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涵义
《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涵义》
作者姓名:徐丹 艺术设计学院14环艺3班 完成时间:2016年6月9日
论文摘要:
花木是大自然的精华,是有生命属性的园林要素,是构建园林生态体系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园林花木入手,展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采,旨在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关键字:花木、文化、园林造景 目录:
一、园林花木史话
二、花木之诗情画意
引言:
在全球急切呼吁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学意义。它是喧嚣城市里的一座寂静山林,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片清凉绿洲,是茹含着人类生存智慧、促进人们诗意地栖居地一种“绿色启示”。人们徜徉在中国古典园林,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得以真正地呼吸清新,舒畅身心,感受和谐,洗涤胸襟……从而萌生超越物质羁绊,回归自然、回归文化的感悟。
正文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以花木相称。花木体现了园林的生态特征,花木与水、石、建筑合称为园林的四大要素。花木滋润园林:以生命之体装点园区,使景致勃发生机;以变换之色渲染四时,使景观呈季相之美;以自然之态慰藉人心,使人舒张情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的造园实践中,花木造景贯穿始终久盛不衰。中国园林在花木造景上多有建树,并以独特的花木文化享誉世界。
一、园林花木史话
花木是园林的基本要素,其发端可追溯到中国园林的萌芽时期。商周的“囿”,大概是最早的园林。“囿”者,四周围墙也,实为田猎之生态园。“园”和“圃”是中国园林的又一滥觞,用于种植树木、菜蔬,是实用性的植物栽培园。由此可见,古代的“囿”、“园”和“圃”都包含了园林的植物要素。
“庄周梦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文人私家园林,而且说明园内种树自古有之。
秦汉时期,园林花木种植已具相当规模,不仅品种多,而且出现了专植园,称之为“苑”。
隋唐时期,花木种植在皇家园林中得以长足发展。
至宋代,选择花木开始讲究色泽、姿态,并关注植物季相的景观效应。明代造园活动普遍,私家园林发展,在众多文人的参与下,出现了著述园林的专著,其中不乏花木造景的文字。计成是明末杰出的造园家,著有《园治》一书,对后世造园影响极深。在《园治》中,论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宗旨,花木造景讲究如诗般的意境,如“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饶屋”,“移竹当窗,分梨为院”等等。
清代皇家园林高潮迭起,文人园林成为园林发展的主导,施工技巧和艺术造诣都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花木品种繁多,栽培技术更加发展,花木造景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格。现今的古典园林多为清代遗存,当时的花木造景风格,从中依稀可见。
中国园林的花木造景,历经两千多年的造园实践,一方面精进技法,在花木选择、花木种植等方面累积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深化艺术造诣,熔铸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花木配置及观赏方法,在生机勃勃的园林中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二、花木之诗画情境
以诗画情境造园是中国园林一脉相承的传统,也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便成为中国园林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中国园林有如凝动的音乐、无声的诗歌。中国园林不仅表现花木的自然之美还讲究诗情画意,注重花木的意境烘托。在传统园林里,花木营造的文学情境比比皆是,诗境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词境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曲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花木之芳香最能慰藉人心,是诱发幽思、抒发情怀的最佳媒介。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沉醉其间,四时吟唱抒怀。
花木季相也是文学吟咏的重要素材。春之桃溪、夏之荷池、秋之菊篱、冬之梅阁,令多少文人雅士沉醉其间。季相体现了花木应时而变的物候特征,是花木造景的重要手段,花木兴衰更迭,四季景致多变,诗情画意常在。
中国园林的花木兼有抒情、言志的功能,植物往往被赋予人格的象征寓意,借以舒张情怀,寄托心志。梅、兰、竹、菊象征高雅文人而被称作“四君子”,其中:梅孤傲,俏也不争春;兰幽雅,有“花中君子”美称;竹清逸,气节高尚;菊坚忍,百花凋零它独放。传统园林的花木配置,潜在地表达着园主的精神境界。在花木配置中,常以松柏常青象征长寿,以清新荷花象征纯净,以雍容牡丹象征富贵,以婷婷玉兰象征荣华,以灼灼石榴象征多子,以金秋桂花象征功名,以盛夏紫薇象征厚禄等等。
中国画以线为基础,造型简约,重写意,重笔墨意趣。园林与绘画相呼应,其花木造型讲求“古、奇、雅”,常以虬枝古木、点苔老梅、清影幽竹等“描绘”园林。这些花木不仅是园林的主要内容,也是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题材。园林花木体现多方面的绘画意趣:造型重姿态,配置讲求层次丰富,宾主分明。若以牡丹、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景,便以纤草点缀山石,竹林之下铺就英英地被,令人心向之,神往之,陶醉其间。临水植垂柳,水面便植荷渠,更有浅池锦鳞,戏水鸳鸯,构成诗画般情境。
江南园林是诗画情境的典范。在城市狭窄的街巷中,在局促的咫尺小园内,凿池堆山、种花栽林。或窗前幽篁一丛,或山间古树三五棵,姿态、色泽及景物配置均暗合画理,有如立体的画卷。园林里的景点则在花木掩映之下曲折幽深,营造出诗一般的情境。
结论
花木承天地孕育,雨露滋润,是大自然的精华,是园林中最具生命灵性的要素。人们观赏其优美姿色,陶醉其馥郁芳香,赞叹其四时之变,从而领略自然亲情。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花木造景造方面有很深造诣。系统整理,深入研究,进而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蓝先琳、史华凤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丛书——园林花木》 天津大学出版社.徐德嘉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配置》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2007
第二篇: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
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
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
引言
建筑向来被视为“凝固的音乐”,建筑园林文化中的象征文化恰如这音乐中的弦外之音,向游人传递着在园林表面意思之外的另一种含义。象征文化在园林中的应用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的意味深长。
尽管在苏州大多数的古典园林是文人归隐后所建造的,常常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标榜隐居,但中国是佛教大国,所以除了有能反映文人气节的物品外,在很多的细节之处也会体现出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渗透。现就以狮子林和留园中的部分景观为例:
第一章 狮子林
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第二年(元代最后一位皇帝顺帝至正二年),他的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整园前寺后院,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又因《大智度论》中说“佛为人中狮子”,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取名“师子林”、“狮子林”,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明万历年间加建佛殿,经阁,山门。清顺治年间重修经阁,一时香火旺盛,乾隆年间又改名“画禅寺”。公元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花了80万银元购得狮子林,又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使得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
全园假山构成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以构建“山深重峨,峰高峦清,净土无为,佛家禅地。”
中国是多神教国家,特别是佛教传入后,很快与本土道教并行相融,形成佛道互补的局面.狮子林在假山中设一“棋盘洞”,典出道家吕洞宾和铁拐李对弈,这就是佛道相融的表现。还有,狮子林以假山象征须弥山,也是受道教“壶中天地”的影响。而“壶中天地”这则故事常被园艺家比喻以小见大的私家园林。
狮子林假山以小见大还借助于石头的象征义。宋徽宗在《艮岳记》中道出了园中假山的象征义。正所谓心中有山山便大,假山亦作须弥山。那么把这园中的假山象征为佛教的须弥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小见大,禅味隽永,借助于象征引人想象,在想象中悟道。“卧云室” 也是狮子林中最富有禅味的地方。“卧云室”是禅房,处假山中央顶端,开门便见峰峦环抱,但是山体实为太湖石,人工堆叠而成,高不过十几米,远没有真山气象,更无云可卧,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卧云”二字却能让人有云生高山,绕之峰腰,卧云者必居于高山群峰间的感觉。狮子林一堆太湖石,佛道中人看来就是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似像非像的石狮子就是佛像。狮子林面积不过十六亩七分,在空间上不过是一粒芥子而已,却不仅容纳了一座天目山,更是容纳了整座须弥山和佛教的全部精神。狮子林虽地处闹市,但由于禅的引导,僧人在此却可以达到止息杂虑,远离凡尘,归于寂静的境界。
狮子林作为寺庙园林,除了假山富含禅意外,还有许多宗教遗存。园内还有“禅窝峰”“狮子峰”,“翻经台”题名都在文字上直接让人看出狮子林的寺院性质。用的较有宗教性质的题名则有“修竹阁”,“修竹”取自《洛阳伽蓝记》:“永明寺房厂,连亘一千间,庭列修竹,檐拂高松。”以借名寺声望。
还有“立雪堂”,它取义自《景德传灯录》记载:禅宗二祖慧可见菩提达摩,夜遇风雪,但他求师心切,不为所动,在雪中站到天亮,积雪盖过了他的膝盖,达摩见他心诚,就收他为弟子,授予《楞伽经》四卷。“立雪堂”原为僧人传法的地方,所以用此题名。
“揖峰指柏轩”,它的题名原出自禅宗公案“赵州指柏”,说从谂禅师在赵州主持观音寺时,弟子多次询问祖师达摩自西来东的目的,从谂重复答曰:“庭前柏树子”,暗示不应执著一念,万事要顺其自然。但后人取朱熹诗“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和高启诗“人来问不答,笑指庭前柏”的意思,这也是狮子林从寺庙园林向文人园林转变的表现。
在这几百年的变迁中狮子林将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第二章 留园
留园现在归于清代园林,但是要真正了解它,就必须从它建园之初说起。留园前身为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后所建,当时建了东西二园,在徐泰时去世后,其子徐溶将西园用作佛寺,即现在的戒幢律寺,俗称“西园寺”。现在看到的留园虽多为清代风格,但是留园的主题却是从明代传承而来,由徐泰时建园之初所定。虽同为罢官后所作,但是徐泰时与拙政园园主王献臣最大的不同在于,徐泰时更笃信佛教。徐泰时罢官回乡后,胸中积郁难解,于是借助佛教,寻觅解脱之门。东园也就是现在的留园内还保存有大量的佛教遗迹。
建筑聚集的东部是园主的生活起居之处其中“伫云庵”,“参禅处”,“亦不二亭”构成了园主礼佛的场所,反映佛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那里只有一片竹林,与大多数园林中竹子象征着高洁不屈不同,留园的竹子象征着园主对佛教的信仰。因为竹子与佛教有很多关系,竹节之间的空心,是佛教概念中“空”和“心无”的形象的体现,同时由于传说释迦牟尼曾在竹园中驻留过很长时间,所以摩揭陀国的竹园与舍卫国的祈园并称为佛教两大精舍。这使得竹在佛教界被看作圣物,而居士,信徒在家中种植竹子用此来表达对佛教的信仰。
“亦不二亭”题名出自《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
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文殊曰: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这段公案意为靠自己“悟”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语言。“亦不二亭”则象征着园主已经找到了入道的法门。
若说“卧云室”是狮子林最有禅意的地方,那留园最有禅意的地方就是“闻木樨香轩”。木樨即桂花。但是在留园这木樨当然也就不会与传统概念中认为的那样象征着吉祥,喻科举及第了。这“闻木樨香轩”的轩名取自一段佛教公案。这段公案是:黄庭坚到晦堂处求教入门捷径的故事。这则公案反映了一个原则:直心是道。要想参得禅理,平凡直接就是悟道。在“闻木樨香轩”的西面,所依之墙嵌有二王书法碑刻,那在酒醉挥洒出的墨迹,行云流水,气韵翻腾,无阻无碍,那书法的真意与“闻木樨香轩”周围的自然布局提示了直心是道的意思,仿佛让人一下子悟道了这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即见缘起;而缘起性空的禅理,如此便知这“世间一切皆是虚妄”,色本性空,应破除“我执”。
结语
在苏州传统园林作为文人士大夫所营造的乌托邦,这大至造园意境、建筑形式,小至一门一窗一砖一瓦上的花纹图案,随处可见象征文化的应用,而这些象征的运用不管其造型布局如何,却都体现出园主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感悟及对未来的希冀。
参考文献
1.曹林娣著:《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华夏出版社,1999
2.苏州市园林管理局编:《苏州古典园林》,上海三联书店,2000
3.张橙华著:《狮子林》,古昊轩出版社,1998
4.周静著:《留园》,古昊轩出版社,1998
5.刘长久著:《中国禅门公案》,知识出版社,1993
6.居阅时、瞿明安著:《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居阅时著:《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8.张伯伟著:《诗与禅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第三篇:园林中不能配置在一起的植物
1。喜阳的植物不能配置在一起,比如不能在树荫下种植月季,紫叶小檗,红花檵木等
2。红叶类树种不宜和其他树种配置,应孤植
3。有它感作用的植物不宜种植在一起,如松树和苋科植物不能一起配置
4。阳光,养分有竞争的植物不能种植在一起,如相同高度灌木,乔木
5。有些植物在一起种植会更易感病,不能种植,如桧柏不能和蔷薇科海棠种植在一起
第四篇:彩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彩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李蒙杉
(辽宁职业学院,辽宁铁岭112000)
彩叶植物是自然界存在或经人工栽培选育,其叶片在整个生长季节或生长季节的某些阶段表现出与自然绿色显著不同的色彩,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总称。从狭义上说,彩叶植物不包括秋色叶植物,而是指在春秋两季甚至春夏秋三季均呈现彩色,尤其在夏季旺盛生长的季节仍保持彩色不变的植物。广义上的彩叶植物是指在生长季节可以较稳定呈现非绿色(排除栽培和环境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的植物,它们在生长季节或生长季节的某些阶段全部或部分叶片呈现非色。彩叶植物在园林中有如下应用:
一、基础种植
基础种植现在应用较多,如北京街头绿地中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株丛紧密、耐修剪的绿篱植物组成各种图案或修剪成色带与建筑草坪相配,简洁,但效果突出。这种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道路、广场、居住区及街头绿地。
二、孤植
彩叶植物颜色醒目,可以作为中心景观处理,能达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如株形高大丰满的紫叶梓树、金叶皂荚、金叶刺槐,以及株形紧密的紫叶矮樱、花叶槭、红叶石楠等都可以孤植于庭院或草坪中,独立成景。
三、丛植
成丛栽植彩叶植物可以美化环境,增添更多色彩。如将红色或黄色系列的彩叶植物紫叶李、槭树类、北美枫香、茶条槭、南天竹等丛植于浅色系的建筑物前,或以深绿色的针叶树种为背景,将花叶系列、金叶系列的种类与绿色树种丛植,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彩篱或模纹花坛
紫叶小檗、金叶女贞、金叶黄杨等耐修剪的彩叶植物是极好的彩篱植物材料,与绿色植物相搭配可构成美丽的图案,其广泛应用在城市公共绿地、分车道、小游园、厂矿企业、居住小区中。
五、群植或片植
将彩叶植物成片栽植,达到成林的规模,可营造出较有气势的景观。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黄栌,金陵十景之一的“栖霞丹枫”主要栽种的是枫香,苏州太平山的“怪石、清泉、红枫”三绝中的红枫主要是指三角枫。在高速公路两旁一般也采用成片种植彩色树种的方式来丰富视野景观,如北京的八达岭高速路两侧应用馒头柳、火炬树、栾树、油松等片林形式交替种植,形成春夏秋冬的淡绿、翠绿、火红、灰绿等不同季节景观。由彩色树群组成的风景林,其美化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绿色风景林。
总之,彩叶植物因具有色彩鲜艳、成景快、栽培容易、观赏期长等特点,得到了广大园林设计者的青睐,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大量应用,在植物造景方面正发挥着越来重要的功能。
第五篇:园林中灰空间
园林中“灰空间”的设计
背景知识
“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牷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日本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也可以说是“从
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
“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
然而,对于空间的创造,空间体验占同样重要地位的园林设计而言,即使不提这一名词,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突出,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诸如园林中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城市大空间的衔接;自然
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灰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
果的虚与实。留园入口空间“一波三折”的处理手法是极佳的佐证。
鉴于此,有必要对园林中的灰空间做出探讨、总结。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又最易被忽视的。细部体现水平,细部同样表达着对人的关心。
植被、水体———硬质空间的柔化园林设计中植被、水体的应用对于硬质空间的柔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色,为景观提供了富有生机,充满感性、活力的空间。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在视觉、听觉上给人以感观的刺激;也因为在形式、色彩上的变化,给园林景观在时间上以空间的转换,不至于单调、无变化。
台阶———不同高差的转化台阶是不同高差的地面结合方式之一。虽然,属于交通性质的过渡空间,但也能创造出动人的线的造型,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台阶在园林设计中往往会摆脱其纯功能性,夸大并与场地结合,营造出多功能极富韵律感的空间。
小品———视线的引导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如花坛、灯具、雕塑、花架、座椅等,一般是出现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处,像开放空间与秘密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园林内空间与城市外空间。小品在此不仅起着点缀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视线的引导和汇聚,形成焦点,标志着此空间与彼空间的区别,暗示其存在。
铺装———空间的划分园林设计中地面铺装同样起着对空间进行划分的作用。当然,这里并非单指在材料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体现在形式上的变化。古代的卵石模纹,日本的“榻榻米”都因其自身形式的组合,使得所在空间或突出,或连续。在视觉上、心理上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园林中各要素并非孤立的存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相互穿插、相互渗透,才会显出作品的整体协调性。只是在某一部分,某种要素会占着主导地位,而使其自身得以强调罢了。
园林城市上海森林与城市园林之异同
城市森林与城市园林既相同又有区别。从功能作用看,城市园林侧重于游憩、活动、科教、景观,注重视觉效果,而城市森林也有这方面功能作用,但侧重于生态功能,需大规模造林绿化,体现野趣,更注重绿肺功能。从学科来看,城市园林绿化属于边缘科学,城市森林则是以林学为基础,综合森林生态学、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多门学科,而林学是一门传统的非边缘科学。从建设目标看,虽然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都以绿化为基本手段,并以自然为范本模拟自然,但是园林讲究艺术和美,而城市森林则更强调地域规模,讲
究林相、林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自然性。
由于历史原因,上海城市森林滞后于城市园林,大力发展城市森林有利于重建、恢复城市的生态系统,以及改善和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发
展上海城市森林必须运用新的理念,贯彻如下原则:
一是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城市森林规划建设必须从整个城市角度来考虑,城市森林与城市
园林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和有机结合,发挥城市森林的整体功能和系统功能。
二是地带性原则,种植树木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用
符合上海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地带性植物,重视乡土树种挖掘。
三是群落良性循环的原则,按照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本地条件,协调组合建设城市森林中植物群落与种类、种群结构,使森林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
群稳定,经过长期抚育,形成平衡的森林生态。
四是生物多样性原则,既要保护、维持已有稳定的植物群落和生物区系,保存、保留不同的生态条件,又要模拟自然引进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植物种类
和种群或种植符合当地条件的乡土树种。
绿地三大功能
满目绿色、优美舒心的小区环境越来越被视为喧嚣城市中的宁静空间。据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向荣教授介绍,绿地为改善局部环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绿化率高的小区能够做到绿树成阴、青草萋萋,在黄土不露天的情况下,小区内尘土较少,也就是空气质量报告中“可吸入颗粒物”一项指标大大低于绿化覆盖率低的地区,绿地降粉尘能力可达20%-30%。
其次,绿化较好的居住小区更显得安静,也体现着绿地对降低噪音的一份功劳。调查显示,降低噪音较好的绿化植物配植是高大乔木、花灌木与宿根花卉分层次栽植,形成一片绿色隔声墙,而目前流行的“疏林草地”种植方式虽然隔声效果稍逊色一些,但也能起到一定噪音阻隔作用。同时,小区绿地在炎热的夏季能起到降温作用,一方面绿地本身能吸收热能,使小环境温度降低1℃左右,另一方面良 好的绿色景观使人们心情愉悦,比只见群楼、水泥路面的枯燥景观自然产生心理上的调温作用。
最后,小区内绿地为居民在突发事件时提供避难场所,如发生地震、火灾等。在90年代日本阪神大地震中,绿地为减少人员伤亡起到重大作用,从这一点上讲,绿地成为灾害事件中人们逃生的“绿舟”。
灰空间
基本概念:灰空间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
[设计随想]浅谈建筑的灰空间
一说到“建筑的灰空间”,想到最多的恐怕就是以安藤忠雄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建筑师,一直对“灰空间”很有兴趣,正好借这次论文的机会,谈一下我对“建筑灰空间”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现在所谓的“灰空间”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适用日本茶道创诗人敢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就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就是那种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
按照我的理解,就像灰色是黑白的过渡色一样,“灰空间”就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由于它的存在,冲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而争取与户外空间取得更加广泛的联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情景交融。
在黑川纪章之前,在中国民居中就已有了很多应用比如江南水乡常见的建筑形式—廊棚就是典型的灰空间的作法,这做法的初衷是使商家贸易、行人过往免受日晒雨淋之苦。这些灰空间的应用除了给行人带来行动上的方便外,还连接了室内外,充分与自然沟通。
我们现代的设计中就常常用到这个因素,因为灰空间常因其暧昧性和多义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用黑川纪章的原话就是“这种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如果把灰空间看作是一种室内外空间的过渡,那就太狭隘了,它在园林空间以及城市大空间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中运用了“灰空间”的手法,形式多以开放和半卡放为主。使用恰当的灰空间能带给人们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们在从“绝对空间”进入到“灰空间”时可以感受到空间的转变,享受在“绝对空间”中感受不到的心灵与空间的对话。而实现这种对话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用“灰空间”来增加空间的层次,协调不用功能的建筑单体,是其完美统一。
2、用“灰空间”界定、改变空间的比例。
3、用“灰空间”弥补建筑户型设计的不足,丰富室内空间。
之于常人关系最密切的“灰空间”恐怕要数住宅的玄关了,它与客厅等其他空间的界定有时很模糊,但就是这种空间上的模糊,既界定了空间、缓冲了视线,同时在室内装修上又成为了各个户型设计上的亮点,为家居环境的布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灰空间”不光在空间上有它的位置,在颜色等其他方面也有一席之地,这正好暗合了黑川纪章的话。心理卫生专家认为,随着窗外季节的不同变化改变室内的环境空间,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正确的利用“灰空间”,可以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
总之,“灰空间”的存在,使我们的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一个转换的过渡,有一种驱使内外空间交融的意向。人们早已习惯将灰空间运用于建筑设计和场地的营造之中,用来创造出一些特殊的空间氛围。我们在设计中,只有注重空间的营造尤其灰空间的作用,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更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