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黎族织锦图案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人形纹主要有婚礼图、舞蹈图、青春幸福图、百人图、丰收欢乐图、人丁兴旺图、放牧图、吉祥平安图等,它寄寓了人们对生育繁衍、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黎族妇女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造手法,把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反映在织物上,使图案造型具有可视性和艺术性。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礼图,它主要流行于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是典型的人形纹样,它将黎族婚娶礼仪习俗中的迎亲、送亲以及送彩礼和拜堂等活动场面反映在筒裙上,描绘了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画面。其场面开阔,热烈壮观,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动物纹主要有龙凤、黄猄、水牛、水鹿、鱼虾、青蛙、乌鸦、鸽子、蜜蜂、蝴蝶等,其中,龙纹、青蛙纹最为常见。龙纹是流行在白沙、琼中一带最为普遍的黎锦图案,反映了黎族人民把龙当作高贵、吉祥、幸福和美好的象征。青蛙纹图案在民间流传很广,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青蛙有表达母爱和避邪的功能。反映在服饰上的蛙纹有严格的对称结构,图案以“田”字形纹样为主体,中间有四只具有抽象性的青蛙纹,用动和静的对比手法,显示青蛙在田间生活的主要特征,画面充实,节奏协调。有的地方的青蛙纹样,采用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把青蛙前腿省略,后脚加长,表现出青蛙跃跃欲跳的神态,图案构思大胆,造型简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植物纹主要有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竹叶花等花卉,以及藤、树木、青草等。常见的有木棉纹、花草纹等。木棉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料之一,黎族妇女普遍喜欢用木棉纹样做为织锦纹样,图案以木棉树为主,有根部、分枝,分枝下有钥匙纹(又称“任意花”),还有花和绿叶,以此象征根深叶茂,家庭美满幸福。花草纹流行于五指山地区一带服饰图案纹样,图案以长柱形花纹作族系标志,整体纹饰近似汉文的倒“巾”字形,上有野草和菱形连续纹样。寓意根深叶茂,家族人丁兴旺,繁衍生息。
几何纹是利用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组成的纹样,以抽象的图案表现在服饰上,反映出原始思维的某些特征。其内容丰富,色彩美观。
汉字符号纹样有喜字、福字、禄字、寿字、万字等。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织锦图案因受汉文化的影响,有些图案逐渐采用汉字符号。这些汉文字体现在服饰上,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能够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自然界现象的纹样主要包括日月、星辰、雷电、水火等。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对自然的崇拜一直影响着织锦图案的发展。
第二篇:黎族织锦社会调查报告
黎族织锦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自称“赛”,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岭南民族的一支。黎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也有黎族汉族杂居的。黎族的工艺美术,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纺织工艺了。海南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对于木棉和本地棉花的纺织尤其独具匠心。我的学校在海南国兴中学,那是少数民族学校,再次,我就通过暑假的社会实践以及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海南黎族的纺织工艺——黎族织锦。
关键词:黎族 黎族织锦 海南
一、调查情况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海南大学生返乡支教活动,这次返乡支教,主要是去比较海南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支教,而我在的支教地点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在那里我接触了黎族本地居民,在我的学生中也有好几位是当地黎族居民。由于我的高中学校是少数民族学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会举行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对此,我也对黎族文化产生很大兴趣。黎族三月三在汉族地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跳竹竿舞,我也经常参加竹竿舞比赛。但是,这次调查我最感兴趣的是黎族织锦。原因很简单,我高中学校与俄罗斯某校交流,校长互换的礼物不是竹竿二十黎族织锦。所以,我把我在学生之间了解的黎族织锦和所查的资料整理所得这篇报告。
二、黎族织锦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原始的中华文化。图一:黎族少女穿着黎锦服饰 我这次的社会调查就是研究黎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三、黎锦的历史
黎族织锦(简称“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 “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其出于琼者,或以吴绫越锦,拆取色丝,间以鹅毳之绵,织成人物、花鸟、诗词,名曰黎锦”(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货语》)。
清代,中国博物馆所藏的清代《琼州海黎图纺织图》文字说明:“其地惟产木棉一种,春花夏实。黎妇采子取棉,以手足纫线,染成绚烂色,织为吉贝。”黎族人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或其它种类的棉花做纬线,苎麻等纤维做经线,再用天然植物色素为颜料染色,然后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黎锦。从宋代到清代,黎锦极品都是向朝廷进贡的珍品,被誉为“东粤棉布之最美者。”
黎族织锦历史悠久,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图案早已闻名于世。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黎锦工艺仅在山区、乡间以作坊形式残存下来,传统的黎锦制作的知识和技艺正在面临失传。在上世纪80年代,有双面绣图案的一套服装,价格才二三十元,做工精细的五十元左右,黎锦中的精品——龙被(下图)几百元就能买到,价值较低。现今,随着收藏热的升温,黎锦的价格已翻了许多,据2005年《海南京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的黎锦价格普通的一二千元,有的六七千元,甚至上万元,历史久远且品相好的龙被价格高达十几、二十几万。可以说黎锦的升值空间是很大的,有极大的收藏价值。就像藏族的唐卡、纳西族的神路图,黎锦是织在布上的民族史诗,极富东方神秘文化的色彩。
图二:工艺精湛的黎锦艺术:龙被
四、黎锦的图案
黎族织锦中的图案也是各式各样,因为黎族妇女们精巧的手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一般很难找到两块一模一样图案的黎锦。
首先,黎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很讲究色彩的运用,多以黑色或者深蓝色为基本色调,以红、黄、绿、白相间,紫、棕、粉红、咖啡为辅助色,有深色也有浅色,有对比色彩也有调和色彩。花纹多以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组成几何形,以点引线,点线立图,有几何纹、方块纹、梯田纹、房屋纹、干栏纹、竹条纹、水波纹、山形纹、牛鹿纹、龙凤纹、青蛙纹、鱼虾纹、人舞纹(上图)、汉字纹等等,黎族妇女们通过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掌握各种设计技巧,进一步加深图案的抽
象化,所以图案表现的风格是抽象的。
黎族不同地区的人,织锦的花纹、色调、长短、式样等都会有所不同。如在润方言区的妇女穿超短筒裙,以上、中、下三幅布打横连接起来,最上面一幅花纹最简单,一般用深蓝、白、赤褐等三种颜色织成几何图案。中间一幅花样多些,颜色以蓝白相间为主,最下面一幅是最漂亮的了,色彩尤其鲜艳,把各种漂亮栩栩如生的图案织在上面,图象颜色变化多端。又如在美孚方言区的妇女筒裙长及小腿,是所有支系中最长的,它的花纹属中间那块最为鲜艳,图案也最为丰富多样。赛方言区妇女筒裙较宽大,中间一般不绣花,下摆花纹很精致、秀气。黎锦图案还跟历史上黎族人民的信仰和习俗有一定的关系,黎族人所崇拜信奉的图腾物有青蛙、坡鹿、龙等,植物中有大榕树、水稻等,所以在黎锦中经常出现带有这些动物或植物的图案。黎锦的图案不但丰富多采,而且图色并茂,图象逼真、自然,从中可以看到黎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风格。
五、黎锦的纺织
图三 在黎族村寨中认真纺织的黎族老太太
在陵水黎族村我们看到了几个黎族妇女坐在草棚下,足踏织机木棍,熟捻地纺织。黎族妇女们对推动我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功不可没,她们从小就学习织锦、纺纱、刺绣,然后再教授子女们。通过这种原始的方法,她们将这种绝伦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来。
黎族妇女织布主要采用踞腰织机。踞腰织机简称为腰机,由藤腰带、腰力棍、木刀、拉经棍、竹梳、竹纬线针、整绒梳等器械组成。在织布时绑着藤腰带,伸直双腿蹬着织机经线木棍撑开纱线,席地坐着织布。其过程是用右手持着纬线木刀,按织物的强力交替程度,用左手投纬引线,然后用木刀打紧纬线,整个过程看上去复杂而精细。
清代《黎歧纪闻》有这样一段论述黎族妇女纺织:复基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而围于腰间,一端以足踏圆木一条贯之。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木而成匹,织者匠心也。
六、黎锦的发展前景
纵使海南黎锦是延绵多年的艺术,在服装市场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珍贵的织锦技艺正在慢慢流失,黎族织锦工艺濒临灭绝。不少黎族地区的人们逐渐丧失黎锦的制作技能,而会的也是先买好现成的线与颜料制作,掘弃了黎锦本身采棉制线的独特风味。而一些地区黎锦织品成为殉葬品,被酸性的土壤慢慢啃噬,这是令人非常心痛的事!保护黎锦,迫在眉睫,则拓宽黎锦的市场,使其发扬光大是重要举措。
我们分析了个中原因,发现黎锦的知名度没有打响,加上市场需求不一,更新量快,使人们忽略它的美。而黎锦本身工艺落后、生产率低下(黎锦为完全手工制作)、没有形成规模等劣势也是影响黎锦传承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黎锦本身拥有许多其他民族服饰不具备的特点。比起湘西土家服粗犷过余,藏族服饰沉重繁多等弊处,黎锦质朴中见优雅,厚重而不失灵动。所以我们积极探讨了黎锦的发展出路。
第一,黎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企业政府应大力举措发展服饰市场。据统计,黎锦的一套女式上衣和筒裙约600-800元,其它黎锦品利润也较丰厚。
第二,黎锦黎族的织染绣技艺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图案典雅、款式多样,能够结合现代元素,创新时尚服饰设计,成就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之美。所以我们觉得黎锦的设计可以融入海南岛的岛服设计,既宏扬了海南传统文化,又能使人耳目一新。众服装设计师也可以利用其进行创新。一旦将其推广,一定能激起人们的文化积蕴,更能招徕广大华裔的倾心。
第三,黎锦可以运用到各种周边产物中,如壁画,床单等。所以发展以黎锦设计为主的床上用品,家具(如 电话垫子,鞋垫,窗帘等)未尝不是刺激人们需求的方法。
第四,为了保证黎锦质量,我们觉得应提高原棉的生产与质量,从而又拓出一条提供失业或无业人员就业发展的道路,由此又能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如今众多海外收藏家倾心中华民族工艺品,所以发展黎锦的出口贸易与拍卖市场也值得考虑。
第三篇: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社会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撰写日期:2007年11月29日
指导老师:王先驱、黎明
班级:高二(1)班
课题组长:古斯莹 小组成员:李怡欣、王小静、韩明秦、杨依依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海南黎族织锦
历史起源
文化内涵
现状及发展前景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原始的中华文化。我们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图一:黎族少女穿着黎锦服饰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一、黎锦的历史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其出于琼者,或以吴绫越锦,拆取色丝,间以鹅毳之绵,织成人物、花鸟、诗词,名曰黎锦”(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货语》)。
清代,中国博物馆所藏的清代《琼州海黎图纺织图》文字说明:“其地惟产木棉一种,春花夏实。黎妇采子取棉,以手足纫线,染成绚烂色,织为吉贝。”黎族人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或其它种类的棉花做纬线,苎麻等纤维做经线,再用天然植物色素为颜料染色,然后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黎锦。从宋代到清代,黎锦极品都是向朝廷进贡的珍品,被誉为“东粤棉布之最美者。”
黎族织锦历史悠久,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图案早已闻名于世。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黎锦工艺仅在山区、乡间以作坊形式残存下来,传统的黎锦制作的知识和技艺正在面临失传。在上世纪80年代,有双面绣图案的一套服装,价格才二三十元,做工精细的五十元左右,黎锦中的精品——龙被(左图)几百元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就能买到,价值较低。现今,随着收藏热的升温,黎锦的价格已翻了许多,据2005年《海南京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的黎锦价格普通的一二千元,有的六七千元,甚至上万元,历史久远且品相好的龙被价格高达十几、二十几万。可以说黎锦的升值空间是很大的,有极大的收藏价值。就像藏族的唐卡、纳西族的神路图,黎锦是织在布上的民族史诗,极富东方神秘文化的色彩。
图二:工艺精湛的黎锦艺术:龙被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二、黎锦的图案
黎族织锦中的图案也是各式各样,因为黎族妇女们精巧的手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一般很难找到两块一模一样图案的黎锦。
首先,黎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很讲究色彩的运用,多以黑色或者深蓝色为基本色调,以红、黄、绿、白相间,紫、棕、粉红、咖啡为辅助色,有深色也有浅色,有对比色彩也有调和色彩。花纹多以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组成几何形,以点引线,点线立图,有几何纹、方块纹、梯田纹、房屋
纹、干栏纹、竹条纹、水波纹、山形纹、牛鹿纹、龙凤纹、青蛙纹、鱼虾纹、人舞纹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上图)、汉字纹等等,黎族妇女们通过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掌握各种设计技巧,进一步加深图案的抽象化,所以图案表现的风格是抽象的。
黎族不同地区的人,织锦的花纹、色调、长短、式样等都会有所不同。如在润方言区的妇女穿超短筒裙,以上、中、下三幅布打横连接起来,最上面一幅花纹最简单,一般用深蓝、白、赤褐等三种颜色织成几何图案。中间一幅花样多些,颜色以蓝白相间为主,最下面一幅是最漂亮的了,色彩尤其鲜艳,把各种漂亮栩栩如生的图案织在上面,图象颜色变化多端。又如在美孚方言区的妇女筒裙长及小腿,是所有支系中最长的,它的花纹属中间那块最为鲜艳,图案也最为丰富多样。赛方言区妇女筒裙较宽大,中间一般不绣花,下摆花纹很精致、秀气。
黎锦图案还跟历史上黎族人民的信仰和习俗有一定的关系,黎族人所崇拜信奉的图腾物有青蛙、坡鹿、龙等,植物中有大榕树、水稻等,所以在黎锦中经常出现带有这些动物或植物的图案。
黎锦的图案不但丰富多采,而且图色并茂,图象逼真、自然,从中可以看到黎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风格。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三、黎锦的纺织
图三 在黎族村寨中认真纺织的黎族老太太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在保亭黎族村我们看到了几个黎族妇女坐在草棚下,足踏织机木棍,熟捻地纺织。黎族妇女们对推动我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功不可没,她们从小就学习织锦、纺纱、刺绣,然后再教授子女们。通过这种原始的方法,她们将这种绝伦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来。
黎族妇女织布主要采用踞腰织机。踞腰织机简称为腰机,由藤腰带、腰力棍、木刀、拉经棍、竹梳、竹纬线针、整绒梳等器械组成。在织布时绑着藤腰带,伸直双腿蹬着织机经线木棍撑开纱线,席地坐着织布。其过程是用右手持着纬线木刀,按织物的强力交替程度,用左手投纬引线,然后用木刀打紧纬线,整个过程看上去复杂而精细。
清代《黎歧纪闻》有这样一段论述黎族妇女纺织:复基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而围于腰间,一端以足踏圆木一条贯之。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木而成匹,织者匠心也。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四、黎锦的发展前景
纵使海南黎锦是延绵多年的艺术,在服装市场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珍贵的织锦技艺正在慢慢流失,黎族织锦工艺濒临灭绝。不少黎族地区的人们逐渐丧失黎锦的制作技能,而会的也是先买好现成的线与颜料制作,掘弃了黎锦本身采棉制线的独特风味。而一些地区黎锦织品成为殉葬品,被酸性的土壤慢慢啃噬,这是令人何其悲痛的事啊!保护黎锦,迫在眉睫,则拓宽黎锦的市场,使其发扬光大是重要举措。
我们分析了个中原因,发现黎锦的知名度没有打响,加上市场需求不一,更新量快,使人们忽略它的美。而黎锦本身工艺落后、生产率低下(黎锦为完全手工制作)、没有形成规模等劣势也是影响黎锦传承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黎锦本身拥有许多其他民族服饰不具备的特点。比起湘西土家服粗犷过余,藏族服饰沉重繁多等弊处,黎锦质朴中见优雅,厚重而不失灵动。所以我们积极探讨了黎锦的发展出路。
一、黎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企业政府应大力举措发展服饰市场。据统计,黎锦的一套女式上衣和筒裙约600-800元,其它黎锦品利润也较丰厚。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二、黎锦黎族的织染绣技艺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图案典雅、款式多样,能够结合现代元素,创新时尚服饰设计,成就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之美。所以我们觉得黎锦的设计可以融入海南岛的岛服设计,既宏扬了海南传统文化,又能使人耳目一新。众服装设计师也可以利用其进行创新。一旦将其推广,一定能激起人们的文化积蕴,更能招徕广大华裔的倾心。
三、黎锦可以运用到各种周边产物中,如壁画,床单等。所以发展以黎锦设计为主的床上用品,家具(如 电话垫子,鞋垫,窗帘等)未尝不是刺激人们需求的方法。
四、为了保证黎锦质量,我们觉得应提高原棉的生产与质量,从而又拓出一条提供失业或无业人员就业发展的道路,由此又能促进经济发展。
五、如今众多海外收藏家倾心中华民族工艺品,所以发展黎锦的出口贸易与拍卖市场也值得考虑。
黎锦有许多经济效益尚待探讨,我们能力有限,只能提出一些建议,但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海南黎锦,家乡的发展。黎锦的未来一定是艳阳天!
第四篇:试析天然染料在现代黎族织锦中的地位
试析天然染料在现代黎族织锦中的地位
王哲波 占达东
(琼州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22)
摘 要:本文试着从黎锦所用之材料、染料方面入手,探讨天然染料与现代黎族织锦的生产关系、以及当前黎锦面临的危机与发展等问题。关键词:黎族,黎锦,传统染料,天然染料,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海南岛地处热带,岛上植被物产资源丰富,山青水秀天蓝,这对岛上原住民——黎族来说是极大的恩赐。在份厚礼中,黎族人民也把握住和应用这些天然自成的资源,创造出了颇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黎族织锦(以下简称黎锦)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包括筒裙、上衣、裤料、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由于黎族没有民族文字,也缺乏汉文方面的相关记载,所以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是何时何人开始了这样的创举,但它却是经由黎族人世世代代地流传和发展过来了。从原始状态到树皮布到更成熟的织锦。其所展现的是黎族织造的精细工艺和极具特色的纺织品。由此本文试着从黎锦所用之材料、染料方面入手,探讨天然染料与现代黎族织锦的生产关系、以及当前黎锦面临的危机与发展等问题。
一、黎锦的用料及染技
黎锦所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是从海南岛的植物、动物或矿产资源中获得的、不经人工合成,很少或没有经过化学加工的染料。经多方调查表明,黎锦常用原材料中,有2种棉类植物、3种麻类植物和10种染料植物共15种。○用于黎锦织造之材料分别为:
1、海岛棉(学名:Gossypium barbadense),海岛棉所产的纤维是一种细长、富有丝光、强力较高的棉纤维,又称长绒棉。这个棉种最初分布在云南开远、广东海南岛、福建南部等地区,大都为多年生海岛棉;
2、木棉(学名:Gossampinus malabarica),木棉纤维是果实纤维,附着于木棉蒴果壳体内壁,由内壁细胞发育、生长而成。木棉纤维因其长度较短、强度低、抱合力差和缺乏弹性,难以单独纺纱,所以一般作为辅料使用。制作工序分采棉、煮棉、晒棉、纺纱、织布、染色等几个步骤;
3、火索麻(学名:Helicteres isora)、羊蹄麻(学名:Bauhinia kerrii)和苎麻(学名:Bauhinia nivea)等麻类植物。对麻的处理则主要有采麻、洗麻、煮麻、织布、染色等几个环节。
用于黎锦织造所用之染料分别为:板蓝(学名:Baphicacanthus cusia)、蓼蓝(学名:Polygonum tinctorium)、假蓝靛(学名:Indigofera suffruticosa)、乌墨(学名:Syzygium cumini)、枫香(学名:Liquidambar formosana)、山蓝(学名:peristrophe roxburghiana)、苏木(学名:Caesalpinia sappan)、谷木(学名:Memecylon ligustrifolium)、黄姜(学名:Curcumae domestica)、落葵(学名:Basella rubra)等。
整个的黎锦织造工序有:轧花、弹花、搓条、纺纱、合线、绕线、绕纱、牵布、织布、染色等。在染色这道工序中,一般有两种染色法:一种是较为常见的植物染色法,比如:将植物的叶子放入水缸内浸渍3天后取出丢弃,再放入螺壳烧成的石灰、酒加以搅拌,直到成靛为止。然后把纱布放入染缸内染色,一定时间后捞出来晒干,若色彩太浅,则再投入缸内染色,直到满意为止。另一种是独特的泥浆染色法,比如:将织好的麻布浸于松软的黑色稀泥中一段时间,使泥中的黑色素浸染到麻布上,以达到想要的染色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往 1 往取黄姜染黄线、取板蓝染蓝线、取乌墨树皮染褐色或染黑色、用文昌锥树皮(黎语称为“坑1派”)染红色等等。她们对黎族地区生长的各种染色植物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并掌握了提取和应用种类繁多的植物染料和个别矿物染料的染色技术。
黎族有两种染布方法:一种是纺前染,即把经纱、纬线染成一定颜色,如青、蓝、红等色;另一种是织后染。……一般先把这些植物捣碎、浸泡,拌以石灰,草木灰,然后把布浸
2扎入其中,每天染,晒一次,经过三五天染制就可以了。……还有一种缬法,又称扎染。○染工序又分为描样、扎制、入染、解结、漂洗等过程。扎染时先把精纺线绷在特制架上做经线,用黑线扎经,扎经后染色,再将所扎经线解开,所扎处呈现未染色的图案。这是流行于美孚方言区和哈方言区扎染的染色技术,古称绞缬染。先扎经后染线再织布,把扎、染、织的工艺巧妙地结合一起,工序上是较为独特的,这种染法在保亭、琼中也有使用,但都比较简单,而东方美孚方言区的扎染比较复杂,最具代表性。由此可见黎锦整个工序和织造过程是较为繁琐的,往往一套完整的黎锦制作,耗时都较长。一般情况下,一件筒裙都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
二、黎锦的色彩及构图特点
经过繁琐的工序后出炉的黎锦,既是用品或饰品,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1、图案色差对比鲜明,没有现代配色讲究的色温色差(列举各方言区的特点),色彩较为牢固,从明代至今约四五百年历史了的龙被依然显得色泽鲜艳,栩栩如生,如:《仙花吉祥图》龙被(明)、《皇龙、麒麟吉祥图》龙被(明)、《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龙被(清)、等是为明证。
2、配色自由,个性突出,不拘泥现代色温搭配,用于“人”的色彩方面,黄、绿、粉、红、蓝、多色混搭等可以找得到,用于“动物”、“植物”、往往一件作品上,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等基本色彩都用上了。哈方言区、杞方言区、润方言区和赛方言区所织之锦大多是以黑色或深蓝色为基色展开的,这两种颜色几乎可称为“百搭色”,再配于红色、绿色、白色或黄色等其他颜色的纺线,美孚方言区所织之锦则是善于利用黑与白的搭配,这是一种永恒而经典的搭配,黑色的神秘总是让人遐想无限,白色的纯洁则让人心生亲近。黑白相间展示了刚柔并济的风格,可谓质朴有余、充满灵气。
3、图案的夸张与抽象配与色彩的自由艳丽,彰显粗犷创意。概括起来有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生产生活工具纹、民间故事传说纹、汉文字纹、日月星辰纹、山川云彩纹、各种几何图形纹等等。在图案中又往往是“人中有人,物中有物”,彰显出黎族人的古朴宽厚的世界观。再配于“左右对称,上下呼应”的整体构图,这种审美取向的实施营造出了作品的精致并蕴含着勃勃生机之美。
20世纪30年代,来自德国的人类学研究者——史图博,其对海南黎族地区进行考察后著有《海南岛民族志》一书,在对黎锦描述之时往往不吝华噪,比如:“……在花纹的创造和色彩的调和方面,想象力是丰富的,其美丽达到令人汉(叹)惊的程度,……刺绣的装饰法亦与裙子的织法一样, 其样式之多, 是难于用语言来表达的。”○
三、黎锦的价值
1、精湛的技艺、精美的构图,传达着远古的信息,承载着诸多文化内涵。“上古之书”的《尚书〃禹贡》就记载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南宝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8)时,孙幸为珠崖太守,基金项目: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2012年招标科研课题(QMZJD2012-29)。
作者简介:王哲波(1972-),男,海南琼中人,琼州学院图书馆馆员,从事图书馆学、民族学研究。收稿日期:“……调广幅布献之……”,因黎族人民不堪奴役而起义,杀了该太守,这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黎锦此时已久负盛名;宋代范成大所撰的《桂海虞衡志》记载的“黎单”,“黎幕”宋代已远销大陆,“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南宋时期地理名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对黎锦的描绘:“海南所织,则多品矣。幅极阔不成端正,联二幅可为卧单者,名曰黎单;间以五彩,异纹炳然,联四幅可为幕者,名曰黎饰;五色鲜明,可以盖文书几案者,名曰鞍搭……”;元代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根据松江乌泥泾群众的口述记录下了黄道婆的故事;清代张庆长的《黎岐纪闻》对此有较详细的观察记录。“山岭多木棉树,妇女采实取其棉,用竹弓弹为绒,足纫手引以为线,染红黑等色,杂以山麻及外贩卖彩绒,织而为布,名曰吉贝。”;清代陆次云编撰的《峒溪纤志》:“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等等这些描述,都奠定了黎锦在中国纺织史上的地位,特别是黄道婆把黎族的棉纺织技术改进和推广传播到江南,进而引起中国纺织技术革新,促进中国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并改变了中国人穿衣盖被习惯的故事,更是把黎锦的历史地位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得黎锦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织锦:蜀锦、云锦、宋锦、壮锦、土家锦、彝锦、侗锦、瑶锦、傣锦、苗锦、藏锦等十五种织锦中更显耀眼。
2、纯手工及自制工具,不借助任何现代化的纺织机器。手工的可贵在于充分地发挥了人的聪明才智,每一针每一线每一图,都融入了制作者本人的身心意志,其技艺的生疏或娴熟可不计,其赋予作品的个人情感,个人智能,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审美取向、个人喜好、心中的诉求等等,是现代化机器作业所不具有的人文内涵。
3、染料就地取材、绿色环保。黎族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植物染料资源十分丰富。黎锦所用织料,均为海南本地野生或人工种植而得来的。所盛产的,染料来源的途径也大体相当。在这个使用的过程当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海岛棉是黎锦的主要原材料。黎族生产的棉、麻纺织品,其纤维材料本身对人体也具有保健功能,如将植物染色的优势与纤维的优势结合起来,则相得益彰,能充分迎合现代人向往自然、回归自然和崇尚个性的心理需求,如能合理开发应用,必将大幅度提高黎族纺织品的附加值。○
四、天然染料用于黎锦的优点
心灵手巧的黎族妇女,不仅发明和继承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也在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中成为优秀的“调色师”。她们使用的染料多为植物类染料,有时也辅之于动物类、矿物类染料。植物染料除了靛蓝类为人工栽培外,其他几乎都是野生的。植物染料可利用的部分包括根、茎、心、皮、叶、花、果等。黎族妇女不仅知道什么植物染什么颜色,而且还能熟练地使用染媒进行染色。螺灰、草木灰是黎族地区植物染色中最常用的染媒,能够起到固色和提高纱线亮度的作用。在染料的配制中,有时也加进少许的酒,为的是加强染料的渗透性。
天然染料是相对现代人工合成染料而言的,对比两种染料染色的效果和影响,天然染料具有较大的优势:
1、植物染色使用的植物染料分为直接染料、媒介染料和还原染料三种。其中以媒介染料染色变化最大,由于使用了不同的媒染剂以及不同的媒染方法,得出的色泽富有极大的变化,有的染料可以染出3色甚至更多。合成染料染色一般没有或极少有需要媒染的工艺。
2、植物染料是一个多成分组合体,既有色素成分,也有很多其他物质,正是这些多种物质的组合造成了最后的色彩。合成染料一般成分单一,纯度高。前者是有机染料,后者是无机染料。在光谱仪的照射下可以看出,植物染料染色的波峰低,带宽;化学染料染色的波峰高,带窄。
3、化学染料染色由于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对色牢度要求很高;植物染色安全度高,即使掉色也不会造成危害。○当然植物染色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受染料来源以及设备工艺上的要求,生产周期相对要长一些。在商品经济的范畴中,成本也高一些,其价格自然会比较高,染色加工价格比合成染色大约搞5—10倍。仅适合于高端市场。化学染色价格低,周期短,适合中低端市场。3 当然,黎锦本身走的就是高端路线。这种局限性对黎锦的影响不大。
五、黎锦、天然染料的困境和出路
正是因为黎锦所透出的价值所在,2009年10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黎族传统纺织染绣技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组成部分。
但面对全球化、现代工业化的冲击,黎族织锦无法回避的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为什么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呢,因为目前它确实面临着绝迹失传的危机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产生活习惯也较之前人有较大的差异,追求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认可的是现代工业的产品,所以对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重视不够甚至漠视,新一代对老一辈、前人的各种技艺没有了要学习、习得的想法,这态势蔓延在各个黎族村落,继续以此下去,用不了多久,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黎锦及其所用的天然染料染色法在内,将失传进而在绝迹。
2009年海南代表国家向联合国申请非遗项目时,做出了五项承诺:一是培养传承人和建立传承村;二是建立纺、染原料生产基地;三是建立遗产保护法规和规章;四是建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档案和数据库;五是建立黎锦技艺保护的官方网站和研究机构,出版学术著作,召开由联合国专家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
实现这五项承诺的话,对黎锦、天然染料等的困境将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要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于很好的传承,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结语
继承和发展才能使优秀传统的文化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老工艺加上新的设计、新的工艺施之传统设计两者并行,或许更能散发出新的美的气息。在这方面,海南省民族黎锦工艺研究所、黎锦坊、槟榔谷等机构在做着些大胆的尝试。从商品价值的角度看,用传统工艺传统染料传统设计做出的产品、透出古朴典雅华贵的气息,此为上品、高档产品、高端产品。由此,应保护好黎锦工艺及其所用的天然染料系列。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原材料生产基地调查报告[M].海口: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13-14.[2]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40-141.[3]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M].广州: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1964:41-42 [4]江晓雯.灿若云霞自天然 黎族神奇的染色技艺[J].北京:青年商旅报12 版.2011年04月06日
[5] 植物染色与化学染色的区别[J].中国化工网
第五篇:从黎族织锦人形纹看黎族祖先信仰对其影响doc-定稿
从海南黎族织锦“人形纹”看黎族祖先信仰对其影响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林毅红 430074)
内容摘要:黎族织锦大量出现诡异与神秘的“人形纹“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有多种提法,未成定论。文章从“祖先信仰”这一角度立论,认为黎族织锦“人形纹”应是祖先纹或鬼纹,其原因是黎族“祖先信仰”这一文化因子在黎族心理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黎族织锦中的“人形纹”是这一民族心理和原始宗教观念的外在反映。织锦纹样成为保存和传承民族信仰以及民族心理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他者研究一个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重要钥匙,也是正确传承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黎族织锦
人形纹
祖先信仰 祖先纹
海南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保存着古老而神奇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是黎族纺、染、织、绣四大织造工艺的总称,具有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审美价值高等特点,凝聚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真善美,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织锦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按照约定俗成的一定的程式来织造。因此,有人称黎族织锦就是黎族的一个文化符号系统的复杂图式,一幅名副其实的文化地图,无言地陈述着黎族特有的文化范畴和这些范畴之间复杂的关系模式,是不断地被黎族女性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符号系统。1黎锦纹样题材非常丰富,主要以人形纹和动物纹为主,动物纹主要有蛙、蛇、牛、鹿、马、鸡、猫等,同时还有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星辰等自然现象以及山、水等自然景观。既包括黎族生活中的许多工具和一些装饰物如耳环,还包括一些重要的文化习俗如文身、澹耳等。可以说,黎族织锦犹如生活风俗图,融进了黎族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想象。因此,黎族织锦又被称为黎族的“甲骨文”。
虽然黎锦纹样造型上千差万别,但从总体来看,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在各支 1 毕研韬:《黎族妇女服饰的符号学思考》,载《用信息颠覆世界》,香港:合一文化出版社,2007年。系黎锦上都
以“人形纹”为主要纹样。考察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织锦纹样类型,无论侗锦、壮锦、土家锦、傣锦等,大多以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为主,较少出现人形纹,那么黎族人为何要将大量的人形纹织绣于筒裙和服饰中呢?
一、关于黎族织锦“人形纹”的几种说法。
1、“蛙纹说”。
对于黎族织锦大量出现人形纹,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蛙纹说”。祁庆富,马晓京通过对蛙纹形态研究后认为:“黎锦纹样中,绝大多数“人纹”实际是“蛙人纹”,蛙纹、蛙人纹几何纹样的演变形成黎锦纹样的“菱形化”基调,蛙纹及变形蛙纹占据黎锦纹样的主体,是黎族纹样的主导、灵魂”。为什么会是蛙纹和不是其他纹样为主体,他们指出:“蛙纹既源于原始图腾崇拜,也是证明先民崇拜蛙图腾的宝贵实物。它是目前已知的在中华各民族织物载体中唯一的一份传承不断的蛙图腾记忆遗存”。2
孙海兰,焦勇勤进一步指出“蛙纹纹样是黎族早期社会蛙崇拜习俗的图腾表现形式,它一方面体现出青蛙强大的生殖力,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仪式化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生殖崇拜。”3孙海兰以黎族织锦的蛙纹为例,对蛙纹的形态特征与西南其它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中的蛙纹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黎族蛙纹所体现的蛙崇拜不仅仅是黎族独有的现象,而且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所共有的一个
4。现象,印证了黎族源于古代百越族一支的说法。乾隆年间绘制的《皇清职贡图》中有琼州黎妇图,所着黎锦绘作菱形纹图菱形纹来自蛙纹蛙人形纹因而亦属蛙类纹样5。
“蛙纹学说”可以从黎族族织锦人形纹的符号形态上观察得知:黎族织锦人形纹大多呈现出青蛙跳跃的姿势,且大量人形纹的四肢或腿部出现青蛙的三只脚蹼,这明显只有青蛙才有而非人所有;再从族源上考察,百越民族对蛙的崇拜,可以映证这一说法无论从符号学角度还是历史学角度均有一定的道理。但此种说法只能是表述了黎族人形纹样的局部或个案,并不能代表黎族织锦人形纹的全 234祁庆富,马晓京.黎族织锦蛙纹纹样的人类学阐释[J].民族艺术,2005(1):72.孙海兰,焦勇勤.黎锦蛙纹的生殖崇拜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10.孙海兰.从黎锦蛙纹分析黎族的族源问题[J].新东方,2010(1).5祁庆富,马晓京.黎族织锦蛙纹纹样的人类学阐释[J].民族艺术,2005(1):72.貌,同时也掩盖了黎族祖先信仰这一重要因素对纹样造型的影响。
2、“大力神”说
有的学者认为黎族织锦重人轻物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琼州学院的陈兰认为:“在人形纹中以‘大力神’纹最为耀眼,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赞美。他从哲学和神话传说的角度论证了黎族人形纹的“大力神”说,她指出:“黎族原始先民爱好刀枪、风姿威武,极善守猎。人们对于那些精悍、骠骁的猎手十分崇敬,把他们赞誉为标准的男性和“运气”的象征。原始人以这些保留物作为一面镜子直观到自身的力量,从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产生对勇敢者、大力者的崇拜,这在黎族的 《大力神》 和 《雷公根》 两则神话中有着生动的描述。巨人“大力神”在黎族地区开天辟地,兴起宇宙万物;为黎族解除酷暑的威胁,改变焦禾稼的惨状,轮番将天上七个太阳和月亮各射掉六个,从此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它们昼夜长明普照人间。“大力神”这位开天辟地的巨人,气概不凡,具有回天之力,给人以气吞山河之感。这类始祖英雄,是原始人通过想象将他神格化的结果,也是人们企图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理想化身。后人为了表达他们对“大力神”这些英雄的崇拜,表达他们对力量、勇敢和智慧的敬仰,他们便在织锦的人纹图案中,突出地织绣了“大将军”的人纹图案,以歌颂民族的英雄,将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化了。”6此种说法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角度也有一些道理,但这些传说只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心目中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嫁接于这些早已存在的纹饰中,也没有具体分析人形纹的起源、来历以及深层次的民族心理。
因此,要想全面考察一个民族的某一文化现象,不仅需综合各方面的文化因子,还应从本民族的内部的广泛认可的内容去寻找和挖掘。
3、“鬼纹说”。
黎族人认为:人由两部分组成:灵魂和肉体,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肉体逐渐腐烂,而灵魂则变成鬼,尤其是上了年纪人去世后其灵魂变成“祖先鬼”,这样的祖先鬼既能保佑家人,如后人对祖先不敬,则会危害仍活着的家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各地黎族人在处置死人时,十分注重葬礼仪式,认为只有这样,6陈 兰.人的本质力量的颂歌——黎族织锦人纹图案“大将军”解读琼州学院学报2010-4
才能使死者灵魂安息,否则活着的人不得安生。黎族民间有一句谚语“天上怕雷公,人间怕禁公,地下怕祖公”。因此,为了保护家人平安,希望得到祖先鬼的庇佑,将祖先鬼纹织绣在服饰和筒裙中。这种说法在黎族人内部比较盛行。黎族人内部关于鬼神的概念非常多,零零散散也有上百个,除了祖先鬼外,黎族人认为人世间到处都有鬼魂存在,天上有天鬼,地上有地鬼,山中有山鬼,还有水鬼、风鬼、树鬼、自杀的或妇女难产死亡的被称为肮脏鬼、死于非命的人为恶鬼、还有饿死鬼、灶公鬼等等,因此,黎族织锦上的人形纹不仅有祖先鬼,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无名鬼。这种说法看似比较荒诞,但从另一个角度,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黎族人的原始信仰和民族心理。
二、黎族“祖先信仰”对黎族织锦纹样的影响。
1、黎族“祖先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在海南岛,从新时期时代中期到封建统治的郡县建立(公元前110年),是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此后进入父系氏族阶段,母系氏族解体。在这个阶段,凡与农业有关的民间信仰文化内容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祭祀活动,千百年来,原始信仰形成了黎族民间信仰文化中最为根深蒂固的因子,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中,祖先崇拜是鬼魂观念和血缘观念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鬼魂崇拜,这种崇拜在黎族社会比较盛行。7
黎族祖先鬼主要以自己父系血缘男性自然死亡构成,祖先鬼黎语称“鼎(音)或佛(音),是黎族鬼系中最受黎族人敬畏的鬼,祖先鬼在受道教文化影响地区,应经转化为善鬼,但在黎族大部分地区,祖先鬼仍是让人惧怕和难以对付的鬼。黎族人生病后,在请“道公”在家中查鬼,得知是祖先鬼作怪,那意味着大难临头,病者要尽快请道公杀牛祭祀祖先鬼,才能避祸解难。8黎族人认为祖先鬼比其他鬼都要可怕。人们平常忌讳念起祖先的名字,他们认为念祖先的名字会召唤祖先回到人间,导致家人病痛。因此,在家人去世后,亲属们往往需要更改黎族名字,怕的就是无意间提及已故者的姓名,招致灾祸。
祖灵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构成二元论有关,许多文化都相信人是由躯体和灵魂两大部分构成。比如,在非洲一些部落中,人们相信祖灵会参与家庭和宗 78 高泽强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信仰文化初探》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 高泽强 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信仰文化初探》.[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 族事务。尽管他们并不能看见这些祖灵,人们还是为他们留出位子,因为他们相信如果惹祖灵生气了,就会带来疾病甚至死亡。祖灵可以荫庇后人的观念应该说相当普遍,许多文化中都可以看到。9
在操美孚方言的黎族地区,为纪念祖先鬼,各个姓氏都要建祠堂,名为“鬼屋”,凡村里男子上山打猎有所斩获,都要把猎物抬回祠堂祭拜祖先鬼。文身在许多原始民族是一种很普遍现象,黎族文身与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有关:“男女周岁,既文其身,自云:若不文,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死后也不得入祖坟,”10黎族人认为只有文了身,死后才能认祖归宗,否则没有归宿将变成孤魂野鬼。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黎族对祖先的敬畏。
黎族对祖先的敬畏产生了很多禁忌,祖先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谁有所冒犯,必遭祖先鬼的惩罚,如杞方言黎人平时禁忌夫妇在祖先神位前睡觉,祖宗忌辰,忌各种生产活动,大大部分黎族地区,最忌说祖先名字,哪怕不慎说漏嘴,也要多次解释,否则会引起双方的械斗和谩骂。每到祭祖之日,杀鸡烹鱼,问祖先吃饱了没有,希望祖先保护家人,祈求祖先赐予发财机会。11,黎族祖先信仰已经成为黎族民间信仰的主导力量,时刻影响和映射到黎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黎族人把祖先的灵魂称为祖先鬼,祖先鬼的善恶在不同的黎族村庄,人们的说法不一,有的村庄的黎族人认为祖先鬼是善的,有的村庄的黎族人认为祖先鬼是恶的,也有的村庄的黎族人认为祖先鬼的善恶是可以转化的,没有绝对不变的界限,当祖先鬼保佑家人时,就是善鬼,当它作祟于家人时又变成了恶鬼,也有人认为自然死亡的祖先是善鬼,而死于非命的祖先是恶鬼,通过招魂法事将其灵魂招回来上神龛后它又被认为是善鬼。说它善,有时候人无意中得罪了它,它又会作祟。12在“和亩”制地区的五指山腹地,人们普遍崇拜父系氏族的祖先鬼,这里的祖先鬼被认为是最大最恶的鬼。日常生活中“谈鬼色变”。哈方言区黎族认为祖先鬼仍是恶鬼,祖先鬼别视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而备受敬畏。润方言区黎族,其祖先已经完全是善鬼,称为“公爸”,(“公”指祖先鬼,“爸”指的是父亲鬼),公爸已经成为神的化身。13,可见黎族人对祖先的态度和心情是复 9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1页。
屈大均《广东新语》,11高泽强 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信仰文化初探》.[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 12马姿燕 竹葵村黎族祭祀与祖先崇拜探析,学理论 201033期。13高泽强 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信仰文化初探》.[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 10 5 杂的,既敬仰又畏惧的双重矛盾心理。
2、黎族“祖先信仰”与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区别与联系。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由图腾崇拜、灵魂崇拜发展复合而形成的,是远古时代统协原始先民群体意志,有效地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崇拜自然、信鬼尚巫、敬奉祖先,是祖先崇拜古老的传统,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有共同的特点。
哈尼族的祖先崇拜是对亡灵的崇拜,其经历了早期图腾女始祖崇拜、母系氏族女祖先崇拜、父系氏族祖先崇拜、部落祖先崇拜、宗族祖先崇拜、家族祖先崇拜和家庭祖先崇拜,其中家族祖先崇拜还分父系家族祖先崇拜和母系家族祖先崇拜,并哈尼族祖先崇拜在哈尼族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曾以不同的形式居于原始宗教信仰的主导地位。14;侗族的祖先崇拜按照崇拜对象的不同,侗族祖先崇拜可分为远祖崇拜、宗祖崇拜和家祖崇拜,主要的祭祀活动有祭“萨”、各姓氏祭祖节、清明祭祖、鬼节祭祖、日常祭祖;彝族的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和人的血亲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彝族祖先崇拜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丧葬仪式和祭祀活动中。这些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崇拜和黎族祖先崇拜比较起来,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别,有的少数民族伴有始祖崇拜和宗族崇拜,而黎族祖先崇拜集中表现为鬼魂崇拜。
有的民族祖先崇拜和始祖崇拜是糅合咋一起的,如如土家族的祖先崇拜是从巴蛇白虎图腾崇拜到氏族部落首领崇拜发展到文明时代的祖先崇拜。畲族的盘瓠崇拜,实际是该民族的始祖;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以布洛陀为始祖神的壮族民间信仰;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的始祖神话十分丰富,从岛外的大陆、海洋起源,到岛内的山地、洞穴、平原起源,并伴随着石头、树木、竹林、葫芦、蛇、虫等图腾,是族群历史模糊化的集体记忆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心理糅合的产物。各族群的始祖神话有一定的共性,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原住民文化来源的多样 14 白春苗哈尼族祖先崇拜略论
红河学院学报 2012-1
性和复杂性。15而黎族的祖先崇拜还没有具体到某个祖先,可能是自家死去的父亲,也可能是村里年长去世的老人或是更早去世的老人,是一种较为松散祖先鬼魂崇拜的复合体,是一种较低层次的信仰方式,这也是黎族祖先信仰最为突出的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其他少数民族均有不同程度的祖先信仰成分,但对祖先崇拜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祭祀活动中,还没有象黎族一样在服饰纹样中大量出现祖先鬼纹,这确实是不得不引起关注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3、不同方言区黎族祖先信仰对织锦纹样的影响。
黎族支系较多,黎族内部根据不同的方言区,将黎族分为五个族群:润黎、美孚黎、哈黎、赛黎和杞黎,千百年来各支系、分支的织绣纹样均织有或绣染有祖先纹,润黎的祖先纹比较典型和有特色,将祖先纹安排在上衣正中间显眼位置,并将祖宗柱绣于上衣后背中心位置。在润黎的“人形纹”中,润黎支系的妇女把“祖先”的形象设计成外形像一间金字形茅屋,茅屋中央有个主体人形纹,在主体人形纹的腹、双腿、双臂等又套着体型较小的人形纹,小的人形纹中又套有更小的人形纹,层层叠加,环环相扣,构成一幅饱满的复合人形纹,在黎族人取意为:房子——父亲——儿子——孙子,代代相传。这种复合的表现手法反映了黎族人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祖先一直是扮演呵护全村或本家族兴旺的重要角色。目的就是要与“祖先”保持心理上的沟通和认同,达到每时每刻都被“保护”的心理上的满足。16所以我们看到有的织锦上织有一排接一排的人纹,如成千上万的人手拉着手,寓意祖先牵着子孙后代的手护佑着他们。
哈黎抱怀人的织锦中,有一种被子叫 “撞”纹被,黎语称为“乏攀撞”,主要作日常生活用被。该被为四联幅,以白色为底色,图案花纹为黑色,图案是抱怀织锦中象征纹的典型代表。“撞”的概念较为模糊,所展示的“撞”纹样也十分抽象。“撞”按黎语直译为“角落的地方”。在抱怀民间,对祖先崇拜甚笃,许多家庭至今仍沿袭着设立“若撞”的习俗,即新婚夫妇成家生育子女后,必须举行一种宗教仪式,以设置“若撞”。这主要源自抱怀人对于疾病以及某些不幸事 15 吴春明; 彭维斌台湾原住民始祖神话的文化史线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黄学魁:《黎族几种典型传统织绣花纹图案内涵解读》,《装饰》,2006年第3期。16 故发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是“祖先鬼”或“山鬼”等作作祟的结果。可见,“撞纹”是抱怀人祖先崇拜或自然崇拜的遗迹。17在黎族传统观念中,鬼魂具有双重属性,它既能成为人类的保护者,也可以成为人类的敌对力量,成为一切祸害的根源,而这种力量很难战胜,因此,黎族人对鬼怀有复杂的心情,又想讨好,又十分嫌恶,在这种情况下,黎族人和鬼神交往中,只能采取软硬兼施的态度。
因此,织锦中大量出现的人形纹应是祖先纹或祖先鬼纹,是祖先崇拜在织锦中的反映。当人们对祖先报着复杂心情时,将祖先纹织绣在身上,目的既是对祖先的敬仰,同时也是期待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至于学术界提出这些人形纹实际是“蛙纹”学说,我认为这些“蛙人纹”还是属于人形纹范畴。在黎族织锦中事实上已经存在有大量的动物纹,如水鹿纹、耕牛纹、以及蛙纹,这些蛙纹实际还是动物纹的一种,至于人形纹中神似青蛙的纹样,我认为应该属于有蛙灵性的人形纹,即使人形纹中出现青蛙的脚趾和百越族普遍崇青蛙的习俗,其实是一种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结合的复合纹样。“蛙纹说”可以解释有的“人形纹”的动态神似青蛙跳跃姿势,但不能解释有的“人形纹”手中握着权杖或执有象征权力的祖杖,这其实就是祖先纹,而非蛙纹。“在黎族的服饰图案中,可以肯定有一些是宗教图,无论是其自然崇拜的对象还是祖先崇拜的对象还是图腾崇拜的对象都有一些被织绣在服饰上,如雷纹、水纹、蛇纹、蛙纹、人物等等。可以这么说,黎族歌舞曲以及服饰图案的产生最初是伴随着宗教意识、宗教活动而产生的,他们对原始宗教事物的崇拜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意识。”18因此,宗教意识,特别是祖先崇拜意识在黎族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认为:“在原始人的艺术中存在这两种因素:一种是单纯的形式因素,只靠形式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另一种是形式本身具有某种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含义就赋予艺术品以更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他还提醒我们:“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众多民族的艺术品,从表面上看仅仅是单纯的形式装饰,而实际上却同某些含义相关联。”19因此,我们不能简单从纹样的外形 17 韦慎:《黎族抱怀人织锦图文赏析》,载王建民主编《首届黎族文化论坛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59-160页。
19孙海兰.从黎锦蛙纹分析黎族的族源问题[J].新东方,2010(1).孙海兰,焦勇勤.黎锦蛙纹的生殖崇拜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10.特征推断出这些纹样到底是蛙纹还是人形纹,还应从蕴含的某种宗教信仰意识。
4、黎族织锦人形纹的世俗化演变。
黎族织锦人形纹虽然打上浓厚的民间信仰的烙印,但祖先鬼毕竟还是有善鬼,黎族人期待得到祖先的庇佑和保护,因此,在织锦上大量织绣有反映世俗生活的场面,这也是对在祖先的庇佑下美好生活的反映和向往。如在杞方言妇女织锦图案,主要以平视体的组织表现形式,在花纹图案上多以描绘人的神态,比如舞蹈、生产、生活、婚嫁等,以此来表示岁岁平安,人丁兴旺。杞方言图案“狩猎纹”主要是反映黎族集体打猎归来的喜悦场面,并以此来描绘猎户人家在家里都挂着一定数量野兽的下颌骨,表示主人是打猎能手,精明的猎人是机智勇敢的象征,在黎族人民中享有较高的荣誉,并获得众人的尊敬。三亚哈方言的“婚礼图”也是普通黎家嫁女儿热闹场面的反映。是随着信仰的变化,更多是反映人的力量,在保留祖先崇拜的遗迹下,逐渐演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民俗活动,这就也不难解释为什么黎族织锦纹样中大量出现一排排人形纹手拉手的热闹场景,这也实际是对感谢祖先保佑下,黎族生活太平乐足的真实写照。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人类的精神境界。黎族由于受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长期的历史时期,黎族民间信仰文化一直处于原始宗教的发展阶段,大部分地区仍以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主,黎族的民间信仰文化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处在占卜问病、驱鬼赶鬼、祈祷祭祀的自然宗教阶段,其核心仍然是万物有灵。虽然其中存在着许多怪诞和虚幻的迷信观念,与理性思维相距甚远,在这样的历史积淀下所形成的传统观念、民族心理特征,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或形式表现出来,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重要钥匙。
黎族织锦人形纹的大量出现,是这一民族心理的外在反映,织锦纹样成为保存和传承民族信仰以及民族心理的重要载体。从信仰的角度看,将对祖先的敬畏染织绣在黎锦之上,可以得到先人对后代身份的确认。从现实的功用看,对祖先的追忆往往是氏族人群调整社会关系、加强族群、群体认同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因此,纹样成了维系生人和祖先之间的纽带之一,同时也有利于具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明确亲缘关系,具有团结血缘共同体和识别外族的作用。这种祖先崇拜经由长达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又遭受到了强大的汉族文化的冲击,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而变得世俗化,但其形式却为其后代们一代代流传。
参考文献:
1、毕研韬.《黎族妇女服饰的符号学思考》,载《用信息颠覆世界》,香港:合一文化出版社,2007年。
2、孙海兰 焦勇勤.黎锦蛙纹的生殖崇拜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10.3、孙海兰.从黎锦蛙纹分析黎族的族源问题[J].新东方,2010(1).4、祁庆富 马晓京.黎族织锦蛙纹纹样的人类学阐释[J].民族艺术,2005(1):72.5、陈 兰.人的本质力量的颂歌——黎族织锦人纹图案“大将军”解读[J].琼州学院学报,2010-4
6、高泽强 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信仰文化初探》.[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
7、高泽强 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信仰文化初探》.[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
8、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1页。
9、屈大均《广东新语》,《生黎熟黎半生黎半熟黎》条
10、高泽强 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信仰文化初探》.[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
11、白苗 哈尼族祖先崇拜略论[J].红河学院学报 2012-1
12、吴春明; 彭维斌台湾原住民始祖神话的文化史线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13、马姿燕 竹葵村黎族祭祀与祖先崇拜探析[J].学理论 201033期。
14、高泽强 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信仰文化初探》.[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
15、黄学魁:《黎族几种典型传统织绣花纹图案内涵解读》[J].,《装饰》,2006年第3期。
16、韦慎:《黎族抱怀人织锦图文赏析》,载王建民主编《首届黎族文化论坛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59-160页。
17、保亭文化局编:《甘工鸟的故乡——海南黎族民间故事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18、王养民,马姿燕:《黎族文化初探》〔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79页。
19、弗朗兹·博厄斯(FranzBoas).原始艺术〔M〕.金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9.20、孙海兰,焦勇勤.黎锦蛙纹的生殖崇拜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10.21、孙海兰.从黎锦蛙纹分析黎族的族源问题[J].新东方,2010(1).作者简介:
林毅红:(1973.2-)女,汉族,副研究馆员,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现就职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联系方式:手机——***,办——027-67843937; 邮箱:lyh91800@126.com
通讯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708号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