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小组合黎族舞蹈教案

时间:2019-05-12 16:3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黎族小组合黎族舞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黎族小组合黎族舞蹈教案》。

第一篇:黎族小组合黎族舞蹈教案

教学内容:黎族小组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2、了解黎族舞的动作特点,基本掌握前后动律和横摆动律的动作。学习黎族舞小组合的基本动作,能用连贯、灵活有力的动作表现舞蹈。

3、通过表演和欣赏,让学生感受黎族舞蹈的魅力。

教学重点:能用连贯、灵活有力的动作表现舞蹈。教学难点:前后动律和横摆动律的动作学习。教具准备:PPT幻灯片、大鼓。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对 56个民族。

2、出示ppt课件四幅图画。

*你能说出这些民族的名称吗?刚才大家从服饰、形体特点知道了这是蒙古族、新疆、藏族。第四幅图大家不认识,这是黎族,黎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海南。从服饰上看,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妇女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配以诸多饰物,下穿色彩艳丽的花筒裙,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手戴银圈。

*前三个民族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学习过这些民族舞蹈小组合。你们还记得蒙古、新疆、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吗?

(蒙族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最有特点的动作是抖肩、提压手腕)(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最有特点的动作是翻手绕腕、晃头移颈)(藏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劳作方式和宗教信仰形成了藏族舞蹈特有的风格,膝关节连绵不断的颤动和屈伸,还有松弛的上肢运动是藏舞律动的主要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黎族舞蹈小组合,黎族人民非常热爱舞蹈,他们的舞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舞蹈视频,看看黎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什么样的?

3、播放ppt黎族舞蹈视频 谁能说说黎族舞蹈都有哪些特点?

4、出示PPT课件黎族舞蹈风格特征、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风格特征:黎族民间舞蹈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女性动作轻快、灵巧柔美、细腻。

 基本动律:在横摆或顺摆的动律中体现“顺拐”(即同手同脚)特征,动作时上身平稳、双臂靠腰夹肘摆动、双膝上下颤动、抬腿勾脚夹膝。 基本体态:三道弯体态。

5、教师分解讲解组合动作

我们学习的这个小组合共有6个主要动作,音乐节奏欢快,四拍一个动作。

第一个动作:双手平伸立掌,右脚起跳,共3个八拍。(后踢踢小跑步1个八拍)

第二个动作:前后动律,1拍向上撩手,前踢右腿。234拍原地踏步。(后踢踢小跑步1个八拍)第三个动作:横摆动律,在圆形上跑转,共3个八拍。(后踢踢小跑步1个八拍变一排)

第四个动作:先向右原地踏步,双手交叉再打开。2个八拍。第五个动作:左右蹦,双手臂左右上举。2个八拍。第六个动作:双手叉腰,双脚左右蹦,后退同时弯腰。2个八拍。

最后结尾动作1个八拍:1234拍双手交叉打开向前跑,5678拍转一圈,双手上举定型。

6、学生看教师指挥整体练习一遍所学动作。(老师指导学生练习不到位的动作。)

7、随音乐表演一遍动作。(做之前教师提要求,如:动作要轻快灵巧)

8、播放PPT视频,欣赏优秀新疆舞蹈作品,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新疆舞所蕴含的舞蹈感情及独有的特点。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优秀的黎族舞蹈作品《黎母山的阿妹》,感受一下黎族舞蹈的特点在舞蹈作品中淋漓尽致的表现)

9、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黎族小组合,请同学们课下多加练习把黎族舞灵巧轻快细腻的特点融入动作中,更好的跳出黎族舞蹈的韵味。、

第二篇:海南黎族人民生活调查报告

海南黎族人民生活调查报告

——以三亚市新联村和槟榔村为个案

10历史学王婧1020204

4摘要: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开拓者,也是海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在漫长的岁月中,黎族先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资文化和精神文化。如今来海南岛旅游的人们除了欣赏海南岛碧海蓝天的美丽自然风光外,不免也要领略一下岛上的黎族风情。通过对三亚市新联村和槟榔村的走访调查,本文将对现在黎族人民生活的各方面以及黎族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简要描述。

关键词:海南;黎族;人民生活;旅游开发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海南的逐步开发,特别是在颁布建设海南岛为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之后,海南岛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海南省以它得天独厚的海岛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在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下,人文旅游资源也逐渐得到开发,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尤其吸引游客的目光。而在海南的少数民族文化中,黎族文化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了解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对于认识黎族文化传统和海南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5月16日,在田野考察老师与民俗学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历史学整个班级的同学,先后来到了三亚市新联村和槟榔村进行考察。新联村和槟榔村都是黎族人民聚居的村落,通过这一整天对村民的采访和对两个村子的走访观察,我对黎族人民的生活以及黎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有了大致的了解。

一、新联村人民生活的基本概况

通过对新联村村书记的访问,使我们了解到了村民们生活的一些基本情况。

1、人们的生计方式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新联村的村民并没有像内地的一些农村的村民大多选择进城务工。村书记告诉我们说,这里的黎族村民大多不愿去外面打工,他们都选择自己在家种菜,每家每户都会种大约3、4亩的豆角,5、6亩的芒果和槟榔,8、9月份的时候还会种一些其他种类的瓜菜。村书记还说仅是靠种这些瓜菜,每家村民一年的收入就已经有3、4万,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村民不愿外出打工了。如果每年仅是靠种一些瓜菜就能有如此可观的收入,我想应该没有人

愿意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去当那些城市人口中的农民工吧。村民们除了以种植瓜菜为生计外,在农闲的时候,一些村里的妇女还会去村外三亚的一些度假酒店打一些零工。三亚的度假酒店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很缺人手,所以村里的妇女去打零工的时候也会有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2、人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村书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现在村里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已经不再像是以前那样的保守与传统。但是黎族人们的生活在逐渐被汉化的过程中,也依然保留着自己民族的特色。村书记说:现在村里的人们还依然保持着族内通婚的传统,虽然也有族外通婚的情况,但是仍然占少数。现在他们村已经没有黎族人民传统的纹身习俗了,但是其他的一些黎族村落依然保留着这项古老的习俗。除此之外,村书记还说了许多例如打猎、订婚、服饰、道公、三月三等等传统生活方式与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改变。

3、村里的土地使用及耕种种类

近年来,村里的土地除了一些必要的耕地外,还被政府征地征去了大部分。村书记说:2007年,国家要在他们村附近建高速公路,所以征地300多亩;建服务区加油站,又征去179亩做仓库储存。当然,政府征用民用耕地,也给了相应的补偿。近几年随着三亚房价的水涨船高,三亚的土地也变的越来越寸土寸金。村书记介绍说,政府给的征地补贴已经从07年的25000元一亩逐步涨到86000元一亩,到了现在更是翻了几番,一亩征地补贴已经涨到了145600元。从这些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对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以及黎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尽管政府的补贴已经足够保证人们衣食无忧,但是勤劳的黎族人民并没有因此忘记的辛勤劳动的优良传统。村书记介绍说,村里的土地除去被征用的部分和村民们自己种瓜菜的土地外,还有水稻田1100多亩,旱田900多亩。全村1600多人,分5个村小组负责种植这些土地。

4、新联村的建筑

海南黎族村落的选址是有讲究的,一般是“山包围村,村包围田,田包围水,有山有水”。其原则是:

1、靠近耕地,能种植杂粮以补充主要作物的不足;

2、尽量靠近河川、溪流,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村落并不多,一般是利用打井解决水源或是从较远的地方引水灌溉农田及生活饮用;

3、地势要高,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可以防潮防湿防破坏;

4、地方要干净,野兽要少;

5、不要太靠近交通主干线等。此外,海南黎族的村落,多是选择在高大的阔叶林、灌木林、竹林以及椰子、芒果、槟榔、荔枝、波罗蜜等植物丛中,极富热带绮丽的自然风光,并起着良好的防风作用。

三亚市的新联村这一黎族村落的选址,也基本符合这些原则。但是在这次的考察中,我们再村子里并没有见到黎族传统的建筑船型屋、隆闺、谷仓、土地 公庙、畜栏等。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有的甚至还有三四层。而且这些小楼的建筑风格还都是一律的欧式风格。置身于此,你一点儿也感觉不到这里是历史悠久的黎族村落。这都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5、村民的热情好客

通过这次对新联村的考察,使我更进一步发现了黎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从早上我们到村部对村书记采访时,工作人员就搬来了两箱矿泉水热情招待我们。一路上,我们对村民们进行访问,他们也都是热情大方,笑脸相迎,积极配合。尤其到了中午,更让我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就像三亚中午的骄阳一样,热情似火。因为中午我们在村里的一家小饭馆吃饭,老板看到我们热得汗流夹背,特意去附近的家用电器店,买了两台电风扇回来,给我们吹风解暑,就在我们的声声感谢中,老板又免费送了我们一道汤,顿时我们的感谢之情已经溢于难表了。最后在我们吃完饭后,在我们的连声道谢中,老板还笑着对我们说:“谢谢你们来我们村里参观啊!下次再来,我给你们免费!”一顿饭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新联村村书记在向我们介绍这些情况时,笑着对我们说,村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改善了,主要表现有:国家公共粮没有了,村民们都积极种植土地,收益归自己;孩子上学不要钱,不但有九年义务教育,而且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学生还给予多项免费与加分的政策;村民在此基础上对生活都充满热情,积极勤快的种豆角、芒果、槟榔等瓜果蔬菜来增加收入,外出打工的也极少了,而且村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娱乐活动,每晚会在村部门口的空地上跳舞休闲。从村书记脸上的笑容我们可以看到,黎族人民对国家给予的优惠的满意和感谢,以及对自己辛勤劳动取得的成果的骄傲。

二、槟榔村的旅游开发

三亚市槟榔村是三亚市以及海南省的著名旅游景点。在一天的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了槟榔村的旅游开发发展的历史。昔日的槟榔河有着优美的自然风

光,但由于长期的闭塞,黎族村民仍然保持传统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经济落后。古老的船型屋经不起岁月的冲刷,每逢台风季节,强风暴雨,便出现严重毁损。雨季里村庄道路泥泞,过往难行,且槟榔河时常泛滥,河堤溃塌,淹没周围农田,庄稼及农作物。2005年前,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村民们生活十分贫苦。为了解决民生,2006至2007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对槟榔河段进行了河段分段治理,总投资达两千多万元,解决了槟榔河段两岸崩塌、河道淤塞等问题,保护了槟榔河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的有序进行。从此,槟榔河不再是频发水患的河流,而成了一条景观之河、生态之河。

为积极响应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了30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修建硬化村道44条、文化室6间、篮球场7个、沼气池626个、垃圾池18个。村里还建了多个广播文化室、科技110服务中心、卫生室、警务室、文化中心、休闲中心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将13个自然村建设成文明生态村,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立体生态循环经济,推广设施农业,冬季瓜果菜轮作模式。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7750元。如今的槟榔村成为了三亚市乃至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2008年6月20日,三亚市与北京春光集团签署了《三亚槟榔河乡村旅游区项目合作协议书》,由三亚槟榔河旅游业有限公司对槟榔河片区实施5A级景区规划,投资建设开发,项目计划建设周期6年,总投资58亿人民币,正式对槟榔村进行旅游开发。项目先后被列为三亚市、海南省重点建设项目。

槟榔河秀美乡村建设从规划开始,就将当地村民作为开发的主体和项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采用政府主导、企业牵头、村民参与合作开发的模式,形成“村不动、城入乡、民不迁、文不改”的发展格局。改造村庄成旅游景点;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成为旅游产品;引入国际文化元素,与农民生活、工作自然融入,真正实现企业与当地老百姓共享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景区通过综合利用黎族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温泉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多方位有机组合,全力打造“一廊八区”的规划格局,即槟榔河亲水休闲走廊、琼州海黎园、国际乡村养生度假区、现代农业观光区、槟榔河山地运动区、农家乐体验区、黎苑特色小镇区、文艺家之家、综合服务区。规模化开发夜生活休闲、养生度假、复合型文化演艺、水体娱乐、民俗遗产旅游、黎族乡

村餐饮(农家乐)住宿、户外运动、热带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

三亚槟榔河文化旅游区以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欲利用为核心,填补海南和三亚旅游产品的空白,丰富三亚的旅游产品结构,在城郊结合部集中打造乡村文化旅游胜地,将槟榔河建设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三亚小康社会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示范点、国际乡村旅游示范点、健康休闲养生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点、乡村休闲娱乐中心区。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就是我一天考察三亚市新联村与槟榔村所得到的结果。通过这一整天考察,使我认识到了现在黎族人民的生活跟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不仅要归功于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黎族人民自己的辛勤劳动,还应该归功于旅游开发。通过旅游开发不仅使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使黎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因此,旅游开发是黎族文化保护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能使黎族优秀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还能使黎族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黎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势必增强海南旅 游的文化内涵增强海南旅游的魅力及吸引力。

第三篇:海南黎族传统体育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及其应对

鲍佳 向飞燕

(海口经济学院体育部

海南

海口

570203)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田野调查法,对黎族体育文化传承现状就行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冲突理论从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深入探析黎族体育文化传承危机的产生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关键词

黎族

传统体育文化

传承

危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literature search, observational method and field survey, the thesis does a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i nationality’s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The thesis deeply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Li nationality’s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crisis from three cultural aspects, that is, material aspect, act regulation, and spirit aspect.Furthermore, the thesis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to those causes.Key Words: the L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crisis.前言

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耶鲁大学演讲中曾提到:“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族人民创造的丰富的文化都是这座殿堂的瑰宝。”黎族传统体育是黎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也是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更是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对黎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和抢救性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现状

1.1 黎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传承现状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黎族地区的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传,有些项目正在走向濒危。在我们所调查的47个黎族体育项目中,黎族群众(18岁以上和以下两个组共计237人次)能够熟悉10个或以上的人仅为4.7%;熟悉5-9个的人只占9.5%;而熟悉5-1个的人则为28.3%;一个也不熟悉的占1.02%。

而我们调查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器械和场地等设施时,在黎族同胞居住的地区几乎很难找到那些传统的器械了。大部分的器械我们只能从一些文献中去查看图片了。当然,有些项目虽然没有失传,但是器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荡秋千”中秋千绳由从前的老山藤变成了麻绳或钢绳。而有些项目的场地如何规划和设计这些问题除了极少数的黎族老人知道外,大部分人几乎都不知晓。当然,在黎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也有传承的比较完整的。比如,竹竿舞这个项目就是一个典型。

总之,从田野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来看,黎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项目的场地规划和设计方面,可以说,绝大部分已经失传或者濒临失传。

1.2 黎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传承现状

从黎族传统体育行为制度文化方面考察时,我们发现的情况更为糟糕。比如,上述访谈的两百多位黎族同胞中,当问及参与这47个体育项目的情况时,除了部分老人和一些中年人会偶尔在节庆日等大型活动时参与外,其他人群,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人次和频次极小。而当我们去了解黎族体育文化在行为制度上的传承情况,即各种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规则、制度上的传承以及各种项目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时,其结果也是一样,甚至更为严重。对于我们提及的一些比较经典的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能够知晓的几乎都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群中。其他人群要么不清楚,要么只能说出一些模糊的规则。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个体育项目而言,本质上都是一种游戏。而对于任何一种游戏来说,其规则是它能够得以发展和传承的制度文化核心,当这种制度层面的文化失传时,这种危机要远大于物质层面文化传承的危机。

1.3 黎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传承现状

通过调查和访谈不同年龄段的黎族群众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心理认知程度,心理依附程度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去了解黎族地区群众对黎族体育文化的心理认同状况。在调查过程中,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年龄越大,认同感越高;反之则越低。心理依附这一维度的结果也是相同的,和年龄成高正相关。认为“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体现民族自豪感”的人群基本集中在了五、六十岁以上的、甚至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之中。而这些上了年纪的垂垂老者,他们所体现的文化承传的精神和意志确实令人感动,但是仅仅是这些人群的传承使得黎族体育精神文化己经到了濒临绝迹的境地,如果不加以挖掘和抢救,并以物化的形式加以保留,这种珍贵的文化多样性将永远消失。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大不幸。

与上述情况相对的是黎族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极低的心理认同感。这种危机可以说更可怕。一旦我们对这种危机干预缺位或者失效,后果不堪设想。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原因分析

2.1 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黎族传统体育人多产生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并在民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不断的传播与发展(张新定等,2008)。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迅猛使得黎族地区的原始生活与这种发展水平格格不入,当地政府为了改善黎族同胞的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现代化的生产工具,黎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刀耕火种、渔猎等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代替,而这种变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带来的是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不仅是黎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其他的一些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比如,黎族特色的船型屋正在走向濒危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从忽视到漠视,这也是很多黎族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的漠视的一个重要原因。2.2 体育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双重冲击

现代传媒逐渐覆盖大部分黎族地区,这使得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现代体育的认识度和认可度都有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忽视。现代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强势体育文化,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对于黎族青少年来说,奥林匹克、NBA、欧洲五大联赛等这些讯息几乎成了他们对体育认识的代名词,黎族青少年几乎言必称这些项目。因此,当体育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脚步踏遍黎族地区的时候,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从忽视到漠视就成了必然。体育全球化让我们在谈论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时显得苍白无力。

2.3学校体育教育

体育的本质是教育,而传承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对于黎族传统体育而言也是如此,它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海南学校体育主管部门与各学校领导保护与普及黎族传统体育的意识不够,目前,海南各学校除了将跳竹竿作为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开展外,儿乎没有学校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黎族传统体育项日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这不但使年轻一代失去了学习黎族传统体育技能的良好机会,而且直接影响了黎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发展。

2.4 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改善,海南黎族地区由原来的封闭型逐渐走向开放型,黎族民众的生活空间在不断的扩展,与外界其他民族的交往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与融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一种形式的黎族传统体育也在不断的发生融合。因此,一此不能被人多数民族所接受的黎族传统体育项日就逐渐出现凋零,甚至被人遗忘,而那此能够被多个民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项日则得到了保留,甚至发扬光人。

2.5 地方政府不够重视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地方政府为改善黎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确实做出了不少工作,也凸显出一定的效果。然而,面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冲突”,地方政府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善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很多方面的政策制定时,对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问题几乎都被搁置。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很多事情,一旦领导不重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对于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来说,地方政府和一些领导的漠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应对

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处理发展和保护

我们认为,黎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护和发展的辩证意识。发展是不可逆的,对于黎族体育文化而言,保护是生存的前提,但是创新是它得以发展重要保证。这是我们最终提出每一条对策的基本思路。如何同海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和我国甚至全球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只有在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的前提下,才可能保证最终研究对策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正如《华尔街日报》报道的香港的摄影记者黄效文在对黎族文化保护的问题时提出的 观点,“村民们在急切希望过上现代生活的同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他们那些老房子所真正蕴含的价值。保护这些房子不仅能给村民带来收入,同时还能为后人留下他们的文化。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年轻一代黎族人会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日益增大的自豪感。对待少数民族聚居区域除了简单地拆散,将其融入主流社会,应该还有其他方式。这是多元化的一个范例”。对于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是一样的。

3.2 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特色,走创新发展道路

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黎族体育文化的“变”是大趋势,“变”是必然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使黎族体育文化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对黎族体育文化的保护,静止地保护是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必要。关键是要选择适应海南地区社会发展特点的文化发展模式,促成黎族体育文化现代转型(比如,如何把黎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提升黎族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

学者江冰(2006)指出,黎族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特征明显,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文化支援”动力强劲。我们相信,而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火击,它将从容应对,创新发展,开创民族文化的全新时代。尤其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时机下,结合体育旅游的发展,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3.3 多方面提升危机应对意思,群策群力地应对危机

首先,科研部门也要重视对黎族体育文化保护的问题,在科研立项上有所倾斜,加大科研资助的力度。坚持以理论为先导的策略,加大对黎族体育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尤其是加大田野调查的力度,从实际出发,摸索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

同时,政府决策部门必须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任何一项决策、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衡量得失,决不可轻率从事,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舍弃民族传统文化,或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代价,去换取经济效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非理性的。

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还要统筹安排,重视对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是挖掘这些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保护和发展两条腿走路,既发展了当地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又保护了黎族传统体育文化。

结束语

黎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非常严重,不少体育项目正在或者已经灭绝。黎族青少年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熟悉度已经降低到令人扼腕的程度。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危机的漠然。这种漠然将给整个海南省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因此,社会各方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对黎族先人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如何保护和发展,尤其是如何保护和发展黎族体育文化不仅是海南省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需要。也是海南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韦晓康,张延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0.[2]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3]张新定,黄光志等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第16卷第12期:3-5 [4]张新定 苏春宇.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特点探析《新西部:.下半月》2008(6):237-239.[5]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 [6] 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民族研究文库[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7] 杨占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与全民健身计划[J].甘肃高师学报。2000(5):79-81 [8] 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7 [9]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 [10] 金福春.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11]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 [12]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

作者简介:

鲍佳:男;专业:体育教育;讲师;工作单位:海口经济学院体育部;发表论文数 4 e-mail:839015920@qq.com;手机:***

向飞燕:女;专业:运动训练;讲师;工作单位:海口经济学院体育部:发表论文数 4 e-mail:56856890@qq.com;手机:***

第四篇: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作者:*** 指导教师:***(****大学****学院,海口,571158)

摘 要:海南黎族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犹如中华民族的一支奇葩,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海南黎族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也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展望明天的同时,茁长成长。

关键词:海南黎族 文化 传承 发展 心得体会

黎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只是小小的一支,但是黎族人民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他们的足迹,体味不一样的人文风情。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也具有民族性。对于黎族文化发展我将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提出我的见解。

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黎族织锦在黎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黎族织锦经历了无纺阶段和有纺阶段。无纺阶段时期的黎族先民大多用楮树树皮经过采集、拍打、洗涤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树皮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有纺阶段时期出现了木质纤维和棉质纤维,制成的衣物更加合体舒适。再到后来就演变成今天的织锦。黎族织锦的纹样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黎族织锦纹样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纹样。黎族分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由于各方言区由于生活习惯、文化经济、生产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织锦图案也有所差异,这使得黎族织锦五彩缤纷,丰富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织锦已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黎族的织锦技艺作为黎族女子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为黎族女子所传习。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交通便捷,互联网贯通,民风质朴的黎族人民也不仅仅满足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社会生活,青年男女们都渴望着外面纷繁的世界,纷纷走出了那远离尘嚣的椰林去体验新的人生。从而,古老悠久的黎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性遭到了破坏。

众所周知,所谓的织锦技艺不仅仅只有“织”这一门技艺,而是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的高超技艺。黎锦技艺为什么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于其技艺的完整性与不可代替性。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黎族山区除极少数年轻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剌绣外,而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承习了。

如今在海南省出现了很多黎锦加工、制造的工业作坊和公司,它们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把黎锦作为海南省的名片推向世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工业机器大生产、化学工业染料,成本低、效率高、利润高,使得传统的黎锦制造工艺缺乏市场竞争力,而逐渐淘汰。可我想说的是,黎族的织锦之所以让世界惊叹,我想,那是机器生产所不能够比拟的。它之所以美,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就是因为它的自然、淳朴,让我们触摸着它,可以感受到黎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我们不希望它成为历史,我们更需要的是传承与保护。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黎族文身这一传统的民族传统习俗可供我们去探寻那神秘古老的黎族文化。文身,对于黎族人民来说是一种纯洁美好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人体标识和装饰形式。不同支系的黎族文身,所纹的图案,纹在身体的部位都有所不同。文身也有择日、择时之说,一般在午间由年长的黎族妇女来完成整个文身的过程。这些用锐石、骨片、鱼刺等锋利的工具刻在血肉之躯上的图案,饱含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盼、对人生一帆风顺的祈祷。

文身技艺为有着淳朴信仰的黎族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安慰。但是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文身技艺,正在逐渐消失,年青的少女几乎不再去纹身,文身技艺已尽失传。经史料记载,文身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通常要耗时几年来完成,以此来减少痛苦。后来的许多黎族人民在去世后,其后人在其脸上用碳绘上属于自己支系的图案,然后入殓安葬。也许是有了这种可以代替的方法,黎族文身也只能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回味了。

其实就我的观点来看,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和地区都会有纹身这一习俗,但这种习俗总是以摧残人的身体为前提的,也许她们会认为这是信仰,这是美,但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文身,无疑束缚了人类的发展,让他们永远的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文身是一种人生的烙印,是一种时间也无法磨灭的痕迹。但从文化的独特性角度来说,我们似乎应该去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技艺。总的来说,值得我们去继承的,那就是好的,但在去继承的同时,不要忘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以上是我对黎族文化的浅谈。希望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发展能成为我们所关注的对象,黎族文化的发展能够把我们美丽的海南岛推出中国,面向世界。

第五篇:黎族织锦图案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人形纹主要有婚礼图、舞蹈图、青春幸福图、百人图、丰收欢乐图、人丁兴旺图、放牧图、吉祥平安图等,它寄寓了人们对生育繁衍、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黎族妇女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造手法,把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反映在织物上,使图案造型具有可视性和艺术性。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礼图,它主要流行于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是典型的人形纹样,它将黎族婚娶礼仪习俗中的迎亲、送亲以及送彩礼和拜堂等活动场面反映在筒裙上,描绘了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画面。其场面开阔,热烈壮观,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动物纹主要有龙凤、黄猄、水牛、水鹿、鱼虾、青蛙、乌鸦、鸽子、蜜蜂、蝴蝶等,其中,龙纹、青蛙纹最为常见。龙纹是流行在白沙、琼中一带最为普遍的黎锦图案,反映了黎族人民把龙当作高贵、吉祥、幸福和美好的象征。青蛙纹图案在民间流传很广,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青蛙有表达母爱和避邪的功能。反映在服饰上的蛙纹有严格的对称结构,图案以“田”字形纹样为主体,中间有四只具有抽象性的青蛙纹,用动和静的对比手法,显示青蛙在田间生活的主要特征,画面充实,节奏协调。有的地方的青蛙纹样,采用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把青蛙前腿省略,后脚加长,表现出青蛙跃跃欲跳的神态,图案构思大胆,造型简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植物纹主要有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竹叶花等花卉,以及藤、树木、青草等。常见的有木棉纹、花草纹等。木棉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料之一,黎族妇女普遍喜欢用木棉纹样做为织锦纹样,图案以木棉树为主,有根部、分枝,分枝下有钥匙纹(又称“任意花”),还有花和绿叶,以此象征根深叶茂,家庭美满幸福。花草纹流行于五指山地区一带服饰图案纹样,图案以长柱形花纹作族系标志,整体纹饰近似汉文的倒“巾”字形,上有野草和菱形连续纹样。寓意根深叶茂,家族人丁兴旺,繁衍生息。

几何纹是利用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组成的纹样,以抽象的图案表现在服饰上,反映出原始思维的某些特征。其内容丰富,色彩美观。

汉字符号纹样有喜字、福字、禄字、寿字、万字等。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织锦图案因受汉文化的影响,有些图案逐渐采用汉字符号。这些汉文字体现在服饰上,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能够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自然界现象的纹样主要包括日月、星辰、雷电、水火等。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对自然的崇拜一直影响着织锦图案的发展。

下载黎族小组合黎族舞蹈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黎族小组合黎族舞蹈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黎族织锦社会调查报告

    黎族织锦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自称“赛”,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岭南民族的一支。黎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也有黎族汉族杂居的......

    富有趣味的黎族婚礼

    富有趣味的黎族婚礼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5-26 发表评论>> 婚事礼仪独特有趣。黎族民间男女青年通过婚恋、约婚或由媒人撮合后,男家择日,派出男女亲属三至五人组......

    黎族民俗文化探究报告(推荐五篇)

    黎族民俗文化探究报告 黎族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其已形成本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材料与化工学院 20090413310040 李进福 我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到五指山生活,并且在那儿度过了十二年的学生生涯。开始的时候就听身边的大人说起,五指山......

    黎族自治县邮政局长个人事迹材料(大全)

    、偏僻的黎族自治县,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是个穷县,人称“出生入死”之地,伍亚培在这样一个地方工作了30年。邮电分营后,他任县邮政局局长。历史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遇,同时也留......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范文大全)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 社会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撰写日期:2007年......

    小游戏穿藤圈(黎族)(五篇范文)

    把游戏者等分成甲、乙两方,甲方手持藤圈在一条直道上来回抛滚,乙方站在直道两侧 8 米外的线后用细竹竿和带有绳索的小沙袋投掷,若能穿过藤圈(不碰到圈),即可得分。双方机会均等,互......

    黎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田野调查记录

    黎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田野调查记录 调研时间:2008年7月24日——2008年7月28日; 调研人员:叶英萍、陈秋云、罗旭南、彭传林、罗涛、杨荣、朱琳、肖时云、关丹丹; 记录人:关丹丹。 一......