上都带着笑容,老师也不时地和我们开着玩笑,让人不禁会想,这样的户外课,肯定是乐趣多多,可能是因为是户外课的原因吧,一直到2:20分才开始植物认知活动,但是这个过程是快乐的。
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的海桐,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海桐的叶片呈簇生装,浓烈的绿色,排列错落有致,作为观赏树正合适了。这是植物认知的开始,我们还没有到健康小道的路口,便开始了认知之旅!紧接着我们就发现了映山红,不过老师说,映山红有很多种类,这只是其中一种,然后老师讲到三清山上的满山的映山红,让人很是向往,不过,我们看到的这株也许是水土不服吧,竟然都有枯萎的迹象了,估计是水土不服吧。下一种植物是非常霸气的红叶李,这个我以前都不认识的植物,竟然可以结出好吃的李子,太不可思议了!接下来是女贞,叶子感觉好像苹果的叶子,不过它结果实了,很小的一粒一粒的绿色,很好看,唯一不知道的是它会有什么作用,也许可以做药材来使用!
紧接着就是女贞了,她的叶子光滑宽大,没有特别清晰的纹路,这种我小时候一直误以为是苹果树的植物,今天终于得以认识其真面目了,这种植物的果实比较特别,常呈现小而圆的颗粒状,远远的看去,就像是白色的繁星,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据说这种植物能够吸收很多的二氧化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传说当中的雪松,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外国一直用来做圣诞树的的植物,然后就看到大家都对它充满了好奇,雪松的叶子呈细小而短的针状,略微有些发白,远远的看去,就像雪下过后粘上了积雪的松树,也许它的名字就还由此而得来的吧。火檵可不太好写,它是属于典型的观赏性灌木丛,在深秋的洗礼下,她的一部分叶子可是在耀眼地发出红光,特别的好看。楝树,也是一个特别的植物,在此前我从未听过,这次植物认知的实践课可是让我大开眼界,对于这些植物我可是充满了兴趣啊,楝树比较特殊,它的叶子是一回叶序,很有规律的排列在茎的两侧,而且它的枝梢末端不断的向外向上延伸,好像要向那阳光伸出双手!下一种是罗汉松,这个让人能立刻联想起叠罗汉的场景的名字,引起我浓厚的兴趣,罗汉松的叶子并不像其他的松树那样呈细而坚的针状,而是长扁条形,宽度很窄,呈簇生状,枝条交错间,我们看到的,好像一个个铁罗汉在叠着,别提有多贴切了这个名字。然后是常见的石榴树了,这个好吃我却不太喜欢吃的水果,还挺贵呢,记忆中吃过的石榴仅有三四次,呵呵,还真是生活经验缺失啊。乐昌含笑,先不纠结于这个名字,这是一种可以长到很高的树,其枝干粗壮,表面有很多凸起的小点,很有感觉,其叶子呈三回叶序生长,叶子下表面有明显的脉络痕迹。下一个出场的就是我们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了,这一很有保护和研究价值的物种给了我们特别深刻的印象,其主干挺拔,叶子呈现扇形,当秋天来到变黄的时候,满树的银杏叶子就像金钱一样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山茶给我唯一的印象是茶油,这种很有经济价值的作物,普遍的出现在我们江西境内,几乎每座山头都会有分布。
转过拐角,在护校河边上种着大量的夹竹桃,这种称作有毒的却又对环境有这巨大作用的植物,广泛作为观赏植物,特别是作为铁路两边的行树,对于吸收尾气很有效果。淡淡的香味飘来,我看到了桂花树,这是一种沁人心脾的香味,让人心旷神怡啊,然后我又联想到了桂花糕,桂花树有点特别,它的叶子长得特别茂密,一年会有很多次花期,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次桂花开,开花时,小小的花朵聚在一起长着,掩映在绿叶之间,像是一个娇艳欲滴的少女,别有几分美感。紫藤萝让我们见识了它的状况,这个前几天看到还是一片枯藤的植物,只用了几天就开得如此灿烂,通往白鹿会馆的长亭,给人不一样的赶紧,紫藤萝花开,开得缠烂,紫色的花朵成簇的开着,特别的奔放。然后是樱桃,没来得及仔细看就这样过去了,不过我知道在哪
里,没准哪天可以看到樱桃呢。红叶石楠,让人很迷惑,完全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但是看起来感觉很不错哦,长得很有特点,它也属于矮小灌丛,暗褐色的枝干两侧整齐的分布着一回对生的分枝,并且每支都均匀长成排对生的叶子,特别好看。
栾树也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树木,它的叶子末梢会有开的像叶子的花朵,而且它的颜色是不同于叶片绿色的黄绿色,很好看,特别是当它结果后,会有一串串带紫色的风铃,远
远的看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人的感觉非常的棒。然后是枫杨,听这个名字我就觉得有点奇怪,不会是枫树和杨树的结合吧,我心里这样想着,今天可是算长知识了,可实际告诉我不是,枫杨的表面由一层绿色光滑的物质包裹着,它的叶子稍大,基本上15cm左右的长度,也是呈现一回对生状分布的叶序。然后,这边这棵高大叶稀的树就是酸枣了,不知道南酸枣糕是不是有这种树结的果子
做的呢~不好意思,又只顾着吃了!
接下来一棵是构树,让我莫名的兴奋,十多年了,一棵同样的树就在我家门口长大,而我却只知道用大家的土话俗称来称呼它,实在很不应该啊,它的叶片和银杏树有点类似了,不过它的叶片更加光滑也更加厚实,颜色也更加深,能够认识身边植物的感觉真的很好,至少我又和大自然更加亲近了一点。接下来的这棵我还真的不能够确定,貌似老师也对它有点不确定,但是总体感觉是对的,它的叶子还有开的大朵的白色的画,叶片表面有细细的绒毛,而且也叶面宽大,我的感觉告诉我这应该就是木棉了。
龙爪槐还真的是树如其名啊,它长得并不高,但是却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根枝干末端生出了数根茎,就形式龙爪,因而人们给它取名为龙爪槐,还真的很贴切呢,不过乍一看还有点像香樟呢,不过只是有点了。然后是紫薇,又名痒痒树,它的枝干给人的感觉很不错,听说,只要在它的枝干上轻轻的抚摸,然后就可以看到紫薇树在颤抖,不过,每次都是由于天气不给里,使得我没办法判断这是不是她怕痒的表现。然后就是红豆、红叶桃,这是让我大开眼界了,上大学听说了园林观赏植物红叶李,没想到还有红叶桃,真的很不可思议,不过确实存在呢。莹荆、乌桕,乌桕在我家里是比较常见的植物,小时候很喜欢摘它的叶子来玩,因为它的叶子光滑面会有很多的绒毛,一般棉质的衣服都可以粘上去,因而,我们特别喜欢拿它来恶作剧,很好玩,它的叶子是比较大的,而且呈几遍行呢。还有就是五角枫了,仔细数,发现它还真的会有五个角呢,这是它最明显的特点,而且叶柄断会有明显的紫红色,很好看。
而后,我们还认识了月季,带花兼刺还开得很灿烂的那种,还有金边黄杨,花坛里比较常见,它的叶子边缘会有一圈金黄色的边,所以很好区分,也记得最牢了,最后还有含笑、红花檵木、小叶女贞(叶子似瓜子般大小)。最后在断桥下,我们认识了八角金盘,它的叶子
很好区分,有这八个角成盘状,很好区分,并且他的枝干是比较粗壮的。尔后,我们以小木槿和杜英结束了我们的植物认知之旅。
简单的做个总结吧,这次的植物认知老师指导我们认识了学校里的许多种植物,真的有收获很多东西,虽然,在蓝天环保社团,我也有接触到许多这方面的东西,但是和老师比起来还是逊色了不少,可以说,老师带我们认真完成的实习是意义非凡的,这才是我想要的大学学习,目的不在玩,在于培养和体现我们对于课程,对于课程本身所表现的自然的热爱。我一共认识了四十多种植物,这对于我而言是收获巨大的,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多的将这种热情延续下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我会更轻松的找到自己所需!
彭余蕙
2013年10月5日
第四篇:海南黎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
中舞网
海南黎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
黎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黎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无数的优秀文化,黎族民间舞蹈就是其中一朵绚丽之花,在表演形式、表演内容上呈现着多彩的面貌,在舞蹈体态、动律等肢体运动方式上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受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审美习惯、所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是经过漫长的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它根植于黎族的社会生活,凝聚着黎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黎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黎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表演内容上看,有反映舂米、打猎、种山兰等生产劳动舞蹈,有反映祭祖、丧葬、驱鬼治病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也有反映娱乐喜庆以及节令和风俗习惯的生活习俗舞蹈;从表演形式上看,主要以鼓舞(以鼓伴奏或击鼓而舞)和以乐伴舞为主;从表现手段上看,多以使用道具表演为主。总体说来,黎族民间舞蹈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男性动作刚健、敏捷又不失幽默、风趣,女性动作轻快、灵巧而又柔美、细腻。黎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具有特色的体态、动律、音乐伴奏、表演形式及道具使用中。
1.黎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舞蹈体态是舞蹈在静止或运动时形成的基本姿态,是造成舞蹈动
中舞网
中舞网
律、风格差异的核心动作,是舞蹈动势延伸的重要因素。黎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造型,包括 “S”形的旁、侧三道弯体态和“Z”字形的正三道弯体态。
2.黎族民间舞蹈动律的基本特征
舞蹈动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规律,是区别不同风格舞蹈的独特的人体运动方式,是民间舞蹈民族风格独特性的标志。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特征的舞蹈动律,黎族民间舞蹈动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横摆动律。胯部左右横向摆动,迈步移动重心时,胯带动身体向旁推出,顶胯留头,使人体的头、上体、下体在运动过程中形成旁三道弯体态;②顺摆动律。身体轴向摆动,迈步移动重心时留头,从脚至肩同时向身体轴心方向摆动,女性胯部向两侧斜前方顶出形成侧三道弯体态;③前后动律。身体由胯带动做前顶后撅的运动,使人体的头、上体、下体在运动过程中形成“Z”字形的三道弯体态。另外,在横摆或顺摆的动律中体现“顺拐”(即同手同脚)特征,动作时上身平稳、双臂靠腰夹肘摆动、双膝上下颤动、抬腿勾脚夹膝,也是黎族民间舞蹈显著的动态动律特征。
3.黎族民间舞蹈伴奏音乐的特点
①具有原始音乐的色彩。许多黎族传统民间舞蹈产生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和生产劳动,这些舞蹈多以独木鼓、铜锣、钹等乐器作为伴奏音乐,体现古老祭祀仪式的庄重肃穆场面和原始的劳动场面,具有明显的原始音乐色彩;②具有浓郁的民歌韵味。黎族民歌题材广泛,中舞网
中舞网
内容丰富,歌调较多而且旋律优美,有其独具特色的韵调,它往往和音乐、舞蹈相结合,歌谱曲,曲伴舞,使舞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韵味和鲜明的律动特点;③具有古朴简约的特征。黎族民间舞蹈的伴奏音乐多以一个曲调为基础做多次反复演奏,一般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较为规整,因此,舞蹈节奏趋于平均,动作起伏不大,或轻快活泼,或舒缓细腻,或粗犷豪放,舞蹈在乐曲的反复演奏中变换动作和跳法,或重复动作加深人们对舞蹈的印象。
4.黎族民间舞蹈的形式特征
从舞蹈形式上看,黎族民间舞蹈表演最常见的是以乐伴舞和鼓舞(以鼓伴奏或击鼓而舞)两种形式,一般来说,与娱乐喜庆、节日习俗相关的舞蹈多以以乐伴舞的形式出现,如《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猴子舞》《快乐舞》等;与宗教祭祀仪式相关的舞蹈常以以鼓伴舞的形式出现,如《平安舞》《招福舞》《赶鬼舞》《招祖舞》等。此外,还有以击鼓而舞形式出现的舞蹈,如《皮鼓舞》《大鼓舞》《跳鼓舞》;无伴奏,以敲击道具起舞形式出现的舞蹈,如《舂米舞》和用于丧葬仪式的《打柴舞》等。
黎族民间舞蹈多以使用道具进行表演,道具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有直接以道具起舞的《大鼓舞》《舂米舞》„„以道具配合舞姿表演的《打柴舞》《快乐舞》„„通过道具增强形象和音乐效果的《打碗舞》《钱铃双刀舞》„„用道具表现一定情节和意境的《婚礼舞》《老古舞》„„道具的种类也极其多样,如:劳动生活道具有舂臼、舂杵、刀篓、小鱼网、竹竿、木屐、芭蕉叶以及酒盅、碗、盘、筷子„„模
中舞网
中舞网
拟动物的道具有鱼、鹿、猪、马„„与宗教有关的道具有灯、拂尘、面具„„与兵器有关的道具有刀、弓箭、棍„„一些舞蹈名称也以道具名称命名,如《钱铃双刀舞》《竹竿舞》《皮鼓舞》等。
二、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形成因素
舞蹈的民族风格,是指沉积于某一民族舞蹈素材中的民族个性特征,它体现和蕴含着该民族特有的肢体动律。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包括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因素。象自然环境、生产劳动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等,都对舞蹈风格的形成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舞蹈的不同层面,或内容、或形式、或风格,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制约下和在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
1.民族历史和文化血缘因素促进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
中华民族是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逐渐形成的,许多民族之间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黎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远在秦汉以前,黎族先民就从两广地区陆续迁徙到海南,族源属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中的一支,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与我国南方的壮、侗、布依、水、傣、高山等民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这些民族虽然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但同为古代百越人的后裔,他们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古越遗风,其传统文化体现了百越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刀耕火种、“干栏”式建筑、少女闺房、文身、穿筒裙、善纺织、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等。由于有着相同相似的文化和习俗,这些民族的舞蹈无论在内容、形式和审美习惯、肢体表达方式上都有着相同相似的特点,中舞网
中舞网
如:在舞蹈内容上,存在以舞蹈祭祖、送丧、祈平安等古越人的巫俗;在舞蹈形式上,有着象黎族、布依族的《舂米舞》、壮族的《舂堂舞》、高山族的《杵歌》等以舂杵敲击舂臼起舞的同源异流的舞蹈表现形式;在舞蹈的审美习惯和肢体动作上主要倾向于用胯、腰的动作做为主要动律来展示舞蹈,舞姿呈现相类似的“三道弯” 造型。
2.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对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
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可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多种因素呈现,但最重要和最稳定的还是体现在肢体动作上,肢体动作作为民间舞蹈的形式要素,尽管受内容的制约,但其运动方式却是相对稳定的,是形成舞蹈风格独特性的标志。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劳动方式对人肢体运动方式的影响最为直接,它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或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无论那个民族或那个地区的民间舞蹈,都蕴含大量自然环境与劳动方式特征赋予的信息,民间舞蹈的姿态、动律、步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舞蹈生成的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的基本特点,并以本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反映在舞蹈文化上,成为该民族民间舞蹈的标志性特征。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区和西南部的山区、丘陵地带,这些地区群山耸立,丘陵起伏,河流沟溪纵横,天气多雨潮湿,人们经常在窄小潮湿的山路中行走,形成了行走时左右摆胯的横摆动律;经常爬山涉水,造就了侧身行走时手脚同边的顺摆动律;常年行走山路,腿部灵巧、敏捷,炼就了膝部适应性极强的富有弹性的颤动。同时,由于道路崎岖,植被茂密,视野受到限制和阻碍,形成了黎族民间舞蹈动作幅度较小、节奏较快、动作轻盈灵巧的特点。
中舞网
中舞网
黎族主要从事以农耕为主,兼并狩猎等劳动生产,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屈膝、弯腰的三道弯体态,舂米、簸谷等劳动方式使臀胯部形成前顶后撅的前后动律。男子狩猎时屈膝半蹲围捕猎物的动作也是男子舞蹈的常用动作。这些地理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因素,形成了黎族民间舞以腰胯动律和下肢动作为主、步伐灵活稳健的特征。
3.生活习俗因素对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
生活习俗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劳动方式的制约下形成的,可分为物质生活习俗和精神生活习俗两方面,它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一样,影响着人们身体的运动方式,是促成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物质生活而言,人们的服饰、饮食、居住等习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民间舞蹈的体态、动律的形成,其中,服饰习俗的影响最为显著。例如:黎族女性喜爱穿筒裙,由于裙子窄小,站立时胯部会随着重心的移动推出,形成自然的三道弯体态。又由于受筒裙的限制,黎族女性迈步时步幅小而频率密,走路时胯腰部会随着重心的移动而左右摆动,抬腿时幅度小、膝盖内夹勾脚等,这些特有的体态、动态和动律特征,都是黎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肢体动律,是其动作语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另外,裙子的长短对黎族民间舞蹈体态、动态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居住在深山地区的黎族女性为了爬山涉水时更方便,大多穿着短筒裙,因此动作小巧灵活,而居住在有河流的平地、丘陵地带或沿海地区的黎族女性大多穿着长筒裙,动作相对来说趋于平缓舒展,这是形成黎族女子民间舞蹈动作风格既轻快灵巧又舒缓细腻的因素之一。
中舞网
中舞网
与物质生活习俗相类似,人的精神生活习俗对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宗教礼仪、祭祀等信仰习俗方面。黎族信仰是以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崇信鬼神的习俗。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以祭祖、送丧、驱鬼、除病、祈平安为内容的宗教祭祀舞蹈,这些舞蹈形式古朴,带有明显的原始观念遗存,所蕴含的具有特色的动律、动作特征是黎族民间舞风格独特性的标志。如:黎族宗教祭祀舞蹈《招福魂舞》中祭祟人的招福动作、《跳娘舞》中娘母的祈神驱鬼动作、《赶鬼舞》中道公的驱鬼动作,分别体现黎族民间舞蹈动作语汇中典型的前后动律、顺摆动律和横摆动律,并作为常用的动作语汇出现在舞蹈中。出于对鬼神的崇信和恭敬,人们在跳这些古老的舞蹈时往往神态虔诚,或是凝望祭坛,或是低眉顺目,上体较直,上身动作平稳,这些宗教礼仪中的动态、动作特征,深深融入黎族民间舞蹈语汇中,对黎族民间舞蹈风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如:由于对鬼神的虔敬,这些舞蹈在起舞时无论身体如何摆动,头部始终向着祭坛,下肢动作无论快慢、脚下无论是走、跑、跳、蹬、吸、踢等,上身都保持相对平稳,体现了对鬼神崇信和恭敬的心态,这种头部动作和舞蹈时上身相对平稳的状态,是黎族民间舞显著的动态特征。这说明,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不仅有外部文化留下的烙印,而且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直接外化。
中舞网
第五篇:关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感想
关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感想
植物组织培养俗称植物克隆,是当今国际农业领域的一项高新植物育苗技术,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组织、花药、体细胞甚至原生质体等外植体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育成植株的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研究外植体其在不受植物体其他部分干扰的条件下的生长和分化规律,另一方面,研究植物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改变培养条件,包括培养基的配方、光照和培养温度等的生长、分化和发育规律,从而解决植物形态建成中的实际问题,为农林、医学等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生长分化成为一个完整植株的能力,整个过程包括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全能性,将其从植物体中分离出来,这一过程称细胞脱分化,然后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经再分化,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过程。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条件
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条件主要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无菌条件和培养条件等。
(一)培养基的配制
植物组织培养中一个关键的步骤。对组织培养的外植体生长而言,培养基的组分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植物材料要求不同的培养基,适于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不一定适于器官分化,适于固体培养的培养基不一定适于液体培养,因此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精心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将植物组织培养分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不同的外植体、不同的培养方法、不同的培养目的等,都要求采用不同的培养基。
一般来说植物体对土壤的pH值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外植体培养基也不例外。目前,在植物组织培养上常用的培养基有十几种,其主要成分是大致如下:首先,培养基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满足外植体生长对水分的需要。
其次,培养基中的矿质元素包括植物必需的大量矿质元素N、P、K、Ca、Mg、S和微量元素Fe、Mn、B、Cu、Zn、Mo、Cl以及非必需的Na等。糖除了给外植体提供碳源外,还可调节培养基的渗透势。碳源一般采用蔗糖,少量采用葡萄糖,浓度各有不同。
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要根据培养的目的适当选用。可采用IAA、IBA和NAA、KT、6-BA、ZT等。在诱导根和芽的等不同分化时段,还需根据要求调整培养基养分的比值。维生素B(硫胺素)是必需的,而烟酸、B16虽属于不必需,但对生长有促进作用,所以一般也添加到培养基中。有些培养基中还包括氨基酸、水解酪蛋白、酵母汁、椰子乳等有机附加物,以促进细胞的分化。
(二)无菌条件
根据前面的配制可知,由于营养基的营养十分丰富,微生物极易滋生而造成污染,因此,在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保持严格的无菌条件。所以消毒显得重要。外植体的消毒通常采用氯化汞、过氧化氢、次氯酸钙、次氯酸钠或70%的酒精等,消毒后需用无菌水充分冲洗。用具必须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培养室要尽量保持无菌状态,定期用紫外灯照射和用杀菌剂熏蒸杀菌。
(三)培养条件
自然界中的植物体所需的光、温、水、气,植物组织培养时也同样所需要。水分和氧气条件一般容易得到满足,而植物组织培养条件可通过人为控制光照和温度,温度一般控制在25~28℃之间,有的还要求有昼夜温差,主要通过控制光强和光周期进行调节。人工光照一般采用日光灯,也可以透光的玻璃培养室利用自然光照。
三、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缺点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优点
植物可以不受生长季节限制地繁殖;不携带病毒,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培养周期短,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可用组培中的愈伤组织制取特殊的生化制品;可短时间大量繁殖,用于拯救濒危植物;可诱导之分化成需要的器官,如根和芽;解决有些植物产种子少或无的难题,如将香蕉进行组培得到人工种以方便移种。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缺点
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吃饭问题已经与组培快繁密不可分了。由于培养基几乎完全属于人为调配获得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调控的人是否理解植物的特性、是否熟悉培养基的理论和植物生理、是否有足够的经验来驾驭组织培养技术,这几点都决定了组培育苗的品质。如果严格把关组培过程的话,那么组织培养或快速繁殖所获得的苗,跟叶插、砍头苗完全一样,能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植物的完整基因组。这是组培快繁的最大优势,这也就决定了目前重要的作物、名贵花卉的繁殖和保存也都是组培快繁的途径实现的。
转基因植物食品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公开的话题,也是借助组培快繁平台来完成,我们生活中至少接触30种转基因植物的衍生产品。资料显示这些衍生产品的缺点也比较明显:1)表现为“硬化”不足,即从实验室进入温室后进行驯化栽培时间不够,行内称作“硬化”。2)激素残留明显,或者对激素的敏感性变化,少部分苗会在后期发根后呈现出一些残留激素效应,这种效应不会超过一年,表现为容易出侧芽、大量畸形根、生长周期紊乱、开花增多等。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组培快繁苗所特有,用激素诱导的叶插和砍头苗也会出现这种症状,甚至更夸张!因此这一点并不是鉴别组培苗的根本。3)对有性繁殖的影响,由于组培快繁获得的苗都是小苗,需要经过硬化和长期的温室栽培才可能开花,所以一般存在对有性繁殖无影响。4)根原基异常,由于激素环境下会对导致根原基维管束的排列紊乱,这就导致了出根可能会受到抑制,正常的根无法顺利萌发。
四、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一)植物体的无性快速繁殖及脱毒
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的无性快速繁殖,已广泛应用于一些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农作物以及林木的育苗。如广东、广西和海南岛香蕉的种植已大多采用试管苗,甘蔗和兰花试管苗也已大量应用于生产,柑橘、菠萝、草莓、桉树以及其他许多花卉等也利用试管苗进行栽培。
受病毒感染的马铃薯植株,除了茎尖生长锥外,其他部位往往都带有病毒。因此,继续用块茎作繁殖材料,必将导致后代植株染病。若利用茎尖生长锥作外植体进行无性快速繁殖,所生产出的幼苗将不带病毒,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可解决马铃薯品种的退化问题。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性快速繁殖具有许多优缺点,在实际生产中应该注意扬长避短,本着良心去做事,最好是建立相应的法规并严格执行。
(二)花粉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利用花粉进行组织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可以加速育种的进程并可获得纯系。我国已培育出10多种花粉植株,如水稻、小麦、大黑麦、小黑麦、玉米、甜菜、茄子、烟草、辣椒、杨树和橡胶树等,其中小麦“花培一号”、烟草“单育一号”等优良品种已广泛应用于生产。
(三)人工种子
将植物组织培养中产生的体细胞胚包裹在含有养分的胶囊内,可像种子一样直接播种到大田用于生产,即所谓的人工种子。天然种子中的胚是合子胚,而人工种子中的胚是体胚,胚乳和种皮也是人工的。目前,已有胡萝卜、芹菜、苜蓿、棉花、玉米、水稻、橡胶树等几十种植物的人工种子试种成功,但成本相对较高,美国己大规模生产树木的人工种子。
(四)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采用酶法去除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培养,不仅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机理的良好体系之一,还可以通过原生质体培养开展原生质体融合与体细胞杂交,获得新品系、新品种。从理论上讲,细胞杂交比有性杂交可得到更多的不同类型。
五、总结
目前,植物组培方式以固体培养基培养为主,液体培养基培养由于具有物质交换快,生长速度快,产生的代谢物质不会在组织周围积累等优点,值得大力研究与推广。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先进的植物组培苗生产配套设施,建立健全培养室组培快繁与温室栽培相配套的组培苗生产体系,确保培育出高质量的商品化组培苗。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其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许多机理有待深入探索,相信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可以逐步得以解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够我国开发西部、建设森林城市、绿化山川、防风固沙、退耕还林、以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发挥巨大作用,该项技术将会在我国甚至全世界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