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趣味的黎族婚礼

时间:2019-05-15 06:4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富有趣味的黎族婚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富有趣味的黎族婚礼》。

第一篇:富有趣味的黎族婚礼

富有趣味的黎族婚礼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5-26 发表评论>>

婚事礼仪独特有趣。黎族民间男女青年通过婚恋、约婚或由媒人撮合后,男家择日,派出男女亲属三至五人组成婚事代表,并带去衣裙、两块银元,以及槟榔和烟草等聘礼,前往女家商议婚事。女家设宴招待,席间双方商议结婚聘礼、父母操劳费、众亲的礼品以及槟榔、烟草、酒肉等数量。如果女家同意成亲,就把男家婚事送来的聘礼收下,并商定举行婚礼的日子。女家如不同意成亲,就把送来的聘礼退回去。

各地区聘礼多寡不同。过去合亩制地区新娘身价为1面铜锣或1头牛、银元30~50块。如今多用人民币,有8000~10000元不等。有趣的聘礼代名词,如1头牛称1个南瓜,30块银元称鱼鳞3条,纸币50元称树叶五把。其他黎区以钱物为聘礼,如保亭、陵水、三亚等地,男家要向女家送现金2000元、槟榔120个,猪肉120斤、酒120斤,烟草20斤等等。白沙、昌江、乐东、东方等地黎区,聘礼重,男家除了向女家送俗例规定的聘礼外,还得送父母抚养子女操劳费(昔日为8块银元,当今是电视机),以及新娘嫁妆费。只有琼中黎族地区保持常规。现在黎区婚事办理,民间先放槟榔定婚,后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结婚前,男方家要做三件事:一要向女家送聘礼,第二筹备婚礼物品,第三动员众亲为新郎盖新房。女家也要办两件事:第一备好酒菜招待接亲队伍;第二组织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的队伍。一年之中的秋收后至春节前夕,是黎族人结婚的旺期。

结婚场面隆重,婚礼程序有趣,但各地有异。结婚普遍以接亲、迎亲、饮福酒、逗娘、对歌、挑水、送亲、收席、通报、请妻、媳规等程序。

接亲:举行婚礼的当天上午,男家派出三至五名男女,前往女家承担接护新娘。男者俗称“公鸡”,是负责联络人;女者负责陪送新娘。接亲时,女家办酒席,请来民间八音乐队吹吹打打。新娘姐妹召集亲戚朋友和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队伍,人数越多新娘身份越高,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人。婚俗:新娘出嫁前三天要洁身,请人妆饰打扮,拔脸汗毛,修眉等。新娘身穿艳丽衣裙,头披花巾,戴耳环,颈脖戴银项圈、玉珠圈,胸前挂银牌、银铃、珠链,腰系银链,银铃,手戴镯子、戒指,脚戴银圈。合亩制地区的新娘,还要挂精致的小腰箩和戴闪光的云母片草笠。新娘离开父母家时,由陪娘护送,男家接亲人员带路,行走在队伍的前头,还有乐队吹吹打打,场面十分热闹。盛行新娘不见新郎不露面的婚俗,保亭、陵水地区的新娘,用雨伞遮脸;合亩制地区的新娘,用草笠遮脸,并佯装哭骂娘家把她送去远方。如果不哭不骂,众人会说她“想老公”,不孝顺父母亲。白沙县南开地区的新娘,由四个陪娘各拉着红毡四角,新娘躲在里面。琼中县和沿海地区的黎族新娘,披纱不露面,并且选择陪郎和陪娘,要与新郎、新娘同年出生,其身材和相貌与新郎、新娘大致相似的青年男女。赛方言区黎族,由新郎带领接亲队伍到女家把新娘接回来。

男方家的锣鼓队吹吹打打,在村头欢迎新娘入村

迎亲:送新娘队伍于傍晚到男家的村口,举行迎亲仪式。奥雅(主持仪式的男性老人)身穿祭服,手持一把尖刀,在进村路口中央铺一片芭蕉叶,放上一个鸡蛋,面向送新娘队伍,念祈平安词(黎语意译):“天鬼地鬼凶魂鬼,不得阻路卡寨门;尖刀砍蛋见大红,刈叶脱销开寨门。鸣枪点火赶邪恶,火把照路引亲行;婚礼喜事人人乐,新郎新娘永幸福”。奥雅祈祷之后,用尖刀剖开鸡蛋,点燃火堆,站在路口两旁的男子朝天齐放粉枪,宣告送新娘队伍平安进村。此刻,新娘和送亲队伍人人跨越路口上的火堆,方能进入村寨。届时,新郎父母亲在家门口迎接新娘和送亲人员。新郎的姐妹,把新娘的行李搬进家里,并安置送亲人员就座。琼中湾岭、红岛、和平等地区黎族婚俗,新娘进入男家时,新郎父母亲站在家门口,男左女右地举着手,让新娘低头走进家门,意为婆家保护媳妇。男家还组织民间乐队奏《迎亲》乐曲。

饮福酒:婚礼酒席分宾主座位,酒席主座放置着一个60厘米高的酒罐,插着两支饮酒的竹管,俗称“福酒”。饮福酒要举行仪式,合亩制地区杞方言、白沙润方言等地,由部族奥雅(男性老人),祭拜先祖,向先祖报上新郎和新娘的名字,祈求先祖赐新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过后,新郎、新娘在母亲的陪同下共饮福酒,席间众男女掀起请酒对歌的热潮。其他地区黎族婚礼,盛行新人拜祖先和用碗共饮福酒的习俗。加茂方言区的黎族婚礼,男家请送亲人员吃饭时,要在每个饭碗下面放上钱,数量二元至十元不等。

逗娘:是婚礼独特有趣的程序。逗娘形式各黎区习俗不同。五指山地区婚礼,送新娘队伍的姑娘,用草笠或雨伞遮着脸蛋,小伙子总是看不到姑娘的脸庞。小伙子只好用烟雾熏她们的脸,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加茂方言区黎族婚礼,新娘吃饭时,席间由新郎家成员把米饭一点一点盛入碗里,要求新娘和陪娘每口只吃一粒饭,众人围观,使得新娘和陪娘不敢大口吞吃,饿着肚子度过婚礼之夜。乐东哈方言婚礼,给新郎和新娘共饮一碗福酒时,要一饮而尽,而且不许吐出。如果把碗举起,有一滴酒落下,就得重饮一碗酒。因此,新人为了把碗中的酒喝得一干二净,饮酒动作更复杂了,闹得众男女哄堂大笑。琼中杞方言婚礼,在洞房里点一盏油灯,对着灯光放置两张椅子,意思是坐在前位者的身影遮着后位者,日后就会受欺负。因此,进洞房时,新娘害怕婚后受丈夫欺负,往往拼命抢坐前面的椅子。东方市美孚方言的婚礼,女家由一妇女为新娘挑着象征行李的“阁堆”(装有两条筒裙的网袋),挑到男家门口时,被男家的汉子抢走,并将一盆猪肉从老妇的头上倒下来,说是应得的报酬。此刻,动作敏捷者就把衣角提起盛着猪肉。动作迟钝的就被肉汤淋遍全身,一无所得,逗得众人哄笑。合亩制地区婚礼,由男家蒸糯米干饭,女家姑娘负责用木臼舂制糯米饭团。小伙子们总是千万百计地去抢糯米饭团,如果不留神,往往被姑娘用木杵撞击头和手,有的被逮住,将遭受姑娘用糯米饭团粘满头发,三天都洗涮不净。白沙润方言的婚礼,不是“逗娘”而是“逗男”,反映女权的遗风。送新娘队伍到达男家时,先由新娘和能说会辩的陪娘检查席上的饭菜。如果饭有夹生米和菜里没有猪肉,则认为男家降低了新娘的身份,陪娘就会出言责难,甚至把席上饭菜倒在地上。对此,男家只好忍气吞声地重新做饭菜。

对歌:黎族婚俗对歌贯穿婚事的始终,婚礼是黎族民间口头文学交流的盛会。在婚礼酒席上,老人对歌把话拉,中年对歌赛歌箩,青年对歌来投情,新郎新娘对歌表钟情。

煮饭、挑水:举行婚礼至次日早晨,新郎的母亲带新媳妇看家里原米缸,并指点放米下锅。米饭煮熟后,新娘用碗盛饭送给男家父母吃。新郎的妹妹带新来的嫂子到河里挑水回家。烧水给男家父母洗脸。

送新娘

送亲:主要有两种形式,哈、杞、润、赛方言,婚礼在晚上举行,次日送娘队伍回去。晚上举行婚礼,意思是晚上太阳下山了,鸟归巢人归家,姑娘出嫁回夫家。美孚方言婚礼在白天举行,当天傍晚送新娘队伍回去。白天举行婚礼,认为在白天举行婚礼新娘不会认丈夫和家门。送新娘队伍离开男家时,带回的礼物是一对盛满酒的罐,一排猪肉或牛肉,一担糯米团,以及槟榔和烟草等物品。送亲时,宾主互相敬酒和唱歌告别。

收席:婚礼结束后,男家又设收席宴,俗称“婚礼尾酒”,以答谢在举行婚礼期间曾捐钱送物和帮忙的亲友。在收席宴上,新婚夫妇要聆听亲友们的教诲。如要求新婚夫妇勤俭持家,恩爱偕老。男家亲友多者,婚礼后数天仍有人登门拜贺。因此,收席宴有的长达三天三夜。

回门:结婚后,新娘在婆家居住一段时间,便回娘家去,向父母通报在男家的生活情况,以及丈夫对妻子的好坏。新媳妇回娘家,所带礼物是一小罐米酒、一小箩糯米团和摈榔、烟草等物。在娘家居住数日,等候丈夫接回去。如果新婚夫妇感情不好,新娘可以抗婚。

请妻:新媳妇第一次回娘家,由丈夫到女家把妻子请回家。在请妻时,女婿到岳父母家要讲究人情礼貌,行为要符合礼仪,要懂得女家大小各人的尊称,还要能饮酒唱歌。在女家的宴席上,往往被女方村里的姑娘们缠住斗酒斗歌。女婿在请妻时,表现好者,女家很高兴,说是女儿找到了“新帕曼”(好丈夫);有的妻子当天就离开父母家随同丈夫回去,怕羞者次日才回。此后,妻子回夫家就不必再请了。如果请妻后,妻子不愿回夫家,说是“味荷艾帕曼”,意即闹离婚。

黎族传统婚礼,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27;项目名称 :黎族传统婚礼;项目类别:民俗;申报地区或单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编号:Ⅹ-7。

黎族人民的婚礼是多姿多彩、富有生活趣味的。黎族人结婚非常讲究吉日良辰。每年春节前后是黎族青年结婚佳期。牛、龙、羊、鸡、猪、兔日是举行婚礼的吉日,虫、火、蚊、猴、狗、鼠日却不吉利。择下良辰吉日,就可以举行婚礼了。婚礼仪式有送娘、迎亲、吃喜酒、送亲等。

婚礼当天,男方派出一位“引路娘”、一位“伴娘”和两三名男子到女家迎亲,一场婚礼便开幕了。迎亲队伍在女方家饮酒后,便唱歌催促女方上路。女家的妇女们则奔走相告,动员村寨众亲参加送新娘的队伍,送亲的人越多,新娘就越光彩。送亲队伍均由女人构成,因为这些女人要受到男家村寨和别的村寨的小伙子们的逗弄,男人可不好意思在场。新娘的父亲是不参加女儿的婚礼的,新娘是由母亲陪送的。此时的新娘是她一生中最美丽最华贵的时候。精心修饰一新的容貌,显出了黎族姑娘的秀美。送亲队伍的衣着也很华丽,区别于新娘的是胸前不挂银牌和银铃;最有趣的是,每人都带着精致的草笠和小腰篓。

队伍出发了,新娘走在送亲队当中,用雨伞或草笠遮掩面孔,大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味道。和别的民族一样,新娘要哭着离家,唱道:“恼气父母贪钱财,不问家门好与坏;我如烟草四处卖,苦生做死无人知。”母亲劝道:“女子生来要出嫁,男子生来要当家,嫁侬出门千金价,婆家是侬的正家。”自有一般喜剧般的色彩。

送亲的队伍通常是傍晚到达男方村寨,村里的男女老少点着火把蜂拥到村口迎接。男方的小伙子们少不了和送亲的姑娘们逗趣:他们高举火把想看清新娘的长相和队伍中漂亮的姑娘,姑娘们却把脸深埋在竹笠里,而他们便把火把放低,用烟熏她们的脸,用棍子绊她们的脚,闹得她们走走停停,东躲西藏,个个面黑汗流,哭笑不得,热闹得很。

迎亲的仪式在村口举行。在路中央放一堆干稻草,铺一张芭蕉叶,叶面上放一个鸡蛋。主持迎亲仪式的老人,身着绿色长袍,头盘红巾,手持尖刀和火把,立在路中,面向送亲队伍,念起幸福吉祥的贺词,多多少少都带有肃穆感。祈祷后,老人用刀割开鸡蛋,割开芭蕉叶,点燃草堆,站在两旁的男人对天鸣放火铳,表示吉事临门和欢迎送亲队伍平安进村。

送新娘的队伍每人都要跨越路口上的火堆,方能进入新郎的屋子。送新娘的队伍从新郎家的后门进去,新郎的母亲在后门迎接,并把她们安排到位置上面壁而坐;新郎和父亲在前门迎接来贺喜的亲友。贺喜的人有送猪羊、有送酒和红包的,有的送布料或槟榔。

随即婚礼开始。酒席分宾主坐位,男方亲司和本村众亲坐主位,对面是送新娘的人们。而新奇的是,此时,与新郎同一血缘的妇女全都回避了,因为同一血缘男女之间难免唱起情歌,甚至相互嬉闹,而同一血缘集团的男女是禁止婚配的。

宴席是先吃饭后喝酒,与别的地方有极大的不同。除了一对新人和他们的母亲外,别人都是大碗喝酒的。酒席中央置一两市尺高的固定座罐,内盛醇香的糯米甜酒,并插有十支吸酒的小竹管。罐旁置两对用兽皮制成的藤凳,一对称“正座”,是新郎新娘的位置;一对称“陪座”,是两位亲家母位置。除坐在土罐两旁的人用小竹管吸酒外,席间其他人都坐用碗盛来饮。喝酒的同时,两位母亲要讲一些勉励新人白头偕老、相亲相爱的吉利话。

黎族婚礼有“逗娘”的习惯:除了在迎亲时烟薰棍绊外,还有许多招式,其中就有舂糯米团。这是在婚礼的次日上午,新郎家用糯米煮成干饭,由送亲的妇女们在木臼里舂烂,制成一个个糯米团,带回去分给没来参加婚礼的大人和孩子们。在妇女们舂糯米的时候,小伙子们便千方百计地去抢糯米团:如果小伙子不留神,就要被木杆敲到头和手;要是被妇女们捉住,用糯米糍粘满头发,那可就惨啦,据说三天三夜也别想洗脱,还得遭众人的嘲笑;而如果糯米团被抢光了,妇女们便要空手回去,那遭亲友一顿责骂就在所难免的啦。

大家快乐地饮喜酒,边饮边对歌,“对歌”始终贯穿整个婚礼,老人对歌当拉家常,中年人对歌赛“歌箩”,年轻人对歌就离不开找对象啦。民间八音队不断地奏着婚礼曲,酒席充满欢乐。

翌日黄昏,新郎家在门口设送行酒席,每个要回去的人要饮一碗或双碗送行酒才行。待酒足饭饱后,便唱歌告别。送娘回外家的队伍一般十多人,要带回去一担糯米饭团、一担酒、半头排猪肉或一只羊,出村时双方唱黎歌互相祝愿。

新娘要留在夫家数天,要站在路旁掩面而泣,以示埋怨娘家人把她抛弃,大有情意深切的意味了。这时,小伙子们可不管你如何,弄来锅灰,撵着半醉的妇女、姑娘们,务必将她们的脸涂黑,你追我逃,直至村外。

第二篇:小学生趣味猜字谜(富有答案)

小学生有趣猜字谜(附有答案)

1、字谜:皇帝新衣——

2、字谜:一流水准 ——

3、字谜:石达开 ——

4、字谜:拱猪入门——

5、字谜:格外大方——

6、字谜:七十二小时——

7、字谜:床前明月光——、字谜:需要一半,留下一半——

9、字谜:一口咬住多半截——

10、字谜: 一月一日非今天——

11、字谜: 要一半,扔一半——

12、字谜: 综合门市—— 13字谜: 四方来合作,贡献大一点——

14、字谜: 半部春秋——

15、字谜: 银川——

16、字谜: 一来再来——

17、字谜: 守门员——

18、字谜: 有人偷车——

19、字谜: 半青半紫——

20、字谜: 秀才翘尾巴——

21、四个人搬木头—— 22.一撇一竖一点——

23.一月七日——

24、一口吃掉牛尾巴——

25.一家十一口—— 26.一只牛——

27、一只狗四个口——

28.一一箭穿心——

29.一边是水,一边是山—— 30.七十二小时——

31、九十九—— 32.人我不分——

33.十五天—— 34.十个哥哥——

35.十月十日—— 36.八十八——

37.上下难分—— 38.五十对耳朵——

39.水上工程—— 40.千言万语——

41.十一个人——

答案:

1.袭2.淮3.研4.阂5.回 6.晶 7.旷 8雷9.名10.明11.奶12.闹 13.器14.秦 15.泉 16.冉17.闪 18输19.素20.秃 21.杰22.压 23.脂24.告25.吉26.生27.嚣28.必29.汕 30.晶31.白32.俄33.胖34.克35.朝36.米37.卡38.陌39.汞40.够41.仕

第三篇:海南黎族人民生活调查报告

海南黎族人民生活调查报告

——以三亚市新联村和槟榔村为个案

10历史学王婧1020204

4摘要: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开拓者,也是海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在漫长的岁月中,黎族先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资文化和精神文化。如今来海南岛旅游的人们除了欣赏海南岛碧海蓝天的美丽自然风光外,不免也要领略一下岛上的黎族风情。通过对三亚市新联村和槟榔村的走访调查,本文将对现在黎族人民生活的各方面以及黎族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简要描述。

关键词:海南;黎族;人民生活;旅游开发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海南的逐步开发,特别是在颁布建设海南岛为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之后,海南岛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海南省以它得天独厚的海岛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在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下,人文旅游资源也逐渐得到开发,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尤其吸引游客的目光。而在海南的少数民族文化中,黎族文化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了解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对于认识黎族文化传统和海南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5月16日,在田野考察老师与民俗学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历史学整个班级的同学,先后来到了三亚市新联村和槟榔村进行考察。新联村和槟榔村都是黎族人民聚居的村落,通过这一整天对村民的采访和对两个村子的走访观察,我对黎族人民的生活以及黎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有了大致的了解。

一、新联村人民生活的基本概况

通过对新联村村书记的访问,使我们了解到了村民们生活的一些基本情况。

1、人们的生计方式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新联村的村民并没有像内地的一些农村的村民大多选择进城务工。村书记告诉我们说,这里的黎族村民大多不愿去外面打工,他们都选择自己在家种菜,每家每户都会种大约3、4亩的豆角,5、6亩的芒果和槟榔,8、9月份的时候还会种一些其他种类的瓜菜。村书记还说仅是靠种这些瓜菜,每家村民一年的收入就已经有3、4万,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村民不愿外出打工了。如果每年仅是靠种一些瓜菜就能有如此可观的收入,我想应该没有人

愿意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去当那些城市人口中的农民工吧。村民们除了以种植瓜菜为生计外,在农闲的时候,一些村里的妇女还会去村外三亚的一些度假酒店打一些零工。三亚的度假酒店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很缺人手,所以村里的妇女去打零工的时候也会有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2、人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村书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现在村里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已经不再像是以前那样的保守与传统。但是黎族人们的生活在逐渐被汉化的过程中,也依然保留着自己民族的特色。村书记说:现在村里的人们还依然保持着族内通婚的传统,虽然也有族外通婚的情况,但是仍然占少数。现在他们村已经没有黎族人民传统的纹身习俗了,但是其他的一些黎族村落依然保留着这项古老的习俗。除此之外,村书记还说了许多例如打猎、订婚、服饰、道公、三月三等等传统生活方式与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改变。

3、村里的土地使用及耕种种类

近年来,村里的土地除了一些必要的耕地外,还被政府征地征去了大部分。村书记说:2007年,国家要在他们村附近建高速公路,所以征地300多亩;建服务区加油站,又征去179亩做仓库储存。当然,政府征用民用耕地,也给了相应的补偿。近几年随着三亚房价的水涨船高,三亚的土地也变的越来越寸土寸金。村书记介绍说,政府给的征地补贴已经从07年的25000元一亩逐步涨到86000元一亩,到了现在更是翻了几番,一亩征地补贴已经涨到了145600元。从这些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对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以及黎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尽管政府的补贴已经足够保证人们衣食无忧,但是勤劳的黎族人民并没有因此忘记的辛勤劳动的优良传统。村书记介绍说,村里的土地除去被征用的部分和村民们自己种瓜菜的土地外,还有水稻田1100多亩,旱田900多亩。全村1600多人,分5个村小组负责种植这些土地。

4、新联村的建筑

海南黎族村落的选址是有讲究的,一般是“山包围村,村包围田,田包围水,有山有水”。其原则是:

1、靠近耕地,能种植杂粮以补充主要作物的不足;

2、尽量靠近河川、溪流,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村落并不多,一般是利用打井解决水源或是从较远的地方引水灌溉农田及生活饮用;

3、地势要高,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可以防潮防湿防破坏;

4、地方要干净,野兽要少;

5、不要太靠近交通主干线等。此外,海南黎族的村落,多是选择在高大的阔叶林、灌木林、竹林以及椰子、芒果、槟榔、荔枝、波罗蜜等植物丛中,极富热带绮丽的自然风光,并起着良好的防风作用。

三亚市的新联村这一黎族村落的选址,也基本符合这些原则。但是在这次的考察中,我们再村子里并没有见到黎族传统的建筑船型屋、隆闺、谷仓、土地 公庙、畜栏等。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有的甚至还有三四层。而且这些小楼的建筑风格还都是一律的欧式风格。置身于此,你一点儿也感觉不到这里是历史悠久的黎族村落。这都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5、村民的热情好客

通过这次对新联村的考察,使我更进一步发现了黎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从早上我们到村部对村书记采访时,工作人员就搬来了两箱矿泉水热情招待我们。一路上,我们对村民们进行访问,他们也都是热情大方,笑脸相迎,积极配合。尤其到了中午,更让我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就像三亚中午的骄阳一样,热情似火。因为中午我们在村里的一家小饭馆吃饭,老板看到我们热得汗流夹背,特意去附近的家用电器店,买了两台电风扇回来,给我们吹风解暑,就在我们的声声感谢中,老板又免费送了我们一道汤,顿时我们的感谢之情已经溢于难表了。最后在我们吃完饭后,在我们的连声道谢中,老板还笑着对我们说:“谢谢你们来我们村里参观啊!下次再来,我给你们免费!”一顿饭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新联村村书记在向我们介绍这些情况时,笑着对我们说,村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改善了,主要表现有:国家公共粮没有了,村民们都积极种植土地,收益归自己;孩子上学不要钱,不但有九年义务教育,而且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学生还给予多项免费与加分的政策;村民在此基础上对生活都充满热情,积极勤快的种豆角、芒果、槟榔等瓜果蔬菜来增加收入,外出打工的也极少了,而且村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娱乐活动,每晚会在村部门口的空地上跳舞休闲。从村书记脸上的笑容我们可以看到,黎族人民对国家给予的优惠的满意和感谢,以及对自己辛勤劳动取得的成果的骄傲。

二、槟榔村的旅游开发

三亚市槟榔村是三亚市以及海南省的著名旅游景点。在一天的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了槟榔村的旅游开发发展的历史。昔日的槟榔河有着优美的自然风

光,但由于长期的闭塞,黎族村民仍然保持传统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经济落后。古老的船型屋经不起岁月的冲刷,每逢台风季节,强风暴雨,便出现严重毁损。雨季里村庄道路泥泞,过往难行,且槟榔河时常泛滥,河堤溃塌,淹没周围农田,庄稼及农作物。2005年前,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村民们生活十分贫苦。为了解决民生,2006至2007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对槟榔河段进行了河段分段治理,总投资达两千多万元,解决了槟榔河段两岸崩塌、河道淤塞等问题,保护了槟榔河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的有序进行。从此,槟榔河不再是频发水患的河流,而成了一条景观之河、生态之河。

为积极响应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了30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修建硬化村道44条、文化室6间、篮球场7个、沼气池626个、垃圾池18个。村里还建了多个广播文化室、科技110服务中心、卫生室、警务室、文化中心、休闲中心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将13个自然村建设成文明生态村,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立体生态循环经济,推广设施农业,冬季瓜果菜轮作模式。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7750元。如今的槟榔村成为了三亚市乃至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2008年6月20日,三亚市与北京春光集团签署了《三亚槟榔河乡村旅游区项目合作协议书》,由三亚槟榔河旅游业有限公司对槟榔河片区实施5A级景区规划,投资建设开发,项目计划建设周期6年,总投资58亿人民币,正式对槟榔村进行旅游开发。项目先后被列为三亚市、海南省重点建设项目。

槟榔河秀美乡村建设从规划开始,就将当地村民作为开发的主体和项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采用政府主导、企业牵头、村民参与合作开发的模式,形成“村不动、城入乡、民不迁、文不改”的发展格局。改造村庄成旅游景点;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成为旅游产品;引入国际文化元素,与农民生活、工作自然融入,真正实现企业与当地老百姓共享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景区通过综合利用黎族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温泉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多方位有机组合,全力打造“一廊八区”的规划格局,即槟榔河亲水休闲走廊、琼州海黎园、国际乡村养生度假区、现代农业观光区、槟榔河山地运动区、农家乐体验区、黎苑特色小镇区、文艺家之家、综合服务区。规模化开发夜生活休闲、养生度假、复合型文化演艺、水体娱乐、民俗遗产旅游、黎族乡

村餐饮(农家乐)住宿、户外运动、热带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

三亚槟榔河文化旅游区以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欲利用为核心,填补海南和三亚旅游产品的空白,丰富三亚的旅游产品结构,在城郊结合部集中打造乡村文化旅游胜地,将槟榔河建设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三亚小康社会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示范点、国际乡村旅游示范点、健康休闲养生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点、乡村休闲娱乐中心区。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就是我一天考察三亚市新联村与槟榔村所得到的结果。通过这一整天考察,使我认识到了现在黎族人民的生活跟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不仅要归功于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黎族人民自己的辛勤劳动,还应该归功于旅游开发。通过旅游开发不仅使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使黎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因此,旅游开发是黎族文化保护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能使黎族优秀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还能使黎族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黎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势必增强海南旅 游的文化内涵增强海南旅游的魅力及吸引力。

第四篇:黎族织锦社会调查报告

黎族织锦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自称“赛”,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岭南民族的一支。黎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也有黎族汉族杂居的。黎族的工艺美术,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纺织工艺了。海南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对于木棉和本地棉花的纺织尤其独具匠心。我的学校在海南国兴中学,那是少数民族学校,再次,我就通过暑假的社会实践以及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海南黎族的纺织工艺——黎族织锦。

关键词:黎族 黎族织锦 海南

一、调查情况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海南大学生返乡支教活动,这次返乡支教,主要是去比较海南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支教,而我在的支教地点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在那里我接触了黎族本地居民,在我的学生中也有好几位是当地黎族居民。由于我的高中学校是少数民族学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会举行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对此,我也对黎族文化产生很大兴趣。黎族三月三在汉族地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跳竹竿舞,我也经常参加竹竿舞比赛。但是,这次调查我最感兴趣的是黎族织锦。原因很简单,我高中学校与俄罗斯某校交流,校长互换的礼物不是竹竿二十黎族织锦。所以,我把我在学生之间了解的黎族织锦和所查的资料整理所得这篇报告。

二、黎族织锦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原始的中华文化。图一:黎族少女穿着黎锦服饰 我这次的社会调查就是研究黎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三、黎锦的历史

黎族织锦(简称“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 “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其出于琼者,或以吴绫越锦,拆取色丝,间以鹅毳之绵,织成人物、花鸟、诗词,名曰黎锦”(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货语》)。

清代,中国博物馆所藏的清代《琼州海黎图纺织图》文字说明:“其地惟产木棉一种,春花夏实。黎妇采子取棉,以手足纫线,染成绚烂色,织为吉贝。”黎族人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或其它种类的棉花做纬线,苎麻等纤维做经线,再用天然植物色素为颜料染色,然后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黎锦。从宋代到清代,黎锦极品都是向朝廷进贡的珍品,被誉为“东粤棉布之最美者。”

黎族织锦历史悠久,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图案早已闻名于世。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黎锦工艺仅在山区、乡间以作坊形式残存下来,传统的黎锦制作的知识和技艺正在面临失传。在上世纪80年代,有双面绣图案的一套服装,价格才二三十元,做工精细的五十元左右,黎锦中的精品——龙被(下图)几百元就能买到,价值较低。现今,随着收藏热的升温,黎锦的价格已翻了许多,据2005年《海南京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的黎锦价格普通的一二千元,有的六七千元,甚至上万元,历史久远且品相好的龙被价格高达十几、二十几万。可以说黎锦的升值空间是很大的,有极大的收藏价值。就像藏族的唐卡、纳西族的神路图,黎锦是织在布上的民族史诗,极富东方神秘文化的色彩。

图二:工艺精湛的黎锦艺术:龙被

四、黎锦的图案

黎族织锦中的图案也是各式各样,因为黎族妇女们精巧的手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一般很难找到两块一模一样图案的黎锦。

首先,黎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很讲究色彩的运用,多以黑色或者深蓝色为基本色调,以红、黄、绿、白相间,紫、棕、粉红、咖啡为辅助色,有深色也有浅色,有对比色彩也有调和色彩。花纹多以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组成几何形,以点引线,点线立图,有几何纹、方块纹、梯田纹、房屋纹、干栏纹、竹条纹、水波纹、山形纹、牛鹿纹、龙凤纹、青蛙纹、鱼虾纹、人舞纹(上图)、汉字纹等等,黎族妇女们通过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掌握各种设计技巧,进一步加深图案的抽

象化,所以图案表现的风格是抽象的。

黎族不同地区的人,织锦的花纹、色调、长短、式样等都会有所不同。如在润方言区的妇女穿超短筒裙,以上、中、下三幅布打横连接起来,最上面一幅花纹最简单,一般用深蓝、白、赤褐等三种颜色织成几何图案。中间一幅花样多些,颜色以蓝白相间为主,最下面一幅是最漂亮的了,色彩尤其鲜艳,把各种漂亮栩栩如生的图案织在上面,图象颜色变化多端。又如在美孚方言区的妇女筒裙长及小腿,是所有支系中最长的,它的花纹属中间那块最为鲜艳,图案也最为丰富多样。赛方言区妇女筒裙较宽大,中间一般不绣花,下摆花纹很精致、秀气。黎锦图案还跟历史上黎族人民的信仰和习俗有一定的关系,黎族人所崇拜信奉的图腾物有青蛙、坡鹿、龙等,植物中有大榕树、水稻等,所以在黎锦中经常出现带有这些动物或植物的图案。黎锦的图案不但丰富多采,而且图色并茂,图象逼真、自然,从中可以看到黎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风格。

五、黎锦的纺织

图三 在黎族村寨中认真纺织的黎族老太太

在陵水黎族村我们看到了几个黎族妇女坐在草棚下,足踏织机木棍,熟捻地纺织。黎族妇女们对推动我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功不可没,她们从小就学习织锦、纺纱、刺绣,然后再教授子女们。通过这种原始的方法,她们将这种绝伦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来。

黎族妇女织布主要采用踞腰织机。踞腰织机简称为腰机,由藤腰带、腰力棍、木刀、拉经棍、竹梳、竹纬线针、整绒梳等器械组成。在织布时绑着藤腰带,伸直双腿蹬着织机经线木棍撑开纱线,席地坐着织布。其过程是用右手持着纬线木刀,按织物的强力交替程度,用左手投纬引线,然后用木刀打紧纬线,整个过程看上去复杂而精细。

清代《黎歧纪闻》有这样一段论述黎族妇女纺织:复基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而围于腰间,一端以足踏圆木一条贯之。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木而成匹,织者匠心也。

六、黎锦的发展前景

纵使海南黎锦是延绵多年的艺术,在服装市场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珍贵的织锦技艺正在慢慢流失,黎族织锦工艺濒临灭绝。不少黎族地区的人们逐渐丧失黎锦的制作技能,而会的也是先买好现成的线与颜料制作,掘弃了黎锦本身采棉制线的独特风味。而一些地区黎锦织品成为殉葬品,被酸性的土壤慢慢啃噬,这是令人非常心痛的事!保护黎锦,迫在眉睫,则拓宽黎锦的市场,使其发扬光大是重要举措。

我们分析了个中原因,发现黎锦的知名度没有打响,加上市场需求不一,更新量快,使人们忽略它的美。而黎锦本身工艺落后、生产率低下(黎锦为完全手工制作)、没有形成规模等劣势也是影响黎锦传承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黎锦本身拥有许多其他民族服饰不具备的特点。比起湘西土家服粗犷过余,藏族服饰沉重繁多等弊处,黎锦质朴中见优雅,厚重而不失灵动。所以我们积极探讨了黎锦的发展出路。

第一,黎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企业政府应大力举措发展服饰市场。据统计,黎锦的一套女式上衣和筒裙约600-800元,其它黎锦品利润也较丰厚。

第二,黎锦黎族的织染绣技艺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图案典雅、款式多样,能够结合现代元素,创新时尚服饰设计,成就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之美。所以我们觉得黎锦的设计可以融入海南岛的岛服设计,既宏扬了海南传统文化,又能使人耳目一新。众服装设计师也可以利用其进行创新。一旦将其推广,一定能激起人们的文化积蕴,更能招徕广大华裔的倾心。

第三,黎锦可以运用到各种周边产物中,如壁画,床单等。所以发展以黎锦设计为主的床上用品,家具(如 电话垫子,鞋垫,窗帘等)未尝不是刺激人们需求的方法。

第四,为了保证黎锦质量,我们觉得应提高原棉的生产与质量,从而又拓出一条提供失业或无业人员就业发展的道路,由此又能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如今众多海外收藏家倾心中华民族工艺品,所以发展黎锦的出口贸易与拍卖市场也值得考虑。

第五篇: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作者:*** 指导教师:***(****大学****学院,海口,571158)

摘 要:海南黎族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犹如中华民族的一支奇葩,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海南黎族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也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展望明天的同时,茁长成长。

关键词:海南黎族 文化 传承 发展 心得体会

黎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只是小小的一支,但是黎族人民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他们的足迹,体味不一样的人文风情。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也具有民族性。对于黎族文化发展我将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提出我的见解。

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黎族织锦在黎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黎族织锦经历了无纺阶段和有纺阶段。无纺阶段时期的黎族先民大多用楮树树皮经过采集、拍打、洗涤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树皮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有纺阶段时期出现了木质纤维和棉质纤维,制成的衣物更加合体舒适。再到后来就演变成今天的织锦。黎族织锦的纹样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黎族织锦纹样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纹样。黎族分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由于各方言区由于生活习惯、文化经济、生产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织锦图案也有所差异,这使得黎族织锦五彩缤纷,丰富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织锦已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黎族的织锦技艺作为黎族女子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为黎族女子所传习。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交通便捷,互联网贯通,民风质朴的黎族人民也不仅仅满足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社会生活,青年男女们都渴望着外面纷繁的世界,纷纷走出了那远离尘嚣的椰林去体验新的人生。从而,古老悠久的黎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性遭到了破坏。

众所周知,所谓的织锦技艺不仅仅只有“织”这一门技艺,而是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的高超技艺。黎锦技艺为什么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于其技艺的完整性与不可代替性。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黎族山区除极少数年轻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剌绣外,而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承习了。

如今在海南省出现了很多黎锦加工、制造的工业作坊和公司,它们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把黎锦作为海南省的名片推向世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工业机器大生产、化学工业染料,成本低、效率高、利润高,使得传统的黎锦制造工艺缺乏市场竞争力,而逐渐淘汰。可我想说的是,黎族的织锦之所以让世界惊叹,我想,那是机器生产所不能够比拟的。它之所以美,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就是因为它的自然、淳朴,让我们触摸着它,可以感受到黎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我们不希望它成为历史,我们更需要的是传承与保护。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黎族文身这一传统的民族传统习俗可供我们去探寻那神秘古老的黎族文化。文身,对于黎族人民来说是一种纯洁美好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人体标识和装饰形式。不同支系的黎族文身,所纹的图案,纹在身体的部位都有所不同。文身也有择日、择时之说,一般在午间由年长的黎族妇女来完成整个文身的过程。这些用锐石、骨片、鱼刺等锋利的工具刻在血肉之躯上的图案,饱含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盼、对人生一帆风顺的祈祷。

文身技艺为有着淳朴信仰的黎族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安慰。但是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文身技艺,正在逐渐消失,年青的少女几乎不再去纹身,文身技艺已尽失传。经史料记载,文身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通常要耗时几年来完成,以此来减少痛苦。后来的许多黎族人民在去世后,其后人在其脸上用碳绘上属于自己支系的图案,然后入殓安葬。也许是有了这种可以代替的方法,黎族文身也只能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回味了。

其实就我的观点来看,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和地区都会有纹身这一习俗,但这种习俗总是以摧残人的身体为前提的,也许她们会认为这是信仰,这是美,但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文身,无疑束缚了人类的发展,让他们永远的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文身是一种人生的烙印,是一种时间也无法磨灭的痕迹。但从文化的独特性角度来说,我们似乎应该去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技艺。总的来说,值得我们去继承的,那就是好的,但在去继承的同时,不要忘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以上是我对黎族文化的浅谈。希望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发展能成为我们所关注的对象,黎族文化的发展能够把我们美丽的海南岛推出中国,面向世界。

下载富有趣味的黎族婚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富有趣味的黎族婚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及其应对 鲍佳 向飞燕 (海口经济学院体育部海南海口570203)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田野调查法,对黎族体育文化传承现状就行调查研究,基于社......

    演讲比赛:富有

    富有尊敬的各位评委、敬爱的唐老师以及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富有》。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大家想成为一个富有的人吗?大家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接下......

    黎族织锦图案(大全5篇)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

    黎族小组合黎族舞蹈教案

    教学内容:黎族小组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2、 了解黎族舞的动作特点,基本掌握前后动律和横摆动律的动作。 学习黎族舞小组合的基本动作,能用连贯、灵活有力的动作表现舞蹈。......

    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材料与化工学院 20090413310040 李进福 我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到五指山生活,并且在那儿度过了十二年的学生生涯。开始的时候就听身边的大人说起,五指山......

    黎族自治县邮政局长个人事迹材料(大全)

    、偏僻的黎族自治县,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是个穷县,人称“出生入死”之地,伍亚培在这样一个地方工作了30年。邮电分营后,他任县邮政局局长。历史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遇,同时也留......

    黎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田野调查记录

    黎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田野调查记录 调研时间:2008年7月24日——2008年7月28日; 调研人员:叶英萍、陈秋云、罗旭南、彭传林、罗涛、杨荣、朱琳、肖时云、关丹丹; 记录人:关丹丹。 一......

    黎族民俗文化探究报告(推荐五篇)

    黎族民俗文化探究报告 黎族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其已形成本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