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节的植物文化——葫芦、菖蒲
葫芦葫芦为藤本植物。藤蔓绵延,结实累累,籽粒繁多,中国人视作象征子孙繁盛的吉祥植物。枝“蔓”与万谐音,寓意万代绵长。民俗传统认为葫芦吉祥而避邪气。端午节习俗,民间门上插桃枝挂葫芦。现代气功测试证明,葫芦有隔绝气场功能。民语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意即难以穿透葫芦测视内中物品。从风水场气分析,乃葫芦的曲线外形状含“S”形的太极阴阳分界线的神奇功能。因此常在风水化煞中应用。菖蒲菖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多为野生,但也适于宅旁绿地中养植。《本草纲目》说菖蒲“乃蒲之昌盛者”。《吕氏春秋?任地》说“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民俗认为菖蒲其花主贵,其味使人延年益寿。中国古代认为菖蒲是天星的再生。《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散为菖蒲”。传说人见菖蒲花当贵。据《梁书》载:太祖皇后张氏“尝于室内忽见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后惊异之,谓侍者曰:‘汝见否?’,皆云未见。后曰‘尝闻见菖蒲花当贵’,因取食之,生高祖。”有此神话传说和记载,菖蒲在民俗中广为喜用,视为避邪气的吉祥草木。菖蒲有医药价值。《本草经》云:“菖蒲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道藏经?菖蒲经》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其药以五德配五行,叶青,花赤,节白,心黄、根黑。能治一切诸风,手足顽痹……坚骨髓,长精神,润五藏,裨六腑,开胃口和血脉,益口齿,明耳目,泽皮肤,去寒热……”。
第二篇:走进葫芦文化
走进葫芦文化
2003年横村庙会,看见有人在卖葫芦丝和未加工过的葫芦。因自己从小喜欢音乐,也喜欢种植,遂买了一个用于做种,当年便结了几百个小葫芦。
2004年我把葫芦种子分了一些给我们自己班里的学生,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父母亲的支持与帮助下,我们班学生种的葫芦获得了很好的收成,有些善于绘画的学生就尝试着把自己喜欢的图画绘制在葫芦上,并在学校的艺术周上进行了展览,吸引了很多学生及家长驻足观看。
2005年适逢自己担任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于是就把种葫芦和制作葫芦器的活动作为少先队主题活动在全校进行了推广。广大师生和家长也积极响应,葫芦艺术活动在我校蓬勃发展起来。
2006年学校领导审时度势,申报了《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并顺利获杭州市立项。为了使葫芦文化在我校形成一定的规模,也为了学生能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学到一些葫芦的种植知识,学校还出钱租用了学校旁边的一块农田作为各班的葫芦种植基地。美术组也及时成立了葫芦制作兴趣小组。
2007年考虑到我校的葫芦品种比较单一,想增加一些葫芦的新品种。有知情的人向我们推荐了陆家荣老师。经过和陆老师的联系,陆老师热情的赠送了一批新品葫芦种子,有鹤首瓜、长柄瓜等。
2008年《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该课题获杭州市教育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我校也被评为桐庐县葫芦特色项目学校。
2009年春陆家荣老师主动联系我校,并赠送了皮瓜、疙瘩瓜、黄金瓜、太空南瓜、酒葫芦等十几个品种的种子。在我校葫芦种植启动仪式上,我校聘请陆家荣老师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
第三篇:小学生端午节作文端午节的文化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小学生端午节作文范文:
端午节的文化[1]
||||||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一下端午节吧.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其中,流传最广的的是纪念屈原之说。传说,公元前278年,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
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就是因为这深厚的文化,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拿我们瑞昌来说吧, 在瑞昌,到了端午接这些天,市场买卖粽叶的人会比平时多起来,在菜摊之旁,菖蒲叶子和苦艾草被人扎成一束束出售。这里的人,无论是住高楼大厦的、住出租屋的、住乡村的,大家都愿意花上一两块钱买一束回去挂在门上,以寄驱魔辟邪之意。很少人把粽子投到江里,也许为了环保和不浪费,但大家都记得屈原这位两千年前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
有一天,我从电脑上看到了韩国准备打算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文化遗产,我看
第四篇: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材料与化工学院
20090413310040
李进福
我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到五指山生活,并且在那儿度过了十二年的学生生涯。开始的时候就听身边的大人说起,五指山是个美丽的地方,四面环上,每天早上的时候云雾缭绕的,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那时候有人开玩笑说,宁愿少赚点钱也想留在五指山,当做是休闲养老吧。当然,更令我感兴趣的事情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比如说他们的丧葬婚礼的习俗,爱好喝酒及好客的性格,独特的语言和奇异的纹身,最有意思的是我的父辈们亲身经历的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那都与黎族村寨当中会施法和下蛊的道公。上了大学之后,时间比较充裕,而且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比较便利,我就开始特意的留意本岛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比如历史遗迹,历史文献,以及岛上各民族的根源,少数民族的风俗,医药以及原始的神灵崇拜等等,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一个人处在这个世界当中,必须有一种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是建立在对本地本民族以及其他本地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基本了解之上的。
有些历史过久了就会被遗忘,有些文化时间长了会被丢弃,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是因为在人生短短几十年当中,人们普遍被琐碎的生活所左右,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祖祖辈辈曾经走过的路,拾掇一片岁月的贝壳存于记忆之中。毕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的历史是其凝聚和团结的纽带,也是其进步发展的基石。
以前我总喜欢问长辈,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但是他们只知道我们从遥远的福建过来的,具体情况不清楚,许多老人目不识丁,问了也白问,后来想到去看族谱,不过老的族谱已经被盗,新修的族谱没什么有用的信息,只好就此作罢。唯一有点安慰的是,我在附近的一个村庄的村口,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那个村庄的人的来历,虽然石碑已经被侵蚀的很严重,但是大部分的子还是可以辨认的,大概可以看出那是一个被贬谪的户部尚书来琼的经历,当时年纪小没有记得住这些东西,今年我再去看的时候,那块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让我惋惜了一阵子。
在大学当中我特意的选修了几门课,是跟海南文化有关的,包括这次的黎族植物文化,在这之前我接触过一些关于黎族人使用植物的特色。但是没有深入的了解。借着这次的课程,不但学了许多新的知识,也把过去对黎族人民的相关习俗的认识提升了一个高度,从第一节课起,老师介绍了这门课的背景,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有人说,海南是一个文化的荒岛,这点我无法认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只能无奈的屈服,因为海南的文化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本地文化(尤其是移民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迅速流失,另一方面保护和挖掘的工作一直没有进展。郑锡龙,虽然我只知道他是老师的师兄,但是我真的从心里感激他,为黎族植物文化的收集和保留做了这么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的工作。不但对保护珍贵的黎族文化十分重要,对传播海南文化也是一大贡献。虽然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了这么多年,但是说实在的,我们很少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更别提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探寻他们的习俗。所以课堂上老师介绍的一些内容仍令我感到惊异而且趣味丛生。比如植物在黎族文化当中的使用价值,文化象征等等,他几乎渗透了整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阐释了黎族人的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哲学。通过这门课的介绍,再回想自己与黎族人的交往经历,对他们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印象,我不想用汉民族经常自称的勤劳,勇敢,智慧来形容,因为太俗气,对黎族人我只能说四个字:个性,可爱。
先前也对黎族人使用植物的方式有些接触,再加上我姑父也是黎族人,所以期间黎族人帮了我们不少忙。比如说,以前我母亲牙疼,黎族人就教她用槟榔根煮水喝,效果挺好的,小时候进山砍柴的时候,经常在山上遇到坟茔,我母亲就很担心,黎族人说上山之前在口袋里放一把辣椒可以辟邪。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全身发冷,还是我母亲从旁边黎村里讨了一些草药回来蒸煮,然后用药水的热蒸汽熏,就跟洗桑拿似的,整完以后神清气爽。还有我外公有风湿,当地人也教了一种草药,外公说效果挺好的,所以那时候每次回海口之前,我跟我妈都会在外面采集这种草药。正因如此,我对黎族人对植物的了解很是敬佩,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叫番香的黎村旁边,有个老阿婆境常在外面采集各种野草,我们就让他叫我们如何辨认这些草,然后帮忙收集,当然了,由于语言不通,我们是不知道这些药草有什么作用。最常有的事情是,如果你去黎族村寨中做客,那你将会品尝到真正纯天然的美味的野菜,像现在市场上普遍有卖的雷公根,树仔菜倒是不经常有,但是在喝酒之前通常是大家一起出动,但附近的山上现摘一些野菜,虽然不知名但是我很喜欢,比如说随处可见的一种蕨类,还有一种用来煮汤的叶的背面是紫红色的小草,还有一种用于煮饭的藤本植物的果子,加入之后会令米饭变成紫红色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岩蛙的蝌蚪,嫩滑美味。
上这门课我收获良多,最令我高兴的是,居然还认识了几个黎族的同学,以前在五指山上学,小学的时候,班上的黎族人可以达到一半甚至更多,到了初中能有百分之十就不错了,到了高中基本上不见黎族人的身影了,因为黎族人的教育观念并不强。所以能在大学里认识几个黎族人确实感到荣幸。再者,作为黎族的大学生他们来选修这门课,应该感触更深,毕竟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更关心,对其发展现状也更了解。
这门课可以说是对黎族人使用植物的文化的一种宣扬,也可以说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一种宣扬。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为保护民族文化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只可惜现在还停在口头上,课堂上我总想与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有趣经历,但是我更想听听立足同学的讲述,只可惜他们大多不喜言语,所以我现在意犹未尽。有机会我真的想像老师和郑师兄一样深入黎族村寨体验一番。最后感谢老师和她的师兄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希望这门课能越办越好!
第五篇:关于端午节文化:展望端午节的“文化传承”
关于端午节文化:展望端午节的“文化传承”
六月来临,端午节就在眼前,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端午节文化范文:展望端午节的“文化传承”,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
步入新时代,山青了,水秀了,党风政风清新了,就连节日也更加让人充满憧憬、充满希冀、充满幸福感了。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送走了党的十九大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和第一个五一节,端午节也正迈着新时代的喜步向我们走来,“端午节未到,上海粽子市场提前一个半月启动”、“端午出游高峰将至”的字眼已经映入我们的眼帘。
如果说今年清明节的标志是“清明”,五一节的标志是“奋进”,五四青年节的标志是“青春”,那么,端午节却是一种乡愁记忆,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珍宝。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涵却失落了。因此,千万不能用舌尖上的享受而稀释了文化的结晶,淡漠了端午节的文化传承。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几千年来,围绕端午节已经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陆游笔下的《乙卯重五诗》:“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
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把端午欢乐极尽铺排。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作者端午时节对屈子的怀念之情,对昏君奸臣的憎恨鞭挞。毛泽东以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献身精神,一部《离骚》终生喜读。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家国文化。遍寻中华史书典籍,字里行间凸显的尽是“家国”二字。屈原“行泽吟畔”、“上下求索”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匡扶天下济世情怀;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忧国忧民;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决心……都需要我们借端午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做到与时俱进,赋予其现代价值,才能让端午节魅力无限、丰富多彩,让爱国主义精神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深深的烙印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灵魂最深处,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代代流淌,绵延不止。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孝道文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
“纪念曹娥说”多种说法。但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还被称为孝亲节。端午尽孝的风俗虽然如今提得不多,但其实也还有所表现。比如,每逢端午节,街道社区都会给孤寡老人送粽子,送绿豆糕和鸭蛋,就体现出了现代人对传统美德的期盼和回归。“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弘扬孝道也变得日益迫切。青年人更要继承发扬孝道文化,感恩父母、孝敬长辈,不妨就从端午节做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用实际行动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以及《弟子规》、《二十四孝》等中华传统优秀孝道文化、故事、典籍传给小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廉洁文化。扶正祛邪是端午节廉政文化的又一亮点。屈原是最早提出“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思想的爱国诗人。郭沫若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宁廉洁正直以自清”、“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司马迁撰写《屈原列传》:“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政
倡导者。我们必须扶正祛邪,坚决刹住节日送礼不正之风,把日常监督与阶段检查相结合,用共产党员纯洁的党性之风吹走一切歪风邪气,让全国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风清气正的节日。要把屈原 “勤政为民”的廉政思想与悠久的端午节文化资源紧紧结合起来,颂“屈原名句”、讲“屈原故事”可以弘扬“推行美政、忧国爱民”的爱国精神;“修明法度、德政惠民”的民本思想;“修身励志、廉洁清明”的高洁品性;“刚正不阿、敢于斗争”的行为原则,充分展示屈原爱国、勤政、为民、廉洁的高尚情操,丰富端午节廉洁文化的核心内涵。
篇二
步入新时代,山青了,水秀了,党风政风清新了,就连节日也更加让人充满憧憬、充满希冀、充满幸福感了。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送走了党的十九大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和第一个五一节,端午节也正迈着新时代的喜步向我们走来,“端午节未到,上海粽子市场提前一个半月启动”“端午出游高峰将至”的字眼已经映入我们的眼帘。
如果说今年清明节的标志是“清明”,五一节的标志是“奋进”,五四青年节的标志是“青春”,那么,端午节就是一种乡愁记忆,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珍宝。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
涵却失落了。因此,千万不能用舌尖上的享受而稀释了文化的结晶,淡漠了端午节的文化传承。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几千年来,围绕端午节已经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陆游笔下的《乙卯重五诗》:“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把端午欢乐极尽铺排。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作者端午时节对屈子的怀念之情,对昏君奸臣的憎恨鞭挞。毛泽东以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献身精神,一部《离骚》终生喜读。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象征,更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精髓所在,了解固然重要,但拿出行动,来保护和传承,不要当有一天周围已经变成了文化的沙漠时候才来后悔,因为,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家国文化。遍寻中华史书典籍,字里行间凸显的尽是“家国”二字。屈原“行泽吟畔”“上下求索”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匡扶天下济世情怀;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忧国忧民;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决心……
都需要我们借端午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做到与时俱进,赋予其现代价值,才能让端午节魅力无限、丰富多彩,让爱国主义精神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深深的烙印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灵魂最深处,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代代流淌,绵延不止。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孝道文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说”多种说法。但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还被称为孝亲节。端午尽孝的风俗虽然如今提得不多,但其实也还有所表现。比如,每逢端午节,街道社区都会给孤寡老人送粽子,送绿豆糕和鸭蛋,就体现出了现代人对传统美德的期盼和回归。“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弘扬孝道也变得日益迫切。青年人更要继承发扬孝道文化,感恩父母、孝敬长辈,不妨就从端午节做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用实际行动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以及《弟子规》《二十四孝》等中华传统优秀孝道文化、故事、典籍传给小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廉洁文化。扶正祛邪是端午节廉政文化的又一亮点。屈原是最早提出“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思想的爱国诗人。郭沫若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宁廉洁正直以自清”“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司马迁撰写《屈原列传》:“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政倡导者。我们必须扶正祛邪,坚决刹住节日送礼不正之风,把日常监督与阶段检查相结合,用共产党员纯洁的党性之风吹走一切歪风邪气,让全国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风清气正的节日。要把屈原 “勤政为民”的廉政思想与悠久的端午节文化资源紧紧结合起来,颂“屈原名句”、讲“屈原故事”可以弘扬“推行美政、忧国爱民”的爱国精神;“修明法度、德政惠民”的民本思想;“修身励志、廉洁清明”的高洁品性;“刚正不阿、敢于斗争”的行为原则,充分展示屈原爱国、勤政、为民、廉洁的高尚情操,丰富端午节廉洁文化的核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